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
「臺灣許多山川溪流的現況,無疑就是一部多重殖民的歷史。」
地景如立體的歷史文獻,作家多次重裝入山踏查,
採訪當事人也爬梳文獻、影像和個人記憶,
文字得以穿透紙本,在空間流動。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2017年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
《橫斷記》書名取自日本總督府官員寫於1914年日軍征討臺灣東部原住民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該著作以影像寫真記錄這場「太魯閣戰役」,日本帝國如何「收服」原住民,同時也呈現當時的山林場景及山地部落的樣貌。因此,本書書名帶有對帝國主義的反諷與自我警惕之意,也是作者在書中的行動──橫越「大豹」、「眠腦」、「龜崙」、「大雪」臺灣四個山區的一段段旅程,本書即以此四個區域分為四個篇章:
【大豹】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的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眠腦】宜蘭眠腦山區(舊太平山)原是以凶悍著稱的泰雅溪頭群的傳統領域,日本透過埤亞南越嶺警備道的開通,征服了難纏的馬諾源社(Manauyan)。1917年,日本總督府營林所開始在加羅山到神代山砍伐檜木,進而建立起龐大的山林聚落與森林鐵路運輸系統。
【龜崙】新北市樹林區旁古稱「龜崙嶺」(今大棟山、大同山)的山區,一張〈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帶出一場1895年日本攻臺期間的山林戰爭,也埋藏著白色恐怖受難者王清在山區躲藏四年、最後遭捕殺的悲傷往事。
【大雪】東勢大雪山林場與韓戰不但有著間接關連,也是美援時期臺灣第一個「美式」林場,作者父親的檳榔園就在大雪山腳下。
茶場、礦場遺址、廢棄林場、被遺忘的神社、戰爭回音猶存的山陵……一次次的重訪、踏查,林中路上他發現:無論在日本帝國主義或國民黨戒嚴體制的框架下,山林宛如永恆的「次殖民地」――國家霸權式的山林開發,橫亙於臺灣一座座森林裡。破碎的山野、砍伐殆盡的原始林,如何能重建人與土地最初的互動?作者既懷疑又充滿期許。至少在那地圖的空白交界處、杳無人跡的原始森林中,仍有許多時空,閃現著純然詩意與充滿悲憫的「天使時間」――山是有靈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在傷痕累累的斷裂處,有著重生與新生的生機。
本書試圖融入考古學和考現學,以作者的入山踏查為骨幹,疊加上口述回憶、文獻檔案、遺跡事證、影像紀錄與個人感受,層層縷述臺灣山林間被遺忘的戰爭、原住民失落的家園、政治受難者無人聞問的傷痕;同時對照日本寫真帖與歷史照片,在影像的家國敘事與個人敘事間,提出多元的辯證可能;不僅止於調查研究,也是散文式的山林記憶之書,帶給讀者多樣化的閱讀觀點。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五年超過兩百次搜尋隘勇線的過程中,
他帶著筆記本、GPS、捲尺、攝影機、電池、GoPro,
在山裡從事由線到人、由山到部落的實地踏查。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建構《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2017年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2020年完成追尋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的《拉流斗霸》。
「拉流斗霸」(Llyung Topa)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有「大豹共同體」的深刻意涵。這本書記載了一個看似毫無邏輯、卻意外發生了強烈關聯的行動過程:由「線」找「人」。第一部〈前線〉,記載了2016年到2020年之間,他探索北臺灣大豹社事件相關的隘勇線遺址的過程;第二部〈後裔〉,則是關於尋找百年前已「滅亡」的大豹社後裔之路。
