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t the finer things in my life. So I hustle. ”
★《紐約時報》商業書暢銷NO.2:「一本寫給兼具膽識與品味之人的商業策略書。」
★嘻哈音樂家傳記 NO.1,亞馬遜4.8顆星、超過8,000則感動評價
★橫掃嘻哈圈、拿下葛萊美、打造影集帝國──全靠五角的HUSTLE心態
想活下來,光靠努力不夠;
想爬上去,就得讓資源認得你的名字。
從街頭毒販到葛萊美得主、從嘻哈巨星到投資人與製片人──
五角(50 Cent)將賣出 3,000 萬張專輯的影響力,轉化為影集帝國、維他命水股權奇蹟、烈酒品牌崛起……這些商業奇蹟背後的共同公式,只有一個詞:Hustle。
「沒有所謂的『成功』。不管你累積了多少財富、名聲有多響亮、嚐過多少勝利的滋味,掙扎、戲劇性事件和障礙都會不斷出現。目標不僅僅是成功,而是學會如何維持成功,這是我從失敗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五角
五角不只是嘻哈傳奇,還是在商業世界裡殺出血路的高級玩家。
他要你知道一件事:這社會不公平,但,你有機會整碗捧去。
㊣Hustle Harder, Hustle Smarter──「狠角色商業心法」
多數人不是輸在能力,而是輸在不敢變、學不快、放不下。
若想活著贏下來,拚命不夠,還得拚得夠聰明。
如何將名聲變現,把影響力變成企業帝國?
從街頭混戰一路打到華爾街牌桌,五角的答案很直接──成為拚命三郎(HUSTLER)。
融合街頭與商場的「狠角色進化法則」,你得記住.抓好.用對,才能幹大:
★恐懼的另一端是自由:與其害怕挨打選擇放棄,不如讓自己變成難以攻擊的目標。
★拚命三郎之心:唯一100%穩賺不賠的賭注,就是賭自己。你必須降低周圍的雜音、永遠想著「下一個機會」;不論在街上賣藥、在華爾街做生意,都一樣。
★頂尖玩家的基本功──組團隊:和Jay-Z學習換掉舊班底、打造新團隊;建立紀律、遠離「桶子裡的螃蟹」,打造商業護身符!
★價值,用在取得最佳位置:「我把二十五美分的水裝進瓶子裡賣兩美元,然後可口可樂花幾十億買下它,這是三小?」──五角不看支票做事,當過免費實習生,只為搶下讓一切成真的關鍵位置。
★「形象」會在你開口前先說話:「我請了一位攝影師、找來設計師,甚至在封底印上假條碼,然後將唱片洩露給所有願意收下的盜版商……這張街頭『限量版』專輯,讓阿姆成功注意到我。」
★朋友做不成,至少當敵人:嘴炮歐普拉、迎戰肯爺、屠龍《權力遊戲》──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欣賞轉化成進攻。
★沒有人欠你:對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是避免掉入「虧欠心態」的最佳方法。要成為真正的「哈搜客」,你必須去追求那種只有靠自己讓事情成真的成就感。
真正的贏家,懂得怎麼在每一次失敗裡續命,在每場混戰中升級。
Hate it or Love it──這不是一場運氣比賽,是意志與心智的硬仗。
成功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撐過所有想讓你倒下的人。
現在,你只剩兩條路:
等著世界改變你,還是改變你的世界?
