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大愛電視台 經典.TV 4/12介紹《鷹兒要回家》 作者於摩洛哥人權組織服務期間,偶然在舊城區市集巧遇一對落難雛鷹,希望等到雛鷹羽翼豐滿將之野放,讓鷹尋回本然自由。鷹聰穎敏銳、情感細膩懂人心思;然而,一旦幼時離巢,落入人類之手,便再難以重返大自然。 為了讓雙鷹學習野外求生,作者只得出發探訪摩洛哥傳統馴鷹師,學習馴鷹技巧以訓練雛鷹狩獵,卻失望而返。只見雛鷹一日日成長,天台已關不住鷹的一雙羽翅,再加上鄰近調皮孩童還不時找機會逗弄雛鷹,眼見野放迫在眉梢,兩隻鷹卻各自有了意想不到的結局……。 本書特色 一個發生在人與鷹之間,關於愛與自由的真實故事! 看見古今中外,人以鷹為圖騰、對鷹的崇拜的故事;桀傲的鷹,從未被人所馴服; 一本難得一見,與鷹近距離接觸,日日一同生活的詳實記錄!
跑步一個人就好,幹嘛去人擠人參加馬拉松? 演唱會在家裡看DVD就好,何需上網搶票? 繼《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後, 熱血大嬸芭芭拉要揭開你我內心最深的渴望 ── 歡喜湊熱鬧! 艾倫瑞克總是以大膽、精湛的文筆揭露人性的黑暗面,這次她反其道而行,要探索人類團結的根源。 千年來,人類透過盛宴、裝扮、舞蹈來狂歡慶祝,滿足集體歡愉的欲望。從希臘人對戴奧尼索斯的崇拜,到中世紀熱愛跳舞的基督徒,狂歡一直是西方本土文化的精髓。但歐洲人自十六世紀起,便將集體慶祝活動視為野蠻的外來文化,教會成功將慶典活動驅逐到教堂外的街道上,自此成為「嘉年華」。 宗教改革後,新教徒視嘉年華為罪惡,歐洲殖民者更將各地原住民的舞蹈儀式消滅殆盡。事實上,菁英分子害怕慶典活動會破壞社會階級。但這項根深柢固的傳統並不容易消滅,從一九六○年代的叛逆搖滾,到一九八○年代體育嘉年華,都是在滿足人類集體狂歡的欲望。我們生為社會性動物,天生便懂得分享喜悅,只要能盡情發揮,世界和平絕非空想。
書籍專頁: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一個人總是有一天要死的,請您們不要過份傷心吧! ──郭慶寫給妻子的遺書 爸爸媽媽養育兒長大,兒非但沒有報養育之恩,反留給爸爸媽媽悲傷,死前就是此點使兒流淚不已。爸爸媽媽生兒並非沒有可安慰的地方。兒從小自知努力,家雖窮,卻因此更求上進,長大更立志,希求人們都能快樂過著日子。 ─江炳興寫給父母的遺書 生死已定,唯有恐怖年代遺失的歌還要再唱。 六位作家用文學的筆、歷史的眼,重現白色恐怖受難者的遺書 一九五○年代與一九六○年代,有兩群臺灣的年輕人,為了希求一個更好的社會,成為抗爭者。前者是「省工委」的參與者,後者是泰源事件的當事者。他們遭到政府逮捕並判處死刑,槍決前,他們寫下遺書,但遺書被扣押,直到二○一一年後,經家屬奔走力爭與各方聲援,這批遺書才送達家人手中。 為了使這些遺書的故事為世人所知,六位作者首度跨界合作,藉由閱讀受難者獄中書信、遺書與判決書,參考歷史文獻與訪談家屬,以文學敘事的手法,重現記憶分歧的白色恐怖歷史,以及受難者與家屬身心的斑斑刻痕。 這些遲了六十年的遺書,讓我們知道,以為已經過去的事,其實才剛開始,以為不存在的東西,其實一直都在。遺書終於送達,而臺灣社會對於這些遺書的記憶才正要開始。 ◎本書除有寫作者的專文,更收錄了遺書與家書的原件檔案,以及每一個傳主珍貴的照片。
201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非虛構類大獎 美國人最新中國指南,連歐巴馬都要買來看。 作者請讀者買台灣版,他申明放棄簡體中文版,因為不願被中國閹割審查。 如果中國是另外一個宇宙,那麼它又為何如此?《紐約客》記者筆下的中國,為什麼和台灣人所見的中國不一樣?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商業周刊》…… 西方各大主流媒體及政治觀察家一致贊賞 新浪、搜狐、南都周刊、外灘畫報、新周刊、人物周刊……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評論連線採訪 亞洲週刊、蘋果日報、中國時報、明報、風傳媒……港台媒體也討論歐逸文旋風 1996年,本書作者第一次到北京,這座城市讓他大跌眼鏡,他看到的中國首都,地理和風貌上更肖似蒙古風吹草原而非霓虹燈閃爍的香港。等他2013年離開中國後,新書《野心時代》則變成美國政治人物和普通人理解中國社會和政治的最新指南。 作者認定,在廿一世紀頭幾年,中國由兩個宇宙組成:既是全球最新超強,也是世上最大的集權國家。「有好些日子,我早上跟新大亨在一起,晚上則與軟禁在家的異議人士為伍。你很容易把他們看待成代表新中國、舊中國;涇渭分明的政經領域,只是到最後我歸結認為,他們是同體合一的。」 本書敘述兩股力量的碰撞:個人的野心志向與集權主義。因為政治及貧窮,四十年前的中國人事實上沒有取得財富、真相或信仰的管道,他們沒有機會經商;沒有力量挑戰政治宣傳及言論刪檢;沒有法子在共產黨外找到道德靈感。但在一個世代內,這三種東西他們都有管道取得,而且要得更多。