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美國每任總統都各有不同的方式處理選民信件。事情一開始很單純: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任期1789-1797年)就是拆信來讀,然後回信。他每天大約會收到 5 封信。那時是 18 世紀末,郵差送信靠的是走路、騎馬或坐馬車,信件數量並不怎麼多。接著蒸汽船出現了,然後是鐵路與現代化郵務系統建立,到了 19 世紀末,威廉・麥金萊總統(任期 1897-1901 年)收到的信件已遠超過他所能負荷的數量。為了平均每天 100封信 ,他雇了專人替他管理信件,這便是總統答信辦公室(Office of Presidential Correspondence)的由來。

不過真正讓信件量大增的,是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小羅斯福總統(任期 1933-1945 年)在每週的「爐邊談話」(fireside chat)廣播中,鼓勵人民寫信告訴他遇到了什麼問題,開啟了美國總統直接與全國人民對話的傳統。第一週,大約 50 萬封信件瘋狂湧入白宮,收發室變成了火災隱患。從此以後,選民信件日益繁多,而每位繼任總統處理信件的方式都不太一樣。尼克森總統(任期 1969-1974 年)在任期尾聲拒絕閱讀任何帶有負面評論的信。雷根總統(任期 1981-1989 年)會在周末回覆數十封信,偶爾也會造訪收發室,而且最喜歡閱讀孩童的來信。柯林頓總統(任期 1993-2001 年)每隔幾週會讀一疊具有代表性的信件;小布希總統(任期 2001-2009 年)喜歡不時讀個十封已由幕僚回覆的信。以上的趣聞軼事,都可以從以往的白宮幕僚那裡聽來。至於過去政府如何處理選民信件,卻沒有什麼實際數據可考。歷史學者不注重這件事,總統圖書館也不會特意展示,大部分的相關資料都早已銷毀了。

歐巴馬總統是第一個特別提出要每天閱讀 10 封信的總統,有些還親自回信。

「⋯⋯我知道有時妳會覺得操控我國走向的好像是那些最大聲、最生氣的人,但我堅信那些深思熟慮且充滿同理心的聲音終究會獲勝,正是這些聲音形塑了更強大的美國。妳以及那些與妳相似之人的發言使我對我國的未來更加樂觀⋯⋯」

相信改變的可能,相信書寫的力量,相信同理心終將成為每位政治人物持續追尋的心態。

一個有起承轉合的故事。你能從這些故事中知道他們的身分、他們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只要他們覺得你是在乎的,他們就會和你分享他們的故事。這變成建立你們彼此關係的強化劑,建立了信任、建立了社群。到了最後,我的理論是,最終這將會是建立民主進程的強化劑。

「若你要寫信給總統,你會寫些什麼呢?」

即日起至 4/27
單書 79、雙書 75、三書以上合購 73 折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家日記

珍.瑪莉.拉斯卡斯 Jeanne Marie Laskas

「每日10信計畫」,傾聽人民心聲的公僕執政力量,一本用 8,000 萬封信寫成的國家日記。八年來,每天晚上,歐巴馬總統都會讀十封由「總統通訊辦公室」(OPC)成員選出的的國民來信。他是首位堅持每天讀信回信、並為此建立明確機制的美國總統。

美國該走的路:歐巴馬如何抗拒華盛頓的政治惡鬥,重新定義美國與世界的關係

德瑞‧蕭雷

挾著全球旋風入主白宮的歐巴馬,在卸任時卻備受批評與譏嘲。在華盛頓的名嘴與政客眼中,近年來接二連三的國際危機都是歐巴馬的軟弱與錯誤決策所導致。伊斯蘭國恐攻,利比亞內戰,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暴行導致難民流竄,更別提普丁入侵烏克蘭,習近平圖謀南海,皆嚴重威脅美國主導下的國際安全與秩序。歐巴馬政府看似束手無策,導致美國地位一落千丈。堅拒輕率動武的他,也被批評為「美國史上最懦弱的總統」。

橋:歐巴馬的生命和崛起

大衛‧雷尼克 David Remnick

目前唯一一本關於歐巴馬的最權威傳記。全球最傑出的總編為全球最耀眼複雜的政治偶像做傳!歐巴馬,二十一世紀初全球最耀眼的政治偶像,究竟是什麼、又不是什麼?他何以重要?值得書寫,並在人物傳記史上居於何種不可或缺的角色?


