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谷翔平 台灣 二戰 安倍晉三 瞄過一眼就忘不了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追尋角落的微光

追尋角落的微光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作者:程敏淑

ISBN:9789866200311

出版日期:2012-05-03

定價:NT$  300

優惠價:75NT$225

促銷優惠 |

11月全站優惠|單書 75折

11月全站優惠|成書六本7折

11月全站優惠|成書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附贈「追尋角落的微光—印度風景」明信片,一組三張
 
過慣了安逸的生活,你是否遺忘了什麼?
這是一本會讓你看完,全身充滿了不可思議動力的書
 
「真正的答案總不會明白的寫在牆上,它只隱晦的出現在你追尋的過程中,你得以耐心和智慧去看出它的意義,或許很偶然的,可以瞥見真理流星劃過星空所留下的微弱光芒。」
  世界的複雜程度,若要簡單的形體化,可以想像成是一個魔術方塊,輕輕一轉,就有好多種變化,每個面向各自有其組成方式,需要從不同的面向觀察和了解。而紛亂無比的印度,更像是一個超級多層次的魔術方塊,問題盤根錯節。
    旅人是自由的,他們來體驗印度,就只是體驗而已,就像小朋友好奇的將魔術方塊轉來轉去,受花俏的顏色和變化所吸引。沒有固定的模式,他們愛怎麼轉動方塊就怎麼轉,那些奇妙的顏色組合自然展現,或許美麗,或許對他們各自有特殊的意義。
    而志工,是將苦難往身上揹的人,他們有期待,在環境中採取積極主動的角色。他們知道,他們的行動,牽一髮而動全身,若要讓每一面的顏色回歸整齊,他們要去更認真的去觀察和研究現象,思考前後因果關係,並且每一次轉動都是一個嘗試,要心心念念不斷惦記著,這是不是走向終點正確的路。
 
身為志工的作者在印度深刻的「看見」了好多。
 
印度仍有六千萬名童工,在不人道的環境下,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德里仍有九萬名街友,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鄉背井,過著餐風露宿的生活。那些令人震驚難過的故事,卻因著覺醒人們的起聲呼喊與行動,轉化成堅定正向的力量,一面支持著他們,一面帶領著他們前進。而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故事,體認到人可以很渺小也能偉大。藉由髒亂和貧窮,感受雖是不同人種,卻可以有著人所該保有的信念和尊嚴。
 
人們為何認命,又為何麻木呢?看完這本書將可以拾回,也許是久未見,也許是隱藏其中的勇氣和力量。
 

「我仍然深信,只要是我們見過的事,不論以何種形式,我們都能超出自我去觀想和思考,進而產生改變的動力。」程敏淑

 

 

得獎推薦

讀者推薦
作者發掘出生活在印度底階層的文化體驗,開啟我對生命靈性的深層追尋。在所有觸目所及的過程,不斷地觸動隱埋在心裡深處,最原始、純淨的人性理解;學會用更悲憫、謙卑的心態,去接納世間存在於各個角度不曾被發現、或被遺忘的人們;用更豁達的胸襟,去看待在不同文化中成長的人;用更知足的心,面對活在幸福台灣的自己。看完這本書後才領悟,人生有太多需要關照與學習的。對於人生,自己的認知太有限也太淺了hellip;hellip;.。跟著作者的行跡踏足印度,看見我們平常看不到的生命深度,給自己一場足以震撼性靈的生命巡禮。
默言

在這裡,印度不是神祕的國度,不是旅遊者的朝聖之處,是渴望微光的角落,是等待人權開花的荒土,她俯身翻動,使之豐沃。(我比較喜歡)
Claire

作者以細膩文字深入印度被忽略的角落─「童工」、「街友」,引領讀者,透過思維探究表相背後的真相;瞭解深藏印度底下階級的禁錮與存在的反思能量,進而感受印度角落裡散發著力量與希望,你會發現「這就是印度」。
怡芳

『 驚奇、真實、感動人心.....隨著作者筆下穿越距離,到達我們生活中不曾觸碰。故事令人動容,也令人不捨!不允許更多漠視,當點點力量匯聚一同,產生了魔力。每個角落,都有乘載力量與夢想的種子正準備發芽綻放。』
Ryan