只是共產黨依舊孜孜不倦於控制,他們想規定的東西,不止於誰領導國家,甚至列車服務員微笑時能露幾顆牙齒都想管,但這與外界生活的變化已相牴觸。「我在中國住愈久,愈感覺到黨釋放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人類潛能擴張,而且可能孕育出對其存亡最強大的威脅。」 這本書奠基在作者長達八年的訪談,行文則側重在不同領域打拚的男男女女,他們奮力想從某一領域推開一條路到另外的領域,不僅限於經濟,也涉足政治、思想及性靈。這些人很多是你我耳熟能詳的中國公眾人物,如異議藝術家艾未未、偶像作家兼賽車手韓寒、戴著鐐銬跳舞的媒體人胡舒立、逃跑到美國北京大使館的盲人律師陳光誠、從台灣泅水潛逃中國的林毅夫,還有很多是我們不甚熟悉,但在中國則知名度甚高的人物,如瘋狂英語的創辦人李陽、中國最大相親網站的創辦人龔海燕、用近乎虔誠的方式復興愛國主義的「憤青」唐杰、以及網路身份是詩人、真實身份是從農村移居北京的清潔工。歐逸文栩栩如生地描繪這些人,並將他們置放於轟動全球媒體版面的各種公共事件的背景下、放置於中國的政治和歷史的邏輯框架中,檢視他們何以代表了這個野心時代,及他們賦予給中國的意義。這些人物從表面看幾乎並無相似之處,但他們共同呈現出野心勃勃的新中國關鍵詞: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政治獨裁的高壓無處不在;人們追逐成功,與此同時也備感空虛,轉投信仰以尋求寧靜;自我意識的覺醒澆灌了個人主義,但也同樣滋生割裂感與不安。 唱衰中國和押寶中國,是目前外部世界看待中國的兩種主要視角,而作者不會如此簡化。他指出,由遠處看,大家經常描述中國已經無可逆轉地邁向康莊大道,但是在中國內部,人們則更小心謹慎。中國的一切,都是靠鐵、淚水及火而取得的,而中國人比誰都更曉得一切無常——誠如費滋傑羅形容:「真實的不真實,宛如一個許諾,即這個世界的基石乃是安置在精靈的翅膀上。」在北京的最後幾個月,那種脆弱感更深地纏繞著作者。 中國太複雜多樣,一直很難被定義,也永遠沒有終極答案。如今的中國,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蠢蠢欲動的情緒,它驅動中國成為最新興的超級大國,也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威權政府感到擔憂。官方用「中國夢」來回應這種情緒,將其描述為一種復興強國的慾望;本書作者敏銳精準地捕捉到這種情緒,但他稱之為中國的「野心時代」。 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它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傳記,中國的這幾十年則是由歐逸文來蓋棺定論,冠之以「野心時代」。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新書講座主題│ 從「尋路中國」到「野心時代」,紐約客記者筆下的中國轉型對談者│郭崇倫x李志德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UDN TV全球觀察主持人李志德《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無岸的旅途》作者活動內容│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它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傳記,中國的這幾十年則是由何偉和歐逸文來蓋棺定論,冠之以「尋路的中國」和「野心時代」。紐約客筆下的中國轉型,值得海峽另一邊的台灣人更深入理解。時間│2015-02-06(五) 2000-2130地點│誠品信義店3樓mini forum主辦單位│八旗文化參加方式│自由入場 聯絡電話│2218-1417*3163
德意志第三帝國 vs.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二十世紀的斯巴達與雅典 鋼鐵意志之國與世界文明之都最終的對決 1870年普法戰爭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終於誕生,雖然期間保皇派與共和派持續對抗、左派與右派勢力互有消長,但直到1940年希特勒踏入巴黎之前,第三共和國的確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西方人皆以巴黎為精神上的原鄉。 法國人正從大蕭條中復甦,不願相信戰事到來,但其實那是錯覺。他們深陷癱瘓狀態,無法評估自己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他們也無法評估結盟的力量,西方民主國家本可和俄國及東方小國結成強大的同盟,徹底摧毀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在巴黎,共和國總統、總理與受人敬重的貝當元帥正帶領著政府官員,在聖母院祈禱奇蹟出現,解救法國。但奇蹟沒有出現,德軍兵臨城下,政府決定撤離,人民也跟著逃亡,兩百萬巴黎男女老幼,打包簡單家當,放到車頂、機車或腳踏車的載物架,許多人甚至徒步逃難。 但1940年6月17日,夏伊勒站在巴黎街頭,穿著灰色軍裝的德軍踏過林蔭大道,一隊又一隊,川流不息。在短短的六週內,這個最偉大、最有文化的強權面臨全面的軍事潰敗。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夏伊勒當時目睹這一切,決定開始探詢、記錄這段黑暗的歷史。
