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每一頁都像是所有國家的歷史─尤其像我們這四十年來的歷史。只消改掉人名和軼聞就成了我們的歷史。」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寫於米都爾頓所著《西塞羅傳》
西塞羅生於西元前一零六年,在羅馬驅逐了最後一位皇帝,成立羅馬共和國的四百年後。他來自羅馬東南方的亞爾皮朗小鎮,那裡也是馬略的故鄉。馬略曾因其平民派論及無財產限制的從軍制度改革而與元老院內貴族對立。西塞羅幼年時,阿爾卑斯山另一端的日耳曼族入侵,馬略帶領羅馬與之抵抗,因而鞏固了政治勢力。
出身富裕家庭,西塞羅的父親堅持讓他及弟弟昆塔斯受最好的教育。他們與當時羅馬最好的老師學歷史、哲學與修辭學。年少時,西塞羅曾短暫投身軍隊,但並無太大作為。之後便在羅馬開始接受法律訓練。為洛司基烏斯辯護是他的第一個案件,因其無辜遭受謀殺父親的控告,西塞羅勇敢出面與當時的獨裁官蘇拉和其腐敗的官僚對抗,最終洛司基烏斯獲無罪釋放。但當這樁法案結束後,西塞羅認為自己無法久待於羅馬,於是前往希臘羅德島繼續其學術研究。
蘇拉死後,羅馬恢復共和體制。西塞羅因而當了刑事推事官、法務官,最後在一場激烈的選戰中,當選共和體制最高權位的執政官。但羅馬此時已不可同日而語,過去台伯河岸的小莊園已擴展成跨越地中海的大帝國。如傳說中回到田園耕讀的辛辛那圖斯,在領導國家打了勝戰後,面對國家權力的腐敗和濫用而決定出走。羅馬當時的公民軍隊成了專業軍隊後,效忠的是領軍將軍而非國家。因此,蘇拉的專政和屠殺政敵的做法,成了羅馬共和國的夢魘。即使西塞羅到了權力高處,仍挽回不了憲政體制的破碎。更糟的是,此時派系對立、經濟蕭條,失業率也對公民社會造成了威脅。
任執政官期間,西塞羅及其同黨挫敗了喀提林以暴力推翻元老院的意圖。三年後,龐貝、克拉蘇及凱薩成了幕後統領羅馬的三巨頭。他們邀請西塞羅加入,但他並不願妥協於如此違背憲法的攏絡。然而,因龐貝多年來的支持與凱薩提出的承諾,西塞羅不得不與三方維繫友好關係,並靜待時機,等待回歸他摯愛的共和體制。
但西塞羅在元老院中受到排擠,且沒有實權,只能開始將治理政府的想法化諸文字。凱薩征服了高盧、前進魯比肯後,西塞羅寫出了歷史上最偉的政治哲學著作。他的問題至今仍迴盪著:政府公平正義的基礎為何?甚麼是最好的法律?領導者該具備甚麼樣的風範?西塞羅並非以學術理論者的角度詢問,而是以親為執政官,並親眼看共和政府垮台的身分提問。他期待有人看見,但他的政治影響力卻已明顯下降。如寫給朋友的信中所提:「我曾坐在甲板上,手裡掌著國家的舵,但現在卻連船底都沒了位置。」
凱薩在羅馬內戰中得到勝利,開始了仁厚獨裁的專政,這對西塞羅而言無疑是世界末日。西元前四十四年三月十五日,一陣混亂的政治情勢讓西塞羅有了重回共和政府的希望。他將希望寄託於凱薩的甥孫及養子─年輕的屋大維身上,並相信他會帶領羅馬重回從前共和的榮耀。但屋大維與安東尼的同盟讓西塞羅明白大勢已去。於是西塞羅做出最後的努力,便是以傑出而令人畏懼的演說對抗安東尼的暴政─但自由的時代已不再。在屋大維的同意下,安東尼將西塞羅列為人民公敵。西塞羅臨死前對刺客說的最後一句話便是:「至少確定你好好地砍下我的頭。」
西塞羅寫了許多關於治國之論說文、專著和書信,這本短篇選集記下的只有部分他在不同情境所留下的思想。期望本書能藉由這些片段,啟發讀者繼續探尋這位偉大羅馬政治家。