從旅行者的眼睛,從那些新奇、驚訝、矛盾、無法理解,到同理、了解、接受。筆者透過自己的志工經歷,在字裡行間拋出許多問題,而最終,並不為尋求一個答案,而是讓讀者跟著走了一個深度的心靈旅行,並且值得一再反覆閱讀思考。透過文字,我找到旅行的意義。
小女生

每一幕震撼場景、每一次心扉觸動、每一回幽暗呼喊,甚至是每一滴澄澈淚水,都被小敏的一筆一劃所拾獲,毫不保留的呈現,帶領我們去追尋那些別過頭時所忽略的角落微光。而這些微光,或許是得來不易的正義公平,更是內心最真實透亮的自己,誠摯的將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柏宣

社會學家包曼(Bauman)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液態的現代社會中,害怕孤單、渴望與人的交集卻又害怕緊密。我們在液態的愛之中流竄,想要尋求一份踏實的愛、有溫度的愛。小敏的書有溫度地帶我們去尋找這份踏實純淨的愛!用不同的角度帶我們認識愛的不同類型。志工的參與希望像微亮的光芒照亮這個世界,用愛把世界點綴的像繁星一樣閃耀。
君甯

從沒去過印度,但卻被這本書裡頭的內容所震撼、動容。每個小種子都能成就不一樣的非凡事蹟,在這裡看見了勇氣的偉大,以及面對非理事情所該具有的勇敢。
小草
作者簡介 |

程敏淑   政治大學英文系、雙修心理系畢業。   畢業後即以志工身分至中國甘肅省西大灘服務,自此展開一連串奇妙的人生旅程。   曾至中國西北各省、及東南亞數國服務,與世界許多角落產生深刻連結。   現仍繼續從事海外服務工作。

書摘 |

推薦序
左右擺頭
伍軒宏

  第一次有人跟我說,在印度有些地方,搖頭的動作可以表示同意的意思,我還以為那是開玩笑。尤其是在學校口試的重要場合,委員中有人猛搖頭,你難免緊張,以為自己的回答有什麼謬誤?即使事後被告知,搖頭不是反對,而是贊同,當時心裡仍然充滿懷疑:真的還是假的呀?一直到自己踏上印度的土地,親身經歷搖頭稱是的狀況,才相信搖頭的另類意涵。

  不應該說搖頭,說是「左右擺頭」比較貼切,如同敏淑在書中提到的。

  從左右擺頭講起,只是想說,印度是很不一樣的地方,常常衝擊旅人感受,重劃「異質界線」。每當碰到不知如何解釋的狀況時,人們會說:「這就是印度!」當地人也免不了如此。

  西邊的孟買是祭拜象神甘尼許之地,每次想到象神,就想起「盲人摸象」是來自印度的故事,無論教派。我去過商業都會孟買,靈修之地普納,南部的科技大城班加羅爾,古城麥索,山城烏堤,最南邊、歐亞混搭風格的柯欽,還有文化重鎮加爾各答,經驗大部分是好的,少部分是壞的,但都只是蜻蜓點水,印度還是謎團,是沒有統合的多樣體。因為印度總有辦法提醒我,你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追尋角落的微光》是敏淑的印度之旅。不是佛斯特的文人之旅,也不是奈波爾的「另類返鄉」之旅,敏淑的旅程以志工角度切入,不求全貌,不迷戀真相,意在尋找希望。雖然不只是一般旅人,她在書中所提及,不認得路的計程車司機、「沙摩莎」炸物、「多莎」餅、多層火車臥舖、總是在半夜到站出站的陸空交通、印度檳榔等等,是旅人都會碰到,倍感親切的細節。

  她感覺到印度人用手進食,「和食物的距離比我們更接近」;她也注意到「印度的教育注重邏輯與修辭」,善於巧妙運用語文,啟迪開光。

  然而,菁英份子說得頭頭是道,為什麼社會卻百廢待興呢?