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的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在清領時期,「隘勇線」一般稱為土牛、土溝、紅線、牛欄……,是一種相對靜態、模糊的「漢番」交界線。到了日治時期,1900至1907年間,日本統治者透過隘勇線逐步推進,摧毀了原居於新北市三峽區大豹溪流域的泰雅族大豹社。在1906年伊能嘉矩的《理蕃誌稿》〈桃園廳大豹社方面隘勇線前進〉一文中,以「滅亡」二字記載了其結局。與大豹社事件相關的隘勇線,主要分布於今天新北市三峽區的大豹溪流域,一直到新店、烏來,乃至桃園復興區及宜蘭大同鄉的山上,包括三角湧隘勇線(1900)、獅子頭山隘勇線(1903)、雞罩山(崙尾寮)隘勇線、加九嶺隘勇線(1904)、白石按山隘勇線、屈尺叭哩沙隘勇線(1905)、大豹方面隘勇線(1906)、插天山隘勇線(1907)等,總長超過一百公里,由隘路、隘寮、壕溝、木柵、掩堡、地雷、電氣網(高壓電網)、醫療所、酒保(福利社)、通訊設施組成,猶如臺灣山裡的萬里長城。
從2016年到2020年,五年來高俊宏在山裡從事隘勇線的實地踏查,在超過兩百次上山搜尋的過程中,他展開由線到人,由山到部落的尋找過程。探勘期間總是帶著筆記本、GPS與捲尺上山,也經常帶著攝影機、電池與GoPro:以GPS定位,以拍照、攝影和手繪的方式記錄。為求詳盡,每條隘勇線都經過多次探勘,例如三峽的白石按山(鹿窟尖、白雞山系)就進行了十多次搜山。回到平地後,他再帶著「客觀的」資訊及對山林遺址的印象,探訪附近的耆老,並對照相關的歷史圖資、文獻,進一步的比對。每條隘勇線都花費兩、三年的時間,並不斷往返、慢慢思索、反覆驗證。除了踏查「隘勇線」,他也對大豹社遺族進行多次口述訪談,以影像記錄,並著手書寫與思索創作。
高俊宏
藝術創作、論述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1995年起舉辦過多次國內外個展、聯展,並於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著有《Bubble Love》、《家計畫》、《公路計畫》、2016年非文學類暨年度最佳圖書獎「群島藝術三面鏡」系列(《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等書。高俊宏這幾年的藝術實踐,從東亞藝術行動者的考察、《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北台灣衛星城鎮地帶的拍攝作品《博愛》、關於近代台灣山林的《橫斷記》,到《大豹》影像計畫和《拉流斗霸》(Llyung Topa),其作品關注議題圍繞著歷史與諸眾、空間與生命政治。
《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
書系總序/林志明
推薦序/黃舒楣
自序
一、大豹
白石按山1905
三井1923
帝國的凝視1903
鬼河,與民族主義流域2016
二、眠腦
加羅山神社1915
交通1921
口傳文學1919
濁水2016
三、龜崙
東和街1989
王清1953
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1895
十三公1895
四、大雪
八公里1997
抽象的林場2016
230林道2017
老人2016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推薦序 必然是,因為鬼魂的緣故:關於拉流斗霸的政治行動/顧玉玲
推薦序/傅琪貽
推薦序 航向原住民族歷史的彼岸/高金素梅
推薦序/哈勇.酉狩(楊米豐)
作者序
本書相關詞彙與原則
第一部:前線
淺山,三角湧隘勇線(1900)
大寮地以西:白沙鵠隘勇分遣所
紫微坑
大寮地以東:麒麟山周遭
十六寮
須永的旅程
警察化:獅子頭山隘勇線(1903)
獅山行
土匪洞、石寮與防蕃碑
竹坑山(「竹獅段」)
加九嶺
二○三高地,白石按山隘勇線(1905)
失敗的雞罩山(崙尾寮)隘勇線前進
二坪與烏才頭的戰鬥
今日鹿窟
白石按山
尋找白石按
滅社,大豹方面隘勇線推進(1906)
第一次推進:外插角
第二波進攻:九空方面的隘線前進
包圍內大豹(有木社)
蕃屋點點散在:砲擊插角
有木一百甲的抵抗(熊空山腳的淪陷)
北114線沿路遺址探查
熊空雜貨店後山的砲台
熊空第二突角大豹群掩堡考據
雙方戰術初探
烽火,插天山隘勇線(1907)
枕頭山之役
泰雅族的反攻,或「桃園廳大嵙崁蕃匪騷擾事件」
