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協助醫療疾病的偵測、預測到預防,

在看得見的醫療現場前台到看不見的後台,AI都還有很多發揮與應用空間。

了解最新的醫療AI科技,是我們未來健康的保障。



《AI 醫療大未來》

台灣第一本智慧醫療關鍵報告

李友專 著

採訪整理:謝其濬、林怡秀

「徹底運用醫療 AI,就不會有付不起的醫療大未來」
「投資醫療 AI ,就是投資自己的未來」
「沒有 AI,就沒有精準醫療」

這幾年 AI 捲土重來,在許多產業掀起革命,也有不少科技業者嘗試跨入醫療領域。就醫療而言,應用 AI 早已經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也不能再等了。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我們需要投入的醫療資源越來越多;加上少子化影響,人力資源短缺,醫護人員得照顧的病人越來越多,每個人能被分配到的資源變得稀少又難得,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

如果能夠徹底運用 AI 的偵測、預測與預防的技術,就有機會解決長照及其他醫療的重大問題。AI 已成為醫療必要的基礎建設,投資 AI 就是投資自己和子子孫孫健康的未來。

這本書將帶你認識醫療 AI 和你有什麼關係?了解最新的醫療 AI 科技,是你未來健康的保障。


各大電子書店同步熱銷中!



推薦序

病人第一,才是我們期待的醫療人工智慧


當年圍棋程式 AlphaGo 擊敗世界圍棋冠軍,其中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令舉世驚豔。

近年,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Hanson Robotics)開發的機器人蘇菲亞(Sophia),不但具有人工智慧、視覺數據處理和面部識別功能;甚至還能模仿人類手勢和面部表情,就設定好的主題,與人類做簡單的對話交流,AI 技術更加細膩。蘇菲亞也在 2017 年 10 月獲得沙烏地阿拉伯公民資格,成為全球首位擁有國籍的機器人。蘇菲亞的誕生,再掀一波人工智慧浪潮,AI 也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

AI 已走進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舉凡金融服務、零售、自動駕駛、機器人、智慧生活,它都讓人類的日常生活變得便利無比。我國行政院於 2018 年提出「台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我國居全球龍頭的半導體代工服務為利基,在許多產業注入 AI 的思維。而與人們健康息息相關的生技醫療業,更不可免地站在這一波新科技的浪頭上。

來到衛生福利部,我就思考著:如何讓人工智慧,協助加速長照改革。我國社會少子化加上人口高齡化的加乘影響,借助 AI 已為趨勢。在推動長照政策的各種挑戰中,照顧服務員與家庭照顧者的人力不足,仍是一大考驗。而人工智慧具有極大潛力,能夠紓解這個問題;若再加以應用大數據,未來勢必能在長照市場創造更多價值。

用簡單的例子來說,以往照顧服務員到個案家裡服務時,全憑一個人的體力與精神完成工作,實為辛勞。AI 時代來臨,照服員可以隨身攜帶像是掃地機器人這類的智慧小家電,到個案家服務。假設以前替個案洗澡及整理家庭環境,這兩種服務加起來需時一小時;有掃地機器人幫忙後,照服員替個案洗澡時,掃地機器人也同時在打掃,可能半小時就完成兩種服務,這就是 AI 帶來的好處。

再以社會安全網為例,高風險家庭發生的社會事件時有所聞,政府相關輔導人力有限,也常因此不能阻絕悲劇於先。此外,過去處理方式大多是個案導向,當面對低收入或吸毒等個案問題,常只能處理個別問題。今後要改變思維,衛福部正在建置社會安全網專屬的資訊系統,希望可以充分掌握個案的各種已知風險,改以家庭為單位來管理,透過資訊系統即時掌握高風險家庭困境,給予適切的協助,可說是科技化 AI 與人性化社工相輔相成的社會安全網。

目前國內外已有眾多業者投入長照領域,各種人工智慧科技與產品也相繼誕生,未來的長照服務,必須更多元創新。但最重要的是,如同作者李友專教授在本書中提點大家,關於醫療,不見得處處需要華麗炫技的人工智慧,而是真正把病人擺第一、能夠解決核心需求的人性智慧,才是生技醫療界所期盼的人工智慧。

