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戰爭中被忽略的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 由於是母親的遭遇,吳佳璇醫師以身為女兒的感受,將硬梆梆的教科書化為實務, 為心理腫瘤學理論立下典型,我們有了一個精神科醫師用自己的專業去處理傷慟情緒的示範。 有一天病榻上躺的是自己的家人,你該怎麼辦?照顧罹癌親人會面臨什麼考驗?怎樣幫助癌症病人「活在當下」?2010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得主吳佳璇醫師的自我揭露,以本書提供最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抗癌歷程病人誌,令人印象深刻。 「在母親擠身癌症過來人行列不久,最令人無可捉摸的癌病惡性變化再度襲來。在確定復發 之後,緩和治療、轉移、病情急轉直下等種種考驗隨之而來。」 本書以日誌體呈現,共分為:躋身癌症過來人(cancer survivorship)、確定復發(recurrence)、水來土掩的緩和治療(palliative treatment)、後援部隊大考驗(supportive care)、轉移(metastasis)、最後一搏(targeted therapies)、急轉直下(septic shock)、終章(end of life care)等八章。伴隨著作者吳佳璇醫師溫馨感人的仙跡岩兒時回憶、曾念生醫師(精神科醫師)的情境插畫,病情卻逐漸陷入膠著,無可避免走向生命終點,讓讀者的心不禁隨之糾結。雖然每位癌症病患的末期病程不盡相同,卻仍有脈絡可循,本書將能給予家有癌病末期病人的家屬,在徬徨無依時最實用的指引。而針對近日媒體熱烈討論的「安寧緩和條例」,作者也提出最切身的看法。 吳醫師在身為家屬的切身焦慮感受中,試圖撐起精神科醫師應有的專業應對,並記錄下這一切過程。書中融入的回憶文章,讓本書更具文學情感氛圍,感人至深,配合每章並完整達成「最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抗癌歷程病人誌」、「最實用的本土心理腫瘤學手冊」之期許,確實為當代臺灣癌症醫療留下記錄。 除了每章章末附有專有名詞解釋之外,吳醫師將分享實用延伸書單、癌症醫療實用網站,以及居家照護、安寧照護實戰指南,溫柔陪伴讀者度過最難熬的癌病末期時光。
書籍專頁: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 只有細胞核基因組,能夠告訴我們人類演化的完整故事 是什麼,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類? 尼安德塔人的基因是一扇獨特的窗口, 讓我們能藉此一窺我們人族親戚的生活, 同時也可能解開一個謎團: 為何尼安德塔人滅絕,而人類活了下來? 2010年,瑞典遺傳生物學家帕波宣布完成尼安德塔人基因組定序,從此人類演化研究邁入新紀元。在《尼安德塔人》這本書中,帕波描述自己在25年漫長的研究中所進行的工作,並敘述為了找出人類和近親尼安德塔人之間遺傳差異,最終獲致的成功,以及期間所付出的極大努力。 帕波從1980年代研究埃及木乃伊開始,不斷試驗萃取絕種物種DNA的技術,排除古代DNA污染問題,建立可靠重建DNA準則,最終使用在重建人類演化史的聖杯上,定出共有三十億個核苷酸序列的尼安德塔人基因組。 由於演化人類學及古生物學家對於現代人類起源以及與尼安德塔人的關係,一向頗多爭議,帕波的研究透過基因組的分析,打破許多人對遺傳學真能對人類學有所貢獻的疑慮,解開人類演化之謎。更驚人的是,他發現尼安德塔人並沒有滅絕,所有現代人類體內都帶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尼安德塔人的後代。這個發現讓人不得不重新描繪人類演化的歷程。 這是一個關於深具遠見的科學家與科學研究本質的故事,對於「我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見解。這也是一本好看的實驗室文學,科學家在探索科學真相時理論上的思辨,不斷檢驗實驗成果並尋求出路時的波折連連,實驗室成員的互動以及與科學競爭團隊的競合,將科學工作的第一手資料極為生動地記錄下來。 