佐倉達山的〈登插天山記〉
重返插天(一):北插福山線
重返插天(二):枕頭山小烏來線
霧林,屈尺叭哩沙橫斷線(1905)
初探哈盆越嶺古道
魂斷中嶺
終抵中嶺
分水嶺隘勇分遣所
第二部:後裔
戰後的遷徙概況
志繼、佳志
泰雅富-志繼-下溪口
角板山
下基國派
雲裡的大豹
部落的女性
雅幼依.馬信
志繼黃家
公墓的落成
尤敏與酉狩
稻米、水圳與自力更生之碑
憂鬱的角板山
mama瓦旦的「叛亂案」
烏擺
尋找達下庫
以父之名
祖墳之地
再探大豹社傳統領域
插角:Ng’caq
啊!Topa
比東(Pitung)
樟腦-茶場-樂園
「內、外」之再商榷
意外的探索:有木戰俘營
後裔之路
土地返還之路
重返姻親路
後記
如果有「田野」,我很難告訴你我所經歷的
大豹社事件隘勇線地圖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必然是,因為鬼魂的緣故──關於拉流斗霸的政治行動
顧玉玲(北藝大人文學院助理教授,北捷潛水夫症工人戰友團召集人)
鬼河.遺骨.向過往借火
翻閱大豹溪流域的山林書寫,鬼影幢幢。那些來自祖靈的啟示、鬼河的暗影、死亡的禁忌、人為的毀損,像一道伏流,貫穿整個找線與找人的歷程。未來近在眼前,過往不斷復返,亡者的靈魂徘徊原鄉,徒勞無功地以不尋常的干擾,中斷人們日常生活的步驟。那徒勞,仿如諾蘭電影「星際效應」裡,無故掉落的書本、失常故障的鬧鐘、不明堆積的塵沙……這些來自更高維度的訊息,無非是為了與現世溝通,提醒更大的危機就要來了。但受限於時空界線,碌碌營生的人們多半不察,輕忽掉頭而去。只有意識到重要性的人才會停下來花力氣。
高俊宏是那個不懈怠花力氣的人。他被失語者、戰敗者、遭滅者的鬼魂召喚進山林,以行動重構集體記憶,將被淹滅的事實從歷史餘燼中翻攪出土。這個且戰且走、經常歧出迷途的政治行動,與其說是走入歷史,不如說是向過往借火,照見當下秩序的殘酷不仁。
2015年,高俊宏一口氣出版了「群島藝術三面鏡」的系列三書:諸眾、小說與陀螺,批判日益文創化、商品化的藝術發展,以廢墟行動回應,在荒地、礦坑、廢棄工廠等失能之地,進行空間勞動與創作。彼時,高俊宏已然有所感悟:「有時候我覺得,當山川、精靈、神、靈魂們通通不說話的時候,其實正在進行著徹底而激烈的表達。只是我們總是不懂吧。」(小說,2015:218)他被那激烈的沈默所震動,密集地重返山野,踏查隘勇線古道與舊部落。
2018年《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記錄了高俊宏在大豹、眠腦、歸崙、大雪四地的穿梭探究,提出日本帝國殖民至國民黨戒嚴體制整整一百多年來,對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入侵、治理、買賣,傷痕累累。在大豹的相關敘事中,亡魂、遺骨、鬼河、溺斃、奪命石、死亡谷、受傷的動物等意象依附著大豹溪,他感受到「冥冥中一股力量」推動他往前探尋(橫斷記,2018:22)。這些宛如通靈、附身的力量,對應著一連串人為開發與過度整治:掠奪式的伐木經濟,燒林再造林的錯誤政策,毀壞大自然自我修復的能力,造成生態災難。大豹溪流域,飄浮著枉死的鬼魂、人與獸的鬼魂、山林的鬼魂,見證受創的大自然。他們從來不曾離去。
鬼魂仍在,他們既是戰爭亡者,也是祖靈,徘徊不去,守護家園,他們引領著、催促著、驅動著高俊宏及其他倖存者,投入大豹社事件的調查,在漫蕪山徑間走踏隘勇線的遺跡,循線記錄帝國與資本聯手入侵的多重殖民史。山野間的故居已遭資本強權毀壞,祖先骨骸不知所終,離散的後裔們只能到舊部落抓一把大豹溪流域之土,包覆在紅巾內替代先人,放進有姓有名的骨灰罈裡,暫置於三峽湊河路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內。2018年志繼公墓落成,部落耆老及返鄉年輕人向祖靈獻花,接力將上百個骨灰罈移往新厝,這些大豹戰士們總算在戰亡一百多年後,有了安葬之地。而記錄遷墓儀式的過程,正是高俊宏被部落接納的起點,彷彿祖靈引渡,跨越族群與地域隔離的鴻溝。
2020年的《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可以說是高俊宏回饋給大豹群的初步調查記錄,以答謝祖靈回應了他在三峽萬善堂的祁願,不時在關鍵時刻以「靈隨現象」引領,庇護他一路往山林裡愈尋愈深,在這個沒路找路、有跡尋線的過程裡,漸漸形成了複數的隊伍,集結各方資源與人力,向過往借火,與鬼魂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