五角(50 Cent)
原名柯蒂斯.詹姆斯.傑克森三世(Curtis James Jackson III),來自紐約皇后區的獲獎饒舌歌手、企業家、演員和製片人。作為當代最具才華和多產的音樂藝術家之一,這位葛萊美獎得主憑藉其打破紀錄的出道專輯《要錢不要命》(Get Rich or Die Tryin’)而聲名鵲起,迄今為止已在全球銷售超過3,000萬張專輯,獲得眾多榮譽。
五角利用他建立起的影響力,不論作為一名企業家、演員或製片人都取得了無與倫比的跨界成功。從歷史上銷量最快的專輯之一《要錢不要命》,到與維他命水(Vitaminwater)簽訂嘻哈界最具影響力的交易,五角不斷在打破紀錄。他與Starz電視簽下 1.5 億美元的合約,成為有線電視最高薪的明星之一,並擔任犯罪劇集《權力》(Power)的執行製片人與主演,在電視和電影領域皆開創了繁榮的事業。
這位傑出的商人自2003年創立G-Unit唱片公司以來,一直擔任CEO,並簽下了許多白金唱片藝術家。2003年,五角啟動了G-Unity基金會,支持全美城市青年發展社交和領導技能的計畫。五角還繼續擴展他的品牌,並於2016年推出豪華葡萄酒和烈酒公司Sire Spirits,擁有Le Chemin du Roi香檳和布蘭森干邑(Branson Cognac)。五角也是七部小說的作者,其中三部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從碎片到重量》(From Pieces to Weight)、與羅伯特.格林( Robert Greene)合作的《50法則》(The 50th Law)和《幹大的》。
莫康笙
ILL MO,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博士,現任致理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饒舌團體參劈成員,也是一位嘻哈文化作家,從事中文饒舌創作經歷已超過二十年,曾發行《押韻的開始》(2008)、《押韻的繼續》(2021);個人專輯《生成 BECOMING》(2022)。譯有《與世為敵》(方舟文化)
引言 成功,就是為你的人生完全負責
Ch.1恐懼的另一端是自由
恐懼會以各種方式讓你出錯,你得認清自己害怕的是什麼。
與其害怕挨打並選擇放棄,不如做些什麼讓自己變成難以攻擊的目標。
Ch.2拚命三郎之心
唯一能100%確定穩賺不賠的賭注,就是賭自己。
你必須降低周圍的雜音、永遠想著「下一個機會」。不論在街上賣藥、在華爾街做生意,都一樣。
Ch.3頂尖玩家的基本功:組團隊
換掉舊班底、打造新團隊,Jay-Z的做法就是教科書式的範例。
你不能只圍繞在過去的朋友,要遠離「桶子裡的螃蟹」、建立紀律──這才是你的品牌護身符。
Ch.4價值,用在取得最佳位置
「我把二十五美分的水裝進瓶子裡賣兩美元,然後可口可樂來了,花幾十億買下它,這是三小?」──五角不看支票做事,當過免費實習生,只為了取得最佳位置,來讓一切成真。
Ch.5市場不會錯,只會淘汰
嘻哈文化天生偏愛「受損」的事物;一旦你成功,觀眾反而不再把你當成自己人。當這種文化期待與串流時代的快速淘汰機制碰撞,如何在風格、話語權與商業價值中找到生存空間?
Ch.6「形象」會在你開口前先說話
我請了一位攝影師、找來設計師,甚至在封底印上假條碼,然後將唱片洩露給所有願意收下的盜版商……這張街頭「限量版」專輯,讓阿姆成功注意到我。
Ch.7朋友做不成,至少當敵人
嘴炮歐普拉、正面迎戰肯爺新專輯、屠龍《權力遊戲》……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向強者開火。只是,你最好先準備一本「對手之書」。
Ch.8從L中學習
人們對失敗的反應,將決定他們最終的結果。因為你的L,往往蘊藏著最寶貴的教訓。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先承認自己犯了錯。
Ch.9沒有人欠你
對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是避免掉入「虧欠心態」的最佳方法。要成為真正的哈搜客,你必須去追求那種只有靠自己讓事情成真的成就感。
附錄 記得這些事
【摘文1】如果不喜歡被打,就想辦法讓自己不要被打
從小我就不適合團隊運動。不管是美式足球、籃球還是棒球,只要輸了,我總會迅速指出是誰的錯。
比如打籃球時,如果有人在防守上被對手打爆,我可能會對著隊友說:「喂,我們會輸都是因為你根本守不住對面!他一直單打你,輸球都是你害的,兄弟!」
這並不是說我想逃避責任。如果我失誤了,或者我守不住對手,我也會第一個承認。但我真的不喜歡自己的成功要依賴其他人的表現好壞。這種感覺至今仍揮之不去。我經常說,如果我要在賽馬場上下注,那麼這匹馬最好是我自己,因為我知道我一定會全力奔跑。
