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幸福也許就這樣錯過了,
但是錯過了又如何呢?
有時候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在時間的縫隙中,
抓住一點點你抓得住的瞬間。”
現實的荒謬與無奈,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浪潮,拍打著我們已經消磨殆盡的意志。朝霞再美,也宛如稍縱即逝的春花,徒然留在我們稀薄的記憶裡。人生的苦,說要勇敢面對太矯情,說放下太容易。我們,能怎麼辦呢?
我們還能怎麼辦?
我們還有詩,有滿天星斗,有夢,還有山城的細雨濛濛。
從1989年至今,32年來王丹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從那位勇敢而青澀的北大學生,蛻變為成熟而揮灑自如的公共知識分子,始終如一的是他對自由民主的奉獻與對華人政治的關懷。然而,在政治理想之外,更叫他魂牽夢縈的是對文學的熱愛。突如其來的破曉、雪景、山中小鎮的一場雨、浪花譜成的寧靜旋律、一片掉落的葉子、民宿裡的貌似哲學家的貓、一場把你拋進另一個時空的夢,種種生活中難以言說的美好瞬間與回憶,觸動靈魂深處的剎那,才是叫王丹真正牽掛的守護,也是支撐著他面對現實的終極安慰。
本書收錄45篇王丹從2013年以來陸續寫下的心得筆記,內容涵蓋甚廣,包括遊記、影評、書評、樂評、哲學思辨、生活隨筆等各式體裁,從中反映出他對生活、文學、成長、捨、得、記憶與歲月的態度,對於而更多的是他在某個靈感襲來的剎那,那些如夢似幻的細語呢喃。
年過五十的王丹,經歷過當代中國最劇烈的政治抗爭,體驗了流亡海外二十年的滋味,在波士頓念過書,在台灣講過學,少了慷慨的義憤,多了沉澱,少了犀利的政治批判與感時憂國,多了溫潤的對美的想望、對遺憾的接納,與對現實的包容。
曾經,他帶著我們在廣場上衝撞。如今,在他奔放而柔軟的文字中,我們將找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得以馳騁想像、撫摸回憶,安頓傷痕。
▓摘錄▓
///放下的美好///
「放下,並不是拋棄,而是不再提起。如果我們的佔有的欲望就是生命的全部,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一旦放棄,就是生命的崩塌。我們必須找到其他的空間:歌聲、閱讀、行走,或者是新的方向。我們應當讓放下成為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帶著突圍的心情走過///
「沒有必要要求自己一定要堅強,很多時候我們的臉上都是淚水,只是,淚水總是會乾的,或者被時間的風吹乾,或者自己用手背擦乾,如此而已。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地我也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的離去與歸來,很多的關閉與重啟。各種不同的機緣與命運交叉纏綿,像會呼吸的水面一樣輕輕起伏……」
///窗外的城市///
「為什麼是在星巴克呢?這是個好問題。那是一種莫名的踏實吧?看過了太多的不同,我們會茫然,這個時候,一些熟悉的東西會給我們某種安全感。就像風箏,總有一條線。或者也許是出於懶惰,因為我們不想換新的口味和環境。我們更喜歡熟悉的空間,音樂,座位,熟悉的感覺。更可能,其實是面對流水一般的生活,我們下意識地要守住一些什麼……」
///童話永遠不會老去///
「他們在生活中戴上面具出門去工作和交際,然後在回家以後脫下面具,又回復到另外一種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們試圖在荒漠中開拓一片綠洲,他們想像自己找到最神奇的一匹可以駕馭飛翔的白馬,他們會跌坐在黑暗中的沙發上胡思亂想……總之,他們也長大了,但是他們還想保留童年的某些部分。而文學,就是為他們而存在的。在文字的迷宮中,他們找到知音,得到啟迪和感動,並且能夠回到童年的某種精神狀態……」
///荒謬與反抗──重讀《薛西弗斯的神話》///
「一個社會反抗者,要想改變社會,必須首先回到自己的內心,先來反抗自己內心的這些『心魔』,戰勝自己內心的這些焦慮。這種自我反抗,可能比對抗外在的暴政更難,但是也比對抗外在的世界更重要。明瞭自己生活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中,並且決定面對這樣的荒謬,承擔這樣的荒謬,在這樣的荒謬中堅持自己的追求。」
王丹
詩人、歷史學者,以閱讀為生活方式,尤愛散文與詩,對於記憶與往事恆常有深刻的感受。曾為台北市駐市作家,獲首屆世界華文文學獎詩歌首獎。
王丹生於1969年的北京,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期間,編輯校內刊物,從事校園民主運動。1989年參與組織八九民運,六四後被中國政府列為二十一名全國通緝學生領袖名單上的首位,並判四年徒刑。獲釋後繼續從事政治反對運動,於1995年再次被捕,並以「陰謀顛覆政府罪」被中共當局判刑十一年,1998年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提前釋放,流亡美國。