書籍專頁:世界鐵道歷史200年:從蒸氣火車到高速鐵路 從蒸汽機車頭的變遷、車廂的進化、速度的競爭 臥鋪車和餐車的登場到產業、戰爭與歷史的關聯 全書收錄400幅珍貴圖片 搭配詳盡解說 依年代完整詳述橫跨200年的世界鐵路風華 售出英、美、義、法、日等十餘國版權 全球鐵道迷引領期盼的唯一經典 時至今日,一列火車奔馳而過已不再勾起人的好奇心。這被視為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其他許多事情一樣。但在半個世紀之前,鐵路的誕生具有翻天覆地的威力。人與貨物在陸地上的運輸自史以來首度不再需要依賴畜力牽引,而過去這種方式一直決定運輸的方式與速度。突然間,距離變短,這輛如惡魔般的機器(在某些人眼中蒸氣機確實如此恐怖)讓許多人的旅費更低。 當時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不曾遠離自己的家園,因此出現更便宜的運輸方式是一項影響深遠的社會進展。如果沒有鐵路負責將貨品運輸到各地,歐洲根本不可能出現工業革命。如果沒有鐵路,美國也不可能成為經濟大國。 軌道與蒸氣機逐年遍佈到世界各個角落。敘述鐵路的發展有點像要重述歐洲當代文明史:這種運輸工具如何成為我們歷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早的兩款入門蒸汽火車很快就被馬力更強與速度更快的機型取代。1825年,史蒂文生的蒸氣火車在英國以每小時22公里的速度運行;才經過27年,1852年法國克蘭普敦(Crampton)蒸氣火車速度已經達到每小時112公里。當時不是用馬就是用牛拉車旅行,因此這個速度已經相當驚人。特殊設計過的車廂取代了最初使用的車廂,而且在二十世紀初,有些路線已經搭載舒適的國際列車。由於運輸網絡日益增加,數以千計的貨車運輸各式各樣的產品。這些年鐵路快速發展,但政治也逐漸動盪,上個世紀爆發的世界大戰深深影響鐵路的發展,也證明了它們在軍事與策略上的重要性。 二次世界大戰後,蒸氣機運輸最終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整個系統都受到質疑,陸續被電力與柴油動力所取代。然而鐵路,不論是人或貨品的運輸,都還是無法抵擋機動車的普及。公路運輸比較靈活,成本又比較低,讓世界鐵路發展陷入危機。在這段時期,有權威的經濟學家還將整個鐵路系統與國家行政體系的消失形成理論。面對財政赤字的升高,數千公里的鐵道被關閉。由於燃料成本低,汽車、公共汽車與貨車似乎成為唯一明智的運輸工具,而鐵路注定要走向邊緣。 然而在1980年代初期,公路運輸的主導地位出現轉折,1974年第一次大規模石油危機,顯然已經讓公路的運輸模式長期看來不具永續性。之後數年,環保意識的逐漸抬頭也大大加速鐵路的使用。至今仍然沒有一項交通工具能用相對低的成本,以及對環境衝擊最低的方式,來運輸這麼多人。 政府在多年的漠視之後,又開始投資鐵路的基礎建設。鐵路發展已經追上時代的腳步,由於引入高速火車,鐵路運輸的平均距離與長程運輸都已經具有競爭力。一開始的速度217-240公里,現在最高可以達到每小時350公里。地方與區域運輸已經現代化,針對通勤族的特別火車,還有聯運服務的專門列車,例如整合公路與鐵路極有效率的服務。交通管理與控制系統很快就藉由衛星來做。 另外,使用火車旅遊也持續快速增加,越來越多人選擇搭乘火車進行各式各樣的旅行與觀光。鐵路或火車通常不只是一種「不同」的運輸工具,也是文化與休閒喜好的對象。今日世界各個角落、數以百計具有歷史意義與旅行的鐵路,充分見證此事。我們可能選擇搭乘老式蒸汽火車造訪中國,或者躺在舒適豪華列車穿越大陸。不管選擇哪一種方式,由於火車,讓這段旅程被當作一回事,一種珍貴的體驗,而不只是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地的簡單方式。當然,透過鐵路運輸的人數與貨物的比例仍然很低,但不管何處都逐漸將鐵路視為一種珍貴與基本的運輸方式,而且通常是無與倫比、較沒有壓力、也往往更具人性的旅行方式。 雖然火車與鐵路網這整個主題相當複雜,理解起來也不大容易,但無論如何都相當迷人。歷史、經濟、技術與社會的變遷都反映在鐵路的演化過程中,不同國家與大陸都充滿各式各樣的故事。要把這些主題涵蓋在一本書中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把注意力集中在基本的事實與最具代表性的火車,是我們試圖提供一個整體的圖像,還有鐵路故事的普遍印象。