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大谷翔平 短線交易日線圖大全 二戰 安倍晉三 毒藥的滋味 吐派克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商業財經>行銷企管> 天可汗的領導學:中外第一帝王學《貞觀政要》,德川家康、明治天皇都受益的管理智慧!

天可汗的領導學:中外第一帝王學《貞觀政要》,德川家康、明治天皇都受益的管理智慧!

ビジネスリーターのための「貞観政要」講義

出版品牌:野人文化

作者:田口佳史 田口佳史

譯者:黃瀞瑤

ISBN:9789863841876

出版日期:2017-03-03

定價:NT$  300

優惠價:75NT$225

促銷優惠 |

9月全站優惠|野人、小樹75折

內容簡介 |
暢銷書《示弱的勇氣》、《孫子兵法商學院》作者最新力作!
日本第一東洋思想家‧三十年企業顧問超譯《貞觀政要》
「中外第一帝王學」,精煉唐太宗的領導藝術與管理智慧

 
讀《貞觀政要》,學永續經營的訣竅!

     《貞觀政要》是距今一千多年的經典,被視為中外第一帝王學,知名領導者德川家康、明治天皇、北條政子均推崇此書。本書以非常具體的方式,透過唐太宗與諫議大夫的君臣對話,淺顯易懂地描寫了如何長期穩定經營組織的訣竅,是經營者創立組織,為維持長期的穩定,絕對不可或缺且歷久彌新的「組織論‧領導論的精髓」。
 

30年企業顧問精采詮釋
唐太宗「天可汗領導學」的階段式管理哲學,
搭配有趣歷史故事,印證現代化組織經營理念,
從事業草創、確立理念、發展特色、規模發展、
到組織永續維持、用人原則、建立主管與下屬良性互動……
是現代領導者必讀的管理經典新解。

 

《貞觀政要》的管理智慧教你……         
             
V建立領導者風範:處事手腕高明,善於體察人意,從「十思」鍛鍊自我反思的勇氣,從「九德」培養剛柔兼具的智慧。
V確立堅定組織理念:唯有堅守創業理念,組織才能長久穩固,事業成功時更應自己警惕莫忘初衷。
V掌握用人的要點:只挑選有能的人,而非用人填滿組織,「六觀」鍛鍊識人眼光,以「六正」確保優秀員工,以「六邪」避開問題人物。
V創造與下屬的良好互動:上司要有「傾聽意見的耳朵」,下屬要有「打動人心的話語」,兼聽四方,避免成為「國王的新衣」。
V信用的建立:不可流於私利私欲,公私不分往往由微小處慢慢擴大,對抗欲望是領導者終其一生的考驗。
V善始善終的好尾哲學:「慎終十條」時刻提醒自己切莫驕傲自滿、安逸怠惰,完美結束優雅轉身。
 
【本書特色】
 
1. 本書將《貞觀政要》精煉為最適合現代領導者的六堂管理課,條列二十六則〔管理智慧〕。本書生動節錄了君臣間徹底議論有關君主應有的作為、何謂安居樂業的國家等內容,書隨處可見許多令人心有戚戚焉的場面。內容既有趣,也有益於應用實踐。
 
2. 本書並非大肆讚揚名君的功績,而是毫無保留地從太宗的缺點和過失,進行深度的思考與解析。如此「有血有肉的唐太宗」,也能讓讀者對太宗產生親切感,更容易將他的言行與自己對照思考。
《貞觀政要》一書不說漂亮話,以最接近現實的方式,切入現代社會中「歷久彌新的問題」。正因為如此,「現在閱讀」此書才更是別具意義。

3. 作者研究古典40年的智慧結晶,配合30年企業顧問的工作經驗,以最平實易懂的文字,將中外第一帝王學《貞觀政要》的精髓,重新詮釋為最符合現代領導需要的領導智慧與管理智慧,是現代領導者必讀的管理書!
 

