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滾滾、凹凸不平、顏色不均……
「好」的標準是由誰制定的呢?
和大家不一樣,就是「壞米粒」嗎?
無論你是什麼模樣,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價值!
★掃描QR Code或輸入網址http://qrcode.bookrep.com.tw/riceandstone
即可下載「尋找隱藏角色著色畫」,正面為故事結束後的米粒世界彩圖,可從中找尋書裡出現過的獨特米粒;背面為黑白線稿,可自由著色。孩子能在遊戲中回顧故事,親子也能接續討論接納他人與自我認同的議題,擁抱每個人的獨特性。
(建議使用A3紙張雙面列印)
在圓滾滾的、白皙的米粒世界裡,天空中突然傳來了響亮的聲音:
「把小石頭挑出來!」
黑黑的、凹凸不平的小石頭立刻被貼上「壞」標籤驅逐出境,他大聲拋下一句:
「等著看吧!難道在你們之中就不會有壞米粒嗎?」
於是,米粒們也開始緊張不安,害怕自己也有哪裡和不一樣……
喔咿喔咿——喔咿喔咿——
撥打電話舉報壞米粒!
米粒們人人自危,只要發現「壞米粒」的存在,便立即將其驅逐;
標準也越發嚴格,大小不一、有裂紋、顏色不均的米粒都被視為「壞米粒」。
與眾不同的米粒因為害怕,紛紛透過各種方式改造自己——
身體小的米粒跑去大鐵鍋池泡昆布湯,讓自己膨脹;
頭頂凹凸不平的米粒跑去理髮店,試圖理平自己的不一樣。
被通緝的「壞米粒」逃進叉子森林、湯匙平原、飯碗山躲藏起來,
憤怒的米粒更發起盛大的遊行,決心要掃除所有的「壞米粒」……
畫面突然拉遠,原來天空中傳來的是奶奶的聲音。
孫子不僅挑出了小石頭,連長得不一樣的米也被挑了出來。
奶奶把米又倒回米缸,笑咪咪的說:
「其實不管是什麼形狀的米,奶奶都能煮成好吃的飯喔!」
透過細膩又饒富幽默感的輕快筆觸,新銳作家稻纍以米粒世界發生的大騷動,引導讀者延伸思考偏見與歧視等社會議題,如實描繪出這個世界「心中抱持的猜疑越大,就越容易分化彼此」、「只要和自己想的不同,就是錯的」、「多數驅逐少數」的真實樣貌;也帶領讀者思考,當有不同的聲音、權威的意見、多數人的想法灌輸到耳中,我們是否能夠有思辨的能力,不輕易盲從?
在看著米粒逗趣搞笑的臺詞時,不妨也想想看:
「偏見帶有什麼樣的力量?」
「歧視的標準是誰訂出來的?」
「要怎麼接受和自己不同的存在?」
進而學會如何尊重他人、包容異己,發揮自身最獨一無二的價值。
※適讀年齡
3~6歲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己閱讀;無注音
賴毓棻
喜歡閱讀、喜歡外語、喜歡孩子們充滿想像力又富有純真的幻想世界,因而投入繪本翻譯工作,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微薄之力,讓孩子們從小就愛上閱讀。翻譯作品有《恐龍X光》、《當上圖書館員的貓》、《我的畫室》、《漫漫長夜》、「問題終結者黑喵」系列等。
當個與眾不同的米粒,一點也不壞!
文/林怡辰(閱讀推廣人、作家)
讀完《一顆小石頭,壞了一鍋米?》,深深的被震撼,一鍋米因一道從天而降的響亮聲音開始通緝「壞米粒」,但什麼是壞米粒呢?有了標準後,每粒米焦慮了起來,我這樣是壞米粒嗎?我那樣又是壞米粒嗎?我和別人一樣嗎?我⋯⋯會被通緝嗎?我可以被群體接受嗎?大家……會接納我嗎?
人是群體動物,無法脫離人群生活,為此,在群體裡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我要不要為了融入群體,去改變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和別人不一樣,可不可以?應不應該?能不能?如果我為了別人改變自己,我心裡開心嗎?而我是否要以這樣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呢?
這些自我認同與接納異己的探問,對孩子來說尤為艱難;在故事裡,不管是被懷疑或懷疑別人是壞米粒的米粒,個個都是孩子的縮影。
透過作家稻纍幽默可愛的設定,好米粒與壞米粒的延伸討論可多可廣:標準是誰定的?誰給的?也許壞米粒是和大家不同,但不一樣就是錯的嗎?
接著可以再從荒謬好笑的劇情中進一步思考:泡得太久膨脹就是壞米粒?理了怪髮型就是壞米粒?故事的設定讓人對應現實的狀況,例如大眾對「好」身材的標準是不可打破的金科玉律,要瘦到紙片人才是王道?出門都要化妝才是禮儀?
無論是容貌焦慮、自我接納、尊重差異、理解他人、資訊素養等議題,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角色同理、探討。以跑去理髮的米粒為例,親師可以和孩子進行以下討論:
-
如果今天你是理髮的米粒,你的感覺是什麼?
-
如果你看見理髮的米粒,你會對他說什麼?
-
如果你被一群朋友討厭、排斥,只因為你剪了過短的頭髮,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
如果你的好友要求你一直拒絕和某個同學來往,只因莫名的不喜歡,你會怎麼做?
我經常處理孩子小團體的問題,可能僅僅因為好朋友的一句話或是流言中傷,就對其他同學發動「絕交攻擊」,在網路上私密聊天室裡怒罵同學⋯⋯面前的孩子手拿著一堆絕交紙條,傷心欲絕的問我:「老師,我到底做錯什麼?」字字句句令人心疼不已。
每個班級都曾出現過這種情況,而網路社群灌輸的錯誤應對處理方式,更導致這些霸凌與排擠越演越烈。在這樣的網路世代,我們正需要《一顆小石頭,壞了一鍋米?》,讓孩子透過故事去感受、討論、演出,經過不斷反芻與省思後,才能了解如何正確看待自身的價值,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