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谷翔平 台灣 二戰 安倍晉三 瞄過一眼就忘不了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脫離思考與感知的理所當然,重新發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樣性

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脫離思考與感知的理所當然,重新發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樣性

目の見えない人は世界をどう見ているのか

出版品牌:仲間出版

作者:伊藤亞紗 伊藤亜紗

譯者:楊詠婷

ISBN:9789869645775

出版日期:2019-09-18

定價:NT$  340

優惠價:75NT$255

促銷優惠 |

11月全站優惠|單書 75折

11月全站優惠|成書六本7折

11月全站優惠|成書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日本佳評暢銷9萬冊 全新感覺跨界知識讀物
用「看不見」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另一個樣貌

 

看得見的人活在二次元,看不見的人活在三次元?

用手閱讀,用耳掃視,用腳觸摸……人類的感官都是多才多藝?

不用眼睛欣賞繪畫,有另一種想像推理、改造作品的趣味?

 

人類有八〜九成的資訊,都是由視覺得來,
但我們也等於太過依賴雙眼,甚至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

 

看不見的人,是感受世界另一個樣貌的專家。
這本書要帶著你啟動想像,和他們一起用視覺以外的感官、身體與心智,
翻轉看待世界的方法、探索不同的存在,建立人與人之間更有意義的連結。

 

真誠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甘仲維(墨鏡哥 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理事長

石芳瑜  作家、《閱讀的島》總編輯

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趙欣怡  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他們「看見」的,和你不一樣

 

看不見的人,也就是視障者,是如何經由視覺以外的方法,去認知、解釋一切?

閉上眼睛就能體會他們的感受嗎?他們的聽覺和觸覺都特別靈敏?

東京工業大學博雅研究教育學院副教授伊藤亞紗,開啟了全新的探究領域,

讓我們想像從他們的角度,用「看不見」的方式,重新去理解這個世界。

 

看不見的人,有著不受視覺死角和平面化限制的360度立體視野,

對他們來說,腳是照亮前方路途的探照燈,把感官混搭著用是自然的日常;

語言交流也是一種「看」的方法,幽默和乘勢而為則是生存的武器……

看不見的人建構的世界觀,獨特而奇妙,大大顛覆了我們的成見,

也提醒了以慣常模式思考和行動的我們,看待陌生事物時可能有的主觀偏誤。

 

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能透過感官、大腦取得多少「資訊」,
而是在取得資訊之後,如何根據個人需求轉化成對自己有用的「意義」。

一旦改變認知的方式,看不見就並非欠缺,而只是一種差異,

甚至可能成為開啟新思路、新潛能的一扇門,讓我們有更細膩、更多樣的發現。

與其把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限定在「幫助者」和「接受者」的關係裡,

不如抱著單純的好奇心,體會彼此的差異,找出其中有趣的部分,

更能促進真實、對等的理解,建立自在與障礙共處的社會。

 

本書自出版以來,佳評如潮,人氣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並以此延伸創作繪本《看得到?還是看不到?》,由伊藤亞紗擔任內容監修。作者中肯敏銳的思緒、清新而有溫度的文字誘發了全新的認知,讀完本書,你所看見的世界也將煥然一新,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景。

 

 

【看不見和閉上眼,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五感並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如果以為遮住眼睛就能體會看不見的人的感覺,那就是天大的誤解了。

就像不同的椅腳配置,能讓四支腳或三支腳的椅子都保持平衡,看不見的人從聽覺的使用、腰腿的能力到語言的定義,都會漸漸變得與看得見的人不同,藉由這一點一點的改變,找到在沒有視覺的狀態下最終成立的平衡點。

所以,看不見的人身處的不是少了一支腳的「殘缺世界」,而是用三支腳建構出來的「完整世界」。

 

用「差異」取代「欠缺」,不說「厲害」而是「有趣」

我們常在無意間將「看不見的人」視為同一種人,卻沒有想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感官的方法其實非常多樣化。刻板地認為「看不見的人」都擁有靈敏的聽覺及觸覺,並因此讚嘆「好厲害」,往往會掩蓋他們具有的多樣性,即使原意是想表達欽佩,卻很可能因而造成對方的壓力。

