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魔戒 沙丘 大谷翔平 蝙蝠俠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 惶然錄 德川家康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科學百科> 寂靜的春天:自然文學不朽經典全譯本(二版)

寂靜的春天:自然文學不朽經典全譯本(二版)

Silent Spring

出版品牌:野人文化

作者:瑞秋.卡森

譯者:黃中憲

ISBN:9789863844594

出版日期:2020-10-28

定價:NT$  380

優惠價:75NT$285

促銷優惠 |

3月全站優惠|野人、小樹75折

內容簡介 |

連續31周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全球銷量突破2,000萬冊

迅速譯成17種語言

20世紀最偉大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

啟發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暢銷代表作

 

★美國《發現Discover》雜誌25本最偉大的自然科普書籍

★紐約公共圖書館票選十本「科學或自然界的世紀經典圖書

★美國現代圖書公司「二十世紀100本非小說」第五名

  

大地陷入奇怪的寂靜。

田野、樹林、沼澤到處了無聲息。鳥兒哪裡去了?

農場母雞孵不出小雞、小豬養不大、蘋果樹結不出果子

農民生了怪病、小孩在玩耍時突然倒下

好像魔咒降臨……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集大成之作,被譽為是可比擬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生態學世紀經典作品。

瑞秋‧卡森以成熟生態學家的視野,細緻地書寫一幕幕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景致,但她不僅止於消極地渲染悲歌,反而積極地揭示人類另一條生機盎然的出路。

 

流暢結合「科普知識」、「人文關懷」的自然文學大作

《寂靜的春天》涵蓋廣泛的科學研究和生態報導,深刻地解析了有毒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深遠影響。瑞秋‧卡森的文字更融合了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感性的人文訴求,教育大眾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

在本書中,卡森將展現「百科全書式」的觀察,從微小如土壤生態系中的真菌,談到龐大海洋生態系中的巨型哺乳類;從微觀的細胞生理機能運作,解釋到宏觀的生態系能量流動。在她之前,從來沒有任何環境保護運動者曾經擁有如此全面的觀點。

 

※啟發全球環境保護運動的革命性著作

這部挑戰「科學萬能」、「經濟至上」的勇氣之作,催生了瑞典成為世界第一個設立環保署的國家,世界各國也陸續跟進,成立監管環境安全的獨立部會。

不只如此,本書更啟發了1970年超過兩千萬的美國人,上街和平示威、支持改革環境法案,確立了「世界地球日」的誕生,鼓舞無數後世的環境運動者,相繼投入各種環境議題的關懷和抗爭行動。

 

對環境保護懷抱著熱情和理想的人而言,這本啟迪民智的勇氣之作,應是書架上必不可少的藏書;而對一般的讀者,《寂靜的春天》就像是一門深具啟發性的生態永續課程,教育大眾在邁向永續地球的漫漫長路上,用更謙虛成熟的態度與大自然共處。

 

【震撼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瑞秋‧卡森開創了全世界的環境保護運動潮流……她不但有嚴謹的科學調查與知識,文筆更生動又有濃厚的詩意及自然文學的蘊味,很容易影響與感動一般民眾。

 

袁孝維(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寂靜的春天》是科學萬能的世代裡敲起的一記警鐘,無疑極具顛覆力與震撼力。如果要選出這一百年裡,十本對永續環境最有影響力的書籍,《寂靜的春天》肯定榮登榜首。

 

柴靜(中國央視主持人、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導演)

《寂靜的春天》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必讀教材。

 

艾爾‧高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

《寂静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呐喊,瑞秋‧卡森以她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一段時間,或者到現在都還沒開始。

 

大衛‧艾登堡爵士(英國知名生物學家、英國BBC電視台主持人)

《寂靜的春天》可能是繼達爾文《物種起源》之後,最顛覆科學界的著作。

 

【本書特色】

1.獨家原創〈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迴響大事記〉

特別整理一九六二年《寂靜的春天》出版前後,瑞秋‧卡森在自然保育與殺蟲劑研究領域的成就,和受她啟發的諸多環境運動事件,以及她催生的各國環境保護相關法案。

 

