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貴族史,也是一部德國史
圖文並茂+第一手文獻+實地親身訪談
知名譯者及史普作家帶領讀者深入歐洲的千年歷史
從中世紀條頓騎士到近代普魯士容克,還原德國貴族的原始面目
◎德意志貴族擁有千年以上的歷史生命
◎近代推動德國統一的俾斯麥是普魯士容克貴族
◎霍亨索倫王室在德意志帝國崩潰後仍延續至今
◎重視榮譽的貴族軍官曾多次刺殺希特勒
◎至今貴族文化仍在德國持續發揮影響力
「德意志貴族歷史上從來就不是血統純正的群體……貴族的傳統是以血統的『古老』為傲,而『純正血統』是一個比較新的種族主義概念,不符合貴族傳統,也不符合基督教精神和騎士精神。」
本書作者以「德意志貴族」為主軸,深入探討此一群體在歷史長河中的起伏歷程,並藉此揭示歐洲貴族政治和文化的演化脈絡,本書可說是德國貴族傳統及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
「德意志的貴族」一詞概括了來自德國、奧地利等主要德語區域的貴族群體。這些貴族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日耳曼部落的領袖和武士,而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則將他們形塑成貴族騎士,成為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在神聖羅馬帝國鬆散的統治下,他們建立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封建社會。隨著火藥的普及和現代國家的崛起,貴族騎士逐漸轉變為邦君和官僚。不論是普魯士王國的腓特烈大王,或是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們都締造了德意志貴族歷史的巔峰時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貴族的命運急劇轉變。威瑪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貴族制度,使得許多貴族起而反抗。二戰期間,德國貴族與納粹政權的關係錯綜複雜,有的貴族協助納粹,但更多貴族則是反抗納粹的極權統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勞斯.馮.史陶芬堡伯爵刺殺希特勒的「女武神行動」。二戰結束後,不論是分裂的兩德或統一的德國,都未恢復貴族制度。雖然德意志貴族已經式微,但其創建的豐富文化仍在今天的德國及歐洲持續發揮影響力,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德意志貴族》描述德意志貴族群體的歷史變遷,也深入剖析貴族社會的日常生活與歷史角色,包括家族婚姻、教育養成與頭銜文化;如何從中文理解複雜的德語貴族頭銜及相關術語,本書也有專業且深入的見解。書末兩篇訪談分別從當代貴族和歷史學者的視角,來呈現德意志貴族文化的過去和未來。
陸大鵬
世界史研究者,英德譯者,熱愛long ago與far away的一切。譯有「地中海史詩三部曲」、《條頓騎士團》、《金雀花王朝》、《空王冠》、《沙皇時代》、《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等書。曾當選《經濟觀察報.書評》年度譯者、《新週刊》之「年度知道分子」,並榮獲單向街書店文學獎之年度文學翻譯獎等多個中國圖書獎項。
推薦序 曾經的國家棟樑、可能也會將國家拖入深淵?/神奇海獅
背景導讀 歷史中的德意志貴族/周惠民
台灣中文版序
作者序
【概念篇】
第一章 概述
一、何為貴族
二、何為德意志
三、被翻譯成「貴族」的幾個德語詞
四、德意志貴族與其他國家貴族的比較
五、德意志貴族的分類
第二章 德意志貴族的頭銜與等級
一、皇帝
二、國王
三、大公
四、選帝侯
五、公爵
六、侯爵與公子: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七、形形色色的伯爵
八、德意志的兩種男爵
九、騎士、家臣、貴人與無頭銜貴族
【歷史篇】
第三章 歷史長河中的德意志貴族
一、從起源到中世紀
二、德意志騎士的最後一次私戰
三、從宗教改革到十九世紀
四、一八四八年革命:廢除貴族?
五、什麼是「容克」?
六、貴族與德意志第二帝國
第四章 德意志貴族與威瑪共和國
一、威瑪共和國的建立與貴族制度的廢除
二、貴族對威瑪共和國的敵意
三、遺老遺少思潮史:威瑪時期的君主主義
四、「雅利安人條款」與《純正德意志血統血書》:威瑪時期的貴族反猶主義
第五章 德意志貴族與納粹
一、納粹的貴族支持者與同路人
二、從曖昧到決裂:君主主義與納粹
三、索多瑪的義人:反抗納粹的德國貴族
第六章 一九四五年之後:新的生活
一、德意志貴族在民主德國 二、德意志貴族在聯邦德國
三、一九四五年之後的君主主義
【社會篇】
第七章 德意志貴族的生活方式
一、德意志貴族說什麼語言?
