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官網獨家 小熊點讀 朴相映 一群喵 工作細胞
TOP
首頁> 生活館>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

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

出版品牌:晴好出版

作者:張昕、夏白鹿

ISBN:9786267396933

出版日期:2024-06-19

定價:NT$  420

優惠價:75NT$315

促銷優惠 |

202507全站優惠|野人小樹晴好75折

內容簡介 |

✦✦✦✦大多數的不正常,其實都挺正常的✦✦✦✦

社交恐懼症、拖延症、情緒失調、憂鬱、恐慌症……,

不必焦慮那個不易被接納的心裡角落,

一邊躺平一邊努力,真心接納有點怪的自己。

成長是發現自我的過程,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日常生活中的怪誕背後‧不易被察覺的心理角落◀

整容癖、購物狂、炫富、喜新厭舊、囤物癖、衰神上身……

對於自己容貌的焦慮、明明很富足卻老愛哭窮、無法抑制的購物欲等,有些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模式,背後都有可以被分析的心理狀態。無論它們看起來多麼荒謬可笑、不合常理,其實背後都有自圓其說的動機。如此,學會理解他人,也更能認識自己。擁有同理之心,就更願意探索世界。

 

▶別怕我們都是奇怪的人‧你只需要提升病識感◀

社交恐懼、電話恐懼、恐慌症、強迫症、拖延症、憂鬱症、情緒失調……

生活中誰沒有一些情緒上的問題呢?誰沒有過一點 焦慮、抑鬱、拖延呢?誰又不曾有過「社交恐懼症」、「電話恐懼症」、「晚睡強迫症」、「遲到強迫症」等奇奇怪怪的症頭呢?我們應該做的是正視、接納,跟這些「異常」和諧共處,而非否定、無視,將問題妖魔化。我們都有「奇怪」的狀況,當你了解了這些都是怎麼回事後,如果不妨礙到他人,也就不再需要在意。

 

▶人生在不斷做決定‧不斷匍匐前進◀

內驅力與外驅力、內捲還是躺平、為焦慮買單、認知的自我欺騙……

剛踏入職場的新人焦慮;外在環境的惡意對待,遭遇職場暴力、精神暴力;要繼續升學,還是要先工作?要留在家長,還是選擇去大城市發展?縱觀整個生命歷程,我們任何的人生階段都會伴隨著巨大的身份轉換與危機,還有大小不等的挫折。不要把眼前的挫折無限放大,因為挫折是人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起起落落是生命的常態。

 

▶自我療癒‧相信被接納的我才是完整的我◀

「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正是不斷自我成長、自我提升的基礎。一個人只有準確覺察到自己內在的真實情緒體驗,接納完整的自我(「完整」既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狀態。學習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接受當下的正念訓練」好好善待自己,即使面對惡劣內捲的外在環境,依然可以用「一邊躺平,一邊努力」的態度,順勢漂流,保存實力,終能厚積薄發。

 

✦本書結合心理學與媒體傳播兩位作者專業背景,用輕鬆有趣的筆調,梳理我們日常會遇到的心理困惑,解答我們在情緒、情感、職場與生活、個人成長、自我療癒等方面的現實難題,不吝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接納這一切。

 

【沒關係我們都有點怪 精彩摘要】

✦一個人只有準確意識到自己的真實狀態,覺知到自己內在的情緒體驗,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狀態。

✦如果人不能知道自己內心要什麼,就只能一直處在徒勞的掙扎中,任憑焦慮對自己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每個人都需要向別人展現自己,而自我展現的動機不外乎希望被人喜歡、被人關注或被人尊重。

✦適度的「喪」反而有利於情緒調節。它讓人試著接受眼前的現實,從「心窮」的焦慮中暫時解脫出來,喘口氣歇一歇,不再承受苦求不得的煎熬。

✦斷捨離也是一種情緒調節的手段,先購物,再扔掉不必要的物品,這樣就獲得了雙倍的快樂。

✦接納正常範圍內的購買和斷捨離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不需要改變的,唯一需要改變的就是努力賺錢,讓自己的能力匹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有選擇的,就會獲得控制感、掌控感,而不會產生無助感、被迫感,從而獲得主觀能動性。

 