尼安德塔人新書分享會 主題:尼安德塔人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對他們的好奇,源自我們對自己的好奇 時間:105/03/06 晚上7:30 (7:00入場) 地點:台大集思中心阿基米德廳 演講者:王道還教授(生物人類學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書籍專頁 我們如何儲存並提取記憶? 我們怎麼知道記憶區分成不同的種類,並由不同的腦部迴路所控制? 我們的自我認知與記憶有關聯嗎? 如果你只能夠回想起人物或事件幾秒鐘, 無法從過去學習,也無法記憶未來,你仍舊能度過有意義的人生嗎? 《永遠的現在式》一書訴說隱身在縮寫代號H.M.背後的男人 ──亨利.莫雷森不可思議的一生,以及他所教給世上的事 歷史上從未有針對單一個案的研究,讓科學產生如此劇變 他的個人悲劇揭開人類大腦驚人的複雜程度,成為給全人類的獻禮 1953年,在27歲時,莫雷森接受了一項實驗性精神外科手術,切除左右腦的部分海馬迴組織,企圖減緩一直困擾他的癲癇。沒想到手術竟帶來了悲劇性後果—莫雷森醒來時,他形成新記憶的能力已經喪失,自此他連跟誰說過話、吃過什麼都記不得,再也無法獨立生活。終其一生,被困在當下那一刻中。然而莫雷森的悲劇對人類而言卻是個贈禮,說明了記憶的功能及結構。他的失憶成為其他病患記憶缺損的試金石。 當時科學家還不知道長期記憶能力位於大腦特定部位,對記憶的運作機制所知無幾。莫萊森罕見的症狀成了絕佳研究素材,傑出的神經科學家蘇珊.科金50年一直以莫雷森做為研究對象,並監管他的照護,探討亨利的案例如何讓整個記憶研究領域產生巨變,以及人類大腦的驚人複雜程度。 亨利過世後,她將這些研究彙整成引人入勝的紀錄,在《永遠的現在式》一書中,她記錄了亨利的人生以及遺產,揭示了一個傑出人物,儘管嚴重失憶,卻仍懷抱利他之心,友善、開放且幽默。在此之前,莫雷森在各研究中只是個嚴重失憶症病例,代號H.M.,彷彿被抹除了他作為人的形象。在亨利2008年過世之前,全世界都只知道他叫做H.M.,然而亨利的失憶讓我們對記憶有更深入的了解,科金將這些研究歷程點滴記錄,紀念她痛失的友人,賦予莫萊森有血有肉的真實樣貌,讓莫雷森永存世人心中。 《永遠的現在式》一書結合回憶錄和科學史,帶領讀者認識這一甲子以來記憶研究的進程,以無比的清晰、敏感及優雅,探討了人類大腦的驚人複雜程度,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故事,如何挑戰了我們對於我們是誰的傳統觀念。
看見王貞治從逆境走向完成品的過程,透視他充滿父性力的人生智慧與領導哲學。日本知名運動記者飯田繪美,寫出逆境學習之『王』王貞治:「飯田繪美女士是對職業棒球人王貞治最為瞭解的一位運動記者。」「王貞治拜託你,快快滾蛋吧!」「王貞治負起B級球隊責任,切腹!」「果然名球員不等於名教練。」被憤怒的球迷謾罵、砸雞蛋的那場球賽,是創下世界全壘打紀錄的王貞治,不曾遭遇和想像的場景,當時的震撼被他當作自我改革的前哨,也是和過去明星球員待遇的分水嶺,正式從榮耀走到挫折的下半場。王貞治一路走來的路途,始終都是荊棘滿佈,卻罕為外界所知。本書透過一位觀察、採訪王貞治10餘年的日本知名運動記者,細膩的將王貞治在球員時代、被巨人隊解除總教練一職、選擇前往福岡帶領敗犬軍團大榮鷹隊、帶領日本代表隊參戰世界棒球經典賽等大事件,整理萃取出王貞治獲得的領導與管理信念,包含了無法改變別人的自我改革、如何放下權威式領導、為所應為的領導哲學,讓他最終得以僕人式領導帶球隊贏得冠軍,搖身成為常勝軍團總教練的心路歷程。
書籍專頁 150位引領時代思潮、一流的頭腦與心靈,以最優雅的簡約, 告訴你科學解釋何以美麗,並且最前沿的理論如何解釋並推動了這個世界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案例:克卜勒以簡單橢圓解釋複雜的行星運動;尼爾斯.波耳以電子層解釋元素周期表;以及詹姆斯•華森和弗朗西斯•克立克透過雙股螺旋解釋基因複製……對許多人來說,科學最大的樂趣來自於以意外的方法,從一小組簡單原理中導出深奧問題的解答。這些解釋被稱作「美」或「優雅」。 在《世界是這樣運作的》一書中,全球網路最具影響力的科學論壇Edge.org創辦人約翰.布洛克曼,再次以犀利的思維向全世界各個領域的思想家與科學家提出:「關於這世界如何運作,你最喜愛的深刻、優雅、或者美麗的解釋是什麼?」