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普及作品中的傑作
★東、西方第一場真正的衝突,從此拉開兩千多年來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並埋下「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近因。
★磅礴史詩,不但詳細描繪參戰各方,也還原波希雙方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馬拉松、溫泉關、薩拉米斯之戰歷歷在目,讓人彷彿置身於古代戰場。
★美國亞馬遜逾1,800位讀者4.6顆星高評價
★Goodread近11,000位讀者4.2顆星高評價
西元前五世紀,波斯決心向西征服希臘,東西方世界陷入了戰爭,從此拉開兩千多年來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
波斯是當時世界空前強大的超級帝國,鐵騎錚錚、殲敵無數。從「宇宙之王」居魯士開始,短短一代的時間裡,波斯橫掃整個中東地區,建立起一個從印度延伸至埃及的龐大帝國。希臘偏安於愛琴海岸,貧瘠弱小、城邦林立,領土不及波斯境內一個小小的省份。在波斯人眼中,希臘是一群流氓國家,波斯理應為他們帶來真理和秩序;但在希臘人眼中的波斯是不可理喻的蠻族,而且希臘人骨子裡流淌著「不可被奴役」的血液。兩個文明存在著無法跨越的差異,最終導致戰爭。
《波希戰爭》敘述戰爭的前因後果及全部經過,是一部充滿野性的磅礴史詩。書中還原了波希雙方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不論是西元前490年的馬拉松之戰,或斯巴達300勇士在溫泉關隘口血戰「萬王之王」薛西斯,抑或薩拉米斯海戰中300支雅典戰艦擊潰1200支波斯戰艦……每個場面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讀者彷彿置身於古代戰場。
波希戰爭結束後不到20年,在西元前431年,由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與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之間,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極為重要的戰爭;與此同時,一個北方的新勢力馬其頓帝國也趁勢崛起了。
湯姆.霍蘭(Tom Holland)
古代和中世紀大眾歷史作家,曾為BBC改編荷馬、希羅多德、修昔底斯和維吉爾的作品。2007年他贏得古典協會獎(the Classical Association prize),這個獎項頒給「對促進古希臘和古羅馬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最大貢獻者」。著有《盧比孔河:509–27 BC羅馬共和國的勝利與悲劇》(Rubicon: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the Roman Republic)、《波希戰爭:499–449 BC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Persian Fire: The First World Empire and the Battle for the West )、《劍的陰影下:伊斯蘭的誕生與全球阿拉伯帝國的崛起》(In the shadow of the Sword: The Birth of Islam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Arab Empire)、《基督王國的鍛造:末日與西方史詩般的崛起》(The Forge of Christendom: The End of Days and the Epic Rise of the West)等。目前與家人住在倫敦。
梁永安,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相關譯作有《拜占庭帝國》、《盧比孔河》、《波希戰爭》、《柏德嫩之謎》、《神的演化》、《在智慧的暗處》等。
推薦序/Sade
