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大谷翔平 蘇菲的世界 二戰 安倍晉三 毒藥的滋味 吐派克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生活館>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The Art of Loving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 (Erich Fromm)

譯者:梁永安

ISBN:9789863599821

出版日期:2021-09-29

定價:NT$  400

優惠價:75NT$300

促銷優惠 |

10月全站優惠|單書 75折

10月全站優惠|三本72折

內容簡介 |

台灣四、五年級生的青春讀本

韓國天團BTS推薦給歌迷的精神指引

 

出版65年.34種語言.全球暢銷3000萬冊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跨時代不朽經典.全新繁體中譯本

 

獨家收錄佛洛姆珍貴照片、書信摘文,與撰寫《愛的藝術》之思考歷程

 

父母、配偶、兒女、兄弟姊妹、朋友、職場共事者,人身處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被關心,也付出情感,有時互動良好,有時身心俱疲。但,愛這種被歸為情感層面的東西,真的如此飄忽不定,無法以理智控制,無法學習?永遠只能讓人在愛中傷痕累累之後,才能累積經驗,得到一絲安穩的感受?

 

佛洛姆是第一位認為「愛」和「愛的能力」值得談的心理學學者,1956年,談愛的專書《愛的藝術》問世。佛洛姆告訴讀者,愛和世上所有的技藝、學問一樣,也是可以學習的;愛不是讓人捉摸不定、求之不得,或任人玩弄於鼓掌的東西,愛有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他提出的主張是:

 

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愛的重要性)

 

愛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愛的能力不需外求)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愛的極致表現)

 

佛洛姆從所有層面探索「愛」。不只是羅曼蒂克、讓人沉浸於錯誤觀念和虛幻期待的愛,更包括親子之愛、手足之愛、男女愛、自愛,以及對神的愛。他更進一步指出,愛其實是人格培養,人想發展愛的能力,謙恭、勇敢、真誠地愛他人,可藉由努力發展人格來達成。

 

愛是一種行動,是人的力量的發揮。」於是我們明白,愛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因此《愛的藝術》能廣為流傳,繼續鼓勵人們:了解愛,學習愛,實踐愛。

 

子慶(好樂團GoodBand吉他手)

看完之後讓人開始反思,如何在『愛人、被愛、自愛』中找到平衡,成為一個自己。

 

文森說書(YouTuber)

什麼是愛?我們尋遍天涯海角,偶然間,剛好進到我們手掌裡的,我們以為那是愛。再過一會兒,我們要不是栽在愛情的磨合期,要不就是冰塊漸漸融化,稀釋了濃烈的愛情飲品。我們悻悻離去,質問自己,愛為何物?作者佛洛姆透過心理學上的分析專業,搭配他的哲學底蘊,孕育出親密關係裡的跨時代巨作。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作家)

《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放在案頭近20年。此書對我意義重大,對我踏入教育界,走上親子教養與師生互動,堪稱重要的寶典之一,本書的概念簡潔,方式明瞭易懂,即使問世多年了,這本書依然如寶石,在我的教育之路上,發出燦爛光芒,給予我清晰的指引,讓我感到明確且篤定。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佛洛姆對「愛」的議題咀嚼之深,讓他能以非常淺白的文字,說出精闢的見解。他確實指出方向和方法,也把背景源由道理說給你聽;你會讀到情人之愛、父母之愛、手足之愛,會學到每一種愛的侵略、自私和盲點,以及,《愛的藝術》要教給我們的,愛真正的自足、自在和成功。這是一本奠基於人性之上的謙遜的書。

 

柚子甜(心靈作家)

愛之所以為愛,在於它如此困難,困難得明明出於人性,卻又極其違反人性,極其美麗,在跨越困難之後,抵達的境界如此的無瑕,像是靈魂經掏洗過的純粹。 世人以為愛是人的本能,是鋪天蓋地的浪漫與依附。然而透過佛洛姆透徹的筆 觸,愛其實是藝術,是需要紀律、專注與耐心的千錘百鍊,才能真正抵達的樂園。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愛情中的困境,常被認為是豬隊友的問題,而不去檢視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成熟的愛,既能突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又能保有自己。這些道理,我們從小很少被教導,但藉著大師留下來的經典,我們可以放在生活中實行。這是一生的功課,而且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完成。祝願您,能真正愛一個人,而不是汲汲營營把對方改造成滿足我們需要的物品!

 

修齊(美秀集團吉他手)

當藝術家淪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環,將「愛」簡化為一種奶嘴娛樂的口號,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追求的愛,彷彿回頭定義了藝術的本質。

 

郝慧川(風格作家)

情愛、愛情往往被認為是感性的產物,但佛洛姆將它一一拆解,如醫學、工藝般,愛是一門藝術、技能。透過理性的分析,他告訴我們「愛」是可以習得的,它不是空泛抽象的名詞,而是可以落實的動詞。宗教經典、流行歌詞裡的「愛」如果讓你感到迷惘,那麼這本書的清楚的分析和確實的步驟,可以幫助你知其所以,去了解愛,也懂得愛。

 

許菁芳(作家)

