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著名書籍--
--NPR科學週五讀書俱樂部精選--
--《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新科學家》、《出版商周刊》
以及《衛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
大崩墜、熱寂、大撕裂、真空衰變、回彈……
5個迥異的宇宙末日場景,到底誰會勝出?
以有涯隨無涯,一本書看懂宇宙結構,以及背後深層的演變力量。
我們都知道宇宙有個開端。大約138億年前,宇宙從難以想像的密度狀態,變成蘊涵萬物的宇宙火球,再變成逐漸冷卻的物質和能量流體,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恆星和星系埋下種子。接著,行星形成,星系碰撞,宇宙大放光明。然後,在一個螺旋星系邊緣附近,圍繞著一顆普通恆星運行的一顆岩石行星上,孕育出了生命。其中有種細長瘦弱的雙足哺乳動物,會以閱讀物理書籍為樂。
而在大約50億年後,目前中年的太陽將膨脹為紅巨星,吞沒水星和金星的軌道,屆時地球將化為一顆被燒盡、了無生機、滿布岩漿的石塊,最終會被捲入太陽外層而結束。不過,到時候人類或許已搬到其他星球,甚至其他星系,建立新家園,人類依然可以立足。
但如果是宇宙的死亡,對我們和萬物又意味著什麼?
如果宇宙終將有個故事的結局,那人類不就終將無處可以容身?
倘若如此,那麼宇宙的結束會是和平的消逝,還是戲劇性的災難?而這一切對現在的我們有著怎樣的意義?
天文物理學家暨宇宙災難鑑賞家凱蒂•麥克(Katie Mack),以活潑的智慧和幽默,帶我們領略了宇宙可能出現的五種結局:大崩墜、熱寂、大撕裂、真空衰變和回彈。
宇宙膨脹會一直持續下去嗎?暗能量和熵怎樣影響宇宙的未來?宇宙終結之後又會是怎樣的光景?麥克以其平易而有趣的文字和生動的插圖,傳達出宇宙學的研究現況。談的是末世,卻在探討最終誰勝出的過程中,藉由呈現一個又一個截然不同的末世場景,帶出宇宙的形狀和結構,物質和能量的分布,以及控制其演變背後的力量,揭示了基本的真理,藉此拓展讀者思維,提醒我們自己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透過探討末日,作者深入當前支持或反對每種可能性的最佳證據。書中沒有複雜的數學運算,而是採用平易近人而有趣的文筆和恰到好處的插圖,透過現實中不斷仍在變動的知識,讓我們看到人類雖渺小,卻擁有可以超越平凡生活、放眼虛空能力。
這是一場充滿樂趣、出人意料的歡快之旅,將我們所知的一切帶往最遙遠的未來。
凱蒂•麥克(Katie Mack)
天體物理學家,宇宙災難鑒賞家,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宇宙學和科學傳播領域的首任霍金主席,加拿大高等研究院全球學者,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她的研究涉及暗物質、早期宇宙、星系形成、黑洞、宇宙弦及宇宙的最終命運。曾為《衛報》、《科學美國人》、《對話》、《天空與望遠鏡》、《時代》、《宇宙》等媒體撰稿,為BBC提供專家資訊。她還是TED演講嘉賓,並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地進行演講和參與訪談,講座曾吸引霍金先生親臨現場聆聽。
蔡丹婷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坐過辦公室,當過英文老師,但還是最喜歡翻譯,最愛的是家人。極喜歡窩在家中推敲字句的日子,更喜歡透過不同語言接觸新知,夢想是能使用八國語言。過去二十年主要為HBO頻道及Discovery系列頻道翻譯字幕,譯有《綠手指聖經》、《形狀:資訊、生物、策略、民主和所有事物背後隱藏的幾何學》、《我們為何相信:從鬼魂、神和外星人,到陰謀、經濟和政治,大腦如何打造信念並鞏固為真理》等著作。
推薦文:科學以有涯隨無涯,探索萬物的終結 曾耀寰
第一章:宇宙緒論 Introduction to the Cosmos
第二章:大霹靂至今 Big Bang to Now
第三章:大崩墜 Big Crunch
第四章:熱寂 Heat Death
第五章:大撕裂 Big Rip
第六章:真空衰變 Vacuum Decay
第七章:回彈 Bounce
第八章:未來的未來 Future of the Future
第九章:後記 Epilogue
致謝 Acknowledgments
第二章
從大霹靂到現在
開始就暗示了結束,也需要結束。
――樂克(Ann Leckie),《輔助正義》(Ancillary Justice)
我很喜歡關於時間旅行的故事。我們當然可以輕易對時光機的物理原理吹毛求疵,或把出現的各種悖論一一列舉出來,但這個想法十分吸引人,即我們也許能找到一種方法,打開通往時間的大門,讓我們能知曉並干預過去和未來,讓我們擺脫這列失控的「現在」列車,無情地駛向某種未知的命運。線性時間似乎是如此受限,甚至是浪費—為什麼僅僅因為時鐘向前移動了幾格,我們就永遠失去了這些時間、所有這些可能性?我們可能已經習慣了嚴格的時序壓迫,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喜歡它。
