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不收!遊戲間總是亂得像戰場?
✓孩子不滿足!想要的玩具永遠少一樣?
✓不懂玩!沒大人陪,孩子不會自己玩?
德國幼兒園教學長教你:
買得多不如選得巧!
玩具愈簡單,愈能玩出無限創造力!
玩具愈多,孩子未來成癮的可能性愈高;玩具極簡,才能啟動孩子的想像超能力!現任德國幼兒園教學長,執教超過15年的經驗大公開,從具體的玩具選購、玩法,甚至分享德國最盛行的「無玩具運動」經驗,一一解惑父母最頭痛的問題:
【煩惱1】玩具款式日新月異,到底哪種比較好?
作者針對0~6歲幼兒發展需求撰寫的「精選玩具選購指南」,
讓家長精準購買不失手 ,用好玩具刺激嬰幼兒感官發展、
促進1~3歲的手眼協調能力、發展4~6歲的社交技能!
【煩惱2】孩子看到玩具非買不可,每種玩具都「想要」!
過量玩具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物質、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外在標準,甚至有成癮可能!
了解德國家長與幼兒園的「惜物」精神與做法,用少量玩具創造豐富童年。
【煩惱3】不專心!一件玩具在手,孩子卻無法專注玩上10分鐘
這代表孩子的專注力已經嚴重超載!
建議爸媽先給予孩子簡單的任務目標,用成就感逐步延長孩子的遊戲續航力。
以上煩惱都是「玩具過量」的警訊,若出現任何相同情況,
請立即跟著幼教專家建立孩子的「玩具極簡計畫」!
Q1.「玩具極簡運動」的目標是什麼?為何在德國掀起熱潮?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便是培養獨立、自信的孩子,
玩具極簡能訓練孩子與挫折感、無聊感正面對決,
不借外力來排解情緒、解決問題,做自己情緒的小主人!
Q2. 如果幼兒園少了玩具,孩子會不會哭喊著「不想上學」?
→並不會!根據德國幼兒園的實務經驗,
在「無玩具月」實施期間會放寬更多常規限制,
例如讓孩子能自由移動桌椅來改變遊戲空間、執行大型遊戲計畫,
所以玩樂的開心指數不減,孩子們每天都開心期待上學!
Q3. 「玩具極簡」到底要多徹底?連玩偶、畫筆都要禁止嗎?
玩具極簡並不是要強迫孩子跟心愛的玩具分離,
而是提供一個環境,讓孩子找到更多遊戲的可能。
建議大人們先跟大孩子討論「玩具的休息名單」,
用「共識」取代玩具消失的「被剝奪感」。
■本書特色
{1} 「0~6歲玩具選購指南」協助爸媽挑選耐玩、好玩,且有益孩子身心發展的好玩具!
{2} 結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剖析「玩具過多」的教養壞處,
以及提出如何引導孩子進入「深層遊戲」狀態的方法,找回孩子專注力、激發創造力。
{3} 公開德國幼兒園「無玩具運動」的第一手觀察紀錄!
從德國幼兒的實際反應,證明「玩具極簡」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專業推薦】
★何翩翩 | 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周佳欣 | 兒童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 星願樹職能治療所院長
★趙崇甫(大樹老師) | 育兒顧問
★鄭如安 | 結構式遊戲治療、遊戲式教養倡導者 、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作者/莊琳君
●英國教育學碩士
●十五年幼兒園教師經驗(台灣7年+德國8年)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育碩士,主攻教育心理研究,在台灣和德國幼教領域工作加總十餘年。現任德國國際雙語幼兒園教務長,媽咪拜MamiBuy網路親子平台駐站專家。已出版《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大震撼!》、《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買得多不如選得巧!玩具愈簡單,愈能玩出無限創造力!》三本著作。
參考目次
Part 1. 玩具太多的壞處! 小小孩也需要玩具斷捨離?
1.為什麼孩子需要玩具?
── 溫暖陪伴與推進學習,是玩具的天職!
