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魔戒 沙丘 大谷翔平 蝙蝠俠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 惶然錄 德川家康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牆的時代:國家之間的障礙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牆的時代:國家之間的障礙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Divided: Why We're Living in an Age of Walls

出版品牌:遠足文化

作者:提姆.馬歇爾 Tim Marshall

譯者:林添貴

ISBN:9789865080228

出版日期:2019-09-11

定價:NT$  380

優惠價:75NT$285

促銷優惠 |

4月全站優惠|單書75折

4月全站優惠|五本7折

4月全站優惠|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外交事務權威專家提姆.馬歇爾繼《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之後又一力作。

本書從邊界高牆探討全球幾個重要地區內部的分歧,並概述其地理、歷史、政治、宗教和其他潛在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如何發揮作用,牆又如何阻隔和禁錮彼此的關係。牆透露了許多國際政治的現況,這些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色列/加薩,以及中國、中東、非洲、歐洲內部的不穩定關係。

 

  這個世界遠比過去更加分歧。儘管我們身處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異之中,卻更比任何時候感受到分裂。二十一世紀至少有65個國家沿著邊境興建圍牆,數千英里長的高牆和圍籬重新定義了世界局勢。二戰後興造的圍牆,有一半是在2000年之後建造的。再過幾年,歐洲國家在其邊界所興建的高牆、圍籬和屏障,其長度將超過冷戰的巔峰時期。

  興建高牆的理由來自財富、種族、宗教和政治等分歧。過去十年歐洲的分歧不僅威脅到歐洲的統一,甚至在某些國家威脅其自由民主政體。中國共產黨要防堵資本主義造成內部的分歧,這將界定其國家的未來。美國主張在墨西哥邊境興建圍牆,是因為擔心非法移民讓美國不再是白人占多數的國家。

  金融危機、恐怖主義、暴力衝突、難民和移民、貧富懸殊擴大等威脅,讓人們擁抱群體、區分人我,在內心築起高牆。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現代的族群以什麼形式存在?人們是以階級、種族、宗教或國籍來界定自己嗎?這些族群能在「我們與他們」這個概念猶存的世界中共存嗎?

  了解過去和現在有哪些因素使我們分歧,便能了解目前世局的演變。本書詳述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地緣政治問題,作者提姆.馬歇爾的觀察涵括中國、美國、以巴衝突、中東、印度次大陸、非洲、歐洲和英國,對於影響我們未來的斷層線提出精闢的分析。


得獎與推薦記錄

不忍釋卷……馬歇爾為我們清晰地剖析複雜的議題。

──克里斯提伯里(Chris Tilbury),英國《展望》雜誌(Prospect

 

非常簡單,是你所能想像對地緣政治提出最佳分析的一本書:閱讀它就好比點起明燈。

──尼可拉斯萊扎(Nicolas Lezard),《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

 

地理影響歷史,也影響人類的命運。

──亞當勒伯爾(Adam LeBor),《新聞週刊》Newsweek

 

敏銳的分析,非常有趣的書。

──安德魯尼爾(Andrew Neil

 

馬歇爾純熟地解說世界現況,地理迷一定會喜歡他這本最新力作。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及時,令人振奮,攀越了歷史的高牆。

──彼得法蘭柯潘(Peter Frankopan),《絲路》(The Silk Roads)作者

 

針對當今世界許多最大問題平易近人的入門作品。

──英國《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内容豐富、研究透徹、節奏明快……對於任何想要超越標題、深入探討當今世界若干最大挑戰來龍去脈的人士,這是一本迷人、快覽的作品。

──英國《城市A.M》(City AM
 

對人類的物理障礙進行精闢而細緻的調查……對於分離人類的牆壁之啟發,實際上有更多的東西將我們團結在一起。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書評(ALA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作者簡介 |

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是外交事務權威專家,有25年以上的採訪報導經驗。他曾經擔任Sky News外交事務編輯,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和LBC/IRN電台服務,也是「TheWhatandtheWhy.com」創辦人兼編輯人。他走遍40個國家,曾經採訪報導克羅埃西亞、波土尼亞、馬其頓、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衝突。他的部落格《外交事務》(Foreign Matters)曾入圍2010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決選。文章見於《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衛報》、《獨立報》和《每日電訊報》等。多本著作入選《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如《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Prisoners of Geography: Ten Maps that Tell You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Global Politics, “Dirty Northern B*st*rds!”and Other Tales from the Terraces: The Story of Britain’s Football Chants, Shadowplay: The Overthrow of Slobodan Milosevic(在前南斯拉夫是暢銷書),以及《國旗的世界史:旗幟的力量與政治》(A Flag Worth Dying For: The Power and Politics of National Symbols)、《牆的時代:國家之間的障礙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譯者簡介 |