幸運的是,宇宙學能幫上忙。當然,不是任何實際意義上的—我們在談一個相對深奧的物理學分支,它絕不可能讓你拿回昨天丟在火車上的雨傘。只不過雖然你的生活保持不變,但關於存在的其他一切都永遠改變了。
對宇宙學家來說,過去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失落境界。它是一個真實的地方,是宇宙中一個可觀測的區域,也是我們投入大部分工作時間的地方。我們只要安靜地坐在辦公桌前,就能觀察到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年前天文事件的進展。這個技倆並不是宇宙學特有的,而是我們所處的宇宙結構所固有的。
歸根究底其實就是一句話:光的傳播需要時間。光速很快—大約每秒3億公尺—但仍然不是即發便至。在日常生活中,當你打開手電筒時,手電筒發出的光大約每奈秒(10-9秒)前進30公分,而你所照亮的物體反射回來的光線,需要同樣長的時間才能映入你的眼簾。事實上,不管你看的是什麼,你所看到的影像(其實只是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你的眼睛)在送到你眼前時,都已經有點舊了。從你的角度來看,在咖啡館裡坐在你對面的人,已經是過去幾奈秒的人了,也許這多少解釋了他們留戀的表情和過時的時尚感。就你而言,你所看到的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如果你抬頭看月亮,你看到的其實是1秒多一點之前的月亮。你看到的太陽是8分鐘多前的。而你在夜空中看到的星辰,更是來自遙遠的過去,從幾年到幾千年不等。
你可能早就熟知這種光速延遲的概念,但其意義極為深遠。這意味著作為天文學家,我們只要觀察天空,就能看到宇宙從早期到今天的演變在眼前上演。我們在天文學中使用「光年」這個單位,不僅是因為它是便於使用的大數值(大約9.5兆公里),還因為它能告訴我們,光從我們所觀察的物體而來,行進了多久。從我們的角度來看,10光年外的恆星已經是10年前的事了。100億光年外的星系,已經是100億年前的事了。由於宇宙只有大約138億年的歷史,所以那個距離100億光年的星系,就可以告訴我們宇宙年輕時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凝望宇宙就等於凝望我們自己的過去。
對此有一個重要的警告,如果不提就是我的失職。嚴格來說,我們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過去。光速延遲意味著物體距離越遠,它所身處的過去就越遙遠,而且這種關係是非常嚴謹的:我們不僅看不到自己的過去,也看不到那些遙遠星系的現在。距離越遠的東西,在宇宙時間線上的間隔就越大。
那麼,如果我們只看到其他星系很久以前、距離遙遠的過去,我們如何才能瞭解我們自己的過去呢?這就要說到一條原理了,因為對宇宙學太過核心,所以它乾脆被命名為宇宙學原理(cosmological principle)。簡而言之,這條原理指的是,就所有實際目的而言,宇宙在任何地方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顯然,這在人類尺度上是不正確的—地球表面與深太空或太陽中心當然大不相同—但在天文大尺度上,整個星系也只能算做一個無趣的斑點,那麼宇宙在各個方向上看起來當然都是一樣的,並且由相同的東西所組成。這想法與哥白尼原理(Copernican Principle)密切相關,哥白尼原理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在16世紀提出的觀念,曾被視為異端,即我們在宇宙中並不佔據「特殊位置」,而是某個可能隨機選到、再普通不過的位置。因此,當我們觀察一個10億光年外的星系,看到它在一個比我們現在的宇宙年輕10億年的宇宙中,並看到它們10億年前的樣子時,我們可以有十足的信心認為,10億年前的這裡,環境應該與它們是十分相似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透過實際觀察來檢驗。對整個宇宙中星系分布的研究發現,宇宙學原理所暗示的均勻性,在我們所看到的任何地方都成立。
結果就是,如果我們想瞭解宇宙本身的演變,以及我們銀河系成長的環境,我們只需要觀察遙遠的東西。
這也意味著在宇宙學裡,並沒有定義明確的「現在」概念。或者更確切地說,你所經歷的「現在」,完全只是針對你、你正身處的地方、你正在做的事而言。如果我們現在看到一顆超新星(supernova)爆炸的亮光,看著它當場爆炸,但那束光其實已經行進了數百萬年,那麼「那顆超新星現在要爆炸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本質上完全是過去的事情,但那顆爆炸恆星的「現在」,對我們來說是無法觀察到的,而且我們在數百萬年內都不會得到任何關於它的知識,這使得它對我們來說不是「現在」,而是未來。