《愛的藝術》有嚴謹的推論,完整的分析架構,學者的銳眼與洞見——但最重要的,這本書源於一種溫暖的愛。深刻的愛己,愛智,愛人的精神,讓這本書讀來充滿挑戰卻不受冒犯。讀者會反覆地內省批判,卻感覺煥然一新,會願意不斷地重返字字珠璣,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它交流,在每一次交流之間獲得了解與關照,更加尊重自我,也負起付出的責任。閱讀本書是獲得愛的體驗。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具有永久的地位,我將會一再地讀它,也會邀請所有我重視的朋友與它相遇。

 

歐馬克(蒐集人生故事的podcast節目《馬克信箱》製作人)

對於「愛」、「自由」、「財富」、「投資」、「藝術」等詞彙,我們常常只渴望其好處,卻對其相應需付出的承諾視而不見。通往美好的道路是實踐,有紀律的實踐。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愛,是自古至今恆久存在的人性,並不因社會文化的改變而有太大的變化。愛說來簡單,但實際上卻又有各自巧妙不同,說是門藝術真的一點也不為過。《愛的藝術》一書對愛的描述清楚、細膩與深刻,雖然已歷經逾一甲子,依然歷久彌新。對愛徬徨或不知所措時,書中會給出溫柔的回應,讓人明白愛的本質,進而理解如何去實踐。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距離佛洛姆寫出他對愛的想法已經過了數十年,他對愛的認識卻沒有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得淺薄,「愛」因為網路、手機、社群媒體而更加強調表象,我們習慣透過貼文包裝愛的華麗與唯美,但在《愛的藝術》書中所提,愛應該是充滿著能量與積極主動的涵義,是需要被學習的一門藝術,我很希望所有人都能閱讀此本書,重新理解愛的本質,進而在生活中實踐真正的愛。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兩千多年前《聖經》的智慧就告訴我們:「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而忍耐與恩慈並非與生俱能,而是後天透過人與人的關係互動中培養與學習的。

所以如果你不懂如何愛,你可以透過《愛的藝術》這部經典,了解更多愛的方法與心態思維,讓你的愛更加完整。

 

瓊文(好樂團GoodBand主唱

愛的探索是一輩子的功課,包含了與自己的對話以及與他人的連結。在人生旅程中,我們時常對愛感到困惑、壞疑與不解。在《愛的藝術》閱讀過程中,我能夠有條理地慢慢思考,漸漸地將這份思考融入生活,開始屬於我的練習。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要學習自愛是什麼,什麼又是愛人,那就絕對不容錯過閱讀《愛的藝術》。佛洛姆對愛的闡述及思想,讓對於愛感到茫然的現代人,無疑指出了一條明路,同時滋養了我們內心乾枯的心靈,引領我們洞察關於愛的真理。」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佛洛姆告訴我們: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是我們重新閱讀《愛的藝術》的時候了!讓我們一起學會愛,一起學習相屬需求,最後實踐佛洛姆愛的理論:超越需求、落實需求、統合需求、定向需求,成為真正活在愛中的幸福人

 

58位跨世代跨領域意見領袖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子慶(好樂團GoodBand吉他手)

文森說書YouTuber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99少年讀書會發起人)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榮格心理分析師)

呂秋遠(律師)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李屏瑤(作家)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作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貝莉出版社編輯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林婉瑜(詩人/作家)

林達陽(詩人/作家)

林靜如(律師娘)

邱昊奇(作家/演員)

柚子甜(心靈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紀金慶(師範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美秀集團

孫中興(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郝慧川(風格作家)

張德芬(暢銷作家)

張鐵志(《VERSE》社長暨總編輯)

許菁芳(作家)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創辦人)

郭強生(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思宏(作家)

陳蕙慧(資深出版人)

陶晶瑩(主持人/作家)

(繪本作家)

彭樹君(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楊佳嫻(作家)

楊斯棓(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

詹宏志(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

歐馬克(蒐集人生故事的podcast節目《馬克信箱》製作人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知名講師)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蔡伯鑫(精神科醫師/作家)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蔣亞妮(作家)

盧郁佳(作家)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盈萱(演員)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瞿欣怡(作家)

簡嫚書(知名演員)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瓊 文(好樂團GoodBand主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譯者簡介 |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大海,大海》、《德國小鎮》等(以上皆木馬文化出版)。

目錄 |

目錄

 

推薦序 兼融「大愛」與「小愛」,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孫中興 

推薦序 孤獨療癒:重返心理學經典《愛的藝術》鐘穎 

推薦序《愛的藝術》解答愛的問題周慕姿 

推薦序 一部改變、激勵許多人生命的經典郭重興 

 

導論 

前言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嗎? 