  重要的,是參與、介入。

  《追尋角落的微光》的核心之一,是非政府組織「拯救童年運動」的故事。從敏淑的觀點,我們看到印度人的努力,試圖解開「文盲」、「貧窮」、「童工」互為因果的連結。也看到台灣志工的參與和學習,跟「拯救童年運動」共同推動「友善兒童村莊計畫」。另一方面,敏淑也告訴我們,身份如「幽靈」、來自賤民或低種姓的街友,是如何產生的。沒有地址的他們,在「無法」保護的地帶,即使生在德里,也無法算是德里人。

  志工團體有任務要完成,要解決嚴肅問題,聽起來是那麼公事公辦。但任務的背後,靠深深的人情支撐,人情就是故事。雖然只是幾則片段、不完整的故事,本書介紹一群真實而鮮活的人物:知識青年凱拉許當年為什麼會創辦「拯救童年運動」,被命運起伏擺弄的阿修克,加入街友倡權團體的蒙蘇。《追尋角落的微光》淺淺訴說他們的故事,具體呈現試圖翻轉現狀的力量,在印度的大地。

  比之於其他我教過的學生,敏淑選擇了一條很不一樣的路。投身志工,走進青海、新疆、甘肅,走進印度。我沒有問過她為什麼如此選擇,因為感覺到她是很願意付出的人。那可能就是原因,那就夠了。

  敏淑寫說,「印度,總有一種魔力,奇形怪狀的困難明明就比其他地方多上千萬倍,可因此在人心裡激發的堅不可摧的能量和意志卻也堅強千萬倍。來到這裡,即使什麼都沒做,只是全然的沈浸其中,離開時卻也像曾到能量源頭加持過一般,全身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動力。」

  左右擺頭。


【摘文】
【生日快樂】
住在童工之家的孩子,來自四面八方。生長於不同邦,或許就講不同的語言,可能也有不同宗教信仰和習慣。在不同背景的環境裡工作,那些他們背後曾經歷的遭遇,更是一則又一則讓人心酸難耐的故事。

例如維蕭,他在很年幼時就走失,當初也許是被人拐走,早已無法考證。被“拯救童年運動”發現的時候,他才七歲,是個不折不扣的街童,受幫派控制,在齋浦火車站附近乞討為生。街上混亂的生活,讓他成癮於煙酒,年紀小小卻早已迷失到不記得自己的名字和家鄉。

失去記憶就像失了根,孩子們無所依靠,只能用直覺去應對在他面前的種種困境。於是,“拯救童年運動”把孩子們被送到童工之家的那天訂為他們的生日,一方面也藉此象徵他們的重生,希望他們往後可以重新有目標、有尊嚴的向前,忘卻那段痛苦被剝削的日子。

我們是怎麼慶祝生日的呢?充滿鮮奶油雕花的蛋糕上,插著和年紀一樣數量的蠟燭。孩子頭上戴著色彩繽紛的尖尖生日帽,爸媽在旁幫忙唱著生日快樂歌。許完願後,吹熄蠟燭,就有甜蜜滋味的蛋糕可以享用,或許還可以收到夢寐以求的生日禮物。生日是喜悅的,因為,生命是喜悅的。

童工之家裡又是怎麼慶祝生日呢?沒有物質性的禮物,他們有的只是一場完全跳脫我們思維框架外的儀式。或許我理解的不多,但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他們想傳遞的意義,每個用心的小細節,都讓我反覆咀嚼、回味再三。

星期日,結束每天早晨例行的晨禱、運動、瑜珈,孩子們沒有立刻去戶外進行他們的清掃工作,而是聚集在宿舍空地旁的一個小走廊,預備幾項用品。金蘇從器具間拿出一個長寬各約三十公分,高約十五公分的方形小鐵爐,還有幾個鋁製小壺,壺裡裝滿了水,水上撒了幾片薄荷葉。修邦到宿舍後面的樹叢撿了幾根枯枝,作為生火的木柴。阿瑪拉到宿舍門口的樹上摘了一整盤黃花,矮小的英地亞懷抱著一大罐糖餅,巴廣則拿了幾本文字密密麻麻的經書。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們靜靜的等待巴比姬(註1)的到來。

身著橘色紗麗的婦女緩緩走進宿舍,尚未坐定以前,所有孩子紛紛跑向前,低頭彎身先用右手摸她的腳趾,再把同一隻手放到額頭上,然後是胸前心臟的位子,以示對她的尊敬。她是蘇美妲‧薩蒂亞希,凱拉許的妻子,也是童工之家的創辦人。對於孩子們來說,她是充滿愛的光輝的母性角色。

她帶著滿臉溫柔的笑容,輕輕拍拍孩子們的頭,和他們寒暄幾句,然後就坐在爐子前,要開始主持今天的慶生儀式了。孩子們看到她閉上眼,擺起手勢,也立刻停止和旁邊的人喧鬧,盤起腿,安靜下來,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合起來,其餘三指伸直,然後輕輕的將手分別放在兩邊的膝膝蓋上,齊聲念起「唵」(註2)。隨著規律的吸納和念誦,大家的呼吸逐漸變得深沉且一致,然後,蘇美妲打開一本經文,帶頭念起其中的一段。我忍不住問身旁的金蘇,這是什麼文字?現在進行的是宗教儀式嗎?