★爸媽的強大應援團!心愛玩偶上陣代打,緩和幼兒的焦慮不安
★嬰兒娃娃照顧遊戲,讓孩子學會如何當哥哥、姊姊
★嬰兒娃娃是孩子們最好的啟蒙教師
2. 成癮注意!失控的節日禮物清單
──想要就買的消費文化,易養成永不滿足的孩子
★無節制的禮物轟炸,是親手為孩子埋下成癮行為的惡之種子
★【德國老師經驗談】0~6歲的四大禮物挑選準則 耐玩實用,送禮送到孩子心坎裡
【0~2歲的玩具挑選指南】柔軟溫暖的陪伴物品
【2~3歲的玩具挑選指南】建立生活自理能力、鞏固語言發展
【3~4歲的玩具挑選指南】做好戶外探險的萬全準備!
【5~6歲的玩具挑選指南】讓孩子學習團隊合作,從故事汲取勇氣
3. 家長停看聽!玩具太多的警訊
──不會玩+不懂玩=不好玩,別讓多餘玩具侵蝕孩子專注力
★將選擇的力氣留給創意揮灑,精簡玩具選項更能激發新意
★【德國老師經驗談】戳戳咬咬並不夠,有進一步的遊戲構思才算懂玩!
【案例1】奧斯卡的動物園奇觀
【案例2】里歐的拼圖學習歷程
★玩具太多的兩大警訊,必要時刻大人需出手撥亂反正
【警訊1】每樣玩具都玩不超過十分鐘
【警訊2】手邊沒有玩具就不會玩,但有了玩具也沒辦法一人獨玩
4. 快樂,不一定跟物質畫上等號
──玩具不是唯一獎勵方式,零成本的鼓勵更能活化學習動機
★速效的外在獎勵,真面目是侵蝕孩子自主性的猛烈毒藥
★【德國老師經驗談】本分之事不用獎勵,成就感就是無副作用的最佳獎賞
★寧可慢學,也不要孩子到最後厭學
★【德國老師經驗談】2~3歲小小孩的如廁訓練
★【德國老師經驗談】6歲以上要練習自己寫作業
Part 2. 用少量玩具營造正向遊樂世界! 0~6歲的玩具選購指南
1. 玩具不插電,孩子的玩樂續航力反而更持久!
──電子玩具易壞又容易喪失新鮮感,不如簡單玩具聰明玩
★聲光遊戲的兩難 爸媽的片刻安寧vs. 孩子的主動性&語言發展
★來自孩子腦中的聲光效果,最無害也最厲害!
【注意1】多功能的聲光玩具,讓孩子成為被動的觀看者
【注意2】電子玩具無法取代真實體驗
【注意3】購買電子玩具前,應先考慮是否有可替代同類型玩具
2. 0~1歲的玩具選購指南
──玩具何時初登場?新生寶寶的探索與發現
★{0~3個月挑選重點}刺激聽覺
★{6個月~1歲挑選重點}五感強化,訓練軀幹肌肉
★【兒科醫師的父母經驗談】0~1寶寶的哄兒神器,是日常生活中的紙盒、襪子、塑膠袋
3. 1~3歲的玩具選購指南
──強化大小肌肉與手眼協調能力,玩中學的進行式
★{1~3歲的發展重點}
★{1~3歲的推薦玩具}
【推薦1】移動時會發出聲響的拖拉玩具
【推薦2】樂高玩具
【推薦3】動物組合、汽車組合
★幼兒園幼幼班必備的大型玩具設施
【推薦1】皮克勒三角攀爬梯
【推薦2】大型軟墊積木組合
4. 4~6歲的玩具選購指南
──獨樂樂到眾樂樂的進化玩法,社交能力大躍進!