✦很多患有電話恐懼症、說話恐懼症或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是太在乎別人的眼光。

✦人本來就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不同的人擅長不同的領域,只要工作和生活沒有被嚴重影響,就不必太放在心上,揚長避短就行了。

✦不開心、悲傷、絕望、厭世等各種痛苦的情緒持續不斷地折磨患者,超過兩週就可以稱為憂鬱症,少於兩週一般稱為憂鬱狀態。

✦憂鬱症不是矯情,不是小心眼,不是不堅強,更不是太閒了,而是大腦部分機能出現了障礙。

✦把百分之一的擔憂放大成百分之百的恐懼,甚至會因為百分之一的不確定毀掉自己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好人生。

✦樂觀主義者總是能使用積極的情緒策略和歸因策略,甚至只關注並放大事物中的積極因素,而忽視消極因素。

✦把別人的行為和結果都歸結於自己,這不僅是一種將自己神化的錯誤認知,也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

✦下次你心中的拖延小人和勤奮小人在打架時,你就讓拖延小人轉告勤奮小人:我不是在拖延喔,而是在曲線中完成任務。

✦還是要讓自己忙起來,忙到忘我的狀態,就會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目標和動機也會變得更加清晰。

✦她發自內心地想擁有全新的生活方式,這才是她積極成長的真正原因。

✦生活將主動權完全交給我們,後果也由我們完全承擔,因此我們就有了選擇的自由,也意味著我們需要發展出更加自律的能力。

✦成為大人後的第一課,就是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提醒自己:「我現在的這些困擾,或許並不是因為我自己不夠好。」認識到這一步,才能意識到自己正在成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

✦看對方是「對人」還是「對事」,看主管對你的批評是針對問題處理,還是單純衝著發洩情緒,最終的結果是問題解決了,還是你的自尊降低了。

✦人生苦短,只要是不合格的伴侶或是主管,我的建議都是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和不值得

的人的糾纏上。

✦如果你明知道自己不能成為那樣的人,就另找適合自己的路,要相信絕對有好的或者

適合你的職場環境,不可能任何地方都是一片黑暗。

作者簡介 |

張 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老年學會會士,主要研究方向:發展心理學、情緒心理學。擔任多家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副主編、編委;作為中國方成員參與歐盟「2020地平線計畫之瑪麗居里行動」、歐盟「COST Action-Lever Age」等專案。已出版作品《了不起的心理學》。

 

夏白鹿

資深媒體人,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Dr昕理學」創辦人。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學碩士,在《香港商報》任記者期間,榮獲香港報業工會頒發「最佳新聞報導獎」。

 

兩位作者聯合創辦「Dr昕理學」與知乎專欄,曾分別獲得北京大學2017網路新青年、知乎年度榮譽知友稱號,擅長以貼近生活、輕鬆幽默的敘事方式,向大眾分享科普心理學知識,內容主要有發展心理學、情緒發展與調節、個人成長及親密關係等。

目錄 |

前言|只會販賣焦慮的不是真正的心理學

第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怪誕 不易察覺的心理角落

01整容癖——被塑造出來的容貌焦慮

02搞怪網紅——獵奇的心理需求

03購物狂——獲得自尊感的滿足

04炫富——正向情緒體驗

05哭窮厭世黨——內心不安的產物

06喜新厭舊——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

07囤物癖——不合理的物資焦慮

08宅男女——內在動機的決定

09衰神上身——好事永遠不會發生

10反話高手——悲觀主義與防禦性悲觀主義

 

第二部分 別怕我們都是奇怪的人——提升病識感

01控制焦慮,重回生活正軌

02學會用佛系的方法戰勝拖延症

03社交恐懼症與過度社交的一體兩面

04社交焦慮——電話恐懼症

05憂鬱症不是矯情

06季節性情緒失調

07被忽視和妖魔化的產後憂鬱

08情緒性胃病不僅僅是心理作用

09重大事件前的焦慮緊張

10過度換氣與恐慌症——壓力下的焦慮

11強迫症—腦海中的惡毒聲音

12遲到強迫症——成長的創傷

 

第三部分 人生大事記:在不斷做決定中匍匐前進

01內驅力與外驅力,找到人生的答案

02長大成人——掌控自己的人生

03內捲還是躺平?

