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的力量出發,深入探索十張關鍵地圖背後的全球趨勢
地中海、中東、北非到浩瀚無際的外太空
地理環境的自然力量,始終是塑造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
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的續篇
《星期日泰唔士報》(The Sunday Times)暢銷書
本書是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的續篇,探討未來十年將在國際政治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十個地區:澳洲、伊朗、沙烏地阿拉伯、英國、希臘、土耳其、北非撒亥爾地區、衣索比亞、西班牙,以及外太空。一如同過往歷史,地理將繼續在塑造我們未來的世界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在本書中,提姆.馬歇爾將這些地區置於全球多極化背景下,剖析全球化與去全球化、科技變革與氣候變遷、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如何相互影響,推動世界進入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時代。他揭示伊朗如何利用宗教影響力在中東擴展勢力,撒亥爾地區所面臨的水資源衝突如何可能引發「搶水大戰」,土耳其如何試圖重現「新鄂圖曼帝國」的夢想,在在展示了地理環境對政治經濟乃至全球局勢的深遠影響。
馬歇爾強調,地理環境雖為塑造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卻往往受到忽視。無論是澳洲在中美角力中的戰略位置,或是希臘所面對的難民潮和東地中海資源的爭奪,地理因素都是理解國際局勢不可或缺的視角。本書最終指出,地球大氣層將成為未來衝突的新焦點,太空競爭也將深刻影響全球政治的未來,而成為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變化的關鍵因素。
本書特色
◎十張地圖:透過精心挑選的十個地區,展示地理因素如何深刻塑造了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歷史與現實交匯:探索地理如何左右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揭示地形、氣候對國家命運的關鍵影響。
◎展望未來趨勢:分析當前國際局勢,探討地理對未來世界發展的重要性,幫助讀者預見未來趨勢並做好應對準備。
專文導讀
賴怡忠/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好評推薦
王立第二戰研所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得獎與推薦記錄
「我不認為今年會讀到比這本書更好的作品。」
──《每日鏡報》(Daily Mirror)
「讀了這本書,讓人再度體會到,想要插手世界大事時,最後先好好端詳一下地圖,尤其是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時刻……書中見解別具深意。」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馬歇爾的書非常適合想從瞭解世界、對全球合縱連橫情勢感興趣的人來讀…… 他對當今地緣政治的看法非常犀利而一針見血。」
──《地理雜誌》(Geographical Magazine)
「又一本理解現代世界的出色指引。對於當事人該懂哪些、又為什麼該懂這些事,馬歇爾真的是這方面的大師。」──英國歷史學者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s)作者
「本書以老到的經驗,深入審視地緣政治中將會左右未來世代的地區。想保持領先優勢必讀的一本書。」
──英國媒體人達爾辛妮.大衛(Dharshini David),《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The Almighty Dollar)作者
「最懂地圖的人……又一本讓讀者目不轉睛的一本書。」
──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布蘭登.辛姆斯(Brendan Simms),《英國的歐洲》(Britain’s Europe)作者
「對形塑世界力量深入探討的一本書……把當前時代的複雜性以最清晰的文字表達出來。」
──英國媒體人埃蒙.霍姆斯(Eamonn Holmes)
「一句話,想看地緣政治的話,沒有比這本更好的書……讀這本書讓人有如醍醐灌頂。」
──英國記者及作家尼古拉斯.萊札德(Nicholas Lezard),《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書評
外交事務權威專家,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採訪報導經驗。他走遍四十個國家,曾經採訪報導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馬其頓、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衝突。曾經擔任Sky News外交事務編輯,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和LBC/IRN電台服務,也是The WhatandtheWhy.com創辦人兼編輯人。