我從不說「好厲害」,而是說「好有趣」。就像同樣是「把書找出來」,他們就用了一個和我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達到目的,讓人得到「哇,原來還可以這麼做啊!」的啟發。當我站在「有趣」的立場,感覺就能對彼此的差異展開平等的對話。

 

看不見的人是「順勢而為」的駕馭高手

就算看不見料理包是什麼口味,難波先生也沒有直接認定這是負面狀況。選到自己想吃的就是「中獎」,不是就等於「沒中」,他將看不見減少的自由度,正面地解釋成拓展可能性的機會,每次都當成「抽籤」或「試手氣」一樣去享受。缺乏「資訊」的狀況,被由此而產生的「意義」翻轉了。

相對於照章行事的使用者,看不見的人反而不會受限於決定好的道路,「這裡也有路可以走喔!」讓人有種被他們拋在後面的感覺。或許也因為如此,他們才這麼擅長與各種狀況對話,不會強硬地要求情勢必須如己所願,而是聰明地「駕馭」不屬於自己的其他外物。


讀者佳評

身為一個看得見的人,透過本書了解看不見的人如何與世界相處,反而令我『大開眼界』!這真的不是一本要你同情失明者的書,而是讓你知道世界原來可以換個方式感受的書,不容錯過!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很多人對盲人的世界感到好奇,但又同時充滿誤解。書中釐清了許多觀念,有助於我們認識盲人,也提供了全新的方式,讓我們重拾因為過度仰賴視覺,以致於忽略的其他感官經驗。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教授

作者帶領我們走近「看不見的人」,進而同理他們,不僅認識人我的差異,也看見世界廣袤的全貌。只要不自我設限、屏除偏見,「看不見」反而能開展天賦與思路,打造多元想像的N次元空間。  ——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看不見的人對空間的理解源自定向行動的地圖概念;距離認知來自身體的移動及觸摸經驗;色彩的感受啟發於大自然元素和情感的連結;人與人的交流建基在聲音的辨識與記憶。《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是創造天馬行空想像世界的最佳註解。——趙欣怡 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

健全者不使用視覺,並不代表就能理解看不見的人——作者提出了這個難以察覺的盲點。就是因為看不見,所以會有其他的理解方式,這是一本讓人直觀地理解這些多樣性的好書,對於「障礙者」的看法及世界觀,會有完全被顛覆的感覺。——《朝日新聞》

把障礙視為「能力不足」或「欠缺」,就會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一道難以碰觸的牆;但如果對彼此的不同抱持好奇心,就能發現更多樣化的世界。這本書給予了許多提示,讓人能活用這些「差異」,建構出自在、相容的關係與社會,清爽暢快的讀後感令人十分愉悅。——《馬上就想讀!青少年好書指南一五冊!第2集》

作者的文章不像論文報告般艱澀,而是非常好讀易解。她會注意到對方不經意的發言,並且進行敏銳的分析。看不見的人因為缺乏資訊,反而會透過獨特的理解,在腦中創造出一個看得見的人不可能擁有的世界。——《產經新聞》

隨著這本書,我彷彿進入了未曾想像的世界,但這又是我每天「看見」的世界。我一直以為視障者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生活中充滿不安及危險,如今我才發現自己的看法有多麼膚淺和自以為是。

作者筆下的「看不見的人」的世界,新奇而有趣,不見同情或抱屈,她只是把那裡當成另一個「不同的世界」,努力帶著讀者去經歷、沉浸並樂在其中。這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有價值的好書。

我的全盲好友說,作者把她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想法全都說出來了,能有人這樣中立地分析看不見的人「真實的樣子」,她已經覺得十分感動。畢竟,如果兩邊都不盡力去了解對方,就很難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活得自在的世界。

我是居家護理師,客戶中有不少高齡者及身障者,作者說得沒錯,高齡化社會就是障礙者的社會,人老了都會有各種障礙,因此,建立無障礙的自由社會,不是針對特殊族群的特殊對待,而是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作者簡介 |

伊藤亞紗(Asa Ito

東京工業大學博雅研究教育學院副教授,專攻美學及現代藝術。原本想成為生物學家,卻在大三時轉讀文科。2010年取得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班學分後退學,同年取得文學博士學位,歷經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等工作,從2013年起擔任現職。著有《保羅.瓦勒里的藝術哲學與身體解剖》《看不見的運動員之身體論》《口吃的身體》等書,人氣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並以《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為素材延伸創作繪本《看得到?還是看不到?》,由伊藤亞紗擔任內容監修。

