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大谷翔平 短線交易日線圖大全 二戰 安倍晉三 毒藥的滋味 吐派克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

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

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

出版品牌:黑體文化

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 (Patrick Radden Keefe)

譯者:李佳純、薄文承、劉北辰

ISBN:9786267263082

出版日期:2023-03-02

定價:NT$  700

優惠價:75NT$525

促銷優惠 |

9月全站優惠|單書 75折

9月全站優惠|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2021年歐巴馬總統最愛書籍

巴美列.捷福獎非虛構寫作獎

《紐約時報》暢銷書

《時代》雜誌百大好書

亞馬遜近一萬讀者4.7顆星好評

Goodreads逾七萬讀者4.6顆星好評

 

  因慈善事業聞名的薩克勒家族,利用鎮定劑煩寧(Valium)積累大量財富,其聲譽卻因疼始康定(OxyContin)而毀於一旦。本書出自《什麼都別說》(Say Nothing)一書的暢銷得獎作者之手,勾勒出薩克勒家族三代宏大且具毀滅性的故事。

  薩克勒家族的歷史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巴洛克式的私人生活、激烈的財產糾紛、會議室中的拳腳相向、光彩奪目的藝術收藏、馬基維利式的法庭謀略,以及利用金錢來美化名聲,並擊潰那些較無權勢之人。

  許多知名機構的牆上都飾有薩克勒家族之名,如哈佛大學、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牛津大學和羅浮宮。薩克勒是全世界極度富有的家族之一,但他們的財富來源並不透明,後來人們發現,薩克勒家族負責製造並銷售一款大賣的疼始康定,正是這款藥促成了美國鴉片類藥物的危機。

  《疼痛帝國》的故事始於同為醫生的三兄弟,雷蒙德、莫蒂默和精力充沛的亞瑟.薩克勒,他們撐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窮困潦倒及駭人聽聞的反猶太主義。亞瑟曾在一間野蠻的精神病院工作,他找到了更好的治療方式,並針對藥物治療進行創新的研究。他在廣告行銷方面也很有天分,尤其擅長行銷藥品,還買下一間小型廣告公司。

  亞瑟為鎮定劑煩寧發想出一套行銷策略,而打下薩克勒家族的財富基礎。他收購一間藥廠,即日後交由雷蒙德和莫蒂默經營的普度佛雷德里克公司。從此,三兄弟開始蒐集藝術品、妻子,以及世界各地的豪華住宅。他們的子孫都含著金湯匙長大。四十年後,雷蒙德的兒子理查負責經營家族企業普度製藥。他們研發出一款鎮靜效果更強的鴉片類藥物疼始康定,攏絡醫生並影響食品藥物管理局,更藉此淡化該藥品的成癮性──這些正是亞瑟.薩克勒為銷售煩寧而開創的一套無情的行銷模式。日後疼始康定創造了約三百五十億美元的收益,而且引發一場公眾衛生危機,導致數十萬人喪命。《疼痛帝國》按時序記述針對薩克勒家族及其底下公司的調查,還有他們為逃避責任而不惜一切代價祭出的法律手段。

  《疼痛帝國》是一部敘事性報導寫作的傑出作品,內容詳盡而引人入勝,描寫美國第二個鍍金時代下的越軌行為,研究超級菁英為免受懲罰而想盡辦法鑽尋法律漏洞的現象,並不斷深入調查薩克勒家族萬貫家財的背後,那赤裸裸的貪婪及漠視人類的苦難。

 

2021年歐巴馬總統最愛書籍

2021年亞馬遜編輯精選最佳歷史書

2021年巴美列.捷福獎(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

2021年Goodreads歷史與傳記類年度讀者票選獎

2021年《財富》(Fortune)雜誌五大商業書籍;《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五大非虛構類書籍;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十大歷史書籍;《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百大好書;《時代》(TIME)雜誌百大必讀好書、年度十大非虛構類書籍;《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石板》(Slate)雜誌、《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Vulture網站、People網站年度十大好書

