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官網獨家 二戰 歐洲 一群喵 工作細胞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大英帝國衰亡史(全新校訂版)

大英帝國衰亡史(全新校訂版)

出版品牌:廣場出版

作者:中西輝政

譯者:王敬翔

ISBN:9786267647035

出版日期:2025-03-12

定價:NT$  500

優惠價:79NT$395

促銷優惠 |

新書折扣

內容簡介 |

四百餘年的大英帝國為何自世界霸權的位置墜落,

而讓二十世紀成為美國的世紀?

 

如果歷史能夠重來,曾經的「日不落國」能否免於走向黃昏的命運?

 

★☆★本書榮獲第六屆山本七平賞、第五十一屆每日出版文化賞★☆★

 

本書探究長達數百年的「大英帝國」現象,概述其興起的歷史,並以大英帝國自十九世紀後半至二十世紀中葉的衰亡為核心主題,探討其作為世界大國的本質,以及最終隱沒在歷史洪流的宿命與成因。

 

「帝國」源自於羅馬時代之「Imperium」概念,到了近代初期,由邁入興盛期的歐洲列強所繼承,而逐漸具有多面向的意義。英國自伊莉莎白一世時代開始拓展海外殖民地,此後以「大英帝國」的名號宣示成為世界大國。但自1947年印度獨立,至1960年代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殖民地接連脫離統治,長達四百年的大英帝國興衰史即於此一時代劃上句點。

 

作者中西輝政在本書尤其強調由人物的角度切入,敘述歷史;將大英帝國從昌盛走向衰微的進程放回原來的時間序列中論述,特別重視精神史、文明史的觀點,寫成一部綜合性的帝國衰亡史。

 

然而,英國的由盛而衰,是否錯過了其他的歷史可能性?

 

首先,在帝國衰退徵兆逐漸明顯的1880至1900年代,英國若想抗衡美俄,必須有系統地整合散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重新整合大英帝國。但「操之過急的對美讓步」,使得大英帝國重生的機會被迅速剝奪殆盡。

 

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對德國的文化偏見,以及固執堅持傳統的權力平衡政策,讓英國過度積極地以外交手段建立「德國包圍網」,結果釀成了導致帝國喪失復甦可能性的大戰。

 

第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0年夏季,邱吉爾採取「不計任何代價」求勝的策略,而非縮小戰爭規模、等待敵方疲弊或其他大國參戰。儘管英國在戰後獲得戰勝國名義,卻造成帝國元氣大傷,終於使衰頹的態勢無可挽回。對國家而言,這可能是比敗戰更危險的事。

 

【本書重點】

一、自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到1899年波爾戰爭爆發為止,這八十餘年間可說是英國國力的「鼎盛期」。此一時期因為英國的力量而維持的和平,即稱為「不列顛治世」。

 

二、維多利亞女王與首相索爾茲伯里辭世,以及波爾戰爭的結束,對英國而言,象徵「過往美好時代」的結束,也代表十九世紀這個「英國的世紀」正式落幕。

 

三、英軍在一戰的陣亡人數高達約九十萬人,是超過該國在二戰陣亡人數的兩倍,這場死傷慘重的戰爭是一齣充滿「悲傷記憶」的悲劇。英國人自認在二戰中犧牲遠比美國慘烈,不過在戰後,美國卻停止對英的援助法案,也確立美國在戰後世界經濟上的絕對優勢。

 

四、1947年,失去「帝國的生命線」印度,再加上1956年,於蘇伊士戰爭中遭受重挫,為英國的「帝國幻影」畫下休止符。

作者簡介 |

中西輝政

 

1947年生於大阪,京都大學法學部畢業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所修習國際關係史,學分修畢後返日,擔任京都大學法學部助手。隨後歷任三重大學助教授、美國史丹佛大學客座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教授,再返回京都大學擔任教授,於2012年屆齡退休。現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曾榮獲佐伯賞(1989年),以〈美日同盟新的可能性〉獲得石橋湛山賞(1990年);《大英帝國衰亡史》榮獲第六屆山本七平賞、第五十一屆每日出版文化賞(1997年),另於2002年獲第十八屆正論大賞,2005年獲文藝春秋讀者賞。

 

主要著作包括:《日本人須知的外交課》(PHP研究所)、《中國外交的大失敗》、《作為日本人應該知道的事》(以上,PHP新書)、《國民的文明史》(PHP文庫)、《作為帝國的中國》(東洋經濟新報社)、《日本的「歧路」》、《美國外交之魂》(以上,文藝春秋社)等。

