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賴以維生的技能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果有一天,你的身體背叛了你,讓你再也無法找回過去的自己,
你會選擇放棄,或是盡己所能的戰勝命運?
一段關於前MLB天才投手與運動失憶症奮鬥一生的回憶與紀錄
安基爾本有躋身史上最優秀投手之林的天賦,但有一天,那天賦忽然消失了。
曾經的紅雀大物新秀瑞克・安基爾,原本是位預期能夠在MLB場上拿出宰制級成績的天才,卻在2000年的那一天,他大聯盟生涯的第一場季後賽,忽然失去了他賴以維生的非凡投球天賦。
他的天賦之所以忽然消失,並非因為受傷,也不是任誰也料不到的意外事故,而是因為一個被稱作「投球失憶症」(the Yips)的神秘焦慮症狀。投球失憶症無預警地在一場眾目睽睽、數百萬人收看的季後賽中找上安基爾,並就此糾纏他直到現在。
對安基爾來說,投球失憶症帶給他最大的考驗,並非在投手丘上,而是那些他在比賽之外、想方設法重返大聯盟的無數個白天和漫漫長夜。有長達四年半的時間,安基爾想盡各種辦法對抗投球失憶症:接受心理治療、服用藥物、做深呼吸、從事運動、閱讀自我成長的書籍,甚至喝伏特加。在那之後,安基爾在25歲那年做出不可思議的人生大翻轉:以打者的身份重返大聯盟,並累積七個成功的賽季。
透過本書,安基爾毫無保留的揭露出他所經歷的一切痛苦與過程,包括他不堪的過往以及掙扎求存的每個瞬間,更讓我們能看見壓力對人造成的影響,以及被逼到崩潰邊緣的人如何做出人生下一步的決定。
本書特色
- 當事人提供最深刻的第一手說法給非常有經驗的傳記寫手、大聯盟資深記者,呈現出來的結果是行文流暢、描寫深入、資訊和故事非常第一手且獨家的自傳。
- 內容充滿情緒和感受的描述,是一本很有溫度的書,就像踏進另一個人的生命故事,經歷不同人生的酸甜苦辣。
- 當事人可說是投球失憶症史上最知名的人物。
- 對於投球失憶症的探討非常廣泛且深入,很適合想了解相關議題的人閱讀。投球失憶症只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中文稱呼法,事實上the yips是一個對於忽然失去操作某種簡單運動機制的能力的總稱,不僅侷限於投手或棒球,任何運動員都有可能遭遇該症狀,只是情節可大可小而已。因此相信會有非常多棒球人、運動員、對運動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對於這本書感興趣。
各界好評
這是本令人動容的書,安基爾袒露內心世界,向讀者細細述說他心裡的掙扎與煎熬。安基爾呈現在這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他在球場上的表現一樣,毫不保留。千萬別錯過這本書。
----華盛頓時報
這本書發人深省,並記錄了主角最脆弱也最成功的時刻。在這個由數據和電腦分析主宰一切的年代裡,安基爾和布朗再次提醒了大家,棒球比賽是真人在打的。每個棒球員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家庭故事、有眾人期待所帶來的壓力、也有終其一生欲完成的夢想。本書會改變你看比賽、看球員的觀點。
----前大聯盟投手、暢銷書《生而不完美》的作者亞伯特(Jim Abbott)
每年都有大量的棒球書出版,有些很好看,但只有極少數是傑作,而安基爾的回憶錄正是後者。這是一個關於罕見天賦和莫名痛苦的故事,裡面有令人心碎的時刻、令人羞愧的事蹟、令人振奮的高潮,雖然不比預期的多,但每個點都令人難以忘懷。這本書的述說非常寫實、注重細節,充滿誠實的內心想法、羞愧之情、同理心。安基爾的生涯是一條蜿蜒顛簸的道路,但最後卻通往可能是最美好的目的地:真正地接納投球失憶症的事實,以及對個人內心與心魔的完整理解跟剖析。
----美國知名體育賽事播報員卡斯塔斯(Bob Costas)