2021年《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衛報》(The Guardian)、《泰晤士報》(The Times London)、《金融時報》、《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彭博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每日郵報》(Daily Mail)、《新聞週刊》(Newsweek)、《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城鄉》(Town & Country)雜誌、ABC新聞《觀點》(The View)節目、BookPage網站、Goodreads 網站、LitHub 網站、BuzzFeed 網站年度好書

入圍2021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麥肯錫(McKinsey)年度商業圖書獎、2022年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Medals)卓越非虛構獎

 

各界好評

 

 

「疼痛(pain)字根源於拉丁文Poena,又可再推溯自希臘語poinḗ,意為罰金、懲罰、付出的代價。疼痛因此不是一種中性的狀態,而是一種道德上必須忍耐的考驗,直到人類有能力成批製造出止痛藥。《疼痛帝國》描述了止痛藥誘使成千上萬美國人淪為藥癮奴隸的始末,普度藥廠的疼始康定被描述為『安全無副作用』,卻造成了嚴重的成癮,無法取得更多疼始康定的上癮患者轉而尋求街頭劣質海洛因並斷送生命。這一切絕非一間藥廠之禍,而是整個社會數十年來對醫療、藥物跟疼痛的看法交織起來導致。

『任何意義上的疼痛都需要立刻被遏止』,而我們看見了代價。」

──蕭育和(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本書透過一個投資製藥的鉅富家族的故事,闡述當代醫藥工業如何走向資本化並且可能走向制度法規難以制衡的負面效果。這當然並非只是一個家族的故事;醫藥文化乃是民眾的處境與藥物工業發展相互依存而形塑而來,本書提供了一個雖然極端但也可能亦被合理化地存乎於當代社會的案例。」──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

 

「一個引人入勝且不斷引起憤慨的故事,描述了奮鬥史、祕辛和自我欺騙……基夫以靈活的寫作手法,帶領讀者穿越家族多重勾心鬥角和背叛……就連在詳述最齷齪的情節時,依然以平緩而令人欽佩的克制語氣娓娓道來,由驚人的報導內容來陳述就分量十足。他對該家族的描繪如此鮮明,罪證更是不言自明。」──珍妮佛.薩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他寫什麼我就讀什麼,他寫的每一本書我都讀,他寫的每一篇文章我也讀……他是國寶。」──瑞秋.梅道(Rachel Maddow),MSNBC頻道《瑞秋梅道秀》(The Rachel Maddow Show)主持人,《紐約時報》暢銷書Blowout作者

 

「一齣包含多幕的真實悲劇,一個失去了道德準則的家族……《疼痛帝國》以小說的手法描述一個家族王朝的家族關係,有如藥物界的福爾賽世家(Forsyte Saga)。這是一本令人上癮,翻開就停不下來的精彩好書。」──大衛.史里曼(David M. Shribman),《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在過去二十年裡,鴉片類藥物大流行導致近五十萬美國人喪生。許多痛失親人的人、公衛倡導者和專家皆認為,某個富可敵國、聲名顯赫的家族從未全然面對自己在這些死亡事件所扮演的角色,並承擔後果。記者派崔克.拉登.基夫石破天驚的新書《疼痛帝國》試圖改變這種狀況,採取沒有人嘗試過的方式向這個家族究責,並以傳奇故事的手法描述這個家族王朝傲慢、貪婪且冷漠面對大眾的苦難……基夫整理了大量證據,並以訴狀般的精確度來部署。基夫是別具天賦的說書人,善於刻劃角色。」──喬納森.科恩(Jonathan Coh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本書毫不留情地陳述橫跨多個世代的薩克勒家族……以家族創始人亞瑟.薩克勒為起點,深刻描述家族的野心和冷酷無情的行徑……或許亞瑟的一生是美國夢的典範,但可說是為仍在上演中的全國性悲劇埋下基礎。」──布萊恩.曼(Brian Mann),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基夫有能力讓不易理解的內容變得容易入口,可以將複雜的故事變成一翻開就停不下來的驚悚小說,他在《疼痛帝國》再次做到這一點……藉由縝密的報導嚴詞抨擊疼始康定背後的大家族,許多人認為他們就是造成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的根本原因。本書包含篇幅相當的上流社會祕辛和歷史紀錄,描述該家族如何建立王朝,最終將疼始康定推向市場。」──塞雅.藍欽(Seija Rankin),《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針對鴉片類藥物危機背後的家族提出無懈可擊的譴責……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曝光內幕大作。」──哈里特.萊恩(Harriet Ryan),《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本書描繪薩克勒家族,也就是疼始康定氾濫背後的億萬富豪家族,可謂罪證確鑿。如果你像他們一樣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作為,那就絕對不會想由基夫來報導你的事情……薩克勒家族偏愛晦澀難解的商業手法,但基夫就是善於以清晰易讀的方式加以描述,而且從不輕言放棄……《疼痛帝國》描述薩克勒家族的內部暗鬥,猶如被搬到現實上演的HBO影集《繼承之戰》(Succession),尾巴還有一根致命的毒刺……一部報導文學的傑作,二○二一年十大好書之一。」──勞拉.米勒(Laura Miller),《石板》(Slate)雜誌