教室外的公民課:從思辨、對話到公民行動的啟蒙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自願服從」不是民主社會需要的公民素養;民主社會的公民,需要的是質疑與批判體制的能力,能夠不斷地問「為什麼?」才能改變現況!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侯貝、波瓦攸 Blanche Robert, Hervé Boillot

關心政治,是政治狂熱?還是正常公民應有的樣貌?​人民的訴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來達成?或是該以維持社會日常運作為優先?「小確幸」的生活,可以脫離政治處境而存在嗎?

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

凱斯.桑思汀 Cass R. Sunstein

在這個缺乏共識的社會,要怎麼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做法,推動社會進步?結婚是人的基本權利嗎?同志有結婚的權利嗎?動物權要推到什麼程度才合理?政府到底是管太多,還是都沒在管?氣候極端化,誰該負多少責任?在這個缺乏共識的社會,要怎麼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做法,推動社會進步?


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群

社會科學家,和所有的公民及知識分子一樣,都應該加入公共議題的辯論,而不能只滿足於提出一些抽象的原則,例如民主、正義、和平。社會科學家必須對於特定的制度和政策選取立場並為其辯護,不管是福利國家、稅制,以及其他公共議題。每個人也都應該參與在這個過程,這個世界並不是區分為政治菁英和平民的對立,每個人該做的事也不只是每幾年去投一次票這樣而已。

200種投票前應該思考的想法 :法國人教你怎麼投票

弗杭斯瓦.費索 Françoise Fressoz

寫給所有人,特別是寫給那些自認受騙的覺醒公民、寫給那些承認民主倒退的人、寫給那些打算再也不投票的人、寫給那些絕對不再想盡選舉義務以及不認為投票有何好處的人?願他們拿起這本書,翻一翻,好好看一下。願他們能慢慢品味這兩百種想法中每一個的實質意義,而非只是瀏覽過去。

政治的承諾(新版)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政治的意義是什麼?答案非常簡單、非常明確:政治的意義是自由。然而在今天,這個回答既非不證自明,也非立即言之成理。極權主義和原子彈所帶來的經驗,點燃當前時代政治意義的問題。今天我們對政治所持的偏見底下,是希望和恐懼:害怕人性會透過政治、透過手中掌握的武力毀滅自身。而和這個恐懼相連結的是希望,希望人性會恢復理智,不是將人類從世間消除,而是把政治從世間消除。


責任與判斷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沒有人比鄂蘭更了解二十世紀的政治危機可以從道德崩潰的角度視之。勢如瓦解,顯而易見。鄂蘭看到那具爭議性、挑戰性以及困難的核心,不是由於人的無知或邪惡,未能辨識道德的「真相」,而是由於道德的「真相」竟不足以作為標準,去對人已經可能做到的事情下判斷。鄂蘭允許自己提出的唯一的概括結論,反諷地指向一種大幅變革的無所不括,即西方思想傳統原本引以為神聖之事全盤改變了。道德思想的傳統斷了,不只由於政治觀念,也由於二十世紀的政治事實,傳統斷裂,再也無法復原。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羅伯特‧普特南 Robert D. Putnam

近年來,許多研究都證實世界各地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相較於種族、性別問題的進步,所得與財富的分配不均正嚴重惡化下一代的機會不平等,阻礙窮人的翻身機會。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不管出身為何,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成功,黑手也能變頭家。但隨著經濟發展趨緩,家世背景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有錢人家的孩子就算資質平庸,也能在大量資源挹注下,贏過窮人家的聰明小孩。

知識的不正義: 偏見和缺乏理解,如何造成不公平?

米蘭達.弗里克

正義是哲學裡面最古老、最核心的主題,人們總以為只要了解正義是什麼,便能以否定的方式來理解所謂的不正義。然而,本書作者弗里克透過揭示認知活動的倫理向度,將焦點從正義轉向了不正義,藉由不正義開展的空間,更深刻反思正義是什麼。


鄰人:面對集體憎恨、社會癱瘓的公民抉擇

楊・格羅斯 Jan T. Gross

本書揭露了塵封六十年的驚人真相,並在波蘭重啟新的歷史自省。書中的提問卻極具普遍性:「普通人」為何會突然心甘情願變成「劊子手」?我們能從民族的歷史中學到什麼?現代人對於國家過往犯下的罪應如何承擔且到何種程度?作者並未輕率地做出回答,但他以這段被消失的歷史讓人們以新的視野來思考。

