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官網獨家 小熊點讀 朴相映 一群喵 工作細胞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

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

出版品牌:左岸文化

作者:主編: 梁啟智、吳介民 作者: 孔誥烽、吳介民、陳健民、陳 玉潔、李立峯、梁啟智、鄭祖 邦、鄭樂恒、周竪峰、馬嶽

ISBN:9786267462768

出版日期:2025-07-02

定價:NT$  500

優惠價:79NT$395

促銷優惠 |

新書折扣

內容簡介 |

「國安法下的香港就像一個黑暗大海裡的孤島群,島上都有人在耕耘,但他們彼此看
不見對方,需要偶而有船經過,發出亮光,讓島上的人看到彼此,船經過後,大家又
各自默默地工作。」
香港曾以一波波街頭行動追求民主與自由,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然而,隨著國安法與
國安條例相繼施行,公共空間急速收緊,曾經流動如水、熾烈似火的大規模抗爭,如
今難以再現。巨浪後,留下的是壓抑、沉默,以及轉入暗流的堅持。
本書由多位長期關注香港社會與政治的學者執筆,從經濟、地緣政治、公民社會、新
聞媒體到文化記憶,描繪出國安法時代下的香港景觀。看似平靜的表層之下,人們仍
在摸索可能的空間,在箝制下自我調整,在風險中維持信念。即使孤立、即使被迫噤
聲,那些不死心的努力仍然隱約匯聚成形,連結著香港人的記憶與理想。
巨浪席捲之後,香港人尚未放棄。在黑暗大海的孤島上,他們仍默默耕耘、持續尋找
彼此。本書邀請讀者一同聆聽——在沉默與陰影之下,尚未熄滅的聲音。

作者簡介 |

主編:
梁啟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助研究員)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作者:
孔誥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及高等國際研究學院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健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陳玉潔(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梁啟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助研究員)
鄭祖邦(佛光大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鄭樂恒(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碩士)
周竪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馬 嶽(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目錄 |

目錄

 

本書用圖

本書用表

 

序論 〈巨浪、餘生、火種〉    吳介民

 

第一部:地緣政治經濟視野

01 〈破解香港經濟發展的三個迷思〉    孔誥烽

02 〈中國帝國方略下的香港危機〉    吳介民

 

第二部:政治社會與公民社會

03 〈香港公民社會滄桑變化〉    陳健民

04 〈「雙重國安」下的執法、恫嚇與寒蟬效應〉    陳玉潔

05 〈民主倒退中的香港社會韌性〉    李立峯

 

第三部:專題分析

06 〈香港社區報熱潮的前世今生〉    梁啟智

07 〈2019年後香港獨立書店的微光〉    鄭祖邦

08 〈港人跨國離散媒體——新聞或倡議?〉    鄭樂恒

09 〈溫哥華六四紀念的演變與香港離散政治〉    周竪峰

10 〈新政治環境下的香港研究〉    馬嶽

more
書摘 |

序論:巨浪、餘生、火種

吳介民

 

■延續火種

 

2019年9月,反送中(反修例)運動如火如荼進行。自稱「只懂得寫字」的中大政治系教授馬嶽,義無反顧放下手頭工作,著手寫作《反抗的共同體》——這本往後研究香港政治史的學者必讀的「抗爭日誌」,記錄了瞬息萬變的緊急事態,也刻畫出抗爭日常性。香港從行動中淬鍊新認同,讓一場「反送中運動」意外變成「反中的運動」。

 

政權鎮壓和一場世紀大疫終結了這場抵抗。從北京觀點看來,國家「平定」了一場具顏色革命傾向的「動亂」。接著,中共在新征服的社會實施了一套嚴苛管控的國安體制,並著手改造香港政治與公民;一國兩制傾倒的瓦礫堆中,迅即豎立起天羅地網的情治機構。於是,被統治當局指摘為具「港獨」色彩的新政治身分認同遭到壓制,反抗行動撤離到隱蔽的社會空間。不少港人選擇出走,遠赴異鄉再創生活或行動機會,在海外延續抗爭火種,在全球營造了大大小小的離散社群。而許多人則選擇留港,繼續她們心目中未完成的功課。今天的香港,即便處在高壓環境下,仍有團體與個人堅持救援關懷,或不妥協地進行公開活動,例如社民連仍上街開講。

 

香港進入「國安法時代」,不止公民社會(自主結社的公民組織的社會空間)被摧毀,政治社會(政黨賴以自由活動的政治空間)也遭剷平。香港社會元氣大傷,如同劫後餘生。回顧歷史,香港不享有國家主權,因此即便在英殖後期的有限度政治開放,爭取民主直選仍困難重重。九七之後,民主化進程更是節節後退,直到國安體制將立法會改造為橡皮圖章。過去研究指出:沒有主權,就沒有民主(Linz and Stepan 1996; 吳介民 2009; 鄭祖邦 2022; 陳健民 2024)。而目前香港處境則進一步凸顯:沒有主權,就會失去自由(見本書第二、三、四章)。香港淪陷的故事警示世人,自由何其脆弱,自由與民主實乃一體兩面。

 