二、隱藏的家族史:德意志貴族的姓名
三、血脈與資本:德意志貴族的婚姻與家庭
四、務實的精英:德意志貴族的教育養成
五、童話國王、騎士詩人和貴族作家:德意志貴族與文學
六、競技場上的角逐:貴族的比武
七、森林與火槍:德意志貴族的狩獵
八、榮譽之戰:德意志貴族的決鬥
九、貴族的舞會:以法蘭茲.約瑟夫時代的奧地利宮廷為例
第八章 德意志貴族的職業與事業
一、農業與林業:貴族特權的根基
二、德意志貴族中的實業家富豪
三、君主的臥榻之側:作為廷臣的德意志貴族
四、藍血神父:教會貴族
五、「貴人理應行為高尚」:貴族的慈善活動
六、外交界的德意志貴族
七、武士、騎士、戰士:德意志貴族與軍事
【餘音】
第九章 德國之外的德意志貴族
一、多瑙河與雪絨花:奧地利貴族
二、瑞士貴族
三、波羅的海之濱的德意志貴族
附錄一 黑黃聯盟──採訪二十一世紀的奧地利君主復辟組織
附錄二 哈布斯堡貴族記憶──採訪瑪蒂娜.溫克胡福爾,研究奧匈帝國宮廷與貴族的歷史學家
註釋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歷史長河中的德意志貴族
六、貴族與德意志第二帝國
一八七○年,普魯士打敗法國,完成統一德意志的大業。一八七一年一月十八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建立了。為了區分中世紀到一八○六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一八七一年建立的帝國被稱為「第二帝國」。
新帝國是若干德意志諸侯與邦國組成的「聯邦」,共有二十五個邦國(Bundesstaaten),包括四個王國(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騰堡),六個大公國、五個公國、七個侯國、三個自由漢薩城市(呂貝克、不來梅和漢堡),外加一個帝國直轄領地(阿爾薩斯─洛林)。在各邦國中,普魯士王國佔據絕對的支配地位。
對於廣大貴族來講,第二帝國的建立似乎開啟了一個輝煌的新時代。因為這個帝國看起來對他們特別有利,首先因為普魯士和帝國新政權對貴族友好,貴族享有許多特權和法律上的特殊地位,而且軍隊的突出地位也意味著貴族有很多機會在軍界飛黃騰達。德國成為歐洲主要大國,國際地位大大提升,意味著在外交界會有很多空間給貴族施展拳腳。另外,帝國的宮廷也為貴族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和上升機遇。貴族直接或間接地控制著許多關鍵性的實權職位,帝國的政策處於貴族利益的強大影響之下,以至於自由主義者班貝格爾說德意志帝國處於「從未見過的容克統治」之下。
不過,這段時間也恰逢德國工業化與城市化一日千里,這對以土地和農業為主要財富來源的貴族來說,不是好消息。資產階級的快速崛起、咄咄逼人的攀升和他們的專業化技能,讓貴族遇到了強勁的競爭對手。比如在公務員體系裡,尤其是在與法律、財政等技術領域相關的體系裡,貴族的特權不足以保障他們一定能獲得並保住職位。雄心勃勃的資產階級在不斷攀升。
在十九世紀,一部分貴族在他們的傳統經濟領域即農業,仍能夠維持住自己的經濟地位,甚至獲得更多財富並擴大自己的莊園。不過從全德範圍來看,貴族地主的經濟發展有很強的地域性。比如在德國南部和西南部,貴族莊園一般比較小,大多數大莊園都在易北河以東。比如在西里西亞,遲至一九二五年,還有一百五十二位貴族的莊園地產面積超過五千公頃,四十九位貴族的地產面積超過一萬公頃,其中普萊斯公爵的地產在一九○○年前後居然有七萬公頃之多。十九世紀後半葉,尤其是在普魯士,許多貴族試圖通過家產信託(Familienfideikommiss)的法律手段來維護和保住自己的地產,並順利地傳給下一代。
所謂家產信託,就是以法律手段規定家產(一般是土地)永久性地不可拆解,只能作為一個整體傳給單一繼承人,只有這名繼承人能夠自由支配土地的產出;即便他負債,也不能轉手土地來變現。這種手段主要是為了保護家族的財產基礎和社會地位,防止家產四分五裂。
舉個大家可能更熟悉的例子,英劇《唐頓莊園》裡格蘭瑟姆伯爵的家產,就是因為類似的法律手段(「Fee tail」或「entail」,限定繼承)而無法傳給女兒。因土地和爵位捆綁在一起,不可拆解,女兒不能獲得爵位,也就不能繼承土地。家產只能傳給一個沒見過面的遠親。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的本奈特家遇到的是同樣的問題。英國的限定繼承和德國的家產信託非常相似。
