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谷翔平 台灣 二戰 安倍晉三 瞄過一眼就忘不了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消失與重生:翻轉在地老文化,創造台灣新價值

消失與重生:翻轉在地老文化,創造台灣新價值

出版品牌:野人文化

作者: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

ISBN:9789865947729

出版日期:2013-01-30

定價:NT$  350

優惠價:75NT$263

促銷優惠 |

11月全站優惠|野人小樹75折

內容簡介 |

 

 

 

 
 
自然景觀、人文習俗、傳統技藝、生態復育、常民生活
台灣社會中,蘊含許多深入生活但逐漸沒落的珍貴事物
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成功重生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動人故事……
 
不管身處大城市或家居小聚落,我們生活的台灣,每個角落都不停地變化著;人們腳步匆忙,社會改變往往更匆匆,島嶼上有些文化現象與重要事物,式微凋零默默地消失在時光旅程裡了。但幸運地是,部分曾經擁有質樸與美好的人事物,在堅持裡被保留了下來,在舊時與今日的擺盪間,重塑信念。
 
讓我們輕輕翻開這本書,打開從過去到現在的台灣社會與生活,在社區營造、地方運動、原住民文化、環境生態關懷、藝術復興、民間宗教、產業推動等多元層面,看到人們如何堅持著,如何在時光逆旅裡,走過低潮與黯然,得以讓所愛的在地文化,找到重生轉型的契機,進而以嶄新動力,往前邁進。
 
這些人堅持著,賭一口氣,絕不放棄——楊莉莉默默地窩居在鶯歌,幾十年來一筆一筆畫下青花;撒可努創辦現代獵人學校,邀請各族群走進山林,體驗原住民文化;府城黃婉玲憂心辦桌文化消失,跟著總舖師紀錄即將失傳的菜色;為了保護黑面琵鷺棲地七股溼地,七股社大展開插竹枝護沙行動;大埔社區總動員,讓蕭家阿嬤不再流淚,老菸樓重現風采,小麥金黃麥浪在大雅,施明煌想讓在地農糧自給……不只這些,也非只是動人的故事而已,幾乎消失而又再現於土地上的,堅持,創造的是台灣價值,也喚起我們對土地塵封的記憶。
 
在二十五個生命故事裡,我們延續著舊時代的回憶,開啟新世紀的意義,繼續在土地上創造記憶。
作者簡介 |
2008年金融海嘯襲捲全球,台灣媒體業面臨最寒冷的冬天,《中國時報》於8月1日成立調查採訪室,延續早期政經研究室、特案中心、調查研究室等資深記者部門的傳統,以企劃新聞專題、深度報導及調查採訪為主旨,為讀者掌握社會脈動、解析政經趨勢。
 

中時調查採訪室成立迄今,先後推出「我的小革命」、「消失與重生」、「新故鄉動員令」、「台灣關鍵字」等系列專題,獲得吳舜文新聞獎、真善美新聞獎與社會光明面新聞獎等專業獎項的肯定。相關報導並集結成冊,有《我的小革命》、《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台灣限時批》、《台灣的驕傲》等著作,深獲各界好評。

