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6日,他們集結在行政院衝撞集遊法,有人叫他們「野草莓」。2014年3月18日,他們攻進立法院要求退回服貿,這次他們成了「太陽花」。這本書是野草莓和太陽花,為了這個時代的精神而寫的台灣社會力分析。為什麼是關鍵字?這是新世代解讀新世代的社會力分析,於是我們決定要從新世代認知社會的模式出發,來展開我們的討論。在網路成為青年世代的生活方式之後,關鍵字就是他們思考與理解社會的方法。看到一個詞彙之後,透過搜尋引擎找來的資訊,對事物獲得不同層次的了解,找到定義、特質、相關敘事,再經過超連結,找到觀念的外延,這就是網路世代建構知識體系的方式。
「法國在馬恩河和凡爾登展現的勇氣跑哪去了? 法國社會主義分子滿懷和平主義, 法國右派不是法西斯分子,就是失敗主義者。」 1938年,在希特勒煽動下,捷克境內蘇台德區內的德國人紛紛要求「回歸德國」,德軍頻頻在邊境騷動,捷克也軍事動員,作好開戰的準備。但英法兩國還守在和平的幻夢之中,張伯倫與達拉第緊急前往慕尼黑開會。諷刺的是,這場會議攸關捷克的命運,「在希特勒的堅持下」,捷克代表卻不能列席。 慕尼黑會議是二十世紀外交史上最令人難堪的妥協。英法強迫捷克人交出蘇台德,還自詡為帶來世界和平。法國政府、國會、軍方、報界、人民在最後一刻退縮,不敢履行對捷克的承諾,不敢對抗希特勒。 更嚴重的是,法國人徹底不相信蘇聯人,不瞭解唯有聯合蘇聯才能箝制德國。希特勒也知道這一點,隔年在處理波蘭問題時,毫不猶豫地與蘇聯簽下《德蘇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德國進軍波蘭,蘇聯也發兵進入波蘭,引起西方國家驚恐。一個月後,兩軍在布列斯特會師。 當時巴黎仍是藝文之都,兩位年輕的法國作家崛起——沙特與卡繆。法國人正從大蕭條中復甦,不願相信戰事到來,但其實那是錯覺。他們深陷癱瘓狀態,無法評估自己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他們也無法評估結盟的力量,西方民主國家本可和俄國及東方小國結成強大的同盟,徹底摧毀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
看看自己的房間,你看到了什麼?答案是,「你自己」。 BBC熱門節目主持人,探詢「家」的祕密歷史 衛報、Antonia Fraser推薦 家,不只是抽象的心靈避風港,家居的物質層面更是別有趣味,反映出我們的慾望、期待和新的追尋,也瞭解人類如何生活、相愛與死亡。 露西•沃斯利,這位俏皮、幽默的歷史學家,不僅在BBC以實境體驗古人生活的方式,主持節目,還將更多精彩的內容寫作成書。她從臥室、浴室、客廳、廚房,一路展開,帶領我們探詢這些家居空間的分化與演進,細數各項物件進入家居生活後,促發的新社會關係與新知識。 舉個例子,我們當今記載精細的現代食譜,例如:對於火候的精準控制,是依靠瓦斯爐的發明才能辦到的。在瓦斯爐發明之前,家常的烹調方式是燉煮,一爐火,一個鍋,把東西全部丟進去,最能有效處理食材。等到瓦斯爐、電爐發明之後,人類的廚藝才大為精進。人們開始能精準掌控溫度、計算時間,客觀地傳遞烹飪知識,製作出古人無福享受的菜色。 又例如:客廳是用來建立社會關係的,當沙發引進之後,我們不必再正襟端坐於單張個人椅上,而能與朋友並肩同坐,輕鬆地表情達意,適切地展現身體語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新一層的操作空間。 物質文化還深深刻蝕在我們的語言情境裡,例如:古代的床,床底由繩子縱橫交叉、撐出平面,上面再鋪上稻草等柔軟物當床墊。唯有繩子夠緊繃,撐出的平面夠硬實,睡在上面才舒適。於是,英文裡面Sleep Tight(「晚安」)便是這麼來的。 看看房間、研究日常物件,在作者信手捻來的小故事裡,最後,我們看到的是一部人類行為的演進史。