「這是梵文(Sanskrit)典籍喔!梵文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語言,有許多語言都是由梵文衍生而出,也是印度的古文。」

「那你們念的這段,是什麼意思呢?」

「是在感恩我們所得的一切,還有訴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小方爐搖身一變成了個小祭壇似的,阿瑪拉幫忙點燃火種,蘇美妲則將木頭放進火裡,然後用湯匙慢慢澆上油繼續燒。每一個動作都如此輕柔富詩意,充滿了寧靜的虔敬。火苗順利燃起,橘黃色的火焰漸漸吞噬四周的木柴後,她開口說話:

「世界上每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你看,就以太陽為例,它提供每個人光和熱,並不因為孰優孰劣而有所不同。假設今天有兩個剛出生的小嬰兒,你們看得出來他們是信仰哪個宗教的嗎?單從外表,你們分的出巴廣和巴拉特,誰是印度教徒,誰是伊斯蘭教徒嗎?」

「分不出來。」孩子們齊聲答。

「但你們是不是好朋友?」蘇美妲轉而問他們兩個。

「是!」他們一起喜悅的回答。

「孩子們,我們真正該信仰應是『人性』。我要告訴你們,各個宗教裡偉大的聖人從不強調歧異,是後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社群才去分別彼此。也許你的家庭會要你遵循家族的傳統信仰,但請不要忘記每個人都同樣有著基本的權利。你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你的兄弟姊妹,就像經文裡提到的,你要愛他們。」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國,有近十億人口,一直以來,因種族和宗教衝突而衍生的恐怖事件,在人民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現在,正是改變和建立孩子們心態的最佳時機,我看著蘇美妲認真對待每個孩子的神情,為孩子們能在這裡學到正確的態度而動容不已。

「每個孩子都有四種基本權利:就是獲得食物、教育、玩樂和愛的權利。也許你們曾經有過很悲慘的經歷,但那並不正確,任何暴力、剝削等傷害之事都該被譴責。你們知道嗎?上星期,德里發生了一件悲劇。有一個家務童工被發現陳屍在雇主家裡。他叫迪利,今年十二歲,他被發現時全身是傷,據研判是被雇主毆打致死的。這是非常殘忍且不應被允許的事,應該要有人把這些事說出來,更應該要有人做點什麼。

你們是有力量的,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若你們能告訴別人童工問題,若你們能將自己的遭遇當成最好的反例,你們將可以幫助很多人。」

氣氛似乎凝聚在一個鉤子上,有些緊繃、非常沉重,但也有強烈的專注。剛來不久、年紀很小又瘦弱的馬尼許忽然站起來說了一些話,敘述的同時,眼淚也不受控制的流下。原來,馬尼許是因為想起過去被雇主虐待的情景,一時太難過就哭了。但他最後也說他很感激能來到童工之家,讓他重新找回當一個孩子自由自在的感覺,。

眼前的這群孩子,曾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是我能夠想像的嗎?

當儀式進行到尾聲時,蘇美妲把糖餅丟進火堆中。觀察到我困惑的神情,金蘇說:「糖很甜很好吃,對吧?它算是人類最珍貴的寶物之一,所以燒糖就表示我們願意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當中最好的,都奉獻給他人。」

這真的不是一首「祝你生日快樂」就能簡單帶過的慶祝會。公平、正義、尊重、助人等品格和信念的建立,全都在這短短半小時一次傳達完畢。經歷了這場饗宴,我相信孩子們獲得了安慰和力量,讓他們可以把創傷化為勇士的印記。是的,他們重生了,而且將成為更好的人。

當儀式進行到尾聲時,我們邀請壽星站到中間,讓其他孩子為他祈福。他們把一朵朵的黃花往壽星身上丟,或是調皮的抓起一大把直接塞進他的T恤裡,用各種淘氣的方式,表示對他的祝福。然後他們唱起歌,修邦更迅速的備好鼓,要打出歡愉的節奏讓壽星盡情狂舞。