書摘 |
【序】走在漫漫重生之路◎張瑞昌
琦君是我少年時期頗為喜歡的作家,她的懷舊文章淡有淡味、濃有濃情,每每將我帶進時光迴廊,重溫美好的生命記憶。我還依稀記得她曾如此寫道,懷念舊時並不是沉湎於過去,而是從中汲取前進的動力。
因為能夠從往日事物中留下優良傳統、延續寶貴經驗,使得往前推進的力量更顯厚實和堅定。琦君的懷舊風格,深深地影響了許多世代的年輕學子,日後在忙碌如陀螺般的職場裡,那隱含著「飲水思源」的懷舊精神,更是督促像我這一輩的新聞工作者學會尊重與謙卑,並且努力地去實踐與行動。
中國時報這些年陸續推出許多口碑不錯的企畫專題,正是抱持著這樣的新聞信念。堪稱重中之重的「民國九九、台灣久久」最具代表性,這是中時動員全報資源接力回顧台灣百年發展史的經典之作,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見報的製作規模,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醫療、教育、運動、美食等各個領域進行深度報導,不僅締造了台灣媒體史上的空前紀錄,也展現了在不景氣時代下卻依然堅守不渝的媒體使命感。
為期兩年的「消失與重生」,基本上也是循著這樣的企畫理念與實踐途徑。我們積極找尋即將或曾經「消失」而今卻獲得「重生」的美好事物,從自然景觀、人文習俗、傳統技藝、生態復育,乃至於常民百姓的生活所需,無一不是我們每周會議討論、挑選的題材。在每一次開會決定的過程中,「消失」與「重生」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表面上「重生」的意義似乎更勝「消失」,但如果沒有意識到「消失」的危機威脅,很可能也找不到走向「重生」的道路。
「消失與重生」的作者群是我中時調查採訪室的夥伴,他們在整個專題畫下句點的同時,也都各自書寫一段參與這項「發現消失、追尋重生」的心得。
曾走訪「琉璃珠之父」巫瑪斯.金路兒、竹工藝師陳高明和竹雕師傅葉基祥的錦芳說,許多人以為傳統是過時、老舊、無用的,卻不知傳統工藝加入新元素,反而可以創造出最具時尚感且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翠芬則寫道,原本以為,傳統技藝文化都是「老摳摳」的舊東西,講求速度創新的現代人,怎麼會有興趣,沒想到,一投入這些專題,才知道,在各個角落,許多有心人悄悄努力著,讓這些正在消逝中的傳統文化,呈現嶄新的面貌!
慧真體認到美好的「老東西」,其實沒有真正消失,只是被世人遺忘。她因而強調,這一輩的人應努力保留每一分感動的剎那,當古早味加入創新,現代化包容傳統,「老東西」便能永續長存。最近剛出版新書的阿潑也認為,儘管這些年社會發展劇烈,台灣原有的文化風貌似乎被影響和翻轉,然而,屬於這塊土地上的故事卻不會因此而斷根,只要曾經發過芽,就有人能讓它再長出花。
跑過政治新聞的舒媚自認,過去寫新聞常只憑「正誼的火氣」,遇到「修伯特也有無言以對的時候」,不覺落入敲膝蓋反應指責當權者在辦公室做決策,忘了記者也可能落入新聞室指點江山的窠臼。結果,製作這個專題,摸索歷史軸幹,接觸土地、人情,竟讓她笑稱有減低淪為「亂世的飯桶」之風險,也為理解台灣補修了一些學分。
能發掘記錄這些故事,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是夥伴們共同的感受。然而,任何來自第一線的努力,背後都有著堅定的支持做依靠,回首過去兩年來,曾先後帶領中時編輯部的社長王美玉社長、副社長張景為,以及現任總編輯王嶠奇無疑功不可沒。當然,曾任職調查採訪室的榮幸、有智,也在參與這項專題中並肩作戰,儘管如今我們已相望於江湖,但卻無減損兩人對此書的貢獻。
確定「消失與重生」的專題落幕時,我不禁想起負責製作的中時調查採訪室,這是國內各大平面媒體中唯一的資深記者常設部門,它曾有特案新聞中心、調查研究室等前身,並且也經歷過「消失與重生」的波折,由調查採訪室策畫、執行此專題,著實有著妙不可喻的對照。
或許就像電影「不可能的任務」的片尾,待煙消雲散之後,終有那麼一天,我們應可期待在漫漫的重生之路上再度相逢!
內文選摘
於盛世中締造,在亂世裡周折
——鑽研三十年,楊莉莉燒出台灣「靛藍」新篇章
 
