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魔戒 沙丘 大谷翔平 蝙蝠俠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 惶然錄 德川家康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Restless Empire: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作者:文安立 Odd Arne Westad

譯者:林添貴

ISBN:9789865842024

出版日期:2013-04-03

定價:NT$  480

優惠價:75NT$360

促銷優惠 |

4月全站優惠|單書75折

4月全站優惠|五本7折

4月全站優惠|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編寫邊享:帝國/中國何以躁動?——作為方法的現代性

 

「崛起的中國會往何處去?」
乾隆之後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這250年,已給出答案。
顛覆國、共兩黨的中國近現代史,隆重問世。
 
英國《衛報》2012年度最佳歷史書,
作者文安立為美國歷史協會最高榮譽得主,漢學界深具洞見的傑出學者,
史景遷、朱嘉明、張戎、楊照等人,一致推薦。
 
    乾隆年間,中國曾處於全球外交的中心,國力鼎盛,海內外承平。20世紀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又站上一個新的頂峰。未來的中國它會何去何從?它重返盛世之路是暢行無阻亦或是窒礙難行?有國際關係和中國近現代史背景的文安立,他認為:中國在這從帝國轉變到現代國家的250年,其中多次的內部動亂與躁動的對外關係,已給出答案……
 
    這段歷史要從乾隆談起。大清帝國的國力在18世紀達到鼎盛,乾隆14年(1750年),大清帝國已經鞏固了全中國的統治,並把帝國的統治範圍擴張到中亞、西藏、以及東亞沿海從朝鮮到緬甸諸小國。滿洲皇帝和前人不一樣,對於帝國的對外關係訂出規範,在外交體系中,北京處於中心地位,本區域全都明確承認大清的霸主地位。
 
    然而巔峰無以為繼。自乾隆後期,滿清的聲望便逐漸大受傷害。文安立指出:清朝的統治者已經失去交易、妥協的天分,變得愈來愈脫離清廷之外的世界。而此後的世界,就是這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帝國艱難地尋求現代國家轉型的偉大歷程,直至今日仍然躁動不安。中國的近代史並非像國、共兩黨所簡化的那樣,是被動挨打的屈辱歷史,而是帝國更早地與資本主義現代性接觸的故事,也是帝國藉著和外部世界的互動而發生自身蛻變的歷史。作者指出,在尋求現代性的歷程中,如果暴力和破壞曾扮演重要角色,那麼來自內部的暴力和災難也遠比外部所施加的更為嚴重。
 
    從乾隆到鄧小平,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就不斷地波動變化:日清戰爭、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中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冷戰等等,這些都使得帝國陷於各種外在和內在的不安之中,這不僅僅是處於羞辱和憎恨的情緒,也在於它被迫調整之前在世界外交事務中所確立的三個原則:正義、講究規則,以及中國中心論。
 
    這250年的歷史是彼此有內在邏輯聯接的歷史:越南1978年攻打柬埔寨,鄧小平發動懲越作戰。鄧小平在北京,一定想到兩百年前乾隆朝的清越戰爭,以及乾隆皇帝未能贏取此役如何傷害到自己的歷史地位。1870年起的李鴻章,引領朝廷輸入西方技術,希望直到中國強大到足以自衛之前,能夠不陷入戰爭,而20世紀30年代的蔣介石也曾面臨此種抉擇。乃至於北京保護今日北朝鮮政權三代移交的心理,正可以和清朝作為朝鮮保護國之立場對抗日本互為對照。
 
    有些熟諳歷史的評論家認為,亞洲、或至少是東亞,正在回到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其他國家都順服接受中國的權力象徵。這是中國追尋的目標,然而這可能達到嗎?即使250年前的情勢與今天的情勢有相似之處,文安立也不認為會是如此。他深刻地指出:「今天中國若試圖主宰及控制其鄰國,將面臨難以克服的障礙。因為今天的中國,是民族主義掛帥,而非普世主義當家。」作者強調:縱使中國試圖重新參與外部的世界,它因為發展而產生的諸多內部衝突,也使得它被拖回到與外界隔絕的泥淖中。作者還指出,當下的中國試圖重複著古代的朝貢體系或國與國單一外交關係,這在當今世界格局中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250年來,中國已經變成蛻變成夾雜著帝國和現代性的混成社會。它的一部分向外看,尋找機會,一部分向內看,注意危險。本書預測了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可能會如何發展。它會變得像融合了不同族群並控制了鄰國的美國嗎?還是會像英國或俄羅斯一樣放棄帝國的虛名?在當代國際關係與東亞歷史中,中國對我們來說最是最重要的國家,而《躁動的帝國》這本書將有助於你深入理解這個國家的近代與未來,以及它複雜的內在動力,如何與它的周邊(如北韓、日本、越南,還有台灣)發生關連。
 