我很早就明白,自己的情緒並不適合團隊運動。我需要一項運動,能讓輸贏完全取決於自己。高爾夫和網球這些個人運動,當時並不是我身邊的人會去玩的(雖然我住的地方離法拉盛美網比賽場地只有20分鐘車程,但對我來說,那簡直是另一個世界)。至於賽跑,在我的街區,你通常只有在被人追時才會跑起來。
不過,我家附近有一間警察體育聯盟拳擊館,由一位叫「阿拉懂」(Allah Understanding)的本地拳手經營。他來自附近的貝斯利國宅(Baisley Park Houses),在他成長的年代,有一雙強悍的拳頭是人們所尊敬、渴望並害怕的。我大概12歲時開始跟著阿拉訓練拳擊,幾乎一接觸我就知道,拳擊就是最適合我的運動。
有天我在拳擊館裡閒晃時,一個叫黑正義(Black Justice)的街頭人物帶著他的兄弟阿黑來了。他是當時皇后區最大的毒品組織「至尊團隊」(Supreme Team)的重要人物之一,而他的兄弟阿黑就像他的保鏢一樣,總是跟著他,確保任何想搞事的人要三思而行。儘管他們可能也才18、19歲,但在社區裡已經聲名遠播,屬於你絕對不想惹上的那種人。
他們走進來的時候,整個拳擊館都安靜了下來,大家都盯著他們。然後,阿黑走到一個沙包前,開始狠狠地揍它。
砰砰、砰砰砰。
作為拳館裡最年輕的孩子,按照常理,我應該閉上嘴安靜觀察。但可能因為我是年紀最小的,膽子反而大了一點,結果我的大嘴巴控制不住了。等那個人打完沙包,我對他喊了一句:「嘿,兄弟,你看起來沙包打得不錯,」我大聲說,讓整個拳館都聽到。「但那沙包不會還手啊。」
黑正馬上轉過身:「你說什麼,小鬼?你是在跟我說話嗎?」
「不不不,你那麼壯,」我迅速回答。「我是在跟他說話,」我向他的兄弟點了頭。
按理說,他們本可以當場揍我一頓──甚至更糟。但這兩個人並沒有因此生氣,反而欣賞我的膽量(阿黑一向慷慨大氣,沒有像其他同行那樣被貪婪吞噬)。他們不僅沒有感到被冒犯,反而因為我過人的勇氣而對我另眼相看。
「我喜歡這個孩子,」阿黑指著我說:「我們這裡會練出一些冠軍,因為這些小黑鬼們真的很瘋。」
單單是這樣的認可,就足以讓我心滿意足了。結果,阿黑給了我們更多。「如果要讓這些拳手發揮潛力,這個拳館得好好整修一下,」他環顧四周,看著破舊的設施說道:「你們需要什麼?全都寫下來。」
兩週後,這個拳館變得煥然一新。阿黑買了拳擊鞋、拳擊褲、新的繩索、沙包,還有一套新的啞鈴給我們,替換了那套老舊生鏽的器材。那些器材大概自從1960年代以來就沒更新過了。從那時起,阿黑就照顧我們。不管我們需要什麼,他都會買給我們。雖然這個建築名義上還是公園與娛樂部門的財產,但從那時起,這裡就是阿黑的拳館了。
我當初開那個玩笑,不是為了討好誰,也沒想過會因此獲得什麼。結果卻是這樣。這對我來說是重要的一課。你需要在每一個機會中把恐懼轉化為行動,因為無畏之人不僅能認出彼此,還常常會回報同樣的勇氣。
我進入阿拉的健身房時,還是一個胖乎乎的12歲小孩,體重大約150磅,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你有聽過「跟比你重的人打」這個說法嗎?在那個健身房裡,我從第一天開始就得跟比自己重、比自己年長的人對打。
那時館裡沒有其他跟我同年齡的孩子,所以阿拉讓我對上同量級的對手──這通常意味著我要面對比我大四到五歲的對手。這聽起來或許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但12歲和17歲之間有巨大的差距。那些17歲的孩子基本上已經是成年人了,而我還在等我的聲音變粗。雖然我們屬於同一個體重級別,但我缺乏他們的力量和成熟度。站上擂臺和那些人對抗,真是讓我恐懼萬分。
但我從未向恐懼低頭──主要是因為阿拉根本不允許我退縮。他和其他教練對我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拒絕縱容我。如果一個比我年長的男孩在對打中打到了我的臉,他們不會停下來問我還好嗎。他們要教會我,無論多害怕或多痛,都要繼續戰鬥。
從那些被扁的經驗中,我學到了兩個重要的教訓。
首先,我學到了我撐得過這些痛。是的,被打臉並不舒服。它會讓你感到迷茫,會疼,可能會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但這些打擊並沒有殺死我。甚至沒有讓我昏倒。當我意識到自己能承受這些痛苦,並且還能繼續向前時,我的大部分恐懼都消失了。
其次,也是我永遠感激阿拉懂教會我的一點,我學到了:如果我不喜歡被打,那就想辦法不讓自己被打。
「把手他媽的舉起來!」如果我放下防守,被對手擊中,他會這樣大喊。如果我的對手把我困在角落,對我進行連續的身體攻擊,阿拉會大聲喊道:「回到擂臺中心去!」他教會我,被痛揍不是命運,不是你必須接受的事情。我總能做些什麼來改變局面。
他們知道我經常被比自己更強大的對手壓制,但他們拒絕縱容我。你有沒有看過小孩摔倒擦破膝蓋?