04新成員適應——職場新人的焦慮

05認識精神暴力——習得性無助

06識別職場暴力——不吃沒有意義的苦

07拋開收穫談付出毫無意義——職業倦怠

08為焦慮買單——在職進修的必要性

09認知的自我欺騙——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

10資源分配——平衡工作與生活

 

第四部分 自我療癒——被接納的我才是完整的我

01面對曲解和惡意攻擊——穩定的自我同一性

02自我接納——接受自己「做不到」

03糾正錯誤認知——克服社交恐懼

04低自尊的人——放下評價積極關注自我

05心理虐待——避免陷入反思的陷阱

06走出恨意,過快樂人生

07真正接納自我——正念練習

08自我情緒調解的策略

09逆境求生——可以躺平不能擺爛

10不處理,接納它

後記|上帝的視角 走出牛角尖

more
書摘 |

【內文】社交恐懼與過度社交的一體兩面

社交恐懼和過度社交,看起來問題截然相反,然而我卻認為他們是同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瓜,它們都源於一個人對自己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導致了這兩種不同的狀態。

社交恐懼者是指害怕社交的人不願與人交際、不敢公開發表意見、不想引人注目等特徵。過度社交是善於社交,開朗大膽,和陌生人也能很快熟悉起來,願意表現自我,敢於在公共場合做一些引人關注的行為,且毫不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

譬如,在某飯店過生日時,總會有一群熱情洋溢的員工舉著燈牌圍著你唱生日快樂歌時,這一幕簡直是害怕社交的人的「噩夢」。而善於社交的人則反其道而行,他們會主動加入派對,熱情地與飯店員工、互動,自信滿滿地現場調度。

一開始我對於過度社交者並沒有感性認知,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直到有一天我陪家人逛街,正好看到一個年輕人,一路扭著貓步、轉著圈向我們走來,用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語言與周圍的人交流和互動,無懼別人的目光。起初,我以為他在表演節目,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攝影機,我才恍然大悟,他只是想要引起注目。

現在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這兩種社交類型者內在的心理狀態。

 

缺乏自信的內在根源

社交恐懼和過度社交,看起來問題截然相反,然而我卻認為他們是同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瓜,它們都源於一個人對自己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導致了這兩種不同的狀態。

社恐者的不自信,源於他們害怕別人發現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或者留下什麼把柄被人掌握,所以希望別人盡量不要關注自己;而社交過動者的不自信,則源於害怕別人不認可自己,所以過份賣力地表現企圖引起周遭的關注。

這兩種社交類型的人,在某些條件下可能也會相互轉化。譬如有很多人,小時候可能是個社交高手,跟誰都能快速親近,聊個十分鐘,雙方的家底都交代清楚了,但是由於太過真誠、熱情外露,很可能會受到很多傷害,在社會上遭遇的挫折多了,學會了保護自己,從而變成了社恐。

也有一些人,一開始可能害怕社交,將自己保護得很好,但是隨著經濟能力、社會地位的上升,可能沒有以前那麼多的顧慮,於是開始釋放自我,盡情展現。

「去自我中心化」未完成除了不自信、渴望得到關注,我認為社交過動症還有一個原因:沒有跨越「自我中心期」。

尚.皮亞傑(Jean Piaget)提到過,學齡前(四至六歲)的孩子的成長會經歷「自我中心期」(Egocentric),認為世界應該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運轉;艾爾肯(D. Elkind)青春期(十三至十七歲)的孩子則會經歷一個「個人神話期」(Personal Fable),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別人特別關注和留意。

這兩個時期的共同點是:個體認為自己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和焦點。

如果一個人在學齡前沒能很好地度過「自我中心期」,或者在青春期沒能跨越「個人神話期」,那他就沒能達成這個階段該達成的成長目標—「去自我中心化」(Decentration)(也就是認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和焦點),如果沒有順利完成去自我中心化,其結果就是他會進入這樣的心理狀態:我想成為世界的中心,我渴望大家都關注我。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他都會希望自己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當他發現別人不關注他的時候,他就會做出種種過度社交的行為來引起別人的關注。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小朋友都像是社交達人,譬如逢年過節在親朋好友面前背唐詩、唱歌,表演時絲毫都不會怯場的。青春期的孩子也常常會有類似的特質,人越多越願意忘我地盡情表演。但是成年之後,大多數人都不會這樣了(除非工作需要),這是因為大多數成年人已經完成了「去自我中心化」這個成長任務。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青春期階段,很多人既想成為社交達人,又會不好意思,因此很多類似「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能幫助他們光明正大地展現自己的社交能力。這個時期的年輕人因為正處在「去自我中心化」的進程中,所以需要一個合理的藉口,來滿足自己「引人關注」和「成為焦點」的小願望。