    如何讓歷史在重演時,不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鬧劇?中國躁動不安的狀態,從哪裡來?又去向何方?本書將帶給我們無數的例證與啟發。

 

得獎推薦

「2012年度最佳歷史書。」------英國《衛報》(2012.11.30)
 
 
 
「文安立的《躁動的帝國》敘事周詳縝密、視野宏闊明快。對於250年來中國變幻莫測的外交關係,它提供了極好的介紹。」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作者
 
 
 
「《躁動的帝國》是一本關於從18世紀帝國鼎盛期到現今的中國的外交關係的權威性著作。任何一個想要知道中國在未來世界中將扮演什麼角色的人都可以從本書得到答案。」
 
------斯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國之秋》作者
 
 
 
「本書乃一位漢學杰出學者所著,帶來了透視複雜歷史議題的明晰與洞見。」
 
------張戎,《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作者
 
 
 
「這是一本中國為何總是與其他國家暴力相向的基本導覽之書。」
 
------馮客(Frank Dikotter),《毛澤東的大饑荒》作者
 
 
 
「從1799年乾隆之死到1997年鄧小平之死,相隔198年,中國經歷了後半期的清朝,中華民國的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毛澤東、鄧小平代表的共產黨政權,卻始終沒有建立一個現代與理性的國際關係,經常貶抑別的國家,甚至對別國的犯錯幸災樂禍,缺少真正的大國風範。《躁動的帝國》解釋了原因所在:滿清後期、南京政府後期主宰中國的是一群高官和資本家,如今的中國則是和政權及與西方有特殊關係的既得利益集團,是他們阻礙中國實現政治制度的現代化。所以,『唯有擴大政治討論及參與政府,才能克服當前中國外交政策的不足。』
 
」-----朱嘉明,《中國改革的歧路》作者
作者簡介 |
文安立 Odd Arne Westad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歷史學教授,他曾以訪問學人的身分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劍橋大學與紐約大學等校講學。著有十餘本書,包括《決定性交會:中國內戰1946-1950》、《緩和的衰落:卡特時代下的美國-蘇維埃關係》,並以《全球冷戰》一書獲得美國歷史協會(AHA)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作者現居英國劍橋。
譯者簡介 |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將近七十本,包括《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蔣經國傳》、《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買通白宮》、《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秘會》等。
書摘 |
   一九三九年夏末中國抗戰的外部環境產生了劇烈變化而且不是變得更好。八月底蘇聯和德國簽訂所謂莫洛托夫-李賓特洛甫條約(Molotov- Ribbentrop Pact)承諾雙方就歐洲事務進行合作。幾天之後希特勒揮師攻打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於焉開始。日本起先感到相當震撼這兩個意識型態上的敵人竟然簽約締盟、而且他們的德國盟友事先也未和日本諮商不過德蘇條約倒是除去他們的北翼壓力使他們可以集中力量和中國作戰。國民黨政府也失去蘇聯的軍事援助。往後二十八個月中國必須咬緊牙關獨力應戰日本強敵。對於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國民黨政府這是極為艱鉅的考驗。
 