香港巨浪來襲,台灣沒有缺席。2019年港人奮起,台灣公民團體隨即展開聲援與救助。當年的總統大選適逢巨大中國壓力,台灣民眾激昂上街撐港;人們從香港看見自身命運,多數人對中國(一國兩制)投下否決票。台灣政府對香港危機的人道援助差強人意、時招怨聲,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台灣能量有限而準備不足,另一方面則顯示港台同處在中國因素氣旋的地緣政治格局下,台灣的行動侷限。除了台灣,東亞幾個同情香港遭遇的民主國家,提供的支援都相當有限;而世界上唯一可以制衡中國的美國政府(從川普到拜登)其作為根本不足以約束北京政權。難怪北京在動盪期間敢厚顏對西方學者說:中共因為自信牢牢掌控香港而表現出「克制」。全球對香港淪陷的反應,力道遠不如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國經濟崛起、軍力現代化之後,西方民主大國囿於現實、貪婪與忌憚,對北京多所容忍,不願出手實質制裁。

 

香港這場「未竟的革命」(何明修 2024b)凸出了台灣作為中小型國家的結構約束,更何況它的主權未被列強承認,且朝夕處在圍城狀態。台灣的「在場」主要由公民團體帶頭,政府搭配救援方案,試著與香港走向互為主體之路,此願景如同「立志」。如今,香港危機漸淡出世界輿論焦點,我輩志向安在?這個質問一直縈繞在胸中。因此,中研院社會所設立了「香港主題研究小組」並建構「香港研究資料庫」,  學界朋友們也發起「臺灣香港研究學會」。  透過這些點滴積累的努力,我們嘗試連結上全球香港尋求延續自由民主火種的社群,串起一條跨地域的知識網絡。

 

華語和外文學術界已出版許多重要著作解釋香港抗爭運動、中港政府回應、與政治社會變化。本書在既有基礎上,針對新情境提出幾組議題。第一組問題:香港對中國發展是否仍具有價值?中國如何看待這塊「新回歸」的領土與人民?第二組問題:國安體制劇烈破壞了香港政治社會和公民社會,它們是否在短期內難以重生?或者相反地,北京的改造工程有其極限,中國的帝國計劃可能遭遇抵制,而讓香港民主運動重啟?第三組問題:如何發現、詮釋國安法時代的抵抗行動?設若公民社會的概念不再能有效描述國安法時代的香港社會行動力,那麼替代概念是什麼?本書分成三部,分別回應這三組提問。

 

***************************************************************

■為餘生延續火種

 

國安法高壓體制下,寒蟬效應與社會韌性是一體兩面的日常。香港不再享有自由,法治受到破壞,而民主派長期追求的民主普選更加遙不可及。香港的人文社科學術往何處去?這是馬嶽(第十章)這篇壓軸作的前提。

 

馬嶽累積數十年政治學功力,提出在1997主權移交之後,香港政治研究的主流範式是「自由專制」。該範式認為香港雖非全面民主,但擁有高度自由、法治與公民社會;反對派雖無執政權,但可透過選舉、輿論與社會動員制衡政府。這種制度張力帶來豐富的研究題材,包括選舉、政黨政治、社會運動、新聞自由、法治與民主化等。然而,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研究者面對紅線模糊、資料匱乏與寒蟬效應,難以進行原有的研究取徑。香港政治鉅變使得過往「自由專制」範式不再適用,香港學界正面臨研究主題、方法與倫理的全面重構。

 

馬嶽提出一個近年來困擾香港研究的倫理問題:雖然,在James Scott概念架構下的日常抗爭與隱蔽文本仍然經常發生,但,學者是否還應該將這些行為紀錄與書寫,並且命名為「抗爭」或「抵抗」?一旦這些觀察被當作學術研究發表出來,將使得隱蔽的社會空間被揭露,讓統治當局可以順藤摸瓜,等於協助他們「發現」轉進的社會陣地,也讓當局可以將該等行為視為「軟對抗」來取締。馬嶽擔心,如此一來這些研究對象將不再能夠被研究。或者,更嚴重的情況是學者的作品幫助統治者「破獲」對抗專制的基地。

 

馬嶽的提醒應該被充分討論,因為學術研究本身即是社會行動。學術應該考慮研究對象的權利、自主性與安全。但從另一角度,我們也可以提問:統治機構對於隱蔽社會空間的認識與偵查,是否那麼「無知」與「無能」?學者對日常抵抗的學術發表,是否只會單方面增進統治者的控制技術?或者反過來看,藉由研究,是否能讓抵抗行為被社會看見,使得抵抗者可以看見彼此而增長力量?這個問題很艱難,沒有確定解答,然而,如同李立峯描述的一位受訪者的證言:

 

國安法下的香港就像一個黑暗大海裏的孤島群,島上都有人在耕耘,但他們彼此看不見對方,需要偶而有船經過,發出亮光,讓島上的人看到彼此,船經過後,大家又各自默默地工作。

 

或許如此,我們能不斷回返馬嶽當年義無反顧寫作「反抗的共同體」的初心,為餘生延續火種。我們努力工作,點燃一抹知識微光,讓更廣域的學術社群看見彼此。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GGK0400

商品條碼EAN:9786267462768

ISBN:9786267462768

印刷:黑白

頁數:384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知識地圖:古典理念的遺失與發現
如果史記這麼帥(4):良將俠客【超燃漫畫學歷史+成語】
啊~我在底層的失控人生(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我的失序人生)
大寫西域(中):尋訪絲路北道11國、蔥嶺10國,看大宛、龜茲、疏勒等古國傳奇
獨裁的異議:從雅典民主、羅馬共和到近代獨裁的思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