這個問題在網站上引起熱烈回應。 布洛克曼從這些回應中挑選出150個篇幅,編輯成冊,裡面探討包括精神科學、心理學哲學、數學、物理學、經濟學、歷史、語言和人類行為等各個面向的問題。然而其共同點是:以最優雅的簡約,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按照什麼理論運作。他們的觀點將革新你對世界的認識。 內容例舉: 奧布里•德•格雷反思平衡 理查•道金斯減少冗餘和模式辨別 丘成桐數學物件或自然物件? 弗里曼.戴森不相容的世界觀如何共存 賈德.戴蒙生物電的起源 柯第.德夫林語言與天擇 史蒂芬.平克演化遺傳學和人類社會生活的衝突 戴維.邁爾斯群體極化 馬丁.里斯雪花和多重宇宙 羅伯特.薩波斯基群體智能
繼《出走,搭車去柏林》之後,谷岳和劉暢再度出走 從北美洲最北端到南美洲最南端 穿越三萬三千公里 用最瘋狂的方式挑戰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 ◎自由、冒險,分擔、分享,風景、風俗,逸事、奇聞,歡樂、趣味。他們的旅行綜合了這麼多人人嚮往的東西,不受關注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0年9月,谷岳和劉暢再度出發,開始了縱穿北美的搭車旅行。谷岳隻身搭上集裝箱巨輪橫渡太平洋,與紀錄片導演劉暢在阿拉斯加會合,開始了他們的美洲穿越計畫。他們用一年多的時間,從北極圈出發,以阿根廷最南端為目的地,用最小的碳足跡,用各種靠譜及不靠譜的方法,完成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 ◎用三萬三千公里的旅程,親身體驗多種危險刺激的職業。 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體驗極地漁夫、森林救火員、牛仔等人們的生活。 從搭車到自駕遊,體驗最經典的美國式旅行。 在這趟旅程中,不畏寒冷、颶風,直接面對出生入死的危險,去體驗了阿拉斯加的深海漁夫生活,又或者經歷高溫、烈火,體驗加拿大的森林救火員挑戰生理極限的考驗,親身經歷的多種危險刺激的職業;他們一次次的問自己,人生究竟有幾種可能,所以他們一路向南,為了尋找答案。這段旅程,尚未結束……
突然好想旅行,就去日本吧! 手握JR Pass,從九州到北海道展開33天的火車旅行, 造訪電影、動漫、音樂、文化相關景點,輕鬆慢~漫~遊。 ◎ 33天的JR漫遊旅程 作者從韓國釜山搭乘高速船前往日本博多,展開為期33天的JR漫遊旅程,一一走訪了電影《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拍攝地,以鬼太郎、原子小金剛、河童、忍者聞名的景點,深入探訪京都、東京、輕井澤等地,也分享他對烏龍麵、拉麵、自動販賣機、便當、彈珠汽水等飲食文化的觀察,話題性十足,值得作為安排日本遊程的參考書。 ◎ 融入情境的想像敘述手法 在許多篇章中,作者將拜訪的主角(境港的妖怪、松山的少爺等)擬人化並與之對話,也盡情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內容獨特有趣,並非拼湊網路上可搜尋到的旅遊資訊,相當值得一看。 ◎隨興漫遊 心所嚮往之地 ‧電影:尋訪《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和《現在,很想見你》的拍攝地。 ‧動漫:與境港的鬼太郎與妖怪們相見歡、到手塚治虫的故鄉找原子小金剛、拜訪灌藍高手停留的湘南海岸、欣賞銀河鐵道的夜景。 ‧音樂:尋訪約翰.藍儂在輕井澤的足跡。 ‧美食:大啖讚岐烏龍麵和鐵道便當、豪飲Lamune彈珠汽水。 ‧美景:親炙東京鐵塔、美瑛花田的迷人風情。 ‧文化:捕捉京都藝妓、上野忍者、遠野河童的身影,留戀伊勢神宮、日式旅館,與青森睡魔共度夏夜。