譯者簡介 |

王敬翔

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聯合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以教授日文相關課程為主,同時從事中日文翻譯工作,亦以臺灣日治時期之翻譯為研究主題。譯有《漂浪的小羊》、《葉盛吉日記》,另合譯《支那革命的真相:來自日本的視角與立場》、《殖民地官僚政治史: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等著作。

目錄 |

導讀 大英帝國――看似矛盾,卻更為獨特的帝國/陳禹仲

 

前言

 

第一章 「不列顛治世」的智慧

人類史上的一項奇蹟╱兩百年的興盛,兩百年的衰退╱「不列顛戰役」的代價╱

「以力量維持的和平」和「以外交維繫的和平」――「不列顛治世」的本質╱

作為一種精神上的「權力平衡」

 

第二章 伊莉莎白一世與「無敵艦隊」

三個「高峰」和兩個「低谷」╱「低地」就是「英格蘭的護城河」╱

作為「典範」的伊莉莎白外交╱將「背信」轉化為「正義」的智慧╱

擊敗「無敵艦隊」的關鍵

 

第三章 支撐英國的另類紳士

並未失卻堅持╱真正的「紳士」――威廉.坦普爾╱父子相傳的「精神貴族」╱

打倒路易十四的男人╱打敗拿破崙、俾斯麥的勇士們

 

第四章 帝國殉教者查爾斯戈登

令人崇拜的高貴民族英雄╱「中國人」戈登╱一八五一年「倫敦萬國博覽會」╱

大英帝國的「折返點」╱未被「救出」的總督

 

第五章 「自由貿易」的束縛

被逼上絕境的霸權國家╱想回歸「田園」的英國人╱

當自由貿易帶來衰退╱唯一選擇是「開放性的封鎖」

 

第六章 波爾戰爭的挫折

支持帝國的領導階層╱維多利亞時代的結束╱世紀末式的帝國主義╱

重大挫折的預兆╱對帝國主義的幻滅

 

第七章 走向美國的世紀

《門羅宣言」》挑戰英國╱巴麥尊首相的擔憂╱「盎格魯-薩克遜」的幻想╱

操之過急的對美讓步╱「過度」與「脫軌」所導致的狀況

 

第八章 改革論的季節

戈耳狄俄斯之結╱試圖改革的三個「自由派」╱執著於招致衰退的「理念」╱

德國熱與日本熱╱未能付諸實行的議論╱對財政緊縮的反動

 

第九章 悲傷的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烙印╱加里波利的悲劇――大英帝國的「瓜達康納爾戰役」╱

忘卻納爾遜的英國海軍╱走向幻滅與充滿亡靈的戰後

 

第十章 勞倫斯的反抗

復甦之鑰――「石油」與「中東」╱聖誕節大禮╱為了封鎖「帝國的本能」╱

勞倫斯「重大幻滅」的日子╱覺醒的印度╱區域紛爭的波瀾

 

第十一章 「不列顛戰役」到全面停戰

「最好的時刻」與「最後的時刻」╱大戰所帶來「豁然開朗」的氣氛╱

我們絕不投降╱虛幻的贏家╱選擇失誤的邱吉爾╱失去亞洲的日子

 

第十二章 米字旗降下的日子

「見真章」時刻的到來╱連鯡魚和馬鈴薯都沒有的生活╱

「末代印度總督」蒙巴頓╱永遠降下的米字旗

 

後記

譯後記

註釋

參考文獻

more
書摘 |

前言(節錄)

 

一九九七年七月,香港歸還中國。英國米字旗(Union Jack)終究要從中國大陸的土地上消失。那個曾經屬「大英帝國」一員、擁有六百萬人口的最後一個主要殖民地,就此消逝在歷史洪流中。

事實上,一八四二年,正處於「不列顛治世」顛峰期的英國因鴉片戰爭獲勝由中國割讓得來的土地,就是香港。它是這一百五十年間,英國在地球另一端保有的一大殖民地。

雖然「大英帝國」本身早在半世紀前就開始逐漸退場,但香港回歸中國一事,卻像是「被遺忘的歷史」一般,使我們再度憶起「大英帝國」的存在。

本書將關注持續達數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國」現象,概述其興起的歷史,並特別將大英帝國自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中葉戲劇性的衰亡作為核心主題予以探討。