歷史課的攻防戰:成為全新歷史公民的韓國經驗

金正仁

圍繞著歷史教科書產生的「攻防戰」並不只發生在台灣,同樣身為東亞國家的一員,韓國近年來關於歷史教科書的編訂也發生了極大的爭議。本書從源頭徹底解析,韓國歷史教育面臨到哪些問題,以及韓國人如何詮釋自身的歷史。身為擁有同樣曲折歷史的國家,韓國的「轉型正義」做得比台灣早且更有規模,但也爭議不斷。韓國的經驗足堪為台灣的借鏡,為台灣如何在民主社會中培養具主體思考的公民,提供了另一種跳脫出自身的參照。


絕望者之歌: 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

傑德•凡斯 J.D. Vanc

憤怒,因為看不見希望。理盲,因為沒有人願意聆聽。白皮膚讓他們彷彿高高在上,但他們是全美國最絕望的一群。2016年美國新經典,理解白人怒火與川普崛起最重要的一本書。

全員在逃 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

愛麗絲.高夫曼, Alice Goffman

即便後續爭議不斷,本書第一手的底層研究或許仍舊對美國是否進入大規模監禁社會提出有力質疑。四十年來美國對打擊犯罪的政策日趨嚴峻,讓黑幫入獄的比例達到史上新高,也撕裂了在監獄之外人們的生活。「第六街」這個充斥逃亡的社區,就像是美國大規模監禁隱藏著的陰暗面。在反省「打擊犯罪」及「對抗毒品交易」的同時,本書點出了司法系統和嚴峻的打擊犯罪政策所無法顧及、甚至大幅損害的面向:對於人權的嚴重侵犯以及民主精神的逐步淪亡。

啊~我在底層的失控人生(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我的失序人生)

芭芭拉‧艾倫瑞克 Barbara Ehrenreich

為什麼越工作越窮?如果正向真能讓社會變好,幹嘛還要一直提倡?你以為「改變人生」很容易嗎?自己來試試看啊!出身礦工家庭、前夫是卡車司機,所以她特別關注美國底層社會的生活,六十歲還跑去當清潔女工臥底調查;罹患乳癌,除了開始研究美國醫療產業問題,也開始鑽研「美國人為何如此正向?」如果正向真能讓社會變好,那幹嘛還要一直宣傳提倡?


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 (新版)

蘇西耶.凡卡德希

紐約的炫目光芒引人讚嘆,卻也讓人忽視了它的真實樣貌。這座全球之都中,除了社會名流紙醉金迷的生活,還有更多底層住民在「地下經濟」中謀求生計——販毒、暴力、出賣靈肉。原來,這顆「大蘋果」並不如外表那般鮮嫩紅艷;原來,除了華爾街等檯面上的經濟活動之外,這座慾望城市還有賴底層數以萬計的地下交易撐持。

白垃圾: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

南西.伊森伯格

美國過去一向都自詡為一個沒有階級、機會平等的樂土。任何人,任何踏上這片土地的移民,在憲法保障的自由與財產權之下,只要勤奮工作就可以向上流動、出人頭地。但伊森伯格透過對歷史文獻、名人傳記、以及科學統計的調查,證明了四百年來美國歷史上充滿了不為人知的黑暗故事。

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理查.霍夫士達特 理察.霍夫士達特

美國,擁有傲視全球的頂尖大學與數量最多的諾貝爾獎桂冠,又以發達的科技與商業為世人提供了便利、舒適的文明生活。然而,美國文化卻少以精緻、優雅聞名,訴諸實用與庶民品味的大眾化商品與娛樂才見其所長。近年來小布希的窮兵黷武、川普的粗暴言論與政策更讓世人驚見美國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國社會層出不窮的民粹與暴力事件也令人憂心忡忡。


美國金權

簡‧梅耶爾 Jane Mayer

買下媒體、買下大學、買到美國總統。直到有一天,連「美國」都被「他們」買下來。川普當選之後,美國除了在平權問題上有明顯的轉向外,其他像是外交、環保、社福議題的趨勢上也有顯著變化。想知道為什麼嗎?

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

張純如 Iris Chang

一個離散飄泊、橫跨一百五十年的史詩故事。每個年代都有許多華人離開故鄉,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異國,有的前往美國落地生根。在十九世紀中葉華人開始大舉遷居,當時年輕的美國仍百廢待興,今天能有這番成就,相當程度上是因為華人移民在獲得美國收留後,在各個領域都有所貢獻。


呼吸寫作:體現內心真實的聲音

拉芮恩‧哈齡 Laraine Herring

寫作是一種自我的探索和揭露,與呼吸一樣自然,過程中我們必須「現身」(be present),體驗所有當下感知,把自己放進內在的節奏、拉回身體裡。作者所闡述的「深度寫作」並非單純靠腦袋運作,而來自我們的身體、呼吸,以及寫作者穩穩駐留在恐懼中的能力。書中以充滿想像力的練習帶領讀者,結合了冥想、內觀及瑜伽動作,幫助寫作者收斂心神、調節呼吸、定靜傾聽,與寫作建立良好的關係。