林添貴,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逾一百本,包括《躁動的帝國》、《歷史的反叛》、《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蔣經國傳》、《宋美齡新傳》、《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被遺忘的盟友》、《棉花帝國》、《核爆邊緣》、《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亞洲的第一步?》、《2049百年馬拉松》、《地理的復仇》和卜睿哲的三本著作:《台灣的未來》、《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等。

目錄 |

導論

第一章 中國

第二章 美國

第三章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第四章 中東

第五章 印度次大陸

第六章 非洲

第七章 歐洲

第八章 英國

結論

致謝

參考書目

more
書摘 |

序                                                                                                                                                                                               

導論

 

  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之間的邊界高牆,是全世界最戒備森嚴和最具敵意的邊界高牆之一。從上方極目四望不論視線落在哪一方,都能看到牆從地面聳立,令人震懾不已。在這片巨大的鋼筋水泥牆面前,不但會因為它的占地遼闊備感壓迫,也會因其所代表的意義而顯得渺小。你在這一方,而「他們」在另一端。

  三十年前,一堵大牆倒下時,進入了一個看似開放與國際主義的新時代。一九八七年,雷根總統前往分裂的柏林的那道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向他的蘇聯對手喊話:「戈巴契夫先生,拆掉這道牆吧!」兩年後,牆果然拆除了。柏林、德國和當時的歐洲再次統一。這是兵荒馬亂的時代,有些知識份子預言了歷史的終結。然而,歷史並未就此終結。

  近年來,「拆掉這道牆」的呼聲在與「堡壘心態」的對抗中占了下風。它掙扎著想被聽見,卻未能與駭人的群眾移民大浪、對全球化的反彈、民族主義的重新崛起、共產主義的崩潰、九一一攻擊事件及其後續發展等現象競爭。而日後這些斷層線界定了未來世界的形勢發展。

  舉目所及之處都沿著邊界在築牆。儘管身處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異之中,但人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感受到分裂。數千英里長的大牆和圍籬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各地竣工。至少有六十五個國家──超過全世界民族國家的三分之一──沿著邊界興建圍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造的圍牆,有一半是在二○○○年至今這段期間建造。不消幾年,歐洲國家在其邊界所興建的高牆、圍籬和屏障,其長度將超過冷戰的高峰時期。從分隔希臘與馬其頓、馬其頓與塞爾維亞開始,接著隔開塞爾維亞與匈牙利;當人們慢慢對層層堆疊的刺絲網見怪不怪時,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築牆──斯洛維尼亞人開始在克羅埃西亞邊界築牆,奧地利人也築起阻絕斯洛維尼亞人的牆;瑞典為了杜絕從丹麥非法入境的移民也築起高牆,與此同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同步於與俄羅斯接壤的邊界興建防禦工事。

  歐洲肯定不是唯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沿著阿曼邊界築起柵欄,科威特在伊拉克邊界起而效尤。伊拉克與伊朗維持實質的分立,壁壘分明一如伊朗與巴基斯坦長達四百三十五英里的邊界。在中亞,烏茲別克雖是內陸國家,卻築起一道道高牆和五個鄰國──阿富汗、塔吉克、哈薩克、土庫曼和吉爾吉斯──一一隔開,其中,與塔吉克的邊界甚至佈以地雷區做為緩衝。故事可以一路說下去,汶萊和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與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和孟加拉、中國與朝鮮、朝鮮和南韓,全世界到處高牆林立、壁壘分明。

  築牆的原因很多,這是因為我們在許多方面存在分歧──舉凡財富、種族、宗教和政治皆然。有時分歧導致暴力相向,為了保衛或防禦而築牆。有時高牆築起是為了擋住某些人,不讓他們進來。有時根本不存在實體的牆,但分隔的感受卻依然清晰;它存在於人們意識之中。儘管肉眼看不到,卻與實體的牆區隔彼此的效果相仿。

  這些牆透露了許多國際政治的現況,牆所代表的焦慮也跨越了民族國家的疆界。歐洲高牆林立,其首要目的是遏止移民潮──但這些牆也揭露了歐盟的結構、會員國之間的分歧和不穩定。川普(Donald Trump)總統倡議在美墨邊境興建高牆,旨在阻止移民從南方流入,但這堵牆同時也代表了許多支持者普遍的恐懼,他們深怕美國的人口結構因這些由南方流入的移民而產生變化。