 

「簡而言之,本書會讓你熱血沸騰……書中震撼地描述一個家族利慾薰心,不願承擔任何責任或對於自身鑄下的事態表達一絲同情……極為易讀但引發不安的敘事大作。」──約翰.凱瑞魯(John Carreyrou),《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駭人聽聞的家族紀事大作……精彩至極的描述手法……[基夫]生動刻劃一些家族成員偏執的人格及不擇手段……《疼痛帝國》使得薩克勒家族不知廉恥為人知曉,同時針對美國的健康照護體制提出引起擔憂的疑問,薩克勒家族就是在這樣的體制之下成長茁壯。」──約翰.加佩爾(John Gapper),《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疼痛帝國》以縝密的報導過程和出色的寫作手法瞄準薩克勒家族,他們的公司開發、釋出及強加自家藥品於美國人身上,並在過程中賺進幾十億美元……本書非同小可、不可或缺。」──希拉蕊.凱利(Hillary Kelly),《紐約》(New York)雜誌

 

「基夫這位不屈不撓的調查記者,打造引人入勝的企業興衰史,薩克勒家族只在乎權勢、特權和影響力,其他的一切不分是非一概不認,本書對此提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譴責。基夫以精湛的手法打造這一部薩克勒家族紀事大作,書中曝光的內容引發眾怒,顯示一心一意積攢財富,卻肆無忌憚無視他人健康,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情。」──卡蘿.哈格斯(Carol Haggas),《書單》(Booklist

 

「《疼痛帝國》讀起來像是一部真人版驚悚片,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其深刻剖析了貪婪和算計過的冷酷……如此精彩而無畏的調查性寫作,能夠在法律不及之處達成懲誡……詳盡的調查內容,優雅而穩重的寫作手法,《疼痛帝國》揭露一個最駭人的美國醜聞,幾乎令人因為讀得太過癮而感到內疚。」 ──《泰晤士報》(The Times London

 

「本書以引人入勝和深度報導的方式講述薩克勒家族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普度製藥的所有者。他們的公司打造疼始康定,此一鴉片類藥物在一九九○年代中期推出,之後在美國全境掀起一波上癮和死亡浪潮。先前許多著作都以此次藥物氾濫為題,但《疼痛帝國》不一樣,本書聚焦描述富可敵國、野心勃勃又不擇手段的家族,他們一開始以醫學廣告建立自己的帝國,後來則以止痛藥延續國祚。基夫的文筆讓本書成為美國的重大道德啟示,講述毫不遮掩的貪婪之心如何偽裝成浮誇鋪張的慈善作為。」──《時代》(Time)雜誌

 

「完整可信、足以定罪、亟需被知曉的故事……精彩萬分。」——《柯克斯書評》(Kirkus)星級評論

 

「細節豐富,寫作手法生動,讓讀者既憤慨又入迷。」——《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上上之作。」——《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薩克勒家族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盡可能阻止本書出版……書中列舉了他們諸多令人瞠目結舌的作為。」——《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精彩絕倫……充滿細節。」——《衛報》(The Guardian

 

「比小說更離奇的故事。基夫深入調查美國危機背後的神秘家庭,讓原本已十分驚人的故事更加震撼。」——《新聞週刊》(Newsweek

 