.解析時代背景的〈編者序〉

還原《寂靜的春天》著書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脈絡,幫助讀者了解瑞秋‧卡森曾經達成哪些革命性的變革,以及本書在歷史洪流中的地位,讓整本書傳遞的思想更加立體。

 

.簡單易懂的編輯處理:

本書在編輯上,為了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特別為各段落、篇章下標,幫助讀者能更快掌握各個章節的重點。

作者簡介 |

20世紀最偉大自然文學作家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年)

 

美國《時代 TIME》雜誌二十世紀100大影響人物

美國《生活 Life》雜誌二十世纪100名最重要的美國人

榮獲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

「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非小說得獎人

 

瑞秋.卡森自有記憶以來就想成為作家,但在賓夕法尼亞女子學院(今查塔姆學院/Chatham College)就讀時,她把主修科目從文學改為生物學,並於1929年從該學院畢業,那個年代少有女性攻讀科學。她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拿到海洋生物學碩士學位,於馬里蘭大學執教,並在《巴爾的摩太陽報》發表談論自然史的文章。19371952年,她是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局的水生生物學家,辭去總編之職專心寫作。

 

憑著結合抒情散文和嚴謹科學的獨特文風,卡森於1951年靠《我們周遭的大海》(The Sea Around Us)一書,贏得國際文學界的讚譽。她拿過非小說類國家圖書獎、約翰.巴勒斯獎(John Burroughs Medal)、紐約動物學學會金獎、奧杜邦學會獎(Audubon Society Medal)。她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並獲選為美國藝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院士。

 

她的第一本書《海風之下》(Under the Sea Wind)於1941年問世。《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則在1962年出版,提醒世人留心不當使用農藥會引發的危險。卡森談自然史的文章曾刊登於《大西洋月刊》、《紐約客》、《讀者文摘》、《假日》(Holiday)。她積極投入生態研究和保育,極力反對將原子廢棄物棄置於海洋,並預料到全球暖化的出現。《海洋邊緣》(The Edge of the Sea)一書完成了她替海洋立傳的志業,也列入企鵝出版社二十世紀經典系列出版。1964年瑞秋.卡森死於癌症,享年58歲。

譯者簡介 |

黃中憲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歷史上的大暖化》、《項塔蘭》、《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全四卷)》等。

目錄 |

推薦序:我們都欠瑞秋‧卡森一份情  文/李偉文

推薦序:科學萬能世代裡敲起的一記警鐘  文/袁孝維

編者序:勇於挑戰科學萬能、經濟至上的自然文學經典

 

1 明日寓言

2 人類不得不承受的共業

3 要命的靈藥

4 地表水和地下海

5 土壤的國度

6 地球的綠衣

7 無謂的破壞

8 不聞鳥鳴

9 死亡之河

10 漫天蓋地

11 難以擺脫的噩夢

12 人命值多少

13 隔著一道窄窗

14 四分之一

15 大自然反撲

16 隆隆的雪崩聲

17 另一條路

 

誌謝

作者小記

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迴響大事記

參考書目

more
書摘 |

【第一章  明日寓言】

 

◎惡兆悄然無聲地降臨……

 

  從前,美國中部有個城鎮,鎮上所有生命似乎與周遭環境和諧共存。城鎮周圍棋盤狀排列著一座座欣欣向榮的農場,農田阡陌縱橫,山坡上果園密布,春天時,一簇簇白色的花朵浮現於綠色田野上方。秋天時,橡、楓、樺點燃滿山秋色,掩映於松林之間。那時,狐狸在山中吠叫,鹿靜靜穿過田野,在秋晨的薄霧中半露出身影。

 

  一年大半時候,路邊有月桂、莢蒾、榿木、巨蕨、野花令旅人賞心悅目。即使冬天,道路兩旁也都是美麗的,有無數鳥兒前來啄食漿果和冒出雪地的枯草籽穗。鄉間以鳥類數量與種類的繁多著稱,春秋兩季候鳥成群飛越時,人們會遠道過來賞鳥。還有些人前來溪裡捕魚。清涼溪水從山中流出,形成數座陰涼的水潭,潭中有鱒魚。從許多年前第一代移民蓋屋、鑿井、建穀倉以來,這裡一直是這番景象。

