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谷翔平 台灣 二戰 安倍晉三 瞄過一眼就忘不了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生活館>藝術美學>設計美術> 名畫的構造:從焦點、路徑、平衡、色彩到構圖──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名畫的構造:從焦點、路徑、平衡、色彩到構圖──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絵を見る技術 名画の構造を読み解く

出版品牌:大牌出版

作者:秋田麻早子

譯者:蔡昭儀

ISBN:9789865511159

出版日期:2020-05-06

定價:NT$  450

優惠價:75NT$338

促銷優惠 |

11月全站優惠|單書 75折

11月全站優惠|成書六本7折

11月全站優惠|成書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為什麼藝術要這樣鑑賞?那樣思考?

從隱藏在畫中的「線條」開始,

西洋美術權威Step by Step帶你透視名畫的構造!

 

B6速寫男(速寫創作者)

Krenz Cushart(線上美術教育講師)

王建傑(水彩畫家)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藝術家、創意人、親子美學素養教育者───共感推薦 ★★★★★

 

繪畫表現靠的是造形,而不是言語。

我們從圖像中所接收到的,

是「資訊」與「感覺」混合在一起的狀態,難以一語道盡……

 

這本書將顛覆這個想法,

告訴你:只要洞悉作品背後的邏輯思考,

你也可以解讀──那些藏在圖像中的布局、意念與秩序!

而且不只是繪畫,你還可以將這套方法論,

運用在數位時代中,各式各樣的圖像創作與識讀上。

 

原來如此!我也可以看得懂

本書的第一個目標,是提出盡可能客觀解讀繪畫的方法。希望能藉此讓大家不僅是讀取訊息或是憑直覺,而是有邏輯地理解「名畫優於其他作品的理由」──這其實是將「視覺資訊」轉變成「語言資訊」的翻譯作業。

 

Class 1 這幅畫的主角在哪裡?──牽動眼動的焦點

Class 2 為何名畫總能吸引人的目光?──尋找圖像中的路徑

Class 3  「這幅畫感覺很協調」是什麼意思?──平衡的要素

Class 4 為什麼是這個顏色?──顏料與顏色的祕密

Class 5 名畫背後的構造──完美的構圖與比例

Class 6 所以說,名畫就是名畫啊──無可動搖的統一感

 

本書將打造一個平台,讓大家分享自己從繪畫中獲得的感受。過去大家對自己覺得很美的事物,往往羞於言傳,不敢與人分享討論。當你說不出來、得不到理解的時候,不妨試著把從本書學會的方法,當作是「傳達自己感受」的框架。

 

圖像識讀──新世代必備的破框思維

「喜歡哪一幅畫、怎麼看、怎麼感受,都是隨個人喜好」,這一點並沒有改變。但是,如果能清楚知道自己被這幅畫的什麼特徵所吸引、從哪裡感受到什麼,那就是把握自己價值觀──這也是美學意識的開端。你可以自我分析,也可以進一步了解他人!

 

 

本書特色

打造美學素養即戰力

超過120幅全彩西洋名畫全解析

 

本書分為6章,將會透過各種方案,逐步解析「繪畫原來是這麼回事」。

 

在〈第1章〉,我們要學會判斷畫中的「主角」在哪裡。配角為何是配角?與主角是什麼關係?將會一一浮現。如此即使不知道畫作的背景,也能大概看出描繪的是怎樣的故事。

我們都希望能培養出經過美術教育薰陶的「眼動」,在〈第2章〉就可以學到。其實畫作當中都有指引順序的「路徑」,找出路徑,就可以像受過美術教育的人一樣觀賞了。

即便不知道繪畫的路徑,一幅畫協調與否,我們還是能隱約感覺得出來。〈第3章〉將解說所謂「平衡」是怎麼測量、判斷出來的。名畫一定都很平衡,那也是因為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判斷,淘汰掉不平衡,只留下好的。

 

相信有許多人不曾想過平衡的問題,但若聊起「顏色」,大家就能侃侃而談。這是因為顏色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如果事前沒有做過功課,也很可能只是看看色彩運用就沒下文了。〈第4章〉將針對「色彩」的作用,從三個觀點來探討。而在此之前的準備工作,就是先思考一下「顏料」這種物質。

