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官網獨家 二戰 歐洲 一群喵 工作細胞
TOP
首頁> 文學館>文學小說>歐美文學> 鳥歌:關於愛與救贖的故事【奧斯卡影帝艾迪.瑞德曼主演熱門同名影集改編原著,暢銷作家賽巴斯欽.福克斯經典代表作】

鳥歌:關於愛與救贖的故事【奧斯卡影帝艾迪.瑞德曼主演熱門同名影集改編原著,暢銷作家賽巴斯欽.福克斯經典代表作】

出版品牌:潮浪文化

作者:賽巴斯欽.福克斯

譯者:陳佳琳

ISBN:9786269889334

出版日期:2025-03-25

定價:NT$  720

優惠價:79NT$569

促銷優惠 |

新書折扣

內容簡介 |

 

鳥歌是對生命最非凡的探索。——奧斯卡影帝艾迪.瑞德曼

生與死的界限何在?人性的極限何在?

什麼樣熾熱的愛,能讓靈魂獲得救贖?

 

英國BBC年度最受歡迎百大小說BBC熱門同名影集改編原著

英國銷售逾200萬冊,全球銷售300萬冊,售出20國版權

奧斯卡影帝艾迪.瑞德曼主演影集同名小說,暢銷作家賽巴斯欽.福克斯經典代表

繁體中文版,重磅上市

 

一段因戰爭而消逝的戀曲,跨越三代的世紀之謎即將破土而出——

 

令人難以抗拒的美麗作品——美國紐約客

過去十年最好的小說之一——英國《週日郵報》

 

榮獲西班牙薩拉戈薩市小說獎英法協會文學獎

入圍義大利書報亭文學獎、俄羅斯托爾斯泰和平

《紐約客》《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今日報》《衛報》《觀察家報》《每日郵報》《週日郵報》《週日快報》《週日電訊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旁觀者》《蘇格蘭人》等國際媒體聯合推薦

 

英國小說家賽巴斯欽.福克斯(Sebastian Faulks)以法國三部曲系列聞名,其中以《鳥歌》最廣為人知,並創下多項銷售紀錄,躋身代最具代表性的英國小說家之列,被媒體讚譽為「具有罕見的文學天賦」(《文學評論》)、「這一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說家之一」(《日電訊報》)。

 

《鳥歌》的故事橫跨三代,氣勢磅礡。內容描述一名英國青年史蒂芬因寄宿法國豪宅而與女主人伊莎貝爾日久生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史蒂芬的戀情隨之夭折,生活也陷入了天翻地覆的轉變。時光荏苒,時隔半個世紀,史蒂芬的外孫女伊莉莎白對外公的戰爭經歷感到好奇展開尋根之旅,卻意外揭開了塵封數十年的祕密。全書分別從一九一〇年史蒂芬及一九七八年伊莉莎白的角度敘述,運用雙線交錯的手法,為故事增添戲劇性,也帶入不少讓人省思的議題。

 

故事以一戰為背景,福克斯以大量的史料與考據為奠基,透過主角在地道及戰壕的經歷,逼真還原了血腥的西線戰場。故事中採用大量的獨白及對話,讓人彷彿重臨戰爭現場,重新檢視戰爭對軍人遺留下的創傷,更突顯對於生死議題的思索,被視為當代戰爭小說的典範。其聚焦於士兵心理及精神狀態的細膩刻劃,亦令《鳥歌》成為戰爭心理書寫的翹楚之一。尤其福克斯在不同章節變換敘事角度,運用大量的內在獨白、對話,深刻呈現人物性格及內在衝突,情感十分強烈。寫實的風格及刻劃人物的功力,讓眾多書評認為可與法國名家左拉與英國文豪哈代媲美。

 

有學者指出《鳥歌》的意義在於,福克斯證明了過去可以恢復,密碼可以被破解;歷史能為當代增添意義。歷史的局限性可以克服,過去的承諾可以實現,因為我們知道,歷史的創傷可以」本書對戰壕裡生與死的景象進行了生動令人震撼的描述,故事轉折及人物情感描繪也讓人折服,諸多媒體與書評表示本書令人聯想到伊恩.麥克尤恩的《贖罪》(Atonement)與麥可.翁達傑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作者簡介 |

