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1968 官網獨家 世界哲學史 日本 一群喵
TOP
首頁> 親子館>親子共享>家庭親子> 失去山林的孩子【修復身心靈、擺脫網路成癮4.0版】:震撼全美教育界,搶救科技冷漠小孩,治癒「大自然缺失症」的最佳處方

失去山林的孩子【修復身心靈、擺脫網路成癮4.0版】:震撼全美教育界,搶救科技冷漠小孩,治癒「大自然缺失症」的最佳處方

出版品牌:野人文化

作者:理查.洛夫

譯者:郝冰、王西敏

ISBN:9786267555453

出版日期:2025-02-05

定價:NT$  480

優惠價:79NT$379

促銷優惠 |

新書折扣

內容簡介 |

 

──震撼全美教育界的必讀書目──

搶救科技冷漠的滑世代未來

ADHD、過胖、憂鬱、躁鬱孩子最需要的自然療法

 

國家文官學院選書

榮獲「奧杜邦大獎」

全美教育委員會期刊指定讀物

發現雜誌年度最佳科普書

心靈與健康雜誌年度心靈類書Best 50

 

你的孩子是否寧可在家上網,也不肯到戶外走走?

即使到了戶外,還是戴著耳機聽音樂?

你的孩子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懂得與人分享嗎?

你的孩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憂鬱、躁鬱傾向嗎?

他們可能只是患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讓孩子同溪流和小魚玩耍,學會傾聽和專注;

讓孩子在白雲微風下奔跑,擺脫不健康的肥胖因子;

讓雨水陽光洗淨並晒乾他陰鬱幽暗的心……

翻開本書,你將知道如何善用純天然的綠色治癒力,

使孩子自己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去嘗試,

幫助孩子與大自然重修舊好。

 

作者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點出兒童與自然間令人震驚的隔斷。

他以親身採訪的眾多案例,結合包括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

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研究證據,

點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如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

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發展。

 

這是第一本總結眾多領域針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研究成果的書籍,

作者不僅敲響了一記警鐘,更從家長教育者政府都市計畫等各個面向,

提出治癒這種人與自然斷裂現況的實用方法。

作者以優美動人的筆觸,鏗鏘有力的語調,

引領讀者擁抱自然美夢,並深刻思考下一代與大自然的未來。

 

本書在美國甫上市即獲得廣大迴響,掀起一波波熱烈的討論:

各種環境教育、兒童山林教育機構組織紛紛成立。

政府公部門舉行相關會議,並立法推動各項培育計畫。

土地開發業者推出與自然生態結合的建築,打造生態社區。

風潮延燒至海外,如荷蘭政府就贊助了本書的翻譯出版。

最重要的是,愈來愈多美國家庭正親身參與自然活動。

 

作者簡介 |

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資深記者,也是暢銷作家,長期關注並投身於自然、家庭和社區營造事務,為「兒童與自然網絡」共同創辦人暨榮譽主席,該組織旨在發起兒童與自然相連結的國際性運動。著作被翻譯成13種語言、在24個國家出版,並引發全球各地相關運動的蓬勃發展。

長期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報章雜誌撰寫報導或專欄,亦活躍於各大媒體,是NBC《今日秀》、CBS《夜間新聞》、NPR《新鮮事》等電視和廣播節目的常客。同時經常在全美及世界各地發表演說,包括2010年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年度大會上擔任引言人、2012年在首屆「白宮環境教育峰會」擔任主講。

致力於公領域的他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奧杜邦獎的肯定,奧杜邦協會是全球最大且最具行動力及公信力的環保團體。已是兩個男孩的父親的他自言,比起來,他仍熱愛釣魚勝過寫作。官網:richardlouv.com。

譯者簡介 |

郝冰

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創辦人暨總幹事。譯有《與孩子共用自然》、《生命之家:蕾切爾.卡遜傳記》,並編撰《其其格的故事》、《草海的故事》、《家在崇明》、《紮龍》等鄉土教材,同時主持「自然之友」的「羚羊車」、「提高高校貧困生能力」及「人與草原網絡」等教育推廣專案。致力於在城市兒童中推廣戶外自然遊戲、青少年個人成長及草原生態文化保護。

 

王西敏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環境教育碩士、上海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碩士,曾擔任中國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科學傳播與培訓部長,現任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自然教育總監。當過中學教師、員警、野鳥會副會長、《中國鳥類觀察》編輯,並曾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瑞爾保護協會」中國分部擔任主管職。對兒童文學與大自然的迷戀,讓他最終走上環境保護和教育之路。2014年,獲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頒發「馬什國際植物園教育獎」。

目錄 |

【目次】

推薦序 

初版自序 幫助孩子與自然重修舊好

新版自序 一場運動如何成形,你又如何參與其中

 

第一部:兒童與自然的新關係

1. 自然的賀禮

2. 第三邊疆

3. 被非法化的自然遊樂

 

第二部:為什麼年輕人需要自然

4. 爬上健康之樹

5. 感官的生命:大自然與無所不知思維的對抗

6. 第八智慧

7. 孩提時代的天賦:自然如何培養創造力

8. 大自然缺失症和恢復性環境

 

第三部:最好的動機:為什麼強尼和珍妮不再出去玩了

9.  時間壓力和恐懼

10. 恐懼併發症

11. 貧乏的自然史知識:教育成為孩子親近自然的阻礙

12. 未來自然的守護者從哪來?