「公民依法享有網際網路上充分的言論自由」 2010年《中國網際網路狀況》白皮書 大家都知道上述這句話並不存在,事實上中國政府會利用「防火牆」和「綠壩」來監控網際網路,但有人知道中國政府的邏輯在哪裡嗎? 北美的中國研究專家伍仟華,獨創了一套電腦字串,去搜尋中國最重要的社群媒體──擁有五億個登錄帳號的「新浪微博」,是否有審查機制,以及被過濾掉的敏感詞究竟是哪些,又有多少?他本來只是在部落格上發表搜尋結果,沒想到大受網友讚賞,最後集結了超過150個在微博上查不到的關鍵詞。 這150個關鍵詞中有些確實很敏感,例如「坦克」一詞,明顯指的就是在天安門事件中以肉身抵擋解放軍坦克的那名男子;又例如黨政高層的名字,像「江澤民」,如果你在網上查不到,就表示與他相關的事不得隨便議論。但「毛臘肉」也不能查,又是什麼意思?因為這個詞暗示毛澤東被防腐處理的遺體,提到它,就是對偉大領袖的莫大侮辱! 只不過是在微博寫幾個詞,就能讓你「被請喝茶」(遭當局拘留的委婉說法),作者透過《微博不能說的關鍵詞》,不僅讓我們更加了解當代中國的敏感議題,也帶領我們小小地回顧了中國近代史。
「厄運之地, 錢財在那兒高高堆起,人們卻衰敗凋零。」 這首詩,描寫的不就是當下的世界? 我們是如何走到這般困境的?我們又該如何走出去? 《戰後歐洲六十年》作者東尼•賈德,從歷史裡找尋未來的答案 當下年輕人面對的世界 這一代的年輕人面對的是比過去更嚴酷的世界。畢業即失業,不然就是得遷就低到谷底的薪資,才能獲得僅可糊口的工作,甚至別無選擇,只能勉強接受非典型就業形態;想買房,房價貴得嚇人;想貸款,有錢人能得到的貸款額度竟然比底層人民還高;機會變少,挫折變多。富者越富,窮者恆窮;錢財如潮水流過,卻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追究這人類社會發展的失序現象,作者說,這不是年輕人不夠努力的問題,是我們的世界在某個時間點丕變了。在這個劇變的世界裡,敵人不明確,不知道要跟誰討公道;一切回歸市場競爭法則,一失足就落入深淵,沒有依靠之岸。 歷史教我們的事 這番局面,我們人類其實在十九世紀末便曾面臨過;當時帝國主義正盛、工業化帶給都市工人貧富不均慘況,許多人類心智為此一困境絞盡腦汁,推陳出各式各樣應對之策。二次大戰後,人類曾經以社會安定為政治目的,政府在社會福利項目的支出大幅提升,那是人類生活發展的黃金期:貧富差距小、社會較穩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也比較深厚。 直到一九八○年代,新自由主義以真理之姿席捲世界、滲透社會福利國家。讓看不見的市場力量主導一切,社會運作以效率為師,資本以全球尺度到處流竄,犧牲的是社會正義,拋棄的是社會安全網。金錢的重要性超越價值選擇,成為推動政策方向的引擎,私有化優於公部門變成一種迷思。 困惑者指南 二○○八年金融危機是這波困境的高潮,「社會共同體」變成碎片。在無力感充斥的後金融危機世界,作者提出他的「困惑者指南」,那就是重新思考「共同體」的意義,透過政治重建人類相互依賴的公共生活。 首先,作者主張,當代知識分子不該只對容易做出抉擇的倫理議題發表意見,而是應該掌握公共政策的精確細節與本質,不該把治理的問題留給政策專家與「智庫」,例如:數學化的經濟問題看似晦澀,但其實是被專家的態勢過分威嚇了。又例如:我們應該從非常實際與技術細節的角度討論:我們還能負擔得起全民退休金計劃、失業補貼、文藝贊助、低學費的高等教育嗎?還是這些福利與服務的耗費已經超過可以承擔的程度? 其二,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是關心「分配」問題,我們應投注精力消解貧富不均。「比起把玉米的價格壓低到窮人能買得起的範圍,還不如讓窮人有錢到能買得起玉米。」作者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貧富差距越大的社會,運作起來越沒效率。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為了共同目的而一起行動,可以帶給個人巨大的滿足感。如果我們一直忽視社會的不均狀態,很快就會喪失對同胞之愛的感受力;而同胞之愛,儘管作為一個政治目標時無比的愚蠢,卻是政治本身存在的必要條件。在各種不均的社會裡,嫉妒與怨恨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然而在較平等的條件下,這些負面影響可以得到顯著的緩解,平等主義的國家其監獄人口較少就是一個例證。 作者提供非常多關於如何重新思考「共同體」的線索,那些新創的語言將反轉我們思考公共事務的方式,可做為我們參與公共事務的指南,深化台灣各處社會運動的努力,不論是反貧窮、反核、1985聯盟、反媒體壟斷、反迫遷(關心居住正義)、農村再生。