2004年曾訪問台灣,於中研院近史所擔任訪問學生。2008年取得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之後,陸續任教於台灣政治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與中正大學。2011年,集結台灣、香港與中國海外的一群學術、社運與民主人士共同創辦華人民主書院。2017年離開台灣,返美成立智庫,持續推動中國的人權,為中國民主化努力。
王丹著作等身,除創辦《公共知識分子》雜誌之外,散文集包括《我異鄉人的身分逐漸清晰》、《我清醒的時候是你的深夜》、《在梵谷的星空下沉思》等;詩集包括《我在寒冷中獨行》、《我與深夜一起清醒》、《在夜雨中素描》、《時間的餘溫》等。另有回憶錄、訪談、歷史研究專著與評論:《理想主義的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王丹回憶錄》、《給台灣的八個建議》等。
- 人面桃花
- 日出之前
- 宛如夢境
- 放下的美好
- 五種顏色
- 那些我們守護的
- 帶著突圍的心情走過
- 想像空間
- 取捨之間
- 生命的旗幟
- 窗外的城市
- 隔著玻璃的山雨
- 一個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陌生人
- 太平洋邊的時代
- 那種往日再現的感覺
- 似曾相識
- 那些風花雪月的夢
- 靜
- 以夢為馬
- 童話永遠不會老去
- 東岸.西岸
- 荒謬與反抗
- 真正的記憶
- 關於愛,有很多問題
- 黑暗與海洋
- 斷想三章
- 致情人節
- 大雨之夜
- 長繭的心
- 夢境
- 關於樹的斷想
- 彷彿如同一場夢
- 我的理想城市
- 我的瑪德麗娜小點心
- 走失與迷惑
- 無法述說
- 癒合的疼痛
- 終於可以面對
- 有一條路走過很多遍了
- 只有記憶還在
- 那天下雪
- 那些寂寞的人
- 對夢的期待
- 那些開始陪伴我們的夢
- 安頓
試閱
二月下旬的洛杉磯,進入雨季。
一個風雨飄搖的下午,突然看見院子裡似乎已經枯敗的桃樹苗上,星星點點地綻放了一樹的桃花,在雨中奇蹟一般鮮豔。霍然發現,春天,已經不知不覺地在雨季降臨。然後就想起唐朝詩人崔護的名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然後,就只有默然。
記得曾經寫過一首詩,說是愛人離去,留下曾經穿過的拖鞋。半夜失眠,起來穿上那雙拖鞋在夜色中遊走,云云。我發誓,寫這首詩的時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編造,只是為了一種莫名的情緒。然而現在才發現,原來竟一語成讖。現在,那雙拖鞋就擺放在客廳的一角,而我,一直因此而不敢穿上。
曾經有過的歲月,有的時候在記憶中會呈現出異樣的美麗。哪怕是慘敗的一方,也會為之目眩神迷。看著那一樹桃花,就像看到某類的絕望。當我們刻骨銘心地試圖挽回什麼的時候,那種不計後果的執著,就帶著這樣的絕望的標簽寫進了自己的日誌。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一筆一畫,眉目清晰,想抹去哪一個細節都不可能。
桃樹的生命一如編寫好的劇本,一切都是如此的戲劇性。栽種下它的時候,生活像青衣覆蓋下的天空,朦朧而幻化,充滿規劃,視野遼闊。我想我連開車都會比以往小心,因為肩頭上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屬於自己的生命。然後進入呵護的階段,澆水,施肥,每天在心靈的呼喚下開始一天的時間。那時候想像種植就是這樣的事情,我們細心打理,小心應對,哪怕心下也黯然看到,光滑中蘊含了許多皺褶,但還是相信軌跡會在顛簸中呈現出一條直線,從此一直向前。我沒有試圖看清遠方的輪廓,自忖著當下就是一種理想,成長的過程就是這樣:很多的光明,模糊的前途。然後就開始看到樹葉的脫落。那本來不是落葉的季節,因此我手忙腳亂,無所適從。不知道事發的根源,是要怎樣才能度過眼前的慌張?看著百孔千瘡的葉子逐漸凋零,我才體會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原來,我們也是可以跟植物一起衰老的。只是植物衰老的是枝幹,我們衰老的是心。
所以就離開。但是知道這只是暫時的逃避,因為畢竟,還是要回來。所以我回來了,在同樣的一個雨季。所有塵封已久的東西,如同泡沫啤酒開瓶的瞬間,汪洋恣肆地噴發出來。手忙腳亂地收拾心情的同時,窗外的桃花已經盛開。
我試圖想像崔護寫下那首詩的心情,試圖砌起一道自圓其說的圍牆。加州的陽光掩蓋了很多的痕跡,我們瞇起眼來,彷彿身處安全的壕溝。然而雨季來了,陽光遠去,那一樹的桃花格外顯眼,想迴避都不可能。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只有面對,看桃花將如何笑對春風。
(摘自 1. 人面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