作者簡介 |

日本No.1東洋思想家‧三十年企業顧問經驗
田口佳史

  1942年出生於東京,東洋思想研究家‧知名企業顧問。
  「東洋與西洋的智慧融合研究所」理事長,「Image Plan」公司社長。

  1964年畢業自日本大學藝術系,二十五歲於泰國曼谷市郊外身受重傷。在生死交關之際,邂逅了《老子》。之後,奇蹟似生還。自此以後,研究中國傳統思想四十多年,成為東方倫理學、東方領導論的第一人。擅長以淺顯易懂的平實文字,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詮釋古籍經典的精妙思想。

  1972年成立「Image Plan」公司,協助2000多家公司企業改造,擁有指導10000多名社會人士的傲人成績。之後,於1998年發表以老莊思想為基礎的經營論《道.管理》,在美國也發行了英文版,融合東方思想與西方先進技術的新經營思想,讓他受到矚目,成為知名企業顧問。

  2009年在慶應大學丸之內校區開的「論語」「老子」課程,獲得了學生極高的人氣與支持。

  其著作有《示弱的勇氣:老子教你學會真正的堅強》、《孫子兵法商學院:No.1競爭優勢指南,連比爾‧蓋茲、大前研一都獲益的職場生存智慧》(野人文化)、《人生無言時讀老子:在人生轉捩點,老莊思想給你的40則新指引》(木馬文化)、《讀論語不必多,懂一句就夠了!》(如果)等。

譯者簡介 |

黃瀞瑤
 
   東吳日研所畢業,喜愛日語、日本文學及日本神話,也很喜歡看書買書。

書摘 |

作者序
現在正是閱讀《貞觀政要》的好時機!
 
◎讀《貞觀政要》,學維持組織穩定永續的經營訣竅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田口佳史。
  接下來要仔細為各位講解東洋領導論的精髓。
  在西方,一般認為《聖經》是人類的指南針;而在東方,相當於人類指南針的書籍是什麼呢?沒錯,就是《論語》。
  論語中有一篇知名的文章寫道「君子有九思」。孔子主張君子有九項應該時常用心思量的事,文章由「視思明、聽思聰……」開始。也就是要成為大人物的第一步,正是要仔細觀察、用心聆聽。那才是通往「聰明」之道。
  我一開始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曾想過「如果那樣就能成為大人物,也實在太簡單了」。
  但是,反覆閱讀論語十年、二十年後,我有了全新的領悟──「不,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了。這是一個沒有明確終點的課題。」我也曾思考過,現實中是否真的有人能夠做到「仔細觀察、用心聆聽」這件事?
  令人驚訝的是,確實有人做到了。那名人物正是打造穩固基礎、建立政權長達三百年的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當我閱讀相當於唐太宗言行錄的《貞觀政要》這本書時,才終於明白「仔細觀察、用心聆聽」(視思明、聽思聰)所謂何事。同時,也理解了東洋領導學的精髓。
 
《貞觀政要》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籍呢?
恐怕大多數人都是「曾聽過書名,但從未讀過。不知道裡面寫了什麼」吧!
簡單來說,《貞觀政要》就是一本傳授「打造長期政權的訣竅」,也就是經營者創立組織,為維持長期的穩定與和平,絕對不可或缺且歷久彌新的「組織論‧領導論的精髓」。
 
《貞觀政要》共十卷,分四十篇。「貞觀」為唐太宗在位時的年號(六二七~六四九年),「政要」則是指政治的要訣。太宗薨逝約五十年後,由史官吳兢編纂,獻給當時在位的第四任皇帝唐中宗(七〇九年)。本書在中國和日本都被奉為「帝王學」的經典。
光是這樣的說明,讀者可能看不出本書的重要之處。但是,為什麼經歷一千多年的時間,至今仍有許多經營者及領導者在閱讀這本書呢?希望讀者可以著眼於這一點。《貞觀政要》以非常具體的方式,透過唐太宗與其大臣君臣對話和相關敘述,淺顯易懂地描寫了如何長期穩定經營組織的訣竅。
 
