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1968 官網獨家 世界哲學史 日本 一群喵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官網獨家) 沙博爾夫斯基報導文學三冊套書(跳舞的熊+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獨裁者的廚師)

(官網獨家) 沙博爾夫斯基報導文學三冊套書(跳舞的熊+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獨裁者的廚師)

出版品牌:衛城出版

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 Witold Szabłowski

譯者:林蔚昀、葉祉君

ISBN:8667106520294

出版日期:2025-02-28

定價:NT$  1310

優惠價:73NT$956

促銷優惠 |

202503全站優惠|成書套書73折

官網獨家75折

新書折扣

內容簡介 |

跳舞的熊
☆☆一部關於被解放的熊,以及轉型之國人們的生命故事☆☆

 

自由使人疼痛,而且一直如此

 

「融合了大膽的新聞報導以及更為大膽的預言故事,作者沙博爾夫斯基既幽默又努力不懈地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渴望、而非只是單純的期待自由。」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現代東歐史專家)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胡淑雯(作家)

黃丞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聯手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對熊來說,自由造成的衝擊如此強烈,不能讓牠們從籠子裡出來後,就直接進入森林。得給牠們幾天的時間適應。

自由是新的挑戰。

新的聲音。

新的氣味。

新的食物。

自由是一場巨大的冒險。

——《跳舞的熊‧自由》

 

* * *

「跳舞的熊」是吉普賽人延續數百年的傳統。馴熊師在小熊幾個月大時,就把熊從媽媽身邊帶走、釘上鼻環,並訓練小熊跳舞與各種把戲。接著,熊與馴熊師就成為生命共同體,吃、喝、生活、工作……無時無刻都一起度過。

 

在保加利亞加入歐盟後,境內的吉普賽馴熊師和跳舞的熊不再合法。而這正是本書的起點:作者沙博爾夫斯基講述了歐盟最後的跳舞熊被解放的過程,以及牠們被安置到保護園區的種種情況。他認知到如一九八九年開始民主化的波蘭,也在經歷一場持續不斷的自由實驗;他以招車或租車的方式,在古巴、科索沃、烏克蘭、愛沙尼亞、塞爾維亞等「自由實驗室」縱橫,看見這些前共產世界國家的人們,在轉型之後,哪些部分獲得了解放,又在什麼地方感到迷惘與適應不良。

沙博爾夫斯基是天生說故事的能手,他以熊的境況譬喻了人們的境況:自由不是一種不經學習就能運用自如的狀態,往往充滿了艱辛與挫折,而人們已經想好,要為自由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了嗎?

 

本書特色

#擴張了報導文學的討論可能

以歐盟境內最後的跳舞的熊,比擬從前共黨國家過度到自由民主體制之下的人們:自由看似是普世價值,但沒有人(熊)在未經學習之下,就知道如何行使這項自然權利。作者先以跳舞熊的傳統、解放熊的過程,以及熊在保育園區的真實狀況,發展出多個不同的章名,接著再以同樣的章名,書寫跨越多個區域、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人的故事與熊的故事相互對照,巧妙交織、鋪排出從共產解體後到加入歐盟的前東歐國家樣態,以及人民多元的視角,時間軸線相對較長(書中的年分由2006-2013年),而這居然可以在一本十萬多字的書裡自成宇宙,可見作者的筆力,以及整體架構與調度的功力。

 

#在衝突與矛盾中看見臺灣

每一個有轉型正義問題的社會都會有自己的關鍵字,這個關鍵字不只是正義的追求,更是人性價值的根本建立,透過《跳舞的熊》作者對東歐等前共產國家的梳理,以及與熊的故事對照,這些篇章不只是篇章,而是一個人性的提問。因此東歐諸國雖然對於臺灣來說是相對陌生的領域,但在這些提問中,反而從其傳統、文學以及近代與現代的歷史軌跡,看到與臺灣之間有如鏡相般的對照:新世界與舊世界的矛盾、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矛盾,以及在轉型正義上面所遇到的諸多困難,而這些經驗正可以提供現在的臺灣思索,歷史對我們數代人的捆綁,以及鬆綁之後又該做何追求,最終我們應該要有我們自己的關鍵字。

 

媒體推薦

融合了大膽的新聞報導以及更為大膽的預言故事,作者沙博爾夫斯基既幽默又努力不懈地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渴望、而非只是單純地期待自由。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現代東歐史專家)

 

