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總統選舉:二0二四增補版
選舉神預測學者小笠原欣幸近30年研究成果
歷屆總統選舉,透露了臺灣人在價值、認同上,做出哪些重大選擇?
增補版新增2024總統大選篇章!
【讓過往選舉的血淚經驗,成為民主成熟茁壯的根基】
2024選前選後,你可能會有這些心得:
●「在野黨整合一定可以打敗執政黨!」
→要不要參考一下2004大選呢?
●「境外勢力介選前所未見!」
→你知道1996年緊張到美國兩艘航母直接開來嗎?
民主化以來臺灣也只選過八次總統,這八次選舉的寶貴教訓不該輕易流逝,應該成為使選民更加睿智的教材,讓身處地緣政治前緣的臺灣能夠享有更加成熟的選舉。
雖然對於各次大選,我們心中都有一套他為何輸、他為何贏的理論,但是這樣的想法是否禁得起檢驗?如果對於過去的勝敗理解不確,下一次選舉時又該如何抉擇?關於選舉,我們雖然可以從媒體接受即時的訊息,卻顯得片面且紛雜;我們也從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口中聽到各種說法,卻不免半信半疑。
【從造勢場到標準差,全面解析八次總統選舉】
小笠原欣幸教授多次精準預測臺灣選舉結果,引起臺灣媒體注意,封為「神人級學者」。預測看似神奇,實乃多年紮實研究累積的成果。小笠原欣幸投身臺灣選舉研究以來,不只堅持實地踏查選情,並且嚴密的分析民調數字以及開票結果,精細的程度直達各投開票「所」層級,務求所提出的解釋不只能夠在數字上驗證,也符合第一線的民情。
在本書中小笠原欣幸即以此宏觀又透徹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過1996以來的八次總統選舉,在每一屆選舉的章節中檢視各陣營的攻防、分析成敗之因,以及每次選舉結果對臺灣民主發展的意義,並且也對許多選舉中的迷團提供解答:
● 棄保效應於選前哪一天開始發酵?
● 中南部的票沒投出來,民進黨才會輸?
● 候選人採取「陸戰」或是「空戰」,如何用統計學偵測?
● 大家都想搶中間選民,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對於親身經歷選舉的臺灣人而言,本書提供了一種冷靜而學術的觀點,重新檢視我們熟悉的總統大選。
【臺灣民主之路的完整回顧】
本書原文初版2019年於日本出版,旋即獲得 2020年每日新聞第32回「亞細亞太平洋賞」特別賞以及第15回「樫山純三賞」學術書賞的肯定。增補版新增2024選舉的章節,是當前唯一完整討論臺灣歷屆總統選舉的專書,為關心臺灣民主之人所必讀。
臺灣民族性百談
一百篇臺灣民族性的分析評論,不只看見百年以來臺灣人的變與不變,
也讓人思考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被置於何種認識空間
1930年,日本領臺已逾三十載,統治看似牢不可破,但統治者真的瞭解被統治者了嗎?
本書作者山根勇藏在1897年就來臺擔任教職,而後在警務局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試圖讓第一線接觸臺灣人的警察更了解臺灣民情,以利執行勤務。
「在本島從事島民的教化事業者,不管是一般的官僚公吏、教育者或是警察,首要之務就是要理解本島人的民族心理。」──山根勇藏
有感於民族性相關論述貧乏,山根發憤著述,廣為蒐集資料,並結合自身經驗,寫成了《臺灣民族性百談》,於1930年出版。
書中共一百篇評述,題材寬廣,包括臺灣人髒話的分析、臺灣人的金錢觀、臺灣人對蘭花的偏愛、廣東人和福建人的比較等等。取材對象有作者和臺灣人士的交流經驗、至各地參訪的見聞,以及報紙的新聞報導。從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臺日比較,包羅萬象地描繪了百年前的臺灣眾生相,並且直言無諱地加以評論。行文輕鬆,不時點綴反諷和嘲弄,讀來有如親見作者在面前談笑風生。
看見作者一些超級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例如臺灣人有盲從群眾運動的天分、農民組合有女學生加入是想藉此吸引年輕男性等,你或許想反駁「臺灣人才不是這樣!」卻不得不承認作者的文筆著實令人發噱。
看見作者批評臺灣人使用道路完全不顧他人、邀請函上的時間僅供參考,你或許會嘆息「臺灣人還是這樣!」或許一百年終究不夠久,原來我們離1930年並不太遠。
看見嚴禁和下九流結婚、租借妻子或「長外衣」是時尚衣著的描述,你或許會驚訝「原來臺灣人曾經這樣!」出書至今不過百年,臺灣人的面貌究竟已經翻了幾回?