賽巴斯欽.福克斯(Sebastian Faulks

 

1953年出生於英國,著有多部小說,法國三部曲為經典代表作,包括《鳥歌》(Birdsong)、《夏洛特.格雷》(Charlotte Gray,暫譯)及《金獅酒店的女孩》(The Girl at the Lion d’Or,暫譯)。其他著作包括《恩格比的劍橋》(Engleby)及三人傳記小說《致命的英國人》(The Fatal Englishman,暫譯)與文學仿作《開心果》(Pistache,暫譯)等。曾於BBC主持系列節目《福克斯談小說》(Faulks on Fiction)廣受歡迎,後來持續以節目為本,出版相關文學評論。

 

福克斯於199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於2002年獲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歷年來更獲英國圖書獎年度作家、布萊克紀念獎、薩拉戈薩市小說獎及勳章等無數獎項肯定。著名代表作《鳥歌》全球暢銷逾300萬本,獲選為英國年度代表書籍之一,2012年由BBC改編為影集。《星期日電訊報》稱他為「他那一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說家之一」。福克斯的小說著作皆創佳績,最新作品為2023年出版的《第七子》The Seventh Son,暫譯),現與妻子和三個孩子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

陳佳琳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美國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現為專職翻譯。譯作包括《少女布莉達的恩賜》、《鰻漫回家路》、《邊緣人的合奏曲》、《浮生釣手》、《鷹與心的追尋》、《雙生夢魘》、《騙徒》、《大師》、《布魯克林》、《親愛的小小憂愁》。

目錄 |

寫給台灣讀者們

國際盛讚

序言

第一部 法國 一九一〇年

第二部 法國 一九一六年

第三部 英國 一九七八年

第四部 法國 一九一七年

第五部 英國 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

第六部 法國 一九一八年

第七部 英國 一九七九年

more
書摘 |

地鐵在黑暗的隧道中停滯不前,伊莉莎白.班森不耐煩地嘆了口氣。她想要回家查看信箱,深怕錯過打來的電話。路人的冬季大衣從臉上擦過,伊莉莎白將手提箱抓得更緊。她才剛結束兩天一夜的德國商務旅行,卻得直接從機場前往辦公室。車廂內伸手不見五指,她沒辦法看報紙,於是閉上雙眼,設法讓想像力將她帶離這窄小隧道中靜止的車廂。

現在是週五的夜晚,她疲憊的心中浮現了許多美好的畫面:夕陽下的羅伯特,他濃密的頭髮中夾雜著幾絲灰髮,眼中充滿了對夜晚的期待;廠商送來了她精心設計的大衣成品。 

車廂裡有個瘋子開始唱音樂廳的曲目:「到提伯雷立郡(Tipperary)的路依舊漫長……。」 他咕噥了一句便不出聲了,彷彿有人在黑暗中用手肘撞了他一下,希望他閉上嘴巴。

火車再度啟動,駛入隧道,光線忽明忽暗。到了蘭開斯特門站,伊莉莎白穿過人群,走上月台。戶外大雨滂沱。耳際傳來溼滑的輪胎輾過海德公園落葉的聲音,車輛緩慢地移動。她低頭頂著細雨,走向眼前的綠色酒鋪,商店招牌的燈光閃爍。

幾分鐘後,她將手提箱和噹啷作響的塑膠購物袋放在階梯上,打開維多利亞式建築的大門。信件仍夾在前門的鐵絲籠中:樓上女孩們的明信片、五間公寓的淺黃色信封、基里亞德斯夫人的瓦斯帳單,以及一封從布魯塞爾寄給她的信。