在《跳舞的熊》中,(作者)沙博爾夫斯基不僅挑戰了線性敘述的慣例,也挑戰了從不自由到自由間政治發展的簡單線性邏輯。但他對強行施加的敘述不只是用另一套敘述代替它,取而代之是,他引發了一場關於自由可能意味著什麼、深遠且懸而未決的對話。

——彼得波莫蘭契夫(Peter Pomerantsev,《俄羅斯,實境秀》作者,專業書評家)

 

沙博爾夫斯基寫作風格簡單生動……他的寓言幽默而具諷刺意味,通常很荒謬,有時甚至是黑暗,但對作為主體的人類和動物總是充滿了理解與同情……本書特別厲害的地方部分,在於對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懷念蘇聯共產主義消失後逝去的生活方式,有其細緻入微的理解。

——奧蘭多菲格斯(Orlando Figes,倫敦大學教授,紐時書評)

 

和許多克服萬難、最後卻仍獲得成功的光明勵志轉型正義故事比起來,《跳舞的熊》裡面滿滿都是不快樂、不勵志、甚至很魯蛇的「轉型不易」故事。它們也許無法像燈塔一樣指引我們方向,但可以讓我們看到:我們不孤單,不是只有我們過得很慘。如果我們尚且無法解決某些問題,不是因為我們很糟,而是這件事本來就很難。

——林蔚昀(作家、本書譯者)
 

 

獨裁者的廚師
飢餓是不服從的懲罰,飢餓能維持秩序。

食物,即權力。沒飯吃的恐懼,就是餵養獨裁者的佳餚。

跟著廚師的真實人生,走進獨裁者的世界

天生說書人、《跳舞的熊》作者 沙博爾夫斯基 令人食指大動卻不寒而慄的報導之作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垂涎盛讚

 台灣版作者序 x 波蘭文直譯

費時四年.橫跨四大洲.挖掘五位獨裁者與私廚的真實故事

透過廚房的門,看見二十世紀獨裁歷史的縮影

伊拉克獨裁者海珊屠殺庫德人後能否安穩吃飯?烏干達惡魔總統阿敏真的會吃人肉嗎?波布如何一邊大啖木瓜沙拉,一邊用飢餓控制柬埔寨?阿爾巴尼亞革命家霍查,革命革到廚師頭上,還要如何繼續幫他煮飯?卡斯楚把美國逼到核戰邊緣,卻喝著可口可樂發起共產古巴的飲食新革命?

獨裁者吃什麼?飲食是否反映獨裁者的為人?更重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會去餵養獨裁者?當飲食與權力相結合,飽餐一頓是否能改變歷史與個人的命運?

如果獨裁者最愛的滋味,廚師最知道,那有沒有可能,這些掌廚人不只是餵養獨裁者,還窺見了獨裁掌控人心的祕密?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最會說故事的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耗費四年走訪五位獨裁者身邊的御廚。他用最私密的視角,幽默且犀利的報導文學筆法,從「伴君如伴虎」的廚師們身上,挖掘出獨裁者們最令人食指大動(或最令人反胃),也最不寒而慄的真實故事。

 

得獎與推薦紀錄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科克斯書評》《彭博社》《每日電訊報》《國家地理雜誌》垂涎盛讚

勇闖「世界美食家圖書獎」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決選

※外國食評.同桌推薦※

《出版家週報》:

「美食與歷史愛好者無法抗拒的一手資料,只有獨裁者私廚才知道的故事。」

《每日電訊報》:

「讓獨裁者從神話化為有血有肉的人……豐富美味又多汁。」

《金融時報》

「沙博爾夫斯基是一位既清澈又溫柔的說書人,其技巧在於不直接下評斷,讓廚師的故事自己說話。」

《國家地理雜誌》

「一段橫越四大洲的迷人旅程。沙博爾夫斯基透過廚師之眼,描繪了一幅幅專制獨裁的圖像。讀來既美味又震撼。」

美國Podcast節目Stu Does America主持人:

「堪稱心靈雞湯加上殘暴嗜血的獨裁者。」

《華盛頓郵報》

「迷人,動人,讀完卻叫人不寒而慄。廚師講述有趣的人生故事,但同樣有意思的是他們對自己在獨裁暴政中扮演的角色(無論多麼渺小)進行反思,或者拒絕反思。」

《華爾街日報》

「沙博爾夫斯基耗費三年追蹤並親自訪談這些廚師,幫我們對世界上的獨裁暴政建立了歷史脈絡。本書讓人一邊讀到這些獨裁者有多麼喜歡蜂蜜烤乳酪,或拒絕吃大象肉乾,一邊記住他們有多邪惡。」