★{4~6歲的發展重點}
★幼兒園中大班必備的大型玩具設施
【推薦1】開放式玩具廚房 不只是煮菜!腦內劇本寫不停,社交模仿大躍進
【推薦2】扮裝衣櫃&大舞台 孩子們的閃耀時刻!讓孩子探索夢想中的自己
Part 3. 玩具無罪,快樂有理
1. 不只是遊戲,玩具教會孩子的重要課題
──「愛物惜物」的第一課,就從珍惜玩具開始
★【德國父母經驗談】爸爸的玩具變成孩子的玩具,成為最佳的身教典範
★【德國父母經驗談】使用舊品或瑕疵品並不丟臉,反而讓愛永續
2. 打破玩具世界的僵化性別成見
──男孩不必逞勇,女孩不必溫順,孩子的未來樣貌有更多可能
★摘除玩具的性別標籤,別用偏見扼殺孩子的天生氣質與潛力
★讓孩子自由定義自己的樣貌,女生也有不想當公主的權利
3. 玩具槍會把小天使變成壞小子?
──戰鬥型玩具的使用準則,正確引導孩子對勇氣力量的渴望
★喜歡玩具武器就是熱愛暴力?其實孩子是想展現他的勇氣!
★【德國老師經驗談】杜絕逼真玩具武器以防混淆,為孩子築起想像與現實間的防線
4. 幼兒園不是雜物間,別讓過多的教室裝飾佔地為王
──混亂的空間讓孩子情緒煩躁,降低學習效能
★德國幼兒園的禪式風格,打造專心學習深度玩樂的空間
★【德國老師經驗談】別把教室布置成大賣場,小小孩更加需要簡約環境
5. 自己的玩具自己做,每次DIY都是創意的實踐練習!
──創意來自錯誤失敗的累積,偶爾迷路反而巧遇新發現
★沒有範本的親子創意燈籠,酷炫不是第一,快樂才是重點!
★【德國老師經驗談】幼兒園的分齡DIY活動
{1~3歲的手作推薦}自製黏土
{4~6歲的手作推薦}曬衣夾動物
★別阻止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就算碰壁,也會成為未來的養分
Part 4. 德國幼兒園的無玩具實況轉播! 「少即是多」玩樂哲學的究極實踐
1. 什麼是無玩具運動?為何在德國幼兒園掀起風潮?
──捱過無聊的孩子更能放大生命的樂趣,失序中重建規矩
★【德國幼教師經驗談】無玩具不僅是淨空玩具,更是讓孩子從空白建立秩序的契機
★以彈性作息交換玩具,給孩子充分的適應期習慣無玩具的日常
◎無玩具運動的QA複習筆記
【Q1】「無玩具」一次至少要多久?為什麼要求長時間不中斷?
【Q2】無玩具期間連玩偶、畫筆都得一同禁止嗎?
【Q3】除了淨空玩具,無玩具運動還需要哪些配套措施呢?
2. 淨空玩具不是老師說了算,還得先過家長這一關!
──親師合作無間,才能拓展「無玩具」的最大可能
★【德國老師經驗談】讓成人都瘋玩的「無玩具體驗」,是最強而有力的說服!
★「無玩具月」的親師討論時間,爭取親密戰友的最大支持!
◎無玩具運動的QA複習筆記
【Q1】幼兒園少了玩具,孩子會不會就不想上學?
【Q2】家長在家也要配合玩具淨空嗎?
【Q3】孩子因為沒有玩具而覺得很無聊,這正常嗎?
【Q4】恢復玩具供給後,這段時間建立的習慣與能力會歸零嗎?
3. 陪孩子做好情緒暖身操,歡送玩具去度假
──「無玩具」不是懲罰,與孩子共謀一場快樂的遊戲大實驗
★以共識取代失去玩具的被剝奪感,事前與孩子討論很重要
★「有捨」也要「有得」,給孩子放寬常規限制的蜜糖交易
◎無玩具運動的QA複習筆記
【Q1】為什麼實施無玩具前要跟孩子溝通?
【Q2】如何判定「玩具」的標準?
4. 「無玩具月」新鮮開跑
──老師也要跟著玩具一起隱形,讓孩子重掌玩樂主導權
★跟玩具說莎喲娜拉!直擊孩子們無中生有的創意大玩法
【場景一】「紙箱號公車」出發啦!