她一回到公寓便沖了個澡,當她舒服地躺在浴缸裡時,也拆開了信件。

平時,羅伯特只會焦慮地打幾通簡短電話過來而已,如果他選擇寫信,通常代表他懷抱著罪惡感,不然就是真的被委員會的事絆住了,甚至來不及回家看妻子。

「一大堆工作……英國代表準備的無聊報告……下週在盧森堡……希望可以在週六回到倫敦……安的期中假 ……」

伊莉莎白微笑,將信放在浴室踏墊上。她非常熟悉信中的用語,雖然她不確定要相信多少,但她仍舊思念著羅伯特。正當她享受著漫過肩膀的溫水時,電話鈴聲響起。

她赤裸地跑出浴室,溼淋淋地站在客廳地毯上拿起了話筒。她像往常那般納悶話筒裡面是否有電流,耳朵裡的水又是否會讓電流竄過腦袋。

是她的母親,她想確認伊莉莎白明天會不會到特威克納姆區(Twickenham)喝茶。伊莉莎白表示會依約前往,掛斷電話之後,她的身體已經乾了,似乎沒有必要再回頭泡澡。她打了通電話到布魯塞爾,聽著歐陸單調的轉接聲。電話響了二十還三十聲──她想像羅伯特混亂的客廳中堆滿了書與文件、沒倒的菸灰缸與髒杯子,而電話就在這片混亂中發出輕微的響聲,完全被人忽略。

 

在馬克和琳賽房子的前走廊,有一台嬰兒車和學步椅正迎接她。伊莉莎白遞給了馬克一瓶酒──從大學開始,她總是這樣遞酒給馬克。 

當伊莉莎白踏進寬敞的客廳時,立刻放鬆了下來,與大夥談笑風生。馬克和琳賽有時也會邀請其他人,今晚來了一對鄰近的夫婦與一位頗為可疑的男子。伊莉莎白抽著菸,紅酒順著喉嚨滑下。

馬克和琳賽是伊莉莎白認識最久的朋友。琳賽生性衝動,喜歡主導;馬克則是個沒有遠大志向的居家型男人。在他們二十幾歲的聚會上,時常出現那種喜愛自吹自擂、渴望成為全場焦點的客人;與那時相比,現在的夜晚已變得相當乏味了。除了生孩子之外,三十八歲的馬克和琳賽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如今,每當大夥閒聊到一個段落後,往往會開始討論學區裡的孩子,此時伊莉莎白便得關起耳朵,部分是因為無聊,部分則是因為潛意識裡的不悅。