 

第四部:自然與兒童的重逢

13. 把自然帶回家

14. 面對恐懼的智慧

15. 海龜的故事:把自然當作品德老師

 

第五部:叢林黑板

16. 自然學校的改革

17. 露營的復興

 

第六部:仙境:開闢第四邊疆

18. 柴契爾法官的教育:自然遊樂的合法化

19. 野生化的城市

20. 野性在哪裡:新回歸土地運動

 

第七部:感受驚奇

21. 兒童的靈性需要自然的滋養

22. 大火和重生:發起一場運動

23. 一切都在繼續

誌謝 

 
more
書摘 |

【摘文 1】

 

室內才有電源插座

我們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理所當然地把自然視為生命的賀禮,我們覺得下一代人也會和我們一樣。但是時代變了,現代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存在一種現象,我稱之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這不是一個醫學診斷,不過它提供了一個視角,幫助我們思考自然對於兒童成長以及所有人的影響。

我最早意識到這一變化,是在一九八○年代後期,當時我在為《童年的未來》(Childhood’s Future)做研究,那是本有關家庭生活新趨勢的書。我在全美的城市、郊區和鄉村等地訪談了近三千名兒童和家長。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中,人們都會不時談起孩子與自然的關係。我時常想起聖地牙哥一位四年級小學生保羅說的一句實話:「我喜歡在屋裡玩,因為那裡才有電源插座。」

我在許多教室裡聽過類似的話。對一些孩子來說,自然的確還能帶給他們驚奇感;但對其他孩子來說,在自然中玩耍似乎有點……沒出息、古怪、搞笑、幼稚或危險,是電視上才看得到的。

我在堪薩斯州的歐弗蘭帕克市郊採訪一個中產階級的社區,小時候我就住在離那裡不遠的地方。在過去幾十年,郊區規模不斷擴展,許多林地都消失了,不過還是有足夠的空間供人們於室外活動,但那裡的孩子們還會在戶外玩嗎?有天晚上,我找了一些家長來討論孩子的童年生活,問起他們這個問題,他們說:「很少。」雖然有幾位家長來自同一個街區,但是那天晚上,卻是他們第一次見面。

一位媽媽說:「在我的孩子們上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們房子後面有一小塊荒地。有天孩子們抱怨說很無聊。我就說:『覺得無聊,是嗎?到外邊那塊荒地上玩,出去待兩個小時,找點好玩的。相信我吧,去試試,你們一定會覺得很好玩的。』孩子們將信將疑地出去了,很晚才回來。我問他們怎麼樣。孩子們說:『真是太好玩了。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會那麼有趣!』他們爬樹、東張西望、嬉笑打鬧、玩遊戲,就像我們小時候一樣。第二天,我說:『嗨,你們這些小傢伙又覺得無聊了,為什麼不出去玩呢?』孩子們回答道:『不想去了──我們已經去那裡玩過了。』他們不願意出去玩第二次。」

一位爸爸回應道:「我不確定我是否完全聽懂了妳的意思。但是我的女兒們喜歡滿月、美麗的落日或者花朵。她們喜歡樹木一年四季的變化和其他自然的東西。」

另一位母親搖搖頭,說:「確實,他們會注意一些小東西,但是他們心不在焉。」接著她告訴給我們最近他們全家去科羅拉多滑雪的經歷。「那天天氣棒極了,四周很寧靜。孩子們順著著山坡往下滑,但是他們居然帶著耳機聽音樂。他們不會單純欣賞自然的聲音,不會自己玩,總要帶點什麼東西才行。」

一位一直沒說話的父親開口了,他從小在農場裡長大。他說:「我小時候,人們都自然而然地待在戶外。不論你朝哪邊走,都是自然景觀──田野、森林、小溪。可是現在不同了,歐弗蘭帕克變成了一個大城市。孩子們並沒失去什麼,因為他們從不曾有過。我們現在所討論的變化,正是我們這一代在自然中成長的人造成的。如今,自然已經不復存在。」