除了玩味本書描繪的臺灣人百態,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探究:作者觀看臺灣人時,採取了何種視角?如此追問,也就是深入了解何謂「殖民統治」的機會。因為強調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差異,正是殖民政府為自身統治建立正當性的嘗試,而「民族性」的書寫,也就可以在這樣的理解脈絡下開展更深入的意義。
「我們不妨在閱讀時帶上檢視和驗證的眼光,反思這些內容是由何種背景的寫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或是意圖下生成。透過這樣的沉浸、比較和剖析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些文字訊息還原成可資利用的線索,進而更瞭解、認識我們所屬,或是所來自的時代。」──周俊宇,本書導讀。
本書過去曾有節譯本,篇數和內文皆有刪減,如今為完整翻譯本首次問世,並且於必要處加上註解,搭配歷史圖片,協助今日讀者跨越百年的時空隔閡。
永遠列名臺灣史閱讀書單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禁書」,今日為理解日治臺灣史的「起點」
2022新譯版,迎接經典的再理解和新啟發
本書自1929年出版至今,諸多立論已成學界定說,是日治臺灣研究的標竿之作。作者矢內原忠雄統整分析了1895年之後的整體史事,而著重能夠解釋全局的經濟議題。身為東京帝大經濟學教授,他敏銳的看出殖民政府必須讓臺灣對帝國有利,於是努力引進資本主義並百般維護,一切政策皆由此核心擘劃實行。以此觀點,日治時期的政治、產業、金融、司法、文教等看似互不相干又紛雜多端的單獨事實,便有了前後一貫的脈絡。
書中分析臺灣的現象時,同時參照朝鮮、爪哇和印度等地的殖民統治。將臺灣的內外環境並陳,不僅更能理解殖民當局背後的考量,也能以客觀依據凸顯臺灣處境的獨特之處。臺灣的糖業和爪哇或古巴相比,優勢劣勢分別為何?這影響了會社的經營方向,進而觸動總督府的政策,甚至日本帝國的關稅修訂。臺灣總督府真的是專制政治嗎?臺灣人能參與的政治權力究竟是大是小?和同受日本殖民的朝鮮相比,讀者便有清晰概念。
殖民政府為了統治需要,調查整理了綿密的統計數據,矢內原從這些資料中歸納出現象,再賦予意義、建立自己的詮釋,進而形成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本書1929年10月於東京出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隔年1月即下令禁止在臺上市、流通,直至1945年日本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為止,此書都無法在臺公開販售。甚至在1939年以後,日本本國的出版商也在軍部勢力的壓迫之下,不再販售此書。
今日隨著臺灣史逐漸深化於義務教育課程中,《六三法》、「米糖相剋」、「內地延長主義」等詞彙已成學子應考須熟記的關鍵字,但是對其他世代而言可能全然陌生。這些基本概念皆可回溯至本書中更完整的脈絡,因此是填補知識斷層的不二之選。現代學者也必須承接矢內原的成果而加以延伸或修正,所以閱讀此書也是掌握當代研究的必然選擇。
新譯版依據日文原文重新翻譯,並於必要處註解,排除今日讀者理解文本時可能遇到的障礙。譯者並撰寫〈解題〉一篇,說明矢內原所處的學術環境如何影響其研究取徑,而後世研究對於此書又有何評價,讓讀者更整全的掌握本書內容。
如果你曾感嘆臺灣人遭受殖民壓迫,本書揭露當帝國推行資本主義化時,不只影響臺灣,也讓日本消費者、納稅人和農業移民付出代價。
如果你知道日治時期研發出了蓬萊米,本書會告訴你為何小小的稻米竟然讓臺灣強大的製糖會社陷入經營危機。
如果你覺得臺大曾經是帝國大學頗為氣派,本書會指出在臺灣設立帝國大學為何是「腳小頭大」的教育制度,臺灣的整體文教政策又如何顯露出濃厚的帝國主義,並為資本主義服務。
如果嘉南大圳讓你想到八田與一的貢獻,本書能讓你從帝國主義的視角觀察水利工程的意義和影響,進而更深刻、寬廣的認識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 於2001年列為岩波書店「傳給21世紀日本人的名著」之一
● 「臺灣知識分子的聖經」——王育德,臺灣獨立運動領袖、作家
● 「映照臺灣人想像的共同體的鏡子」——若林正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 「就問題提起、分析架構、研究結論被普遍踏襲、承認甚至定說化的程度來說,矢內原忠雄該書,可說是日據時期台灣史研究領域中,最基本也最具經典性的金字塔作品。」
——吳密察,故宮博物院院長
小笠原欣幸