「大英帝國」的稱呼,原係「The British Empire」之翻譯語,但其起源卻可追溯到領有香港之前許久的過去。

從歷史上而言,「帝國」(Empire)這個稱呼,是源自羅馬時代之「Imperium」的概念,到了近代初期,由邁入興盛期的歐洲列強所繼承,而逐漸開始帶有多面向的意義。

十六世紀前半的英國(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曾大膽宣稱「我英格蘭王國已是個帝國」,這意味著英格蘭在宗教改革中主張獨立,脫離羅馬教皇。

到了亨利八世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英格蘭的王權首先確立於自十二世紀以來,控制權逐漸擴大的第一個殖民地――愛爾蘭。接著與蘇格蘭統合的過程花了約一世紀之久。藉此發展出有別於「英格蘭」的「不列顛」這個國家觀念。也就是說「大英帝國」(The British Empire)一詞,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與愛爾蘭整合的象徵。

相較於對蘇格蘭、威爾斯採取使民族自然混居與政治聯合的統治形式,對愛爾蘭的統治形式就更為「帝國」。這是因為,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包含了因征服異族而造成的殖民統治,以及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建構起的「統治體系」。

從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開始,英國展開了對太平洋、印度洋彼端的「跨海統治」,即開始拓展海外殖民地。在這個潮流下,近代英國與「大英帝國」的名聲重疊在一起,邁向下一個歷史進程。

此後,英國超越了狹隘的殖民地統治範疇,以「大英帝國」的名號宣示成為世界大國,並以此作為國家總體營造目標。本書即採用此一廣義的「大英帝國」名稱。

的確,進入二十世紀後,「帝國」這個名稱逐漸不受歡迎。而衰亡的態勢在一九三○年代開始趨向明朗。大英帝國將其官方名稱改為「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Nations」。雖然是個難解的名稱,但其中蘊含「對英國國王的忠誠」這個結合基礎,具有在對外戰爭時共同保衛「王冠危機」的含意,可說仍保有了「帝國」這個核心概念。

但一九四七年獨立的印度,拒絕了對「王冠的忠誠」,「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Nations」的「British」被刪去,大英帝國自此邁向解體。此後至一九六○年代為止,幾乎所有亞洲、非洲的各個正式殖民地都不約而同紛紛獨立,脫離「倫敦(英國國會)的統治」。

如此,近代以來長達四百年的大英帝國興衰史,就在一個世代的時間內劃上句點。

而不在這個潮流當中、猶如「被歷史遺忘」的香港,到了二十世紀末,終於也切斷了與倫敦的連結。

不過,本書的主題並不在於探討「大英帝國」這個形式的變遷。而是探討它作為世界大國的本質何在,衰亡的原因又為何,是什麼導致了大英帝國消失在歷史洪流中的命運。

古來許多「帝國」興起,然後衰亡。世界史幾乎可說是許多「帝國」的衰亡史。自羅馬帝國以來,這些帝國的「衰亡史」著作已經不計其數。但被稱為「大英帝國」的近代英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為何綜合性的衰亡史著作,至今仍較其他帝國為少?

當然,目前已有非常多著作探討英國產業競爭力衰退原因,以及對外政策的失敗何在,或是從財政、社會制度、政治結構等各個角度探討「英國衰退」的現象。但整合以上種種,以更宏觀的文明史觀點交叉剖析的論文,目前仍屬罕見。

以探討個別因素為主的大英帝國衰退論,似乎在二十世紀末左右就已討論到一個段落。但從帝國實際滅亡後所經過的時間來看,只能說才剛剛做完「死因診斷」罷了。對大英帝國衰退的討論,也才終於可以回歸到其原本的歷史脈絡,如今可謂是一個論述的「折返點」。因此筆者認為今後最重要的,或許是嘗試以更寬廣、更概括的視野來關注「大英帝國衰亡史」。

這樣一種綜合性的概念,促使我們從精神史或文明史的幾個觀點,來重新考察大英帝國衰亡的原因。

第一,將各論點加以細分的二十世紀「社會科學的世紀」已然終結,而更具整合性、文明史透視觀點的時代已經到來。這與二十世紀是個「意識型態的世紀」,以及偏好高度分析的社會科學研究手法有微妙關聯。

第二,大英帝國衰亡後不久,冷戰便隨之終結,也促使大英帝國衰亡史必須以新的角度來書寫,譬如冷戰時期的明爭暗鬥和大英帝國衰亡的原因究竟有何關聯。至少冷戰的終結,為大英帝國衰亡的幾個過程提供了新的視野。