他的部落格《外交事務》(Foreign Matters)曾經入圍2010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決選,文章見於《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衛報》、《獨立報》和《每日電訊報》等,多本著作入選《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其著作中文譯本:《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一譯《地理的囚徒》)、《國旗的世界史》、《牆的時代》、《地理的力量》。
導讀 地理為何重要:地理與地緣政治的國際戰略書寫/賴怡忠
前言
第一章 澳洲
第二章 伊朗
第三章 沙烏地阿拉伯
第四章 英國
第五章 希臘
第六章 土耳其
第七章 撒亥爾地區
第八章 衣索比亞
第九章 西班牙
第十章 外太空
致謝
參考文獻
地理為何重要:地理與地緣政治的國際戰略書寫
賴怡忠(國際政治觀察家,現任職於遠景基金會)
地緣政治分析的地理因素
從過去八年的國際關係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地緣政治分析強勢回歸的現象。一方面,這與美國、歐洲從二○一七年底開始將中、俄定位為改變現狀的強權有關;另一方面,中國從二○一二年起在南海對菲律賓展開強勢灰色地帶作戰,俄羅斯則於二○一四年直接以軍事占領克里米亞,這些行為象徵了中俄越來越明顯地訴諸軍事力量,進行以準武力衝突來處理國際爭端的趨勢。這些發展也從另一個側面將後冷戰時代的和平紅利消磨殆盡了。現在對國際事務展開實務分析時,後冷戰初期曾經聲量浩大的自由主義學派、制度論、建構主義等國關理論學派漸趨沉寂,而現實主義分析重回主流。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的論理架構,則為現實主義提供一個極為簡單且明晰的理解框架。
提到地緣政治分析,幾乎都以地圖為出發點,將地圖作為分析的基本框架。從政治地圖出發,映入眼簾的就是各國的疆界,而這些邊界首先界定了國家利益的涵蓋範圍與其所關切的作用方向。古印度哲學家考提利亞(Kautilya)的名著《政事論》(The Arthashatra)之申論是其中翹楚。然而,地圖本質上是權力政治的產物,若要追究影響權力政治的因素,除了對國力的比較分析外,還需探討為何國家利益會採取某些特定方向,以及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爭議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隱藏在歷史的關鍵脈絡當中,而地理則是影響歷史的極重要因素。從地圖出發,走到對地理的分析而形成的地緣政治論理,幾乎是每一個傑出的地緣政治觀察家所必備的知識技藝。
但更重要的是,相對於地圖的二維觀察、地理及其形塑的歷史,則提供了第三維與第四維度的觀察視角,並帶來空間的立體感與時間脈絡的深度。此外,一個有趣的觀察是,政治地圖的分析是植基於既定的疆界,而地理/歷史的分析則超越疆界,這是因為政治疆界與地理所提供的邊界或活動範圍不一定會重合。而這個特性也讓地理分析在處理跨界的區域性議題時,如族群衝突、恐怖主義與氣候變遷相聯繫的政治分歧等議題,往往能提供更透徹的洞察力。對地理的直觀掌握力,通常是能否成為傑出情報分析師的關鍵條件之一。
從《地理的囚徒》到《地理的力量》
《地理的力量:十張地圖揭開世界的未來》是前英國BBC記者提姆.馬歇爾於二○二一年出版的著作,同時也是提姆.馬歇爾於二○一五年的《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中文書名:《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商周出版,二○一五)出版六年後的新作,其展現了地理與現實地緣政治分析結合後的知識威力。
從各種角度來看,《地理的力量》基本上是《地理的囚徒》一書的續篇。兩者採用的分析結構相當類似,都是先介紹地理環境,接著討論這些地理環境對居住其上的人民產生了什麼樣的限制,進而誘發出特定的行為和思考模式,並形成特定的歷史過程和決策環境,最終討論這些狀況與當前世界的爭議之間的關係。
兩本書的主要差別在於,《地理的囚徒》基本上走的是大區域分析。如果其分析涉及個別國家,也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範圍夠大,可以獨立成為單一的分析體系。相對而言,《地理的力量》延續的正是《地理的囚徒》所鋪陳的分析架構,但更加專注於各區域內的個別國家。
例如在《地理的囚徒》一書中,整個中東、非洲、西歐是三個主要的分析單元,但在《地理的力量》一書中,則對中東區域內部的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西歐的英國、西班牙,以及非洲的衣索比亞、撒亥爾地區進行了更細緻的分析,並補充了《地理的囚徒》中未處理的澳洲及處於歐亞交界的希臘等案例。
此外,《地理的囚徒》特別討論了算是半公域的北極地區,而《地理的力量》則討論了至今仍算是全公域的外太空,前後兩本書在結構上有著相互映照的意味。如果讀者在閱讀《地理的力量》時,對於書中個別國家的分析方式感到稍嫌突兀,相信回溯一下作者早先的《地理的囚徒》一書後,也許這種不適感將會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