【場景二】躲在桌子毛毯下的「地心歷險」
【場景三】來場優雅從容的木塊下午茶
【場景四】敲敲咚咚,衛生紙捲筒變身!
★從「指導者」退位的老師們,請成為孩子身邊的透明守護者
★衝突冒犯不可避免,但請放手讓孩子學習自行溝通排解
◎無玩具運動的QA複習筆記
【Q】在無玩具期間,老師該如何介入孩子間的紛爭?
5. 戶外玩耍不停擺,探險樂趣大升級!
──學習放大「發現」的樂趣,大自然就是最寬闊的遊樂場
★少了玩具,其實是把探索的時間跟好奇心歸還孩子
★為「發現的樂趣」加值,沿途發現的寶物都昇華為創作素材
6. 無玩具月的成果發表會
──學習放手但不是放生,混亂中的成長更需要大人的守望陪伴
★「無聊」是一種鍛鍊,暫別玩具反而讓孩子從小事發現快樂
★大小孩子的反應差異:攜手執行大計畫 vs. 模仿彼此互學互樂
【幼幼班】小小孩喜歡互相模仿、把玩素材本身建立認知
【中大班】男生女生一起玩,拓展玩耍人際圈
★發呆也沒有關係,無所事事就是人類最天然的抗壓機制
★成為孩子的燈塔,不過度干涉,但要讓孩子知道你一直都在
內文試閱
※無玩具運動的QA複習筆記
▼【問題1】「無玩具」一次至少要多久?為什麼要求長時間不中斷?
根據經驗與研究,無玩具運動一次至少三到四週,甚至是三個月,才能讓孩子克服無聊的陣痛期,建立新作息與不依賴玩具的習慣。
▼【問題2】「無玩具」期間連玩偶、畫筆都得一同禁止嗎?
無玩具運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孩子克服無聊感,因此有些幼兒園會連玩偶與畫筆都一起禁止。但是每個幼兒園都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與孩子的年齡來調整標準,可以先試著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步減少玩具數量與種類,以及拉長無玩具的時間。
▼【問題3】除了淨空玩具,進行無玩具運動時還需要哪些配套措施呢?
為了填補玩具的空缺,孩子需要開發新的玩樂方式,因此幼兒園可以評估是否放寬某些限制或調整行程。這些新奇的變動也能轉移孩子在活動初期的不適感,較容易適應玩具消失的日常。
Part 1. 玩具太多的壞處! 小小孩也需要玩具斷捨離?
█3. 家長停看聽!玩具太多的警訊
不會玩+不懂玩=不好玩,別讓多餘玩具侵蝕孩子專注力
班上最近來了一位新生蘿咪,她目前還在適應期的第一個階段,於是蘿咪媽媽陪著她一起進入幼兒園適應環境。晨間律動時間結束後,班上多數孩子趁著天氣好都去公園跑跳了,只有我和蘿咪、蘿咪媽媽還有兩個年紀相仿的小小孩待在室內玩。
基本上幼兒園的收納設計都會考慮到孩子玩耍的自主性,除非是桌遊或是拼圖等缺失一塊會妨礙使用的物品,不然多數的玩具箱都以是以孩子方便拿取為原則。孩子想玩什麼可以自己去拿,無需經過誰的允許,只要遵守「一進一出」的原則:物品使用完畢必須收拾好才能再拿其他的玩具。雖是鐵的紀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談判空間;孩子們都很清楚一進一出的大原則,不過若是偶爾靈光乍現,需要其他玩具來支援一項大工程時,他們也會跑來跟老師們申請許可。
一歲多的新生蘿咪還不會走路,卻是東爬西爬的非常好動,翻箱倒櫃想把所有玩具都瞧個仔細。我和蘿咪媽媽樂得看她放鬆自在地探索新環境,邊喝咖啡一邊漫聊,直到蘿咪晃了一大圈回來,爬回媽媽身旁,開始玩起剛剛被她使勁拉出來的一箱玩具汽車組合。我看她玩得專注,便起身收拾起地板上其他散落的玩具。蘿咪媽媽看到我開始收玩具,就問我:「要收玩具了嗎?」