《彭博社》:

「宛如一本辛辣的美食遊記,宮廷陰謀與背叛劇碼會半路殺出,遊走道德模糊地帶。這既是本書的魅力所在,也是其恐怖之處。」

英國政論雜誌《旁觀者》

「本書說明了飽餐一頓的重要性,對誰都一樣。」

《科克斯書評》:

「在一個政治強人越來越受歡迎的世界裡,本書讀來兼具原創性與時事感。」

《星期日郵報》

「暗黑與喜劇的迷人混搭,各國美食與酷刑屠殺的完美結合。交織著荒誕與殘酷,滑稽與恐怖,調性令人想起電影《史達林死了沒?》」

賈西亞.納瓦洛|《全國公共電台》(NPR)週末節目主持人

「私密描寫五位無情獨裁者在餐桌上的一面,故事驚人。」

勞拉.夏琵洛紐約《新聞週刊》美食專欄記者、烹飪史家

「沙博爾夫斯基不是在描述怪物,而是宛如怪物般的人類,這才是可怕之處。」

※在地食評.同桌推薦※

蔡珠兒作家:

「把政治史和烹飪書煮在一起,交融共冶,竟然可以這麼濃醇對味,這本書讓我入迷,神魂飄到古巴柬埔寨烏干達,跌進一個又一個料理和故事中,屏息凝神,看得膽戰心驚。

在飽足精巧的台灣,我們早已淡忘食物的權力關係,說起當政者的餐桌,通常只想到御廚。不久前我還讀到一篇報導,介紹台北某鐵板燒大廚,經常飛去平壤,為金正恩割烹掌杓,記者欣羨獵奇,津津樂道三胖愛吃的菜,隻字不提獨裁極權,彷彿他是影帝或球星。

飢餓是一種政治工具,在寡頭政權下,食物和飢餓必然相伴互生,如月之光華與黝暗,而官邸廚房有絕佳視角,最能看出暗影的面積。作者深入訪談廚師,講強人的甜餅、賊魚湯和椰奶羊肉,但又跳出廚房走入街頭,寫庶民的烤老鼠、燒青蛙、煮香蕉皮,觀點交錯,排比對照,呈現出極權的恐怖荒謬。

沙博爾夫斯基太會寫了,文字精悍生動,風趣活潑,卻又冷靜節制,他以口述歷史般的散文體,讓受訪者盡情暢言,自己只是觀察記述,不作任何譴責評斷,力道更強。這是一本豐富的書,可視為優秀的報導文學,更可當成深度的遊記、食旅、政治史和傳記,我讀到暗黑的歷史和人性。

食物就是權力,句號。」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繼《跳舞的熊》後,沙博爾夫斯基再次推出報導文學新作。本書延續他獨特的問題意識:威權和獨裁體制對人究竟產生怎麼樣的烙印?

獨裁者在世時,一切諱莫如深,身後才偶有貼身醫生、侍衛官撰寫見證與回憶,我們才能一窺祕辛。但沙博爾夫斯基這次跨四大洲親身採訪的,卻是獨裁者的廚師。透過廚師之眼,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獨裁者有著極相似的特質。他們體能多半良好、鬥性堅強,像海珊泳渡底格里斯河,讓我想起毛澤東愛在眾人面前暢泳長江,或是普丁總喜歡秀出他的體魄;他們也生性懷疑,對廚師挑三揀四,擔心鬥爭中被人下毒。獨裁者的殘暴、慾望、人性,都在與廚子們的對話裡,展露無遺。

本書不僅僅是廚師怎麼理解他們曾服侍過的「老闆」,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對獨裁者的看法。有些見證翻轉了人們的既定印象,例如,所謂的暴君海珊,在尚未被美國推翻前,其實對基督教和女性較現今伊拉克相對寬容。但書裡也不乏荒謬的故事:例如為柬埔寨獨裁者波布工作的廚師,始終堅信自己的老闆從未進行種族屠殺;海珊的廚師則認為海珊的暴虐維持了伊拉克的恐怖平衡,比起四分五裂與伊斯蘭國橫行的今天,更叫人懷念。