先前看的這些要素,要如何分配在畫面當中,就是〈第5章〉的主題。畫面裡的色彩或線條該如何配置,與作品的主題有很大的關係。名畫總是「意象鮮明」,其原因何在?──「比例」的重要功能,是理解作品的目的與效果的必備知識。知道了名畫背後的構造,你一定會大吃一驚。

最後在〈第6章〉我們要思考「表面的特徵」與「構造」。我們將細細觀賞幾幅珍貴的作品,好好複習一下全部的要素。

 

有了這些方案,就能看懂繪畫作品都包含了哪些設計。學會正確觀察肉眼可見的部分,明白了名畫令人驚嘆的箇中道理,便能知道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來自畫中的什麼地方。換句話說,你將能具體理解自己的感性──訓練圖像識讀的基本技巧,也能讓自己的美學意識更客觀。

學會如何「正確觀察」之後,還可以利用網路,盡情搜尋更詳細的資訊。本書希望大家能藉由這個方法,培養自己真正屬於獨到的鑑賞眼光。

最後,作者還準備了一份評量表,幫助大家發掘自己內心的美學意識。不僅能知道繪畫作品該如何觀賞,還能掌握自己的喜好和美感。請大家務必要試試看!

作者簡介 |

秋田麻早子

美術史研究家。生於日本岡山縣岡山市。2002年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美術史學系取得碩士學位(MA)。專攻美索不達米亞美術,師承象徵物權威──丹尼絲施曼特-貝瑟拉(Denise SchmandtBesserat)。

2009年她以「能否教授繪畫的欣賞方法」為題展開活動,自2015年在專為商界人士提供進修課程的麴町Academia,不定期舉辦「繪畫觀賞技術」課程,推廣鑑賞名畫的眼光,鼓勵觀賞者以自己的語言向世人訴說藝術與美學。

譯者簡介 |

蔡昭儀

自由譯者,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

譯作包括:《漫畫超級提問力》、《神遺棄的裸體》、《惡的出世學》、《非典型美術館》、《漫畫賽局理論,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漫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書。

目錄 |

【序章】你只是觀看,並沒有觀察啊,華生!

──圖像識讀(Visual litercy

 

好想看懂名畫!

˜「觀看」和「觀察」的不同/˜「眼睛的動作」不一樣!

˜看得懂形式就能理解意思

 

這本書教你「怎麼看」

˜什麼是敏感度? ˜我們過去所學的「繪畫欣賞」

˜看懂「繪畫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世上充滿著「不用觀察也顯而易見」的事物

 

【第1章】

這幅畫的主角在哪裡? ──牽引眼動的焦點

 

如何尋找一幅畫的主角──「焦點」

˜為什麼這個地方很顯眼? ˜找出光在哪裡!

˜線條集中在哪裡? ˜隱藏的焦點

 

集中與分散

˜新的疑問──有兩個焦點的畫

˜第二主角的加入 ˜兩個焦點如何結合

 

【第2章】

為何名畫總能吸引人的目光?──尋找圖像中的路徑

 

˜名畫都會避開「角落」──環繞迴路

˜潛伏在四個角落的引力 ˜環繞型路徑的「形式」

˜畫面的兩邊也有危險──鋸齒型路徑

˜設置阻擋視線的障礙 ˜水平方向的鋸齒狀 ˜S型曲線

 

從重點釋放出來的視線──放射型路徑

˜1.集中線型 ˜ 十字型 ˜拉炮型    

 

誘導視線的貼心小細節

˜精心安排入口和出口的畫作 ˜看出「肉眼看不見」的關聯

˜二維與後景的複眼式觀察 ˜路徑就是觀賞畫作的重點

 

【第3

「這幅畫感覺很協調」是什麼意思?──平衡的要素

 

線條的平衡──線條結構的觀點

˜作品的氣氛與構造線 ˜彎曲的構造線 ˜直線需要橫線輔助

˜橫線和斜線也有煩惱 ˜兩邊的法則 ˜線條結構與印象

 

平衡是名畫的絕對條件──左右對稱的畫

˜把焦點「放在正中央」有什麼不妥的嗎? ˜將左右的重量放上天秤

˜左右對稱的潛在危險 ˜焦點分裂成左右

 

超越拉斐爾──左右不對稱的畫

˜將焦點置於正中央之外 ˜小,卻「有用」的理由

˜平衡方法不僅限於蹺蹺板──桿秤 ˜為什麼要取得平衡?