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1958年出生。1981年畢業於一橋大學社會學系。86年取得同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1991年起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擔任專任講師。94年升任副教授。2013年同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副教授。2020年升任教授。23年退休,並擔任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24年8月任職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曾任英國雪菲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及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客座研究員。經常造訪臺灣,多次與總統賴清德、前總統蔡英文、馬英九及臺灣執政、在野各黨政治家及地方政治家、學者、智囊見面。
2020年獲得「亞細亞太平洋賞」的特別賞以及「樫山純三賞」的學術書賞。24年獲得外務大臣表彰。
主要論文有〈2016年臺灣大選分析〉《臺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2016年),著作有《哈羅德‧拉斯基─挑戰政治的政治學者》(勁草書房,1987年),共同著作有《馬英九連任─2012年臺灣總統選舉的結果及其影響》(IDE-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2012年)、《解讀現代臺灣政治》(研文出版,2014年)、《現代臺灣的政治經濟與兩岸關係》(晃洋書店,2018年),《蔡英文連任─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以及蔡政府第二任期的課題》(IDE-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2020年)等。關於2024年總統選舉,透過日本國內媒體多次發表評論。
於〔小笠原網站〕(http://www.tufs.ac.jp/ts/personal/ogasawara/)上發表許多關於臺灣政治的解說及分析。
山根勇藏(1870-1929)
鳥取縣人,1896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隔年即來臺從事教育工作。歷職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助教授、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教諭、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助教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囑託等職。
曾經和臺灣學生大談婚禮聘金是否合理、在法院旁聽簡大獅的死刑宣判,也和臺灣的知識分子討論歌仔戲、在臺北周邊地區求訪並記錄臺灣髒話。
生涯後期在警務局服務時,有感於執政當局不理解臺灣本島人之民族心理,立意鑽研,蒐集題材,撰寫成一百篇評述臺灣民族性的文章,陸續發表在《臺灣警察協會雜誌》上。晚年致力整理文稿,準備單獨成書,但草稿粗成就因胃癌去世,遺稿由後人整理為《臺灣民族性百談》出版。
矢內原忠雄(1893-1961)
日本四國愛媛縣人。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20年獲任東京帝大經濟學部助教授,赴歐洲留學後,回國接替恩師新渡戶稻造,擔任東京帝大殖民政策講座教授。
矢內原認為關於殖民地的經濟學理論必須能夠解釋現場的實際情形,不然就必須修正或更新,因此曾先後至朝鮮、樺太、滿洲和南洋群島實地調查。1924年矢內原就接待了臺灣議會設置運動的要角蔡培火與林呈祿,到了1927年更來臺40餘日,從角板山到花蓮港、從工廠到「番社」,足跡遍布全臺。回國後發表數篇專文分析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而後再整理成本書。1929年10月此書於東京發行,翌年1月臺灣總督府就禁止在臺灣販賣流通。
矢內原長期為被殖民者權益發聲,對政策多有批判,因此素為當局所不喜。1937年日中戰爭爆發後,矢內原因批判日本政府發動戰爭,於該年底被迫辭去東京帝大之教職。戰後回到東大經濟學部任教,陸續擔任經濟學部部長、教養學部部長,於1951年獲選為總長。在任職總長期間,積極挺身捍衛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被歷史學者譽為「日本人的良心」,今日東京大學駒場校區設有「矢内原公園」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