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魔戒 沙丘 大谷翔平 蝙蝠俠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 惶然錄 德川家康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生活館>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

Dina dolda drivkrafter:Hur tre psykologiska behov styr ditt liv

出版品牌:潮浪文化

作者:安潔拉.雅赫拉

譯者:郭騰堅

ISBN:9789869948876

出版日期:2021-06-02

定價:NT$  450

優惠價:75NT$338

促銷優惠 |

3月全站優惠|單書75折

3月全站優惠|五本7折

3月全站優惠|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究竟是性格決定命運,或是行為決定未來?

理解內在性格並覺察行為潛藏的動機,你也能朝想要的人生前進

全球售出七國版權,瑞典直譯中文版首度發行

內向者、高敏感、共感人都需要的心理學之書

 

.為什麼我們有時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有時又希望融入人群?

.為什麼我們有時十足自信熱愛炫耀,有時卻又極度自卑?

.為什麼我們明明渴望吸收新知,卻又忍不住被社群網路資訊洪流沖走?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要先處理重要的事,卻常把錯誤的事情放在優先位置?

 

諸如以上各種矛盾行為,我們可以舉出千百種。人人都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更好的生活,卻總是力不從心,問題就在於不夠瞭解自己。例如天生的性格和後天的行為何者影響我們較多?有沒有可能因為你是內向者,卻從事著適合外向者的工作,因此感到不快樂?

 

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本書將會帶領你找出答案。來自瑞典的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從人際關係、地位知識三大面向,深入探討這三種動機如何驅策我們的需求、行動和反應,以及原始本能與現代生活間的衝突和衍生的問題。全書以多種研究案例及生動實際的經驗分享相互佐證,每章末並附有邁向理想生活的建議及整理,期許讀者們都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及改變。

 

人際關係需要培養及灌溉

.謹慎選擇影響你的人事物

.我們都喜歡被人稱讚,所以也不要吝於對他人表達讚賞

.調節自己的孤獨,經營單純而深刻的關係

勇於展現自己,進行不同的思考

追求好的影響力會讓自己更快樂 

.拒絕盲目追隨社群媒體

.從成功人士身上汲取經驗及靈感

.為自己的成功喝采、享受自己的成就

.思考真正在乎的人事物。

擁有知識也能提昇幸福感

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減少分心,練習專注

戒掉壞行為、獎勵好習慣

培養手寫筆記、讀紙本的習慣,使用老式閙鐘

親近大自然,練習靜坐

.擁抱錯過的樂趣(JOMO)而非錯失恐懼症(FOMO)

 

性格能夠改變,卻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行為正是促使性格改變的關鍵。當你能瞭解自己的動機,才能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我們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未來與發展,只要能覺察自我、相信日積月累持續實踐的力量,你便能駕馭自己的生活步調,擁有想要的人生。

 

專文推薦——

 

性格會隨著歲月及生命經驗的洗禮,變得更圓融與更成熟,只要你願意從挫敗中學習,從痛苦中直面自己。不要急著說「我不可能改變」,不再唱衰自己,就是打開內在潛能的開始。唯有深入瞭解自己的動機,明白內在的性格,才能發揮潛力,進而活出新局。現在的你不再是無能為力的命運受害者,不再渾然不覺地受到動機驅使而不自知,而是能夠開創新局的人生創造者。——洪培芸(作家、臨床心理師)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引用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Le Guin)的一句話:「當你點燃蠟燭時,你也塑造了一道陰影。」本能與需求便是如此,既是幫助人類繁衍與生存的必要手段,但也讓生活產生不少困擾。在我們想要改變之前,對這些現象有所覺察、理解背後的原因,是第一步驟。作者在書中也提供了一些策略,讓我們在未來想做出改變時可以參考;相信讀者能從書中重新找到觀看的角度,看待日常行為。——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熱情推薦——

 

瞭解自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尤其身處情緒風暴或感情困擾時,我們常會被負面情緒淹沒,失去了對自我的好奇心,也導致身處迷霧中的我們更走不出來。雅赫拉博士在本書中,不像多數心理學書籍將問題簡化,而是提出更多反思與研究結果,和讀者一同推測人類行為的種種原因,值得一讀。——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作者)

 

齊聲讚賞——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作者簡介 |

作者|潔拉雅赫拉(Angela Ahola)