「新聞寫作中的傑作,不僅止於一部邪惡企業的傳記。」——《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

「對鴉片類藥物氾濫的深切分析……〔基夫〕剖析了慢性疼痛的現象如何被一家製藥公司當作武器……最終帶來毀滅性的結果。」——《刺胳針》(The Lancet

 

「嚴謹地報導和絕妙地執行……一本重要且必要的書。」——《禿鷹》(Vulture)雜誌

 

「這不是一本知識密度高的醫學巨著,而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書中邪惡的家族可與《繼承之戰》(Succession)中的洛伊家族相提並論,每個章節都有著完美的爆炸性結尾。」——《君子》(Esquire)雜誌年度選書

 

「要企及以《什麼都別說》(Say Nothing)一書的成就是件難事,但他做到了。《疼痛帝國》是橫跨薩克勒家族各世代的史詩故事,講述他們如何坐擁一間公司,並創造出在許多面向上助長鴉片類藥物危機的產品。將無數法律資料、檔案文件和訪談紀錄彙整在一起,並創造出一部讀起來像是恐怖小說的紀實作品,基夫是少數有此能耐的作家。」——《大西洋》(The Atlantic

 

「《疼痛帝國》是調查報導的里程碑作品,內容講述一個大家族的貪婪和顯赫家世,精彩程度堪比左拉(Zola)和巴爾札克(Balzac)的作品,稱得上是敘事傑作。」──克雷格.布朗(Craig Brown),《週日郵報》(The Mail on Sunady

 

「故事的精彩程度可媲美莎士比亞的劇作……薩克勒家族亟欲保持隱密,但這部報導作品使得他們即使砸大錢、卻依然得接受大眾的檢視。」——《航空郵報》(Air Mail

 

「這部非虛構大作具有維多利亞時期小說的戲劇張力和道德影響力,薩克勒家族的貪腐行為過於有利可圖,使得他們不願意面對真相,他們的否認心態根深柢固,簡直是代代相傳。」——《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令人瞠目結舌之作。」——《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

 

「在基夫的敘事中,薩克勒家族的成員一一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家世背景、行事動機和愛恨情仇可說面面俱到。過去數十年,薩克勒家族以慈善作為讓自身和公益畫上等號,本書將使他們前功盡棄……基夫逼得薩克勒家族無所遁形。」——《紐約》(New York

 

「清晰易懂、毫不留情……作者完成了一項艱鉅的任務。」——《新共和國》(The New Republic

 

「深度的報導。」——《猶太內幕》(Jewish Insider

 

推薦人

李濠仲|「上報」主筆、作家

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

吳易叡|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醫學系人社科合聘副教授

吳億盼|讀書E誌版主

法律白話文運動

陳美霞|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劉紹華|醫療人類學家

蕭育和|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

派崔克.拉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

 

《紐約客》(The New Yorker)編制內撰稿人,著有《蛇頭:唐人街黑社會與美國夢的史詩故事》(The Snakehead : An Epic Tale of the Chinatown Underworld and the American Dream, 2009)、《喋喋不休:揭開梯隊系統監視網絡和全球竊聽的秘密世界》(Chatter: Uncovering the Echelon Surveillance Network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Global Eavesdropping, 2006)、《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ern Ireland)、《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 2021),本書獲得2021年巴美列.捷福獎(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以及《壞胚子:騙子、殺手、叛徒與無賴的真實故事》(Rogues: True Stories of Grifters, Killers, Rebels and Crooks, 2022)等廣受好評的著作。基夫也製作並主持了八集Podcast 節目《變遷之風》(Wind of Change),討論冷戰時期間諜與重金屬音樂的奇異交集,登上2020年《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Podcast排行榜榜首,在《衛報》(The Guardian)網站有一千萬次以上的收聽下載紀錄。

2014年基夫獲頒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特稿寫作獎,2015、2016年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報導寫作獎。此外,基夫也曾榮獲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與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艾瑞克和溫蒂.施密特獎學金(Eric and Wendy Schmidt Fellowship)。在此之前,基夫曾在求學時期獲得英國馬歇爾獎學金(Marshall Scholarship),並陸續於劍橋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進修兩個碩士學位,後來取得耶魯大學法律博士學位。基夫成長於波士頓,現居紐約。