為了伊莉莎白,琳賽曾經邀請許多陌生男子參加聚會。在兩三年的時間裡,他們認識了各式各樣的單身男子:絕望的、離婚的、酗酒的……但最終還是對原本的三人組心滿意足。

「妳的問題,」琳賽有一次說:「就是會把男人嚇跑。」

「我的問題?」伊莉莎白說。「我都不知道我有這種問題。」

「妳知道我的意思,看看妳,一身時髦的洋裝,長得跟阿努克.艾梅 一樣美麗。」

「妳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中年婦女。」

「妳明明知道我的意思。男人真的太膽小沒用了。妳必須溫柔地對待他們,讓他們感到安全才行。」

「然後妳就能隨心所欲?」

「當然沒有。看看妳,伊莉莎白,妳有時候必須妥協一下。記得我曾經介紹給妳的大衛嗎?他人很好,也是妳喜歡的類型,妳卻從沒給過他機會。」

「妳似乎忘記我那時已經有男友了。我不用瞪大眼睛與丹尼斯、或大衛、或阿貓阿狗調情,我已經名花有主了。」

「妳是說那個歐盟官員嗎?」

「他叫羅伯特。」

「妳明明知道他不會離婚,不是嗎?男人都說會離開,但永遠不會這麼做。」

伊莉莎白平靜地微笑。「我不在乎他會不會離開。」

「別告訴我妳寧可不結婚。」

「我不知道。我的工作太忙碌了,不可能花時間找老公。」

「那麼小孩呢?」琳賽問。「我猜妳會說不想要小孩。」

「我當然想要小孩,但我得要有足夠的理由。」

琳賽大笑。「妳根本不需要理由。生物學表明,三十九歲生孩子已經太晚了。」

「事實上我只有三十八歲。」

「妳的身體會警覺到快來不及了,妳與世界上其他幾百萬名女性一樣。天啊,妳根本不需要理由!」

「我覺得需要。我認為當人們處理事情──特別是乍看之下不必要的事情時,都需要一個理由。」

琳賽苦笑著搖頭。「老姑婆的言論。」

伊莉莎白笑道,「好啦,我會嘗試,我保證。我會盡最大的努力,主動找上丹尼斯,與他墜入愛河──」

「是大衛。」

「隨便妳要找誰撮合我都好。」

 

在大衛顯然放棄追求伊莉莎白後,琳賽在某天晚上做了最後的努力:她介紹了一位叫史都華的男人。史都華有著捲曲的棕髮,戴著眼鏡。他細長的手指拿著一只大酒杯,滿臉沉思。

「妳做什麼工作?」史都華發問。

「我經營一間服飾公司。」伊莉莎白不喜歡這個問題。她覺得初次見面時,應該先了解對方是怎麼樣的人,而不是從事哪一行,這令她感覺彷彿工作才能定義一個人。

「所以妳是老闆?」

「對,我在十五年前成為設計師,後來才開始經商。我們成立了一間公司,我是總經理。」

「了解,這間公司叫什麼名字?」史都華問道。

伊莉莎白告訴他,史都華說道:「我應該說久仰大名嗎?」

「我們生產連鎖店服飾,但這些店都堅持要用自己的商標。不過,我們自有的品牌也有生產一小部分我們稱之為時裝的產品,你可能已經看過那些服裝了。」

「所謂『時裝』究竟是什麼?」

伊莉莎白微笑,「其實就是你說的洋裝。」

閒聊一段時間後,史都華漸漸放鬆了下來,伊莉莎白也發現自己對這個傢伙有一些好感。許多人認為婚姻與工作難以兼顧,所以越勤奮工作的女人,未婚的機率就越高,而伊莉莎白已經習慣人們的眼光,懶得多費唇舌了。她為了安穩生活而認真工作;她不喜歡乏味的工作,才選擇現在的職業;她也不願尸位素餐、敷衍度日──她不懂這三件事,與排斥男性與孩子有何關聯。

史都華說他會彈鋼琴,兩人聊起各自的旅遊見聞。他沒有喋喋不休地討論資本市場,不會跟馬克一樣唇槍舌戰,但也沒有刻意討好伊莉莎白。伊莉莎白的發言時常逗笑史都華,她發現對方好像有些驚喜,不像是某些男人,只覺得她難以相處。史都華沒有向她要電話,伊莉莎白鬆了一口氣,但也同時感到有些失落。

她沿著熟悉的路開車回家,腦海中想像著婚後的日子是什麼模樣。她經過富勒姆路的英國聯合電影院,鋪設人行道的工程讓整條路擠得水洩不通。每當塞車時,她總會深吸一口氣,彷彿這樣車身就能變小,擠進大車之間,她看見護欄上有些緋紅色的痕跡,是經過的大車留下的刮痕。她思忖著,婚後也許可以由丈夫駕駛,但隨即想起,身邊的夫婦好像都是妻子負責開車。

回到公寓時已經凌晨一點了。她打開客廳的燈,看見還沒有收拾的行李箱。她到廚房泡茶,才想起從地鐵回來的路上忘了買牛奶。水槽邊還有兩天前沒收拾的早餐杯盤,她匆忙出發去機場後就擱置在那裡。

她嘆了一口氣。不重要了。明天是週六,她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她可以在床上看報紙,聆聽收音機溫柔怡人的音樂,沒有人可以打擾她平靜規律的生活。

 

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首先,她得先換衣服,再走到商店買牛奶;接著,當她帶著報紙與一壺茶回到床上時,電話響了兩次。