我們並不打算做百科全書般的完整說明,而是以真誠與熱情,試著傳遞出這個未知世界的魅力。 本書五大特色 ★絕無僅有!收錄400張影響世界鐵道發展的珍貴照片 ★從蒸氣、柴油到電力,依年代闡釋200年來各式機車頭的演變 ★從動力來源、車廂結構、臥鋪車與餐車到科學技術與產業,面面俱到詳述鐵道歷史 ★台灣高鐵、日本新幹線、上海磁懸浮列車,掌握全球高速鐵路的最新情報 ★東方特快車、皇家蘇格蘭號、西伯利亞鐵路…14條高人氣鐵道路線完整介紹 從世界格局欣賞鐵道技術與文化演進,培養鐵道國際觀的入門。 ──古庭維(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副會長、鐵道情報總編輯) 兼具歷史縱深與文化視野的世界鐵道綜覽。 ──李春政(鐵道攝影名家) 這是一本穿越古今時空鐵道,帶領讀者從火車誕生一直到最先進高鐵的火車書。──洪致文(鐵道專家、台師大地理系教授) 嗚~汽笛聲響徹雲霄,伴隨著濃濃的白煙,傳動軸用力地扭動巨輪,一輛黑色鋼鐵怪獸般的蒸汽火車,奮力馳騁在軌道上!一本有關火車的歷史,儼然就是近代人類的進步史,不是嗎?! ──鄧志忠(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知名鐵道作家)
書籍專頁:雨季的孩子:來自亞洲底層的苦難印記 ★本書獲得2008年西班牙最佳旅遊文學獎(Camino del Sid. 「我選擇報導這些無法爬上載滿機會的火車的人,常借用他們的語氣,因為他們的故事充滿了勇氣與尊嚴,值得我一一寫下。」大衛‧希門內斯 近幾年亞洲雖然呈現高度的活力,迅速發展,甚至在人權問題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是仍然有許多貧窮的人存在於此,有許多底層的人們不被看見。 雨季的孩子是一本真實故事集,新聞記者15年貼身觀察,講述在亞洲被遺忘了角落,處在社會底層,聲音不被所聞。書中藉著十個地區不同孩子的故事,反映亞洲不同的面貌以及悲哀,也看見了人性面對苦難的尊嚴與勇氣。 波蒂,5歲女孩,出生於柬埔寨,愛滋帶原兒,母親住在醫院,父親偶爾會來看他們,但只是為了找她孱弱的母親發洩性慾。作者離開醫院前要求幫她拍張照片,她選了她最喜歡的粉紅色洋裝,但令人不能相信的是她比母親早死,之後她母親也上吊身亡。 莊無敵,是12歲的泰國拳擊手,出身自最貧窮的區(Korat),那裏的雨季不是太長就是太短,在這村子能做的就是成為出色的拳擊手,然而Cuan至今7戰7敗,他們家仍然一貧如洗。 雷內,出生於馬尼拉的掩埋場,10歲,他每天就是等待垃圾車到來尋找可用之物,他甚至無法想像其他地方的生活該怎麼過,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開垃圾車,認識作者之後他的夢想改變成趕快長大離開這裡去從軍。 曼海三,是蒙古13歲地下兒童,那裡的孩子都是孤兒,他們口裡的家是地下坑管,在那裡,他們不會抱怨老鼠,他們討論黑暗飢餓還有恐懼,所有恐懼之中,最壞的就是警察。 作者在過去的旅途,親眼目睹了戰爭、政府對人民的壓迫,以及鄉村的貧窮,在那裡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用品,對他們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還有讓人們失去一切的天然災害,嚴峻的不公不義常發生在他們身上,但我們卻對此保持冷漠,好像這些我們所擁有的權力,他們不配獲得。它們不是悲傷的故事,只是讀起來有點苦澀罷了,因為它反映了某種我們不忍卒睹的現實。這些主角都別具特色,儘管他們的生存特別需要勇氣,還有許多關乎活下去的人性考驗。 本書特色 ※ 將每座城市中的小孩故事串起成為一本書,除了小孩故事之外還有對於每座城市或是國家的觀察,輔以從1998年開始作者在亞洲四處生活的經歷。書中的小孩反映了亞洲不同的面貌以及悲哀。
當旅人踏出腳步, 一場規模驚人的全球經濟、文化、生態大波動將隨之揚起。 從嗜好演變為產業,「旅遊」的影響無形中已和你我緊密相連 您可能不知道,觀光目前已是規模僅次於石油和金融、不容忽視的世界第三大產業,產值高達六點五兆美金,而且相關從業人數更多達全球總人口的十二分之一。在本書中,曾任《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特派記者的伊莉莎白∙貝克以實際行動走訪世界各地,觀察過去曾被大眾認為不過是種「嗜好」的觀光旅遊行為,如何變成一項規模驚人的「產業」,而旅遊又如何對全球各國的經濟、生態環境以及文化交流或衝突,產生深遠影響。 你的歡樂是我的痛苦? 「觀光」對國家究竟是毒藥還是靈藥? •世界遺產吳哥窟因周圍旅館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日漸下陷,千年古蹟正緩緩崩解。當地政府為了觀光開發強制徵地,驅逐住民,但獲利的錢財卻是進了誰的口袋? •水都威尼斯老城區居民人口僅六萬,每年卻被迫面對兩千萬觀光人次如潮湧進門前。眼看家鄉淪為擁擠卻空洞的主題樂園,威尼斯人如何反擊? •遊輪旅行另人嚮往,但搭載人數動輒數千,航程中的髒汙廢水暗中排向何處?