◎思《貞觀政要》,看清領導者最容易陷落的盲點並從中反思
 
那麼,唐太宗李世民又是怎麼樣的人物呢?
時值局勢混亂的隋朝末年,李世民於西元五九八年出生,是後來的唐高祖(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淵的次子,協助父親創立唐朝,建國有功。
建國初期,群雄割據,李世民征戰各地,討伐異己。雖說是第二代,但他才是在建國時立下實質戰功,統一中國的最大功臣。不僅如此,當時的他年僅二十歲出頭,是個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輕人。
他的傑出表現讓原本身為高祖繼承人的長子李建成心生不快,也招致三子李元吉的嫉妒,兩人密謀殺害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事前查知此事,先發制人討伐兄弟。這正是所謂的「玄武門之變」。接著,李世民幽禁父親,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六二六年)。
在這之前,李世民發揮了一名武將所擁有的優秀才華,即位的同時,他隨即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作風。他將年號改為「貞觀」(六二七年),從以往的武治政治轉變為文治政治。
在振興國家的「創業」期,憑靠武力討伐征戰的「武治」政治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旦進入樹立政權後的「守成(維持)」期,太宗為了固守國家,盡心盡力改善法律制度使其更加完善,並充實以儒家為中心的教化。也就是說,他開始推動「文治」政治。
此外,他真摯地接受四名親信──人稱「諫議大夫」的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王珪等人的諫言,嚴以律己,期許自己成為最佳的明君。
諫議大夫的存在對太宗極其重要。所謂的諫議大夫,是古代中國的官職(諫官),最初設立於漢代。其工作內容是討論國家政策,不時向皇帝提出逆耳的諫言。
太宗不僅善於處理內政,也發揮了優秀的外交手腕,將西北方遊牧民族置於唐朝的管理之下,獲得北方民族的可汗(君主)贈與「天可汗(=天帝)」的稱號。
就像這樣,太宗成為君主之後,在充實國力的同時,也實行理想的政治,給人民帶來和平,為唐朝這個長期政權打下穩固的基礎。後人對於他的治世給予最高評價,稱為「貞觀之治」。    
如此顯赫的功績,如果沒有上述諫議大夫等人的諫言,恐怕無法達成。《貞觀政要》中生動地記錄了太宗與諫議大夫針對君主應有的作為、何謂安居樂業的國家等內容的深入討論。因此,內容既有趣,也有益於應用實踐。
不僅如此,太宗不同於一般所謂的「聖人君子」。他好幾次差一點掉進領導者最容易落入的「陷阱(盲點)」裡。正因如此,《貞觀政要》不會給人古典作品中常見「愛說教」的壓迫感。
「雖然太宗創造了被譽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是個不可多得的名君,原來他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貞觀政要》隨處可見許多令人心有戚戚焉的場面。其內容不是大肆讚揚名君的功績,而是毫無保留地記錄下太宗的缺點和過失,描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唐太宗」。這一點深具魅力,也因此能讓讀者對太宗產生親切感,更容易將他的言行與自己對照思考。
即使如太宗這般的名君,到了晚年也因不顧親信的勸阻,執意出兵征伐高麗(高句麗)失敗,加上繼承人問題難以解決,最後抱憾離開人間。這也是他有血有肉的一面吧!
 
◎體《貞觀政要》,學習虛心接納建言的雅量與自省的勇氣
 
我最希望生活在現代的領導者效法的是,太宗經常聽取「負責規勸君王」的諫議大夫及身邊臣子的直言,不僅沒有發怒,反倒心懷感激地接受,並立刻改正自己的過錯這一點。
乍看之下,那些「不像名君應有的言行」背後,其實隱藏著「深知自身缺點,努力成為更偉大君主」的真誠與坦率。那正是唐太宗之所以能成為名君的原因。
 
有人或許會覺得傾聽屬下的進言很簡單、沒什麼大不了。但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中國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開創秦朝以來,便設立了針對政治得失向君主表述意見的職位,但從未有一位皇帝能像太宗那樣,接納臣子的忠告。
現在不也一樣?
世間常態就是站在組織頂端的人權力越大,越容易變得像「國王的新衣。周圍的人只會盲目贊成,使當權者日漸專橫,導致組織衰敗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他的例子好比:創業元老聯手長期掌控公司高層職位,以致新進人才無法晉升、組織變得僵硬且難以變通。創業元老就像在局勢緊張的戰場上互助合作、最終獲得勝利的戰友;之後進入穩定營運組織的時期,由於認定彼此是曾經一起打拚的戰友,成員之間彼此共謀,發生問題時互相包庇、該說的話不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越來越多,致使決策執行出現反效果,嚴重傷害組織的根本。
不管是什麼原因,一旦發展成「無人嚴格規勸長官的作為」或「長官疏遠說出逆耳忠言的人,不聽他人的直言進諫」的情況,就結果而言,將使組織面臨危機,整體結構變得脆弱,最後只能走上衰退一途。
 