第二章 愛的理論 

一、愛:人類生命困境的解答 

二、親子之間的愛 

三、愛的對象 

  兄弟愛 

  母愛 

  男女愛 

  自愛 

  對神的愛 

第三章 現代西方社會中的愛及其解體 

第四章 愛的實踐 

 

附錄

【關於作者】認識佛洛姆 

【關於本書】佛洛姆生命中的愛 

【延伸閱讀】佛洛姆的自傳性資料  

more
書摘 |

子慶(好樂團GoodBand吉他手)

看完之後讓人開始反思,如何在『愛人、被愛、自愛』中找到平衡,成為一個自己。

 

文森說書(YouTuber)

什麼是愛?我們尋遍天涯海角,偶然間,剛好進到我們手掌裡的,我們以為那是愛。再過一會兒,我們要不是栽在愛情的磨合期,要不就是冰塊漸漸融化,稀釋了濃烈的愛情飲品。我們悻悻離去,質問自己,愛為何物?作者佛洛姆透過心理學上的分析專業,搭配他的哲學底蘊,孕育出親密關係裡的跨時代巨作。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作家)

《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放在案頭近20年。此書對我意義重大,對我踏入教育界,走上親子教養與師生互動,堪稱重要的寶典之一,本書的概念簡潔,方式明瞭易懂,即使問世多年了,這本書依然如寶石,在我的教育之路上,發出燦爛光芒,給予我清晰的指引,讓我感到明確且篤定。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佛洛姆對「愛」的議題咀嚼之深,讓他能以非常淺白的文字,說出精闢的見解。他確實指出方向和方法,也把背景源由道理說給你聽;你會讀到情人之愛、父母之愛、手足之愛,會學到每一種愛的侵略、自私和盲點,以及,《愛的藝術》要教給我們的,愛真正的自足、自在和成功。這是一本奠基於人性之上的謙遜的書。

 

柚子甜(心靈作家)

愛之所以為愛,在於它如此困難,困難得明明出於人性,卻又極其違反人性,極其美麗,在跨越困難之後,抵達的境界如此的無瑕,像是靈魂經掏洗過的純粹。 世人以為愛是人的本能,是鋪天蓋地的浪漫與依附。然而透過佛洛姆透徹的筆 觸,愛其實是藝術,是需要紀律、專注與耐心的千錘百鍊,才能真正抵達的樂園。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愛情中的困境,常被認為是豬隊友的問題,而不去檢視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成熟的愛,既能突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又能保有自己。這些道理,我們從小很少被教導,但藉著大師留下來的經典,我們可以放在生活中實行。這是一生的功課,而且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完成。祝願您,能真正愛一個人,而不是汲汲營營把對方改造成滿足我們需要的物品!

 

修齊(美秀集團吉他手)

當藝術家淪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環,將「愛」簡化為一種奶嘴娛樂的口號,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追求的愛,彷彿回頭定義了藝術的本質。

 

郝慧川(風格作家)

情愛、愛情往往被認為是感性的產物,但佛洛姆將它一一拆解,如醫學、工藝般,愛是一門藝術、技能。透過理性的分析,他告訴我們「愛」是可以習得的,它不是空泛抽象的名詞,而是可以落實的動詞。宗教經典、流行歌詞裡的「愛」如果讓你感到迷惘,那麼這本書的清楚的分析和確實的步驟,可以幫助你知其所以,去了解愛,也懂得愛。

 

許菁芳(作家)

《愛的藝術》有嚴謹的推論,完整的分析架構,學者的銳眼與洞見——但最重要的,這本書源於一種溫暖的愛。深刻的愛己,愛智,愛人的精神,讓這本書讀來充滿挑戰卻不受冒犯。讀者會反覆地內省批判,卻感覺煥然一新,會願意不斷地重返字字珠璣,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它交流,在每一次交流之間獲得了解與關照,更加尊重自我,也負起付出的責任。閱讀本書是獲得愛的體驗。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具有永久的地位,我將會一再地讀它,也會邀請所有我重視的朋友與它相遇。

 

歐馬克(蒐集人生故事的podcast節目《馬克信箱》製作人)

對於「愛」、「自由」、「財富」、「投資」、「藝術」等詞彙,我們常常只渴望其好處,卻對其相應需付出的承諾視而不見。通往美好的道路是實踐,有紀律的實踐。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愛,是自古至今恆久存在的人性,並不因社會文化的改變而有太大的變化。愛說來簡單,但實際上卻又有各自巧妙不同,說是門藝術真的一點也不為過。《愛的藝術》一書對愛的描述清楚、細膩與深刻,雖然已歷經逾一甲子,依然歷久彌新。對愛徬徨或不知所措時,書中會給出溫柔的回應,讓人明白愛的本質,進而理解如何去實踐。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距離佛洛姆寫出他對愛的想法已經過了數十年,他對愛的認識卻沒有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得淺薄,「愛」因為網路、手機、社群媒體而更加強調表象,我們習慣透過貼文包裝愛的華麗與唯美,但在《愛的藝術》書中所提,愛應該是充滿著能量與積極主動的涵義,是需要被學習的一門藝術,我很希望所有人都能閱讀此本書,重新理解愛的本質,進而在生活中實踐真正的愛。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兩千多年前《聖經》的智慧就告訴我們:「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而忍耐與恩慈並非與生俱能,而是後天透過人與人的關係互動中培養與學習的。

所以如果你不懂如何愛,你可以透過《愛的藝術》這部經典,了解更多愛的方法與心態思維,讓你的愛更加完整。

 