船東又如何大鑽法律漏洞,苛刻員工,謀取暴利? •哥倫比亞捨棄為美國市場供應牛肉的畜牧業,國家轉而發展綠色觀光,為何反倒更加有利可圖,帶進大量外匯? •波斯灣畔的杜拜金碧輝煌,但拔地築起這座夢幻之城的,竟是生活悲慘的南亞奴工;而從荒蕪之城變身大型購物中心的杜拜在贏得舉世注目之際,又失去了什麼? •犀牛標價一萬美金,大象六萬,面臨嚴重盜獵問題的非洲尚比亞國家公園,何以邏輯弔詭地開放遊客付費獵殺動物,以求動物保育? •當紅色中國大舉開放人民出國旅遊,對台灣和世界而言,帶著大把鈔票的來客會是財神上門,還是災難一場? 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一趟探究「旅遊與觀光」的深度報導之旅,揭露歡樂與奢華之外的暗黑真相。 透過伊莉莎白∙貝克走訪十國四大洲的觀察、紀錄和訪談,「旅遊和觀光」這看似無形、規模卻是最為龐大,和你我息息相關,卻也可能最具破壞性的行為和產業,將在她深度與趣味兼具的豐富報導下,從社會公義、生態問題、文化侵略、經濟流動等角度,呈現出你我過去未曾深思的真實樣貌。
你一定看過《鐵達尼號》,卻不一定聽過「太平輪」。 在動亂的年代裡,她乘載了亂世的悲歡離合。 更因為國共內戰,她和上千人的性命被迫捲入驚濤駭浪中。 太平輪的沉沒,究竟是意外?或者暗藏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小年夜。 冬風與海浪在宇宙間衝擊交響,上千個火炬般的生命,殞落在大海之中…… 在抗日戰爭方歇、國共內戰正炙的年代,大批逃難潮湧向臺灣。「太平輪」,便是其中一艘滿載上千乘客的逃命船。然而,太平輪最後沒能抵達臺灣,她在舟山群島海域不幸遇難沈船。闃黑冰冷的汪洋中,無論政商名流、富豪平民,船上千人盡皆淪為波臣。 官方調查版本指出,太平輪是因為「超載」、「超速」、「抄捷徑」,而與另一艘貨船相撞、繼而爆炸沉沒。但此時卻有更多傳言在坊間流竄:有人說,太平輪是一艘黃金船;也有人說,船上曾發生國共諜戰,炸沉太平輪是玉石俱焚的結果。當傳言甚囂塵上之際,官方版的撞船、沉船原因,竟也被航海鑑定專家檢證出各項疑點……如果鐵證不再如山,傳言可能成為事實,太平輪的沉船是否暗藏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 究竟太平輪事件真相為何?如果真是一樁單純的撞船意外,為何被目擊舉證的人為疏失未被重視?官方版的沉船說法經過科學驗證為何站不住腳?以「廢鐵」名義買進的太平輪,為何成為坊間傳說的黃金船,甚至還繪聲繪影船上曾經發生國共諜戰? 背負上千條人命的太平輪事件是兩岸近代最神秘的歷史謎團,她見證了動盪不安的世局,如今,這段塵封多年的往事,終於等到水落石出的一日。本書透過生還者的描述、罹難者家屬的訪談、以及海事鑑定專家的科學分析,將沉船真相一一還原,重建歷史記憶。挖掘真相的目的,除了以此弔慰罹難者,更冀望世人能繼承「太平輪精神」,從歷史中得到教訓,珍惜和平的可貴。
「開了社會學之眼,就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這是2014年台灣網路上一個熱門的話題。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了!」「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但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卻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台大社會系大一才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擠爆教室。 另一個例子是「巷仔口社會學」這個共筆部落格,用專業的素養,淺白的口吻,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在短短的一年半內,吸引了2.1萬個FB粉絲,網頁的點擊次數也高達180萬次,可說成果斐然。 但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社會學?這些學生和社會人士,又從社會學上汲取了什麼的視野和觀點?一語以蔽之,是突破個人看事物的盲點,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 「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作用在個人身上,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個人所處的困境。」 這是社會學在處理社會現象的一把利刃,針對家庭、性別、政治、階級等各類型台灣社會現象,這本書一一展演如何揮動這把利刃,解開問題背後千絲萬縷的糾結。 ®瀏覽人次已破百萬【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http://twstreetcorner.org/ ®【巷仔口社會學】FB:https://www.facebook.com/twstreetcorner 電子書試閱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榮耀與安全 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紀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守護歐洲文明;當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無往不利時,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勢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歐洲,這個以多民族著稱的「帝國」,如何能夠繼續保有共主的地位? 當北邊的說德語的人脫離原來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躍升成為新興強國普魯士;往西南邊,與義大利的衝突又敗下陣來,哈布斯堡寄望在巴爾幹半島展現最後的帝國餘輝,只不過哈布斯堡能突破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巴爾幹背後的外交運作和軍事算計嗎? 作者分析,這個古老帝國昧於現實,自不量力地走入與德國聯手向全歐洲宣戰的窘境。原來自十九世紀後半的幾十年來,帝國的軍力、國力,早在底下諸民族的威脅、瓜分裡四分五裂了。當在塞拉耶佛的行刺事件發生時,哈布斯堡還自信滿滿地選擇用武力解決,而不是尋求外交斡旋,對危機的來臨絲毫不覺。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徑,剛好正重歐洲各國的下懷,各國對戰爭早已躍躍欲試,只差沒有引信點燃。這印證邱吉爾說過的:歐洲的榮耀與安全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 開戰時刻,奧匈帝國轉眼間便潰不成軍,炮彈不足、訓練過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時代的打法、估算錯誤的戰略、失去現實感的戰術,種種因素導致奧匈帝國只是把自己境內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機,連生病無法上戰場者也無例外。 有位戰場上的士兵在日記裡寫下,「這場戰爭最令人費解的地方,乃是我們漸漸不恨敵人……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同樣的遭遇;我們都是被迫去做最違反人性的事:殺害同類。」 史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人類等於在二十世紀初又經歷了一場「三十年戰爭」。一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解多半局限於西戰線。本書作者試圖結合軍事史和外交史專長,呈現東戰線錯綜複雜的經過。一戰之後,世界局勢發生鉅變,兩個古老的帝國崩解——鄂圖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本書從戰敗者的角度來閱讀一戰,也揭開少有人研究的東歐與巴爾幹的面紗。
「最近全球忙著『瘋日本』,很多外國學子跑來日本看見了京都的庭園後,誤以為日本的自然風貌就長那樣。我真的覺得他們好可憐,日本的自然應該是更神祕、更充滿幻臆,彷彿神會降臨的聖域一樣。」 「六歲時,我很想住在城堡裡。」父親是海軍律師,自小隨著父親不斷在駐軍基地移動的作者艾力克斯‧柯爾,在九歲時意外在學校學了一點中文,對中國產生了憧憬;隨後依家人搬到日本橫濱,當時的日本美得叫他心醉神馳,而他一心想搬進的「城堡」,默默轉變成充滿陰影與幻想的日本大宅。 長大後的柯爾在耶魯主修日本研究、取得牛津的中國研究文學學士及碩士,在不斷往來日本與中國之間,依舊難以捨棄童年舊夢的日本之美,於是他深入四國的祖谷買下一棟宅邸翻修,重現日本經濟起飛前、外人難以想像的舊日日本的樸素絕美。 在《消逝的日本》(Lost Japan)這部以外國人之姿、用日文寫作,並贏得新潮文學賞的作品中,艾力克斯‧柯爾分享了他在「歌舞伎」的文化、表演、藝術性與改變中,所體悟到的「伸手不可及的美」,以及他如何進入日本美術收藏與書法的動人世界——自然也包括他生活在日本超過30年、眼中所見的(包括亞洲)文化消逝。 這本出版於2000年,充滿感情、歷歷如繪的文化觀察散文,即使在14年後的今天,依舊能提供我們研究、觀察日本的線索,解釋所有我們「瘋日本」的由來,並作為一味追求現代化、西化,而漠視傳統文化死去的現代人的借鏡。