◎《貞觀政要》是幫助你實現組織長久穩定發展的寶典
 
  《貞觀政要》一書不說漂亮話,以最接近現實的方式,銳利切入這個在現代社會中依舊「歷久彌新的問題」。正因為如此,「現在閱讀」此書更是別具意義。
 
身為編纂人的吳兢,在《貞觀政要》一書中加入了「希望再次回到太宗盛世」的心願。
吳兢仕官當時的唐朝,剛從三代高宗皇后武則天建立的武周朝取回政權。先前曾一度即位為四代皇帝,但在政治鬥爭中失敗遭到廢位,後來又以君主身分重登天子之位的中宗李顯(註:西元六五六年至七一○年,唐朝第四任和第六任皇帝。),明白自己迫切須要穩固一國的基礎。奠定唐朝基礎的盛世「貞觀之治」,便成為他施政的範本。
可惜中宗來不及仔細理解並實踐書中的內容便被韋后毒殺,等到了六代皇帝玄宗李隆基的時代,書中理念才深深滲透到一國之君的心裡。玄宗勵精圖治,廣施善政,創造大唐的另一個盛世「開元之治」,在他的治世下,唐朝國力進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可惜玄宗晚年沉溺於楊貴妃,再度製造出亂世。
 
《貞觀政要》在平安時代傳入日本。此後,古有一條天皇、高倉天皇、北條政子,隨著時代演進,還有德川家康以及明治天皇,相傳都對這本書極為關注。上述幾位都是極欲結束混亂政局,建立長期政權的領導者。可以說《貞觀政要》一書對日本的善政也有不少的影響。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該仿效前人的做法。《貞觀政要》對於想要穩固組織並有長遠發展的人而言,是一本超越時代的必讀好書。
提到「創業‧守成」,大家印象中或許會覺得這些內容只適用於創業家,事實上不止如此。即使不是公司或企業,只要是想在某個組織中成為領袖的年輕人,或者已經位於領導者的位子、負責營運組織的人,對他們而言,本書也值得一讀。
此外,像是調動到新的部門、升遷,或者私生活面臨重大變化,譬如結婚、成家……等等,我們可以將大部分人生變化的時刻看成一種「創業」。只要你的目標是組織長久穩定的發展(守成),《貞觀政要》必能成為幫助你實踐計畫的寶典。
 
在現今「缺乏真正領導者的時代」,《貞觀政要》也因此越來越受人矚目。希望今後即將成為下一個時代領袖的讀者,能透過本書接觸《貞觀政要》的世界。衷心期盼本書知古鑑今的組織論及領導學,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助益。


田口佳史
 
【摘文1】
○二、
奠定基盤∕事業永續經營的關鍵
確立組織的傳統與競爭特色
 
◎從「創業與守成,孰易孰難?」看唐太宗的周延心思
 
唐太宗在創業與守文兩方面,都發揮了罕見的領導風範。「守文」跟「守成」同義,就是「創業後固守事業」的意思。「守文」一詞強調以「文」──即以儒家思想治國,而非使用武力。完全符合前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的特質──他靠著「高明的處事手腕」為唐朝的創建貢獻良多,心懷「關懷包容」守成,成功打造和平安定的社會。
雖說如此,但太宗即位初時,由於隋末戰亂造成的傷害極深,即位不久全國便發生饑荒和大水災,新政權宛如逆風行駛、搖搖欲墜的一艘船。他花了約莫十年的歲月,終於才讓人們的生活安定下來。
    此時,太宗終於可以鬆一口氣,有餘力回顧過去。
 