    日本在中國既能放手作戰遂於一九三九年底從幾個戰場發動攻勢。華中方面日軍兵分數路打進湖南雖然未能達成目標攻克省會長沙,但已經大大改善其戰略地位。當年年底日軍又進攻廣西省於一九四○年一月攻陷省會南寧。對蔣介石而言更糟的是華北與國民黨淵源極深的一些地方強人如山西的閻錫山竟與日軍洽商停火。國際方面戰事亦對國民黨不利。英國研判德蘇條約會使柏林和東京關係變壞希望能和日本有某種有限度的合作於一九四○年七月暫時關閉滇緬公路——這是重慶政府從外界取得重要物資的管道。同時越南的法國當局已效忠當時聽命於德國的法國維琪政府也切斷從南方進入中國的補給線。一九四○年九月底傳來另一個惡耗日本和德國簽訂軍事同盟組成軸心國家。根據盟約條文其宗旨是「在大東亞圈和歐洲範圍彼此並肩合作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及維持新秩序、並促進相關民族之共同繁榮及福祉」。(註8)
 
    日本針對中國進行類似德國對付英國的大規模轟炸來慶祝它在國際上的新突破。中國空軍被摧毀後日本完全掌握空中優勢中國城市及老百姓都嘗到苦頭。日本在南京扶立傀儡政府後它認為蔣介石終究會被迫同意停火。不料蔣介石選擇纏鬥到底不去管華中方面已有大規模部隊叛逃以及有愈來愈多戰場指揮官抗命不從的現象(抗命的有些來自中共部隊的指揮官)搞得政府軍在和日軍苦戰之際還得和他們打了幾場戰。可是救了蔣介石的仍是日軍作戰線拉得太長。日本的全面大進攻讓自己的部隊曝於險境而且由於後勤有問題搶下的領地有時候又必須放棄。一九四一年春天發生在華南的上高會戰是個好例子。皇軍達成所有的戰略目標卻因為無法透過長距離增援其前線而在傷亡慘重下被迫後撤。
 
    在蘇聯實質上已退出亞洲戰事之下蔣介石必須積極尋覓新盟友。他從德國在歐洲如秋風掃落葉、頻頻告捷時就曉得唯一務實的希望是美國因而他竭盡全力遊說華府提供援助給中國。到了一九四○年秋天美國人終於開始聽他說話到了十一月蔣介石得到第一筆美國的借款。一九四一年春天國民黨在華南、華中陷入最激烈作戰時羅斯福政府把決定「租借法案」(Lend-Lease)亦適用於中國——英國在最黯淡的時候透過「租借法案」得到重大的援助。美國志願人員開始駕駛美方交運給中國的新軍機。雖然蔣介石曉得美國還不預備派出部隊參加在中國的戰爭可是美國對東京愈來愈嚴格的禁運措施使他相信羅斯福已經認為日本日益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的地位。當日本領導人和蘇聯於一九四一年四月簽訂中立條約時蔣介石判斷日軍將會南進企圖攻佔東南亞。他預測日本將會和英、美發生戰爭而且日本是「自取滅亡」。中國只需要再忍一段時候「太平洋局勢將會變化」。(註9)
 
    一九三七年之後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救亡圖存、民族主義的理念動員全民抗戰。以國民黨當時超高難度的勝算機會來說它表現得可圈可點。最重要的是它避免軍事崩潰——以戰爭爆發後頭幾個月的情勢看它的確危如疊卵。這一次和中國自一八四○年以來所打過的國際戰爭都不同政府軍沒有在一開戰就士氣崩潰。反而在許多地方面對技術、訓練高明多倍的敵軍中國部隊不畏犧牲、堅挺奮戰。
 
    德國在一九四一年六月進攻蘇聯害中國領導人擔心了好幾個星期。他們試圖研判:歐洲戰事擴大是否也代表亞洲戰事會擴大?日本人很快就認定德國不會照其盤算的時間之內攻克他的新敵人,所以並不想和蘇聯交戰。中國方面,希特勒攻打蘇聯最主要的結果是,中國政府與共產黨重新結盟,現在中共奉莫斯科指示要加入反抗侵略者及其盟國的全面戰爭。即使蔣介石從來沒有能夠讓中共照他的指示作戰現在至少中共在非淪陷區已不是頭號搗亂者。但是他也必須醒悟蘇聯已為自己的生存陷入苦戰不可能在軍事上援助中國。
 