聽到她這麼問,我解釋說:「我不是為了要進行其他活動而收拾玩具,我清空部分未使用到的玩具,是為了能讓她好好地專心玩。」
「但這年紀的孩子不就是會玩得很亂嗎?」她不解地問。
「對,但玩得很亂可以是一個成果,可是毫無章法的玩,就可能只是帶來混亂。」我笑著繼續解釋,「玩得很亂跟在坐在一團混亂中玩,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不一樣,但事實上對孩子玩樂的品質卻有很大影響。蘿咪因為對新環境好奇,每樣東西都想拿出來瞧瞧,這是好事。她爬了一大圈後開始坐下來玩,我撤下其他東西,只留下她正在使用的那箱玩具,是為了淨空玩的空間,減少不必要的干擾,並不是擔心她玩得亂七八糟。」
「那大一點的孩子呢?」蘿咪媽媽疑惑地問:「你不可能還幫他們一邊玩一邊收吧?」
「正確來說,不同年紀的孩子,對於玩具使用也有不同的負載量。」我接著說,「三歲以上的男孩子會開始喜歡建造式的玩法,所以就算一次拿出兩個玩具箱也很OK,因為他們通常很快就會在心中描繪出建構藍圖。他們可以一邊堆著木質積木時,看到一旁的孩子在玩汽車,突然就冒出一個停車場的建造概念,接著就先把車子排成一列,再一邊用木頭堆砌一個空間來停這些車子,所以就算場面看似混亂,但其實玩得很有秩序。不過,●幼齡孩子的玩樂方式,主要仍在探索環境和事物之間的關聯,所以過多的選項和散亂的空間,只會干擾他們把玩物品時的專注力。●」
★將選擇的力氣留給創意揮灑,精簡玩具選項更能激發新意
美國托雷多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ledo)曾經研究過玩具過量對於幼兒玩樂品質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三十六位介於一歲半至三歲的幼兒。在半個小時內,孩子們會分別被給予四個或十六個玩具,研究者藉此觀察孩子們因應玩具數量多寡的行為改變。
結果發現,孩子在只有四個玩具的時候,專注力較高且能不斷延伸出更多玩的變化,而當玩具增加到十六個時,孩子們會頻繁拿起不同玩具來玩,但每個玩具的使用時間則明顯變短了。
參與此一研究的學者梅斯(Alexia Metz)特別提及,為了降低實驗變數,三十六個孩子並非單純拆成實驗組跟對照組,而是將實驗分成兩天進行,所有孩子都給予四個和十六個玩具,藉此比較相同孩子對於不同玩具數量的反應。
她針對遊戲模式進一步說明:當孩子擁有十六個玩具時,孩子多半是戳戳按按地把玩一陣就結束;●但當玩具減量到四個時,孩子反而會進行角色扮演,開始對話,以想像的方式加碼演出。我們因此能得到『過多的玩具會減低幼兒注意力』的結論。當孩子玩得夠深入時,才能延伸出創造力、語言表達和問題解決能力。●
孩子該擁有玩的主導權,玩什麼、怎麽玩,大人都不應該輕易干涉。然而,大人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誤將失控的混亂錯認為創意。最重要的是,我們有責任提供一個安全自在的遊戲環境給孩子。
德國幼兒園一天下來,有很多的自由玩樂時間,老師雖然不積極參與孩子的遊戲,卻非常仔細觀察孩子如何玩,以及玩具的使用情況。倘若孩子玩得亂中有序,就代表此刻玩具數量仍在可控制範圍內。