 

接納自己的社交性格

社交恐懼和過度社交孰好孰壞,也得分情況來討論。首先,如果是正常人際互動內、不影響自己和其他人的社交行為,不僅無可厚非,甚至在很多場景和職業中是被需要的。譬如演員、銷售人員等職業非常需要自我展現,在這些社交性比較強的工作中,善於社交是一種很有優勢的技能。又譬如在學術研究、技術研發等可以較少與人打交道、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職業中,害怕社交的性格反而能讓人踏踏實實地潛心於工作。

再舉個例子,朋友們一起出去玩,如果其中有一個人扮演「開心果」的角色,那麼聚會大概不會有冷場,大家多年後回想起來還是會覺得那是一段令人愉快的記憶。所以,很多生活場景都需要善於社交的人。

但是如果社交狀態呈現出一種病理性的特徵,那就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一些心理功能不健全的人也會表現出類似的症狀。不專業的人可能並不知道這是一種精神疾病的症狀,是需要治療的。譬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患者身上就會出現社交恐懼、社交障礙的情況,有的患者甚至整日把自己關在屋內,害怕見到任何人,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

而有些表演型人格的人,往往喜好以高度飽滿的情緒做出誇張的行為,在不恰當的場合自我表演。他們的言行舉止過分戲劇化,自我放任,不考慮他人感受,表現出高度的自我中心意識,生活處處都是自己的舞台,隨時都能開始表演,彷彿永遠有聚光燈追著自己,這就是一種病理性的過度社交。

又譬如有雙向情感障礙的患者(或者是一些輕度躁狂症患者),當他們躁狂症發作時,就可能情緒高漲,表達欲增強,思維奔逸,精力充沛,莫名自信,會感覺自己非常棒,給人愛好交際、社交活動很多的樣子。

如果患上病理性的社交障礙,還是需要盡早求助專業人士,如身心科醫生,再配合以藥物治療、心理諮商輔導等介入進行調整。

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能有幾個人的關鍵期、成長期都是按照教科書的標準度過的呢?正如前文所說,只要不對自己、他人和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不管你是什麼社交屬性,希望你都能接納自己的性格,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章重點

1.社交恐懼者是指害怕社交的人不願與人交際、不敢公開發表意見、不想引人注目等特徵。過度社交者是善於社交,開朗大膽,和陌生人也能很快熟悉起來,願意表現自我,敢於在公共場合做一些引人關注的行為,且毫不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

2.社交恐懼和過度社交,看起來問題截然相反,它們都源於一個人對自己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導致了這兩種不同的狀態。

3.社恐者的不自信,源於他們害怕別人發現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或者留下什麼把柄被人掌握,所以希望別人盡量不要關注自己;而過度社交者的不自信,則源於害怕別人不認可自己,所以過份賣力地表現企圖引起周遭的關注。

4.成長階段無法順利完成「去自我中心化」,所造成的結果:我想成為世界的中心,我渴望大家都關注我。

 

 

【2】社交焦慮 電話恐懼症

很多患有電話恐懼症、說話恐懼症或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是太在乎別人的眼光。

譬如,有的人在辦公室沒法打的電話,回到家關上臥室門後竟能暢快溝通。

其實這還是因為害怕自己說錯話,當眾出醜,在私密空間裡則沒有這個顧慮。

一次聚會,朋友問了我一個學術問題:是不是存在語言認知和文本認知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也就是說,有人要透過說話才能更好地理解內容,而有人要透過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內容?我肯定地回答他:「的確如此。」

這位朋友追問道:「我感覺我理解別人說話很吃力,經常開會大半天,我還不知道對方要表達什麼,往往要等到翻閱會議記錄時,才恍然大悟。我在表達上也有同樣的感受,工作上的事情不能發郵件嗎,為什麼非得打電話?電話溝通時,經常講著講著,話題就扯遠了,原先的主題就被模糊了。」