之後,她總算能獨享整整一小時。報紙上的頭版新聞與各家媒體及時提醒了她:一九一八年停戰協定的六十周年紀念日 就要到了。報紙上刊登了許多退伍軍人的訪談與歷史學家們的評論。伊莉莎白讀過報導,被深深的絕望感所淹沒:這個題材太過浩大、太過遙遠,也太令人感到不安了,她一時難以全盤接受,但文章中又有什麼東西困擾著她。

下午時,她驅車至特威克納姆。會計師建議她為公司買一輛大一點的車子,表示一台新車不但能令客戶印象深刻,現在還有免稅優惠。伊莉莎白買了一輛閃亮的瑞典轎車,加速時有些粗暴,偶爾還會耍脾氣不肯發動。

「妳就是太認真工作了。」母親說,將茶壺的茶倒進迷你粉紅玫瑰茶具組,茶中飄出了忍冬香。

六十多歲的芙蘭西瓦風韻猶存,面容線條溫柔,略施脂粉,顴骨有些斑點,儀態優雅,湛藍的眼睛散發出嚴肅的光芒,看起來非常端莊。雖然一頭灰髮讓她看起來像是鄰家奶奶,但透過五官的輪廓、平整的髮線、細膩的臉蛋與率真的氣息,仍能想見她年輕時的風采。

伊莉莎白微笑,伸長腿靠近壁爐。她總是能輕易猜中母親想聊些什麼,不過兩人總是點到為止。芙蘭西瓦當然希望女兒能開開心心地來探望自己;但她的想法與琳賽不同,不認為結婚才能讓人生圓滿。芙蘭西瓦之前嫁給一名叫艾列克.班森的酗酒男子。班森渴望擁有一個男孩,伊莉莎白的誕生令他大失所望,轉而遠走非洲,尋訪一名他曾在倫敦邂逅的女子,期間曾幾次返家,芙蘭西瓦也耐心地包容他。她還是很喜歡班森,但她更希望女兒過上更好的生活。

餐具櫃上放著一張伊莉莎白三歲時被外婆抱著的照片。家中都知道外婆很「寵愛」伊莉莎白,她本人卻對外婆毫無印象:外婆在拍下這張照片後的隔年便去世了,照片中的她看起來確實很疼愛外孫女,但這難以回報的愛對伊莉莎白而言,卻讓她有種難以名狀的不安。

「我正在讀一篇關於停戰協議紀念日的文章。」她對母親說。芙蘭西瓦瞄向她的手中的報紙。

「對啊,報紙都在講,對不對?」

伊莉莎白點點頭。如果說,她對外婆的事不甚了解,那她對外公就更是一無所知。母親偶爾會提起「那場可怕的戰爭」,但是伊莉莎白不怎麼關心。後來,伊莉莎白總算發覺為何戰爭的話題總是令她感到尷尬,因為這會暴露出她的無知。但這篇戰爭報導卻觸動了她的心,這股不安令她感到陌生,卻又好似與她的人生及抉擇密不可分。

「妳還留著外公的舊文件嗎?」她說。

「大部分都在搬家時丟掉了,但可能還有一些文件在閣樓裡。怎麼了?」

「喔沒什麼,只是剛好想到而已。我有點好奇,大概是因為年紀大的關係。」

芙蘭西瓦抬起眉毛,但她對女兒的私生活的探究就到此為止了。

伊莉莎白撥了撥頭髮。「我覺得與家族史失去連結有點危險,這是我第一次產生這種念頭。也許真的是年紀的關係吧。」

雖然伊莉莎白嘴上說有點好奇,其實她早已下定決心:就從母親閣樓的開始,她要弄清楚外公的故事:為了彌補這遲來的興趣,她會竭力探索外公的過去。至少,她也能藉此更加了解自己。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2NST0004

商品條碼EAN:9786269889334

ISBN:9786269889334

印刷:黑白

頁數:608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寂寞傀儡師
蘇菲的世界知識漫畫(兩冊不分售)
審判(卡夫卡逝世百年紀念版)
人性污點
古拉格氣象學家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