  貞觀十年,他與諫議大夫魏徵、尚書左僕射(尚書長官兼宰相)房玄齡,三人針對「創業和守文,孰易孰難」的主題進行過下列問答。內容收錄在〈君道第一 第三章〉中,是非常知名的段落。
  
   太宗   君主的工作就是創業與守成,你們認為哪個比較難?
    房玄齡  當然是創業。天地大亂、群雄割據,不管去哪裡都是敵人。我們一一攻克降伏群雄,經歷了一場又一場戰爭,才獲得最後的勝利。因為有過那樣的辛勞,才能建立起一個國家。
    魏徵   不,我不認為創業難。雖說是創業,但並不是開天闢地建立第一個國家,在那之前一定也有國家。我們是由於隋朝衰敗混亂,舉兵驅逐在前任帝王下施行惡政的那群人。國民為此感到欣喜,才決定追隨陛下。所以創業並沒有那麼困難。更困難的是建立國家後,君主因此心生驕傲。經歷連年戰亂,民生疲弊,人們都渴望和平與安定,但是君主卻任性妄為,迫使國民從事勞役;這樣的事,自古以來發生過無數次。國家衰亡,經常都是這樣引起的。這樣想想,我認為守成比較難。
    太宗   房玄齡從前跟我一起辛苦征戰。所以覺得創業困難,可說合情合理。另一方面,魏徵跟我一起盡力想創造出太平盛世。魏徵總是在擔心我,怕我一旦疏忽會使政權衰退。所以,才會說守成比較困難吧。雙方都有道理。但是,托房玄齡的福,草創期已經過了。現在我們應該努力解決守成的困難。讓我們合力面對這個難題吧!
   
面對太宗的問題,房玄齡和魏徵的意見分成了兩派。此時太宗先肯定「創業較難」的房玄齡、給他面子,另一方面也評價魏徵的見解;他為了避免讓意見相左的兩名親信心生不快,細心顧慮到雙方的感受。
這真是一段巧妙的問答。●緩和親信的彼此對立,也是領導者的工作。●因此,太宗不為特定的某人說話,其周延的心思值得我們學習。
太宗想說的是「創業的時代已過,所以我們該全力解決守成時代等待著我們的困難」。這場問答的目的,可以說就是為了表達他的想法。
 
◎度過創業艱苦期後,務必留心傲慢之心的滋長
 
從創業到守成的過程,其實也可以套用在現代商務人士身上。
舉例來說,開創公司或就任某個職位的時候,領導者就像新官上任三把火,幹勁十足。不但會受到公司內部和社會的高度注目及評價,也有可能被媒體捧為「時代的寵兒」。
或者是克服無數困難、戰勝身邊對手後,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沉醉於自己的成就。心中忍不住冒出「我真的很努力,辛苦有了回報。好,繼續往前再衝刺吧!」的想法。
這些狀況下,產生的就是傲慢之心。最常見的就是,仗著創業時獲得的權力,行為舉止變得專制蠻橫。
有的人會開始嚴厲逼迫下面的人花更多心力工作。這樣的情況,在近幾年的創業家身上不也很常見嗎?態度就像在說:「我之前在創業時期也是吃了這麼多苦頭才成功的,大家要向我看齊!」讓職員做牛做馬、過度勞動,導致整個組織變得血汗黑心。
另外,先不討論領導者中飽私囊的行徑,有些人為了讓業績看起來像是不斷提升的樣子,甚至動手作假帳或窗飾(window dressing)財務報表。
為了避免上述的情況發生,最重要的就是像太宗一樣,明確地告訴自己「創業期已過」。接著將今後活動的軸心移向「守成」,專心穩固組織。
總之,成功度過諸多混亂的創業期後,應該暫時放慢腳步,別再一股腦往前衝,必須轉換想法,和工作夥伴或屬下合力維持組織的穩定和長久。
特別是位於從創業到守成這段轉換期的領導者,請細細回味太宗在這段問答最後所說的「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現在,開創之難既然已經過去了,至於守成之難,應該和你們慎重努力才是。)這段話。
 