    東京方面日本領導人對中國抗戰的能力愈來愈有挫折感。到了初秋時力主進攻美國和英國的軍人在罕見的政策辯論中佔了上風,日本領導人亦認為西方企圖扼殺日本。有一派人士主張征服東南亞既可迫使中國投降又可取得需要的資源打更大規模的戰爭。陸軍一九四一年底未能在中國獲得重大戰果使得主張擴大戰爭才能勝利並進一步維護榮譽的論述更加強烈。私底下許多日本軍官開始議論「中國泥淖」。動用海軍在亞洲擊敗西方列強才能消除掉陸軍在中國戰場迄乏戰果的罵名讓大家看到日本是帶給亞洲其他民族現代化的大國。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清晨蔣介石被副官叫醒時他一點兒也不驚訝耳中所聽到的新聞。中國領導圈裡蔣委員長比任何人都更相信日本人遲早會南進。聽到珍珠港遭日軍全面攻擊的報告後蔣介石發信給羅斯福說「針對我們共同的戰爭我們將全力以赴與貴國並肩作戰直到太平洋及全世界不再受暴力及背信忘義之苦。」(註10)即使日軍快速席捲東南亞也沒讓委員長動搖只不過新加坡在十二月十五日就迅速投降令他相當震驚。蔣介石本來以為英國人會更堅決作戰。三分之二的日本陸軍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蔣介石有理由自豪他能堅守戰場不讓日本在東亞建立新秩序。
 
    蔣介石最大的憂慮是日本南進攻勢會切斷中國透過緬甸取得補給供應的生命線。他無法信任英國人的作戰能力。一九四二年初蔣介石表示願意調遣國軍幾個師的兵力到緬北英國駐印軍總司令魏維爾元帥(Archibald Wavell)遲疑不決時委員長對他發火「你們英國人根本不曉得怎麼跟日本人作戰。打日本人不是像撲滅殖民地叛變、不是像殖民戰爭。日本是嚴重的大敵……我們中國人跟日本人打了這麼多年我們曉得怎麼打。這種事你們英國人不行、幹不來。你們應該向中國人學習如何抗日。」(註11)蔣委員長和這位獨眼龍英軍元帥會面時他一定感想到從他青年起迄今的國勢變化中國已不再是被鄙視、被摒棄在國際體系之外的國家英國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居於世界頂端的大國。即使英軍在一九四二年五月退入印度使剛到緬北的國軍陷入進退維谷困境、棄守滇緬公路蔣介石並沒有頹喪。他曉得國軍入緬作戰就足以表徵中國已是大國讓他在唯一一個能夠支持中國的軍事大國(美國)的面前說話有份量。
 
    日軍進襲珍珠港之後中、美同盟快速發展。即使滇緬路封閉盟軍飛機還是載著美國物資補給、軍事裝備及顧問人員「飛越駝峰」跨越危險的喜瑪拉雅山從印度北部進入中國。沒有美國支持國民黨政府能否撐過最後三年的抗日戰爭是有極大的疑問。可是蔣介石仍有理由哀嘆盟國的對華戰略。美國提供給盟國的援助當中國民黨得到的部分直到一九四五年平均只佔百分之一左右。原因不只在於運輸困難。盟國也決定了歐洲第一的戰略。他們的主要資源將先用於對付德國的戰爭唯有在歐洲戰場戰勝後才會用來對付日本。[…]
 
    中國從和美國結盟得到的最大好處就是國際地位大幅升高。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同盟國在開羅舉行高峰會議蔣雖無從參加有關歐洲和蘇聯問題的討論卻已和美國總統、英國首相平起平坐。他也得到美國保證在戰後將繼續援助中國,中國可與世界最大國永久結盟。根據美國國務院的官方紀錄「羅斯福總統提議,戰後,中國和美國應制訂某種協議,一旦遭遇外國侵略,彼此應相互援助;美國應在太平洋各地基地維持適度兵力,以便可以有效承擔防止侵略的責任。」(註13)因為需要中國協助贏得太平洋戰爭,羅斯福給予蔣介石中國躍居四強的地位,對於佔領日本,以及朝鮮和東南亞的未來,有著特別的影響力。遠在開羅會議召開之前的一九四三年一月,美國和英國已經放棄他們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國民黨驕傲地宣稱他們已恢復中國的地位:「我們中華民族經歷五十年的浴血革命和五年半的抗戰犧牲,終於化百年的不平等條約屈辱史,成為終結不平等條約的光榮紀錄。」(註14)
 