瓊文(好樂團GoodBand主唱

愛的探索是一輩子的功課,包含了與自己的對話以及與他人的連結。在人生旅程中,我們時常對愛感到困惑、壞疑與不解。在《愛的藝術》閱讀過程中,我能夠有條理地慢慢思考,漸漸地將這份思考融入生活,開始屬於我的練習。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要學習自愛是什麼,什麼又是愛人,那就絕對不容錯過閱讀《愛的藝術》。佛洛姆對愛的闡述及思想,讓對於愛感到茫然的現代人,無疑指出了一條明路,同時滋養了我們內心乾枯的心靈,引領我們洞察關於愛的真理。」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佛洛姆告訴我們: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是我們重新閱讀《愛的藝術》的時候了!讓我們一起學會愛,一起學習相屬需求,最後實踐佛洛姆愛的理論:超越需求、落實需求、統合需求、定向需求,成為真正活在愛中的幸福人。

 

推薦序 兼融「大愛」與「小愛」,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孫中興(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愛情人人會談,各有巧妙不同。

《愛的藝術》是我年輕時代讀過的一本印象深刻的書,也是我日後列入「愛情社會學」教學時的閱讀心得書單之一。

可是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當初看這本書的起因是對「愛情」在實踐上的困擾,還是對愛情的理論興趣,或是延續著我對於佛洛姆其他著作的閱讀興趣。書的內容我也沒辦法完全記憶,只記得當初看完覺得受益無窮。所以,我後來教授愛情社會學恐怕也融入了我對這本經典的理解和發揚。

這本書出版於我出生的前一年,所以也算是一本老書了。但是愛情是一個永恆的題材,再怎麼老的書,只要對讀者有幫助,就一定會永續流傳。這本書英文版不斷再版(這個新譯本有一篇英文版的2006年導論),這次在舊有中譯本之外又出版了新的中譯本,也證明這本書歷久彌新的經典地位。

先說一下「書名」。這裡中文書名翻成「愛」的英文原文並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love,而是loving,佛洛姆強調這是指「愛的能力」。至於「藝術」,應該是當時流行的相對於「科學」的概念,也蘊含著需要培養的一種人生或生活實踐的能力,而不是當成身外之物的東西來研究。這也是佛洛姆所謂的「終極關懷」。這本書第一版發行時原來還有一個副標題:「愛的本質的探討」(An E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Love)。大概因為書名已經更清楚了,所以這個副標題就被刪除了。

我個人覺得,佛洛姆的愛情觀有幾點值得特別注意:他強調愛情的主動性,其中主動的「施」比被動的「受」更重要。這也延續著基督宗教中「施比受更有福」的一貫信念。所以愛情不是被動地等待它的來臨,而是要主動地讓它發生;用愛來喚起愛的能力。

從愛情的理論上來看,這本書簡要提到了愛情的四種基本元素: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可惜這四個要素的引用程度遠遠不如後來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熱情、親密、承諾;或李約翰(John Lee)的「愛情色輪理論」(color wheel theory of love)三原色:情色愛、遊戲愛、親友愛,和三延伸色:瘋狂愛、神聖愛、實用愛,以及「依附(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三種依附風格: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來得響亮。雖然佛洛姆沒有將「性」(熱情或情色)列入愛情四元素中,但是他認為佛洛伊德對於性的作用了解得不夠深入,而將性的觀念加以更正且更加深化地討論。此外,他對於親子之愛(特別是母愛)和愛的能力的討論也和「依附(戀)理論」有相通之處。這都是很值得我們省思之處。

在愛情的對象上看,這本書不只限於傳統愛情中所專注的「男女愛」而已,還包含著對家庭中的父母手足、對自己和對神的愛。簡言之,這本書兼融了「大愛」和「小愛」的討論,是一本涵蓋層面很廣的小書。

看西方人半個世紀以前寫的書,通常也會有時間和文化差距的問題,特別是對「同性戀無法達到傳統男女兩極性結合,所以是一種失敗」的立場,多少也展現了時代的痕跡,這方面的觀念應該是與時俱進。

這本書除了愛的理論之外,還強調愛的實踐。佛洛姆列出四項要素:紀律、專注、耐心、無上關注的態度。這是我們所有教愛情的人都有的共識,我們都希望這些理論能引導讀者發展出愛人的能力,面對一個更好的自己,找到適配的伴侶,並走向一個更好的人生。

最後說一下這個譯本除了通暢好讀之外,還收錄了幾篇對於佛洛姆本人愛的實踐的描寫,這雖然都不是書的正文,只是〈導論〉和〈附錄〉,卻可以幫助讀者對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後的最後,秉持著和佛洛姆一樣的信念,我用我的八字箴言送給讀者:

平等對待

共同奮鬥

 

【推薦序】孤獨療癒:重返心理學經典《愛的藝術》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這一生只打算讀一本心理學的著作,那麼你就應該讀《愛的藝術》。

