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個世界的種種難題,
人只有三個選擇:
妥協、反抗、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質疑固有事物×發現新觀點×建立新價值
學會獨立思考,找出世界隱藏的規則
日本哲學鬼才飲茶12堂哲學思辨課
一舉解放你的思想枷鎖!
懷疑是走向哲學的第一步!
對世界的不滿、憤怒、疑問……
其實你想過的問題,偉大哲學家都已經煩惱過啦!
「老師的話都要聽嗎?」
「為什麼我們不該殺人呢?」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神存在嗎?」
「工作是必須的嗎?」
「如果每天無所事事,真的會幸福嗎?」
哲學,就是思考!哲學,就是找到新價值!
每個時期的哲學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毫不留情地抨擊當時的價值觀,建立起新時代的新意義,
為個人生存與社會理想建造思考的立足點。
本書收錄11位偉大哲學家的哲學主張,從尼采的「上帝已死」、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乃至於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到布希亞提出「符號消費社會」。在哲學鬼才飲茶的帶領下,任何人都能輕鬆讀懂這場哲學家們橫跨近代數百年的叛逆思辨史。期盼讀者都能像哲學家一樣,在人生路上勇於懷疑世上一切的「理所當然」,徹底解放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諸多禁錮,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如何活出幸福的人生?」是人類永遠的問題。
一旦提出新的思考方式、新的哲學,
就能變得幸福。
隨心所欲地議論,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理解哲學家們終極真理的探索/
‧尼采【永劫回歸】──比死亡還可怕的虛無主義,不停重複的人生,毫無意義。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唯一無法懷疑的事實,就是我正在懷疑。
‧休姆【獲得經驗的機器】──「正確」是一種由經驗產生的觀念。
‧康德【物自體】──人類無法直接接觸真正的世界,人類與世界的連結必須經過轉換裝置。
‧黑格爾【真理是整體】──世界的一切都是我自己,主觀與客觀合而為一,成為真理。
‧齊克果【致死的疾病】──「絕望」是一直持續到死亡的疾病。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在萬物的意義出現之前,萬物已經存在,意義由人類賦予。
‧李維史陀【隱藏的結構】──世界隱藏特定的規則,找出這個規則就能看清世界。
‧維根斯坦【語言遊戲】──哲學的結構就是語言的結構,而語言的意義,取決於使用語言的規則。
‧德希達【解構】──從文本出發,持續發展無窮盡的解釋。
‧布希亞【符號消費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不會崩解,每個人都在生產符號滿足其他人的消費欲。
飲茶
生於日本北國,畢業於東北大學研究所。是狂熱的刃牙粉絲。原本只是普通的部落客,突然被發掘出道成為作家。他曾經寫過一些書,把哲學與科學等難以親近的學問講解得很簡單,因而大受歡迎。當時,他以為應該不會再有人找他寫續作,於是隨便取了筆名,現在感到很後悔──「要是當時取個看起來強一點的名字就好了!」
著有《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從柏拉圖、尼采到沙特,解答你人生疑惑的31位西方哲人》、《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從釋迦牟尼、孔孟老莊到禪宗,啟悟自我內心的13位東方哲人》。製作有《哲學女孩》一書,以飛躍得更高為目標。口頭禪是「趁我還沒踢飛你之前,給我滾。」
邱心柔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日檢N1合格,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漫畫 面對不解的人與事,就用心理學戰鬥》等書。
前言 懷疑是走向哲學的第一步
第一章 從叛逆開始的哲學
尼采
第二章 哲學中的理性主義
笛卡兒
休姆
康德
黑格爾
第三章 哲學中的存在主義
齊克果
沙特
第四章 哲學中的結構主義
李維史陀
維根斯坦
第五章 哲學中的後結構主義
德希達
布希亞
第六章 今後的哲學
後記 隨心所欲地議論,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節錄)
▌永劫回歸
它的意思就跟字面上一樣,「同一件事永遠會再回到起點,一直不斷地重來」。尼采在散步中,突然發現「永遠重複下去」才是比死還要強而有力的「最可怕的虛無主義」,但是,「永遠重複下去」為什麼會是最可怕的呢?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小說《死屋手記》(The House of the Dead)中這麼寫著:
