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辣媽之夫 羅文嘉 / 文青新手媽媽 瞿筱葳 暖心作序
李金蓮 番紅花 陳文玲 廖玉蕙 銀色快手 劉昭儀
李金蓮:難得有位前文青人母,把生孩子這件事,寫得英姿爽颯,俐落透徹,我這同為前文青人母的,除了拍案叫絕,也很跳腳,怎麼我就毫無本事寫得出來呢?
廖玉蕙:作者聰明慧黠,分明具備筆削厚度,偏捨深厚從常俗切入,文筆利索,引人入勝。
銀色快手:讀完深深能夠感覺到文藝女青年生孩子之後,受盡各種折磨和摧殘,又好笑又令人難過。
推薦短文
李金蓮 文字工作者
難得有位前文青人母,把生孩子這件事,寫得英姿爽颯,俐落透徹,我這個同為前文青人母的,除了拍案叫絕,也很跳腳,怎麼我就毫無本事寫得出來呢。放心,不是指南什麼的,就人母們來交心。我和作者有相同的處世之道,再怎麼犧牲奉獻,還是要保有「一個人的時光」,光是這一點,「孩子不會改變你的任何事」。
廖玉蕙 作家
把女人生養孩子的諸多困境及偏見寫得淪肌浹髓,小小事情常能用精準逗趣的譬喻說明,引人拍案叫絕。作者聰明慧黠,分明具備筆削的厚度,偏捨深厚而從常俗切入,文筆利索,引人入勝。
劉昭儀 「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
這本書寫了很多母親的歷程,也引發我一些感觸。很多人說養孩子自己付出很多,我卻從不覺得我付出了什麼,因為我得到更多。我不是給予者,我是被滋養的。
作為母親,很多情境與感受都會改變。黃昏本來就容易讓人感覺凝固,一切都停止,孤獨悄悄上來。偶爾,當我在做晚飯時,也會感到孤獨,可是不一會兒,兒子推門進來,玄關散滿球鞋,客廳燈亮了,孩子回來了。這就是文青與母親最大的不同。
推薦序1
付出多少,得回多少 羅文嘉
水牛書店社長兼文藝辣媽劉昭儀之夫
我跟劉昭儀談了九年戀愛才結婚,婚後很久,我們才有小孩。我充分見證了劉昭儀從文藝女青年變成媽的完整歷程。
有孩子之前,她是個現代女性,時尚、有想法、有專業工作,愛看電影、小說。有了孩子之後,她還是很漂亮(這是一定的),但她生活內容都改變了。
她喜歡慢跑,以前跑步都是想工作、劇本。現在跑步,想的都是晚餐煮什麼,因為她很在乎「媽媽的味道」,所以堅持下廚。以前我們兩人世界的時候,哪裡管晚餐煮什麼,都是想要上哪家館子,但是有了孩子就是不一樣。
孩子念小學時,她顧不到中餐,乾脆進學校廚房當義工媽媽。孩子念中學,她就天天做便當。前陣子她去法國旅行,出發前先把食物備好;回程轉機時,她在機場遠端遙控,叫我把梅干肉丸子、鮮魚拿出來褪冰,她兩點到台灣,五點進家門,六點準時開飯。
劉昭儀的改變不只如此,她真的印證了「為母則強」這句話。她當小姐時有駕照但不開車,反正我就是司機。孩子上小學後,當然也是我接送,可是沒多久我就要出國,劉昭儀很強,她第一天早上請朋友陪上路,第二天她就自己接送了。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的生活型態當然會改變。社交活動、藝文活動的時間減少,朋友圈也變了,失去原本的身分,成為羅爸爸、羅媽媽。假日也不能只顧自己看戲,得忙著消耗孩子的體力,露營、回鄉下亂跑,或者至少帶他們到台大騎腳踏車。
這樣的轉變,對我們也是有意義的。年輕的時候,我們就是設定目標,一路向前衝,只看見自己的呼吸、快樂,與眼前的風景。有了孩子之後,卻會注意他的呼吸、快樂,想帶他去看風景。
年輕時一路向前衝,忘了自己是孩子的樣子,忘了自己是怎麼長大,怎麼走到這裡;一路向前衝,經歷太多事情,早就失去天真。有了孩子,卻可以回頭看看我們是怎麼長大的,看見孩子眼裡的純真。
當然,改變的絕對不只是心理狀態,更多的是現實空間。《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裡頭有一篇〈門前的生活〉,講城市裡兩對門的小夫妻,本來門口都是乾淨整潔,絕不多放雜物,十足十是教養良好注重隱私的好鄰居。某天開始,卻多了好幾雙鞋,娃娃鞋、老先生老太太鞋,原來小夫妻生孩子了;後來又種了大蔥,搞半天是鄉下奶奶進城帶孫子。後來作者蘇美也生孩子,她家的門口也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我們家也是這麼毀掉的。本來的設計是一間主臥,兩間書房,其他全是開放空間(劉昭儀在一旁大喊:我們家以前是樣品屋啊!)有了女兒,劉昭儀的書房就讓出來;有了兒子,我的書房也讓出來。後來為了讓爸爸媽媽來住,客廳切開隔一小間客房,(劉昭儀繼續吶喊:你能想像樣品屋裡面有彩色巧拼嗎!)