前言
第一章 呼羅珊大道
第二章 巴比倫
第三章 斯巴達
第四章 雅典
第五章 火燒波斯國王的鬍子
第六章 戰雲密佈
第七章 背城借一
第八章 復仇女神
致謝
大事年表
註釋
參考書目
【地圖】
波斯帝國
希臘與愛琴海
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
伯羅奔尼撒半島
阿提卡
西元前六世紀和五世紀的雅典
波斯帝國西部的太守轄地
馬拉松
西方
背城借一:西元前480年的希臘
溫泉關
薩拉米斯島
薩拉米斯海戰
普拉提亞
第五章 火燒波斯國王的鬍子
通往馬拉松之路
所有的雅典人都不會懷疑,萬王之王決意摧毀民主制度。據說,當大流士收到薩第斯遭焚毀的消息時,便命令人取來象徵王權的弓箭,向天空射出一支火焰箭,而且心中向阿胡拉.馬茲達禱告,發誓要讓雅典人受到罪有應得的懲罰。他極為憤怒,胃口一直沒有從震驚中完全恢復。此後,據說他要求僕人每次都在他用膳時於他耳邊低語:「主人,勿忘雅典人。」
如今在波斯波利斯的內廷,人們每天都會提到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偏遠民族,這當然不是一樁簡單事。儘管雅典人因為想像自己是萬王之王的心頭大恨而毛骨悚然,但對此又有幾分自豪。不過,從大流士未立即從亞細亞席捲而來可反映出,雅典人也許過於為自己的臉上貼金。波斯帝國的規模如此龐大,需要萬王之王費心的地方多到超過大部分希臘人的理解。當克里昂米尼從阿里斯塔哥拉斯那裡打聽到蘇撒離大海有三個月的路程時,不敢置信地跳了起來。只不過在蘇撒以東,萬王之王統治的版圖還要走三個月才能走完。如果知道這一點,等待自己末日的雅典人理應會得到一些小小的安慰,但同時也讓他們知道,自己並非大流士唯一的關心對象,甚至不是最緊迫的。
但這並不代表他毫不關心,萬王之王的心思兼顧天下、無遠弗屆。他總是可以知道任何遙遠邊界危機的最新進展。大流士統治的幅員驚人,但他臣下的巧妙設計卻讓這個幅員大大縮小。沒有人不對波斯人的通訊速度嘖嘖稱奇,萬王之王透過一個個烽火台傳遞訊息,幾乎在一個事件仍醞釀時便已得知。在帝國更多山的地區,特別是波斯本身(那裡的山谷有很好的傳聲效果),更詳細的情報可以透過聲音接力傳遞。波斯人「學過控制呼吸的技巧,並有效利用肺部的技術」,其聲音是出了名的洪亮;透過峭壁和溝壑的回聲來傳遞,很多要一個月才能靠走路傳遞的訊息,可在一天內完成。波斯人比之前任何人更明白,駕馭資訊就是駕馭世界。
因此,波斯強大的最終基礎既非其官僚系統,甚至不是軍隊,而是道路系統。這些由塵土構成的珍貴路徑,是帝國龐大身軀的神經系統,消息沿著它們從一個節點流向另一個接點,川流不息地傳向大腦,或從大腦對外傳出。讓克里昂米尼大驚失色的距離,已由不斷往返路經的朝廷大臣化為無形。每天黃昏,送信的人在辛苦騎馬騎了一整天後,都會找到一處可供休息的驛站,為他提供床鋪、飲食與第二天早晨用的新馬匹。最緊急的消息可以在風雨交加與日夜不停趕路下,兩週內從愛琴海海岸傳送到波斯波利斯。這種速度快得不可思議,而且前所未見。無怪萬王之王控制的高速公路訊息網讓人民高度敬畏,並認為是波斯勢力最可靠的指標與展現。
驛道的管理非常嚴格,任何沒有「通行證」的人都不許涉足其間。由於每份「通行證」都是從波斯波利斯或太守府發出,擁有這種證件的人都擁有一種特權。事實上,波斯帝國主義的兩大狂熱──填寫表格與嚴格的社會層級制度,便是在通行證制度中完全融合。一個官員若想知道自己在帝國位階系統中的確切地位,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晚上抵達一處驛站時,看看自己的「通行證」能換來多少物資配給。若是帝國中最重要的人物──比方說當初與大流士刺殺巴爾迪亞的六位同謀之一,那麼他和他的隨從人員可以得到一百夸脫葡萄酒。如果他是位於食物鏈的最低階,也許他會發現,自己得到的葡萄酒配給令人蒙羞,還不及一頭好馬。波斯人對於以「通行證」作為管理世界的基礎感到非常滿意,不僅官員和士兵,就連婦女和兒童乃至禽鳥,都能透過所得的配給知道自己在帝國架構中的明確位置。例如,如果一隻鴨子養來做為國王的菜餚,那麼它每天都可得到一夸脫的葡萄酒。相較之下,一名年輕女孩也許每週才獲得一夸脫葡萄酒的配給。
