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魔戒 沙丘 大谷翔平 蝙蝠俠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 惶然錄 德川家康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科學百科> 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This Chair Rocks: A Manifesto Against Ageism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作者:艾希頓•亞普懷特 (Ashton Applewhite)

譯者:林金源

ISBN:9789863598527

出版日期:2021-01-13

定價:NT$  400

優惠價:75NT$300

促銷優惠 |

3月全站優惠|單書75折

3月全站優惠|五本7折

3月全站優惠|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當我們怕老,我們怕的是什麼?

這個年代,是否沒有人能安心變老

 

為何人們總將老人視為「他者」,而非未來的自己

老化如何從一種自然的過程,變成一個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在凡事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何以老年歧視唯獨被合理化了?

我們對老年是否存在諸多誤解,以至於下意識地推遲或否認其到來

 

---

 

我發現每當有人寫到關於我的任何事,我的年紀都緊跟在我的名字後面。

──瑪丹娜

 

---

沙灘上沒有界線,年輕與年老之間也沒有越過之後就開始衰退的交叉點

不理會變老,便是不理會活著

 

我們從小就被變老會很悲慘的訊息轟炸。皺紋令人尷尬,老年人一無是處。作者暨行動主義者艾希頓•亞普懷特也曾經相信這些說法,直到她明白這種偏見的來源和所造成的傷害。

 

亞普懷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和活力筆調,書寫自己如何透過深入研究,破除一個個關於晚年的迷思,探討年齡歧視如何演變成世代對立;提出一項項數據,質疑視熟齡者為社會負擔的說法;檢視偏見和刻板印象如何癱瘓我們大腦和身體;查看工作場所乃至臥室裡的年齡歧視……
 

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當社會把一切推給老年族群,將使我們視而不見真正的問題--

經濟上所謂的「銀色海嘯」,可能是政府政策失準、預算分配錯誤的託辭;

一個合理化年齡歧視的社會,意味著各種形式的歧視都更容易成立;

個人內化的老年恐懼,將使人們隨著年歲下意識停止追求快樂;

這些隱形成本終將是整體社會的損失。

反之,消除偏見讓我們得以想像一個對全年齡友善,更具包容性與同理心的社會樣貌

 

────── 文化心理學╳高齡化社會質性研究 必讀專書──────

 

顏擇雅 作家、雅言出版社總編輯

溫碧謙 交大兼任教授、前邁阿密大學醫學院教授

苗博雅 台北市議員

李偉文 作家、牙醫師

白明奇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好評推薦

作者簡介 |

艾希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

作家、行動主義者,也是《紐約時報》《紐約客》雜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美國老齡學會公認的年齡歧視專家,撰寫本書同名部落格This Chair Rocks,以及同主題部落格Yo, Is This Ageist?(唷,這是不是年齡歧視?),也在《哈潑雜誌》《花花公子》《紐約時報》撰文;四處演講,足跡從TED會場到聯合國。二○一六年,入選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網站Next Avenue年度五十大影響人物。

譯者簡介 |

林金源

專職譯者,嗜好文史,優遊於花鳥蟲魚的世界,譯作有《幸災樂禍》《情緒之書》《樹的智慧》《一位昆蟲學家的草地探險》《筆尖上的世界史》《伊斯坦堡三城記》《轉角遇見經濟學》《不費力的力量》《學習如何學習》等。

賜教信箱:228arthurlin@gmail.com

目錄 |

引言

第一章 年齡歧視的由來與影響

第二章 我們的年齡、我們自己:身分

第三章 遺忘記憶:熟齡大腦

第四章 保持健康而非青春:熟齡的身體

第五章 沒有截止期:性與親密關係

第六章 未竟之事:職場

第七章 長壽是一種團隊運動:獨立的陷阱

第八章 公牛看起來不一樣:生命的盡頭

第九章 佔領年齡!超越年齡歧視

注釋

more
書摘 |

迷思四  一個世代受益讓另一個世代付出代價

首先,認為個別的「世代」共享與代表某套經驗和特性的看法,雖然常見且直覺上吸引人,但其實並無科學根據。某特定群體,例如一九八○至二○○○年出生的人,其成員的內部差異,大於世代之間的差異(特定種族或族群的情況也是如此)。宣稱要證明世代差異的大多數研究都顯示出相反的結果,就像那帶有年齡歧視的說法,認為職場裡的千禧世代被寵壞且心懷不滿。但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的人在相同年紀時其實也被那樣看待。當我們年紀漸長,我們往往會進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那是年齡效應,而非世代效應。

世代之間的緊張關係確實值得研究,但多半用來轉移注意力,以及作為老化如何已被重構成一種問題的表徵。美國的戰後世代有幸在和平繁榮的時代蓬勃發展。我們可以理解較年輕的人怨恨這種好運,並感覺彷彿嬰兒潮世代的人隨後拉起了吊橋。然而挑撥群體彼此對抗——老年人對抗年輕人,或者在這個情況下反過來,是一種古老的策略,富裕和有權力的人用來分化可能團結起來對抗他們,為大家追求更公平的世界的人。這就像讓低薪的工人團體彼此對抗,或者挑撥全職家庭主婦和職業婦女。根本的問題是讓大家都能夠維持生活的薪資,而要矯正問題需要集體合作。當問題轉而被建構成零和關係——「他們」多得意味著「我們」少得──就比較難看出公眾利益遭受危害,而且這個問題影響到每個人。