鹿老師也拚命點頭表示贊同:「我工作上的事情也喜歡發郵件或者傳訊息,條列出一、二、三點,邏輯清晰,一目瞭然,事後盤點起來也有據可循。我最怕正在給客戶寫訊息時,主管突然來一句訊息又慢又說不清楚,為什麼不打電話?電話溝通才最清楚、最有效率的。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懷疑人生,難道只有我覺得文字訊息才說得清楚,電話溝通說不清楚嗎?」

她們均表示,經常是掛了電話都沒有明白對方的意圖,而且電話溝通又沒有文字訊息可以進行梳理,常常令人崩潰。鹿老師分享自己的應對策略:「現在,如果有人打電話給我,我會等對方掛掉電話後,傳訊息過去:剛才在忙,請問有什麼事情嗎?」

我說:「難怪你倆都是鍵盤吵架第一名、微信群脫口秀太后、朋友圈單口相聲即興表演藝術家︙︙但面對面吵架就瞠目結舌,要熬到第二天半夜三點才能梳理清楚脈絡,懊惱自己沒有發揮好。」

這時,另外一位朋友表達了相反的感受:「我和你們相反,我很怕寫郵件,我喜歡打電話。我覺得打電話三言兩語就能把事情說清楚,寫郵件或者傳訊息不同,還得反覆斟酌用詞、組織語言、檢查錯別字、檢查文句、檢查標點。有些事電話一分鐘就能講清楚,寫郵件十分鐘都不一定能理順邏輯。譬如草擬五百字的訊息通知,我需要花一下午的時間,但口頭通知的話,只要兩句話就能把事情說清楚!」

朋友們的這些討論很有意思,也讓我想起讀者們經常提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訴求:一類是「你的文章能不能拍成影音或者錄音?我想好好學習。」,另一類是「你的線上課程有沒有文字版?我想好好學習一下」。

有的人偏好文字的接收和表達,有的人偏好語音的接收和表達,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呢?

 

不同偏好的語言表達方式

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可以試著解釋:雖然都是言語的表達,但是文字語言和口語表達是由不同的大腦區域來負責運行的。

人類大腦的布羅卡區(Broca's Area)是運動性言語中樞,和口語表達的功能有關。研究發現,布羅卡區嚴重損傷者,可能出現一種「運動性失語症」現象,即不能將語言以口語方式表達出來,但仍保留聽懂別人說話、寫字和閱讀的能力。而大腦的另一個區域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受損的話,患者聽覺並不受損,但不能理解話語中的意思,同時患者也能開口講話,但話語混亂而割裂。這種現象被稱為「感覺性失語症」。

而另外一類閱讀障礙者,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接收理解能力都沒有問題,在閱讀和拼寫方面卻存在困難。相關研究顯示,位於頂葉角回位置的BA39被認為是和書寫有關的腦區。

這些研究結果表示,書面語言的認知能力和口語的認知能力,可能是分離的,即它們分屬不同的系統。因此偏愛口語表達的人,可能就是布羅卡區和韋尼克區更發達,而偏愛文字表達的人,則可能是頂葉角回發展得更好。

像第一位朋友自述她開會時理解別人的話語有難度,但是閱讀郵件、圖書毫無障礙,很可能就是她的韋尼克區不如頂葉角回發達。

所以,如果有讀者認為自己「怎麼郵件寫不好」或者「怎麼口語表達能力不行」,不必過於焦慮。人本來就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不同的人擅長不同的領域,只要工作和生活沒有被嚴重影響,就不必太放在心上,揚長避短就行了。

電話恐懼症其實是一種社交焦慮

聽到不同腦區的功能後,鹿老師提出了一個疑問:「我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差,只是害怕接打電話而已,面對面講話我也不害怕。這就不是腦區分工的問題了吧?」

她說得非常正確。鹿老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都很強,她的布羅卡區、韋尼克區、頂葉角回應該都很發達,她就是接打電話有困難。每次打電話之前,她都要用紙筆打草稿,反覆排練,而且接起電話就容易緊張,一邊講電話還一邊做記錄。她說有時遇到重要的電話,她甚至會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麼說話。

