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最適合當媽媽的地方!(2013國際評比)
開放、自然、創意、尊重,每個孩子都值得最好的!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史英
作家 朱天衣
作家 李偉文
暢銷親子書作家 彭菊仙
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 張純淑
通泉草幼兒園資深教師 謝幸蓉
一致推薦
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
「在芬蘭育兒讓我逐漸學習到,教養可以很自然。這裡的自然,指的既是外在的大自然,也是內在的自然,那是一種「回到本質」的狀態。回到本質與自然天性,從觀察、了解孩子開始,也許,就更懂得尊重孩子,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
教養可以很自然,因為只要我們學會放下焦慮,將目光重新拉回自己與孩子身上,也更能尊重彼此時,孩子就得以自然地做自己。」
移居芬蘭後,以分享北歐生活及創意設計而榮獲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活品味類嚴選優格,並出版相關芬蘭設計及生活暢銷書的作家凃翠珊,這回,當媽媽了!曾任職芬蘭教育文化組織及芬蘭小學實習老師的翠珊,從懷孕產檢、生產、全職育兒、到小孩上幼稚園,深刻感受到芬蘭不只是自然美景宜人居,芬蘭人更用心在育兒環境的每一個大小細節上!而在孩子唸了以人智學為宗的華德福體系幼兒園後,更讓作者體認到打造一個開放、安心且兼具啟發性的教育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在這裡成長的孩子,還能同時接受到藝術與自然的五感體驗!
芬蘭式教養,教會父母的事~
n 在芬蘭待產讓人學到:育兒是從照顧、教育父母開始,父母只要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好好經營夫妻關係,就是育兒最好的後盾。
n 自然、尊重、放慢腳步的育兒。
n 華德福幼兒園教人尊重孩子自然天性,也讓家長體驗孩子生活、舉辦慶典與畢業典禮的方式,都帶來文化震撼與啟思。
n 芬蘭人提供孩子充滿美感的環境,同時放手讓孩子自由創造,志工也不斷示範為社會付出的精神。
n 政府完善的配套措施,和芬蘭人重視兒童權益的價值觀(例如將最好的圖書館空間留給兒童),讓育兒更愉快,也讓人感動。
n 從最受芬蘭人喜愛的音樂遊戲課中觀察體會,學習尊重孩子,並鼓勵家長多對孩子唱歌念謠。
n 幼兒音樂教育,打破父母的思考侷限(搖滾饒舌也可以是兒童音樂)、創意的音樂實踐(交響樂團演奏給幼兒聽、免費古典音樂會),民間也努力「給孩子最好的聲音」。
n 特別收錄【芬蘭育兒趣】小故事,從生活點滴中體會不同的育兒價值觀。
凃翠珊
筆名北歐四季,曾任職芬蘭教育文化組織,現為自由撰稿人,常為媒體撰寫芬蘭創意、人文、生活,著有《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北歐四季透明筆記》兩書,《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並曾獲選為中時開卷年度美好生活書。
成為媽媽之後,開始記錄在芬蘭的育兒生活,並發表於「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網站上。如今最愛跟孩子一起走進自然,採擷認識野莓野菇野草入食,並期許自己的生活,也能越來越自然簡單。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
北歐四季:http://www.facebook.com/shaninordic
Pure Finland - 嘗一口芬蘭:http://www.facebook.com/purefinland
自序
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
這本書,是我從孕育新生命開始,到孩子四歲之間的體會。
我想寫下的,是孩子教會我的事,以及芬蘭這個國家帶給我的生命啟發。
在芬蘭育兒讓我逐漸學習到,教養可以很自然。這裡的自然,指的既是外在的大自然,也是內在的自然,那是一種「回到本質」的狀態。回到本質與自然天性,從觀察、了解孩子開始,也許,就更懂得尊重孩子,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
教養可以很自然,因為只要我們學會放下焦慮,將目光重新拉回自己與孩子身上,也更能尊重彼此時,孩子就得以自然的做自己。
也許是因為在芬蘭育兒的生活簡單自然,正好讓我有機會重新體會這樣的「本質」。
也或許是芬蘭的地理環境讓人容易親近自然,因此讓人相信自然最好。
懷孕時我開始體會到,只要能順著身體的自然韻律而行,生產也可以是美好的生命經驗。孩子出生後,大自然成了最好的生活教室,幼兒園裡,順著自然四季與孩子天性的教育不斷感動著我,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美感常來自於自然環境的創意啟發,觀察芬蘭人教養孩子,就是自然地隨著日常生活的節奏而行,音樂遊戲課裡的主題常呼應自然,老師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交響樂團也順著孩子的自然成長時程來安排節目內容。「自然最好」成為內化的價值觀與行為實踐,市面上甚至不常見到五花八門的育兒參考書籍,或許是因為,只要能順著自然的韻律養孩子,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又不同的個體,就不用比較也不用焦慮,教養其實可以是件很自然的事?