以前小倆口買車,當然買小車,還會嫌別人幹嘛在擁擠的城市裡開休旅車。有了小孩後,馬上換車。不光是要帶的東西很多,更重要的是小孩在擁擠的空間吵得更兇,還是換大車實際啊。
心理狀態改變了、家裡陳設改變了,劉昭儀的關注焦點也改變了,這點倒是好的,因為她不會只關愛我啦!以前她眼睛只盯著我,現在會先罵孩子,甚至跟我會同一陣線來對付小孩。偶爾她會想到什麼,順道罵我一下,這時候我又可以跟孩子站在同一邊了。多好!
最後我必須很真心地說,孩子們還是最愛她。有時候我會挺女兒、兒子,以為他們就會倒向我,心裡暗暗得意,沒想到關鍵時刻,他們還是全數倒向媽媽。他們打心底愛著媽媽,有時候媽媽睡了,孩子還會跑到她床上,輕輕靠著。
養孩子這種事,付出多少,就會得回多少。劉昭儀作為一個文藝女青年,放棄了文藝生活,卻得回很多愛。
推薦序2
有病治病,沒病讀了強健心靈
瞿筱葳 影像工作者/新手媽媽
讀這本書當然是從書名就開始想像超展開了。
這絕對是一本負能量充滿的書,但能把負能量寫的這樣花式翻滾般精巧靈動,簡直負負得正,光亮耀人,好幾篇像天上煙火,讓人讀了通體舒暢,療癒充滿。這療癒不是情境舒心安逸的那種療癒,卻是生養小兒繁瑣生活中的好與不好,那些愉悅美好、彆扭尷尬、以及各種稍縱即逝的小情緒,她能寫的這樣一氣呵成,說中了身為娘的各種心事而有療癒之效。
不用懷疑,會這樣連聲讚詞的,一定得過文藝女青年這種病,且又當了媽。對,我正是如此一病號,不過也已經得到了藥引——我也生養了孩子。在未孕之時就知道這書,孕後找了來讀,好幾次不禁大笑,因為句句穿心。
沒有一個時代,當個新手媽媽聲量能那麼大。在網路上隨手一查都能抓到一大把勤懇的部落格媽媽們,鉅細靡遺分享她們懷孕中的檢驗實況、乃至產後育兒的作息、媽媽擠奶小兒飲奶的 cc 數、時間表,以及各式各樣購物選物秘訣與清單。但講到孕產育兒各種喜哀辛勞的心情感受,多以「沒有經歷過真的難以體會」匆匆帶過,常讓夜半爬文尋找浮木的我留下懸念無限。而過往文學性母親書寫,則是另一片風景,多帶有文學與知識份子的份量又離當代經驗略遠,為娘的負重能力欠佳履讀不動。
在蘇美這位在中國豆瓣出身、被稱為「當代神級吐槽家」的作家筆下,小清新的女文青與接地氣的母職,有了翻轉想像的交集。這書原本寫作時系列名為《文藝女青年孕產育指南》,有點給後來者一點指路的意味。她在書裡用犀利文藝句型對自己,也對讀者頻頻出拳:
「永恆的愛情不能洗乾淨屎孩子,歌詠人類的孤獨也敵不過夜夜起三次餵奶。」
「每一次兒子鬧覺夜裡三點起來玩時,我都深刻地理解卡夫卡的名言: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而當晨光初現,兒子終於肯睡去時,我又更為深刻地理解了巴爾扎克:我會粉碎一切障礙。」
這些以母親為主體的第一手敘事,微酸微苦又微好笑,超級寫實又維持了文青姿態。不食人間煙火、無用的、敏感的女文青身處大國的科技時代且成為了媽,她有各種聲光娛樂的想像、有永遠閃著光的姊妹聊天群組、還不時在網路上與網友鬥文兼自嘲。
作為母親,一點幽默一點自嘲是必要的。蘇美也說,她喜歡集結出版的這書名,有善意的自嘲味道。說是自嘲,但行文越走到後頭越是深刻,她寫孤獨、寫女人群的交誼、寫婆婆寫月嫂、寫小兒的逐漸獨立,越寫越是真切的女人處境。
讀這本書時,我正在孕後期,一路讀到小孩生了出來。正體中文版的出版,相信能給育兒家庭一些共鳴,因為除了孕產育的辛苦,作者也寫出了養娃過程難以言喻的美好:
「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每個小朋友沖著媽媽開口一笑,空氣裡就會「叮」的一響,落下很多金幣來。你每天歸置歸置找地方存好,十八年之後他變成好漢那一天,你就能當個腰纏萬貫的守財奴了。」
能寫出這些美好,也正是女文青成為媽的有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