他們的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反應。如果家長急忙跑過來,焦急地問:「寶貝,你還好嗎?」小孩很可能會哭。但如果家長評估後認為沒什麼大礙,也沒說什麼,小孩可能只會拍掉膝蓋上的灰塵,繼續玩他的遊戲。這就是阿拉的風格。他教會我被打之後拍一拍,然後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他不是無情,而是想讓我習慣於面對生活不可避免的打擊,並繼續向我想要的方向前進,而不是被推向自己不想去的地方。
當我學會不害怕挨打之後,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拳擊手。不再時刻後退,擔心對手會怎麼出招。我開始主動進攻。我學會了主導對抗的節奏。如果我輸了,那不是因為我被逼到角落並被擊敗,而是因為我正面出擊,只是遇到了一個技術更高的人。
雖然距離我最後一次在擂臺上挨打已經很久了,但我試圖在我做的每件事中保持這種態度。我從不害怕挨打。我知道拳頭一定會來,有些會讓我踉蹌,但我能承受。
在你們之中有很多人就像那個從滑板車上摔下來的小孩,等著媽媽過來說:「寶貝,你還好嗎?」
但我不是。當我摔倒時,我不會等著別人來安慰或確認我的狀況。我會立刻站起來,繼續前行。
我接受了生活中的打擊是無可避免的,有些拳頭還會正中要害。但我永遠會挺住,繼續為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戰。而你,也必須培養出這樣的態度。
【摘文2】舉起你的手!為自己開口
我知道自己有個火爆脾氣的名聲在外,但事實上,無論是在私人飛機上,還是在公司董事會裡,我始終是那個最冷靜、最不被恐懼影響行動的人。
我有信心,無論對方說了什麼、威脅了什麼,或者承諾了什麼,都不會傷害我。當然,我希望能談成那筆3,000萬美元的協議,或者拿下一生難得的角色。但如果這些沒有成功,我也不會害怕。為什麼我要害怕呢?我已經經歷過人生中一些最可怕的事情了。
那麼,你該如何獲得像我這樣的自信?如何在其他人可能緊張得汗流浹背時保持冷靜?這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科學。獲得這種自信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入努力。就是這麼簡單。
你是否真正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你所在領域中的一切知識?每次走進辦公室、坐在課堂上、或在舞臺上試鏡時,你是否都付出了100%的努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你已經做到了一切能做的事,接下來就只剩一件事──讓世界認可你的努力。
當然,這不容易。特別是如果你從小並沒有被灌輸「你應該出現在這些高級會議裡」的信念。如果你不是白人男性,或者沒有進入那些「名門」預備學校,你可能需要比其他人更努力才能得到應得的認可。這種情況本不應該存在,但社會現實就是如此。
你必須展現出自信──你屬於這裡,你擁有答案──即使你面對的人並沒有給你應得的認可。如果你不準備好,甚至不決心與世界分享你的努力,那麼,所有的努力都將毫無意義。
讓我舉一個例子。我認識一位音樂界的朋友,多年來他都無法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轉化為應得的成功。我不說出他的名字,因為他是個很棒的人,我不想傷害他的自信(你看,我的確在成長)。
他起初是個街頭混混,但憑藉魅力、智慧和勤奮,他打開了音樂產業的大門,和不少業界大人物都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包括我在內),我們都非常信任他的判斷和品味。他賺了不少錢,在業界也很受尊敬,但他始終未能達到自己夢寐以求的mogul(大亨)地位。這讓他感到很沮喪。
他曾經向我請教過建議,但我說不上來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了他。直到有一天,我們一起參加了一場和唱片公司高層的會議。那些滑頭的西裝男,頭髮打理得很好,皮鞋也是上等的。他們自信滿滿,但對我們討論的專案並不了解。而我那位朋友,對這專案上下左右都瞭若指掌──他才是這場會議裡最懂的人。我帶他去,就是要讓他開口,讓他展現專業。