對於一般公民來說,奪回監督政府的權力,強化公部門的正義施行,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啓發。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在獨裁者與民主陣營的戰爭中,阿拉伯之春令人為之一振。埃及、突尼西亞與葉門的暴君都被趕下台。但阿拉伯世界只是第一戰線。從委內瑞拉到中國,從蘇聯到馬來西亞,從到緬甸到伊朗,這麼多國家的極權政權還是極力鞏固權力,並設法面對最難預料與最大的威脅──人民。 今日的極權政權領導者與二十世紀的獨裁者不同,不像北韓那樣完全凍結在時光裡,還繼續用勞改營、暴力、洗腦的手段控制人民。新興的極權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它不會變成警察國家,反而給人民許多表面與程序上的自由,並滲透這些自由。在經濟上,新的獨裁者更聰明,不再封閉守貧,切斷與世界的聯繫。他懂得從全球體系獲得資源,卻不會失去自己的統治權。 雖然獨裁者越來越靈活,反抗者的花招也越來越多。獨裁者現在要對付的人可多了:慈善家、學者、部落客、NGO與學生團體。這些人現在都有能力在片刻間透過網路將訊息傳出,比如伊朗的綠色革命甚至被稱為「Twitter革命」。 在世界各地,獨裁者與反抗者的戰爭正要開打。這是貓與老鼠的戰爭,兩邊都展現高超的鬥志,都在磨練戰力。它是我們這時代的戰爭。道布森以他最具創見的報導、最聰慧的分析,為我們揭開今日獨裁政權的內部運作,帶我們前往自由之戰的前線。
世界兩大超級強國之一的解體,以及由列寧所創建、由史達林加以鞏固的極權體制之崩潰,是一段針鋒相對、各懷鬼胎、爾詐我虞的故事。兩名二十世紀重量級角色之間的惡劣私人關係,最後把事態激化到圖窮匕見的地步。 康納.歐克勒瑞圍繞著一個日子──1991年12月25日──扣人心弦地敘述了蘇聯的解體過程,而米哈伊爾.戈巴契夫就在那一天辭去總統職務,蘇聯從此走入歷史。歐克勒瑞以當天為起點,回顧了之前六個年頭各種波濤起伏的事件:戈巴契夫著眼於「公開性」(glasnost)和「重建」(perestroika)的改革政策;波里斯.葉爾欽灰頭土臉地遭到免職,以及其後的登峰造極;蘇聯百姓日益艱辛困頓的生活;昔日俯首聽命的各個加盟共和國變得日益桀驁不馴;以及共黨強硬派試圖扭轉頽局而在1991年八月發動的政變。 八月的流產政變既削弱戈巴契夫,同時也強化葉爾欽的聲勢。事態於是快速演變成十二月時的局面,接著在一座冰天雪地的中歐森林內舉行秘密會議,決定了那個共黨巨無霸的命運,時鐘隨即滴滴答答地走向末日。攤牌時刻所呈現出來的形式,則是兩名對手進行為時九小時的談判,其結局為戈巴契夫淚流滿面,而葉爾欽勝券在握。 最終促成蘇聯解體的東西卻並非戰爭或反革命行動,而是疲憊不堪的戈巴契夫於助理們含淚目光的注視下,從一位美國記者那邊借來簽字的鋼珠筆。當西方國家正在歡慶耶誕佳節之際,克里姆林宮上方的紅旗冉冉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已不復存在。米哈伊爾.戈巴契夫那位心思細密、以改革為念的共產黨領袖,是西方人眼中的英雄,結果他卻被其飲酒無度、大搞民粹的對手逐出辦公室和總統官邸。 歐克勒瑞曾在1991年擔任派駐莫斯科的通訊記者,並與一位蘇聯公民結為連理,後來更多次返回俄羅斯。他針對一個關鍵性的世界事件,做出了既生動有趣又細緻入微的研究報告,而其依據是對許多實際參與者進行採訪的內容,以及各種聚焦於那些私人恩怨與政治大戲的回憶錄、日記和官方文件。本書既是敘事史,同時又具備了一部冷戰驚悚小說的緊張節奏與懸疑氣氛。