第三,相較於自古以來的帝國衰亡史這個領域,大英帝國,尤其是它的衰退原因,與日本的現況關聯甚深,導致近年來日本人越發關注這個議題。尤其現在的日本所關心的,仍在於社會的精神取向,一個成熟大國的命運將與我們產生何種關聯,已經是國人(日本人)所關切的命題。但以下的敘述充其量只是盡可能提供刺激讀者思考的一個角度,因為筆者認為,這是探討衰亡論的應有作法。

當然,筆者無意在本書中完全解決這麼大的一個命題。如曾任英國首相的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所言:「對自己的作品自吹自擂的作者,比炫耀自己孩子的母親更難看。」因此本書將關注前述的衰退原因論,具體分析帝國衰亡的過程,並把大英帝國衰亡的現象作為主軸,放回其原本的歷史脈絡來敘述。

會這樣做的原因在於,近年來未確實掌握歷史脈絡、僅採用社會科學觀點的速食分析方式,嘗試討論大國衰亡論的論文日漸增加。像大國衰退這樣重要的歷史現象,應該先詳細考察歷史的實際發展動向,再開始進行分析才是。

其次,從長遠的歷史觀點來看,昌盛恍如昨日的大英帝國走向衰微,對今日的日本讀者而言,包括對大英帝國興盛期較了解的戰前日本人在內,有關大英帝國的歷史知識也已大幅「衰退」。有鑑於此,筆者認為必須將大英帝國邁向衰亡的歷史進程放回原來的時間序列中來敘述。

在此再度引用迪斯雷利的一段話:「歷史不值一讀,但傳記除外。因為只有傳記是不含理論的、唯一真正的歷史。」(《孔塔里尼.弗萊明》〔Contarini Fleming〕)

當然,本書並不打算採取極端的「傳記史觀」,但本書將儘量從人物的角度切入,來敘述歷史。其中一個原因是讓日本讀者能更具體感受較為遙遠的英國史,儘量讓讀者覺得這是一本「好讀的歷史書」。此外,這是對趨近大英帝國這個研究對象來說更好的方式,也讓本書得以更加關注精神史方面的衰亡論。

奠定英領南非統治基礎的揚.史墨茲(Jan Christiaan Smuts)在一八九九年發表以下談話:

 

大英帝國能夠統治世界各民族、各部落的真正基礎,並不在於軍事之類的力量,而在於其威信與精神力(moral)。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大英帝國可說是一個「威信的體系」。造成此一情勢的原因之一,源自近代歐洲世界與非歐洲世界之間的歷史拉鋸。但更重要的是英國這個國家的處境,它是個小小的島國,卻是個必須在有限資源下統治海外廣大地區與眾多人口的帝國。因此要達到「威信」這個精神要素,高效率統治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在近代的英國,國內社會貴族的主導權甚高,因此「威信」的重要性自然倍增,這是反映母國社會特色的帝國本質。

美國國際政治學者羅伯特.基爾賓(Robert Gilpin)提到菁英價值觀和精神結構對近代霸權帝國盛衰的影響。而談論大英帝國,絕不能忽略「菁英及其精神」這一部分。從此點看來,「人物」的重要性就更須強調了(此點請參照第六章,尤其是許多引用部分)。因此,本書雖會頻繁提及許多貴族人士,但絕非「菁英史觀」,而是對應探討對象的本質而成。

實際上,在英國而言,「貴族性」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本質。帝國在這樣的環境中興盛起來,加上近代前期歐洲文化的「古典性」,大英帝國的歷史因而培養出一種穩重的氛圍。本書的文體有時看似生硬,有時也唐突地出現戲劇化的橋段,這些歷史文體的個性,或許就來自於這個巴洛克帝國的形象。

本書第一章先概述帝國史的全貌與盛衰的概況,第二章與第三章則從帝國的本質來分析以衰亡為前提的「興盛」。第四章以後進入衰亡史的主軸,例如第五與第八章主要討論經濟實力,第七章與第九章為對外政策與戰略,每章各探討一個重點。但筆者會盡可能將各章整合起來,成為一部綜合性的帝國衰亡史。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XTT0004

商品條碼EAN:9786267647035

ISBN:9786267647035

印刷:黑白

頁數:304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國的治理:西塞羅二千年不朽的國家治理術
聰明國度:全球頂尖教育強國的成功之道
地味手帖NO.18一個慶典,一百種未來
被迫一戰,台灣準備好了嗎?——台海戰爭的政治分析
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四冊不分售)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