***
 
    任何社會承受大規模戰爭的壓力一定會付出沈痛代價而且不僅當時吃苦往後多年也會隱隱作痛,中國也不例外。日軍所到之處中國老百姓無不遭殃——被戰爭暴行傷害、陷於飢饉或因外敵控制而受到欺凌。但是防守的這一方(國民黨部隊)所到之處百姓也遭殃。國民黨士兵在戰時死於疫疾和飢饉的人數似乎還多過在戰場陣亡的人數。國民黨部隊一旦補給斷缺他們就沒收農民已經很稀少的物品和蔬果。戰爭愈是拖下去中國愈來愈多農村才沒心去管是誰當家控制只關心他們如何才能避開殺戮和飢餓。在許多地方日本人只被當做是許多外來勢力之一人民對中國士兵的行為怨恨之心有時候比怨恨日本人更加深重。
 
    從經濟面講抗戰給中國帶來災厄。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建設有相當大多數遭到毀滅通訊、工業、水利等等。一般人常說仰賴基本農業生產的地區在戰時的損失還小於有複雜先進經濟的地區但是二十世紀中葉的中國則不然。抗日戰爭發生在一個世紀來農村凋敝的最高點時刻農民生存的空間已經十分狹窄。在中國農業經濟中一向扮演關鍵角色的貿易受到阻滯在某些地區甚至停止。肥料和水很難取得。河南省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經歷一場大飢荒乾旱肆虐和軍方徵購合起來造成兩、三百萬人餓死另有三百萬人流離失所。農民已經忍飢挨餓中國軍隊還徵收穀糧、徵集役力。美國記者白修德(Theodore White)形容它
 
    路有餓死殍。一個年紀不到十七歲的女孩瘦小、漂亮躺在潮濕的地上嘴唇死白她雙眼睜得大大的雨水落在她身上。人們嚼樹根果腹小販兜售樹葉、一束一塊錢。一隻狗在泥堆裡挖出一具人屍。像行屍走肉的男子從死寂的水塘撈水上的綠色漂浮物當食物。(註15)
 
    戰爭使得六千萬至九千萬中國人成為難民。在淪陷區及國民黨區都有人奔向城市求生存製造出新的城市環境。犯罪和壓榨盛行難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都陷入混亂。(註16)即使想和當局合作的人也被他們所見到的國家之不合理要求、未來之不確定性澆熄了熱情。今天所做的抉擇明天可能變得十分荒謬上午在社會還被稱讚的行為下午可能招致死罪。在腫脹、嚇壞了的城市裡戰時面對的是在存亡之間掙扎、或至少是在擁有資本財產或鬧窮挨餓之間依違不是要和日本合作或對抗。痛恨日本人、又覺得遭國民黨政府遺棄大部分城市裡的中國人不分貧富對戰爭不再有所寄望、憂鬱沮喪。[…]
   
    中國可謂「成也抗戰、敗也抗戰」。(註17)一方面它促進了集權中央、講求效率和在二十世紀末期(抗戰早已結束、而且換上中共當權主政)實現現代國家的理想。另一方面它給中國許多地方造成幾近無限的破壞以遺棄和殘暴的方式影響到人民的生活。對於經歷過抗戰的人士而言戰爭毫無疑問指的是物質破壞和人命犧牲,而非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它把中國的苦難帶到新的境界在中國人眼裡也使它成為世界各國責難、遺棄的國家。
 
***
 
    中國方面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最大的受惠者之一。日本的威脅幫助共產黨躲過國民黨的追剿。抗戰使得中共得以在其西北新根據地和敵後地區持續發展。抗戰開始時中共規模很小可是到了一九四五年它的勢力已經不容小覷具有一百二十萬黨員、九十萬男女士兵。比起數字擴大更重要的是中共透過一套集中決策制度而有能力與社會各界互動。抗戰使得毛澤東和擁立他領導的一派人同時達成兩個非常不同的目標:讓所有的黨員遵從秘密的、以毛澤東為首的內圈組織,但對外又呈現出溫和、合作的形象。這個大轉變有助於中共從抗戰得利,並於戰後取得政治上的勝利。
 