這麼多年來,我們持續受惠於佛洛姆的洞見,是他告訴我們:「愛不是一個對象,而是一種能力。」只有成熟的人能夠去愛,而不是把「共依附」視為愛。在這個心靈與物質分裂,個體與群體分裂,理性與感性分裂的時代,我們更希冀尋求一個完美的外在對象來使自己獲得完整。那些渴望有人能讓自己說出「You complete me.」的現代人,其實根本不知愛是何物?因為他們尋求的是自身失落的一角或讓自己滿意的物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事實上,愛是一種源於潛意識的本能。健康的人都會本能地想與他人結合,想被他人理解,也會本能地去愛自己的父母與孩子。然而,讓愛停留於本能的層次是遠遠不夠的。佛洛姆讓我們知道,愛也是一種選擇。但此選擇有賴人格的成熟才能被自身所意識,否則我們不過是順從本能去愛,或順從社會習俗與自身條件去尋找對象罷了。因此我才常說,愛源於潛意識,卻在意識裡被完成。

很遺憾地,這個時代雖然大量地在談「愛」,但在我看來,這似乎是我們並不理解愛的證明。愛的本質並不是一種語言,它是一種尋求完整、同時也尋求獨立的本能動力。在深度心理學的語彙中,我們將之稱為「個體化」,那是我們追求整合內外在,追求成為獨特自我的一生歷程。

在這樣的歷程裡,我們不僅謀求與他人連結,同時也謀求與內在的黑暗面及異性極相互連結(例如男性連結自身的陰性面,或女性連結自身的陽性面),愛的本能推動了這個歷程,所以讀者們才會看見佛洛姆在書裡將之分為兄弟愛、浪漫愛、母愛、自愛、及宗教愛等不同面向來分析。究其原因,就是做為本能的愛的動力並不受制於對象,它唯一的限制是我們人格的成熟程度。一旦我們能夠去愛,我們就能在身邊發現可以被愛的人;反之,我們就會為遍尋不著「愛人」(也就是能愛的對象)而痛苦。

正因如此,愛也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那能夠自處的人,才可能去愛,而非因為逃避自處所以去愛。佛洛姆認為,孤獨是人類焦慮的源頭。但我可以說,孤獨也是同理及慈愛的源頭。在最深層的孤獨經驗裡,我們才會知曉我與他人皆是平等的。我因為被孤獨所環繞,然後才明白他人與我有共同的處境。在那裡,我們與最深處的自我相遇,與「大我」相遇,然後愛才終於來到了最崇高的層次,也就是宗教愛。在這個層次裡,我們感受到個人和宇宙實為一體,人人皆是手足兄弟。由孤獨開始的經驗,終於又回到愛裡,而後貫串在個體化的過程中。

孤獨、愛、與個體化因此是一件事物的三個面向,在人短促的一生裡,對愛的尋求既讓我們與他人及大我連結,又讓我們成為真實無缺的自我。因此愛絕非一份寫完即丟的功課(或結婚後就毋須費心的幼稚情感),而是生命裡連續不斷的挑戰。當我們停止成長的同時,愛便從關係裡消失。它不是對他人的征服,而是深入自我的勇氣。這個過程永不止息,而這本書就是走入這個過程的起點。

這本書在臺灣首次出版時,譯者是著名的翻譯家與哲學家孟祥森。他的譯著啟蒙了好幾個世代的臺灣學子,其譯筆優美,選材深刻,堪為楷模。而今雖然哲人日已遠,但新一代的譯者卻絲毫不遑多讓,交替接力為國內的心理學立下標竿。特地說明這件事,是要告訴讀者們,這本經典承載了許多人的理想與願望,很高興您也成為這之中的一份子。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哪怕再下個50年,我們都還需要佛洛姆對愛的指引,那是一條無關他人,而是關乎自己的完整之路。當代的心理學已經過度地向自然科學靠攏,因此逐漸喪失了關照自身的能力。《愛的藝術》的重新出版因此成為所有關心人格成熟,關心自身心靈的每個人都感到雀躍歡喜的大事。請趕緊打開這本小書,讓愛的知識療癒您一直以來在關係中感受到的痛苦,使它陪伴您度過每個在愛裡徘徊猶疑的時刻!

 

推薦序《愛的藝術》解答愛的問題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在一次談到伴侶之愛、不安全感與焦慮的講座時,有學員問我:

「如果我能夠愛自己、也能給自己安全感了,那麼,我為什麼還需要另一半?」

我想這或許是許多人放在心裡的問題:

「當我把自己過得很好,我為什麼還需要另外一個人?他的出現,難道不是為了彌補我內心不足的部分嗎?」

就像有句話說:我們尋尋覓覓,都在找尋曾經失落的另一半,這也就是為什麼愛情如此吸引人。

找到另一半、感覺對方是「對的那個人」,感受內心很重要的一塊被填補、甚至感覺到「天地化為零」,是許多人對愛情的印象。

但在過程中,我們又發現原本以為對的那個人,似乎哪裡不對,於是我們痛苦、掙扎、爭吵,然後離開,再去找對的那一塊拼圖。

彷彿找到這個人,就可以填補我們生命的缺口,完整我們這個人。

為什麼我們這麼需要愛?而愛,究竟是什麼樣子?

對我們而言,愛在我們生命中,又扮演了什麼意義?

怎麼「愛」,才能真正完整生命與另一個人的人生?而不會成為束縛與壓力?