 

譯者簡介 |

李佳純,畢業於輔大心理系、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媒體研究所,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程口譯組。曾旅居紐約六年求學就業,返台後正職為翻譯,副業為音樂電影相關活動。譯作包括《疼痛帝國》(前言-第十章)、《喬凡尼的房間》、《白老虎》(2008年曼布克獎得獎作)、《大亨小傳》、《十一種孤獨》(2013年開卷好書獎年度好書翻譯類)、《邁向柏林》、《諾桑格寺》等。譯作賜教:sand.blind@gmail.com

 

薄文承,畢業於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程筆譯組。希望未來能成為在各方面(心靈、時間、金錢等)都擁有充裕自由的專業自由譯者。譯有《疼痛帝國》(第十一章-第二十章)等。譯作賜教:vincent104501050@gmail.com

 

劉北辰,畢業於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目前就讀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期待遨遊語言之間,透過翻譯探索世界。譯有《疼痛帝國》(第二十一章-致謝)等。譯作賜教:peichenliutw@gmail.com

目錄 |

目錄

 

前言:主因

 

第一部 族長

第一章 一個高尚的姓氏

第二章 精神病院

第三章 醫藥人

第四章 治療憂鬱的青黴素

第五章 中國熱

第六章 章魚

第七章 丹鐸之戰

第八章 疏遠

第九章 幽靈印記

第十章 阻止死亡的必然性

 

第二部 製藥王朝

第十一章 阿波羅計畫

第十二章 法定繼承人

第十三章 薩克勒家族事件

第十四章 倒數計時

第十五章 睡夢之神

第十六章 氫彈

第十七章 推銷、推銷再推銷

第十八章 安.喜多尼亞

第十九章 新千禧年的帕布洛.艾斯科巴

第二十章 替死鬼

 

第三部 後果

第二十一章 土克群島

第二十二章 防濫用設計

第二十三章 大使

第二十四章 真相就是這麼殘酷吧

第二十五章 貪婪崇拜

第二十六章 征途

第二十七章 列為被告

第二十八章 鳳凰

第二十九章 除名

 

後記

致謝

資料來源說明

註釋

more
書摘 |

摘文

 

第四章 治療憂鬱的青黴素

 

一九五七年某一天,一位名叫李歐.司登巴赫(Leo Sternbach)的化學家發現了驚人的事情。司登巴赫年約四十多歲快五十歲,在瑞士商羅氏藥廠占地寬闊的園區內一間實驗室工作,地點在紐澤西州納特利(Nutley)。過去幾年,羅氏一直嘗試發明一種輕鎮靜劑(minor tranqualizer)。在克里德莫等精神病院施用並證實了效果非常好的拖拉寧,被稱為「重」(major)鎮靜劑,它的藥效足以治療精神病患者。但野心十足的藥廠高層主管體認到,症狀嚴重到需要重鎮靜劑的病患有限,因此他們著手研製一款輕鎮靜劑:效力較弱、可以治療更常見(和普遍)的病症,例如焦慮。

羅氏的競爭對手之一華萊士藥廠(Wallace Laboratories)的產品率先上市,其所推出名為眠爾通(Miltown)的輕鎮靜劑,大獲成功。在眠爾通問世之前,緊張或神經質的人可以用巴比妥酸鹽類藥物(barbiturate)、鎮定劑(sedative)或酒精來舒緩自己,但這些療法都有不討喜的副作用:讓人想睡覺或喝醉,甚至可能會上癮。眠爾通據稱沒有任何副作用,因此成為暢銷藥物。突然之間,每個人似乎都在服用眠爾通,而且使用該藥物不會帶來任何汙名。你可能不會輕易向同事坦誠醫生讓你服用拖拉寧,但服用眠爾通沒什麼好丟臉的。不僅如此,它還變得很流行,是好萊塢的派對藥物。有處方的人會拿來吹噓。