 

【第4章】 

為什麼是這個顏色?──顏料與顏色的祕密

 

繪畫是藉著「物質」完成的

˜梵谷的信並沒有弄錯? ˜歸根究柢,顏料到底是什麼?

˜瑪麗亞為什麼都穿藍色的衣服? ˜藍色的發明是一大革命

˜從土色調到繽紛色彩

 

掌握「配色」的門道

˜名畫即使黑白也是傑作 ˜明暗怎麼看? ˜鮮豔還是混濁?

˜艷麗與陰影的畫法 ˜顏色的調和與效果

˜填滿顏色的畫? ˜從歷史影響的角度來看色彩

 

【第5章】 

名畫背後的構造──完美的構圖與比例

 

右邊比左邊高階?──從位置看懂權力關係

˜畫面的上下問題/ ˜畫面的左右問題/ ˜異時同圖法 ˜構圖的基本型

 

隱藏在名畫中的十字線與對角線

˜名畫為什麼有秩序? ˜秩序違反自然

 

值得注意的1/21/31/4──等分割形式

˜靈活運用完整的形狀與引導線 ˜「三分法則」的由來 ˜一定要會分辨嗎?

 

等分割以外的主要形式──正方形、直角、黃金比例

˜長方形中間的正方形──Rabatment 形式 ˜90度角的魅力──直交形式

˜名畫與黃金比例──黃金分割形式

 

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四等分的深奧意義

˜關於根號矩形

 

【第6章】 

所以說,名畫就是名畫啊!──無可動搖的統一感

 

畫的表面特徵會產生統一感

˜有輪廓線? ˜疏還是密? ˜修飾的質感不同

˜形狀的反覆──碎形 ˜主要重點一致 ˜傾斜一致

 

藏在《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中的祕密

˜你看見什麼? ˜焦點在哪裡? ˜視線誘導──故事因視線的流動而鮮明

˜平衡──像碗一樣的維納斯 ˜顏色──主角是維納斯的肌膚268

˜配置──已經定型的姿勢

 

綜合分析──魯本斯《下十字架》

˜自由的感想與客觀的分析

 

後記

more
書摘 |

【序章】

你只是觀看,並沒有觀察啊,華生!

──圖像識讀(Visual litercy

 

好想看懂名畫!

  近來,社會各界似乎對歷史名畫的關注與期待日益增高。而我對繪畫感興趣,除了單純希望看懂名畫的價值,坦白說,也是深感自己應該要有這方面的素養。大家的動機又是如何呢?

  無論如何,希望看懂歷史名畫的人確實越來越多。

  然而,雖說看畫只要隨自己的心意欣賞,但我們卻往往因似懂非懂而感到窘困,懷疑自己是否不該任意解釋。另一方面,總聽說對畫作一定要深入了解才能看懂,又覺得好像非好好用功不可。

  完全憑感覺或靠知識補強,其實兩者都有必要,對自己敏感度沒有自信的人,學一點知識來彌補看畫的眼光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觀看」和「觀察」的不同

  「完全憑感覺」與「藉助知識」之間有何不同?重點在於「觀察」的角度。

  人看事物常常是漫不經心,因此遺漏了許多資訊也毫不自知。名偵探福爾摩斯和他的助手華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你只是觀看,並沒有觀察。我一看就知道。比如說,你應該常常看到從門口到這個房間的那個樓梯吧?」

  「對啊!」

  「你看了幾次?」

  「這個嘛,有好幾百次吧……

  「那總共有幾階?」

  「幾階?我不知道……

  「這就對了!你並沒有觀察。這正是我說的重點啊。我告訴你,那個樓梯有17階,因為我不只是看,還仔細觀察了。(以下省略)」──亞瑟.柯南道爾《波西米亞的醜聞》

 

  「觀看卻不觀察」──差別在哪裡?華生當然有看的能力,也有數階梯的能力。但是他卻答不出來樓梯有幾階,只因他一直都漫不經心地看。換句話說,他總是隨便看看,看了幾百次,也洞察不到什麼。

  福爾摩斯不一樣,他不會漫無目的地看。時時刻刻帶著提問觀察,這些提問發揮著計劃(觀看的方案)的作用。即使是單純地看著樓梯,循著數量的方案,實際數一數,就可以得到樓梯有17階的資訊。只要有計畫,每個人都可以藉由觀察得到收穫。

  欣賞畫作也一樣,只是觀察就能獲得的資訊非常多。那麼,觀察畫作必須具備什麼樣的計畫呢?受過美術訓練的人與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從眼睛的動作和著眼點就能看出其中差異。

 

「眼睛的動作」不一樣!