透過活靈活現的訪談、追尋、書寫,本書讓獨裁者現形,讓人性與歷史更為立體。」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這是全新品種的飲食書寫──透過廚師視角管窺二十世紀五大暴力政權,恐怖中見平凡,平凡中見恐怖,不僅呈現了獨裁者前所未聞的生活面向,更充分證明一日三餐之於大歷史的關鍵性。」

張鎮宏|轉角國際udn Global主編:

「獨裁者的廚師們,都是廚房裡的『大獨裁者』。只懂做菜的廚師,透過料理統治了廚房;但那些宰制國家生死的強人們,他們一樣要吃得喝,卻因三餐日常的飲食而短暫解除了『暴君的神格武裝』,如同你我一般地臣服於每一個味蕾的魔幻瞬間──這也讓本書更引人好奇:究竟有沒有哪頓晚餐、哪道菜,真能在舌尖交錯之間左右了人類的殺伐歷史?」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要處理好威權政治這道『料理』,最大困難點在於『食材』取得非常不易。一方面資料很少公開,二方面是經歷其中的人出於各種原因不願意多談。或因為心理創傷,或因為擔心遭到清算,或仍然對舊政權忠心耿耿。沙博爾夫斯基以獨裁者身邊的廚師為題,不只取得了側寫威權政治的第一手觀點,更展現了精彩的報導『廚藝』。」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即使是殺人如麻的獨裁者,也是會肚子餓。都說從一個人吃的食物,可以瞭解一個人,那麼這些冒著生命危險、為獨裁者烹飪食物的人,或許──我是說或許──是世界上最瞭解他們的人?透過戰亂烽火中的食譜、臟器脾胃中的食物,本書深抵人性最複雜的那面:革命英雄也會『餓到氣』(hangry)。令人聞之色變的血腥獨裁者,在廚師眼中可能只是最難伺候的一張嘴。」

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飲食文化史家:

「本書帶領讀者從近距離觀察獨裁者複雜的內心世界。廚師職務本是張羅食材與烹飪料理,但身為獨裁者餐桌舵手,反倒能觀察他們如何做出武斷的政治主張、荒謬的私人生活,甚至引起屠殺戰爭。闔上本書,我彷彿經歷過獨裁者統治下的荒謬生活,但又從中品嚐出特殊的佳餚。」

李波(Bartosz Rys)|波蘭臺北辦事處代理處長: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不僅獲獎連連,也是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與漢娜.克拉爾(Hanna Krall)的傳承人,更是波蘭報導文學流派的頂尖代表。其新作《獨裁者的廚師》不單是本出色的食譜,也是段貼近嗜血獨裁者私人世界的旅程。沙博爾夫斯基以與波布、海珊、卡斯楚、阿敏及霍查的廚師對話為基礎,從『灶腳』生動描繪出柬埔寨、伊拉克、古巴、烏干達及阿爾巴尼亞當權者官邸內的風光。不管對於當代歷史的愛好者,還是異國餐飲的喜愛者來說,《獨裁者的廚師》都是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魚子醬、伏特加、羅宋湯……誰說美食歸美食,政治歸政治?
在戰鬥民族的偉大國度,每塊豬排都得為國家服務!

這裡四處充斥謊言,只有廚房裡能說真話。

廚師不僅知道獨裁者最私人的祕密,

更窺見了俄羅斯歷史的真相。

天生說書人 沙博爾夫斯基 繼《獨裁者的廚師》、《跳舞的熊》後,

再度端上挑戰味蕾與真相認知的報導新作!

 從末代沙皇到今日普丁,透過廚師的真實人生,看見謊言在俄羅斯的前世與今生

 獻給臺灣版的作者序 x 波蘭文直譯

∴∵∴∵

跟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最後的忠臣,居然是一名廚子?

列寧用革命打倒資本家,怎會學著資產階級養廚娘?

猜忌成性的史達林,卻信任廚師同鄉幫他試毒?

戈巴契夫做出改寫蘇聯命運的關鍵決定,他的廚師卻在對麵團唱歌?

普丁家族又是如何從原本的一介廚師,攀登上權力的頂峰?

克里姆林宮的味道,是否還在歐亞大陸飄盪?

∵∴∵∴

最會說故事的波蘭作家回來了!耗費三年,沙博爾夫斯基踏遍俄羅斯這個地表最大國度的各個角落,實地走訪多位親歷過俄國與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的廚師。透過廚房的門,揭開俄羅斯權力中樞的神祕面紗。從末代沙皇到今日普丁,這些權傾一時的俄國領導人究竟吃些什麼?飲食是否反映他們的為人與統治風格?更重要的是,在凡事都得是政治宣傳的國度,俄羅斯人民究竟都被餵養了哪些「美食」?