一門新學科開山立派之作 演化論的里程碑 寫作格式嚴謹 參考文獻將近三千種 動物行為學會評為「史上最重要的動物行為學論著」 重啟「遺傳/教養」之爭 引發二十世紀生物學界大辯論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社會動物」,然而地球上群居的社會動物絕不僅人類一種,許多生物都表現出複雜的社會行為。為什麼各種生物都演化出複雜的社會行為?為了解釋此一現象,生物學界出現了一門稱為「社會生物學」的學問,認為所有社會行為都有生物基礎,目的在幫助生存和繁殖,讓生物所攜帶的基因更容易被天擇保留。其發展的二十幾年裡,不僅帶來生物學的革命,影響也遍及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 威爾森的《社會生物學》正是這門學問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大量案例配合行為、遺傳、族群、生態等學說與證據,建構一套完整的體系,解釋社會行為的脈絡,最後更將討論範圍擴大,試圖以相同的方式研究人類社會學。本書最後一章說明:人類跟其他動物一樣,許多人類的社會行為之所以演化出來,是因為對物種的生存有益,包括道德、侵略性、愛情、宗教等。此說激怒了一群人,認為威爾森在為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背書,最著名的反對者就是他的同事古爾德。社會生物學的追隨者強烈否認這門科學含有保守的意識形態,兩派人馬進行了一場大論戰,堪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學術爭議。 中譯本第四冊收錄原書二十一至二十七章:〈冷血脊椎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的演化趨向〉、〈有蹄動物與大象〉、〈食肉動物〉、〈人類以外的靈長目動物〉、〈人類:從社會生物學到社會學〉。前面三冊介紹了一般動物的各種社會機制,本冊則探討各類脊椎動物,特別是各種哺乳動物,如何運用上述機制形成社會,並且舉出各大類動物中具代表性的物種,做一比較。最後一章則將社會生物學的各種原則應用到人類,從環境與天擇的交互作用,探討人類社會未來可能的發展。
一門新學科開山立派之作 演化論的里程碑 寫作格式嚴謹 參考文獻將近三千種 動物行為學會評為「史上最重要的動物行為學論著」 重啟「遺傳/教養」之爭 引發二十世紀生物學界大辯論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社會動物」,然而地球上群居的社會動物絕不僅人類一種,許多生物都表現出複雜的社會行為。為什麼各種生物都演化出複雜的社會行為?為了解釋此一現象,生物學界出現了一門稱為「社會生物學」的學問,認為所有社會行為都有生物基礎,目的在幫助生存和繁殖,讓生物所攜帶的基因更容易被天擇保留。其發展的二十幾年裡,不僅帶來生物學的革命,影響也遍及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 威爾森的《社會生物學》正是這門學問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大量案例配合行為、遺傳、族群、生態等學說與證據,建構一套完整的體系,解釋社會行為的脈絡,最後更將討論範圍擴大,試圖以相同的方式研究人類社會學。本書最後一章說明:人類跟其他動物一樣,許多人類的社會行為之所以演化出來,是因為對物種的生存有益,包括道德、侵略性、愛情、宗教等。此說激怒了一群人,認為威爾森在為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背書,最著名的反對者就是他的同事古爾德。社會生物學的追隨者強烈否認這門科學含有保守的意識形態,兩派人馬進行了一場大論戰,堪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學術爭議。
中村好文走訪柯比意、菲利普.強森、萊特等二十世紀偉大建築家的不朽住宅名作。大師不虧是大師, 即使是個人住宅,也將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個家能讓人覺得安心舒適,一件名作之所以是名作的獨創性究竟是什麼?為了尋求答案,只有前往實地造訪,走到玄關前敲門,入內參觀感受之外,別無他法。 中村好文帶著照相機和素描簿到世界各地名宅巡禮,他將所思、所聞、所感記錄下來,成為這部田野筆記。 本書特色(編輯小語) 本書與其他建築類書籍不同之處,就在於作者天馬行空但又細膩敏感的心靈。作者所觀察的重點,常常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處,例如在參觀柯比意設計的「小屋」(或稱「母親的家」)時,作者看到的(或體認到的)是柯比意為了考慮到貓狗的方便所以設計的貓步道和圍牆上的平台,可供野貓在此眺望雷曼湖。