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漫長的旅途,
我已經知道我是誰,
∞
拿下玻璃罩,
「你有時會不會突然發現,自己當下所待的地方,其實並不屬於自己?」因為是枝裕和電影中的一句話,埋下尋找「屬於」自身的意義。
生命洄游滯留在蘭嶼的羅秀芸(娃娃),在小島生活七年間,短暫離開,返回復歸,反覆摸索自己和地方、和人際、和愛的關係,卻也因生活圈網絡界線模糊而困頓不安,為自己建構了巨大的玻璃罩,隔絕所有難以捉摸的互動,與可能的良善交流。
轉換的思慮,開啟了一趟獨自上路的朝聖之旅。
娃娃用一個月的時間行走,專注於身體與路面,在或快或慢的速度調整,單純的走路。從法國西南部小城作為起點,翻越庇里牛斯山,穿過伊比利半島,走到西班牙西北部的聖城,再轉進世界盡頭的海,從歐陸那片起霧的山徑、低溫的清晨、湛藍的海洋,回望梳理小島的生活心境和自身的孤獨。
〔DAY06〕
路途已累積超過一百公里,時間和空間感變得很巨大,以為已經過了很久,其實只是幾天;以為走了很遠,可是再怎麼遠,都仍走在自己心裡面的迴圈。
〔DAY14〕
大部分時間我是渴望孤獨的,不要有人同行。或者我們可以走一段,不要說話。
〔DAY16〕
我會試著再敞開一點,說好來看看世界的各種可能,不是嗎?
〔DAY24〕
這條路先耗盡你的體力,磨損你的耐心,然後再一點一滴為你重建和修復。
〔DAY25〕
我從來沒有用過一整天的時間,跟同個人結伴行走,這是旅途中第一次,我很驚訝自己真的放下了往日的固執。
〔DAY34〕
我在安靜無人的山徑,感受著內在「Reset.」,雨好像洗淨了過去三十多日的思緒,感覺自己又成為一個新人。
〔DAY36〕
我終於理解自己需要的並不是永遠保持孤獨,孤獨讓我清醒和堅強,但放下對於孤獨的執念,我也一樣能獨立、能捍衛並擁有完整的自己。
37天近900公里的旅程,娃娃在日記中坦然記述身體和心理的變化,路途中感受到的純粹善意、人與人之間的牽繫,和維持動能而必須進食的冰淇淋和可樂,讓身上的玻璃罩有了縫隙、捎入流動的空氣,進而試著釐清和學會相信:自身就是美好的存在。
一路上指引的黃色箭頭、扇貝符號和過往朝聖者足跡所匯集而成的光,在抵達自己的終點後如星芒駐留在眼底,原先抱著獨自完成的心念有了陪伴的身影,新的關係和彼方,有了清晰的輪廓,像是初始在尋找的「屬於」鑰匙,引領著人生穩穩前進。
也許我想要的歸屬,
就是終其一生誠實地面對自己。
羅秀芸(娃娃)
一九八五年生,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畢業。
出生以來搬過二十二次家,小時候是不得已,長大後卻察覺在移動過程中,屢屢挖掘出自己不曾意識到的可能。近年居住在離島蘭嶼,碰巧發現母親取的小名「娃娃」在達悟語的含意為「大海」,也願人如其名,持續像海一般四處流動。
文字散見於《閱讀的島》及聯合報繽紛版,合著有《疫情釀的酒》一書。現為「在海一方」書店主理人。
❶在翻開日記之前
❷路上日記
9.4-5 /飛行
9.6 /起點
9.7 / DAY 01爬山
9.8 / DAY 02好像在路上
9.9 / Day 03 進城
9.10 / Day 04 越過山丘
9.11 / Day 05 失物
9.12 / Day 06 愛的問答題
9.13 / Day 07 喝醉
9.14 / Day 08 撞牆
9.15 / Day 09 進入狀況
9.16 / Day 10 小鎮
9.17 / Day 11 走吧,走吧
9.18 / Day 12 朝孤獨靠攏
9.19 / Day 13 啟發
9.20 / Day 14 耳朵想要安靜
9.21 / Day 15 耶利米爾的祝福
9.22 / Day 16 筆直的公路
9.23 / Day 17 半程