製藥業的從眾效應是出了名的,因此其他公司紛紛開發自己的輕鎮靜劑。羅氏下達一個很簡單的指令給李歐.司登巴赫──發明一種銷售量能超過眠爾通的藥物。「稍微改變一下分子結構。」他的上司告訴他。做出來的藥物要有足夠的差異性,可以申請專利、以較高的價格來銷售競爭產品,但差異又不至於大到無法擠進眠爾通的市場。

司登巴赫自認為是化學家中的化學家,覺得這個指令有點令人不快。他在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ow)長大,父親曾經是化學家,李歐會從父親的店裡偷拿化學品來做實驗,結合不同元素看看哪些東西可能引發爆炸。他對羅氏忠心耿耿,因為公司允許他做他喜歡做的事,也因為公司很可能救了他的命。二戰爆發時,司登巴赫在蘇黎世羅氏的母公司霍夫曼-拉羅氏(Hoffmann-LaRoche)總部工作。雖然官方上瑞士是中立國,但許多瑞士化工公司決定將其勞動力「亞利安化」(Aryanize),清除猶太人,霍夫曼-拉羅氏卻沒有這麼做。隨著歐洲猶太人的處境變得更為嚴峻,該公司意識到司登巴赫是「瀕臨滅絕的物種」(套句他自己的話),於是預先將他調派到美國。

由於這段過去,司登巴赫感覺欠羅氏一份情。然而,現在他花了兩年時間試圖想出一種能與眠爾通抗衡的藥物,卻沒有結果,他的長官們愈來愈不耐煩了。他已製造了十幾種新的化合物,但沒有一種完全達到他想要的效果。司登巴赫感到挫折。良好的化學反應需要時間,他不喜歡被催促。然後就在管理階層準備終止計畫,派他從事其他工作時,他有了突破。他一直在試驗一種不太可能合用的化合物,在此之前這種化合物主要運用於合成染料。他意識到,他可能偶然發現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他稱這種新的調製品為羅氏化合物○六○九號。他在老鼠身上測試,發現這種化合物不會和眠爾通一樣讓牠們昏昏沉沉(雖然眠爾通號稱沒有副作用)。相反地,這種化合物讓老鼠放鬆並維持警覺。在司登巴赫申請專利之前,他服用了大劑量的新藥,並在筆記本上仔細記錄藥物帶給他的感覺。「心情愉快。」他寫道。這就是羅氏一直在尋找的。公司將這種新藥命名為利彼鎮(Librium),是「解放」(liber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兩個字的組合。公司找亞瑟.薩克勒來行銷這種藥。

 

「無論是羅氏或我們的廣告公司,沒有任何人料想到,後來利彼鎮會變得多火紅。」約翰.卡里爾回憶道。亞瑟指派卡里爾處理新客戶,但「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沒有拿到產品來繪圖」。另外一個重點,就是羅氏和麥亞當斯想藉這次廣告來觸及廣泛的受眾。才不過幾年前,他們只要直接向醫生行銷似乎就夠了,但在眠爾通問世之後,這種方法已讓人感覺過時。病患看醫生的時候,會開始按藥名要求醫生開各種新的神奇藥物。羅氏進行利彼鎮的臨床試驗,興致勃勃地斷定,該藥物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的範圍大到驚人,舉凡焦慮、憂鬱症、恐懼症、偏執想法、甚至酗酒都行。每增加一個新的「適應症」,藥物的潛在市場就會擴大。但若要將利彼鎮塑造成大眾的藥物,亞瑟.薩克勒和他在麥亞當斯的團隊要如何設計出能觸及大眾的廣告呢?

他們面臨一個直接的障礙:當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法規禁止藥廠直接向消費者投放廣告。但亞瑟也知道,觸及大眾的方法還有很多。一九六○年四月,《生活》(Life)雜誌刊登一篇報導,標題為「讓貓平靜下來的新方法」。文章特別附上聖地牙哥動物園裡一隻猞猁(lynx)的兩張照片。其中一張照片裡的猞猁露出利齒,模樣兇猛,另一張照片看起來平靜而溫和。事實上,牠好像在聞一朵花。文章解釋這隻動物的情緒之所以神奇地轉變,是因為醫生餵給牠「一種名為利彼鎮的新型鎮靜劑」。一名獸醫加入討論,其肯定的態度有如推銷員,他指出「利彼鎮和之前的鎮靜劑不同,以前的鎮靜劑抑制動物,讓牠們昏昏欲睡,利彼鎮則讓動物保持活躍,但又變得真正地溫和友善。」文章順帶一提(彷彿這不是這篇報導的重點),利彼鎮「最終可能是重要的人用藥品」。