家長們沉默了。沒錯,曾經是曠野的地區正被開發為城市──但向窗外望去,我們還能看見樹林,自然還在這裡。它的範圍是減少了很多,但確實還在那裡。

第二天,我開車穿過堪薩斯州和密蘇里州邊境,去密蘇里州境內雷鎮的南森林小學,那裡是我的母校。我驚訝地發現,鞦韆仍然在發燙的瀝青地上吱吱嘎嘎地盪來盪去;走廊上還是那種閃亮亮的瓷磚;舊的小木板凳,排得歪歪扭扭地,上面用黑的、藍的、紅的墨水刻著學生的名字。

當老師們去召集二到五年級的學生,而我在一間教室裡等他們時,我拿出錄音機,並朝窗外望去,看到藍綠色的樹林輪廓,可能是針櫟、楓樹、棉白楊,也可能是山核桃或者洋槐樹,樹的枝椏在春風裡輕輕地晃動。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不知有多少次看著這些老樹發呆,做著我的白日夢。

隨後的一小時,我問起孩子們他們與自然的關係,他們告訴了我妨礙他們去戶外一些的原因:沒時間、看電視、有壞人……但這些理由並不代表孩子們缺乏好奇心。其實,這些孩子們談到自然時,表現出來的是迷惑、疏離與渴望的複雜情感,還有偶爾表現出來的反抗。後來,我經常感受到這種反抗。

「我爸媽覺得樹林裡不安全,」一個男孩說,「他們總是擔心我,不讓我走遠。所以我就偷偷地溜出去,不告訴他們我去哪。這讓他們很生氣。其實我就坐在樹後頭,或者躺在田野裡和小兔子玩。」

有個男孩說電腦比自然重要,因為會電腦才有工作。還有幾個說他們太忙了沒空出去。但有個穿著素色洋裝的五年級小女孩,非常認真地告訴我,她長大後想當詩人。

「我有一個祕密花園。那裡有一個大瀑布,旁邊還有一條小溪。我在那挖了個大坑洞,有時我就帶個帳篷過去,或者一條毯子,然後我就躺在坑裡,看著上面的樹和天空。有時我就這麼睡著了。我覺得自由自在;那裡好像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什麼都可以,也沒人會來煩我。我以前幾乎每天都去那裡。」

說到這裡,小詩人的臉漲紅了,聲音也變得低沉起來。

「後來他們就把樹都砍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也好像隨之死去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才多少了解那個更喜歡電源插座的男孩和失去了林間祕密花園的小詩人所共同呈現的複雜性。我也漸漸明白:家長、老師、大人、學校,還有文化本身,都在一方面對孩子們說著自然的可貴,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知行不一,我們的實際行動和傳遞的訊息都和我們的說法背道而馳。有的時候,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什麼。

但孩子們可是聽得清清楚楚。

 

【摘文 2】

 

爬上健康之樹(節錄)

布魯克斯(Elaine Brooks)向山頂爬去,她的銀髮整齊地盤在腦後,一支鉛筆像髮簪一樣插在髮上。她靜靜地穿過一大片的黑鼠尾草、桂葉漆樹和怒放的牽牛花,那些都是當地的原生植被;她垂落的手指輕拂過那些她稱作「外來入侵者」的非原生種,像是正綻放著金黃色太陽般花朵的酢醬草。她對這片被遺忘了的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腦海中閃過《溪畔天問》(Pilgrim at Tinker Creek)作者荻勒(Annie Dillard)的話:「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無法忘懷於某個地方,那麼我們必須去那附近走走,去看看景色,至少去找到那塊土地。」

「你知道嗎?我來這裡三年了,除了在自行車道上,我從沒見過小孩在這裡玩,」布魯克斯說。她蹲下去撫摸那片像瘦貓掌似的葉子。「原生的豆科植物是氮氣的守護者,」她解釋道,「它們把入侵者(細菌)包裹在根部,細菌會從土壤中的空氣吸收氮氣,經過轉化,釋放出植物所需的可吸收氮。」 由真菌和藻類植物共生而成的複合有機組織,地衣,有些也同樣向周圍釋放氮氣,而且可以活超過一個世紀。

當土地被鏟平時,豆科植物和地衣就連同它們所維持的生態系統一併被摧毀。她說,這些植物生在一起,死也在一塊。

多年來,身為社區大學的教師,她把學生帶到這裡來接觸自然,那是多數學生未曾有過的經驗。她告訴學生們,土地形塑人類的力量遠大於人類創造土地的力量,最終將沒有多餘的土地可供人類塑造。