9.24 / Day 18 傷心的出口
9.25 / Day 19 眼睛看見的美麗
9.26 / Day 20 一些新的嘗試
9.27 / Day 21 散步
9.28 / Day 22 再次入山
9.29 / Day 23 告別與和解
9.30 / Day 24 離別的預演
10.1 / Day 25 最後一座山
10.2 / Day 26 感冒逆襲
10.3 / Day 27 陪伴
10.4 / Day 28 重回戰場
10.5 / Day 29 再度撞牆
10.6 / Day 30 倒數
10.7 / Day 31 霧起與霧散
10.8 / Day 32 抵達聖城
10.9 / Day 33 休息
10.10 / Day 34 再度啟程
10.11 / Day 35 負重
10.12 / Day 36 世界的盡頭
10.13 / Day 37 終點
❸另一個視角
29, September
1, October
2, October
3, October
4, October
5, October
6, October
7, October
8, October
After 「Camino de Santiago」
❹後記
●也許實用的小Tips
在翻開日記之前
這些年何其幸運,住在一個比較能夠貼近內心的島嶼,走入又走出人群,旁觀人情百態,摸索愛和關係。在失落或豐盈中,逐漸覺察、學會照顧自己,不再把個體縮小如塵埃一般。過去的我常感到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好的事物,負能量如影隨形。好像直到近年,我才感覺到靈魂與個體慢慢整併,試著理解並相信:「妳就是美好的存在,而且妳真的很努力。」
二〇二二年初看了電影《海街日記》,有句台詞說:「你有時會不會突然發現,自己當下所待的地方,其實並不屬於自己?」
「屬於」二字,便成為心裡的一把鑰匙,察覺到,好像沒有任何一個地域能夠真正屬於誰,或是誰能夠真正屬於某個地方。我心裡的想像是,若你對一個生活同時生存的土地有感與有愛,願意捍衛它存在的價值、傳遞其正向的文化,那當下你們便屬於彼此。
這份愛應該是流動的,從此城到彼城,跨越海線和地界,只要用心相待過,那不管走去哪裡,都能隨時與它同在,不因距離和時間而背離。
∞
自有記憶以來,一共搬過了二十二次家,童年生活於彰化八卦山,短居過高雄,在屏東潮州長大,大學移居到淡水,爾後住過劍潭、雙連,直至新生北路二段。二〇一七年,因為工作關係遷徙到離島蘭嶼,忽然就不再喜歡向外移動。這在島嶼並不算是常態,大多數島民都慣於移動奔走,但是出島、回島之於我是一件費力的事,需要處處思慮計較。年復一年,往返台灣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間隔越來越長,踏上本島很快就感到意興闌珊,以至於吃著想念的家鄉料理食不知味,往返商店採購時心不在焉。彷彿沒有太多欲望,心裡只惦記著海,看見了海,心就能夠安穩下來。
不過我一直深信人的能量會隨著移動而流轉,也知道每一次路途中衍生的思慮都是養分,能滋潤因瑣碎日常淪為機器般運轉的腦袋。這幾年,我在蘭嶼開了書店,終日沉浸於書和文字裡,卻突然想起,自己並不是那麼擅長面對形形色色的客人──雖然從十五歲就開始打工,在小騎士炸雞站過櫃台,在淡水老街吆喝賣章魚燒,在燒烤店端炭盆和洗碗,最後在7-11輪值早晚班直到完成學業。但畢業後,我便決心不再踏入服務業,而是躲進了辦公室裡,單純只應對熟悉的同事主管,沒想到職場繞轉多年,最後還是開了店,賣書、直面客人,接收想像中的美好,同時也接收大量不在預期中的失控。我覺得很難消解心中的矛盾,好像一切又回到人生原點,身為一個外向型的內向者、INFJ人格,一心走往書店之途,到底在想什麼呢?