此外,作者也點出了在洗衣槽中柯比意的體貼之處;在參觀芬蘭建築家阿爾托設計建造的夏季別墅「科耶塔羅」(即「實驗之家」)時,作者非常好奇且無法理解為什麼主臥室夫婦床頭被擺設靠近門口,這樣會讓人睡起來不安穩。藉著不斷的思索和觀察,作者終於發現原來睡在那兒,穿過中庭就可以看到美麗的森林和湖水時,才恍然大悟。 因此,就在這樣細膩及獨特的觀察下,本書所呈現的是豐富多元、色彩繽紛的建築光影,而不是冷硬的建築知識和歷史介紹,也不是一般旅行者走馬燈般的建築描繪或心情故事。 ********************************************* 「什麼是好住宅的條件?」 讓人安心舒適的居心地、家人齊聚融融的廚房、充滿人文味的觸感、打算相處很久的家具… 這次,知名住宅建築師中村好文,透過優美的文字,搭配精緻的手繪圖和照片,帶你從住宅內部,考察好住宅的12項條件。 中村好文對圍繞住宅和生活周邊的日常瑣事以及生活的微妙處有著特別的喜愛和觀察,所以在日本被稱之為「住宅設計師」。本書正是他多年思考「究竟什麼是好住宅的條件」、「什麼是居住所不能欠缺的條件」等問題而記下的觀察心得。 他認為所謂「住宅」,並非只是把人的肉體放進去,在裡面過著日常生活的一個容器,它必須也是能夠讓人的心,安穩地、豐富地、融洽地繼續住下去的地方。所以他試圖以居住者的角度,列出了十二項觀察標準來討論「舒適住宅空間」所應具備的條件。 總之,住宅的設計不再是能夠輕忽怠慢的領域,終於進入必須認真地重新思考的時代了。 1.住宅巡禮 2.住宅讀本
「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所獲致的成功確實是第三波民主化之中最令人動容與振奮人心的故事之一。」──中研院副研究員,吳叡人 認識轉型正義的必讀經典 在嚴懲與縱放之間面對歷史傷痕的第三條路 將宗教理念落實到政治的完美典範 一九九五年,南非總統曼德拉就職剛滿一年,面對過去種族隔離時代的政治迫害,他決定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並指定屠圖主教為首任主席。委員會的最大特色,就是不以「復仇」為宗旨,只要當年的加害者願意坦承罪行,就可以獲得大赦。 這個看似爭議的作法,是為了避免產生「紐倫堡大審判」的後果。當時新南非剛建國,若隨即追究白人刑責,恐會造成社會分裂,黑人將陷入復仇情緒,白人則陷入恐懼。但又不可能如智利的皮諾契特與軍政府一樣,在政權移轉的過程中全身而退。所以,為了兼顧追尋真相與彌補傷痕,和解委員會的任務便是讓受害者與加害者在全國性的聽證會中陳述個人經驗,讓當事人放下重擔,也讓政府得以記錄、還原過去的歷史。 正如屠圖主教在書中所說: 我們任何人都無權說「讓過去的事過去吧」,然後揮手間一切就真的過去了。我們的共同經驗恰好相反——過去的一切並未消失、沉寂。除非我們能徹底地解決一切,堅定地直視它的核心,否則它就會不斷回過頭來糾纏我們,甚至挾持我們;因為這正是它奇特的本質。
二十世紀真是「美國世紀」。二十世紀全球歷史最重要的現象,是美國的崛起,以戲劇性的速度爬上了國際霸主的地位。這不只是二十世紀歷史的主軸,也是理解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局勢,不能不探討的背景。 然而不同於歐洲,美國的崛起,靠的不是文化,靠的毋寧是政治,尤其是民主政治。因而要談美國崛起的故事,首先要講的第一個題目,不會有其他選擇,一定是談美國特殊的政治制度。美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貫徹地實驗了一種奇特的政治制度,在美國之前,這種制度在現實上極其稀有、少見;經過了美國持續不懈的實驗,這套制度今天竟然在世界上被視為理所當然。 這是「美國故事」最重要的主題。我們可以不了解美國的文學、美術、音樂、建築、電影,卻不能不了解美國的政治制度;或者換個方式說,恐怕得先了解了美國的政治制度,我們才有辦法貼切地欣賞、評價美國的文學、美術、音樂、建築、電影。