◎創業後的重點:明確事業的根本&醞釀他人無法模仿的特色
 
我想再加上另一點,明治時代之前的日本,在創業時最重視的是「撥亂反正」(抑制亂象,回歸正道),也就是治理亂世,讓一切回歸正確的狀態。
問答中,魏徵曾說過「並非開天闢地建立第一個國家」這樣的話,這正代表了「撥亂反正」。「撥亂」意味著打擊前國的亂象,使混亂恢復正常,創造新的國家。
幾乎所有組織或事業都一樣,當既有的組織事業結構變得衰弱,或因為時代更迭變得迂腐,便會有新的組織事業產生。
創業之際最重要的是一掃不知變通的舊態。若以建築物比喻的話,就是整地重新蓋新的建築物,而非留下之前建築物的一部分整修。這就是「反正」的意思。
幾十年來,我看過許多不同的「創業」,其中因循苟且開始的新事業,大抵都會失敗。創業時若不全部整理清楚、從頭來過,是很難順利的。
那麼,創業之後,什麼才是重點呢?有兩個很恰當的句子可以指點迷津,就是「創業垂統」(創立功業,傳給後代子孫)和「繼體守文」(繼承帝位而守住文治)。
首先,先明確劃分出事業或企業的根本是什麼,也就是創造「傳統」,這就是所謂的「創業垂統」。然後,確實承接那項傳統,維持並醞釀自己公司獨特的特色,或是其他人無法模仿的文化(如果是國家,就是國家特有的風俗民情),這就是所謂的「繼體守文」。
「創業垂統」和「繼體守文」如果無法順利運作,組織就會失去秩序。一旦如此,便又得再次「撥亂反正」。簡而言之,所有的組織和事業都會進入下列的循環。
 
「撥亂反正」→「創業垂統」→「繼體守文」
 
現代領導者切記,遵循上列程序來運營組織或事業非常重要。
 

【摘文2】
 
一○、
選用高層∕不同階段需要不同人才
私下互謀的關係,會毀滅組織
 
◎創業→安定維持,重新考量高層的組成
 
組織從創業轉向維持期時,領導者最該重視的是重新考量高層人員的組成,視情況而定,甚至該汰舊換新。其理由有二:
第一個理由是,創業時的成員擅長武力,也就是草創成員雖擅長戰鬥,但進入安定維持期後,即使安排他在中樞位置,也未必能充分發揮其能力。
守文時期,比起擊倒敵人的能力,更須要整合組織的能力,讓組織轉型成「能為世人盡心盡力的集團」。
最典型的失敗例正是明治維新政府。熟習《書經》的西鄉隆盛(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他和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並稱「維新三傑」。)早就知道這道理。他曾說過:「以官軍身分征戰的四方豪傑,確實可謂戰功彪炳。但是,我很懷疑他們是否適合直接在新政府中樞佔一席之地。」
正如西鄉隆盛所言,在新政府成立時,本應汰換原有的成員。論功行賞幕末志士,以金錢和名譽職務回報他們,選用實務型的人擔任政府機要職務。如果當初這麼做,或許能改寫之後反覆投入戰爭、消耗國力的日本近代史了吧?
 
◎做好工作比維護虛假人際關係重要
 
另一個理由是,創業時的成員如同戰友,容易導致人際關係陷入「敷衍了事」的狀態。因為感情太好,反而容易私下互謀。
各位讀者應該也有經驗吧?對於曾合力完成一件大事的夥伴,不管怎樣就是忍不住會放水。就算覺得對方的做法有誤,也不會嚴加指正,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總有「那個人以前很照顧我」或「不希望長年以來的關係產生裂痕」之類的念頭閃過心頭。
太宗也早在貞觀元年便遇到某項「事件」,讓他親身感受到危機。
那是關於詔令的問題。詔令是由中書省(奉皇帝意旨掌機要、發政令的中央機構。)起草,再由門下省(負責審查國家的重要詔令。)發布。正如前述,詔令事關重大,絕不可有誤。因此才演變成「雙重檢驗體制」系統,即由兩個部門詳實檢驗內容後才昭告天下。
但卻由於「戰友」們私下互謀包庇,省去了討論檢驗的過程。〈政體第二 第二章〉中,太宗便明白指出其中弊病。我認為這部分會讓現代領袖們心有戚戚焉,讓我們看看太宗說了什麼。
 