「如果想讓罪犯領悟到自己所犯的罪孽,就讓他挖土,來回地移動,再把土埋回去,回復原狀,長時間反覆進行這些工作。這是一種終極的刑罰,最後將會導致精神異常。」
說起來,其實我們不管受到怎樣的痛苦、不管遭遇怎樣的不幸,都還是可以從中找到價值。這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事「只會發生一次」。也就是說,我們認為「這是僅有一次的、無可取代的人生中所發生的不幸」,所以能夠看到其中的「價值」。
那麼,如果這個不幸並不是只發生一次,而是「無限重複」呢?對於永劫回歸的「無限重複」這點,尼采是這麼解釋的:
「你至今所度過的人生,必須要再過一次、甚至是無限次。
而且不會有任何新的東西,所有的痛苦與快樂、所有的思念與嘆息,
你的人生的所有一切都不會有絲毫改變,就這樣再重新來過。
宇宙就像是沙漏一樣,而你不過只是其中的一粒沙子。
而這個沙漏永遠都會不斷重複翻轉,也包括你在內。」
如果宇宙就像尼采所說的,彷彿冰冷的機械,分毫不差地不斷重複的話,無可取代的「唯一性」就不再存在了。這樣也同時代表著,不管是怎樣的不幸(不只是這樣,甚至也包括了幸福與其他所有事物),都沒辦法找到其中的「價值」了。
想想看。假設你「把很重的石頭辛苦運到山頂,到了山頂後又讓這些石頭滾下來,然後又再運到山頂」。
這樣的事,如果做個一次倒還好。不管再怎樣辛苦的勞動,不對,甚至應該說愈辛苦的勞動,就愈能得到成就感,你會覺得:「終於完成了,可以結束了!」
但是,如果做個五億次、五兆次,都還不能結束,要一直「無限」地進行這些工作,這樣如何呢?而且,不管重複幾次,都不會出現任何改變,搬運過程都一樣、絲毫不差。這樣的工作不管怎麼想,都實在看不出有任何意義(價值),也找不到任何目標(理想)。
就只是挖了又埋、挖了又埋──。只是不斷重複一樣的事情,沒有任何的變化。就算挖好了,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之後又會再埋起來,然後又要重複挖。埋起來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之後又會挖開來,然後又再埋起來……
這些行為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徒勞無功,是種刑罰。
因此,尼采才會認為──「永劫回歸」比死亡還可怕,是最可怕的虛無主義。
●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節錄)
▌存在主義是什麼
好了,所以在「理性主義」之後,接著要開始的就是「存在主義」,但是,「存在主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存在」這個單字本身感覺就滿陌生的,不過說得更精確一點,就是「現實存在」。所以「存在主義」其實應該要叫做「現實存在主義」,用更簡單一點方法來講,就會是:
「好好重視『現實存在』的一種思考方式。」
那麼,所謂的現實存在為何──雖然很想要立刻來講這個,不過,現實存在本來有個反義詞,叫做「本質存在」,或許這兩個詞一起說明會比較好。這是因為,其實存在主義發展的背景是這樣的──
「上個時代的哲學都光是在思考『本質存在』,
思考得太過頭了,現在起就不要再思考這個了,
多去著眼剛剛好相反的『現實存在』吧。」
所以,要了解存在主義,就必須明白「本質存在」與「現實存在」的區別,以及各自有著什麼樣的關係。表3-1將「本質存在」與「現實存在」做了比較。首先,請看這張表左邊的「現實存在」。這邊描寫的是「蘋果A、蘋果B等一顆顆蘋果」、「石頭掉落、球掉落等個別掉落的現象」,總之是說,「可以在現實中看到、摸到的個別物體或事件」就是現實存在。如果要再更簡單一點,也可以將文字用「現實存在=現實的事物」的方式來替換。
接下來請看右邊的「本質存在」。這邊描寫的是「一種紅色圓形的水果。產季為八至十一月」、「掉落的方程式」,總之是說,「由個別的物體與事件推導出,具有一般性的、普遍的性質或原理」就是本質存在。「本質存在」這個詞好像有點難懂,但其實可以直接用「本質」這個詞來替換。
好了,從這張表就能了解,看得到、摸得到,存在於現實中的是「現實存在」,與此相反的則是「本質存在」。但是,基本上我們都比較傾向於重視「本質存在」。
例如科學。也就是指「觀察個別的物理現象,並從中找出一般性的、普遍的性質或原理的一種行為」,而這個行為很明顯具有「從現實存在(個別的現象)前往本質存在」這種方向性。也就是說,科學是重視並追求「本質存在」的一種行為。除此之外,還有生物學、化學、數學等等,差不多所有的學問都可以說是「由個別的現象導出本質的一種行為=重視本質存在的一種行為」。
嗯,雖然這樣的說法是很合理啦,不過這件事根本沒那麼複雜吧。學問當然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了。話說回來,要是不追求事物的本質,那還叫什麼學問啊?真要說起來的話,其實我們有著「想要掌握事物的本質」這種強烈的渴望,正因為有這樣的渴望,人類幾千年來才會一直不斷地進行學術發展。
但是啊……存在主義的主張卻違背了這份渴望,扯人後腿說:「一味追求本質是不行的。」這是為什麼呢?追求本質的行為怎麼想都很棒啊。存在主義到底想說什麼呢?