概括地說,注意力的長短與年齡相關,一歲以上到三歲以下的幼童,在沒有大人指導下進行活動時,他們的注意力平均值只有三分鐘,四歲以上六歲以下的平均值則落到六到八分鐘。而當孩子在玩他們喜歡的玩具或熱衷的活動時,專注時間也會跟著拉長。
考慮到不同環境和活動性質的差異,我們固然很難將孩子的注意力長短給精準量化衡量,但若一個四歲孩子對於手上的心愛玩具總是沒幾分鐘就失去興趣,家長必須不停提供新的活動來滿足他的玩樂興致,我們不妨可以進一步檢視:在孩子的玩樂環境中,是不是有一些容易讓孩子分心的因素,在干擾他們集中注意力?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並非與生俱來,必須靠環境和教養方式的支持才能強化。
如果孩子拿了玩具,卻不正確使用,開始拿著玩具丟著玩或追打,這代表玩具此刻已喪失原本的玩樂功能,全班幾乎進入「緊急狀態」,需要老師將失序的一切拉回原點,重新開機。德國老師通常會請孩子先把所有的玩具歸位,請大家坐下來,說故事或唱歌,透過主導一個新的活動幫助孩子先把心靜下來。活動進行時間大概十五至二十分鐘,然後再把主導權交還給孩子,提供兩三個活動選項,並拆成幾個小團體在不同教室進行。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玩具喜好,對於玩也有各自五花八門的花招,●我們無須過度聚焦玩具的具體數字,但是大人可以稍微看一下玩具的「種類」是否太多太雜,進一步觀察孩子玩玩具時的狀況,來判讀孩子的玩樂方式是否仍在正軌上穩定進行、是否還有繼續玩耍的意志。●例如當桌上有拼圖,地上還有玩偶加上散落的樂高積木,卻看不出孩子有任何正在執行中的玩樂計畫時,大人可以詢問孩子的意願,先把一兩組玩具收起來後,再重新按下遊戲的啟動鍵。
至於為什麼要留意玩具的「種類」而非「數量」,道理其實很簡單。慕尼黑華德福幼兒園的教育顧問庫蒂克(Christiane Kutik)一再倡導,適度的玩具減量能夠使孩子更為專注,因為每種玩具都是一個刺激,當眼前的玩具太多太雜時,孩子會因同時接收過多刺激而造成思考線路阻塞,反而無法執行一個有架構的遊戲,最後宣告「當機」。
華德福教育很早就發現了玩具減量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因此在他們的早教機構並不提供玩具,只給予自然素材,像是德國秋天隨地可撿的馬栗、松果和木塊,或是大小不一的布料和抱枕,讓孩子在有限的物品中激發玩的創意。
★【德國老師經驗談】戳戳咬咬並不夠,有進一步的遊戲構思才算懂玩!
長年來,我觀察德國幼兒園孩子們整天的遊戲狀態,我領會了孩子喜愛玩樂固然是天性,但這能力其實也需後天環境的支持去強化。
不少大人以為把玩具給了孩子,孩子應該就可以好好玩個一陣子,但卻忽略了孩子的玩樂方式其實有深淺層次的差異。
根據英國臨床兒科心理師瑞奇(John Richer)的研究,當孩子拿到一個新玩具時,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探索期」,此時孩子會好奇手上的新玩具有什麼特別之處,例如哪邊有蓋子可以掀開、會不會旋轉或發出聲音等等。等孩子摸清楚玩具的屬性和功能後,就會進入第二階段「遊戲期」,在深層的玩樂模式下開始去思考自己可以怎麼玩這個玩具,並根據遊戲需要做出調整,比如找人協作來讓遊戲順利進行。然而,瑞奇醫師指出,●孩子手邊若同時擁有太多玩具,探索的時間就會拉長,且因為各種玩具的多重刺激讓他分心,導致無法進入深層遊戲狀態。●