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印度的生日歌,總之當音樂一下:「蕾嘛嘛蕾嘛嘛蕾…蕾嘛嘛蕾嘛嘛蕾……,」大夥兒便扯開喉嚨高聲唱著,笑聲和尖叫聲不絕於耳,舞動的歡樂氣氛,又再度嗨翻全場。


【勇氣】
如果說,凱拉許是對外抗爭的長矛,那麼,蘇美妲就是保護家園的盾牌。她把童工之家的每個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在他們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中,成為他們最好的支持。和蘇美妲在一起,很難不被她的溫暖和柔軟融化,而她那雙堅毅的眼睛,更有讓人看著她就感到安全的魔力。

「我也常參與到工廠解救童工的突襲行動,不過我的工作比較特別,不是去衝鋒陷陣或斡旋協商,而是去安撫那些剛被帶出來的童工。

解救的過程通常很混亂,有時甚至有衝突發生,那些幼小的孩子不知道我們是來幫他的,還以為又要被賣到什麼地方,會哭會怕會想逃走。所以我會在那裡,擁抱他們還有陪他們說話,讓他們知道從今以後他們都將是安全的,一切都沒事了。」

好細膩的作法。激烈地與不公戰鬥的同時,也懂得回頭照料受傷孩子們的感受。療癒和正義,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無條件的愛在發光,雖然很微弱,但我看到這群孩子的幸福。

「那可以跟我們分享他們來這裡以後,有什麼改變嗎?」我問。想藉蘇美妲的眼睛,去看孩子們改變的歷程。而聽她分享孩子們的故事時,我才真正發現孩子們的改變,不僅僅只是去上學受教育那麼簡單,而是像凱拉許說的,內心深處價值觀與態度的轉變。

阿傑是個來自比哈爾邦(註1)的小男孩,他來的時候才八歲,在童工之家住了六年後回家。可是回家後,原本對家庭美好的想像瞬間破滅,他發現父親有酗酒的習慣,酒醉後還會對家人暴力相向。他覺得這不應該,便試著和父親說理,可父親不聽勸,依然故我,於是他開始絕食抗議。母親一開始很害怕,覺得若丈夫不開心,大家都會受苦,但阿傑卻不因懼怕而停止,他告訴媽媽:「我們沒有做錯事,所以我們不用害怕。」第二天,他繼續絕食,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如此。最後,阿傑的堅決感染了全家,其他兄弟姊妹也一起為了勸爸爸戒酒而絕食,爸爸只好承諾改掉這惡習。

童工之家明令禁煙禁酒,但回到村子裡,阿傑發現除了爸爸,好多男人都有同樣的陋習,他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斷酗酒?他觀察到,村子裡最熱鬧的地方開了一間酒舖,每天大排長龍,人滿為患。是酒的過於容易取得,間接培養了男人們喝酒的癮頭,他決心要根除這個禍源。

在童工之家時,老師和大哥哥們會和他們分享一些他從來沒想過的事,引導並訓練他們思考。以前他從不知道,童工是不合法的,對他而言,這就是人生。但在童工之家他學到,他有權爭取自己的權利,甚至為了正確的事情去奮鬥。所以,怎麼告訴別人童工問題的存在,讓他們重視這個議題,或如何說動別人一起參與搶救計畫等等的技巧,他都在這裡生活時耳濡目染的學習與吸收。回到村子,阿傑才發現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多數人都只會承受或等待,他們不懂得看到自己內在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可能促成改變。

“拯救童年運動”的精神,早已滲入了阿傑的靈魂,他血液裡流著的,再也不是人們所說的「認命」。知識和信念改變了他,曾經聽說過的成功經驗也鼓舞著他,他知道他必須先讓身邊的人覺醒過來。於是他召集朋友聯署和聲援,也到家家戶戶拜訪,說服他們加入行動,一起到警察局請求警察們執行公權力,將售酒的店勒令停業。但,天真的孩子殊不知,這裡的警察早已被買通,這家店才能無所顧忌的隻手遮天。警察不把這群乳臭未乾的小子放在眼裡,訓斥了幾句後,便趕他們回家。