心理學博士,身兼心理醫師、講師、作一八年及一九連續被選為瑞典最受歡迎講師之一,知名客戶包括:Spotify、H&M、三星、萬寶華等。擅長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印象,分析影響個人的因素、溝通傾向、刻印象和偏見等主題。

她的著作結合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以及當前的溝通趨勢、當代媒體研究,文字充滿活力,內容生動有趣。培訓對象包括企業領導者和心理學系的專業學者,也不乏斯德哥爾摩警察學院的警官。著作包括如何讓人留下美好印象》(The Art of Making an Impression,暫譯)、《那些關於網路交友的事》(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Net dating,暫譯)。 

譯者簡介 |

譯者|郭騰堅

一九八六年出生於台中市,台灣大學英國文學學士、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翻譯學碩士,擁有瑞典商務院(Chamber of Commerce)認證瑞典語至繁簡體中文公證翻譯員資格,現居斯德哥爾摩。譯有:《永不拭淚三部曲》《我,跟自己拚了!》《剛好就能多活十年》《四百歲的睡鯊與深藍色的節奏》《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寂寞傀儡師》等書。

目錄 |

推薦序一穿過迷霧後的陽光普照,美好人生早已在等你——洪培芸

推薦序二為什麼我會這樣想、這樣做?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之謎——蘇益賢

前言】我們的人生不再是一道謎題                                                                                                                                                            

全新的時代、相同的人類                                                                         

你為什麼會這麼做?                                                                                                      

為什麼這三項動機如此重要——而個人特質又是什麼? 

 

【Chapter One人際關係                                                                                                       

別人做的事,你也會跟著做                                                                                 

我們能「有一點」與眾不同嗎?                                                                                       

他人目光造成的影響                                                                                                                     

優質人際關係的意義                                                                                                                            

慷慨與自私的距離                                                                                                    

Tips|動機駕馭指南:人際關係篇         

 

【Chapter Two地位                                                                                         

無所不在的比較                                                                                                                                     

高處不勝寒                                                                                                                                           

當地位凌駕家庭                                                                                                                     

有權勢的朋友就是好朋友嗎?                                                                                                

權力失衡的危險因子                                                                                          

Tips|動機駕馭指南:地位篇       

 

【Chapter Three知識                                                                                                        

獲取新知的代價                                                                                                        

當我們越睡越少                                                                                                                

難以控制的焦慮                                                                     

為什麼現在的你比較沒有同理心?                                                                                  

Tips|動機駕馭指南:知識篇      

 

後記你要將自己的人生帶往何方?                                                                                                          

附錄關於性格心理學                                                                                                                           

謝辭                                                                                                                                                                

註釋                         

more
書摘 |

全新的時代與相同的人類

你有時是否會思索,人們為什麼會做出他們所做的事情?或許你更常思索:你自己為什麼會做出你所做的事情?為什麼你經常做出錯誤的時間規劃、設定自己會放棄的目標、甚至在當自己其實可以自由選擇時,選出比較糟糕的方案呢?為什麼你不更努力投入會讓你感到快樂的事物,為你的人生帶來方向感呢?

 

至於人際關係:你是否已察覺到,相同的主題經常導致人際間的衝突?某些人與你一拍即合,你們能夠達成良好的共識;但你和其他人則根本無法溝通。你在某些關係中或許付出太多,以致於心力交瘁。

 

我們選擇和哪些人交流時,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我們的抉擇?我們為什麼持續對自己與鄰居、同事們與小叔做比較,為什麼對自己的落居下風感到憤恨——無論牽涉到誰在大學入學考試拿最高分、誰的二頭肌最壯,或誰家小孩最聰明?我們一方面想要找到共同點、追求彼此之間的同質性——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喜歡發現自己在派對上,跟別人穿著一模一樣的禮服。事實上,我們常停留在對我們不利的關係中,更別提婚姻危機經常在當我們所賺的錢突然比伴侶所賺的還多時。

 

所以,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操縱這一切?