所有關於「愛」的問題,幾乎都能在這本書獲得解答:《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是繼《逃避自由》一書外,佛洛姆非常廣為人知的一本經典。對於愛,佛洛姆認為這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意思,是必須學習理論、加以實踐,以及將這門藝術做為「終極關懷」也就是一輩子的理解、深入思考與執行。

為此,佛洛姆先探討了:「為什麼人類這麼需要愛?」他從「分離感」討論起:

當我們被拋到了這個世界,面對一切的未知與不可控制,感受自己與世界的分離,對生命的焦慮感也因應而生,於是我們會希望找到很多方法,去解決這個分離感,以感受「合一」的安全感、安撫焦慮。

與一般的精神分析學家最大的不同是,佛洛姆具有社會經濟學的背景,這使得他會以更為宏觀的角度切入,了解人類對於愛的期盼與匱乏,是源自於哪裡,而又會用什麼方法去解決。

於是,他討論了許多很重要的概念,因篇幅限制,我在此節錄四點:

一、對於愛,很多人在意的是「被愛」,而非如何「愛人」。如此,我們會將重點放在「怎麼讓自己變得可愛」;對於「愛人」的技能沒有培養,使得我們會更重視「愛的對象」,認為只要「挑對了人」,愛就會無止境地一直存在。

但在「挑對了人」的思考上,受到商業、資本主義與消費換取幸福感的意識形態影響,我們卻又以「社會交換」的態度,去選擇自己「愛的對象」:夠漂亮、夠有錢、成就夠好、或是有足夠的外在條件等等。

在這種「等值交換」的概念下,「愛」,可說是奢侈而又稀罕的東西。

於是我們渴望愛,但我們的選擇,卻又讓愛離我們更遠。

二、愛的重點,在於「給予」。給予並非犧牲,而是能力的展現。我願意給予我所有的能力,去豐富你的生命,而又會因為這個「給予」得到一些反饋,這些反饋又豐富了我。於是,愛就在這中間滋生茁壯。

三、愛包含四個基本元素: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在這四個元素中,佛洛姆花許多時間去定義、討論這四個元素如何緊緊相扣,缺一不可。在他清楚的說明中,我們才有機會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想像與概念,越來越了解:愛,是怎麼存在於我們彼此之間。

四、愛,不只是愛別人,也是愛著自己。將自己當成一個人類,對自己照顧、負責任、尊重與了解。我們在這些愛中滿足,才不會找尋可以利用的人,用他來滿足自我的匱乏與需求。當愛變成了依賴、剝奪與利用,那麼,壓力與痛苦也隨之而來。

佛洛姆的這些內容,和我在我的著作中所分享的概念相當類似,但卻又更加全面深入,我從中也獲得許多助益,有許多文字,更是重複推敲。且此次木馬文化所推出的《愛的藝術》繁中版,除了《愛的藝術》原本的內容外,還有三篇附錄文章,收錄了佛洛姆生前助理側寫他、有誰影響佛洛姆撰寫本書,以及佛洛姆書信的摘錄,希望讓讀者更了解佛洛姆的思想。

《愛的藝術》,一本談愛的經典著作,誠懇將此書推薦給大家。

 

推薦序一部改變、激勵許多人生命的經典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創辦人)

要把自己五十幾年前讀過的一本非小說文類的書拿起來重讀、重新出版,發抒感言,這一來一往的時間跨度,不也幾乎是自己這一生來的一個濃縮寫照,一幅速寫?

前陣子和去國也差不多就是五十年的高中死黨及其配偶聚了幾次。拜疫情之賜,他們倒有在台灣久待的打算。也又是拜疫情之賜,這下又想溜之大吉,回美國的那個家了。

這種事原也不足為奇,五十幾年前他們就是這樣子,而且是一批又一批,走得那麼理所當然,那麼決絕。還好在他們出國前沒多久,我和其中兩個,一個就是這次見面的,另一個是死都不想回來的,在老家二樓的陽臺上拍了張照片,建梅幫我們拍的。照片中兩人都搭著西裝上衣,很體面,即將要走上各自人生一段不同的旅途。我們那一代人,尤其是上過大學的,大抵都是如此。我穿的是短褲,一件紅色開襟短袖棉衫,手還斜插在短褲口袋裡,看起來一派輕鬆,或只是對未來無從面對的無知覺?他們選擇去國,我選擇留在台灣。他們「從眾」的、告別了青春年華的階段。而我的階段,假如算有的話,還不知道界限在哪裡?我的折騰還不知道要捱多久?

但也不是一無所有。沒有文憑,但還有學校可讀。我不久也把學業給停了,結果是被徵調服了三年的大頭兵役,等到又回學校花了一年半把課上完,才發覺自己幾乎是真的什麼都沒了,只勉強贏了個「老書生」的雅號。

我當然會恐慌、會覺得孤立無援。建梅常笑我身上有股「無知的憨膽」,也許吧。但她不知道的是:這份「憨呆」多少有點依恃。因為像建梅這樣的女孩願意一直陪著我,不正表示我究竟不是一隻懶蟲。我的人生路走得那麼七轉八折,也是有一絲絲的道理,有那麼點積極的意義?