不過,“拯救童年運動”教育中成功的地方,就在於他們不輕言放棄。他們再次前來,在警局前靜坐抗議,更揚言:「若警察不給他們一個交代,他們就不走。」這股群眾示威壓力最終逼著警局有所回應,他們成功的讓那間店歇業,也間接教育了村民們酗酒的壞處。

敘述這段往事的時候,蘇美妲臉上散發驕傲的光采。「還不只這樣呢,這只是其中一件而已。」接著她說起阿傑另一項更了不起的成就。

雖然種姓制度早已被廢除多年,但在資訊不流通的鄉下,因種姓制度遺毒而引起的歧視,還是影響了許多人。平等的觀念深植在阿傑心裡,所以當他到村裡的學校上學,發現有位高種姓的老師拒絕教低種姓的學生時,心中的憤怒油然而生。他不可能改變老師的心態,也沒辦法罷免老師,畢竟教師是一份公職。「但,真的無路可走了嗎?」他想。

其實,他身邊早就有一群值得信賴的夥伴,因為有他,許多同學們都感覺自己更有力量也更安全。於是他們一起發想和討論,最後決定,他們要向其他同學或家長募款,既然趕不走這個不稱職的老師,去請別的老師來上課總可以吧,他們後來在隔壁村找到一個願意幫他們上課的退休老師。阿傑帶領著同學再度證明,孩子們不是脆弱無抵抗能力的,只要有知識和正確的觀念,勇氣就會伴隨著出現,而改變,就在咫尺可及的地方。

「你知道維傑、還有總老師帕凡吧!」蘇美妲問,「他們以前也是童工,都是被我們救出來的。因為認同這裡的理念,所以留下來工作。」

這真是出乎我意料,原先只單純的以為他們是員工,卻不知道他們也有這樣一段過去,更佩服他們對於“拯救童年運動”的使命感,支持他們留在這裡工作十幾年。一直非常喜歡笑容燦爛和開朗的維傑,他的右手少了最後兩截,我從來都沒問為什麼,如今才得知或許是因為過去…。

「每次維傑放假回家鄉時,他一定會去找那些輟學的孩子,並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告訴他們讀書的重要性。建立好他們的心態後,就帶他們去註冊,有時一次五十個,有時更多…。如果他自己沒辦法在假期內處理好,就拜託朋友們,繼續追蹤和完成送孩子上學的這件事。」
「他們都好勇敢喔!」我說。但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澎湃。

“拯救童年運動”裡的每一個人,都閃耀著鑽石般耀眼的光芒,那錘鍊過後的光采,和他們的生命緊緊交織在一起。曾經難以承受的痛苦,如今都轉換成讓世界更公平正義的推動力。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去映襯出社會的不公;但他們也用自己的生命,去打破那些看似堅不可摧而邪惡。
腦海裡忽然間浮現一個問題:「我,覺醒了嗎?」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激進的人,也從不懂得激進的意義,在我的字典裡,或許「激進」一直被視為負面的詞語。但這趟旅程,卻讓我重新回頭省視:我的缺乏憤怒和激進,是不是因為自己一路被包裹在舒適的環境底下成長?我更赤裸裸的認識到,自己從不知道可以從這個角度看事情!

人們為何認命,又為何麻木呢?或許,許多尚未覺醒的印度人,就像是塞利格曼制約實驗(註2)裡的狗狗一樣,因為被電擊了太多次,導致最後即使沒有通電,牠也不敢去吃食物一樣,直覺裡有的嘗試勇氣已經被消耗殆盡了吧!所以我們才會需要教育。知識讓我們擺脫淪為被行為制約、機械反應的下場,給了我們判斷能力,也給了信念最堅固的支持,當然,也帶給我們勇氣。

但我為什麼還是這麼不勇敢呢?會不會是我一直都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對其他事情太冷漠的緣故?

看到了他們的故事,我又怎能不要求自己,要更勇敢一點呢?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ELE0002

商品條碼EAN:9789866200311

ISBN:9789866200311

印刷:雙色

頁數:224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香吉士一家人:墨西哥底層生活紀實
中土世界:歐洲的古代起源
地圖會說話【10週年增訂版】:從GPS衛星定位到智慧手機地圖,不可不知的地理資訊應用
瑪莉詠的遺書
姬君的戰國:日本戰國史 女人天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