 青花瓷成熟於元朝,明代時發展達顛峰,瓷中韻味一如中國水墨,淡雅生動。數年前,周杰倫一首歌,將有著數千年歷史的青花瓷唱進了現代生活中,流行曲歌聲出,人們紛紛探問「青花瓷」為何。在台灣,青花鍋碗瓢盆隨移民渡海來,70年代仿古青花曾隨政治風潮開滿台灣各地,然風潮退後少人聞問。今日,楊莉莉以獨特靛藍釉料,豐潤的線條與沉靜色澤,自由創作描繪風格獨具的「台灣青花」,在她筆下,青花再度展現光彩。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妳;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妳眼帶笑意。」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主唱的〈青花瓷〉紅遍兩岸,因為這首歌,不少民眾前往鶯歌陶瓷博物館詢問「青花瓷是什麼?」青花在台灣,除了由名「瓷」變成名「詞」,更已發展出自有風格的「台灣青花瓷」,其中轉化,有一段曲折。
 
楊莉莉在鶯歌小鎮工作室裡畫青花,同一時間,她的青花蝴蝶正透過銀行廣告在台北市大馬路飛舞。除了銀行,大型化妝品牌、航空公司、國宴也用她的青花,連青花發源地中國大陸的電視台,都以「台灣青花」、「青花皇后」之名,邀她談青花,鶯歌陶瓷博物館也說,「楊莉莉已是台灣青花代表。」
 
台灣青花走出自己的燦然。其實,因時代周折、政權轉移,它差點被抹去身影。鶯歌陶瓷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蘇世德說,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大陸東南沿海移民入台灣,此時青花被當成家當,大量走水路入台,「但1895年後,日本治台,來自大陸的青花就少了。」該館典藏展示組組長莊秀玲表示,「這個時候,台灣引進日製青花,不過量不多。」
 
因統治者,轉移曾一度斷絕
統治者改變,讓台灣青花注入了東洋技術,1945年日本因二戰敗戰退出台灣,蘇世德指出,接管的國民政府開始禁日本瓷,「1946年的進口數字是『零』」。連日本青花也沒了,青花遂在台灣斷絕。直到1947年,才慢慢恢復從大陸進口青花,蘇世德說,「沒多久,1949年大陸淪陷,兩岸對峙後,青花又斷了。」當時,青花被用在鍋碗瓢盆上,是生活必需品,「鶯歌本來只有二十座窯,一夕間又多了二十座,因為斷絕外源後,台灣人自己燒起青花。」
 
這期間台灣青花技術不斷改良進化,莊秀玲指出,一群隨國府撤遷來台的藝術家為青花注入中國畫法;到了1965年,故宮開放參觀,世人見識珍寶後,動了收藏之念;1967年,政治上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前因後果交乘影響,鶯歌成了世界仿古瓷的出產地,70、80年代,鶯歌是全台灣擁有賓士車最密集的地方。」
 
然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後,鶯歌榮景不再。直到2003年,拍賣網站ebay「唐先生打破蟠龍花瓶」廣告讓鶯歌仿古瓷又紅一次,不過並未持久。為了生存,已奄奄一息的陶瓷業者,因「蟠龍花瓶」紅就做蟠龍花瓶,市場要牡丹就繪牡丹,此時,楊莉莉卻走著另一條路。
 
絕境中放手搏,做出代表作
十九歲喪父後,台灣仿古瓷鼎盛時,楊莉莉在以仿古瓷出名的中華陶瓷廠做女工,每天畫幾十個杯罐瓷盤,讓她累積了掌握瓷器與畫工的底子。因不想一輩子當女工,她辭職去拜師學畫,不料,突遭離婚衝擊。
 
楊莉莉不諱言,她的「台灣青花」是在「人陷於絕境時,因什麼都沒了,就不在乎市場了」的狀況下創造出來的。那時她只畫自己想畫的東西,以自己的胖兒子為雛型,設計出代表作胖娃娃;人家畫牡丹,她勾勒玫瑰;別人為「唐先生」風潮做蟠龍花瓶,對廟會著迷的她,已著墨現今流行的三太子,「沒想到市場卻接受了。」
 
