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孤獨、絕望與困境 你所不知道的卡夫卡 現代文學史上最昂貴手稿 卡夫卡誕辰130週年版 德文原始手稿重建本+未完成遺稿首見繁體中文翻譯 附「波蘭的卡夫卡」布魯諾.舒茲之《審判》波蘭文版跋(波蘭文直譯) +卡夫卡的布拉格地圖 淡江大學德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鍾英彥 導讀 「想必是有人誹謗了約瑟夫.K,因為他並沒有做什麼壞事,一天早上卻被逮捕了。」卡夫卡以此作為小說開頭,帶我們進入現代文學最荒謬、最恐怖的夢魘。 約瑟夫.K被一個想像中的法院控告,在整篇小說中,他努力想找出歸咎於他的罪過。由於他反抗加諸在他身上的罪過,企圖逃避,並且尋求幫助,反而更加深了此一罪過。這份罪過既無形又具體,陌生的法律發揮了效力。這篇於1914年動筆的小說,彷彿預示著現代人的絕望與困境。 卡夫卡把他的所有作品留給好友馬克斯.布羅德(Max Brod),並且要求在他去世時,必須摧毀這些作品。布羅德違背了卡夫卡的遺囑,保留手稿,1939年離開歐洲逃至巴勒斯坦時,儘管許多手稿留在英國牛津的博德安圖書館,但他仍然保有大量手稿,並將這些手稿遺贈給他的秘書兼終生伴侶艾絲特.霍夫(Ester Hoffe)。1988年,《審判》手稿通過蘇富比拍賣以180萬歐元的罕見高價賣給德國文學檔案館,創下現代文學作品手稿的最高拍賣紀錄。2008年艾絲特.霍夫以101歲高齡過世,以色列政府開始爭取卡夫卡手稿,對霍夫的兩個女兒展開訴訟,2010年法院最終將卡夫卡手稿判給以色列政府,就在這兩位老太太面前打開銀行保險箱取走手稿,整起事件充滿了卡夫卡式的荒謬。 本書以卡夫卡作品集的校勘本為基礎,係根據原始手稿重建,呈現了文字的真實原貌,保留原稿的拼字和標點,並還原被卡夫卡摯友布羅德修改與刪除的部分,以及未完成的殘稿。 本書特色 1. 台灣首次出版卡夫卡手稿譯本,完整重現《審判》全貌,卡夫卡迷不可錯過,也是新讀者認識卡夫卡的最佳開始。 2. 收錄布魯諾.舒茲之《審判》波蘭文版跋,看「波蘭的卡夫卡」如何談卡夫卡。 3. 精心製作卡夫卡的布拉格散步地圖,收集35個與卡夫卡相關的名勝景點,到布拉格旅遊必備。 4. 《聯合文學》六月號封面專輯,多篇文章深入剖析卡夫卡《審判》。 5. 設計大師聶永真設計卡夫卡手稿系列封面,愛書人最佳收藏。
卡夫卡不為世人熟知的畫作,大多數人只知道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只有少數人曉得卡夫卡也喜歡作畫。在他短暫不滿四十一年的生命裡,留下不少日記、書信與手稿,鉛筆或鋼筆的塗鴉和素描畫作便穿插其中;它們可能是日記書信的一部分,或是獨立的作品。卡夫卡在遺囑中交代好友布羅德必須銷毀這些畫作,幸而布羅德違背其遺囑,未在卡夫卡逝世後摧毀手稿,使得這些畫作得以留存下來。如同卡夫卡的文學作品能讓每個孤獨的心靈,因不同的生命經驗而衍生出各自相異與私密的解讀,卡夫卡的畫作以一種迂迴象徵並且富含想像力的方式,訴說他對生活的觀察、哲思、靈感與夢境;有些畫作能一窺卡夫卡的生活樣貌,有些比對其文學作品,則能得到相應契合的解讀。
「凡是讀過它的人,都不再會是原來的自己。」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納道詩.彼得,傾力十八年之重量鉅作 ★一代人僅得一見的文學盛事:里程碑式的大師之作,廿一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匈牙利民族報》 ★你不會看過任何跟《平行故事》有一點點類似的書。――《Slate雜誌》 ★納道詩.彼得是匈牙利文學的超級明星,足以和托爾斯泰、托瑪斯.曼和普魯斯特相提並論。――《紐約時報》 ★2011年《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人們肉體之相互影響、誘惑、渴望,相互珍存記憶的宏大故事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的那年,柏林一名大學生在晨跑時,發現了公園躺椅上的一具屍體,這震驚了政府當局。小說以這第一幕,打開了它非凡的深度與廣度,這是回顧了無數歐洲人命運的傑作,包括了匈牙利人、猶太人、德國人、和吉普賽人,跨越了二十世紀中葉最詭譎的年代。 2005年,納道詩出版了他的最新小說《平行故事》――由《喑啞地帶》、《黑夜深處》、《自由呼吸》三部組成。故事情節圍繞著兩個國家、兩個民族、兩個家庭展開:一個是匈牙利人,另一個是德國人;兩條主線通過特定的事件和人物不規則地連接到了一起。小說包含了許多錯綜複雜、平行發展、交叉敘述的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主要從一戰到東歐劇變(1914-1989年),幾乎橫跨了整個二十世紀。 故事發生的地點也十分複雜,其中提到的歐洲城市更是難以盡數;我們跟著書中人物,從布達佩斯、柏林、莫斯科,到瑞士和荷蘭;從地中海到北海。他們生活的社會與政治環境或許差異甚大,他們的性與精神的渴望看似完全獨一無二,但納道詩.彼得的作品宛如華麗宏偉的織錦,揭露平行線之間神祕迴響的關係,跨越時空,連結了所有故事。 這是納道詩.彼得的大師之作――歷時十八年寫作,甚至在出版前就已經轟動匈牙利,在翻譯為英文的四年間也讓世界文壇翹首以待。本書是中文世界第一次引進納道詩.彼得的作品,而世界文壇的口碑已向讀者保證,這部大膽、高要求、極為重要的小說,是作者最偉大的作品。
建築師洛克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不服從學院傳統教條因而被學校開除,他的設計風格被社會視為異端,一度淪落到採石廠當工人。儘管周圍的人對他冷嘲熱諷、打壓詆毀;他的競爭對手乞求他的幫助,又經常反咬他一口;欲統治世界的權謀者想毀了他;而另一位桀傲不馴、掌控權力的惡人和他成了知己。世人的撻伐不會阻止洛克忠於自己的創作決心,因為他只為自己而活,然而和他相愛的女人卻不忍看到他被世界傷害,因而逃離了他,並且處處阻撓他,作為保護他作品的方式。洛克設計政府的建設工程,被政府主管部門任意修改設計,因此他親自把建到一半的大樓炸回石頭瓦礫,遭到起訴。在法庭上,他也同樣孤軍奮戰,為自己的創作權辯護︰「創造是個己私事,是天賦權利,維護創造也同樣是天賦個人的權利。」讓所有人見識到他的執著、勇氣、真誠與尊嚴。
古希臘時期有一邊散步一邊談論哲學的傳統,亞里斯多德學派即被稱為「漫步學派」(Peripatetic School);後來「漫步」常成為文學作品的隱喻,到了十九世紀更成了詩意經驗的實踐。尼采說:「只有行走得來的思想才有價值。」有價值的思想、深刻的文學作品,都需要時間...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