 

  後來,有個怪病悄悄侵襲這個區域,一切開始改觀。魔咒降臨這個聚落:雞成群染上莫名的雞瘟、牛羊生病死去。到處透著死亡的氣息。農民談起自己家裡多人得病。城裡大夫愈來愈不解於病人身上出現的新病。出現數起不明猝死的案例,猝死者不只成人,甚至還有小孩,小孩在玩耍時突然倒下,不到幾小時就死亡。

 

  大地陷入奇怪的寂靜。比如鳥兒,哪裡去了?許多人談到鳥,一臉困惑和不安。後院的餵鳥架沒有鳥光臨。少數還能看到的鳥兒奄奄一息,抖得很厲害,飛不起來。那是個沒有聲音的春天。以前,旅鶇、北美貓鳥、野鴿、松鴉、鷦鷯和其他數十種鳥,天一亮就此起彼落的鳴叫,把早晨弄得好不熱鬧,如今早上卻寂然無聲;田野、樹林、沼澤到處了無聲息。

 

  農場上,母雞孵蛋,但沒有孵出小雞。農民抱怨沒辦法把豬養大,母豬一次生下沒幾隻小豬,而且小豬活不了幾天。蘋果樹就要到開花期,但沒有蜜蜂繞花嗡嗡飛,因此不會有授粉,也就不會結果子。曾如此迷人的路邊景致,如今到處是褐色枯萎的植物,好似被大火整片燒過。這裡同樣悄然無聲,被所有生物遺棄。就連溪流如今都一片死寂。不再有人來溪釣,因為魚都死光了。

 

  在簷槽裡和屋瓦間的溝漕裡,仍有局部地方殘留白色顆粒狀粉末的痕跡:幾個星期前,它像雪般落在屋頂、草坪、田野上和溪流裡。沒有人施法術,沒有敵人來犯,就使這個世界一片蕭瑟、生機蕩然。罪魁禍首就是人類自己。

 

  這個城鎮其實不存在,但在美國或世上其他地方,可能不難找到一千個類似的地方。就我所知,還沒有哪個村鎮經歷過我上面所述的所有不幸。但其中的每個災難都已在某地真實發生,許多村鎮已嘗過其中不少災難的苦。可怕的惡兆已悄悄降臨,但我們幾乎未察覺到。這個虛構的悲劇說不定很快就成為我們所有人會體驗到的鮮明現實。什麼東西使美國境內無數城鎮的春天寂然無聲?本書就為此而寫。

 

 

【第二章  人類不得不承受的共業】

 

◎對抗生態反噬的正解:瞭解蟲害並找到共存平衡點

 

  我們試圖解決蟲害問題,但解決過程中卻帶來了一連串的災難。蟲害問題是伴隨著我們的現代生活方式而生的,人類登場之前許久,昆蟲就已居住在地球上,牠們是特別多樣且適應力特別強的一群生物。自人類誕生以來,五十多萬種昆蟲裡,有少數昆蟲主要以兩個方式和人類起衝突:爭奪食物和扮演病媒。

 

  在人類擠在一塊的地方,病媒昆蟲變得不容忽視,特別是在衛生差的情況下(例如天災或戰爭時或極端貧窮匱乏時)。某種控制變得勢在必行。但誠如不久後我們會看到的,有個令人深思的事實——大量使用化學物控制蟲害成效有限,且有可能加劇它所欲遏制的情況。

 

  在原始農業條件下,農民碰到的蟲害問題不多。隨著農業集約化(大量土地種植單一作物),這類問題出現。集約農業為特定昆蟲的爆增創造了有利條件。單一作物農業未利用大自然的運作法則;它是工程師構想出的農業。大自然讓大地長出形形色色的植物,人卻表現出欲簡化植物種類的強烈傾向。

 