 

(請對照書中的圖片)

  左頁的圖是利用眼動追蹤器紀錄觀看者看這張照片(海浪中出現一個女子的臉)時眼動的情形。

  右圖是受過美術教育的人眼睛的移動,可以看出他的眼睛平均分布在畫面的上下左右及角落,視線不會停滯在特定一處。而左圖是普通學生,他的視線只集中在中央的人臉部分,對背景,尤其是畫面的兩側幾乎看也不看。

  換句話說,知道如何觀賞畫作的人,不只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主題與背景的「關聯性」也會一併考慮,而對欣賞畫作不熟悉的人,就只會注意視線停留的地方。兩者的眼動完全不一樣。如果讓福爾摩斯和華生戴上眼動追蹤器,想必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還有其他研究發現,受過美術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的人,對繪畫的描述重點也會不同。前者會指出「輪廓線的有.無」或是「顏色很突出,造形很醒目」等,與造形相關的要素,而後者則傾向描述「明.暗」這類模糊的印象。

  另有一個例子也可看出視線重點的不同。昭和時代的名作家──司馬遼太郎有一次在兵庫縣一個叫室津的地方看見竹久夢二的畫作。

    他問同行的插畫家.須田剋太:「你喜歡夢二的畫嗎?」

  司馬說:「我從小就不太理解夢二的感傷。」,畫師卻說:「這幅畫的造形,真是無懈可擊啊!」,對此,司馬感到很驚訝。因為他總感覺陰柔的畫作,沒想到竟是無懈可擊,這令他相當意外。

  兩人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司馬遼太郎著眼於畫的筆觸等表面特徵感受的印象,而畫師則是看著畫的設計(構造與造形)講述。他們對同一幅畫從兩個側面來看,各有各的觀點,無關誰對誰錯。

  所謂「懂得看畫」,不只是表面的印象,還應該要從線.形.色等造形面的重點來觀察景物的配置與構造。

  當然,知道歷史背景或畫家的側寫,對於深入畫作的意涵也相當重要。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學會觀察的方法。福爾摩斯曾說他的工作必須具備「觀察與知識」,而我的美術史老師告訴我「美術史家要當個好偵探」,因為那也是個將觀察到的事物對照知識,才能深入了解的工作。不懂得觀察,就不會活用知識。

 

看得懂形式就能理解意思

  接著,我們來看看專家如何欣賞繪畫作品。在哈佛大學教授美術史的珍妮佛.羅伯茲是殖民時代後美國繪畫的專家,對教育也相當熱衷。據說她的上課方式很特別,他要學生毫無準備地去到美術館,花3小時欣賞一副畫作,將自己的發現寫成報告。如此能讓學生實際感受自己平常有多麼不注意。

  她也撰文介紹這個方法,以自己欣賞一幅畫作為例,詳細敘述了花多少時間,發現什麼樣的特徵。

  各位讀者也可以試著觀賞下頁的畫作,將自己想到或發現到的寫下來。之後再與羅伯茲的觀察做比較,應該就能感受有哪些地方沒有注意到。

 

(請對照書中的圖片)

約翰.辛格萊頓.科普里

《男孩與飛鼠》1765

 

  我先簡單描述一下這幅畫。

  男孩面向畫面的左側,穿著粉色衣領的黑色外套,裡面則是白色衣領與荷葉袖的黃色襯衫,右手的手指上纏著一條鍊子。男孩向上看著,嘴微微張開。他的背後掛著純紅色抓皺的布幔。前面是一張桌角朝著這邊的桌子,上面有一個裝著水的玻璃杯,鍊子綁著松鼠,還有松鼠散亂的食物外殼。桌面擦得光亮,男孩、杯子和松鼠的倒影清晰可見。

  這幅畫的內容大致如此。

  接著再看看羅伯茲的觀察過程。

 

 .9分鐘後……發現男孩的耳朵形狀與飛鼠腹部的白色部分輪廓線一樣。

  

  由此得知男孩與飛鼠是對比關係。男孩看似做白日夢般恍惚,而飛鼠則是專心吃東西。

 

 .21分鐘後……發現男孩纏著鍊子的大拇指與小指相距的寬度,與玻璃杯的

  直徑寬度一樣。

 