當我們把宇宙想成存在於時空(spacetime)之中—一種蘊涵一切的宇宙網格,其中空間是三個軸,時間是第四個軸—我們可以將過去和未來,視為同一織面上的遙遠點,伸展橫跨宇宙的誕生到終點。對於落在這個織面上不同位置的人而言,對我們來說屬於未來的事件,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遙遠的過去。而我們幾千年後才能看到的事件所發出的光(或任何訊息),「現在」正穿過時空流向我們。那麼這件事是發生在未來,還是過去,還是兩者皆是?這一切都取決於視角。
如果你習慣以3D世界來思考,這麼一想的確會讓人頭昏腦脹,不過對天文學家來說,非無限(noninfinite)的光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這意味著我們不只可以尋找宇宙遙遠過去的線索—它的痕跡和殘餘物—更可以直接看著它,觀察宇宙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可以窺見才30億年的宇宙,在恆星形成的文藝復興時期,星系爆發出萬千光芒(如果不是藝術和哲學性的話),還可以看到這些光芒在隨後的宙(eon)中如何黯淡下去。我們甚至可以看得更遠,看到物質在不到5億年的宇宙中被捲進入超大黑洞,當時星光才剛開始穿透星系之間的黑暗。
不久之後,借助新的太空望遠鏡,我們將能夠觀察到宇宙中最早形成的一些星系—在宇宙只有幾億年歷史時形成的。但如果這些星系是第一批,那麼如果我們回顧得更遠的話會怎麼樣?我們能看得遠到還沒有星系的時候嗎?我們打算這麼做。現在正在建造的電波望遠鏡,也許能夠透過利用光和氫之間的偶然相互作用,來觀察誕生第一個星系的物質。透過直接觀察氫,這種有一天會變成恆星和星系的物質,我們可以觀察宇宙形成中的第一個結構。
但如果我們回顧得更遠呢?如果我們回顧到恆星、星系、氫氣存在之前的時代會怎麼樣?我們能看到大霹靂本身嗎?
是的,我們可以。
看見大霹靂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把大霹靂描繪成某種爆炸—光和物質從一個點突然爆發,在宇宙中滾滾而出。其實不是這樣的。大霹靂不是宇宙內部的爆炸,而是宇宙本身的膨脹。它也不是在某一點發生,而是在每個點發生。今天宇宙空間中的每一點—遙遠星系邊緣的一處,另一個方向同樣遠的一塊星系間空間,你出生的房間—這些點中的每一個,在時間剛開始時都近得觸手可及,但就在那同一刻迅速拉開距離。
大霹靂理論的邏輯非常簡單。宇宙正在膨脹—我們可以看到星系之間的距離隨時間過去變得越來越大—這意味著星系之間的距離在過去更小。做個思想實驗,將我們現在看到的膨脹倒推回去,倒推個數十億年,總有一刻星系之間的距離必定為零。可觀測的宇宙,包含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一切,一定是包含在一個更小、更密集、更熱的空間內。但可觀測的宇宙只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宇宙的一部分。我們知道太空遠不止於此。事實上,根據我們所知,宇宙的大小完全有可能是無限的。這意味著它一開始也是無限的。只是密集許多。
這很難想像。無限就是這麼難搞。擁有無限的空間意味著什麼?無限的空間不斷膨脹意味著什麼?無限的空間如何變得更無限?
這一點我恐怕也幫不了各位。
想在有限的大腦中想像無限的空間,誠非易事。我只能說,在數學和物理中有一些方法可以處理無窮大,這些方法是有意義的,而且不會破壞任何東西。作為一名宇宙學家,我的工作基於這樣一個基本假設:宇宙可以用數學來描述,只要這套數學行得通,而且對解決新問題有用,我就會接受它。或者更準確地說,如果這套數學行得通,而一個稍微不同的假設(例如
宇宙不是那麼無限,但太大了,我們不可能感知到它的極限)同樣說得通,但對我們的經驗或我們可以以任何方式測量的任何東西沒有影響,那我們就可以暫時守著較簡單的假設。所以:無限的宇宙。這可以方便我們工作。
總之,當我們談到大霹靂理論的時候,我們真正想說的是:根據我們對當前膨脹及其歷史的觀察,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宇宙曾經有一度,不論何處,都比現在更熱且密度更大。這有時被稱為「熱大霹靂」,指的是宇宙熾熱稠密的整段時間跨度,我們現在知道這是從宇宙誕生0年到38萬年左右的這段時間。
我們甚至可以量化「熱稠密」的含義,並追溯宇宙的歷史,從我們現在享有的涼爽宜人的宇宙,推導出一個高壓鍋煉獄,那裡極端到粉碎了我們對物理定律的所有理解。但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練習。從數學上推斷膨脹,並推導出更高的壓力和溫度是一回事;直接看到這個煉獄宇宙(infernoverse)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