  分歧影響了每個層面的政治──不論個人、地方、國家和國際。我們亟需了解是什麼區隔了彼此、持續隔開彼此的是什麼,才能了解今日世界是如何運行的。

  回想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一九六八年的科幻電影《二○○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開頭〈人類源起〉那段景象。史前時代非洲的疏林莽原(Savannah)一個類人人猿的小部落成員和平地在一處水井喝水此時忽然出現另一個部落。樂於與部落成員分享的眾人,卻抗拒與初來乍到的「其他」部落成員共享水源。接著雙方發生尖銳的對抗,新部落成功地接管水源,迫使其他人撤退。這時,如果新部落有製作磚塊的知識,再配上一些水泥,就可以興建圍牆保護爭奪來的財產,並與外人隔離開來。但畢竟在百萬年前的時代,只要原部落重整旗鼓後重返現場準備收復失土,雙方勢必再度交戰,集結成為部落、因為外來人的出現警覺,以及對可能的威脅做出反應,都出於人性。我們建立攸關生存的關係,也是為了社會團結。我們發展出群體認同意識,卻往往導致與他人衝突。群體為搶資源而競爭,但這裡頭也有認同意識衝突的元素──也就是「我們與他們」的區分。

  在人類早期歷史裡,人們狩獵採集:尚未有固定居所,或取得可能被覬覦的永久固定資源。之後,在今天的土耳其及中東某處,人類開始耕作同時不再四處巡狩、覓取食物,或放牧家畜家禽、犁田耕作,等待收成。突然間(在演化的環境中)需要建立的防護愈來愈多:築牆與屋頂來安置人和家禽家畜;圍籬用以標示領域範圍;建築堡壘,做為領土被敵人征服時的退守之處,同時也可用來保護新制度。牆的時代於焉出現,從此掌握住人們的想像力。一如我們今天仍傳頌著特洛伊(Troy)、傑里科(Jericho)、巴比倫、中國萬里長城、大辛巴威、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 )、秘魯印加長城(Inca Walls )、君士坦丁堡等故事。它們代代相傳,透過時間、區域和文化,流傳至今──只是現在的邊界高牆通了電、加上探照燈,還安裝了監視器。

  這些實質的分隔映照出內心的想像──指導文明、並賦予我們認同意識和歸屬感的偉大思想──譬如基督教的大分裂,伊斯蘭教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以及近代史上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和民主國家之間的鬥爭。

  湯瑪斯傅里曼(Thomas Friedman)出版於二○○五年的著作《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書名根據的信念就是全球化必將使人們更加親近。它的確已達成這樣的目的卻也啟發了屏障的興建。當人們感受到威脅時──如金融危機、恐怖主義、暴力衝突、難民和移民、貧富懸殊擴大──便會更緊密地與所屬的群體擁抱。「臉書」的共同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berg)認為,社群媒體會把人們結合起來。從某些方面來看確實如此,但它也提供了新的網路部落聲音與組織能力,有些人花時間在網路上到處謾罵、區分人我。現在許多看似族群之間的衝突也與以往一樣頻繁。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是:現代的族群以什麼形式存在?人們是以階級、種族、宗教或國籍來界定自己嗎?這些族群在「我們與他們」這個概念猶存的世界中能共存嗎?

  歸結到底就是這個「我們與他們」的概念,以及我們在內心築起的牆。有時「其他人」有不同的語文或膚色,不同的宗教或其他的信仰。最近在倫敦,我帶著三十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年輕新聞工作者,就出現這樣一個例子。我參與他們的訓練課程,提起伊朗與伊拉克的兩伊戰爭造成一百萬伊朗人喪生。我使用了可能笨拙不當的詞彙:「穆斯林殺害穆斯林」。一位年輕的埃及新聞記者從座位上跳起來高聲抗議。我指出這場可怕戰爭的統計數字,他答道:「是的,不過伊朗人不是穆斯林。」我的心頓時為之一沉。事實上,大多數伊朗人是什葉派,因此我反問他:「你是說什葉派不是穆斯林嗎?」他答道:「是的,什葉派不是穆斯林。」這種分歧並未涉及資源的爭奪,只與所認定的唯一真理相左,而那些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就是小人。這種斷然的優越感,將讓牆很快築起。若再涉及競奪資源,牆就蓋得愈高。現在我們似乎正處於這種情境。