男人、女人、小孩、馬匹、水禽,這一切都一絲不苟地受到大流士官僚系統的管理。除了各個太守府有萬王之王的「耳目」一直監視追蹤外,驛站的每一筆交割也都需要填寫記錄,由管理人員和收受者共同蓋章,然後送往波斯波利斯的中央檔案庫存檔。如此嚴密地監控通行於驛道的人員,讓那些因事耽擱的行程與未能準時到達目的地者,可能會在抵達驛站當晚得不到原定的配給額。那些沒有「通行證」的旅人不僅會捱餓,還會很快遭到追捕並處死。就連沒有得到國王或太守批准而遞送的郵件,一樣會被燒毀。只有最狡猾的人可望逃過驛道巡邏人員的監控。例如,在西元前四九九年時,希斯提亞埃烏斯為了和遠在米利都計劃造反的姪兒聯絡,剃光了一名最信任奴隸的頭髮,在他的頭皮上刺字。「等奴隸重新長滿頭髮,希斯提亞埃烏斯派他到米利都,讓阿里斯塔哥拉斯剃光他的頭,讀出上面的內容。」這就是沒有「通行證」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巧思。
然而,萬王之王的敵人要如何與大流士龐大的情報資源競爭?答案是沒有好辦法。例如:身處亞細亞最邊陲的愛奧尼亞叛軍,對波斯軍隊的動靜往往只有極模糊的概念。這和大流士驚人的靈通形成鮮明對比:雖然他離戰爭舞台遠達一千五百英里,卻彷彿人在現場,對局勢的最新發展瞭若指掌。例如,在西元前四九四年開頭幾週,最後的進攻計畫就是由他親自制定的──數週後這個計畫讓斯人在埃德島大勝,並且洗劫米利都。大流士特別詳知這次戰役的細節,因為他主要的希臘事務專家──一位名叫達提斯(Datis)的將軍──親自從愛奧尼亞為他送來情報,讓他能夠知道前線的最新消息。沒有比達提斯地位如此高的人長途跋涉前往波斯波利斯報告,更能反映出萬王之王對情報的無比重視了。就像愛奧尼亞的最早征服者哈爾帕格一樣,達提斯是米底人,但他在競爭性配給系統裡的地位不輸給任何波斯顯貴,可謂重量級的人物。他每日的葡萄酒配給量為七十夸脫──連國王的妹妹都會滿意的配給量──這是為具有特殊軍事才能或功績者提供的獎勵。
波斯人的情報功夫的確做得非常到家,但這不代表大流士沒有誤判的時候。其中一個重大失誤發生在達提斯到波斯波利斯服務的兩年前,當時他派希斯提亞埃烏斯前往薩第斯擔任欽差大臣。阿爾塔費尼斯非常不喜歡這個狡猾的米利都人來到自己的地盤,但又不願觸怒兄長,故希望這位不速之客盡快投向敵人。他指出:「我們不要轉彎抹角了。穿鞋子的人雖為阿里斯塔哥拉斯,但那雙鞋是你造出來的。」希斯提亞埃烏斯聽到後臉色發白,當晚就從薩第斯開溜,但未因此停止搗亂。他以最高的技巧在間諜圈混水摸魚、鼠首兩端,又把阿爾塔費尼斯的陰招還施彼身,大膽在太守的宮廷內部煽動叛亂。看來,喜歡內鬥的不只有希臘人,這次危機對阿爾塔費尼斯構成極大的威脅,讓他被迫對國人同胞進行大規模的清洗。幸而這種無情的手段剛好讓他可以恢復秩序,從那時起,希斯提亞埃烏斯斯成了被追捕的對象。在整個平定愛奧尼亞人叛亂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比抓到他更讓阿爾塔費尼斯高興;在拉德島的戰爭得勝一年後,阿爾塔費尼斯終於逮住了這位背信忘義的、王兄過往的最愛。當希斯提亞埃烏斯被鎖鏈綁著拖到太守面前時,鎮定自若地堅持,他要回到萬王之王身邊。阿爾塔費尼斯滿足了他的要求:他把希斯提亞埃烏斯釘死在尖樁後梟首,頭部醃漬於鹽裡,並以快遞送到蘇撒。
希斯提亞埃烏斯被處死與米太亞德逃回雅典,這兩件事都標誌著愛奧尼亞人抵抗的結束。然而,阿爾塔費尼斯的工作仍未結束。他贏得戰爭後,現在得面對同樣艱鉅的任務──贏得和平。愛奧尼亞被六個夏天的野蠻戰爭踐踏得體無完膚。田畝荒蕪,船隻在海港的死水中漸漸腐爛,道路荒草叢生,村莊和城市淪為焦土。倖存的愛奧尼亞人因為挨餓,不可避免地因少數未布滿荊棘與蕁麻的農田發生爭鬥。為此,他們幾乎用盡最後的力氣,重新武裝。阿爾塔費尼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馬上進行干預。各個愛奧尼亞城邦的代表被召到薩第斯,迅速發誓永保和睦。此後,所有邊界糾紛都不是由武裝衝突解決(這是希臘人的傳統),而透過有波斯武力為直接後盾的中間人進行仲裁。就連愛奧尼亞人自己都承認,這種發展對他們並非全無好處。保護屬民不受其最壞的本能引導、促進穩定與貢賦的正常繳納:一如以往,這些都是太守預設的政策。在使用恐怖手段達到他的目的後,現在阿爾塔費尼斯可以鬆一口氣,改為爭取人心了。因為意識到愛奧尼亞人有多厭惡僭主統治,他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縱容他們搞民主。畢竟只要帝國的和平獲得保障,希臘人選擇如何管理自己也就不那麼重要了。(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