這是一趟受經典文學《在路上》啟發而展開的旅程── ★88個陌生司機,100天的未知旅行,16000公里的搭便車路途,從北京到柏林。 ★旅遊衛視《行者》電視專題創下最高收視率,豆瓣史上評分最高的中國公路紀錄片圖文全紀錄。 ★當當網網友五顆星滿分評價! 「我們離年輕這一詞彙越來越遠,去搭車旅行、去在路上,更像一場遲來的成人禮。完全沒人知道我們的生命,除了不可避免地趨向衰老外,還將有何遭遇……。」(《在路上》) 美籍中國小伙子谷岳是搭車計畫的始作俑者,紀錄片導演劉暢陪著在路上不斷傻樂。在2009年夏天,兩人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幫助,從北京出發,用招手搭車的方式前進,穿越中國、中亞和歐洲,耗時100天、行進16000公里,最終抵達德國柏林,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艱辛又浪漫的旅程。而在那裡,等待他們的是谷岳的女友伊卡。 出發前,谷岳說:「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就永遠不會做了。」 抵達終點後,劉暢說:「我在想,無論多麼難的事,如果你當一個旁觀者,就覺得肯定很難,但如果身體力行,多麼難的事情都會慢慢過去。」 ◎踏出最艱難的第一步 每片土地的風都是不同的,因為味道,因為心情,因為一切都是未知。 雖然十年的拍片生涯中也經常出門,足跡基本上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但一直有著團隊的支持和精心的計畫。這次和谷岳一起,行程中太多要靠自己去解決和完成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恨不得把家也一起背走。沒錯,對背包客來講,這兩個歪歪扭扭的包就是家了。這種隨意旅行的方式,我一直嚮往很久,我痛恨充滿計畫的行程,彷彿一眼就可以看到結局的電影。然而,真的要上路時,我可以聽到來自遙遠內心的咚咚鼓聲。 ◎從北京到柏林 在三個月的旅途中,他們遇到各種問題,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他們的車裡、家裡,遭遇不同的人生。有的是社會底層的卡車司機,有的是閒適自得的農村居民,有裡海邊獨臂豪飲的俄羅斯水手,有年輕小情侶,也有土耳其豪放熱誠的富二代。 ※ 搭車之最慢:從吐魯番到庫車的一輛大貨車,620公里花了18個小時。 ※ 搭車之最快:從布達佩斯到布拉格,530公里耗時3小時。那是一輛德國老闆的豪華款輝騰,時速200公里。 ※搭車等待時間最長:兩天。在羅馬尼亞離匈牙利邊境只有19公里的地方,等了兩天。 ◎旅行可以與年紀無關,可以與收入無關,你關不住心裡對世界的好奇心,就關不住對旅行的渴望。 旅程就是發現別人怎麼生活,你會感覺到他們的努力,體會到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到國外以後看看另外一些人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看他們怎麼去排除生活中的壓力,追尋生活中的美好,你發現得越多,你的心情也會越來越開朗。旅行和行走是特別鼓舞人的,而且非常簡單,只要你肯去做就行了。你不需要失去所有,只要有追求原來自我的勇氣就夠了。
思考、觀察臺灣自然書寫必然通過的一條路徑…….. 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已然被視為「文學體系」中重要的一脈, 知名的自然書寫者作品, 在文學史上普遍獲得正面的評價。 吳明益從第一次純為自然所眩迷的經驗開始, 十多年來縱身投入,並走過臺灣重要自然寫作者的觀察現場, 藉由分析個別作家的書寫模式, 邀請你一同認識臺灣文學史上無可取代的重要風景。 ◎關於《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2》 1983年,韓韓與馬以工共同出版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可說是臺灣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的濫觴。之後的20餘年,其開始蓬勃發展,如同飲食文學、旅遊文學、同志文學等一般,成為臺灣文學譜系中的重要分支,但對於自然書寫,大家仍存有一個模糊的定論和想像。因此臺灣文學史上,第一套完整論述臺灣自然書寫的經典著作於焉而生。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論述,2012年1月三冊同時登場,可依讀者興趣閱讀和蒐藏。