  基於本書寫作上的方便,我使用牆這個字眼代表障礙物、圍籬及各種形式的分歧和區隔。我們在每一章中都會談到實體的牆,它們多半與磚塊和砂漿,或是鋼筋水泥和鐵絲線有關,但這些牆是分歧「什麼」、而非「為什麼」──而且它們只是故事的開端。

  由於還未能夠採訪每個分裂的區域,因此我著重於最能代表全球化世界對認同意識挑戰的題目:移民的效應(美國、歐洲、印度次大陸);民族主義在統一及分治上的力量(中國、英國、非洲);以及宗教和政治的交會(以色列、中東)。

  在中國,我們看到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其國境之內存在許多分歧──譬如區域不靖和貧富懸殊──對國家統一構成風險,對經濟進展和權力產生威脅;因此中國政府必須對人民進行管控。美國也分裂,但原因不同:川普時代加劇了這個自由國土內種族關係的惡化,也揭露了共和黨和民主黨此前無以復加的分歧,今日兩黨比以往更加對立。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分歧年代久遠,但在各自的族群內還有許多更深的區隔,目前幾乎沒有協商出解決方案的機會。宗教和族裔的分歧也在中東各地點燃暴力相向的火苗,其中又以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的鬥爭為主──每個單一事件都是複雜因素雜糅的結果,但大部分都可歸結到宗教,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之間的區域對立。印度次大陸人口現在與未來幾年的移動過程中,逃避宗教迫害的人士以及經濟和氣候難民的困境都將一一浮現

  在非洲,殖民者所留下的邊界已證明難以與依然強大的部落的認同意識調和。在歐洲各國,歐盟的概念正受到威脅,牆也重新豎立,證明冷戰時期的歧異還未完全解決,在國際主義年代,民族主義也從未真正消失。在英國即將退出歐盟下,脫歐公投反映出整個聯合王國的分歧──長期建立起來的區域認同意識,以及更晚近在全球化時代所形成的社會與宗教的緊張,在在衝擊著世界。

  在恐懼與不安的時代,人們將繼續群聚成為團體,藉以保護自己並與威脅的感受對抗。這些威脅將不會只來自邊界,也會從內部出現──中國就有許多事例……

 

摘文                                                                                                                                                                                           

 

第二章 美國

 

「告訴我哪裡有一道五十英尺的牆,我就告訴你哪裡可以找到五十一英尺高的樓梯。」

──珍娜.拿波里塔諾(Janet Napolitano),美國前任國土安全部部長

 

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的翌日,著名的新保守派評論家安妮.考爾特(Ann Coulter)發表一篇文章,大談川普所精心規畫就任後頭一百天優先施政計畫。她寫道:「第一天:開始興建圍牆」,然後「第二天:繼續興建圍牆」「第三天:繼續興建圍牆」,「第四天:繼續興建圍牆」。如此一路重複,直到「第一百天:向美國人民報告興建圍牆的進度。繼續興建圍牆。」這篇傲慢的新聞寫作作品為她賺了稿費、繳房屋貸款,但考爾特小姐不可能愚蠢到相信會有這種事發生。當然,這種事也沒發生。

 

一連好幾個月,川普一再保證要在美墨邊界興建圍牆,以遏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雖然看起來他絕大部分是「請教自己的精靈」〔借用法國人評季斯卡總統(Giscard d'Estaing的話〕,即使他在進入白宮之前已經獲悉興建圍牆的費用、政治上的反對聲浪,以及同樣重要的,興建圍牆所需的地形等阻力極大。有關「興建圍牆、一道偉大的美麗高牆」的演講,頗能打動他的核心支持者,但要據以興建巨大的工程,卻是很差勁的理由,他腦袋裡的計畫很快就碰上現實的高牆──以及華府的流沙。

 

川普剛當選幾週,林西葛萊漢(Lindsey Graham)等保守派共和黨參議員就急忙想從政治流沙中脫身。葛萊漢先生是國會山莊最聰明的政客之一,開始談起「圍牆」這個字眼是「改善邊境安全的代號密碼」,彷彿總統發表的演說猶如當年英國廣播公司電台向法國反抗軍祕密廣播一般──「這是倫敦!珍妮長了長鬍鬚。」

 

圍牆當然不是什麼代號密碼;川普甚至已經挑明講,他要蓋的圍牆是預鑄混凝土牆板,平均高度三十英尺。然而,假設這只是個極具效果的文字遊戲,共和黨倒是可以藉此執行,不會產生太大傷害。川普總統順勢簽署一兆一千億美元的預算法案,供政府在剩下的財政年度內運用,但圍牆興建預算的保留款是零。