一、江戶的餐桌 江戶的平民都是賭上性命吃「河豚」! 江戶時代的家常菜「排行榜」,第一名是哪道菜? 平民買不起的「初鰹」,價格究竟多驚人? 江戶人認為買得到京阪的食品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以前的「蕎麥麵」不是水煮而是炊蒸?! 農民為何不能吃自己種的稻米? 因為富士山噴發,造成蒟蒻的大流行! 以前吃生魚片不是沾醬油而是沾醋? 江戶平民超討厭「西瓜」? 「用過的舊紙」是最棒的味噌湯配料?! 107則妙問詳答 帶你認識世界級美食的原點 二.江戶時代 文化一本通 江戶時代的庶民沒有姓氏?斷絕血緣關係竟是司空見慣? 出遠門前必須清賒帳借款?成為人妻的儀式是將牙齒染黑? 遊廓一夜風流後,付不出錢的下場?武士「有仇報仇」也有嚴密的規矩 抓姦在床立即處死!攸關生死的婚外情 囊括食衣住行育樂領域 有關江戶生活的108個趣味提問 江戶時代,人們在「太平盛世」之下,過著生氣蓬勃的日子。尤其幕府所在的江戶市區,聚集了各地而來的人,形成當時堪稱「世界第一」的大都市。 人口急速增加,自然就需要「規矩」,江戶人逐漸形成各種「規範」及「習慣」,並且慎重地傳承下來。 這些禮節並不是只有嚴肅的規矩,有些扮演了人際關係的潤滑作用;有些則是為了更享受人生的指標。生在江戶之世的人們,藉著嚴格遵守這些規範,實現心靈更豐盈的生活。 從江戶的風範可以看到的「生活智慧」或「思維」,許多應當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期盼各位能夠透過本書,玩味匠心凝鍊的江戶文化。
擊碎深埋在你心中的「想像的歐洲」! 台灣人心中深埋著一種「想像的歐洲」,沉迷、憧憬歐洲的歷史文化、福利國家、多元社會、人權與政治道德。然而,歐洲能長久維繫住自身的實踐和價值嗎?美國著名國際政治評論者沃爾特.拉科爾銳利剖析了當下歐洲所面臨的諸多困境! 政治:「歐洲國族主義」和各國主權意識之間百般糾結,金融、外交、國防政策統合遙遙無期,「超國家」成為一場幻影。 經濟:歐債危機爆發、「撙節」措施盛行,福利國家政策已是岌岌可危,而歐洲人的惰性與僵化更讓改革難以持續。 國防:防衛心態鬆懈、軍事實力衰微,歐洲已無力也無意介入國際衝突。然而,冷戰後的和平紅利已然消耗殆盡。 能源:歐洲的石油、天然氣受制於中東與俄羅斯,在利益和「歐洲價值」的衝突下幾乎無從選擇。 人口族群:生育率節節下降、人口逐漸老化,歐洲世代衝突隱隱浮現。「伊斯蘭恐懼症」蔓延歐洲,反穆斯林移民情緒日益激烈。 歐洲價值:渴望依賴「民事力量」而成為「道德強權」的歐洲,發現自身與現實世界已是格格不入。 歐洲將成為世人憑弔的文化主題公園? 1847年,奧地利首相梅特涅認為義大利只是個地理名詞,並不具政治意義。如今,整個歐洲是否也已淪落到同樣境地?拉科爾認為,現今歐洲的國際影響力已是江河日下,其未來的可能命運之一,就是退出世界舞台,並成為世人憑弔的文化主題公園! 最深層危機並非政經困境,而是心理問題! 拉科爾更向世人警示,歐洲最大的危機並非政經困境,而是它缺乏意願、遲鈍、倦怠且自我懷疑。「歐洲價值」的口號掩蓋不住歐洲的「本我衰弱」(weak ego)。舊大陸能否成為人類社會的典範?這一切均取決於歐洲的自身心態與抉擇。 身處現實主義政治包圍中的台灣,向來憧憬並美化歐洲的「民事力量」、政治道德與福利國家模式。台灣是否應該從「想像的歐洲」中抽身而出呢?本書提供了全然不同於東尼.賈德《戰後歐洲六十年》和馬克.里歐納德《歐洲如何打造21世紀》兩書的思考視角,並顛覆了台灣人的「歐洲迷思」。
詩人濟慈說:「人人都有病。」 但疾病的意義往往超越生物學層面。 500年來, 醫療的行為、體系與制度, 究竟如何受到權力、商業與國家的影響? 過去,醫學總是和「進步」劃上等號。醫界發展出精密的外科手術,輔以各式高科技儀器;研發新型疫苗,逐一攻剋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病;十九世紀,歐美的船堅炮利,搭配熱帶醫學,躍升為全球主導力量。 不過,自一九六○年代以來,歷史學界挑戰了這樣的看法。醫學並非以線性的方式向前進展,後來看似造福人群的醫學成就,也並非在一推出時,便獲得各界接受。當展開醫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圖時,發現醫學並非拉動歷史的唯一引擎,疾病形態、常民觀念、實作、個人行動、醫療人員、機構、社會、文化與政治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波持續四、五十年的研究潮流也帶來人類社會過度「醫療化」的省思,例如:婦女生產過程的醫療介入是理所當然的嗎?精神疾病的版圖持續擴大是否暗示沒有「正常人」了?但是,作者提醒我們,「醫療化」的批判角度簡化了我們和醫學的關係。我們該如何正視醫療對我們的衝擊,持平地評估醫療的貢獻和轉變? 全套書分成三卷([卷一]醫療與常民、[卷二]醫學與分化、[卷三]醫療與國家),以重要的議題為經,以大量的歷史研究成果為緯,試圖在堅實的史料基礎上,將常見的理論、概念與史學潮流檢驗、琢磨與修正。那將促使我們思索「進步」的意義,對「專業權威」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豐富我們對於醫學史的認識,也讓讀者意識到醫學的權威並非不證自明,醫學的改革反映了每個時代。 **************************************************** 過去五百年來,把身體失衡和社會失序連結起來,向來是疾病的政治、文化與社會表徵的一部分,不論瘟疫或愛滋病都是如此;疾病的意義常超越其生物學層面。權力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及商業考量等因素,也都一直影響到醫療。——克爾‧瓦丁頓(本書作者) 作者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整理、綜合了近四十年來,對歐洲十六到二十世紀醫療社會史大量、多樣而豐富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精彩可讀的介紹性著作,讓讀者一方面能對現代西方醫療的歷史有宏觀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掌握醫療社會史研究的發展、議題、爭論、面臨的挑戰與前景。——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各卷提問】 ⊙公共衛生何時進入國家的掌握中,它如何從針對飲用水、污水、都市清潔的環境改善,進展成為針對個人,具有排他性質的管制?細菌學在其中扮演如何角色?為什麼當發展出疫苗血清,可以抵禦傳染病時,仍有人反對接踵疫苗? ⊙醫療的目的常是救助人的身體,但是戰爭竟然幫助了醫學的進展,從外部手術、精神症狀「驚彈症」的判定,到引入DDT和盤尼西林,戰爭如何促展了醫學的發展? ⊙精神病學如何從傅柯所謂的「大監禁」的精神病院時代,轉向抗憂鬱藥物的時代? ☉十五世紀歐洲人便知道採取隔離方式因應瘟疫的大流行,為何考量到貿易與經濟因素,隔離的措施便無法徹底落實? ☉當代性別研究者常認為以男性為主的醫師侵入婦女生產過程,拔除助產士的地位,但新的研究告訴我們一幅完全不同的圖像,在這圖像裡,婦女如何主動邀請男性醫師的參與,藉以標榜身分地位? ⊙16、17世紀,解剖學再度復興的契機是什麼?和當時的哲學、神學、宗教改革有什麼關聯? ⊙19世紀,麻醉法和抗菌法開始發展時,為何沒有立即被外科醫生採用?外科醫生何時開始戴上塑膠手套和口罩,成為我們概念中的醫學化身? ⊙人類如何從生、死都在家中進行,發展成前往「醫院」接受醫療?
在航海技術及測量技術都不甚發達的年代裡, 歷代繪製的台灣古地圖,是忠實呈現?還是一隅之見? 如何從古地圖透視早期台灣歷史與地理發展的謎團? 「台灣」一詞首次出現於中國的文獻中,是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在此之前,台灣有許多古名,從周代的「彫題國」、秦代的「瀛洲」、漢代的「東鯷」、三國的「夷州」、隋唐的「流求」、宋代的「毗舍耶國」、元代的「琉求」,一直到明代的「小琉球、雞籠山」。可以看出中原人士對於台灣這個孤懸海外的蕞爾小島要如何稱呼,一直拿不定主意。 除了名稱之外,台灣在中國古地圖中的形狀也是一變再變。從最早以一個小黑點的形式出現在「唐十道圖」上開始,到清朝的最後一幅台灣地圖為止,台灣島的外貌造型不下十幾種。同樣也可看出中國古人對於台灣這個地處偏遠的蠻荒之島長什麼模樣,始終搞不太清楚。 《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從古地圖探索早期台灣發展與多變面貌》由夏黎明教授撰寫之「清代台灣地圖的演變」做為總論,主文則分「古代天下輿圖中的台灣」、「古代中國地圖中的台灣」、「清代的台灣全島地圖」三部分,以年代排序,從元朝與明朝少數的古地圖談起,一直談到眾多清代地圖。 《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本書蒐錄數十幅重要、精采的台灣古地圖,每張地圖皆用簡明生動文字說明該圖的來龍去脈,提供研究台灣歷史的線索,也呈現出古代人們對台灣地理的理解;書中詳細說明古時測繪地圖的各種方式,以及不同年代的地圖內容特色。欣賞這些精緻呈現、超乎想像的各式各樣台灣古地圖,讓讀者從中體驗時空交錯的無比趣味。
資深農友X返鄉農青 果園人生永遠不喊卡,每顆文旦,都是堅持。每個果園,都是家園,從小在果園打零工的小男孩,成為擁有六十年經驗的文旦職人,看一眼樹梢新芽,就知道果實是否美味;與果樹一起長大的孩子,專職務農近二十年間,毫不間斷寫下工作日誌,成為自己的農民曆;隔代教養的家庭裡,七十歲的老果農謝絕捐款,用文旦養育兩個孫子成長,果園是他守護家庭的溫柔;覺得種稻巡水太辛苦,為了消遣而開始種文旦的醫生娘,照顧子女,照顧果樹,也照顧大自然;農村青年自都市返鄉,傳承家族留下的果園,不惜成本從日本空運高科技防水布,每年剖開600顆文旦就為了精準掌握每一棵果樹的甜度數據。突破務農的悲情形象,保存人生的酸甜滋味。發生在果園的故事,都是每個農友農青專業技術的累積,也都是醇厚的人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