BOOK 2《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 1980~2002》,是一部「不只是論述」的論述專書,讀者閱讀的將不只是靜態的論述評論而已,更可感受到的是一股認真、浪漫與熱切的行動力量。 誠如作者於修訂版總序所言:「論述讓我思考環境各個層面的議題時都充滿痛苦,這種痛苦在某些時刻,回過頭去提醒我感受生態之美的迷人與快樂。這麼多年來,我仍在書本與野地受著自然的教育,這系列的寫作,不只是為了學院裡的讀者,也為學院外的讀者。因此,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只要活著,我會繼續痛苦並快樂著地思維下去。」 ◎重現自然書寫經典鉅作 「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BOOK 2為2003年作者到花蓮任教後一年出版的論文集,已成為學界討論臺灣自然書寫的重要著作之一。9年後重新出版修訂版,因此別具紀念價值,可說是作者十年來進入自然導向文學思維領域的開始與代表著作。 在本書中,作者探討自然書寫領域中的重要代表議題及人物,先從「環境議題報導」及「簡樸生活文學」介紹相關作家,接著帶出八位以自然書寫為主的作家,先回顧其寫作特色、歷程演進,闡述並評析其作品,及風格走向的變化,搜羅範圍廣泛,是想了解自然書寫作家的必讀書籍。
有關默默守護的全新短篇小說;舉重若輕,暖暖環抱的祕密故事 十個互涉的短篇小說,九個孩子的成長故事, 都與天橋和天橋上的魔術師,或某個魔幻時刻有關……。 「當我問到他們記不記得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時候,有些人完全忘記了,還問:『天橋上真有一個魔術師嗎?』當然也有些人記得,這讓我鬆了一口氣。那魔術師的存在,對我而言就像是某種意識上的天橋的存在。沒有魔術師就沒有天橋,沒有天橋,商場就斷了,就不成商場了。 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故事聽完一個就該換下一個,而且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它們。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憶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 ──吳明益,〈雨豆樹下的魔術師〉 ◎有關默默守護、始終暖暖環抱的祕密故事 吳明益透過九個商場孩子的敘事,用十段像極你我身旁的故事,描寫不同的角色的偶然遭遇:有的是鞋店的小孩、有的是作家、有的是鎖匠、有的是裝潢工頭。看起來似無任何關連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圍繞著中華商場上的天橋,以及天橋上的魔術師。 ◎從過去獲得對未來的救贖 這本短篇小說集敘述的,不只是以八○年代中華商場為時空背景的故事,也並非為了遙想過去的回憶;而是每段故事中的人物,皆從過去的記憶裡找尋對現實的救贖。作者或許想傳達的是,孩子會經過許多傷害性的事物,才漸漸得以長大(或永遠受傷),而這些記憶將成為他們人生中重要的場景,不再因任何理由而消逝,彷彿某種魔術時刻。
讓日本人感動的臺灣! 長達半世紀的日治時代,在臺灣留下了許多日本文化遺跡,也讓日本和臺灣有了命運的交會。旅台日本作家片倉真理在這樣微妙的熟悉感中,隨著採訪工作而深入臺灣各地。 以日本玩家觀點詮釋臺灣新趣味 在臺灣生活很常被問到「最喜歡臺灣的哪一個地方?」但是對我來說,應該沒有比這個還要難以回答的了。理由是因為,臺灣不僅有許多深具魅力的地方,而每個地方都擁有當地強烈的性格特質,還有饒富深意的歷史與當地的人們的生活軌跡,除此之外還有與日本關連的歷史等,這些很難有一個標準的答案。 --片倉真理 透過片倉真理感性的文筆和細膩的觀察,臺灣的風土民情有了不同的詮釋。 媽祖文化的點點滴滴,遶境、報馬仔、過轎腳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東北角的南雅村落成了神祕不為人知的能量場(power spot),水湳洞的採礦場遺跡也有如臺灣的布達拉宮一樣;而馬祖群島的美麗更可媲美地中海沿岸的景色。參加鐵道活動、原住民的豐年祭,臺灣島內四處悠晃及定點旅遊,臺灣的種種,在片倉真理的眼中都是新奇又有趣的經歷。 