【書名1】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並非始於一般人所熟知的1950年,結束於1953年。作者根據美國國內最新解密檔案以及截自北韓的秘密資料檔案,重構了朝鮮戰爭的真相。康明思認為朝鮮戰爭的根源來自日本占領朝鮮半島的1914年~1945年期間,二戰結束後內戰隨即開始,即使是美國人的「韓戰」告終了,半島上的內戰仍未歇止,而且持續地影響了直到現在的東北亞國際局勢。 本書可以說是針對《最寒冷的冬天》一書的反駁。根據中國時報專欄作家林博文指出,「促成康明思出書的動機是大衛.霍伯斯坦於2007年出版的《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本書讓康氏大為失望和不滿。霍伯斯坦撰寫此書時,曾去拜訪小他九歲的康氏,兩個人談了一個下午,但霍氏並沒有接受康明思對韓戰的一些看法,因此康氏在剛出版的《朝鮮戰爭》這本書上猛批霍伯斯坦在《最寒冷的冬天》裡犯了一般通俗史家最容易犯的錯誤,又說霍氏對韓國史一竅不通。可惜的是,《最寒冷的冬天》出書時,霍氏已在洛杉磯車禍遇害,他對康氏的指責已無從回應。」 【書名2】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解密再現! 「迄今為止記述戰爭的頂級巨作。」──《明星論壇報》 一部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的鉅作,氣勢磅礴,恢弘跌宕。 這是一場改寫美中和台灣命運的戰爭。然而,無論美國還是台灣都將之遺忘。 從某種程度上說,韓戰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 1950-1953年,最寒冷的冬天,最冷酷的戰爭,最恢弘的筆觸,最溫情的故事。 韓戰已經過去一個甲子,那場奠定了冷戰格局、並改寫台灣命運的戰爭,隨著當事人的凋零,已經退居歷史幕後,成為一個空洞的名詞或媒體津津樂道的野史傳奇。 然而我們並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更無知於幕後機關重疊。美國人一直以為韓戰源自史達林邪惡的驅動,多年後隨著蘇聯的檔案解密,赫然發現戰爭竟來自金日成的不自量力!當中國屯兵三十萬於鴨綠江畔,桀驁不馴的麥克阿瑟一再認定中共不會出兵,一而再、再而三地誤判局勢並導致中美戰車轟然相撞。而撤退到孤島的蔣介石聽聞韓戰爆發,驚喜若狂,計劃出兵南韓,並反攻大陸,麥克阿瑟和杜魯門又持何種態度?才使得今日台灣地位之確定(或不確定)?凡此種種,本書均精彩真實地呈現! 然而,這本鉅作不單純是一部戰爭史,它更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因此氣勢磅礴、恢弘跌宕。軍事從來不只是軍事本身,本書處理和承載了更為豐厚複雜的議題和意涵。從歷史和地緣政治的角力(南北韓夾在中美俄等大國之間)到意識形態的抗爭(麥克阿瑟自詡為剷除共產主義巨龍的劍客);從外部的大國博弈(毛澤東和史達林在韓戰上的各自利益;以及美國人一直想知道誰弄丟了中國)到內部的政治較量(杜魯門和麥克阿瑟都把彼此看作異類,水火不容;蔣介石院外援華集團的外交攻防);從軍事戰略及其各種後果(仁川登陸後,美軍是否穿越三八線北上?中國何時決定渡過鴨綠江?),到戰術的騰挪變化(共軍採夜間側翼攻擊,或待君入甕之法,而美軍則在分散還是集中兵力上扣分),作者不斷轉換角度、多條線索交織並重,剪裁巧妙,穿插自如,把這些資訊、場景、心理整合在巨著裡,夾敘夾議,顯示了他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對錯綜複雜的政經歷史的處理能力。 這本書對人物的刻畫、對戰爭中人性的冷酷和溫暖也著墨甚多,以致於本書堪比文學巨著。作者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麥克阿瑟將軍的驕傲狂妄,也借助於不同的美軍士兵的戰爭記憶和追述,以及大量文獻史料,再現了殘酷的戰爭場景。本書敘述豐滿、不斷把讀者引入歷史、現場以及心理的縱深。作者似乎一會兒從空中俯瞰,一會兒身臨槍林彈雨,又鑽入當事人內心,一會兒又在時隔多年後超然訪談當事人,不斷切換、多重角度交織,彰顯出其特有的恣肆汪洋的寫作風格。 和越戰相比,美國人一直對韓戰很少言說。一個甲子過去了,這場戰爭仍停留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視野之外,從某種程度來說,韓戰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因此本書是六十年來美國知識界對韓戰最有力的思考,也幾乎是最終的思考。