人的意見常常有所不同,但是詔令是否合乎道理,應當詳細討論才行。但卻有人討厭 別人指正自己的錯誤,聽到別人批評就懷恨在心。或者因為避忌私人恩怨,不想損害別人的顏面,說話避重就輕,明知有錯卻不糾正。如此一來,眾卿看待事物的目光有可能不再為國民設想,發出荒唐的詔令,不是嗎?
 
太宗指出的重點可謂一針見血。企業也一樣,一旦職員感情變得異常融洽,就容易互相察言觀色,該說的不說,經常矇混過關。更嚴重的情況還有在會議上惱羞成怒,怒罵嚴格指正錯誤的人:「你不給我面子嗎?」或者因為受到指正就懷恨在心,導致即使有人有話想說也會因此卻步。
但是,做好工作比維護虛假的人際關係來得更重要。畢竟,因為互相信賴結合起來的人際關係,不會因為彼此間有話直說而潰散。
太宗這段文章之後接著說道:「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太宗把話說得很直接。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了避免傷害一名小官的感情,致使國民和國家蒙受龐大的損害。那樣的政治只會導致國家滅亡。」
就算「戰友組」留任領導層,也該盡早達成共識,排除「敷衍了事」的人際關係。不過這畢竟只是暫時性的處理方法。最根本的改善方式,以適當人選替換領導層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失去能夠彼此指正錯誤的氣氛,壞事將會被隱蔽,沉入組織的深處。壞事一再累積,最後將導致組織從內部開始腐敗。一個組織的崩壞,多半不是受到外來的影響,而是來自內部的腐敗。
 
◎「以和為貴」不代表「該說的話不說」
 
在這段文字後面,太宗又舉隋朝官員為例當作負面示範。
 
正因為隋朝官員都抱持敷衍曖昧的態度,才會招致亡國大亂。幾乎所有官員都處於「敷衍了事的人際關係」中,從未思考過這問題有多麼重大。為了避免損害到自己,人人都懷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即使心裡有意見,表面上依舊選擇順從,再背地裡抱怨。但是這種事日積月累,一口氣引發了大亂。
那些人即使幸運逃過一劫、苟延殘喘、避開刑罰或殺戮,也無法擺脫辛苦的人生。不僅如此,他們承受了輿論嚴苛的責難,受到世人排斥,即便到現在都不敢大肆張揚自己曾在隋朝仕官的過去。眾卿如果繼續滿足於「敷衍了事的人際關係」,將會和隋朝官員遭遇到一樣的下場。
 
太宗更在最後,發出了這樣的指示:「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意即「官員應當為天下鞠躬盡瘁,私事該擺在最後。堅守正道,不須顧慮彼此,打開天窗說亮話,詳實討論國家大事。避免上下官員隨聲附和。」
尤其日本人是崇尚「以和為貴」的國民,討厭與人發生爭執情況更是明顯。不過,以和為貴與「該說的話不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兩回事。
我們應該追求的不是內部同仁的和平,而是要知道自己為了什麼目的工作才對。尤其是領導者必須時常注意,以免屬下迷失而忘了工作的本質。
 
 
 
 

【摘文3】

一二、
獲得優秀員工∕對人才抱持的熱誠
遴選優秀人才是領導者的優先工作
 
◎讓唐太宗夜不成眠的原因:人才
 
貞觀三年,太宗吐露心聲:「朕由於夜夜擔心民生社稷是否幸福,以致於夜不成眠。」
最令他擔心的,正是地方長官是否能確實施政這點。國家政策雖然眾所皆知,但是現實中,政策是否獲得實踐,想要親眼確認是非常困難的。
何況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君主的目光很難顧及每一個角落。也正因此,人事既是最重要的課題,也是最令一國之君擔憂掛念的事項。
於是太宗在畫著全國領土的屏風上,寫上各地方首長姓名,不分晝夜眺望這面屏風。相傳他甚至連什麼地方的誰在何時做了什麼善行都詳細記錄在上頭。「國家井然有序或動盪不安,多半攸關地方首長的施政手法。無論如何,都必須在各地安排優秀的人才。
我想全國,不,應該是全世界旗下擁有分公司的組織領袖及部門領導,都對太宗的想法心有戚戚焉吧?即使二十四個小時都在煩惱都還嫌不夠。
 