這種情況和腦區的分工的確關係不大,這是典型的「電話恐懼症」。所謂電話恐懼症就是明明平時人際互動沒問題,只要一拿起電話就不知道該說什麼,甚至為此非常恐懼接打電話。

英國有一項調查,詢問了五百名受訪者的電話恐懼情況,結果發現百分之六十二的受訪者存在電話恐懼的表現。其中一九八○後、一九九○後的人可能是最容易有這種表現的群體—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人表示曾經有過電話恐懼的情況,遠高於一九六○後百分之四十的比例。

出現電話恐懼症的原因大致包括:害怕無法應對突發情況,害怕冷場,害怕別人的負面評價等等。也有人害怕電話溝通中因缺乏表情和身體語言的傳達而導致訊息被誤解。所以,存在電話恐懼的人,重要的事情寧可等一兩個小時也要跟人當面溝通。

我則不同,我寧可電話溝通,也不想與人當面對話。其實這也是一種焦慮狀態—說話恐懼症。

不管是害怕接打電話,還是害怕當面溝通,其實都是社交焦慮的一種形式。

 

克服電話恐懼症的方法

那麼,如果有電話恐懼症或者說話恐懼症該怎麼辦呢?譬如,想給主管或是客戶傳訊息溝通事情,可是主管和客戶都習慣電話溝通,覺得訊息溝通比較沒有效率。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一、先打草稿練習,或事後補發郵件

鹿老師以前從事媒體工作時需要撥打很多電話,她的方式是把要溝通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對著草稿多練習,做到胸有成竹後再撥打電話。電話溝通中,她習慣把雙方交流的重要訊息記錄下來,掛了電話之後立刻給對方補發郵件:「正如剛才電話中溝通的那樣,我們的計劃如下︙︙」這樣既梳理了電話內容,又防止遺忘,抑或防止對方日後推諉時無據可循。

 

二、找一處私密空間打電話

鹿老師以前所在的公司非常人性化,有一個四面封閉的專用小房間。她需要打電話、寫稿子時,就把電腦搬去「小黑屋」閉關一整天。那個小房間簡直是社交恐懼者的樂園。

三、我行我素:不愛打就不打

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就是這樣一個鐵頭派:「我就不愛接電話,有事請發郵件或留言。」當然,也可以請助理專門接打電話。當鐵頭派有一定風險—必須有足夠強大的業務能力,讓老闆忽略你這點小「毛病」,畢竟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或者你要有不在乎老闆眼光的氣魄。否則,這個辦法不是很適用。

四、調整自己的認知

很多患有電話恐懼症、說話恐懼症或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是太在乎別人的眼光。譬如,有的人在辦公室沒法打的電話,回到家關上臥室門後竟能暢快溝通。其實這還是因為害怕自己說錯話,當眾出醜,在私密空間裡則沒有這個顧慮。

我的建議是,不要誇大自己的問題,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別人也更在意自己的表現,其實並不會關注你的。

 

本章重點

1.書面語言的認知能力和口語的認知能力,可能是分離的,分屬不同的系統。偏愛口語表達的人,可能就是布羅卡區和韋尼克區更發達,文字表達的人,則是頂葉角回發展得更好。

2.電話恐懼症就是明明平時人際互動沒問題,只要一拿起電話就不知道該說什麼,甚至為此非常恐懼接打電話。

3.克服電話恐懼症的方法:先打草稿練習,或事後補發郵件;找一處私密空間打電話;我行我素:不愛打就不打;調整自己的認知。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3IAE0008

商品條碼EAN:9786267396933

ISBN:9786267396933

印刷:黑白

頁數:336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10分鐘入禪休息法:風行全球菁英的正念減壓法,7步驟進入心流,既專注又放鬆的最高休息法
心與術的奧義: 《貓之妙術》《天狗藝術論》二則日本古寓言,闡述習藝與克敵致勝心法
自私的藝術:別再讓「過度妥協」控制你的人生,50個突破人生困境的自私智慧【經典紀念版】
主宰人生!厲害的大人完全養成套書:(附〈作者印簽主宰人生金句卡〉1套)《什麼是真正的堅強?》+《什麼是真正的聰明?》+《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全民教育學者齋藤孝的「人生教育」全系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