他們想說的是:
「追求事物的本質、鑽研學問,確實是人類的很棒的行為。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得意忘形,如果將這樣的做法套用在自己身上──
即『現實中存在於此時此地的人類(現實存在)』,就是不行的。」
喔!原來如此。既然這麼說,那現在就實際來將追求本質的做法,套用在「人類」身上試試看吧。
有門學問叫做人類學。請想像有一群偉大的學者,鉅細靡遺地研究人類的本質。而這門學問宣稱已經了解「人類的本質」了。而他們所研究出來的人類本質,假設是這樣:
「所謂的人類,是一種哺乳動物,具有語言能力,直立雙足步行。這種動物擁有利己的特性,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毫不在乎地說謊,此外,具有差別待遇的特性,會組成團體欺負群體裡最弱小的那一個,凝聚群體的向心力。生殖方面,除了基因低劣的個體以外,一般會在二十歲前半進行生殖,到了二十歲後半時,會生下一至三個小孩。」
好啦,這樣如何?的確,就某個方面來說,或許可以說是掌握到了本質。但是,如果斷定這就是「人類的本質」,恐怕很少人會同意。正確來講,其實內容就算不是如前所述,不管是怎樣的內容(例如像是極力讚揚人類的、很正面的內容,或是可以符合大部分人類的、很貼切的內容),人們也還是不會同意人類的本質可以用簡單的幾句話描述吧。因為大家可以很簡單地就反駁:「不對啊,也有人不是這樣啊。」
但是仔細想想,如果講的是蘋果的話,我們就不會一直反駁。「所謂的蘋果,是一種紅色圓形的水果。」對於這種描述方式,就不會有人去吐槽:「也有那種不圓的蘋果啊!」
這是為什麼呢?蘋果跟人類到底差在哪呢?
差別在於,人類擁有「自由意志(一種主體的意志,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或者說,我們一般都相信人類擁有自由意志。舉個例子,假設人類學的偉大教授說:「人類都是騙子,人類擁有這種本質。」而且實際上,現在全部的人類也真的都是如此。但是,我們可以對這個本質,發表這樣的違抗宣言:
「不對,我不是這樣!只有我不是這樣!我從現在開始絕對不會再騙人了!」
我們可以像這樣,用自己的意志來做決定,可以徹底改變「人類都是騙子」的本質。
「雖然人家說人類這種動物會欺負別人,但是我就絕對不會欺負人!我一定會保護你!」
「不管世界上的人說你是壞蛋,或是說你的主張不合理、是錯的,我都會站在你這邊!我一定會保護你!」
只要人類可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人類的本質」就無法套用在人類身上。這是因為,無論說「人類的本質是A」或「B」,人們都可以說:「但是我不一樣!我要違抗這個說法!」
這點可謂是蘋果及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是只有人類才有的特質。就算有人說「蘋果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將蘋果的性質或特有的功能套用在蘋果上,蘋果也沒辦法「反抗」,但是人類卻可以。也就是說,人類這種生物,擁有一種「可能性」,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不同的選擇。
然而,那些一味追求本質的傢伙,那群光是在書桌前搬弄道理(理性)的面黃肌瘦的學者,根本就不去注意這份「可能性」。人類本來就是一種「絲毫無法論究其本質的一種特殊的現實存在」。結果那些人卻自以為了不起,斷定「人類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
存在主義就是想反對這件事,而存在主義的宗旨就是「不能一味地著眼於本質喔」,好了,明白了這點之後,我們再來回顧上個時代的哲學吧。
舉康德的例子。他的哲學內容是關於人類認知的極限,以及人類有辦法想什麼、沒辦法想什麼,很明顯是屬於「重視本質存在」的思考方式。理由在於,他的內容完全不著眼於每個人的差異,而是用「人類只有這種認知能力、只有這種思考能力」的方式,將我們所有人總括起來。
而黑格爾作為上個時代哲學的集大成者,更是嚴重。他的哲學主張「人類具有辯證法的特性,不論是誰,活在世上都是朝著絕對精神(消解所有對立的一種終極精神)的方向前進」,這份主張完全斷定了「人類活著的意義與目的(人類的本質)」。
當然,就像前面所講的那樣,我們其實沒辦法進行這樣的斷言。因為我們擁有意志,足以違抗這些斷言。
「不要隨便決定我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啦!你以為你是誰啊!我才不會變成什麼絕對精神,也絕對不會管什麼辯證法咧!」
結果,不管是康德還是黑格爾,理性主義的哲學家,全都把人當成量產相機一樣,去調查其中的功能,一直用這樣的態度來分析人類的能力(認知、思考)。因此,他們忘了這件最重要的事:
「每一名人類,都擁有著『可能性』,
可以藉由自己的意志,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類無法僅僅被還原成『人類就是哪樣哪樣的』
這種『一般化的語句(即本質)』,
人類是一種特別的現實存在。」
理性主義的哲學家發展出了無機的、冰冷的學問。接下來即將出現一個更可怕的怪物,他會針對這方面的缺失,將上個時代大家拼命研究的「理性主義哲學」,輕易地當作垃圾全部丟掉。他就是丹麥的哲學家──齊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