1個臺灣,17段感動之旅 讓片倉真理的17趟旅程,帶領你我發現自己也不知道的美好,一起感動,一起驚奇,一起從日本玩家的觀點,享受臺灣的文化與美景,重新認識不為人知的驚豔臺灣。 l 讚嘆慶典:平溪天燈和媽祖文化,都是值得珍藏的世界級慶典文化。 l 驚奇原住民部落:排灣族的收穫祭和卑南族的大狩獵祭帶來的不只是歡樂的氣氛,更勾起許多日本回憶。 l 驚豔離島:金門、馬祖和澎湖,都是不為人知的傳說仙境,尚未開發的天堂樂園。 l 島內悠晃:有時,在花東一個人搭著公車悠晃,四處瀏覽,也能找出平時未見的小確幸。 定點閒晃:在烏龍茶的故鄉鹿谷採茶製茶喝茶、在芒果的故鄉玉井吃芒果冰,果然是最棒的。
CHINA這個複雜的整體,你猜的透嗎?這樣的中國,要怎麼"拆哪"? 臺籍陸師李政亮從流行文化、兩岸三地國族想像與日常生活角度, 寫出最重要、最犀利、最好看的中國觀察。 中國特殊性讓現代中國呈現極為複雜而矛盾的樣貌:品牌消費的時髦商業廣告與僵硬的政治宣傳話語,同時出現在電視牆廣告中;投資移民美國與偷渡韓國打工,則成為貧富差距的再現……種種匪夷所思的景象不斷出現。 這十多年來,北京已成為作者李政亮的生活重心,從塞車、排隊看病、房價飆漲到大學制度的運作等,作者因生活在其間而得以深度分析中國繁華社會背後的真相。在這本新書裡,作者將從流行文化核心、兩岸三地國族想像和日常生活現場等三個面向,由外而內層層帶讀者深入現代中國現場,揭示中國崛起榮景背後潛藏的問題。 媒體的市場化與網路的普及,已讓中國流行文化出現極為複雜的樣貌,而官方對流行文化的控管,以及人民對此控管的批判嘲諷,也形成你來我往的拉鋸態勢。作者從馮小剛的電影軌跡、白領族文化的改變、網路世界所創造的奇蹟以及韓寒旋風,一一分析在娛樂與道德之間搖擺的中國流行文化。 此外,中國與臺灣、香港與日本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影響著中國官方政策與人民生活。作者不僅從兩岸影視作品分析其中的國族想像,也逐一探討中國與香港、中國與日本、中國與西方,自清末迄今的關係變化,從宏觀的歷史面向解說現今中國的內在性格。 最後,作者帶我們深入中國生活現場,展示小市民在都市生活的縮影。在過度市場化所造成的權錢時代中,從醫院手術的紅包到幼稚園、小學的贊助費,潛規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者除了一一分析中國面臨的大學教育、買房和看病這三座大山之外,還挖掘出更多潛藏的大山。 中國大轉型的年代:大國崛起、「世界市場」與「世界工廠」集於一身、流行文化竄起乃至公民社會呼聲崛起。這本書將有助於認識真正的現代都會中國,是作者繼《走進都會中國》後,進入中國現場再一課。
看見王貞治從逆境走向完成品的過程,透視他充滿父性力的人生智慧與領導哲學。日本知名運動記者飯田繪美,寫出逆境學習之『王』王貞治:「飯田繪美女士是對職業棒球人王貞治最為瞭解的一位運動記者。」被憤怒的球迷謾罵、砸雞蛋的那場球賽,是創下世界全壘打紀錄的王貞治,不曾遭遇和想像的場景,當時的震撼被他當作自我改革的前哨,也是和過去明星球員待遇的分水嶺,正式從榮耀走到挫折的下半場。王貞治一路走來的路途,始終都是荊棘滿佈,卻罕為外界所知。本書透過一位觀察、採訪王貞治10餘年的日本知名運動記者,細膩的將王貞治在球員時代、被巨人隊解除總教練一職、選擇前往福岡帶領敗犬軍團大榮鷹隊、帶領日本代表隊參戰世界棒球經典賽等大事件,整理萃取出王貞治獲得的領導與管理信念,包含了無法改變別人的自我改革、如何放下權威式領導、為所應為的領導哲學,讓他最終得以僕人式領導帶球隊贏得冠軍,搖身成為常勝軍團總教練的心路歷程。
『抗癌戰爭中被忽略的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 由於是母親的遭遇,吳佳璇醫師以身為女兒的感受,將硬梆梆的教科書化為實務, 為心理腫瘤學理論立下典型,我們有了一個精神科醫師用自己的專業去處理傷慟情緒的示範。 有一天病榻上躺的是自己的家人,你該怎麼辦?照顧罹癌親人會面臨什麼考驗?怎樣幫助癌症病人「活在當下」?2010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得主吳佳璇醫師的自我揭露,以本書提供最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抗癌歷程病人誌,令人印象深刻。 