這次重讀《愛的藝術》,不禁要為自己五十二年前的「無知」汗顏。依據佛洛姆生前助手所言,《愛的藝術》是為學術界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撰寫的,但十九歲的我當然兩者都不是。可那不就是當年這本書能夠成為大暢銷書,並無可置疑的晉身經典之林的緣由?全世界的年輕人「如獲至寶」,從《愛的藝術》汲取智慧,尋求面對紛亂世界的指引,尋求每個年輕人都飽受煎熬的「愛情」問題的解惑妙方。

但如今,五十多年後,我會帶著過來人的「老到」,稍作補充的說,「愛情」問題不只是年輕人的問題,是每個人一生的問題,而且,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而且,我還甚至要說,當然就是這次重讀之後,相較於195060年代,二十一世紀的許多面向一定是佛洛姆更不樂見(他會悲觀害怕嗎?)。但他把《愛的藝術》給了我們,就像在上世紀美國50年代和台灣的6070年代,它鼓舞了整整兩個世代的年輕人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和勇氣,面對價值更為多元(或其實更為單一?),商業帝國的網絡更牢牢把每個人裡裡外外都套得更密不通風時,《愛的藝術》毋寧是個密友、導師,或甚至是裝備心靈的武器。它不只可以保護你,也讓你獲得信心和尊嚴。

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十八、九歲的大一、二學生哪懂得書中那麼細密的有關宗教、精神分析的討論,但就是讀了,一來當然是作者的口氣、文字都那麼清晰、直接,簡直就像個長者般的親切。而且他的「解方」多有說服力。你、我的問題,關於愛情的焦慮、生命意義的迷途、周遭獨裁政治的偽善,原來都不是「真正」的問題。愛,原來不只是需求,不是要獲取,愛是給予。你只有能愛所有人時,才能真正的愛一個人,同樣的,你如果真的愛一個人,你也就能愛上所有人。

原來是如此,你必須先讓自己的愛充盈,然後才能夠給予,而從給予當中,你也得到更多的給予。於是更充盈,更幸福……

五十多年的人生也就這麼過了。《愛的藝術》書中許多精闢的討論也忘得差不多了。但留下來的那幾句話確實也伴我走了這麼遠的路。我實踐了多少?永遠是不夠的。這也是我相信《愛的藝術》值得一再以嶄新的面貌與年輕人晤面的緣故。它在上世紀50年代面世、60年代末引進台灣,改變、激勵了許多人的生命。它仍將永遠如是。一部經典。

 

導論

彼得.克拉瑪(Peter D. Kramer,《神奇百憂解》作者)

過去五十年,我們一直享受著這本小書的洞見、慰藉和啟發。多麼不同凡響的長跑啊!這幾十年來,心理學改變了很多次。佛洛伊德紅過又退流行。各式各樣的精神療法大盛一時又消失。藥物曾經改寫我們對情緒的了解,但它們也是一度閃閃發光之後就褪色了。在這段期間,佛洛姆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一直和我們在一起,提供冷靜的忠告。什麼原因可以讓一本書經久不衰?

它的題材當然是居有一功。正如佛洛姆告訴我們,愛是我們所渴望的。愛定義了我們,是「人類生命難題的解答」。但每年都有許多談愛的書出版,唯獨佛洛姆這一本被翻譯成三十四國文字。

它的書名無疑亦有功勞。這書名沒有使用商業文化的語言,沒有使用現在所謂的時髦詞語。乾淨的書名保障了這本書後來晉身經典的命運。佛洛姆並沒有躲在自己的專業後面,沒有使用《愛的藝術之精神分析》這樣的書名。他態度大膽。他要直接和讀者面對面。

再來是書中的用詞。它實現了書名的承諾。佛洛姆說得很直接:「愛是一門藝術嗎?如果是,它就要求知識和努力。」我們會在一些簡練的措辭裡找到詩意:「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偶爾,在他責難重商文化的時候,佛洛姆會突然開始使用比喻:「世界是我們慾望的巨大對象,是一個大蘋果、大酒瓶和大乳房。我們是吮吸者,永遠充滿期待又永遠失望。」

這番見解顯示佛洛姆之所以能夠吸引到每一個新世代的重要理由。他有著先見之明。他辨識出我們生活面臨的核心挑戰:如果我們的文化鼓勵自戀,我們又怎能指望超越我們的自我?如果這文化讓人異化,我們又要如何找到我們所渴望的親密、激情、協調,或佛洛姆所說的「透過愛而重新合一」?

隨著時光流轉,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迫切。商業精神公然污染個人領域。事業成功的男人莫不尋求一個花瓶妻子。近一半這類婚姻以離婚收場,而這部分是「買更貴東西」的誘惑所致: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價格那樣,就像每個人都可以按年輕、貌美、聰明、地位和財富(特別是財富)的程度而被定價的那樣。這種重新安排往往導致一些讓人感到空洞的婚姻。佛洛姆理解這種生活境遇。

佛洛姆還年輕時就展開批判。他1900年出生於法蘭克福一個正統派猶太人家庭,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知名拉比。佛洛姆的父親是葡萄酒商人,為自己的從商感到羞愧。回憶自己的兒時,佛洛姆說:「我小時候對那些把人生投入於賺錢的人感到很奇怪,而當有人在我面前承認他是一個商人,我會侷促不安。」十二歲時,他父親的一名員工點燃他對社會主義的興趣。他所受的宗教訓練讓他接觸到進步觀念:當先知的人除了透過話語,還必須透過行動來表達自己,關心人民的需要。但佛洛姆從沒有完全對正統派猶太人的社群感到自如。二十三歲的時候,他宣布自己反對錫安主義,理由是民族主義和全面的人文主義相抵觸。二十六歲那一年,為了象徵他和猶太教儀式的決裂,他在逾越節吃麵包。