 

人類行為的運作,經常是不理性的。我們的情緒——充滿高低起伏——可能是深奧、難以理解的,我們涉及的所有人際關係,也就不在話下了。假如這些關係本質是簡單的,相當可觀比例的婚姻就不會以離婚收場,而每一個工作單位其實都存在衝突。我們就是無法與所有人相處融洽,而且經常難以瞭解彼此。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挑戰始終存在,但由於我們的環境已經在許多方面發生變化,我們正與人類往昔歷史上不曾存在的一連串新問題共處。時代已然改變,但人類卻不曾改變。二十萬年以來,人類的運作模式始終如一。某些研究人員宣稱,人類以同一方式運作的時間已超越二十萬年。

 

人類的兩個目標

 

我們確切知道的一點是,我們出生時,都至少帶著兩個目標。其中一個是生存,另一個則是繁衍。假如我們不致力於生存,也不努力繁衍後代,作為一個物種,人類早已不復存在。

 

你在清醒的時辰中,或許不曾特別費心思考自己該如何存活下去;你我隨機地與人建立聯繫時,目的都不是為了要交配;我們也不會尋求保護、貯存大量糧食與飲品、艱難地撐過每一天,而目的就只是為了活命。這樣是毫無生產力的。

 

但當你擔心開會遲到,或穿著不恰當的服裝參加派對時,我們的大腦其實正在運作、聚精會神地思考著該如何生存。它所想到的是:要是我被排除在外,該怎麼辦?對早期的人類來說,被社會排除在外的風險是重大的威脅。當最迫切的危險——飢餓、酷寒、猛獸——都不在人們視線內時,他們就開始解讀自己身處的環境:這裡有沒有別的威脅?我們當然知道,穿著不恰當的服裝赴宴或開會遲到並不會真正威脅到我們的生存。然而,這被我們的大腦「解讀成」對生存的威脅。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同樣的機制一直在作用。

 

總之,一些無形、源自於人性的力量在塑造我們的想法、行為與舉動。我們對塑造人類行為的因素獲取理解的越澈底,我們的生活就變得越簡單,也能與其他人建立更良好的關係,瞭解甚至還能改善與自己的關係。

 

第一印象

我在從事演講工作時,經常談到人們對彼此的「第一印象」。我指的是不管見面的目的是什麼,兩個人首次見面時,究竟發生哪些事情。見面場合可能是銷售會議、醫師與患者之間的談話、老師與學生的會面、或者是顧問與客戶的諮詢。這時,我們心中會不自覺地浮現某些與對方有關的問題。我們若順利在會面時傳達正確的印象,這段關係就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若未能做到這一點,這段關係將面臨艱難的上坡路,原因在於第一印象通常是很關鍵的。

 

這些會面中所發生的事絕非隨機的;反之,它遵循既定的模式。首先,第一印象很快就形成、而且難以改變。此外,我們更傾向於對彼此抱持懷疑態度、而非心存善意。這一點被稱為「煙霧警報器原理」(Smoke Detector Principle)。人類一旦起疑、認為有些事情不太對勁,內心就會發出警報。我們會迅速發現他人的缺點而非優點,原因在於這有助於我們的生存。此外,我們也很不樂意改變對彼此的印象。這被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它是存在於人類行為中的一種傾向,表現在不自覺、選擇性關注證實我們自己既有認知的資訊上。

 

在所有的邂逅中,我們心中都會浮現關於彼此的某些問題。關於彼此,我們首先想知道的是,「我能信任你嗎?」、「你是否善良,且心懷正念?」除此之外,我們還想探知「你的社會地位與能力如何?」

 

所以,我們最先想要知道的是對方的「意圖」,此人是善是惡,是友還是敵?這一點最重要。接下來是能力,此人有哪些能力,足以實現你良善或邪惡的意圖?我們可以用一連串方式彰顯這些特質,例如肢體語言、衣著、臉部表情、聲音,以及包括社群媒體與電子郵件在內的數位方式。

 

這些問題的根本,在於人類原始的動機:對安適的人際關係、新知識與地位的追求。本書所探究的,正是這三項動機。

 

動機一:人際關係

 

我們要談的第一項動機,在於人類對人際互動與建立關係的需求。是啊,如果沒有這項需求才奇怪呢,不是嗎?我們也許會不假思索地認定,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實情絕對沒有那麼簡單。地表有許多物種,並不需要過著群居生活。但我們人類對他人的行為、情感與面部表情非常感興趣,程度幾近誇張。再重申一次:我們對於誰做了些什麼,以及和哪些人做了這些事情感到好奇。對我們來說,這些資訊很重要。我們能信任誰?誰在騙人?哪些人認識彼此?