別於仿古瓷的清麗、秀逸、盛大、威儀,楊莉莉的青花,融合傳統、本土與現代,圖案圓滿、線條豐潤、色澤沉靜,莊秀玲說,「一看就知道那是她的作品。」
 
莊秀玲分析,楊莉莉的青花之所以重要,在於她曾研發出一種獨特的青花釉料。楊莉莉則表示,她試出的這種藍,是「接近明朝永樂年青花」的靛藍,能讓當時只做得出「還原燒」的台灣青花,燒出顏色更多變的「氧化燒」,使產品有突破性變化。
 
研發獨特釉料,開創新江山
大陸劇《青花》裡,趙雅芝和斯琴高娃為「青花日月樽」的祕笈鬥得家破人亡。在台灣研發出祕料的楊莉莉創出品牌,卻是因為意外。她把「祕方」交給大廠用時,因當時該顏色不是主流,「人家不敢用,怕上錯釉料,在盒子上註明『楊莉莉青花」』。」之後「楊莉莉青花」紅了,靛藍才紅了起來。她笑,「哪裡知道,我的品牌其實是人家誤打誤撞幫我取的。」
 
在鶯歌走出另一段生命,也因為跟著鶯歌陶瓷翻騰起落,楊莉莉漸次摸索出自己認知的一套生存法則。她鼓勵當地人學青花,因「學一門功夫可以當副業,我也可以幫自己培養接訂單的班底」。她找既有成品,在上面畫上她的青花,就搖身變成「楊莉莉青花」。
 
她說,「鶯歌現成品到處都是,這些工廠都快活不下去了,要讓留在本土的陶瓷廠有生意賺。」此外,楊莉莉也不光讓自己是「藝術家」。她把作品分兩種,一是親自畫的,高單價、量少、質精;另一種是轉印畫,量多、授權、便宜,以此讓「台灣青花」保留質感又創造市場。
 
青花從古代傳世至今,由一地走向世界,靠的是承續歷史、融合多元,進而誘發新文明的特性。楊莉莉以三十年時間專注於青花,並和台灣其他如方文山在內的創作者,以生命力和創意,說出青花的另一篇章──台灣青花。
 
 
【時光膠囊】青花,人類文明融合之作◎楊舒媚/整理
青花,英文是Blue and White,顧名思義是由「藍」與「白」為表現主色的瓷器。瓷器發展初期,釉料不穩,出窯成品無法控制,常是「五分人力,五分天意」,於是「精品一出變成絕品」。直至伊朗山上發現一種深藍色釉料,瓷器的焙燒才可控制色澤。
 
伊斯蘭世界有釉料,卻沒有泥土與技術;而中國發現了細粒、色白、化學性質穩定的高嶺土,又有宋朝以前歷代打造陶瓷的技術與文明。然後,成吉思汗打通歐亞,使中西原料和元素於中國結合,迸發出青花。
 
青花瓷融合了蒙古崇尚的白,伊斯蘭的主色藍,阿拉伯的幾何概念,與中國水墨畫意境,瓷品雅逸清麗,繁榮有致;簡白中吐氣韻,濃淡間現風華,千年以來,受世界性喜愛。也由於在中國人手中定調,被外國人視為「中國文明」的代表。瓷器之英文china,就是中國之英文CHINA,使瓷器等同中國文化、等同CHINA的,即是青花瓷。
 
昔】大航海時代驚豔歐亞──福爾摩沙轉運,領風騷於世界
青花瓷成熟於元朝,明代發展達顛峰,其中明永樂、宣德年間之青花,號稱「魁首」。統治期間製造出極品的永樂帝,曾讓鄭和七次下西洋,青花瓷因而成為皇帝宣示權威的賞物,隨著鄭和橫跨亞非。永樂年間青花雖已出入世界,但數量不多,西洋人士真正為之驚嘆,並視如拱璧、敬若神明,是在十五至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
 
