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紐約?
那股聲音對我說,如果我想遇見美麗的人物與深邃的歷史,我必須去紐約。如果我想在青春成為鄉愁之前將它保存在一個真空的盒子裡,永遠記住當初的模樣,我必須去紐約。如果我想讓二十餘歲的最後幾年盡情燃燒,體驗生命的極限與荒蕪,感受狂喜的溫度也看見寂寞的顏色,我必須去紐約。
因為紐約就是搖滾樂的首都。
它蘊含一種催眠的魔力,音量雖小,卻很堅定。退伍不到一個月,我置身在飛往紐約的班機上,隨著屏幕顯示的剩餘里程數逐漸歸零,機身開始迴旋傾斜,穿過雲層準備降落。我感覺世界的中心點此刻就在自己腳下。
2004年陳德政前往紐約求學,開始在部落格「音速青春」分享他的紐約生活,書寫心愛的樂團和電影、遇到的搖滾明星,與動人的現場表演。他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後面,其實暗藏許多私人碎片:年輕靈魂的莽撞出走,及後青春期晃晃悠悠的成長感傷。
於是他從回憶中尋覓梳理,一點一滴;在收藏裡翻箱倒櫃,一只票根與一張唱片,以文字重現那趟改變生命的旅程,四年半刻骨銘心的日子,與那座永遠有場明日盛會等著你的城市。
四十個篇章如同四十首歌,是四十段難忘旅程的原聲帶:由音樂伴隨的成長碰撞、對舊日的眷戀、夢想成真的喜悅、與陌生人交會的微光,那些三十歲前放下的東西與迎來的東西。燃燒的夜晚沸騰了血液,熟悉的前奏撼動著耳膜,他將那些與心跳同步的神奇時刻記錄下來,成為永恆。
謹以這本書獻給曾經有過,或正在擁有一個義無反顧二十餘歲的我們。獻給紐約,獻給搖滾樂,獻給無畏滾動的青春,以及所有明日的聚會。
「這種時刻會讓你記住一輩子,也可以說,我們就是為了等待這種時刻而活著。」
陳德政,1978年生,台南人。政大廣電系畢,紐約New School媒體研究碩士,曾任唱片行店員、廣播電台主持人、《Gigs搖滾誌》總主筆,現為專職作家、樂評人,兼職DJ,誠品站、KKBOX駐站作者。
曾拍攝濁水溪公社樂團紀錄片《爛頭殼》,2001年由水晶唱片發行。2005年起經營個人部落格「音速青春」,書寫紐約讀書時的所見所聞,如今累積超過一百萬字,五百萬瀏覽人次。
平日書寫音樂、電影及旅行途中遇見的事物,文字散見《破報》、《GQ》、《小日子》、《Shopping Design》、《Hinoter》、《cue.電影生活誌》、《金馬影展專刊》等刊物。第一本音樂散文集《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於2011年出版。
曾於誠品講堂、學學文創、富邦講堂、台灣文學館、政大傳院流行音樂學程開設音樂或流行文化相關課程,也應系所或社團邀請至大學院校授課。其他經歷包括金旋獎評審、《女朋友。男朋友》電影音樂系列講座主持人、世界公民島大會主持人,曾受邀至日本參加富士音樂祭、荷蘭參加Mysteryland電子音樂祭。
DJ經歷包括敦南誠品露天音樂市集、松菸誠品開幕派對、Georg Jensen新品發表會等等。
你可以在他的部落格「音速青春」找到他,他已經在那裡寫了一百萬字。
音速青春:http://pulp.bluecircu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