 

為了社交需求,活躍得以獲取成功。我們覺得,某些人真的很棒——他們慷慨、樂於幫忙,且全神貫注地聆聽;某些人相當自我中心、不值得信任,甚至利用每一個機會毀謗、欺騙我們。你從來不會想要請某些人代替你照顧小孩;相反地,你則會樂於將自己與子女的生命託付給某些人,對他們委以重任。

 

當然,我們的神經化學牽涉其中。我們體內有一種名叫「催產素」(Oxytocin)的荷爾蒙,它有時被稱為哺乳荷爾蒙,或平靜荷爾蒙。當我們和人交流或擁抱某人時,我們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會升高。研究甚至顯示,當某人體內的催產素濃度升高時,他或她的行為會更體貼、也更慷慨。

 

事實是,你只要向某人稍微表達出信任,其體內的催產素濃度就會提高。同時,某些行為或遣詞用字則會降低對方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換言之,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其他人體內的催產素濃度、進而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從今日的現況來看,我們的生活方式中存在一系列降低體內催產素濃度,進而傷害人際關係的因素。壓力正是其中之一,其他因素包括缺少信任與同理心。幸運的是,只要我們知道原因,就能夠因應這些挑戰。這些珍貴的資訊,在任何工作場所與所有家庭之中都不可或缺。

 

人際關係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但這當中自然蘊含各種挑戰。例如,你可以設想下列情境:我們陷入一段對我們不利的關係而無法自拔、出於對孤獨的恐懼而不敢離開、對他人的依賴導致我們不斷地瞎忙、猜想、同時針對他人的行為說三道四。

 

其他人的出現,會影響我們的工作節奏與表現。有他人在場時,我們甚至喝得更多更快。我們幫孩子取什麼名字、聽哪一種音樂、哪幾首歌曲會列入播放清單、我們會買哪些衣服,以及工作的認真程度,都受到他人所影響。我們的選擇也受到他人的選擇影響,但受影響的方式可能與你現在所猜的不同。有時我們努力追求與他人的共同點;然而,我們經常(同時)致力競逐與他人的共同點及相異點。

 

動機二:地位

 

我們熱愛閱讀關於顯赫、成功人士的故事,例如國內最有成就家族如何建立商業帝國的故事。報上所寫的主要內容從各方面來看,都是關於其他人的資訊——也就是八卦。主題可能是體育明星、皇室成員與電視影劇名人。哪些人已經離婚、哪些人正在離婚、誰有酗酒的問題、誰把自己的萬貫家財賭掉、哪些人偷吃,「小三」又是誰?八卦的銷路很好,媒體界深知這一點。

 

假如人們不在乎自己的地位,那些指導我們如何增加影響力的書籍就不會存在。雖然「我想獲得更高地位」這句話聽來相當刺耳,這仍是一項很原始的動機。請設想一下:要是我們陷入完全相反的處境,會是什麼光景?沒有了影響力,我們的聲音就不會被聽見。我們將無法得到夢寐以求的工作;不管是在職場上、朋友圈還是家中的晚餐桌前,都沒人會聽我們說話。

 

當我們獲得地位時,我們體內的睪固酮(Testosterone)與血清素(Serotonin)濃度會提高。獲得更高的地位時,我們會感到振奮、自我感覺會更良好。我們力爭上游,而且沿途蒐集象徵地位的符號。不過,這些符號或許和你直覺想到的不太一樣。這不僅止於昂貴的手提包、汽車與勞力士金錶。任何你個人、你所屬的活動群體相關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象徵地位的符號。對某人而言,成功的最有力證據就是出版一本書;對另一人來說,成功的象徵可能是強壯的體魄,以及完成鐵人三項運動。還有人則對自己的大學入學考試總分感到驕傲,並將身為社區管委會主委視為一種成就。

 

對地位的競逐,導致我們將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實際上,我們也不願意這麼做。誰家的房子最豪華?誰的度假行程最奢侈?誰家小孩最聰明?當然,從第一眼看去,這些比較是毫無意義且惹人厭的,但知曉自己在階級體系中的位置,滿足了演化的機能。也就是說,這減少了傷害與衝突。每次我所屬的團體成功捕捉到獵物時,我就不必與每個團體成員爭搶食物,甚至爆發(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衝突。假如我在團體中排第三順位,我就知道:老大與老二有權先吃。我們也不會因為一片遮陽的樹蔭爭奪地盤,因為大家都知道誰享有優先權。

 