她經常來到這個約十二公頃大的被遺忘的「拉荷亞」。她有十五本筆記本,裡面夾滿了壓平的植物標本,並滿滿記載了降雨量和當地物種的觀察紀錄。此處是個長滿了禾本科植物、仙人掌與多肉植物的島嶼,也是加州海岸線仍能找到海岸鼠尾草和其他各種罕見原生植物的最後幾個地點之一。然而,這幅景象並非人們當初設想的。一九○○年代初期,還有輕軌鐵路從這片荒原穿過,後來鐵道廢棄了,鐵軌被拆走,土地從此荒廢。一九五○年代後期,市政府計畫另外建造一條主要道路,穿過城市的這一區,並把這段路取了一個可能已被人遺忘的名字:費大道延長路段,但這個計畫卻無疾而終。近半個世紀過去,這個城鎮迅速發展,在一片繁榮景象中唯獨這片土地卻被人們遺忘,除了當年的鐵路線現在變成一條柏油自行車道。

布魯克斯穿著牛仔褲和邊邊已磨損的棉絨T恤,腳踏登山鞋,站在野生洋蔥、仙人果和原生種的茄屬植物之間。讓人愉悅的甘草香氣來自地中海茴香,那是一八○○年代由開拓者當作香料帶到加州的。野生燕麥與大多數的抗旱沙漠植被相比,也是外來物種,但已經在這裡扎根。如果你是這裡的一株植物,那麼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保持低調地垂下頭。「看看這裡的藍迪克,」她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著野菊花旁邊盛開的紫色長莖花朵。最後,還有人們熟悉的雛菊,雖然並非當地土生土長,但讓人很難不喜歡它們。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願意在一片荒地上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

答案在於布魯克斯是同行中少見的懷舊復古派。由於自然史在一九四○和五○年代,是一門要花很多時間收集和命名物種的科學,於是其地位逐漸讓給了微生物學,在理論界和實業界都是如此。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自然保護運動中,原本鞋上沾著泥的地方自然保護者,現在變成了華盛頓特區的環境律師。這兩種環保主義者的角色都讓布魯克斯覺得不舒服,所以多年來,她都以生物學家和海洋學家的身分,在斯古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裡工作,最終成為浮游生物專家。

比起研究工作,她更喜歡教學。她和很多美國人一樣,願意將她對自然的感情傳遞給其他人。在社區大學裡教書給了她充足的時間來了解這些山丘和荒原。沒人資助她對這片土地進行研究,同樣的,也沒有任何人能阻止她。

布魯克斯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懷舊者。生態學上更為眾人所接受的觀點是:著重保護自然廊道(natural corridors)的植被體系,而不是那些孤島上的,後者通常被認為已經無法挽救。理論上,她同意這種觀點,但她堅持,孤島植被就像那些孤立無援的人一樣,仍具備研究的價值。

這些自然的小島對住在四周或附近社區的年輕人很重要。她指著那些很多年前推土機留下的痕跡,無論開發者怎樣大談生態復育,一旦一塊土地被夷平,那麼所有生態結構和土壤基礎將被徹底毀壞。「沒有人知道怎樣能輕易地讓其重生,荒廢在那裡任其自由發展也不是辦法,因為原生物種難以抵抗外來物種的入侵。」土地被夷平在全國、甚至保護地都非常普遍。「大多數的破壞都是由於無知或權宜之計,」她說。她相信人不太可能去珍惜根本叫不出名字的東西。「我的一位學生告訴我,每次她知道一種植物的名稱,她就覺得自己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對一件事物的命名過程事實上也正是了解它的過程。」

她快步走過狹長的小路,爬上山崗,頭頂有一隻紅尾鷹在盤旋。前方的陡坡上,有著減緩火苗蔓延的溪流,那些非原生的冰雪花長成了一片花海,很快將覆蓋了整個山坡。不過,像仙人掌一樣為多肉植物、為龍舌蘭酒原料的原生龍舌蘭,仍穩穩地站據著屬於他們的位置。這些龍舌蘭漫長的一生中只開一次花,當為期二十年或更長的生命走到盡頭,它聚足全部能量開出唯一一支高達六公尺的花莖,在風中搖曳。薄暮降臨後,幾隻蝙蝠繞著龍舌蘭飛舞,並把花粉傳授給其他正在開花的龍舌蘭。

山腰上長滿原生種的叢生禾草,布魯克斯在此停下了腳步,叢生禾草在這裡生根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殖民前的加州,那時候連牛都還沒引進。就像高莖牧草一度覆蓋了北美大草原一樣,叢生禾草曾一度為大部分南加州的土地鋪上了一層地毯。如今,在北美大草原,植物學家仍可在那些拓荒者的墓地遇見零星殘存的高莖牧草。了解並真正的接觸這些禾草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NFL7041

商品條碼EAN:9786267555453

ISBN:9786267555453

印刷:單色

頁數:328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
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AB寶的親子交換日記
從說一個繪本故事開始:用繪本培養孩子愛思考、能獨立,學思並進的優秀力,玩出關鍵大未來!(幼兒及小學生適用!)
小朋友的廚房:一起動手做家庭料理
琴鍵上的曙光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