由於衝突能賣錢,媒體於是想讓世代間的競爭不可避免的迷思長久存在。建立障礙要比建立溝通的橋梁容易。但這麼做大大減損好處,最起碼是種短視的思維,就像熟齡者抱怨學校稅。難道他們不希望替他們運送氧氣筒的小伙子能讀懂操作指示?擁有受過教育的勞動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更好:對個人、家庭、社區、乃至社會整體都是。

激起世代的對抗也遮掩住收入不平等,並非以年齡為區隔的關鍵事實。百分之一最富有的人由各種年齡的人組成,就像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如同頂尖的經濟學家許多年來一直主張的,不同年齡群體(而非之間)的財富不均等,構成一般美國人縮小期望的基礎。世代之間的不安大多集中在「老年依賴人口比例」(old-age dependency ratio這個使人誤解的術語上,這個術語比較六十五歲以上與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人口數目,即典型的「依賴者」與「工作適齡人口」。隨著超過六十五歲人口的增多和勞動人口的減縮,得到的推論是:在數量上不及的年輕人口——往往指X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將負起重擔。事實上,過去一百年來,年長工作者的比例一直相當平穩地下降。如同穆蘭對英國所做的觀察:「『供養』每位領養老金者所需的工作人口,已從一九○○年的十四比一,減少到一九九○年的四比一,而且幾乎沒有人注意到。」

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批評以這個依賴比例作為一種量測方法太粗糙,以及公然反老年的意識形態。它是奠基於人們一旦進入六十五歲,便成為經濟負擔的假設上,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更複雜微妙。退休的美國老人大量利用自己的資源,許多人從未完全依賴政府援助。不少人早在六十五歲之前便需要救濟金,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六十五歲後持續就業。

幸而世界銀行已經發展出遲來已久的替代公式,稱作「成年依賴人口比例」(adult dependency ratio),將這些趨勢納入考慮。成年依賴人口比例並非比較老年與年輕工作者的比例,而是比較不在生產狀態中的成年人與保有經濟生產力的成年人的比例。這個比例直到最終下降之前,或多或少是固定不變的,並且描繪出更加令人放心的經濟預測。經濟依賴鮮少是單向的。更多的資源總是一直從年長的世代流向相對年輕的世代,而非反過來。熟齡者提供給我們的照顧,和他們得到的一樣多或者更多,而且七十五歲以上的人比年輕人花費更多時間照顧特定的人,通常是丈夫。二○一二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提出報告,表示每十個美國兒童中,就有一個與祖父或祖母同住,最常見是在祖父母家中接受照顧。許多嘉惠老年人的計畫,同樣使年輕人受益,例如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險給付,讓子女忙著撫養自己孩子的老年人能自足。在薪資停滯不前和學費漲價的年代,有愈來愈多熟齡者幫助孫兒支付大學學費。

家庭畢竟是由多重世代所組成。當住房和工作市場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時,每個人都要受苦:千禧世代中無業的「回力鏢世代」與父母同住,他們的「三明治」父母擔負賺錢養家、照顧老小的大部分責任,而在更加長壽的世界,甚至有「總匯三明治」世代的成年人,他們必須照顧孫子女,幫助子女,往往還得照顧自己九十多歲的親人。儘管這種協助是無酬的,但具有經濟價值,並且讓其他人得以從事有酬的工作。正因如此,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報告〈關於老化中的美國的事實與虛構之事〉斷定沒有證據顯示「在老年的應得權利上存在著重大的世代衝突。事實上,情況似乎正好相反。」

另一個錯誤的二分法是熟齡者奪走年輕人的工作。當工作稀缺時,在最嚴格的意義上這是真的,但不同世代的人很少競爭相同的工作。二○一二年皮尤研究中心另一項針對近四十年就業率所做的研究發現,年輕人和熟齡者的就業率實際上是相關。換言之,當更多的熟齡者在職,年輕人的就業率和工作時數亦隨之增加。二○一五年英國的某研究也發現熟齡者的就業率愈高,愈使年輕人受益,因為前者有更多錢可以消費,因而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其挑戰在於創造足夠的工作,以防影響到世代間關係的怨恨和妒忌,並創造出一個世界,按歷史學家費舍爾的話來說,「承認且尊重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深刻永久的差異,而不會形成一種社會不平等制度。」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EHR0073

商品條碼EAN:9789863598527

ISBN:9789863598527

印刷:單色

頁數:368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防災救命 ──地震、火災、颱風都不怕!
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二版)
深度造假: 比真實還真的AI合成技術,如何奪走人類的判斷力,釀成資訊末日危機?
5分鐘理解新聞關鍵字
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