我原以為他會震撼全場,卻沒想到當那些高層開始提問、分享想法時,他卻一聲不吭。完全沒有任何反應。你會以為他只是個來湊熱鬧的朋友,而不是那場會議裡唯一的專家。
一開始我不明白他在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後來我才恍然大悟:他害怕了。他害怕舉手發言, 因為他擔心自己會答錯。他已經付出了努力,但在那些高層的氣場下,他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
結果,高層們根本沒注意到他。沒有發現他是個值得關注的人。也沒有提供他渴望且應得的舞臺。
相反,他就此止步不前。雖然這個位置對很多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遠遠達不到他的目標。當音樂行業的錢開始變少時,他就變得非常脆弱。如果他早就達到了大亨級別,他就能安然無恙。他早就可以存好過冬的錢。但相反,大雨來了,他被淋得透徹。他是第一批失業的人之一。(做個高薪高管很好, 但當公司開始裁員時,他們也通常是第一個被砍掉的。有時薪水低一點反而更安全。)現在,他靠接案顧問維生,但已經人站在圈外,越來越陌生的看著這個偏愛年輕人的產業。
所以,不要犯下同樣的錯誤。如果你已經付出了努力,並且知道自己實力過人,那就他媽的舉起你的手!每一次機會都不要錯過。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當你花了很多時間,甚至在下班後還在家研究公司報告,但當老闆問起這些資訊時,你卻總是讓別人先回答。
那些敢開口的人可能根本沒有你努力,但他們不怕犯錯。所以當老闆看著那個人時,他會看到一個積極參與、有熱情的人。而當他看著你時,可能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想。也許,他什麼都不會想。
這雖然不公平,但那個每次都舉手的人,就是會比你更快升職。他們會比你更快擁有私人辦公室。他們會利用升職的機會,去競爭對手公司拿到更高薪的工作,而你連加薪的機會都還沒得到。
你受過更好的訓練,準備得更充分,但你沒有讓世界看到這些,因為你害怕了!這種恐懼會讓你無法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得最大回報。別讓它發生。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是太過急於舉手。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害怕別人搶走功勞。所以即使不知道答案,他們也會搶著發言。
我也認識這樣一個人。我們去開會時,問題還沒說清楚,他就開始大聲喊解決方案了。他只想讓人注意到自己。每當他這麼做時,我只會搖頭,心裡想:「兄弟,你到底在搞什麼?」最後我不得不告訴當時的經紀人,別再帶這傢伙來參加任何會議了。這很遺憾,因為他很聰明也很有才華。但他表現得太過了。太害怕別人搶先發光,反而讓自己丟了機會。
恐懼會以各種方式讓你出錯,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個人生活中。所以,你得認清自己害怕的是什麼,然後用行動去超越它。在個人生活中,放下所有的包袱會讓你感到如釋重負。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多年來一直帶著的負擔有多沉重,當你真正放下的那一刻,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摘文3】熱情是贏家與局外人的分水嶺
我在考察新商業夥伴時,總會評估他們的「熱情呈現」。他們對成功的渴望有多強烈?一個缺乏熱情的人,在遇到一點阻力時就可能被擊倒。對於這樣的人,我一點興趣也沒有。
而一個充滿熱情的人,則會真正穩住陣腳,腳踩得穩穩的,肩膀緊繃起來。無論世界如何推擠他們, 無論面對多少負面情緒,他們都不會退縮半步。這正是我想合作的那種能量,也是我願意投入資金支持的人。強大的熱情姿態,是那些勝利者與那些總是原地踏步的人之間的分水嶺。