從共產革命、大饑荒與兩次大戰、太空競賽、阿富汗戰爭、車諾比核災一路到俄烏戰爭,本書藉由廚師們時而樸實無華、時而生動幽默的文字,以及沙博爾夫斯基冷靜銳利的報導之眼,帶領讀者走進虛實難辨的國度,看見只有廚師們才能看見的真實俄羅斯。

「市面上有很多介紹俄國的好書,沒有一本比它更加突出。」

                 ──────Joanna Kaczmarek,波蘭讀者

 

 

在地食評.同桌推薦

一本意想不到的書,不只是報導文學、不只是歷史書寫,也是一本食譜。只有沙博爾夫斯基自己能夠超越自己。延續《獨裁者的廚師》,沙先生跟著鼻子舌頭走,在暴行、戰爭、災難裡,帶領我們吃遍俄國歷史的酸甜苦辣。

────許菁芳.作家

從大規模的慘絕悲劇到絕美的北極雪原,甚至外太空,俄羅斯人的廚房無處不在。沙博爾夫斯基再次帶來一碗滾燙的敘事濃湯,帶領我們窺看那個無限接近權力中心卻又彷彿隱形的所在:廚房。在這片北方大地上的近一百多年來,吃是一件很美的事,且一點不小。

────沐羽.作家

驚悚但好看!

────蔡珠兒.作家

再艱難的時刻,都要吃飯,沙博爾夫斯基這回聚焦俄羅斯這片大地,書寫餐桌上的種種食物──與沒有食物──的故事。當獨裁者上臺又死去,權力高高建起然後潰散,變幻的過程裡,只有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永遠忠誠據實地,顯示人的處境,回應威權的稀薄與冷硬。

────胡芷嫣.作家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我和沙博爾夫斯基通訊,他當時人正在烏波邊境,協助前往波蘭的難民。

歷史不斷地回歸重演,沙博爾夫斯基的新書,橫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帝國、蘇聯布爾什維克執政,一直到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他書寫的廚師們曾經伴隨過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列寧、史達林,以及蘇聯瓦解前後的俄羅斯領袖戈巴契夫、葉爾欽與普丁。

在我們眼前的東歐民族國家,其實在一戰前有著千絲萬縷的地緣血緣關係,人們在龐大帝國下生活和流動,俄國的領袖們也流著跨地域、跨族裔的血統。他們的廚師來自烏克蘭、波蘭、喬治亞、波羅的海三國等,並不是完全的對立與涇渭分明。

只是,在此刻翻讀此書,會發現這百年來,俄羅斯有著「進出」他人疆域的斑斑歷史,因而深深影響東歐人的生命記憶。沙博爾夫斯基透過大量採訪,讓我們得知一九三二到一九三三年,蘇聯造成烏克蘭數百萬人的大饑荒,讓當時陷入絕境的人們必須以針葉、樹皮、松果做湯。時至今日,烏克蘭人為了不輕易忘記這場侵略,每年以餐車巡迴方式重製這道湯,喝下湯的人的體驗是無法下嚥。

這讓我想起《報導者》在二○二二年前往基輔北方一四○公里處的村子亞希德內(Yahidne)約三百人的小聚落,入侵的俄軍分配給村民塑膠免洗杯,每杯兩百毫升容量:這就是兩個被囚禁村民一整天分配到的食物。未來的烏克蘭人們,又將如何詮釋此次戰爭下的食物記憶?

歷史並未遠離我們,《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其實記錄的是一場持續發生的歷史。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津津有味.同桌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沐羽(作家)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胡芷嫣(作家)

許菁芳(作家)

郭忠豪(飲食文化史家)

蔡珠兒(作家)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作者簡介 |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