一八四九年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的國民議會制定的憲法和一八五○年的普魯士憲法一樣,都禁止設立新的家產信託並廢除現有的家產信託,但普魯士的相關法律在貴族的抗議聲中於一八五二年被廢除。家產信託在德國和奧地利直到一九三八年,也就是納粹時期才被廢除,巴登─符騰堡州甚至到一九八三年才正式廢除。
一八九○年,德國共有約三百二十萬公頃土地,也就是國土面積的約百分之六點八,處於二三一四個家產信託控制之下。一九一七年普魯士的資料是,二百五十萬公頃土地處於一三六九個家產信託控制之下,占普魯士總面積的百分之七點三。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全德的大莊園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處於家產信託控制之下。不過十九世紀七○年代以後,由於整個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貴族莊園的農業經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
在資產階級看來,普魯士的容克地主大多是些沒受過像樣教育的反動分子,是德國現代化進程的絆腳石。在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和社會改革家眼裡,貴族地主往往是這樣的形象:對自己的土地經營不善,不懂得學習和採納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將土地出租出去而不是親自經營,過著遠遠超出自己收入的奢靡生活,一心只想著到宮廷任職,動不動就強調自己的貴族特權,最後常常債臺高築,把自己的莊園搞得每況愈下。當然,實際上有很多莊園經營得井井有條,在經濟上相當繁榮。莊園經濟的成功與否,因素實在太多,包括個人才幹與精力和機緣等。不過,總的來講,新時代對貴族地主來說不利,貴族內部的貧富差距也在這個時期急劇拉大。
貴族地主當然會想方設法來保護自己的農業經濟。德意志保守黨和農場主聯盟主要為貴族地主的利益服務。這兩個組織緊密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德意志保守黨的會議經常在農場主聯盟的場地或在其領導人家中舉行。東部各省份的地方官員和農場主聯盟也密切合作。一九○二年,農場主聯盟的遊說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迫使政府將小麥進口關稅大幅度提升。農場主聯盟的宣傳裡喜歡用「德意志血統」、「德意志風俗」之類的說法,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色彩。他們眼中的敵人是猶太人、自由派和社會主義者,相信這三種人會把德國變成「被國際大資本家主宰的出口工業國和世界貿易國」,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天堂,即容克地主的大莊園。一八九四年底,農場主聯盟有二十點二萬會員,一九一一年有三十二點八萬,它的週報發行量高達二十四點二萬份。這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而它的極端保守和右翼色彩,對未來也是一種不祥的預示。
在貴族的傳統就業與活動領域──宮廷,同樣存在資產階級和貴族爭鬥的情況。越來越多出身資產階級的官員、學者、經濟界人士和藝術家進入宮廷,身居要職。不過貴族仍然在德國皇帝的宮廷,普魯士、薩克森、符騰堡、巴伐利亞四個國王宮廷和其他各級宮廷佔據主宰地位。貴族在宮廷擔任管理官員、侍從女官、教師等,並組織、參加和維護貴族的慈善機構。貴族的這些儀式感很強的活動,會一直維持到一九一八年十一月。
貴族在第二帝國的政府當中發揮的作用、佔據的位置遠遠超過其人口按照比例所應得的份額。一八七一年,普魯士的中層和高層公職人員當中,貴族的比例仍和一八五八年時一樣,高達百分之四十二。一九一○年,普魯士十一個部的大臣有九位是貴族,六十五位高級樞密顧問(Wirkliche Geheimräte)中有三十八位是貴族,十二位省長(Oberpräsidenten)中有十一位是貴族,三十六位行政專區主席(Regierungspräsidenten)中有二十五位是貴族,四百六十七位縣長(Landräten)中有二百七十一位是貴族。一九一四年,普魯士政府的全部候補官員(Regierungsreferendare)中有百分之五十五點五是貴族,至一九一八年仍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候補文職人員(Regierungsassessoren)是貴族。普魯士內政部是傳統政治制度的支柱,該部的貴族官員占了全體官員的三分之一。