「在母親擠身癌症過來人行列不久,最令人無可捉摸的癌病惡性變化再度襲來。在確定復發 之後,緩和治療、轉移、病情急轉直下等種種考驗隨之而來。」 本書以日誌體呈現,共分為:躋身癌症過來人(cancer survivorship)、確定復發(recurrence)、水來土掩的緩和治療(palliative treatment)、後援部隊大考驗(supportive care)、轉移(metastasis)、最後一搏(targeted therapies)、急轉直下(septic shock)、終章(end of life care)等八章。伴隨著作者吳佳璇醫師溫馨感人的仙跡岩兒時回憶、曾念生醫師(精神科醫師)的情境插畫,病情卻逐漸陷入膠著,無可避免走向生命終點,讓讀者的心不禁隨之糾結。雖然每位癌症病患的末期病程不盡相同,卻仍有脈絡可循,本書將能給予家有癌病末期病人的家屬,在徬徨無依時最實用的指引。而針對近日媒體熱烈討論的「安寧緩和條例」,作者也提出最切身的看法。 吳醫師在身為家屬的切身焦慮感受中,試圖撐起精神科醫師應有的專業應對,並記錄下這一切過程。書中融入的回憶文章,讓本書更具文學情感氛圍,感人至深,配合每章並完整達成「最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抗癌歷程病人誌」、「最實用的本土心理腫瘤學手冊」之期許,確實為當代臺灣癌症醫療留下記錄。 除了每章章末附有專有名詞解釋之外,吳醫師將分享實用延伸書單、癌症醫療實用網站,以及居家照護、安寧照護實戰指南,溫柔陪伴讀者度過最難熬的癌病末期時光。
[日本幕末維新史研究家] 菊地 明,以土反本龍馬為主題的最新著作; 讓你短時間內迅速了解龍馬生平。 日本國民心目中最愛的歷史人物之一、行事不按牌理出牌的下級武士——土反本龍馬,看他如何改變日本? 天生龍馬,不拘一格,是捭闔於權勢之間的縱橫家。土反本龍馬(1836~1867)原本是日本幕府末期的土佐藩鄉士,曾兩度脫藩,為理想中的「日本國」願景四處奔走。曾推動薩摩藩和長州藩締結《薩長同盟》、帶領土佐藩的海援隊,並向後藤象二郎提出「船中八策」建言。土反本龍馬在慶應3年遭受異己殺害,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讓人不勝唏噓,但是他所提出的「船中八策」卻成為維新政府的重要施政方針。 作者菊地明為幕末維新專家,曾出版十多本土反本龍馬的書籍。而在這本書中,試圖從龍馬一生所邂逅的重要人士,也是出身於土佐(高知)、長州(山口)、薩摩(鹿兒島)各藩的維新志士──武士瑞山、後藤象二郎、中岡慎太郎、久土反玄瑞、高杉晉作、桂小五郎、小松帶刀、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等人,透過他們與龍馬的交集互動,來勾勒出龍馬的真實豐采與精神。 □ 與盟友「武市瑞山」的別離 □ 從仇敵變成同志的「後藤象二郎」 □ 在明治維新前共赴死難的「中岡慎太郎」 □ 引領龍馬的風雲人物「久土反玄瑞」 □ 消失在幕府的戰友「高杉晉作」 □ 走在時代尖端的志士「桂小五郎」 □ 薩摩的友人「小松帶刀」 □ 實現討幕的策士「大久保利通」 □ 明治維新最大的功臣「西鄉隆盛」 「無論世人如何談論我,就隨他們去說吧!我所做的事情,唯有我自己最清楚。」 ────土反本龍馬(1863-1867)
是的,你在臺北! 百年傳統,全新感受。 25個你不可不知的臺北古典建築地標 與臺北人文空間深度邂逅的方式 一場新舊交融的臺北漫步曲,等您來聆賞。 Let"s go! ‧帶你看日治建築。 臺北賓館、臺大醫院舊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監察院、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濟南基督長老教會、陳天來故居、圓山別莊、臺北水道水源地、西門紅樓、臺北公會堂、臺北酒廠 ‧帶你逛傳統寺廟。 臨濟護國禪寺、大龍峒保安宮、臺北孔子廟、淡水鄞山寺、臺北清真寺、清水巖祖師廟、艋舺青山宮、艋舺龍山寺、三重先嗇宮 ‧帶你走其他歷史空間。 迪化街123號、337號、剝皮寮歷史街區、四四南村、深坑老街 行走在臺北城裡,你的目光是否曾被色彩鮮豔的臺北故事館(圓山別莊)和西門紅樓所吸引?