安基爾一直以來都是真正的天才型選手。他曾經擁有非凡的資質,當面臨人生的難關時,他也證明自己擁有非凡的人格與鬥志。他的自傳非常坦白且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述說了他成為成功投手的故事、他職業生涯快速走下坡的殘忍過程、他以強打外野手身份重生的驚奇旅途。看完這本書,你對安基爾的印象會停留在「一個贏家、一個成功的丈夫、一個成功的父親、一個成功的人」。他的故事能撼動每個人的內心。
----名人堂總教練、前紅雀隊總教練拉魯沙(Tony La Russa)
我們很多人看見安基爾非凡運動天賦的第一時間,都覺得他的職棒生涯會走得十分順遂。但他過人的天賦仍無法壓過他必須承受且難以解釋的心魔,這心魔從他帶有家暴的童年,一路跟到患上投球失憶症。要在書中如此坦白,如實說出他人生的挑戰和坎坷的棒球路,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名人堂成員、前洋基隊總教練托瑞(Joe Torre)
《心魔》對任何曾經對抗過心魔的人(也是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本必讀的書。我一拿起這本書,就放不下來了,也許因為我原本就已經知道故事的一部分,但更因為它展示了人心力抗逆境的堅強與不妥協的精神。
----皇家隊總教練馬西尼(Mike Matheny)
一名前大聯盟球員,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呈現自己獨特的球涯與戲劇化的人生。大部分棒球回憶錄對於非死忠棒球迷來說,吸引力不大,但這本書不同。在體育記者布朗的協助下,安基爾把他的故事說得更完整了。這是一本非常有內容的運動生涯回憶錄,書內探討的內容遠遠超出運動的範疇。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安基爾的回憶錄在眾多運動員自傳裡鶴立雞群,他在這本回憶錄的口吻意外地坦白且具說服力,細細呈現了他解決人生各種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從喝酒、服用藥物、決定退休到乾脆忘掉投球這件事,最後終於以打者和外野手的身份回到球場。
----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我很喜歡快樂的結局,但這本書的最後,並沒有你所想像的快樂結局。安基爾轉職成為打者的經歷、後來卸下球員身份的生活,以及終於擺脫父親陰影的過程,都是充滿救贖的故事。
----前《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體育作家金恩(Peter King)
對於喜歡棒球心理學的人而言,安基爾這本自傳的打擊率可能高達四成。
----《聖路易郵訊報》(St. Louis Dispatch)
在安基爾身上發生的事可說是棒球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故事之一。這本書的述說,會讓你對安基爾力抗這個神秘症狀的焦慮,感同身受。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健心運動心理臨床心理師 符力中、郭修誠、鄭婷
運動心理諮詢師 陳泰廷
職棒球星 郭泓志
職棒球星 潘菘瑋
國家隊運動心理師 洪紫峯
運動視界主編 楊東遠
我只想寫寫體育 飛鳥
野球乾一杯 阿強 ── 感動推薦
瑞克・安基爾是一名前大聯盟投手、外野手,大聯盟生涯11年效力過聖路易紅雀、華盛頓國民等球隊。出生於1979年的他,20歲生日的一個月後,就在紅雀完成大聯盟初登場,並且成為大聯盟自傳奇球星貝比・魯斯(Babe Ruth)之後,首位累積至少10場勝投和50支全壘打的選手。2013年卸下球員身份後,安基爾曾擔任國民隊的生活技能教練,目前則任職美國大聯盟轉播單位的球評。現在安基爾與他的妻子羅芮(Lory Ankiel)、兩個兒子戴克蘭(Declan Ankiel)與萊克(Ryker Ankiel)一同居住於佛羅里達朱庇特市。