一個天生說故事的人,波蘭最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之一。畢業於華沙大學新聞系與政治學系。在業內素以簡潔靈動的語言運用而聞名。對於土耳其的政治、婦女及犯罪議題有深入研究,他對於土耳其「榮譽殺人」的報導〈姐妹,這是出於愛〉曾獲得國際特赦組織的榮譽推薦,而他的土耳其長篇報導《來自杏城的刺客》則獲波蘭最重要的文學獎——「尼刻」獎(NIKE)提名。除了土耳其,他也關注中歐和東歐國家從共產鐵幕走向民主自由的過程中,人們所經歷的種種轉型不易,這些故事在他的《跳舞的熊》和與妻子伊莎貝拉.梅札(Izabela Meyza)合著的《我們的小小波蘭共和國:一場重返共產的社會實驗》中皆可讀到。他的最新力作《正義的叛徒,瓦萊尼亞的鄰居》是關於二戰期間瓦萊尼亞與東加利西亞波蘭人大屠殺事件中,冒著生命危險拯救波蘭人的烏克蘭人,本書被認為是關於此一事件寫得最好的報導文學之一。

 

#曾獲獎項

European Parliament Journalism Prize(歐洲議會新聞獎)

Anna Lindh Mediterranean Journalist Award – Special Mention(Anna Lindh地中海記者獎-特別推薦)

Ryszard Kapuściński Award for literary reportage(Ryszard Kapuściński文學報導獎)

 

#著作

Zabójca z miasta moreli(來自杏城的刺客)

Nasz mały PLR. Pół roku w M- 3 z trwałą, wąsami i maluche(我們的小小波蘭共和國:一場重返共產的社會實驗)

Sprawiedliwi zdrajcy. Sprawiedliwi zdrajcy. Sąsiedzi z Wołynia (正義的叛徒,瓦萊尼亞的鄰居)

譯者簡介 |

林蔚昀
詩人,作家,譯者。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二〇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本書獲第四十一屆金鼎獎)、《易鄉人》、《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譯有《鱷魚街》、《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黑色的歌》、《向日葵的季節》等作品。

葉祉君
波蘭亞捷隆大學歐洲研究所畢業,目前為兼職波蘭文翻譯。代表譯著包括《獨裁者的廚師》、《獵魔士長篇》與《雲遊者》。

目錄 |

《跳舞的熊》
第一部

一 愛

二 自由

三 談判

四 歷史

五 本能

六 冬眠

七 送獅子到非洲

八 閹割

九 跳舞的熊

十 尾聲

第二部

一 愛

二 自由

三 談判

四 歷史

五 本能

六 冬眠

七 送獅子到非洲

八 閹割

九 跳舞的熊

【解說】那些熊教我們的事——在轉型正義的同時,看見轉型不易 ◎林蔚昀

中波英名詞對照表

 

《獨裁者的廚師》

在地食評.同桌推薦

外國食評.同桌推薦

推薦序 獨裁者也有甜牙齒嗎?/許菁芳(作家)

台灣版作者序

前菜

點心

早餐:賊魚湯|伊拉克獨裁者海珊 & 廚師阿里

點心

午餐:烤羊肉|烏干達惡魔總統阿敏 & 廚師歐德拉

點心

下午茶:甜餅|阿爾巴尼亞軍事元首霍查 & K

點心

晚餐:鮮魚佐芒果醬|古巴革命強人卡斯楚 & 廚師弗羅雷斯與伊拉斯莫

甜點:木瓜沙拉|柬埔寨劊子手波布 & 廚師永滿

咖啡:後記

醬料:致謝

產地來源:註釋與參考書目

營養成分表:中波英名詞對照表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臺灣版序

開場

第一盤:末代沙皇的廚師

第二盤:列寧的廚師

第三盤:大饑荒下的廚師

第四盤:山裡的拜訪與史達林的廚房

第五盤:史達林的廚師

第六盤:列寧格列圍城下的麵包師傅

第七盤:掘屍人與戰場上的廚房

第八盤:雅爾達的盛宴

第九盤:第一位太空人與他的廚娘

第十盤:克里姆林宮的廚師

第十一盤:自願前往阿富汗的廚娘

第十二盤:克里姆林宮的廚師再次登場

第十三盤:童話森林與車諾比的廚房

第十四盤:克里姆林宮的廚師三度登場

第十五盤:蘇聯最後的晚餐

第十六盤:療養院的廚師

第十七盤:克里米亞韃靼人的料理

第十八盤:克里姆林宮的回歸

參考書目

致謝

重要名詞對照表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Y8000240

商品條碼EAN:8667106520294

ISBN:8667106520294

印刷:單色

頁數:0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最後的知識分子
地緣政治:印度新強權 經濟×活力×碰撞,在全球劇變中左右逢源,又令人左右為難
燃燒的海洋:雷伊泰灣海戰與日本帝國的末日
南風
媽!我要住眷村:黃埔新村「以住代護」紀實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