因此本書幾乎是韓戰的經典代表作,難有其他作者可以超越。 台灣顯然是韓戰的受益者,一種說法是韓戰救台灣。自然,也是因為韓戰以及後來的越戰,台灣的政治和社會逐漸朝著和中國大陸不同的方向發展。然而,台灣讀者對這場戰爭的了解相當有限,更缺乏研究和反思。歷史總是以弔詭的方式重現、以另外的形態複製出自身。在當下北韓第三代交班(和金日成在蘇聯扶植下上台如出一轍)、中國經濟崛起、美國重返亞洲等局勢不斷演變的背景下,中日美俄、南北韓、台灣在政治經濟上的紛爭合作、合縱連橫,究竟又有多少和六十年前的韓戰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呢?史可鑑今,本書定會幫助讀者諸君對今天台灣的格局有更深入的思考。
三十年來中國發生了鉅大的轉變,與此同時,兩岸關係也歷經了重大的變化。而台灣的中國研究社群,所歷經的「後匪情研究」典範轉型,已經二十餘年。台灣的中國學界目前在國內外的能見度已經大大提高。同時,台灣新興的中國研究與教學機構也歷經了關鍵發展階段。在此轉型過程,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 簡稱CfCC)扮演者一個主要推手的角色。本書為CfCC的同仁近年來集體研究成果的總呈現,每篇皆為優秀的學術作品,從這本書將可以看到台灣之中國研究領域的變化過程,也看得到台灣在此領域的研究實力累積。本書將可作為大學生與研究生的教科書。
版十年 暢銷破萬本啟發台灣教育走向自主學習與創造互動環境探討通識課程、社區大學、公民運動的重要文本 作家小野 專文推薦 版十年 暢銷破萬本 啟發台灣教育走向自主學習與創造互動環境 探討通識課程、社區大學、公民運動的重要文本 作家小野 專文推薦 繼《童年與解放》之後,作者將關注的焦點從人的自然能力轉移到屬於文明的抽象能力,強調文明的特徵在於抽象。正是抽象,使人與其他動物有別。抽象能力是教育實踐的重要核心。本書分成五個篇章,前兩篇以「孩子為了什麼去學校?」破題,大江健三郎的回答是人要與世界連結。作者則從「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更根本的問題出發,指出:人的存在有三個原始的趣向,亦即「維生、創造與互動」。三者必須充分発展,而且相互穿引,人的生活才會紮實而快樂。目前學校教育只重視維生,使人患了「維生肥大症」。學校應延續人天賦的創造特質,並著重互動,使人與世界連結。但不同時空之下人類的經驗紛雜繁複,必須発展抽象能力來整合這些經驗,使對學習者本身成為意義,並因而構成自己的世界觀。作者强調:除了「打開經驗世界、發展抽象能力」之外,學校教育的第三個任務便是「留白」。第三篇進一步解釋「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的區別:把人對世界所認識的種種樣態,經大幅篩選,濾掉無數生動有趣的特殊經驗,再經抽象化、系統化,如此編製而成的知識體系,便是所謂的套裝知識。另一方面,以學習者為主體,直接與不同時空之下人類的經驗起共鳴或衝突,結構而成的經驗網絡,則為經驗知識。「知識解放」,就是將套裝知識經驗化的過程。書的後半部,深入教育改革與社區大學的實踐面。在第四篇中,作者以近身的觀察,抽繭剝絲,闡述二十年來教改的初衷,與其後現實發展的落差,包括「廣設高中大學」以及「教育現代化」的扭曲與變形。最後一篇則說明社大成立的旨趣與課程規劃,是台灣公民運動重要的啟發性文本。本書出版十年迄今,影響遍及社區大學、公民團體與各實驗教育學校,其思想的種子則撒播在無數年輕熱情的心田,一方面揭開菁英主義的團團迷霧,另一方面為台灣未來的教育開啓一扇貼近真實世界的窗。