    中共已經一再主張抗日統一戰線但是抗戰真的爆發了它究竟要怎麼做卻又不清楚。共產國際希望中共能在軍事上對日本人施加壓力但是不論史達林或蔣介石怎麼說毛澤東就是來個相應不理不肯對敵人發動大規模作戰。他反過來強調游擊戰術——也就是在敵後秘密行動藉機坐大、發展黨組織的力量。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中共的作戰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或是在中共有政治運作的敵後地區針對日軍對百姓的暴行進行報復。中共殺死的中國人(不論是國民黨、通敵漢奸或只是擋路的地方勢力)遠比日本人殺的還多。但是毛澤東需要和莫斯科維持良好關係因此在一九四○年底發動一場「百團大戰」。這不僅是回應史達林一再要求要有行動也是回應中共黨內頻頻求戰的聲音。百團大戰是針對華北日軍的一系列攻勢但是就中共而言可謂慘敗。中共傷亡的士兵是日軍的四倍。戰役之後日軍又對當地人民展開瘋狂報復。
 
    到了一九四一年毛澤東的部隊和國民黨已經等於在打內戰。最激烈的衝突發生在安徽省。蔣介石決心在此要制止中共的擴張迫使中共接受他的領導(譯按即一九四一年一月的「皖南事變」或「新四軍事件」)。但是政府軍的勝利不夠堅固到足以嚇阻中共,於是又把部隊調離對日作戰的戰場。抗戰期間從頭到尾毛澤東口頭堅守共產國際政策呼籲堅持抗日統一戰線、組織聯合政府可是私底下卻集中力量擴大中共勢力。共產國際頭子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iov)(譯按保加利亞共產黨人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三年擔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告訴毛澤東說他認為中共「降低對中國的外來佔領者之鬥爭的政策以及明顯悖離了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犯了「政治錯誤」但是毛澤東堅持他的內部重於外部的政策給他帶來極大收穫。(註18)
 
    毛澤東一方面不理會對國民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一方面卻在中共控制的區域內祭出統一戰線。中共沒有像以前那樣槍斃地主和商人、分田和沒收財產現在宣布他們所謂的溫和政策實行減低田租、集體耕作、物價凍漲和貸款等辦法。中共亮出全民抗戰的旗幟提出面面俱到的政策農民(保證不讓他們餓肚子)、地主(可以收到地租、又有穩定物價)、店東(得到可預料的稅負和財產保障)、工(得到最低工資)。中共現在擱下馬克思和列寧開始談「合理稅負」。山東西部邊區產鹽的地方人士利用戰時國家機關的力量衰退避繳討厭的稅因此相當賺錢。中共在當地保證保衛地方福祉和降低稅負大獲人心。在中國其他地區中共吸收黨員和士兵保證維持中共已在當地建立的穩定、也要嚴懲通敵的漢奸。(註19)換句話說抗戰給了中共近乎完美的機會擴大勢力。
 
    毛澤東及其追隨者對外擴張黨的勢力之同時對內亦發動黨內鬥爭鬥倒舊敵爭取到一九三七年以後入黨者全心全力的效忠。所謂的「整風」運動批判、逮捕,甚至槍斃那些不肯接受黨的新戰術、不依毛澤東所了解的中共歷史任務觀念進行文藝工作的人。毛澤東這一派人馬不再高舉黨所據以誕生之國際主義者的馬克思主義引進此一曾被強調為黨在中國歷經百年羞辱之後做為中國人民救贖者之論述。中共擱下共產主義的唯物論開始宣傳靠意志力可以達成解放。毛澤東告訴他的黨內聽眾中國既不弱、也不窮。中國是強大的因為中共帶來革命精神使得中國脫離桎梏。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UMA0003

商品條碼EAN:9789865842024

ISBN:9789865842024

印刷:黑白

頁數:448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
南方的社會,學(下):行動作為倫理
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
地味手帖NO.14 望族之後 ─穿過時代脊簷的光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