  這是科普里製造的一種錯覺。手看起來像是在杯子的正上方,但其實杯子在前,男孩的手在後。手指間的寬度原本比較大,因為遠近法的關係,遠處的東西會畫得比實際小,所以看起來才會是一樣的寬度。

 

 .45分鐘後……發現背景的紅色布幔皺褶中,有許多與男孩的眼、耳、口、手相同的形狀。左側的皺褶是右手食指的弧度,與首長的弧度,也和眼睛的形狀相似。而右側的皺褶像是耳朵和嘴巴。

 

  男孩的眼、耳、手畫法原本就容易留下印象,吸引注意。而背景一直重複這些形狀,羅伯茲推測這是畫家意圖強調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

  以上的內容,全部都是只需要看就能得知的事。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哈佛教授,也要花將近1小時的時間。既然如此,我們觀賞畫作時,也要有所覺悟,必須花這麼多時間,才可能觀察到這樣的細節。另外,看到她指出相同形狀或寬幅的部分,大家或許會訝異於「竟然要看得這麼仔細」,但我認為有這些觀察,才能結合解說。

  再補充一點,有關這幅畫的背景,這是美國畫家科普里初次提供給英國畫展的作品,並藉此在英國打響了名號。羅伯茲解讀畫家應該是將「橫渡大西洋的挑戰」這個主題,藉著能在高空跳躍的飛鼠來表現。這樣的解讀乍聽之下像是單純的聯想,但根據當時的帆船多以松鼠或飛鼠來命名,便提高了可信度。

  可以確定的是,刻意在各式各樣質感的物品上表現,是畫家意圖向倫敦展示自己的繪畫技巧。透明的玻璃、水、金屬、木桌、桌面上的倒影、各種布料、動物等,看似雜亂拼湊,但如果是為了展現描繪的能力,倒也不難理解。(而這幅畫在畫展上獲得的評語就是過度描繪無謂的細節)

  以上是如何觀察繪畫的造形部分,與深入理解畫作的關係,這雖然只是一小部分的面相,卻也能窺探一二。繪畫的造形與意義,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本書教你「怎麼看」

  我自己是專攻西洋美術史,鑽研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美術。古代的文字史料不比近代美術,只能靠解讀作品來獲取資訊。由於我曾經受過嚴格指導,懂得徹底觀察型態並進行描寫,自學生時代,我就很喜歡鉅細靡遺地觀察美術作品的造形。

  專攻美術史,必須從古代學到現代。各個時代、不同畫家的特徵等,例如只針對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畫作中的手指部分,列出一覽表來比較,關於分辨的訣竅也有具體的教學。因此,即便一開始完全不懂,在大學、研究所的反覆學習之下,每個人都學到鑑賞的技能。

  不過,我在10年前開始「指導繪畫鑑賞」時,雖然可以針對個別的畫作詳細說明,卻沒有一套簡單的方法適用於欣賞所有畫作。而且,對於「一幅畫之所以優秀的理由」這麼基本的問題,我也無法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這時我才意識到,有別於讀寫,欣賞方法,即所謂的圖像識讀,是我從未學過的。歸根究柢,如果人們還不懂怎麼辨識繪畫的表現手法,也就是造形,就必須先從這裡教起。

  為此我翻閱了一些前人有關造形分析的文獻書籍,無奈內容都艱深難懂。而且,從這些分析也很難立即看出與其他要素有甚麼關聯。我拿著零碎片段的資料,將名畫依時代別逐項比對,在確認歸納是否通盤適用的過程中,終於有了新發現。那就是這些名畫在造形上都有相當高的完成度。這正可說明傑作之所以是傑作的理由。

  不過,要將這些內容傳授給別人,卻又是另一回事。

  4年前,我為商界人士開了一個「學習名畫鑑賞的技術」講座,發表這一連串研究的成果。我嘗試了各種說明的方法,例如請學員具體說出眼睛所見的事物,或以輔助線說明欣賞繪畫作品的方法等。最後在說明「眼睛的動作不同」這一點時,我看到學員們恍然大悟的表情,才確信這就是關鍵。

  我在講座的過程中得知許多人都需要這樣的知識,有人說這才知道該如何欣賞繪畫,也有人說去美術館的樂趣因此增加不少。我原本以為,強調繪畫的欣賞技巧有助於廣告設計或攝影的應用,可以吸引大家對名畫的興趣,沒想到實際上單純想深入瞭解名畫、細細品味的人遠比以應用為目的的人更多。

  這本書除了原本講座的內容,更設計了許多練習問題來充實解說。相信大家看完每一章都會有驚喜的發現:「真的耶!的確是這樣!」

 

什麼是敏感度?