一門新學科開山立派之作 演化論的里程碑 寫作格式嚴謹 參考文獻將近三千種 動物行為學會評為「史上最重要的動物行為學論著」 重啟「遺傳/教養」之爭 引發二十世紀生物學界大辯論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社會動物」,然而地球上群居的社會動物絕不僅人類一種,許多生物都表現出複雜的社會行為。為什麼各種生物都演化出複雜的社會行為?為了解釋此一現象,生物學界出現了一門稱為「社會生物學」的學問,認為所有社會行為都有生物基礎,目的在幫助生存和繁殖,讓生物所攜帶的基因更容易被天擇保留。其發展的二十幾年裡,不僅帶來生物學的革命,影響也遍及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 威爾森的《社會生物學》正是這門學問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大量案例配合行為、遺傳、族群、生態等學說與證據,建構一套完整的體系,解釋社會行為的脈絡,最後更將討論範圍擴大,試圖以相同的方式研究人類社會學。本書最後一章說明:人類跟其他動物一樣,許多人類的社會行為之所以演化出來,是因為對物種的生存有益,包括道德、侵略性、愛情、宗教等。此說激怒了一群人,認為威爾森在為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背書,最著名的反對者就是他的同事古爾德。社會生物學的追隨者強烈否認這門科學含有保守的意識形態,兩派人馬進行了一場大論戰,堪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學術爭議。
編寫邊享:不能遺忘的一場戰爭 朝鮮戰爭並非始於一般人所熟知的1950年,結束於1953年。作者根據美國國內最新解密檔案以及截自北韓的秘密資料檔案,重構了朝鮮戰爭的真相。康明思認為朝鮮戰爭的根源來自日本占領朝鮮半島的1914年~1945年期間,二戰結束後內戰隨即開始,即使是美國人的「韓戰」告終了,半島上的內戰仍未歇止,而且持續地影響了直到現在的東北亞國際局勢。 本書可以說是針對《最寒冷的冬天》一書的反駁。根據中國時報專欄作家林博文指出,「促成康明思出書的動機是大衛.霍伯斯坦於2007年出版的《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本書讓康氏大為失望和不滿。霍伯斯坦撰寫此書時,曾去拜訪小他九歲的康氏,兩個人談了一個下午,但霍氏並沒有接受康明思對韓戰的一些看法,因此康氏在剛出版的《朝鮮戰爭》這本書上猛批霍伯斯坦在《最寒冷的冬天》裡犯了一般通俗史家最容易犯的錯誤,又說霍氏對韓國史一竅不通。可惜的是,《最寒冷的冬天》出書時,霍氏已在洛杉磯車禍遇害,他對康氏的指責已無從回應。」
人生就像戰場,你需要更有力的精神食糧 與《孫子兵法》映照的兵學聖經,國內唯一完整版 德國陸軍的精神來自普魯士,而普魯士陸軍以紀律嚴明著稱,成為各國軍隊的模範,而創建者就是西方現代兵學之父──克勞塞維茨。十八世紀末的普魯士,由於老舊的戰爭思維,在耶拿戰爭時被拿破崙重重擊敗,年輕的克勞塞維茨也成為戰俘。回到普魯士之後,他耗費畢生研究軍神拿破崙百戰百勝的祕訣,研究歷史上一百三十次大小戰役,歷經十二年的焠煉才寫出《戰爭論》。本書所論述思想,一方面為現代軍事思想打下了基礎,也預言了現代戰爭的發展。 關於作戰,克勞塞維茨強調,想要獲勝,就要集中兵力,打擊敵方重心。人數越居於劣勢,就越應該集中精神與展現活力。如果不表現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那麼任何軍事理論都是無濟於事。此外,國家越弱小,就應該時刻做好戰爭的準備。防禦絕不是被動地等待和抵禦。不發動反擊,只進行純粹的防守,這是十分荒謬的。 克勞塞維茨的最大貢獻是確立政治與戰爭的關係。戰爭只不過是政治的延伸,僅僅是政府之間解決政治問題的強硬手段。他強調,戰爭理論不是戰爭實踐的方法,而是考察後的總結。因此《戰爭論》是幫助指揮官與參戰者確立思考的基礎。 此外,他對人性也有獨到的觀察,特別分析戰爭時所需要的心理特質「膽量」、「堅忍」、「勇氣」等。本書雖然題為《戰爭論》,內容談更多的是策略思維,更能夠應用在人生的各個面向,不僅為軍事研究者必備的床頭書,也是管理與領導的創意泉源。
左岸不是一個地理方位,而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態度。我們想要研究現象以及現象底下的結構;想要觀察變動以及變動中的矛盾與衝突;想要了解人類心智以及影響人類心智的環境因素。想要一直探索下去,直到世界盡頭。...
好書能夠打開我們的眼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