然而,看似簡單的道理,常常最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就曾經是個容易焦慮又不懂得順應自然的媽媽。
尤其是當媽的頭一年,我像是患了資訊焦慮症一樣,把家裡變成育兒書籍圖書館,甚至中、英、芬三語都有。我努力地想做「對」做「好」,卻忘了這是件很不自然的事,因為媽媽和孩子一樣都會犯錯,在錯誤中重新學習成長,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於是我才開始學著放下書,學著以生命面對生命的姿態來認識自己與孩子,重新回歸自然,並相信生命的道理其實都在自然裡。
我越來越相信,無論是育兒還是生活,少即是多,簡單自然就好。而教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個回到自然的過程。
孩子教我「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雖然這些功課,我學得不夠好,但是孩子比我有耐心,他會一遍又一遍地給媽媽機會,接受媽媽也會犯錯,讓媽媽得以跟他一起成長。教養孩子讓我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並學習做個更能順應自然的人。孩子,原來是我們最好的導師。
育兒的同時,芬蘭這個國度,也不斷帶給我啟發。我親身體會他們如何以尊重為前提、以自然為師,來教育啟發父母與孩子,同時也以行動落實:孩子,值得給他們「最好的」。
這裡的「最好」,指的不是物質上的豐裕,而是心靈的向度,與美感的體驗。
在物質上,芬蘭人會去給孩子買二手用品、二手衣,然而在美感上,他們卻堅持要給孩子最高品質的藝術、與最真實的體驗。給孩子的音樂必須是最好的,因為嬰幼兒的聽力是一生中最敏銳的時期,所以給孩子的樂器,必須發出最真實的聲音。因此,「值得最好」,不是將孩子養在保護重重的象牙塔裡,而是放手讓他們去體驗真實的世界,同時又為他們塑造啟發想像力的環境。
於是,每個人都可以從自然本性出發,相信自己、勇於嘗試,孩子也可以從自然與生活中,自由創造屬於他們的藝術與空間。
我相信,不同的環境與個體,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與自然體會,只要我們都能學著讓生活與育兒更回到自然本質,那麼生命,應該會展現一番不一樣的風景吧。
內文連載
★給「害羞」的孩子,多一點時間
阿雷在一歲半到兩歲多之間時,音樂遊戲課上有個名叫愛瑪的小女孩,比他大七個月,非常地害羞退縮,幾乎從來沒有與任何孩子、或媽媽之外的成人有過互動,總是很容易驚聲啼哭。大部分的時候,她的媽媽必須把她抱在懷裡,牽著她的手,做許多同年紀孩子,早已可以獨立做的事。
幾個月後,我發現她開始有些進步了,至少不再啼哭,雖然仍常面無表情地坐在旁邊看著別的孩子,但她多了一份平靜。她的小小改變,我們都注意到了,有一天上課時,老師對她的母親說:「她進步了喔,現在她開始能用眼神直視對方。」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看到這小女孩一點一滴的進步,我也為她高興。因為我的孩子,在寶寶期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耐心陪伴
一開始,他也常在音樂遊戲課時哭泣。天性似乎比較慢熟的他,對於新的人事物,總是需要多一點時間,慢慢觀察靠近。
當他還是九個月的小寶寶時,我帶他參加音樂遊戲課,有一陣子,他總在進教室之前哭著不肯進去,我猜是因為看到教室中很多其他的小朋友而有些害怕,常得等到音樂聲響起時,他才會被音樂吸引而願意進入。
慢慢的,到了兩歲左右,他不但不退縮,還常是團體中比較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孩子。
音樂遊戲課中,老師三不五時會鼓勵大家手牽手繞圈圈,不過,老師從來不會勉強孩子做不想做的事,如果孩子只願意遠遠地看,或只願意牽媽媽的手,也完全沒問題!