提姆・布朗是得獎作家,擁有25年的大聯盟採訪資歷,任職過的媒體包括《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紐華克星報》(Newark Star-Ledger)、《辛辛那提詢問報》(Cincinnati Enquirer)、《洛杉磯每日新聞》(Los Angeles Daily News)、《雅虎體育》(Yahoo! Sports)。他曾與另一名大聯盟選手——獨臂投手亞伯特(Jim Abbott)——共同撰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生而不完美:一段近乎不可能的人生》(Imperfect: An Improbable Life)。目前布朗與他的妻子凱莉(Kelly Brown)居住於加州威尼斯區。
畢業於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熱愛體育賽事、棒球、美國職棒,從大一起撰寫棒球文章、編譯體育新聞,目前為UDN聯合新聞網、運動視界網站的大聯盟專欄作家,另擔任過FOX體育臺記者、《好球帶》節目播報、中華職棒賽事英語播報,也是棒球Podcast節目《Hito大聯盟》的主持人之一。現為緯來體育台主播。
電子信箱:jacky0988730854@gmail.com
《Hito大聯盟》節目官網:hitomlb.com
精彩試閱:
警訊來的步調不像毛毛雨那樣,斷斷續續且力道不足,反倒更像是一條湍流,正穿過佈滿岩石的河床,雖然看起來頗急,可是跟我還有一段距離,應該在上面一層,或是更高的地方,還得再翻騰幾波才會下來。照這情況,我應該還算安全吧? 如果我不動、當作沒看見、或是站在不會被波及的地方,這條警訊湍流就會通過,我也可以不再緊張屏息,開始放鬆呼吸。然而,我的心卻想要我起跑,跟著湍流並行。
瑞克(Rick Ankiel,作者自己),快點,我們得衝了。現在就得衝了。
但我沒辦法起跑,我只能待在那兒。那條湍流朝我這而來,它從一開始就鎖定我了。
跟它正面對決吧,瑞克,跟它拚了。你行的,瑞克,回想一下你的投球機制。右腳掌往後……
湍流拍打岩石、石子翻攪碰撞的聲音漸漸加大,就像一個變了調、走了音的交響樂,音量愈來愈大,聲響引發的震動衝破了空間的限制。湍流翻騰穿過了攔阻,我頭腦裡血液快速流動的聲音環繞耳際,流量過大像是溢出了血管,拍打激盪著動脈管壁,就如同大雨之中被雨水震撼的屋簷排水導管、大海之上遭到浪濤無情對待的扁舟。隨著令人不安的內心聲響愈來愈大聲,我的心臟跳動地愈發激烈,頭部血液的流動更加不受控制,從我額頭後方、繞過眼睛周圍、到耳朵旁邊、延伸至臉頰附近,最後沿著頸部後方順勢而下。
忽然間,我臉上的血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陣爆汗。雖然流汗,但其實全身發冷,唇齒乾燥渴求水份的滋潤。我感受不到自己的雙手,於是雙眼向下沿著左臂看去,試圖定位左臂的確切位置。我手上應該有拿著什麼東西的。喔,是一顆棒球。原來我剛才手上有拿著一顆棒球? 他們已經把球傳回來了嗎?
現場實在太吵了,看臺上的觀眾,一直朝著我大吼大叫,我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麼,但我能聽到來自頭腦內部黑暗處的聲響,那些令人不安的警訊噪音,朝我席捲而來。我只能孤身一人面對。
瑞克,你行的,不過就是打棒球而已嘛,你知道該怎麼做的。
但我當下已經不知道怎麼投球了。在那之前我很會投,但那個當下我已經忘了。
該死的,瑞克,把球丟出去就好了啊。來,右腳往後踏……
我看到了,球在我的手掌裡,但我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我感受不到縫線、被塗抹過泥土的牛皮表面,也感知不到球的圓潤形狀還有重量。一點熟悉感都沒有。我就像戴著毫不相關的烤箱防燙手套,而那顆球好似是別人幫我拿著,捧在手上,等著我去拿球開始丟。
瑞克,把球拿起來啊。把球拿起來,然後丟出去。