  檢疫和大規模化學反制只是在幫我們爭取時間罷了,而且是以極高昂的成本在爭取時間。據艾爾頓博士的說法,我們面臨「一攸關生死的需要,那不只是找到新的技術方法來壓制這個植物或那個動物就好」;我們需要的是對動物、對牠們與其周遭環境的關係有基本認識,這份認識將能「促進平衡,並抑制突發、新入侵的爆炸性威力」。

 

  這一必要的知識,如今大多可以取得,但我們未予以利用。我們在大學裡培育生態學家,甚至在官方機構裡雇用他們,但我們很少採納他們的意見。我們任由致命的化學雨落下,好似沒別的路可走,但其實有許多替代的方法,而且如果給我們的聰明才智發揮的機會,不久後還能發現更多別的解決辦法。

 

◎攸關全人類的環境傷害,我們有權知道實情

 

    我認為我們幾乎未事先調查這些化學物對土壤、水、野生動物、人類本身的影響,就允許人使用。我們對萬物生存所繫的自然世界之完整性未寄予細心關注,後代不可能寬恕此事。

 

  世人對這項威脅的本質仍然所知有限。如今是專家擅場的時代,每個專家都看到自己的問題,但不清楚或不願包容該問題所屬的更宏觀的環境。如今也是工業掛帥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不計代價賺錢的權利鮮少受到質疑。民眾抗議,拿出施用農藥的弊害證據力陳己見,卻被餵上只有局部屬實而幾乎安撫不了人心的藥丸。

 

    我們亟需終結這些騙人的保證,剝除覆蓋這些不可口之事實的糖衣。蟲害控制者所估算的風險,最終要由人民大眾承擔。大眾必須決定是否要繼續走目前這條路,而且只有在完全掌握事實時才有辦法做出決定。用尚.羅斯丹(Jean Rostand)的話說,「因為不得不承受,所以我們有權利知道實情。

 

 

【第三章  要命的靈藥】

 

◎DDT——透過食物鏈轉移,可累積至極高濃度

 

  如今DDT使用非常普遍,導致大部分人認為它既如此普見於日常生活,想必無害。DDT無害的迷思,可能建立在以下事實上:它的早期用途之一是戰時用來噴灑成千上萬的軍人、難民、囚犯,以除去身上的蝨子。現代人普遍相信,既然曾有這麼多人與DDT有如此切身的接觸,且當下未有不良影響,這個化學物肯定無害。

 

  體內DDT的貯存始於極微量地攝入這一化學物質(它以殘餘物形式存在於大部分食材上),然後隨著持續攝入,DDT累積到極高濃度。脂肪貯存處具有生物性放大作用,因此,日常飲食裡攝入僅僅○.一ppm(百萬分之零點一),貯存時就會變成約十至十五ppm,成長了百倍或更多。這些用語對化學家或藥理學家來說稀鬆平常,我們大部分人卻不熟悉。濃度一ppm聽來極微量,也的確極微量,但這個東西很厲害,一丁點就能在人體內造成大改變。已有人在動物實驗裡發現,三ppm就能抑制心臟肌肉裡某種基本酶作用;五ppm就能造成肝細胞壞死或解體;與DDT有密切親緣關係的化學物狄氏劑(dieldrin)、氯丹(chlordane),只要二.五ppm,就有同樣的破壞力。

 

  DDT和與之有親緣關係的化學物最可惡的特點之一,是它們會透過食物鏈的所有環節,從一有機體傳到另一有機體體內。例如,苜蓿田噴灑了DDT粉,然後苜蓿被用來做成飼料餵給母雞吃,結果母雞產下含有DDT的蛋。或者,含有七或八ppm之DDT殘餘的乾草可能被拿去餵給乳牛吃。DDT會以約三ppm的數量出現在牛乳裡,但在用牛乳製成的奶油裡,濃度可能達到六十五ppm透過這樣的轉移過程,原本是非常少量的DDT,最後可能變成濃度很高。如今農民發覺很難替自家乳牛取得未受污染的草料,儘管食品藥物管理局禁止州際貿易裡運送的牛乳含有殺蟲劑殘餘。

 