推薦序

眼科醫師看到的 AI 醫療大未來


AI 醫療大未來需要跨領域人才參與及領導,正如好友李友專教授既是專業醫師又是醫學資訊世界級的院士,也兼具醫院管理實務經驗。在本書中彙集整理出整個醫療及照護範圍內,AI 科技過去丶現況及未來如何發揮角色,幫助病人及協助醫療人員,並由各種角度讓讀者了解全貌。書中引用了不少例子,讓身為眼科醫師及網路公司經營者,同為跨領域學習的我,對於 AI 科技如何改善醫療及如何為醫師發揮加乘效應特別心有戚戚焉。

AI 較為人知的先例,是 1997 年 IBM 的「深藍」電腦打敗世界西洋棋王 Garry Kasparov,之後世人才又開始重新關注人工智慧。其實 IBM 更早之前就在眼科領域掀起波瀾。1983 年,眼科醫師 Stephen Trokel 與 IBM 的研究員 Srinivasan 提出將原本用於切割半導體晶片的準分子雷射運用在眼角膜上治療近視的概念。到了 1990 年代初,美國FDA開始準分子雷射角膜表面切削術(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的臨床實驗,開啟了現代近視雷射手術的潮流。這也是我三十年來一直深度投入的近視及老花矯正醫療科技領域。近年來我們引入眼科飛秒雷射機器人系統協助醫師更精密的運用在微創白內障及老花晶體置換手術,大幅度的提高傷口的微創技術及術後恢復的速度與效果。這方面的眼科 AI 機器人也正方興未艾!

眼科由於特殊的可觀察性及偵測性,加上相關醫學科技發展,是近年來 AI 醫療應用的重點領域,有好幾項都已發展為實務上的臨床應用。如 IBM 持續專研眼科醫學影像,包括與 IDx(其開發的 IDx-DR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系統,是第一個通過 FDA 的 AI 系統,可合併在設備上應用。)策略聯盟、其與英國 Moorfields 眼科醫院共同開發辨識視覺疾病的機器學習系統等,應用領域則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以及青光眼。對於眼科乃至相關全身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於阿兹海默症的預防丶診斷及診療建議,提供未來莫大的想像與應用空間!

同時間,另一個大廠 Google 也開發視網膜 AI 篩檢系統並實現幫助印度眼科醫師,透過遠程醫療互聯網,解決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嚴重問題。

除了上述運用,眼科醫學計算回歸公式領域,Hill-RBF Calculator 也運用以 AI 神經網路系統(CNN)計算人工水晶體度數的程式,準確度也有很不錯表現。

眼睛是個超級精密的器官,眼底的整體是一個細微而複雜的血管及神經系統,醫師需要仰賴高度專業的判斷,分析各種影像檢查的細微變化。AI 人工智慧科技大幅縮短報告產出時間並且能夠進行自動篩選,不僅減輕驗光師及眼科醫生的負擔,更重要的是提高醫療安全性、效率及效果,因此能擅長應用 AI 的眼科醫師將是未來趨勢領導者。

醫療是複雜多變的,人工智慧科技的發展,能夠幫助醫生及醫療機構掌握多變又巨量的資訊,並且提供即時有精準的運算能力,加上精密的機器人系統,能更有效解決病人的問題。誠如李教授所言,未來的贏家,將會是最懂得善用人工智慧的人才及組織,醫療領域更是如此,我深表認同。相信本書能帶給讀者深邃的洞見,展望 AI 醫療大未來。


「投資醫療AI ,就是投資自己的未來」

本書亦獲得 【宏碁基金會】、【永齡健康基金會】、【六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支持公益閱讀計畫,

共同響應關注醫療人工智慧發展。



2030年僱用大崩壞:AI人工智慧讓你失去工作,還是不用工作?

井上智洋

2045 年,只剩下1成的人類能保有工作?一場人類與 AI 的決鬥戰,似乎近在眼前,當人工智慧翻轉了世界,你是進化或被淘汰?

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

布萊恩・克里斯汀 Brian Christian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最佳書籍、亞馬遜書店電腦科學 Top 1 著作《決斷的演算》(Algorithms to Live By)合著者克里斯汀,另一部探討「人機關係」的佳作!

人工智慧時代人口經濟的危機和轉機:面臨下一波智能革命,如何思考長壽、創新和經濟成長

吉川洋

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國家,經濟衰退是必然?壽命延長只會拖垮國家財政?AI 人工智慧浪潮襲捲而來,人類將被機械取代?真實狀況真的是這樣嗎?

創新 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北醫藥學系締造全球生技千億商機的故事

方含識、謝其濬

15 位北醫畢業生,繪製醫藥與生技王國的地圖!這是送給年輕人與現實搏鬥的勇氣之書,也是打開年輕人智慧,學習創業精神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