  看起來很難,但其實一點也不。

  你可能不相信,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人,也可以正確讀取造形,你只是無法具體說明自己看完的感受而已。

 

(請對照書中的圖片)

(左)愛德華.孟克《青春期》1894-95

(右)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姊妹倆》1881

 

  這兩幅畫都是描寫少女的作品。就算你對作品的背景一無所知,右邊的畫看起來就是「明亮的感覺」,令人感覺安心,而左邊的畫卻讓人感覺「不安」,瀰漫著一股壓迫且可怕的氣氛。這些印象都是來自於配色、筆觸、線條和構圖等各種造形語言的表現,其實大家都接收讀取到了。只是,與先前司馬遼太郎的例子一樣,說不出這種感覺是因為哪個地方的什麼東西,就認定自己看不懂吧。

  而受過美術教育的人看畫的時候,多多少少會意識這些要素。換句話說,他們會帶著「為什麼感覺明亮」或是「為什麼用這樣的顏色」這些提問觀看。我們稱這種懂得欣賞畫作的「方案」為「觀賞的敏感度」。

  有些人就像福爾摩斯刻意訓練自己,日積月累下來,就能自然地抓到重點。在旁人眼中,他們似乎天生就有這樣的本領。不過,姑且不管他們自己是否有自覺,這其實是經驗累積出來的。只要懂得觀察的概念,時時留意,敏銳的眼光是可以培養的。

 

我們過去所學的「繪畫欣賞」

  過去許多專家曾經對普通人也能欣賞畫作的方法提出各種建議。我們一起看看其中最有名的兩種方法,並整理一下各有什麼優缺點。

  首先是紐約近代美術館(MoMA)知名策展人雅美莉亞.阿雷納斯(Amelia Arenas)所提案的對話型鑑賞,在觀賞畫作時將自己的發現、感覺化作言語與人交流。不探討畫作的背景,只是藉著對話加深觀賞的體驗。

  這個方法並不是沒有缺點,對話的雙方可能會因各自的主觀而無法繼續深入。想更了解畫作的內容,或是希望從客觀角度來觀賞的人就不太適合。

  不過,這個方法還是有許多優點。無論有沒有專業知識,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和他人分享體驗,也有機會得知有別於自己的觀點。我也曾經參加過,尤其是溝通能力好的人,特別推崇這種方法。但對於不善言詞的人來說,這可能會使他們緊張。

  另一個是紐約弗里克收藏館的講師,艾米.赫爾曼(Amy E. Herman)所開發的「感知型鑑賞」,就如先前觀賞科普里的畫作那樣,觀察藝術作品,藉著轉化成話語的過程,提升自己的觀察力。不過,這個方法雖然可以帶領我們加深對繪畫的理解,但主要還是著重在提升整體的觀察力。

  阿雷納斯與赫爾曼的共通點在於強調「言語化」的過程。前者主張要與他人交流,而後者則是磨練細微的觀察力。美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視「用語言描寫」,言語描述能使人更主動觀察,也更能客觀看待眼睛所見的事物。

  這兩種方法,都是為因應美術館觀眾越來越少的「美術館寒冬時代」所精心規劃努力的結晶。因此,他們強調不必鑽研艱深的學問,可以輕鬆地實踐,還能結合商業,在其他方面也有許多助益的優點。

  無論哪一種方法,都會增加我們讀取的資訊量,要分析這些內容,就必須有更進一步觀察的計畫。

  那麼,所謂的方案,具體有哪些內容呢?將畫作的設計依要素做分類,這些要素各有什麼效果,一邊提問、一邊觀賞──本書分為6章,將會透過各種方案,帶領大家逐步解析──「繪畫原來是這麼回事」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KAT0015

商品條碼EAN:9789865511159

ISBN:9789865511159

印刷:全彩

頁數:288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藝術的法則: 101張圖瞭解繪畫、探究創作,學習大師的好作品
京都美學考:從建築探索京都生活細節之美
中國傳統色主題配色事典:71種經典傳統色+758種相關搭配色+732種配色方案
素描:繪製人物與動物形象 (暢銷義大利多年的經典素描繪畫書)
東京散步思考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