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洪素珊博士(Dr. Susanne Hornfeck)受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派任,於台灣大學外文系擔任客座講師,在台任教期間,結識同在外文系任教的銀娜,得知她的人生故事,種下文學因緣。於是起了念頭,動筆撰寫這個中國小女孩在二戰期間的奇妙經歷,即為《銀娜的旅程》。此後並陸續寫下《英格的孤島》及《木蘭的外婆》,遂有「認同三部曲」的誕生。

「認同三部曲」以十年工夫寫就,地理上跨越了歐亞大陸,時間上從二十世紀上半葉來到二十一世紀初,主題涵蓋戰爭、流亡、離散、融合,透過三位女主人翁銀娜、英格和木蘭的人生故事,作者想說的是:友善的接納對外來者而言,意義何其重大。

「認同三部曲」的誕生,建立在一張橫越歐亞的跨國文學與翻譯網絡之上。八十一年前,銀娜在中國搭上郵輪向德國啟程;三十年前,從德國來的洪素珊與銀娜在台灣結識;十年前,銀娜的女兒馬佑真著手翻譯三部小說。

2018 年 10 月,「認同三部曲」出版完成,左岸文化特別邀請洪素珊博士與馬佑真女士出席新書發表會,分享寫作與翻譯歷程,歡迎讀者一齊共襄盛舉,見證這三部小說的開花結果。

在流動與混雜的世界裡,我們不再只擁有單一的身分;尋覓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是人們每一段尋找自我認同的旅程。

或是真人實事,或是取材現實的半虛構作品,以身份認同為主旋律,在三位少女的視野中,帶出小說背後的宏觀歷史背景。個人生命史與外在政治大環境之間,存在著既平行又交錯的關係;所謂的「朋友」、「敵人」或「家鄉」,並不像政治所界定的那樣一目瞭然。

中國與德國──抑或,東方與西方──就這樣被命運牽繫在一起,人們要如何勇敢面對語言和文化樹立的藩籬?我們終究會知道,其實,認識對方即是認識自己。

互換身世的銀娜與英格

不僅是中國內部的遷徙,鑲嵌於二戰圖景內的中日戰爭,也使得《銀娜的旅程》和《英格的孤島》(舊譯為《用筷子吃蛋糕》)這兩部小說成為可能──也是德國漢學家兼小說家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認同三部曲」的前兩部。小說背景即是中日戰爭期間,中國女孩銀娜被父親送到德國布蘭登堡去避難,她在那裏結交的朋友英格,卻因為之後希特勒開始壓迫猶太人,而舉家逃往當時少數願意接納猶太難民的城市之一,上海。銀娜在布蘭登堡住了八年,又因為戰爭緣故遷往瑞士,戰後當她學業結束,成了德文法文流利的青春女郎,卻回不去布蘭登堡(東德),也回不去中國,輾轉來到台灣,就此住了下來;英格到了上海,先住猶太難民收容所,後轉住靜安區,珍珠港事變後日本人勢力範圍擴大,再轉到虹口居住,這過程中英格努力學習中文、替朋友的走私行當擔任車手,成了金髮碧眼卻熟習上海土俗、菜場殺價殺得超歡的另類中國通,戰後決心繼續留在中國。

出自 楊佳嫻教授在臉書的推介

楊佳嫻談「認同三部曲」:孤島的意義

「孤島」更重要的意義就是:人該如何測量自己在這些群體裡面的位置?人是否總在避免自己成為孤島、懼怕落單?我們需要找出共同點,而為了凝聚,也需要找出相異點,以使具有共同點的人凝聚力更強、一同面對共同的敵人。

只要有人跟人聚在一起,就會形成社會,而一旦有社會,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界線,把人分成「這個」或是「那個」。我們要待在那個被分配到的世界,還是要跨出去?

Openbook 閱讀誌 現場》戰爭下的個人與孤島:楊佳嫻談「認同三部曲」
作者

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

作者將於 2018 年 10 月中旬,應歌德學院邀請來台巡迴演講,並與台灣各德國語言與學術系所交流。

德國慕尼黑大學文學博士,漢學家,現居德國南部慕尼黑市近郊。從事專業著述及書籍翻譯,曾譯介(多數與汪珏合作)張愛玲、沈從文、林海音、白先勇、楊牧、哈金、張大春等多位名家作品至德語世界,是中德文學交流的重要推手。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四年受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派任,於台灣大學外文系擔任客座講師。在台任教期間,結識本書主人翁陳銀娜(化名),得知銀娜的人生故事,於是起了念頭,開始撰寫這個中國小女孩在二戰期間的奇妙經歷。

譯者

馬佑真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德文組碩士,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教育系研究。曾任職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專任講師,現為淡江大學德文系兼任講師,並為自由譯者。

再真實不過的 銀娜(蕭亞麟老師)

「那些泛黃的照片,有她當初搭乘沙恩霍斯特號郵輪到歐洲去時拍攝的,也有她在布蘭登堡上學時的留影。照片當中有一張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七歲的她坐在遠洋郵輪的甲板上,毫無懼色地望著那不可預知的未來。」

蕭亞麟老師(銀娜)在公海上
蕭亞麟老師(銀娜)從瑞士回台灣
蕭亞麟老師(銀娜)的小學同學
公海上的生日派對
認同三部曲

圍繞著戰爭、流亡、離散、融合而展開的青春組曲,探索身份認同與國族認同的永恆議題。

銀娜的旅程(已出版)

在敵對的雙方之間,卻發生了真摯的友誼;一位中國小女孩飄洋過海,她踏上的每一片土地都成為遠方 戰火與憤恨燃燒的年代,陌生的人們接納她、眷顧她、也改變她。本書改編自前台大外文系教授蕭亞麟老師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在不平靜的時代,身為一個中國小孩,銀娜前往德國度過少女時代;當她再度從歐洲遷往台灣,卻發現此地依然給她陌生之感。究竟何處才是她歸屬的地方?

閱讀書摘 立即購買

英格的孤島(已出版)

1937年11月12日,最後一批國民革命軍撤出上海,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南和法租界成了被日本包圍的「孤島」。有一位來自布蘭登堡的猶太女孩,卻在孤島發現了自己、發現了中國。當爸爸媽媽開始在十里洋場為了生存而奮鬥,小英格則踏上她的冒險之旅:探索陌生的城市、融入陌生的人群、戰勝陌生的語言,甚至靈活地運用中國朋友伊娜送她的筷子大啖中國菜。

閱讀書摘 立即購買

木蘭的外婆(已出版)

以一個十五歲德國女孩子的眼光,來看中國現代社會的真實面象及繁華的上海風光。透過她中國家人不同的角色和立場,讀者跟著木蘭一起經歷中國近現代的重大政治事件(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本書同時也是一部成長小說,木蘭從上海的經驗學習到,她中德混血的出身,不會使她的生活更困擾,而是讓她的生命更充實。

搶先閱讀 立即購買
講座活動

即使經歷文革的激情年代,木蘭的「外婆」仍然是活脫脫的一個上海女人

戰爭底下的個人,未必一定要跟戰爭的醜惡完全同步

在出生的國度與成長的國度之間,她耳聞目睹、呼吸於其中的是什麼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