改變之書 關於蛻變的掙扎、思考、風險、決定、行動和承擔

波莉.莫蘭

以改變為主題,從十九個人物的故事出發,探討關於改變的四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我們想改變?有可能改變嗎?我們如何做出改變?改變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並輔以哲學觀念、心理學解析、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文學參考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見解,探討改變是怎麼一回事。

讓光進來:給心靈修練者的寫作書

蓓.施奈德 Pat Schneider

年屆八十的重量級寫作導師以詩意優美的自述體,挖掘內心深處關於信仰、害怕、自由、原諒、傳統、身體、死亡等深刻課題。她認為寫作是一道光,能夠療癒每個人內心深藏的創傷,提升心靈力量,為人生尋求意義。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安.拉莫特、Anne Lamott

現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寫作導師,在本書中,她道出了所有出色的寫作指南都沒提到的關鍵要點,並針對4大創作面向:「技巧」、「心理」、「日常」、「出版」,給予最私房的經驗傳承。不管你寫的是小說、報導、評論,還是文案,她都能讓你寫得更加自然流暢,且深刻動人!而且,寫作本身已經夠孤獨、折磨人了,所以你更需要這位極具幽默感的老師!

英文寫作聖經《The Elements of Style》

威廉.史壯克 William Strunk Jr.

2016年美國Open Syllabus Project統計,全美大學有超過3,000堂課程將《The Elements of Style》列為指定參考書,在美國幾乎人手一冊,許多教授都要求學生必須熟讀史壯克的「7個英文語法規則」&「11大文章寫作原則」,唯有反覆練習這18個原理,才能寫出道地、簡潔、言之有物的文章。本書也是文壇巨匠史蒂芬.金讚嘆不已的教學典範,強烈推薦所有人閱讀!

敘事弧:普立茲獎評審教你寫出叫好又叫座的採訪報導

傑克・哈特

整個媒體市場天搖地動,世界各地的年輕說書人都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最有冒險精神的人會力求適應瞬息萬變的科技,從數位環境中找出結合紙本、聲音與錄像的新方式。但最成功的人還必須用亙古普遍的原則來面對所有故事,無論傳達故事的科技是什麼。


我們都是脆弱的人:允許自己的痛苦和不完美,突破困境低潮,重啟與自我相處的快樂

克里斯多夫.翁推 Christophe André

內向、焦慮、憂鬱、工作壓力、慢性病痛,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如果你也有難以面對的傷痛,為痛苦騰出一點空間,當心理疾病襲來時,我們可以理解痛苦、接受情緒,克服恐懼,找出與脆弱自我的相處模式,最後,學會與不完美自在相處。

善意之書--每天做一件好事,改變壞掉的世界

班奈黛特‧羅素

書的緣起,是因為2011年倫敦托登罕(Tottenham)暴動,被指控攜帶槍械的青年馬克.達根被警方射殺,引發托登罕暴動。托登罕是倫敦較為貧窮的區域,居民多數為移民,青年之死,引發移民社區長期的不滿,最終演變成一場暴動,雙層巴士被推倒,商店被趁火打劫,人們對立甚深,電視節目裡的名嘴也不斷煽動人們情緒。

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戴伯芬 主編

關於性別的問題與偏見並不是憑空誕生的,它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鑲嵌在人類歷史、文化與社會的脈絡中。我們對於性別的認知與想像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對於男人應當如何?女人應當如何?在愛情婚姻家庭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工作職場受到什麼樣的期待?甚至是在政治領域中可以有什麼樣的表現?都有一套既定的意識型態。


終於寄達的信:106歲日本教師與88歲台灣學生的感人重逢

西谷格

「我把那封信放進『查無此人』的箱子裡,就去忙別的事了。不過,心裡總覺得放不下。畢竟那封厚厚的信是從日本寄來,而且還是用毛筆寫的。我覺得,好像不能就這樣直接把信退回。」這股直覺在日後締造了奇蹟。

我想寫信給太陽【二冊套書加贈「作者手繪勇氣筆箋」】

河野史代

當時間帶走了人們的記憶與愛,留下的人,如何對抗遺忘?漫無終點的旅程,有時也會使他感到迷惘到底該往左轉,還是右轉。不過他相信,現在聽不見的腳步聲,一定是因為那個人正在某處高飛吧!你還在我心裡,但沒有你,我也可以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