這篇特稿在利彼鎮上市前一個月出現在這本全國發行量最大的雜誌上,絕非巧合。這篇文章是羅氏置入行銷的,亞瑟.薩克勒手下一位公關專家接到任務,便去「幫忙」撰寫這篇報導的記者。「那個公關人員一直在我們身邊,我們吃的每一頓午餐,喝的每一杯酒,都少不了他,」事後那位記者說,「他是一個非常圓滑的人……我們擺脫不了他。」

這篇文章只是開始。羅氏在第一年花費兩百萬美元行銷利彼鎮,寄送黑膠唱片到診所,錄音內容是醫生談論利彼鎮的益處。麥亞當斯發送數十封郵件塞爆醫生的信箱,並在醫學期刊上刊登華麗的跨頁廣告。正如一九六○年一份醫學通訊刊出的一篇評論所觀察到的,許多關於利彼鎮有效性的說法,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但這些關於效用的主張似乎不容置疑:畢竟它們都是醫生提出的,說明給醫生知道,而且往往是刊在著名期刊上。你可能會以為這些期刊會審查亞瑟.薩克勒和比爾.佛洛利克這類人士投放的廣告,但許多出版物非常依賴廣告收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過許多亞瑟的廣告,到一九六○年代末,該雜誌每年透過賣出廣告版面進帳兩百多萬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藥廠。〕

溫.葛森(Win Gerson)是亞瑟的長期副手,他認為亞瑟是製藥業的獨特人物。他對於「藥物能做什麼」幾乎有種預知能力,而且他的時機再好不過了。一則刊登於醫學期刊上的利彼鎮廣告,將這種藥宣傳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萬靈藥,結果證明,冷戰是為大眾送上鎮靜劑的絕佳時機。軍備競賽正在進行,晚間新聞定時播報蘇聯所帶來新的威脅。核戰似乎不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且很有可能發生。誰不緊張?一項研究發現,紐約市有多達一半的人可能患有「臨床」焦慮症。

利彼鎮在一九六○年上市,第一個月的銷售額為兩萬美元。之後銷售額直線上升,一年之內,醫生每個月針對這種藥物開出一百五十萬張新處方。五年之內,一千五百萬名美國人試過這種藥。麥亞當斯將利彼鎮當做品類殺手(category killer)來行銷,它不只是另一款鎮靜劑,而且是「所有鎮靜劑的接班藥品」。這麼做的結果,是亞瑟和同事把李歐.司登巴赫製作的化合物變成當時藥物史上獲利最高的藥物。但羅氏沒有就此罷休。

司登巴赫完全沒參與利彼鎮的行銷。他當然對產品的驚人成功感到欣慰,但他已經回到實驗室,做他喜歡的事。他正在尋找與利彼鎮屬於同一化學家族的其他成員,看看是否還有不同的化合物也可成為有效的鎮靜劑。到一九五九年底,甚至在利彼鎮上市之前,司登巴赫已經開發出一種不同的化合物,看似甚至可能比利彼鎮更有效,因為它在較小的劑量下就有效用。為新藥取名字比較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總之這也不是司登巴赫的專長。因此,羅氏的其他人為這個化合物想了一個名字,以拉丁單字valere(意思是身體健康)延伸出去:「煩寧」(Valium)。

然而,羅氏在一九六三年推出煩寧之前,面臨了一個異乎尋常的挑戰:他們才剛推出具開創性的鎮靜劑利彼鎮,在市場上仍然熱賣,如果現在就推出第二款表現甚至更好的鎮靜劑,豈不是在蠶食自己的市場?萬一煩寧取代了利彼鎮,該怎麼辦?