西塞羅是溫和的保守派─也是現代社會越來越稀有的類型─相信能夠與其他黨派共同為國家及人民謀利。他的理念已不僅是政客,而是一位政治家─另一種今日更為難得的類型。
西塞羅的政治著作是研究古羅馬非常珍貴的資料,但其遠見和智慧卻足以跨越時空,因為權力濫用在兩千年多來幾乎沒有改變。對於那些願意傾聽的人,西塞羅仍留下了重要的課題:
1. 宇宙之道掌管人類。西塞羅並不知道自然法的思想後來為基督教所用,但他堅信無論何時何地,這神聖的法則保障了人類自由,也限制了政府的運作。如以西塞羅為師的美國開國元勳在《獨立宣言》中所寫:「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2. 最好的政府體制涵蓋權力之平衡。假若不受管束與限制,即使是最高貴的國王也會成為獨裁者,如同民主體制的公民權力若無所限制,便會淪為暴民政治。合宜的政府必須建立在管束與權衡之體系之上,而領導者必須以憲法作為最後的權宜之計及保障。
3. 領導者必須擁有卓越廉政之人格。治國者必須擁有極大的勇氣、能力與決心。真正的領導者始終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之上。如西塞羅所言,治國如同掌舵,尤其當暴風來臨時。若舵手無法將船維持在穩定的航道上,則航行必將成為災難。
4. 親近朋友,更要親近敵人。領導者若將朋友及同黨的支持視為理所當然而不知珍惜,便會遭受失敗,因此絕不要冷落支持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永遠要清楚自己的敵人。不要害怕接近那些和自己對立的人,傲慢與固執都是付不起的奢侈品。
5. 精英是必要的。治國者應是一個國家最優秀和聰明的菁英。如西塞羅所言,假若領導者無法對所談論的事物全然了解,他們的話便會變成愚蠢空洞的閒聊,決策也會有被誤導的危險。
6. 妥協是成事的關鍵。西塞羅認為在不斷變化的政治環境中,不可動搖的堅持是不負責任的。雖有時須堅定立場,但不斷拒絕退讓卻是弱者的表現,而非強者。
7. 不可增稅──除非迫不得已。每個國家都須要稅收,但西塞羅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便是保障個人私有財產,而非重新分配財產。另一方面,他也譴責由少數人掌控財產的作法,並斷然認為,國家的責任乃是為其公民提供基本服務及保障。
8. 移民使一個國家強壯。羅馬之所以從小莊園成了大帝國,便是因擴張版圖至地中海時能夠歡迎新公民的加入,甚至連戰俘都能成為公民。新公民能為國家帶來新的活力及思想。
9. 不發起不正當之戰爭。羅馬當然也如現代國家,相信自己能夠以正義之名挑起戰爭。但至少在理想上,西塞羅認為因貪婪,而非防禦或保護國家之榮耀而起的戰爭是不可寬恕的。
10. 貪汙使國家毀滅。賄絡和騙術能夠無情地從內部摧毀一個國家,使其變得脆弱不堪。貪汙不僅是道德之惡,也是使人心喪失或甚至引發憤怒、群起革命之惡果。
西塞羅的抱負使曾與之對立的人也不得不敬佩他。屋大維,現今所稱奧古斯丁大帝,晚年時偶然撞見孫子正在讀西塞羅的著作。小男孩害怕被發現,試圖將書藏在斗篷下。奧古斯丁在嚇壞了的孫子面前讀了一大段,並將書交還給他,說:「一位智者,孩子,一位深愛國家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