書店是自己親手打造,在此之前,我沒有任何工地經驗,但「自己來」這件事對蘭嶼人而言理所當然,因為找工人不容易、對焦資訊也不容易,最後自己來會比較快,儘管這個「快」,其實花了九個多月的時間。從一個敲釘子都會敲歪的工地新手,摸索著綁鋼筋、攪拌水泥、學會裝修牆面,再批土刷油漆、做木工,慢慢拼湊出一個家屋同時也是書店。過程經歷了許多挫敗,我經常坐在工地裡哭,問自己為什麼而做?哭完還是掙扎著站起來繼續,或偶爾抽離去做點其他事。當然,也有許多奇異的收穫和難以言喻的成就感,我常想,這個歷程也許就像是我內心嚮往不已的西班牙聖雅各之路(El Camino de Santiago,簡稱朝聖之路)。
∞
傳說中,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聖雅各殉道後,人們從耶路撒冷出發,沿著地中海、伊比利半島,將他的遺體送往西班牙加利西亞地區安葬。途中卻不幸發生船難,遺體隨船隻沉沒大海,消失無蹤。某一日,人們在海邊奇蹟般發現了他,據說因為扇貝覆蓋住身軀,使他的遺體完整無損,於是得以順利安葬。隨著物換星移、人事移轉,聖雅各的墓穴地點逐漸成謎。直到西元九世紀,一位牧羊人在一片繁星聚集的原野發現了他的墓穴,於是後人就地興建教堂,並將此地命名為Santiago de Compostela(繁星聚集之地)作為紀念。
自中世紀以來,天主教徒爭相從歐洲各地出發,前往Santiago de Compostela見證神蹟,也踩踏出幾條不同的路線,包含原始之路Camino Primitivo、法國之路Camino Francés、北方之路Camino del Norte、銀之路Vía da la Plata、葡萄牙之路Camino Portugués與英國之路Camino de Ingles等,起源雖然與宗教有關,但隨著時間流轉,它開始被人們視為是洗滌心靈、鍛鍊意志與挖掘未知內在的奇幻旅程。
眾多路線中,以法國之路最廣為人知,我看過的兩部電影《我出去一下Ich bin dann mal weg》與《聖雅各的天空Camino Skies》,便都是以此路線做為主軸,前者用單一視角敘說朝聖之路,後者則是透過每個人的對話或獨白來拼湊出那八百公里路途。
我一直都想去徒步遠行,有人渴望在路上追求孤獨,有人期待尋找夥伴互相扶持,有人為信仰而去,有人想贖罪,有人探索生命的意涵,而我是對那無止境的廣闊和陌生感到嚮往,想知道雙腳與心將帶我前去何方。看《聖雅各的天空》時,我從開頭哭到結尾,可能是在每個人身上都看見一點點自己的影子,「為什麼要出發?」「目的地在哪裡?」也反覆想過許多次,總沒有頭緒,可能開店後這些年的我真的很茫然。
在電影的描述裡,朝聖之路就像是一條能夠重啟人生的路徑,行過數百公里,主角們的生命際遇從此不同。我很好奇,每個人走完都會有相似的體悟嗎?如果本身已逐漸有所自我覺察,那麼在路途中,又將會有什麼樣的收穫?
於是我決定也出去一下。
抽離現階段的茫然,走遠一些,時間拉長一點,去看看世界的其他種可能。
∞
選擇了跟電影同樣的路線,從法國西南部小城Saint-Jean-Pied-de-Port出發,翻越庇里牛斯山,穿過伊比利半島,走到西班牙西北部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到達表定的終點後,緊接著繼續走往Fisterra和Muxía,傳說中世界的盡頭。三十七天走了將近九百公里路,獨自一人出發,被如光一般的黃色箭頭指引,不時獲得意料外的陪伴,上演無數回合彆扭的內心戲碼。最終我放下了對於孤獨的執著,笑中帶淚收下朝聖之路給予的所有禮物。
我遇見為信仰而行的人,陪伴一些人在對話中探索自我,聆聽他們的傷痛,也為努力想證明自己的人鼓掌。朝聖者群相在步履中連結、彼此分享,我不確定自己是否也帶給他人什麼,倘若有,希望是豐盈美好的感受多過其他。
這一路用雙腳數遍了大城小鎮,沿著公路或看不清楚路在哪的路,行經田園與荒野,翻越牧場和高山,持續有人從各地起點出發,持續有人走在路上,而我在日復一日領受的衝擊中學習並緩慢調整。深深感激由黃色箭頭、扇貝符號和過往朝聖者足跡所匯集而成的光,守護並引領我,平安且謙卑地完成旅途。
寫下沿途種種,寫下走向遠方再走回內心的漫漫軌跡,願藉文字重回那片繁星原野,成為往來朝聖者所仰望的億萬分之一星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