而我家阿雷不知從何時起,開始敢去牽另一個小女孩的手,當老師邀請孩子們一起學大象走路時,他第一個響應,要彈鋼琴時更是一馬當先,他甚至會在穿好外衣後主動伸出手,因為好奇而觸摸另一個孩子的外衣,很顯然的,他開始對別的孩子產生興趣。
我的孩子,彷彿逐漸脫離團體中「最害羞」的角色,變成一個活躍的孩子,我甚至常聽到另一個媽媽對他那看似「更害羞」的兒子說,「你看阿雷怎麼做,你可以跟著一起做啊!」在音樂遊戲課那一兩年的過程中,我看著他逐漸長大,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快樂孩子。
我無法說明他是怎麼做到的,因為我什麼也沒做,就只是一路陪伴他,多給他一點時間而已,當他害羞時,不去勉強他,而去同理他,接受他。
僅管他在熟悉的音樂遊戲課場合中,逐漸如魚得水,他的慢熟本性,仍然需要家長的理解與體會。一換到全新的環境,面對全新的人事物,他的本性又會冒出來,需要多一些時間來慢慢「增溫」。
接受孩子,不「評斷」孩子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不確定西方的社會如何,但在亞洲社會,我自己的經驗是,小孩越活潑外向,越容易得到大人的讚賞,相反的,天性比較害羞慢熟的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比較容易被忽略,或是被大人提醒:「要活潑一點才好喔!」「要多帶出去跟別人相處,才會比較外向喔!」
我也開始注意到,在我們的文化裡,似乎更常在言詞中不經意的為孩子們「下定義」。曾有初次見面不到兩分鐘的人,對我說:「你這孩子好像很文靜」,或是看到孩子依偎在媽媽身邊、還不肯加入群體時,說:「他怎麼這麼害羞!」
其實,人的個性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無論是成人或是孩子,都會在不同的狀況下有不同的反應,我覺得,大人們彼此在交談的時候,應該盡可能不要直接「定義」或「評斷」孩子,尤其是對根本還認識不到兩分鐘的孩子,哪怕只是隨口說說而已,敏感的孩子卻可能無意間記在腦海裡,並影響他們對自我的看法。
事實上,我自己也曾不小心在孩子面前,對朋友解釋:「他比較害羞慢熟。」有一回,一個心靈相通的好朋友聽到了,就委婉的私下提醒我:「妳不要這麼說喔,孩子聽得懂的,妳如果要說,可以說他『今天正好』比較害羞。這樣他才不會內化,覺得自己一定是一個害羞的人。」
我感謝她的提醒,也真心欣賞她的智慧和對孩子的體貼入微。
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
其實,害羞作為天性,不見得不好,這個世界原本就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每種個性都有它的優點值得欣賞,但我不希望大人們無心的評論,會讓已經聽得懂的孩子,不小心的為自己下定義,而這樣的定義,卻又不見得呈現真正的樣貌。
我於是想起音樂遊戲課上那個小女孩愛瑪,沒有人強迫她一定要做什麼,沒有人要求她要跟別的孩子一樣融入,也沒有人直接在孩子的面前對她的母親說:「妳女兒很害羞喔。」
從老師、到愛瑪的媽媽與同儕的媽媽,都只是如實地接受她本來的樣子。不評論也不妄下推斷。她於是可以坐在旁邊,安心地用自己的速度慢慢融入,慢慢適應,於是她一點一滴的進步著。
這樣的經驗,讓我看見什麼叫尊重。那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真誠地試著了解他,接納他原本的樣子,並耐心陪伴他長大,如此而已。
★關於愛、安全感、與分離焦慮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週,我因為陪伴而有機會從旁觀察華德福的理念和作法,看他們如何安排孩子的作息與規律也讓我有些體悟。這個過程,收穫滿滿。
安全感,來自內心對愛的完全信賴
每當我們帶孩子去幼兒園,把他交給主要的照護者蓋亞老師後,就可以安心離開,知道他不會想念我們。
看到孩子認定「一位成人」,因為「她」而有安全感、不用依賴爸媽,有任何問題都跑去找「她」,而不是找「媽媽」時,我覺得很安心。
因為這表示,他不需要「媽媽的存在」才有安全感,他也可以信賴別人,這反映的是他內在的安全感,而我對於媽媽這個角色完全被忽略,不但不覺得失落,反而比他還開心。
因為他讓我看見,他可以獨立!
送他去幼兒園,我自己也適應得很好,一開始就堅定地做他的後盾,但絕對不干擾他的獨立前行,於是他可以放心去信賴另一個成人或是更多的成人,不用擔心媽媽的愛會減少一分。
這正是我想要的親子關係,相愛而彼此獨立著,短暫分離時不用想念,相聚時仍然可以深深擁抱。這大概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後,最讓我欣喜而感覺幸福的事情。
我跟老師說:「他比較容易信任大人,跟小孩玩好像需要多一點時間熟悉,比較慢熟。」老師說:「這很正常啊!他過去兩年多一直在家裡由大人照顧,這是自然的喔!」
的確,小小孩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時,需要親密的大人相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無論那個大人是自己的爸媽,還是新認識又願意信賴的老師。很多時候,孩子不一定是害羞,也不是不想融入群體,只是依照他的個性、年紀、與生活經驗,而有不同的反應和時程罷了。我看到另一個四歲多的孩子,早已上過一年的幼兒園,轉學來這裡的頭幾天,也是拉著媽媽的手,不太敢跑遠去跟其他孩子玩。
當我說「阿雷似乎有一點害羞」時,老師總是回答我:「這年紀的孩子都是這樣的,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幾乎每個孩子都需要適應。」對這些看慣各種小孩的老師們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