 

這或許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一道尚不存在的牆。即使還未興建,也是一個強大的象徵,讓我們看到分歧在過去是如何驅動、以及將來會如何驅動美國的文化與政治力量。

 

缺乏經費也阻止不了川普總統的決心。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and Border Protection Agency招標興建川普的圍牆,並明訂此一障礙物必須堅固到足以承受「大錘、汽車千斤頂、鋤頭……丙烷或丁烷或其他類似手持工具」長達四小時的破壞。其他規定還有,必須「高度達到雄偉標準」以及「無法攀爬」。兩百多家廠商的提案很有意思,發揮了許多創意。

 

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羅德哈德良(Rod Hadrian的提案中,炫耀光是他的姓氏就足以遏阻外國人闖關的企圖。另一家匹茲堡克萊頓工業公司(Clayton Industries)則說,對於這道牆他們有完美方案──在墨西哥邊境那頭興建鏈狀柵欄在美國這頭興建圍牆,接著在中間挖一道壕溝、填入核廢料。伊利諾州克萊倫斯市的危機處理安全服務公司(Crisis Resolution Security Services提出類似中國萬里長城的設計,在兩道二十六英尺高的鋼筋水泥牆中間,搭配砲塔和鋸齒狀的高牆,填土闢出三十英呎寬的堤道,供人步行,一如中國的萬里長城但公司創辦人麥可哈里(Michael Hari)認為或許也可以規劃在牆上騎自行車,轉型為觀光景點。警界退休的哈里聲稱他對試圖非法入境美國的人相當同情,是基於愛國理由才提出競圖。他告訴《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我們看待這道牆的意義不只是防堵移民的實體障礙,也象徵美國決心保衛我們的文化、語文和傳統,抵禦任何外來者。」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圍牆或多或少有阻絕非法偷渡客的功能,儘管這個特定的邊境障礙物是道極具爭議的圍牆,但是它還有別的作用──讓「希望拿出對策」的民眾覺得政府有在做事。夏威夷大學教授李斯瓊斯博士(Dr. Reece Jones)寫過一本名為《暴力的邊界》(Violent Borders)的書。他說:「圍牆罕能奏效,但它們是對認定的問題採取行動的強大象徵。」中國的萬里長城目的是區隔文明世界和化外夷狄;川普的圍牆則是為了分隔美國人和非美國人。美國的國家概念是團結美國人──而現在,在某些人看來,川普的圍牆正代表著維護和尊崇的概念。它擁護使「美國再度偉大」的思想也象徵對「美國優先」概念的支持。

 

每個國家都有分歧。開國先賢們深諳這點,因此試圖建立在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國家。開國初期的瑕疵眾所周知,尤其是蓄奴制度,但是經歷一段災難歷史之後,美國在憲政和法律層次上已經成為自由國家,保護其公民的權利和平等,並且努力打破國內分歧。就這點而言,是個了不起的成績: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達成各方面平等的強大基礎。

 

美國有一個理想是所有的美國公民都被界定為美國人,美國是以共同價值結合的民族,不問種族、宗教或族裔背景。美國國璽上那隻老鷹的鳥喙上有句格言:「合眾為一Epluribusunum),相較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美國已經達成一部分的成功,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融合成為一個民族。譬如,在黎巴嫩或敘利亞,國家認同意識遠遠落後在族裔、宗教或部落認同意識之後。儘管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如今不必太認真盯著這個「山上閃亮的城市」,就可以看到它的某些部分已經失去光澤,而且有些部分已經生鏽。

 

每道圍牆都有自己的故事。沙烏地阿拉伯沿著伊拉克邊境所興建的屏障有其功能而且起了作用。這道屏障並不代表沙烏地人對另一端的「其他人」存疑。因為邊界對面的「其他人」絕大多數與王國內的人民具有相同的宗教、語言和文化,但美國則不同。這些「其他人」正在進入美國,而美國深怕這些「其他人將會稀釋掉公認的「美國」文化,這才使得支持者認為圍牆的興建至關重要。在反對圍牆的人士看來,圍牆違背美國對自由、平等,以及接納所有人的價值觀。圍牆的爭議則觸及辯論的核心:誰來定義未來世紀的「美國人」。(未完)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2WXA0045

商品條碼EAN:9789865080228

ISBN:9789865080228

印刷:黑白

頁數:256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台灣的國家風景區
活在民國也不錯
俄羅斯一千年 上.下(二冊套書)
大獨裁者(三冊套書):破解希特勒(2017年新版)+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毛澤東最後的革命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