是否曾對監察院、自來水博物館(臺北水道水源地)、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繁複華麗的外觀,感到讚嘆不已?前往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參拜時,是否很想看懂深藏在建築細節裡的寓意?散步在迪化街、剝皮寮歷史街區,是否曾為古意的街道氛圍而著迷?這些美麗的角落,就藏在臺北城的高樓大廈裡,承載著臺灣自日治時期以來的發展足跡。 作者林大緯長期投入古蹟修復工作,並不時帶著相機探訪臺灣各地的美麗古蹟及歷史建築,從專業的角度欣賞古蹟的美,卻能轉換為平易近人的文字在部落格上與大家分享。他用最深入淺出的文字,精闢入裡地道出每一座古蹟的迷人細節,輔以優美的照片說明,讓人輕鬆看懂古蹟。並且嘗試從文化角度思考古蹟修復再生的意義,從古蹟修復角度看見建築所背負的時代意義和流傳的故事,沒有艱深複雜的建築語彙,只有最淺顯的文字和最深切的感動,讓每個專有名詞變得生動有趣,讓每一座看似沉重的古蹟/歷史建築躍然於眼前,讓人好想馬上拿起相機,去拍下這些古蹟/歷史建築的獨特之美。 本書特別精選部介紹臺北城25個經典歷史文化建築的優質文章,包括臺北賓館、臺大醫院舊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監察院、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濟南基督長老教會、迪化街、陳天來故居、圓山別莊、臨濟護國禪寺、大龍峒保安宮、臺北孔子廟、淡水鄞山寺、臺北清真寺、臺北水道水源地、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龍山寺、艋舺青山宮、清水巖祖師廟、西門紅樓、臺北公會堂、臺北酒廠、四四南村、三重先嗇宮等。經過系統性整併及去蕪存菁後,以最縝密貼心的圖文編排方式,依循臺北捷運站分門別類,成為既賞心悅目又實用的古蹟深度賞遊書籍。
★ 中國──拆哪(CHINA)。 自二○○○年到北京大學讀書,之後任教於中國的大學,作者至今登陸逾十年。置身經濟高度膨脹、社會劇烈轉型的國度,他由城市出發,不談大國崛起、不論世界市場,從日常文化角度來觀察席捲世界的紅色狂潮在地現象,剖析改革開放後都會「拆哪!(CHINA)」的軌跡,寫下生活在中國最真實的一面。 北京的計程車司機有句妙喻:「中國──拆哪(CHINA)。」因為當時城市裡到處是以白色噴漆寫著「拆」字的低矮樓房。其實,無論具體的城市建設,還是生活、思想、社會、文化,「拆哪!」正足以說明轉型中國一切都在進行式的變動中。 ★ 換個角度認識中國! 中國的都會化,已非昔日所想像。 「八○後」、「九○後」這群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新興世代 他們普遍的生活態度與小資氛圍,改變你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你可以在本書看見── 七九八藝術特區、新東方、城管、雕刻時光、萬聖書園、小資文化、 八○後、和諧社會/河蟹、潛規則、牛市/熊市、雷人、康師傅旋風、 仙蹤林、馮小剛、趙本山 ……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你的世界觀,不可或缺的一角。 本書近距離的描繪「進行式」的當代中國,讓人輕易可以迅速瞭解中國近十 年來的社會文化發展脈絡,更有助避免刻板印象的干擾、利於市場觀察、拓 寬思考面向及眼界。 文化評論人、前旺報文化副刊主任張鐵志說: 「當台灣與中國互動越來越多,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卻還是片面與平面的: 大多是關於中國的那些大趨勢,並且常常不準確的大趨勢。政亮在中國生 活多年,這本書融合了有趣的中國生活觀察,與學術訓練培養出的深刻 分析,提供了台灣讀者對中國更豐富的認識。」
自己先奔跑起來,衣服就會飛揚、頭髮也會飛揚,就會感受到風的存在。深奧的科學並不難親近,預備想要了解更多、感受更多的內心,好的科普選書在這裡,帶你讀懂萬物這本語言書,朝向未知與未來前行。...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與對話。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