第二帝國時期縣長的權力極大,集地方行政長官、地方最高法官和員警總長為一身,簡直是一方諸侯,可以執行自己的政策,權力遠遠超過很多僅有頭銜而沒有官職的大貴族。縣長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忠於皇帝,十分保守,是君主制的支柱。擔任縣長也是在仕途攀升的重要的第一級階梯,有機會晉升到帝國中央的要職。比如東普魯士的小貴族阿爾伯特.馮.萊韋措(Albert von Levetzow, 1827-1903)曾任柯尼斯堡(諾伊馬克)縣長,後來一直做到帝國議會主席。
在德國統一的三場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軍隊贏得了很高的聲望,而當時的普魯士軍官大多為貴族。比如在普法戰爭期間,普魯士兩個主力集團軍的全部軍、師、旅級指揮官當中,沒有一個人的名字裡沒有「馮」字。普魯士歷史上那些著名的軍人世家的姓氏大量出現在攻入法國的普軍的戰鬥序列中:馮.克萊斯特(三個)、馮.德.戈爾茨(兩個)、馮.比洛(兩個)、馮.德.奧斯滕、馮.曼陀菲爾、馮.阿爾文斯萊本等等。在普魯士之外的其他邦國,普魯士軍隊被奉為現代化軍隊的楷模。在第二帝國,軍隊更是成為全社會的榜樣。貴族在軍隊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對維護貴族的聲譽和地位,應當說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隨著軍事的現代化,傳統的貴族軍官也不得不面臨資產階級的競爭,尤其在炮兵、工兵等技術領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軍有約八千名現役貴族軍官,占到整個軍官團的百分之三十。不過在高級軍官和將領當中,貴族仍然佔據主宰地位。舉個例子,在第二帝國期間,德軍的三十幾位元陸軍元帥全部是貴族,其中不少是王侯、公爵、王子。相比之下,到第三帝國期間,德軍的二十位陸軍元帥中就有埃爾溫.隆美爾、弗雷德里希.保盧斯、斐迪南.舍爾納、瓦爾特.莫德爾等七位非貴族;六位空軍元帥中有四位非貴族;二位海軍元帥都不是貴族。所以,在軍事這個貴族傳統的活動領域,貴族的影響力在逐漸下降。
除了宮廷和軍隊,議會也是貴族發揮作用的主要場所。而且,帝國議會的議員選舉與過去的三級選舉制不一樣,男性公民一人一票。第一屆帝國議會的議員有差不多一半是貴族。不過到一八九○年,三百九十七名帝國議會議員中就只有一百二十五名貴族,一九一二年就只剩下五十七名貴族議員。帝國議會主席大多是貴族或者獲得冊封的資產階級人士,一直到第十三位主席才出現了資產階級人士。對貴族來講,擔任帝國議會議員是一種榮譽。
一八七○年建立的德國中央黨(Deutsche Zentrumspartei)當中,天主教貴族占了很大比例。在起初比較傾向於改革的自由保守黨(Freikonservative Partei)裡,富裕的貴族也很有影響。不過隨著工業化推進、資產階級日漸壯大,貴族議員越來越傾向於保守。而隨著政黨越來越朝著現代黨派的方向發展,貴族在議會的影響力也不斷萎縮。
在貴族的另一項傳統事業(不能算是職業)──慈善事業當中,貴族與資產階級主要是合作的關係,這與男性貴族同資產階級的競爭關係形成對比。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巴登婦女協會(Badische Frauenverein)。一八五九年奧地利—義大利戰爭期間,巴登大公夫人路易莎(德皇威廉一世的女兒,一八三八─一九二三)根據一些資產階級婦女的呼籲,建立了這個慈善機構,其工作包括募捐、照料傷病員、培訓護士、照料老人、扶助失學女童、撫養棄嬰等。路易莎大公夫人是機構的領導者,但協會的其他主要活動家大多是資產階級女性,如卡洛琳娜.拜爾(Karoline Bayer, 1821-1903)、皮婭.鮑爾(Pia Bauer, 1881-1954)、恩內斯蒂娜.特倫(Ernestine Thren, 1899-1981)等。特倫在「二戰」期間作為護士救死扶傷,曾隨德軍被包圍在史達林格勒,幸運地與一些傷患乘飛機撤離,可謂九死一生。(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