16個逆轉人生的智慧金句

   《挫折,是祝福的開始》這本書是有心學醫的青年學子,或有意鼓勵子女從事醫療工作者的父母必讀及詳讀的一本好書。本書的主角們都是臺灣醫界各領域的佼佼者,行醫過程非常精彩,值得細細品味,必定啟發且受益良多。
    詳讀各主角的經歷,其共通點都有顆對病患及家屬無盡的愛心、對追求醫學的精進,更本乎「止於至善」的滿腔熱情,才會不以行醫中,必然面對許多挫折所苦。
    從事心臟外科凡30幾年,兼任院長、校長20幾年,在長庚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充分信任及大力支持下,令我最安慰的是,和許多同仁如吳德朗教授……等共同推動各專科醫師訓練制度,在長庚培養出眾多具國際水準的臨床專科醫師(如本書中的幾位主角),臺灣有傲視國際質量俱佳的健保,這是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然而,在醫師訓練培養推動有成之時,我猛然發覺,醫生的培養,如過早、過快、過度專科化,對臺灣醫療長期發展是會出問題的。因此,我也盡洪荒之力,在長庚加強推動全科醫師(家庭醫學科、急診科、一般內科、小兒科、婦科)的訓練及培養,期以補基層醫療及社區醫療全科醫師人力之不足。無奈健保已成形,對基層醫療的行醫是不友善的。激不起醫學生投入全科醫師訓練行列的熱情,在長庚推動全科醫師的訓練一直成效不佳,這是我一生行醫中最大的挫折。
    最近衛福部部長林奏延教授全力推動改善健保制度,讓基層醫療及社區醫療,有健全發展的環境,本書的主角們在各大醫學中心皆位居要津,望能順勢推動全科醫師的教育訓練,以充實基層醫療及社區醫療的人力,希望我行醫中最大的挫折明日能成為全民的祝福。

 

  在所有醫學院當中,臺北醫學院(今天臺北醫學大學,簡稱北醫)是十分特殊的。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北醫醫學系的聯考錄取分數只落在臺大之後,而且緊追直咬,但區區幾分之差,其校園之荒涼,資源之有限,反差何其之大。
    而在這樣的環境裡能夠造就什麼樣的醫療/醫學人才,當年我就讀北醫時,身在其中,心中也不免有所疑問,而且知道這疑問需要時間來回答。
    卅,四十年一眨眼過去,這本書在某個層面上回答了我當初的疑問。
    無疑地,北醫相對自由的學風,自立自強主動學習的精神,「放牛吃草」式的繽紛課外活動,都或多或少在當初這批「聯考高材生」身上,烙下終身受用的印記。
如今他們在各自醫療的領域裡卓然有成。
    然而這卅年間也是臺灣醫療環境丕變的卅年。健保幾乎一夕之間將醫生從天之驕子的雲端摜入人人皆得以告之的地獄,醫生不再是高收入高品味的階級代言人,卻彷然有淪為高工時高風險的血淚勞工之勢。而被健保慣壞的民眾視醫病如商場,人心的崩壞在這群視病猶親的醫師心裡,應該也是如人飲水,點滴在心頭罷!
    我一直是個不大長進的佛教徒,但許多佛陀的智慧箴言是深感認同的。在如今全世界獨一無二大小通吃且「看病好像在走灶腳」的健保制度下,醫病關係沉淪的「共業」難解難分,醫病雙輸似乎是可預見的未來必然的結局。
    而本書出版的時代意義似乎在重申醫業的神聖與純潔,急呼職場的尊嚴與尊重,但在一切被商業模式主導滲透且萬劫不復的臺灣島國文化裡,究竟還能吸引多少注視的目光,引發多少關注的漣漪,激起多少深入的討論,也都還有待觀察。畢竟目前醫業真正需要的不是造神或歌詠,而醫學生需要的是深入事實和未來有效改善的動力及願景。
    也許,繼續出版一本民眾如何看待「醫療精英」,或者,如何以正確心態使用健保的書,是個明智且必要的平衡。
    而其中如果沒有愛的流動,相信一切也是枉然。

 

  • image01
  • image02
  • image03
  • image04
  • image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