  這些事實──DDT會貯存於體內(即使濃度不高)、愈積愈多、在某些濃度下造成肝受損(而且那些濃度很可能於正常飲食下出現)──促使食品藥物管理局科學家早在一九五○年就宣布,「DDT的潛在危險很可能遭低估」。醫學史上從未出現過與此類似的情況。還沒有人知道最後結果會怎樣。

 

 

【第十七章 另一條路】

 

◎結合知識與創意的「雄性絕育法」

 

  有些最吸引人的新生物防治法,是運用物種自身的力量對付物種自己,即用昆蟲本身的生命衝動摧毀該昆蟲。這些作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農業部昆蟲學研究部門主任愛德華.尼普林博士(Edward Knipling)和夥伴開發出的「雄性絕育」法("male sterilization" technique)。

 

  約二十五年前,尼普林博士提出獨一無二的昆蟲控制法,讓他的同僚大吃一驚。他推斷如果能使大量的雄性昆蟲絕育,然後釋放出去,絕育的昆蟲在某些條件下,會在競爭中擊敗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蟲。因此,經過幾次釋放後,昆蟲只會產下未受精的卵,整個居群就會滅絕。

 

  官員冷漠對待這項建議,科學家也大力質疑,但尼普靈博士沒有放棄這想法。在這一建議能付諸測試之前,仍有個大問題有待解決,那就是得找到切實可行的昆蟲絕育辦法。自一九一六年昆蟲學家蘭納(G. A. Runner)發表他用X光照射煙甲蟲(cigarette beetle),使煙甲蟲絕育之後,這一絕育辦法就已為學界所知。赫曼.穆勒(Hermann Muller)用X光製造突變的開創性研究,在一九二○年代晚期開闢了廣闊的新思想領域,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已有幾位研究者報告說他們用X光或伽瑪射線使至少十二種昆蟲絕育。

 

◎共享地球,才是永久解決之道

 

  因此,有心尋找永久解決之道──能保住並強化森林中自然關係的解決之道──的林務員,其實有一大批武器可供使用。在森林中用化學物控制害蟲,在最好的情況下只是治標,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在最壞的情況下,則是殺掉林中溪流裡的魚,引發蟲害,滅掉害蟲的天敵和我們所可能正想引進的昆蟲。盧佩茨霍芬博士說,藉由這種激烈措施,

 

  森林中生物的夥伴關係徹底失衡,寄生生物造成的災難愈來愈頻繁地發生……因此,我們不該再把這些不自然的操作,帶進我們仍擁有的最重要且幾乎是最後僅存的自然生活空間。

 

  為了解決人與其他動物共享地球這個難題,人類提出了上述種種新且具想像力和創意的辦法,而這些辦法有個一貫的中心思想貫穿其中。那是一份體認,體認到我們的處理對象是生命──活的居群和牠們的所有壓力和反壓力,牠們的興衰起落。只有藉由考慮到這些生命力,藉由小心翼翼將它們引導到有利於我們的管道裡,我們才能指望在昆蟲與我們之間建立合理的和而不同關係。

 

  現今的愛用毒物之風,完全未考慮到這些最基本的因素。化學物是和穴居人的棍棒一樣粗糙的武器,卻被拿來對付──既纖弱、能被摧毀,卻又出奇堅韌、能復原──的生命結構,這種結構能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反擊。化學控制的執行者忽視了生命的這些非比尋常的本事,工作時沒有抱著「崇高的理想」,在他們所欲擺弄的巨大力量面前絲毫不懂謙卑。

 

  「控制自然」是心懷傲慢者想出來的短語,是誕生於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時代的生物學和哲學觀,認為自然是為了人類的舒適便利而存在。應用昆蟲學的概念和實踐大部分源於科學的石器時代。我們何其不幸,竟讓如此原始的一門學科配備最現代、最可怕的武器,竟讓這門學科用那些武器對付昆蟲,從而也用它們對付地球。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NEV4040

商品條碼EAN:9789863844594

ISBN:9789863844594

印刷:單色

頁數:368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 清晰的步驟、詳細的圖解,與活潑的實作案例,幫助老師輕鬆備課,讓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大腦的悖論: 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有科學腦?:從邏輯思辨到自我成長,55種教你突破盲點的科學基本功
樹木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