這個時候,他已經從海德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曾研習法律和宗教,但最終投入社會經濟學——社會學在當時的稱呼。他還認識了弗麗塔.賴克曼(Frieda Reichmann),兩人很快結婚。弗麗塔是精神科醫生,比佛洛姆年長十一歲,而佛洛姆就是在她的引介下接觸精神分析學的革命性領域。兩人的實際婚姻關係只維持了幾年,但佛洛姆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沒有中斷。

社會學的訓練背景讓佛洛姆後來認定佛洛伊德的理論狹窄和機械化。在他看來,很多佛洛伊德用天生本能解釋的現象都是由經濟力量、政治力量和文化力量引起。個人不是一個被壓抑所馴化的驅力的集合體。人是在社會結構內活動的社會生物。佛洛姆選擇和精神分析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站在同一陣線。他心儀的馬克思是早期的馬克思,也就是那個希望用更人性的經濟制度來取代勞動分工強加於人的束縛的烏托邦主義者。佛洛姆自己的論文題材涉及刑事、司法、宗教和道德。不晚於1930年代,愛也悄悄地潛入他的工作:對父系社會和母系社會的研究讓他思考母愛和父愛對一個小孩的不同影響。

在納粹的陰影下,佛洛姆為文談論獨裁政府和它們製造施虐狂者的傾向。他比佛洛伊德更早看出歐洲正在走向災難。1933年,他應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家霍妮(Karen Horney)的邀請訪問美國,不久後又移民美國。雖然總是保持批判性,但他熱愛自己的新國家。到了1940年代,他改為以英語寫作。

在美國,佛洛姆對古典精神分析的批判趨於尖銳。他在一九三九年指出:「(佛洛伊德)把人視為是一種受到本能強制但受到社會馴化的動物。他沒有任何自發性的範疇,例如沒有愛,沒有柔情,沒有喜樂,甚至沒有性歡愉在他看來,性歡愉不過是緊張的解除。」在佛洛姆看來,精神分析家的工作包括把性格理解為一種對文化力量的回應,一如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從自我異化乃固存於資本主義。在精神分析的實踐方面,佛洛姆相信,為了對治現代人的負擔(大概也是所有時代的人的負擔),即為了對治分離性(separateness),治療師絕不可保持中立,必須強烈的介入。

隨著《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在1941年的出版,佛洛姆成為名人。在本書中,他設法弄明白人是怎樣透過加入極權主義或在平等社會中培養從眾性格而失去個體性。他宣稱,個體心理學理當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子集。人總是生活在關係中。

佛洛姆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雖然身處一個意識形態的時代,卻不是一個意識形態者。他按自己的需要熱烈從猶太教、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取用觀念(後來又從道家和禪宗取用),但說到底,他是一位人文主義者。他勤勤懇懇地經營這個角色。他終生都把早上時光用於不能賺錢的活動:讀書和安靜思考。晚年他又用政治行動補充沉思諦觀,在反核和反戰運動中扮演領導角色。

佛洛姆是一個喜愛與人交往的人。他與精神分析和社會科學界的重要人物過從甚密,最著名者包括費倫齊(Sándor Ferenczi)、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理斯曼(David Riesman)和馬庫色(Herbert Marcuse)。他對女性的品味是兼容並蓄。和弗麗塔離婚後,他與霍妮有過一段情,也曾和紐約舞蹈界的凱薩琳.鄧翰(Katherine Dunham)與馬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交往。1944年,他和女攝影師赫妮.格蘭德(Henny Gurland)結婚,婚後專一忠誠,直到赫妮於1952年去世為止。這些女人有的比他年長許多,有的比他年輕許多;有的相貌普通,有的漂亮動人;既有白人,也有黑人。她們的共通處是個性強,聰明,對關心的事情熱烈投入。不過佛洛姆生命中的至愛是安妮斯.弗里曼(Annis Freeman),她是美國南方人和一位律師的遺孀,對國際政治深感興趣。五十中旬的佛洛姆用情信、親吻和誓言來追求她,此後的二十八年持續情深款款。正是這種承諾和熱情為《愛的藝術》設定了私人脈絡。

《愛的藝術》藉助了佛洛姆的全部體驗。我們是社會動物,因著我們的分離性而陷入焦慮。文化提供了消除這種焦慮的簡單和虛假方法:變得和別人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EHR0079

商品條碼EAN:9789863599821

ISBN:9789863599821

印刷:單色

頁數:264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獻給心靈的生命之書:十個富足步驟,打開內在智慧與恆久快樂
我們都要好好的—無人知曉的獸醫現場
心與術的奧義: 《貓之妙術》《天狗藝術論》二則日本古寓言,闡述習藝與克敵致勝心法
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愛的原形:20段療護紀實故事,提醒我們要好好說再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