網站:asaito.com   推特twitter.com/gubibibi

譯者簡介 |

楊詠婷

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練習有風格》(仲間出版)《找回自我肯定感,不再感到人生艱難》《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百病起於寒》(方舟文化)等書。

譯文賜教:norikoyang1973@yahoo.co.jp

目錄 |

前言  你們那邊看不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伊藤亞紗

本書登場的主角們

 

〈序章〉如何看見「看不見的世界」

啟動想像力,變身成與自己不同的生命

當美學與生物學產生交錯

脫離對自己而言的「理所當然」

「看不見」和「閉上眼」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客觀中立的「資訊」VS.因人而異的「意義」

每個生命體都活在主觀的「環境界」  

在看得見與看不見之間,建立更有意義的連結

「善意」成了阻擋在彼此之間的牆……

「我是我,別人是別人」的距離感

 

〈第1章〉  ——看得見的人在二次元,看不見的人在三次元?

「大岡山果然是一座『山』呢」

腦中還有餘裕嗎?

是我在利用資訊?還是資訊在利用我?\

資訊變少了,也是另一種解放\

不再受到操控的平靜

沒有視野,反而看得更廣更遠

看不見的人不是穿得很隨便,就是很不隨便

視覺能力也會影響思考方式

你腦中的富士山,是圓錐體還是三角形?

看不見的人有色彩感嗎?

只要看得見,就會受限於「視點」

「太陽之塔」有幾個臉孔?

看不見的人沒有「死角」

正面是背面,背面是正面  

「內」與「外」是等值的

 

〈第2章〉  ——用手閱讀,用耳掃視

看不見的人都有「特異的聽覺與觸覺」?

不說「好厲害」,而是「很有趣」

誤解1:「看不見的人」都會讀點字

誤解2:點字是用「摸」出來的

誤解3:觸覺會帶來快感

感官也有等級之分?

所謂的教育,是將觸覺世界轉向視覺世界

點字不是用「摸」的,而是用「讀」的

「看」是眼睛的專利嗎?

不用眼睛,也能體驗「看」的感覺

用耳朵「掃視」,快速掌握狀況

手和臀,都能體驗「透明」的質感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用鼻子「吃」,用嘴巴「聞」

身體的復健,就像是一場演化

 

〈第3章〉  ——看不見的人是如何運用身體

腳是運動器官,也是感覺器官

看不見之後,反而更少跌倒了

「抱石運動跟按摩好像!」

看不見的人才能做到的「準備」

盲人衝浪——沒有視覺要如何乘浪?

協力車競賽——將重心合而為一

看不見的人是「乘勢而為」的駕馭高手

擅於依賴,才是真正的自立

合氣道——帶動氣流,四兩撥千斤

同步的能力,是身體原有的本質

盲人足球——靠著踢球聲來「觀看」比賽

看不見的人射門,真的很難擋住

「啊,原來這就是梅西的技巧!」

要克服恐懼,唯一的辦法是「習慣」

越過「腦中的那根橫竿」

 

〈第4章〉  ——透過別人的眼睛看

看不見的人如何鑑賞藝術?

能使用的武器只有語言

「我們盲人也有欣賞羅丹的權利」

「全盲者也可以欣賞畫作吧?」

從個人到全國,逐漸向外拓展

社群共賞的趣味,就在於共享「意義」

屬於視覺、藉由視覺,又為了視覺而生的畫作

看得見或看不見,都能體會到的臨場感

藝術鑑賞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資訊

「結果論」激發出了另類創意

我們都不習慣「一邊推理一邊看」

「聽到是陶杯的瞬間,就變成陶杯」

鑑賞,就是自己重新改造作品

透過語言,將別人的視角納為己有

原本的障礙,變成了如今的觸媒

看得見沒有比較優秀,看不見也不是特別厲害

 

〈第5章〉  ——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武器

應對「不自由」的生存之道

今天吃的義大利麵,會是肉醬還是白醬呢

迴轉壽司就像俄羅斯輪盤

我們的表達方式很有限,所以

「這裡也有路可以走喔!」

幽默的秘密,在於視點的移動

過度的善意,也會造成困擾  

自嘲是為了解除「善意的屏障」

改變固有成見的癥結點

「障礙」到底是什麼?