這個難題的解答在廣告,也就是亞瑟.薩克勒的專業。隨著利彼鎮的成功,羅氏成為亞瑟最重要的客戶。麥亞當斯廣告公司搬進了位於東五十九街一百三十號的新辦公室,現在大約擁有三百名員工。新辦公室有一整層樓專門負責羅氏業務。「亞瑟深入參與羅氏的管理,」麥亞當斯藝術總監魯迪.沃爾夫回憶道,「總是有傳言說羅氏是亞瑟在經營的。」

利彼鎮和煩寧都是輕鎮靜劑,兩者的功效差不多。亞瑟的麥亞當斯團隊必須說服全世界(醫生和病人)相信這兩種藥物其實不同。要做到這一點,方法是把兩種藥物推銷到不同的疾病。如果利彼鎮是治療「焦慮症」的藥物,那麼煩寧應該用於治療「精神緊張」。如果利彼鎮可以幫助酗酒者戒酒,那麼煩寧可以防止肌肉痙攣。何不在運動醫學中使用它呢?很快地,醫生開始為各式各樣可笑的狀況開出羅氏鎮靜劑,以至於一位醫生在醫學期刊上寫到煩寧時問道:「我們有哪個時候沒用到這種藥物?」對亞瑟和同事來說,這就是煩寧好賣的原因。正如溫.葛森所言:「煩寧有個了不起的特點,就是幾乎各種專科都能用上它。」

正如克里德莫病房裡的女性人數超過男性,現在醫生開羅氏鎮靜劑給女性的頻率也比開給男性多很多,亞瑟和同事們逮住這個現象,開始積極向女性推銷利彼鎮和煩寧。典型的煩寧廣告所描述的理想病患是「三十五歲,單身,精神性神經症患者」。在一則利彼鎮的早期廣告裡,一名年輕女子抱著一堆書,意即就算是讀大學的日常壓力,也最好是透過利彼鎮來解決。事實上,行銷利彼鎮和煩寧時,用上了非常多種性別化的世紀中葉形象──神經質的單身女性、疲憊不堪的家庭主婦、生活無趣的職業婦女、更年期的潑婦,正如歷史學家安卓亞.童恩(Andrea Tone)在《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一書中指出的,羅氏鎮靜劑真正提供的彷彿是一種應急方式,以解決「身為女性」的問題。

羅氏不是唯一使用這種誇大不實廣告的公司。輝瑞公司有一款推薦給兒童使用的鎮靜劑,廣告插畫有個流淚的小女孩,還有文字說明這種藥物可以減輕對於「上學、暗處、分離、看牙、『怪物』」的恐懼。然而,在羅氏和亞瑟.薩克勒推出利彼鎮和煩寧之後,再也沒有任何公司能望其項背。羅氏在納特利的藥廠每天生產數千萬片藥錠,巨型壓錠機的作業幾乎趕不上需求。一開始,利彼鎮在美國是處方量最多的藥物,直到一九六八年被煩寧超越。即使如此,利彼鎮仍然保持在前五名。一九六四年,大約兩千兩百萬張處方開的是煩寧,到了一九七五年,這個數字達到六千萬。煩寧是歷史上第一個銷售額達到一億美元的藥物,羅氏不僅成為世界領先的製藥公司,而且是不分類別最賺錢的公司之一。錢源源不斷地湧入,到手之後,公司轉而將這筆錢再次投進亞瑟.薩克勒設計的行銷廣告。

  亞瑟年輕時在伊拉斯謨曾經協商從他售出的廣告收取佣金,如此一來,只要商品獲利他就能獲得回饋,往後他就偏好這種模式。他在同意行銷利彼鎮和煩寧之前與羅氏達成一項協議,他將能夠按照藥品出售量的比例,獲得逐步增加的獎金。年復一年,銷量不斷攀升。對於一個廣告人來說,這些新型鎮靜劑是完美的產品,是焦慮的現代生活必備的化學品,或者如一些人說的,是「治療憂鬱的青黴素」。(未完)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2WBB0010

商品條碼EAN:9786267263082

ISBN:9786267263082

印刷:單色

頁數:576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
一四九二-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
【興亡的世界史】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圖解伊斯蘭世界
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