心魔主宰了我。它再次主宰了我。
心魔的力量匯聚起來,可怕又不輕易饒人,吞噬著我,讓我頭暈目眩、陷入黑暗、迷失了方向。我無力反擊,毫無防備能力。我曾試著一笑置之,或是哭泣宣洩,不斷丟球直到沒辦法再丟為止;我也曾試著不予理會,把它忘記,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有時甚至一整天,但回來後才發現問題沒有解決,心魔反而在我內部深處變得更加壯大。
那時的我還很年輕,才剛開始可以喝酒;在心魔啃食的當下,我非常需要酒精的麻痺。我投出一球,它跌跌撞撞地滾向捕手的位置,然後一切急轉直下。我的腦子瞬間被不確定性佔據,身體不受控制地緊急關機,焦慮感則使喉嚨沙啞。我的大聯盟生涯因為一顆失控的投球開始迷航,並且把我一部分的人生、一部分的所愛、一部分的所恨、一部分的未知,跟著一切帶進了迷途。焦慮襲來的態勢,就像水壩支撐不住洪流崩垮,而我就是在下游載浮載沉的那葉扁舟,迎接失控的洪流而來,經歷一陣沖刷之後,在災後的沙河泥濘裡舉步維艱,每一步都踐踏地更深、每一步都被河水淹沒更多,最後慢慢地陷入溺斃的邊緣。
我以前能夠投球,我以前很會投球,而且是很強的那種。然後轉瞬之間,我就不會投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忽然喪失了這個能力。即便過了十年之後,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不會投球。
外界曾經盛譽我會成為下一個科法斯(Sandy Koufax)。科法斯是大聯盟史上最偉大的左投手之一,而他們認為我有可能達到跟他類似的成就。然後在一瞬之間,這個比喻就不復存在,因為我不再是當初那個他們看到的投手。
我曾經對自己人生的未來很有把握,至少有信心說大致的方向不會太偏差,然後在一瞬之間,我變得完全迷惘。
我曾經非常清楚自己爭鬥的對象是甚麼,通常他們就在我前方,距離我剛剛好六十呎又六吋。在小時候,我爭鬥的對象不一定距離我六十呎又六吋,比較近,而且近非常多,帶著迷離狂亂的眼神、酒氣薰天的口氣,以及陰晴不定的臭脾氣。但那還不算最糟的,真正可怕的爭鬥會在之後襲來,一下子攻佔我的全部,一下子全然消失,有時候則像現在,無情地現身,讓我內心的焦慮感迅速堆積起來,掩蓋我的聽覺,外面五萬人的嘶吼吶喊,甚至抵不過我頭裡面的噪音。這場爭鬥我必輸無疑。我會輸掉,然後跌入更加黑暗的深淵,在那裡空氣變得稀薄,就連最簡單的動作─比如說丟球─都會變成挑戰我心智成熟度的終極考驗。我的決心,甚至是我該死的理智,也都受到了挑戰。
標準的大聯盟投手丘,從最高到最低點大概二十五公分,光這高度就足以讓我產生棒球版的懼高症症狀。
與此同時,謝亞球場(Shea Stadium)觀眾席上有一個球迷舉起了一個手做的牌子。看臺上有數萬名球迷,比賽又是在十月份,所以現場非常嘈雜、氣氛陷入沸騰,這是一場在紐約進行的季後賽該有的樣子。感覺上,看臺上的人都在對著我吼叫,並且帶著嘲諷地口吻拉長我名字的音節。「你爛透了! 安基─爾!」、「你真是個怪胎,安基─爾!」、「快丟個好球過來嘛,安基─爾!」過去面臨到類似的情況,我從來不曾往觀眾席的方向看去,因為我當時夠堅強、對自己夠有信心,那些球迷根本沒辦法撼動我。不過這一次,我看向了觀眾席。
在那一刻,我的職棒生涯正在崩壞,我的球隊不能夠再倚靠我的投球了。我已經好幾天沒有睡好。我的父親雖然在監獄裡,但是有機會就一直打電話給我,拖慢我前行的腳步,甚至是把我往後拉。我的母親也一直問我的情況,想知道我是不是安好,擔心我是不是在休息區染上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神經肌肉病變。記者不斷追著我,問一些我沒有答案的問題。那些問題老實講,沒有人有答案。有些人─包含一些朋友─就只是注視著我,什麼都不說,但這還不是最令人難受的。最令人難受的是,有些人會對我說一些聽起來很好聽的話、一些鼓勵的話,但他們不知道,那些話在我耳裡更像是在可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