 

謝辭

more
書摘 |

【前言】你們那邊看不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伊藤亞紗

 

人類有八到九成的資訊都是由視覺得來。無論是將醬油倒入小碟子、確認鐘錶上的數字、筆直往前走或是追隨飄動的雲朵,都需要用到我們的雙眼。

但反過來看,也可以說我們太過依賴自己的雙眼,甚至以為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事實上,應該還有耳朵聽到的世界,以及雙手觸摸到的世界等等。即使物理上是相同的物質或者空間,「透過眼睛看到」與「用眼睛以外的方式接觸到」,也會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只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太過依賴雙眼,以致於錯過了「世界的另一個樣貌」。

看不見的人,也就是視覺障礙者,是感知「世界另一個樣貌」的專家。譬如,他們可以從腳底的觸感得知榻榻米的織紋走向,由此察覺房間牆壁的位置;從回音的強弱反射,判斷窗簾是否拉開了;從外面傳來的車流人聲,推測出現今大約的時間。每個看不見的人能感知到的線索或資訊也許各有不同,但對他們來說,運用這些能力是非常自然且平常的。

本書的構成,是根據我這個明眼人(相對於失明者)訪談六名視障者及其關係者,和他們一起參與工作坊等活動,加上日常隨意的閒聊,所描繪出來的「世界的另一個樣貌」。對於這些只知道「看不見的世界」的人來說,眼睛看到的世界才是「其他的樣貌」。所以我們常會說:「你們那邊看得見的世界是怎麼樣?」「這個嘛,我們這邊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描述彼此的世界。

在了解世界的另一個樣貌的同時,也能得知身體擁有的另一個樣貌。例如,許多平時由眼睛進行的工作,都可以用眼睛以外的器官及部位去完成,像是手可以「閱讀」、耳朵能夠「掃視」……一旦明白看不見的人是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就會強烈地感受到,我們平常只發揮了身體一小部分的可能性。

在與世界建立連結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是怎麼運作的?本書想要建構一項廣義的身體論,而且可能是前所未見的理論。畢竟一般的身體論都是以健全者的標準身體來開展探討,本書卻是要透過「看不見」的特殊身體進行新的思考。

不過,即使將焦點放在「看不見」的身體上,也不代表由此獲取的資訊就必然有專屬、特定的意義。所謂的障礙者,只是「不使用健全者所用之物,而是使用健全者不用之物」的人而已。不過,藉由了解障礙者的身體,或許能超越以往的身體論,得到更為廣闊、更能發揮身體潛在可能性的觀點也說不定。

因此,這並不是一本討論視障者福祉問題的書,而只是純粹探究身體論,再從中認真察覺看得見的人與看不見的人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

話雖如此,「障礙」這個面向也不能完全就此忽視。如果不是從提供幫助或救援的角度出發,而是用好奇、感興趣的眼光去探究、理解,或許會使「障礙」這件事誕生出全新的社會價值。

此外,書中雖然全用「看不見的人」來概括表示,其實「看不見」這件事的背後,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例如,有沒有曾經看見的記憶?是完全失明、還是隱約能看見一點?是視野狹窄、還是難以分辨顏色?……此外,同樣「看不見」,是比較常用聽覺、還是觸覺來輔助?抑或還有其他的方法?……每個看不見的人,「看」的方法都不一樣。

要小心的是,過度依附於個別案例、或是過度普遍化,都有可能錯失重要的論點。因此,要如何取得「個別」與「普遍」的折衷點,確實很不容易。本書會盡可能引用採訪中取得的具體說法,再以此為依據,彙整成一般性的理論。

接著,我們就來窺看一下「看不見的人」的世界吧!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1IFD0001

商品條碼EAN:9789869645775

ISBN:9789869645775

印刷:單色

頁數:240

裝訂:膠裝

| 同類型書籍 |
被隱藏的中國:從新疆、西藏、雲南到滿洲的奇異旅程
我深愛的國家:俄國女孩的真實告白
革命分子:共產黨人、無政府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軍人與游擊隊、暴動與革命
革命前的寧靜:激進想法的起源,往往在意料之外
中華博弈:抉擇世界秩序的全球競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