熱情讓我能為了在電影《瓦解》(All Things Fall Apart)中飾演罹患癌症的橄欖球員而減重超過50磅(約22.6公斤)。在9週內,我從2147磅瘦到160磅,全靠液體飲食和每天跑步機上跑三個小時。對我來說,這或許比普通人稍微容易一些,因為我在被槍擊後曾經靠液體飲食度日,但依然是極具挑戰的兩個月。每天當我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我腦中只有一個念頭:「我還要更瘦。」──我對這個角色充滿熱情。
部分原因是私人的。這個故事源自我一位親密好友的真實經歷,我必須好好詮釋他的故事。但這也是一個職業挑戰。在音樂界,我已經獲得了不少讚譽,但作為演員,我卻沒有那樣的信心。
然而,我對表演的熱情,與我對音樂或商業的熱情一樣強烈。
有些事物總能激發我的想像力,而表演就是其中之一。像我這個年代的許多人一樣,我特別受像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和艾爾.帕西諾(Al Pacino)這些演員在黑幫角色中的表演啟發。我喜歡他們如何透過肢體語言展現出一種獨特的侵略性,我也想把這種能量帶到銀幕上。
我知道自己的演技不如狄尼洛,或許永遠達不到他的水準。但這不會阻止我投入努力。我讀到過狄尼洛為了奧斯卡獲獎角色《蠻牛》(Raging Bull)增重40磅的故事。所以,當我看到《瓦解》中我的角色因化療需要減重時,我決定以與狄尼洛在《蠻牛》中相同的態度來全心投入這個角色。
我並沒有因《瓦解》贏得奧斯卡或任何獎項,我也不在乎。我向自己證明了,我對表演的熱情足以讓我為角色付出一切。有人試圖嘲笑我:「這傢伙以為自己是狄尼洛?笑死!」因為我為了一部直接發行DVD的電影付出了如此多努力。但這些嘲笑不會讓我停下來。我知道我不是勞勃.狄尼洛,但我仍會努力達到那個水準。即使我永遠得不到奧斯卡,但我的電影票房已超過五億美元,這可是很多演員夢寐以求的成績。
狄尼洛曾親自教會我,熱情在表演中有多重要。2008年,我原本要與他一起出演一部名為《惡街喋血》(Streets of Blood)的電影。他邀請我到他的公寓見面,直接問我是否對這部電影是認真的。他想知道,我是為了錢還是為了名氣才接這個項目。我告訴他,我絕對是認真的──如果只是為了錢,我只需要去巡演兩個月就能賺得比拍電影多。我還藉機向他表達了對他的工作的欽佩,並表示能與他合作是我的榮幸。
儘管因行程衝突,狄尼洛最終無法出演《惡街喋血》,但那次談話對我影響深遠。狄尼洛是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而《惡街喋血》對他而言可能只是部小電影,但他仍花時間來確認我的態度。這正是他成為影史巨星的原因之一。他明白,如果劇組中有一個人只是為了拿支票,那麼整部電影都不會成功。所有人都必須擁有同樣的熱情。
在音樂領域,熱情同樣至關重要。拿吐派克(Tupac)來說,若單憑技巧來評價,他並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饒舌歌手。他無法像納斯一樣細緻描繪街頭生活,無法像傑斯(Jay-Z)一樣巧妙玩文字,也無法像聲名狼藉先生一樣幽默。他的饒舌不如阿姆(Eminem)那般有力。但他擁有的,是無比的熱情。他的熱情透過歌詞噴湧而出。即便他實際上是個扮演暴徒角色的藝術學生,他的表演卻充滿了那種真實感, 讓你感受到每個字的力量。
而這種熱情,是很多模仿吐派克的歌手──如傑魯(Ja Rule)──所欠缺的。他們可能吼叫得很凶, 稱自己是「殺手」,但沒有人會相信。他們沒有吐派克那樣的飢渴。吐派克對熱情的投入,就像狄尼洛對《賭國風雲》(Casino)或《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的角色投入一樣深刻。可以說,吐派克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尋找合作夥伴時,我也會尋找那樣的熱情。或許不需要以生命為代價,但至少要願意考慮到那種程度。這聽起來可能很戲劇化,但那種程度的投入,往往是成功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