對個人來說,階級制度是有好處的,它對群體也是有好處的,「我」和「我們」都變得更強大——我們存活下來。階級營造出秩序與穩定性,使合作變得更容易。擅於將自己與他人做比較者,能夠存活下來。我們知道幾時輪到我們享受,以及遇到誰就該退讓。我們對地位的需求,就像對食物與性的索求一樣自然。

 

不幸的是,追求地位是有其缺點的。我們已經提到過其中一項缺點——它驅使我們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第二個缺點是,我們會不惜砸下重本,爭取和顯赫的大人物結盟。很遺憾地,我們看到別人獲得成功時會感到心情較惡劣(因為這讓我們感到自己的成就更渺小)。我們經常扭曲真相,使我們表面上看起來比實際上更有成就。在配偶關係中,我們也會(無意識的)互相比較,這甚至會影響出軌的風險。對地位的追求導致我們過度工作、忽視重要的關係,並以一種未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的方式分配時間。

 

地位是充滿意義的。天擇的過程,已經將人類發展成一種對地位感興趣的生物。我們的神經化學已經操縱我們,使我們在意自己的地位。當我們進展順利、獲得更多影響力時,我們的神經化學就會藉由這種正面的感覺操縱我們;當我們諸事不順、或者發現別人過得比我們好得多時,神經化學就通過負面情緒影響我們。

 

動機三:知識

 

驅策我們的第三股力量,在於我們的好奇心與對知識的渴望。人類屬於會搜尋知識的物種。根據十七世紀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說法,人類需要理解「為什麼」。

 

隨著人類對週遭環境的理解越深,我們的生存機會也越高。我們學習並理解如何生火,瞭瞭解天候的變化如何影響某些物種,以及該如何以最省力的辦法捕捉野獸。

 

我們那擁有知識的祖先們,在存活機率方面占有優勢。「我們越瞭解自己身處的世界,生存的機會就越大」,是因為演化進程賦予我們尋找新知的本能。當我們順利取得新知識時,大腦內的獎勵中心會被啟動且分泌多巴胺。我們蒐集資訊的模式,與其他哺乳類動物採集食物與飲水的模式雷同。事實在於,「取得某種新知識的感覺」可以和美味的一餐、甘醇的美酒或美好的性愛相比較。我們喜歡事實,熱愛學習新的事物。

 

總之,我們的好奇心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身處的世界、應對我們所在的環境,並且適應環境──追根究柢,一切都是為了生存。此外,對其他人的興趣也有助於社交結構的營造與延續(嗯,又回到動機一了)。

 

然而,這方面也存在一個缺點:好奇心本質上是更躁動不安的。它驅使我們探究新的概念、獲得刺激、避免無趣與沉悶,也會讓我們不斷查看電子信箱、刷新他人在社群網站上發布哪些內容。我們當下所面臨的其中一項挑戰,就是如何因應這種躁動與不安。從演化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這種行為並不特別瘋狂。相反地,這種行為是增加我們生存機會所應採取的。潛在的困難在於,我們正活在一個資訊量爆炸的環境。過去,我們對新資訊的需求能帶給我們收穫;但一時之間,它卻已經轉向過度。

 

結果是,時至今日,我們大家都心不在焉。我們持續盯著不同類型的螢幕,而這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降低了我們在學校與職場的表現、減少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且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難以判讀哪些事情是真的不可或缺,哪些事情又在某種程度上毫無意義,只會竊取我們的注意力。各項研究顯示,要是在十分鐘內沒機會「查看一下」手機,人們就會變得更焦慮(我們大家彷彿都對自己的手機有著抽動綜合症般的依賴關係,這一點,你知道的)。

 

我們蒐集資訊的行為是強而有力的。當有人企圖阻止我們時,這會誘發焦慮,甚至幾近於強迫症。在此必須明確指出的是,這無法協助我們達成更遠大的人生目標,更不會協助我們建立更優質的關係,也不會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2NRV0003

商品條碼EAN:9789869948876

ISBN:9789869948876

印刷:單色

頁數:320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佛洛伊德經典套書:夢的解析(新版)+精神分析引論(新版)
心與術的奧義: 《貓之妙術》《天狗藝術論》二則日本古寓言,闡述習藝與克敵致勝心法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三版)
在受苦的地方綻放:超越苦痛、遇見信心的900則生命思索
心書 面對時光的力量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