《史記》中有一段故事可以引以為鑑。內容有關廣為人知的周朝政治能手周公旦(即周公)。他輔佐兄長周武王,對於討伐殷商多有貢獻,武王過世後成為攝政,為國家打下穩固的基礎。
相傳周公後來曾對成為魯國君王的兒子伯禽提出下列諫言。〈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曰:
 
我有幸居高位,但若聽聞有優秀人才出現,我仍會想盡辦法親自應對。我曾在洗髮時三度握著頭髮出門,也曾在用餐時三度吐掉口中食物去見賢人。我最害怕的,就是錯過優秀的人才。
 
即便不是位高權重的人,遇到上述情況,一般大概都會回答「我在忙,請你下次再來」吧?但是,偉大如周公的人,最重視的卻是會晤優秀人才。這也展示出領導者遴選人才時,必須像周公一樣懷抱著熱誠才行。
這段故事以「握髮吐哺」或「吐哺捉髮」的成語流傳至今,是一段極其知名的佳話。
如果各位讀者對採用人才有了輕視或延宕的想法,請回想起這句話。
失去獲得優秀人才的機會,這件事本身就是導致組織未來發生危險的要因之一。請務必記得,領導者在工作中最應優先完成的事項,正是獲得優秀的人才。
 
◎「找不到好人才」是怠慢職務的推託之詞
 
我經常聽到感嘆「找不到好人才……」的聲音。我想如果太宗聽到這句話,一定會嚴厲地駁斥回去吧。
實際上,在〈擇官第七 第三章〉中,太宗曾以嚴厲的口吻以「你並未積極尋求人才」訓誡拜官尚書右僕射的封德彝。尚書省為執行政務的機關,位居右僕射的封德彝對太宗而言,可謂親信中的親信。
至於太宗是怎麼斥責他的,內容如下:
 
你說你找不到具有特別才華的人物,但我打從一開始追求的就不是那樣的人才。就如每種容器都具有各自的用途一樣,以「這人的這種能力,可以用在這項工作上」的觀點來尋找人才不就好了嗎?
就算你說這時代沒有好人才,也沒辦法從別的時代呼喚人才過來。歷代政權都是由當朝當代的人拉著前進的。
殷商高宗(武丁)的其中一名親信,明確記住高宗夢見的人物相貌,前往全國各地尋找。後來發現在某個工地工作的工人很像高宗夢中的賢人,於是便向高宗推舉了他。這名讓高宗苦心尋找的人物,後來實際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
而周文王外出狩獵時,見到正在釣魚的呂尚(即後來成為釣師別稱的太公望),文王認為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物,下馬與他長談。相傳呂尚後來成了優秀的軍師。
 
太宗在最後還留下了一句知名的「經典臺詞」。
 
   任何時代都不可能「沒有優秀人才」。朕擔憂的是,優秀人才實際上確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找不到他們的存在。
 
聽到太宗這番話,封德彝不禁面紅耳赤,垂頭喪氣地退下。
太宗斥責他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只會感嘆沒有人才、等待人才自行出現,根本是怠慢職務」。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NFL0163

商品條碼EAN:9789863841876

ISBN:9789863841876

印刷:單色印刷

頁數:224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天可汗的領導學:中外第一帝王學《貞觀政要》,德川家康、明治天皇都受益的管理智慧!
引爆故事力:頂尖創意大師開講,打造高效行銷和說故事技巧的21堂課
人生升級的夜間習慣:45個「吸引機會」的晚間管理技巧
食戰!數據化的美味行銷:從吃播美食到熱銷趨勢,首爾大學的料理科學團隊創新感官實驗
蘭徹斯特策略:小克大、弱勝強,打敗大你10倍對手的終極武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