著有《千年客家》等書,曾在聯合國總部擔任文件審議的湯錦台,因研究客家人而進一步接觸青花瓷。湯錦台從時代的角度,分析青花瓷的蹤跡。他指出,青花歷元朝、明初的輝煌後,「明朝中葉正德年間,王陽明奉朝廷之命,到贛南和閩、粵交界處平叛,其中許多士兵,從江西景德鎮調來」,而「景德鎮是官窯,懂瓷的士兵,落腳後開始教當地百姓製瓷,加上閩、粵交界有好的瓷土,且當地客家人吃苦耐勞,於是青花在該地大量生產了起來」。
 
湯錦台說,之後,葡萄牙人於1557年占領澳門,此時,閩、粵交界以客家人為主力生產的青花,藉地利之便,經澳門由葡萄牙人帶回西洋;也由漳州、泉州的閩南商人賣往馬尼拉,再由占領該地的西班牙人運往墨西哥,轉賣歐洲。他表示,「青花瓷在十六、七世紀,因大航海時代的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珍寶。」
 
1624年,荷蘭占領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自然不想放過這門生意,湯錦台指出,「但此時閩南海權被鄭芝龍霸占,荷蘭人無法直接從大陸進口青花,只好經由鄭芝龍控制的泉州商人把青花運到台灣,再從台灣北上轉賣日本,或經印尼的雅加達(荷蘭亞洲統治總部)轉運回歐洲市場。」在西方對青花為之瘋狂的十七世紀,湯錦台表示,「等於是客家人製造、閩南商人送出、台灣為關鍵轉運站,然後青花由此引領風騷於世界。」
 
【今】自由度牽動作品風采──台灣青花龍,會戴墨鏡有個性
瓷品可見人品,瓷品亦見國力,因此特性,元入中原前要設「浮梁瓷局」,以景德鎮為瓷都,顯示對政權的控制;清順治入關大權穩當後,即恢復御窯場運作,還下令製造龍缸,宣示皇威。
 
青花瓷常是觀察當代的龍睛鳳眼,如明朝永樂帝愛幹大事,他建故宮、編《永樂大典》、遷都北京、命鄭和下西洋;清康熙帝平三藩、收台灣、親征噶爾丹,成就了歷朝版圖最大江山,這兩位皇帝在位時做出的青花龍,就是歷朝最兇猛威武的。相對地,大陸收藏家馬未都評嘉慶朝的龍,「像洗了澡出來,特撫媚,因時代往下走,龍也打不起精神了。」
 
青花可徵現時代,有意思的是,莊秀玲與楊莉莉,異口同聲地認為,台灣青花現今的表現超越已燒製千年的大陸青花。
 
楊莉莉認為,「主要是因為大陸歷經文革,且資訊封鎖,又多做仿古瓷,創意上不及台灣的緣故。」楊莉莉說,「自由度是青花能否風采洋溢的關鍵,你看看方文山,還可以用青花寫出〈青花瓷〉這麼美的歌。」但她也認為,大陸近年改革開放,未來資訊更通暢後,台灣很快會被追上,「這是要萬分注意的。」
 
至於如何具體形容台灣青花與大陸青花的差別,莊秀玲說,「如果『龍』展現朝代性格,台灣可能會做出戴墨鏡的、很有個性的龍喔!」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NFL0101

商品條碼EAN:9789865947729

ISBN:9789865947729

印刷:全彩

頁數:272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瘋人院臥底十日紀—傳奇女記者的精神病院紀實報導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台灣的兩面鏡子:從中國、日本缺什麼,看台灣如何加強競爭力
【官網獨家贈品】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13套書+【日式和風木紋餐盒】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