我們來看看德國幼兒園的兩個生活實例:
▼【案例1】奧斯卡的動物園奇觀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玩家,最珍愛的玩具能啟動孩子深層的無窮可能
兩歲半的奧斯卡最喜歡玩幼兒園裡的動物組合,他一邊拿起不同動物,嘴裡也跟著發出不同動物的聲音,有獅子、大象、斑馬等非洲動物群,也有貓、狗、乳牛和驢子等農場動物。動物組合是他一歲剛入園時就愛不釋手的玩具,那時的他還不知道動物的英文怎麼說,但當他想告訴我他要玩動物組合時,就會發出驢子「嘻哈」的叫聲,非常可愛。
在旁邊建造區還有正在玩積木的尼基和亞倫,幾個男孩都差不多年紀,我則靜靜站著一旁觀察孩子們的玩樂情況。奧斯卡先是把各種動物成群列隊的放在窗沿旁,看上去就像一場動物閱兵大典。他一轉頭,看見男孩們正在玩積木,突然也抓著動物跑過去要一起玩。
按照幼兒園的玩具使用規則,建造區開放玩耍的玩具只有木頭積木和樂高,因為孩子們要堆砌積木建造各種碉堡和大樓需要的空間比較大,所以其他類型的玩具必須問過老師才能攜帶進入。玩心大發的奧斯卡一時忘了問,等我叫住他時,他才告訴我他想把動物帶過去,他要蓋一座動物園。
我笑著點頭放行,沒多久就看到奧斯卡把建造區的空間佔了一大半,一旁還有幾個孩子在圍觀這個大工程如何進行,米拉老師走進來看到也對奧斯卡的傑作驚呼連連。奧斯卡把積木疊高,再分別作出隔間,沒有任何老師在旁指導,彷彿他腦袋裡就有張建造藍圖,一塊一塊地飛快堆疊上去,最後再把動物們擺放就位。
如果我不是在一旁從頭觀察起,否則在奧斯卡完工之前,看到建造區那些散亂一地東倒西歪的動物組合,我可能只會覺得他違反玩具使用規則,得請他收拾好離開現場。但這種表象上的暫時混亂其實是正常現象,因為孩子在深度玩耍時,他們的腦袋瓜裡會有許多玩樂的延伸連結,這代表孩子正專注譜出不間斷的玩樂節拍,所以大人對此不需要擔心。
但我們必須留意,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一團混亂中創造出玩樂的方法,或是心無旁騖地進行自己的活動,所以大人需要觀察孩子的玩耍狀況,且在必要時給予協助。
▼【案例2】里歐的拼圖學習歷程
必要時出手為孩子降低周圍雜訊,減少分心才更容易進入深度遊戲期
班上同樣兩歲半的里歐跟我說他想玩手抓拼圖,我拿了兩款不同主題的拼圖讓他選,他選定了汽車主題後就找了位置坐下來。剛開始,里歐還挺規矩地把拼圖一塊一塊拿出來端詳著,要拼回去時卻拿著一塊尺寸大小明顯不對的拼圖塊,一股勁地硬要塞進夾板裡,他試了幾次,也換了別的拼圖塊,總算拿到對的那一塊時,卻因為方向不對,也沒辦法把拼圖塊放進去。
「你轉一下拼圖再試試看。」我說。
他一臉茫然地看著我,我拿起他手上的拼圖塊向左又向右地轉了幾下,指著拼圖夾板再向他解釋:「你拿到拼圖的時候,如果放不進去,可能是大小不合,或是方向不對,所以有時候轉一下拼圖就能放進去了。」
里歐因為無法自行完成拼圖而失去耐心,眼神開始游移到教室另一頭正在玩汽車的孩子,而擺著拼圖的桌子旁邊,還冷不防地冒出一歲多的漢娜想抓取桌上的拼圖塊。我正想著要不要帶著他拼完一次當作練習,他就丟下一句「不拼了」,然後雙手奉上拼圖交還給我,想離開座位。
我請里歐等一下。環顧四周,玩汽車的孩子全速行駛著手上的車子,另外有幾個在一旁席地而坐的孩子,正咯咯笑地一邊唱歌一邊打拍子。這些背景雜音對已經熟悉拼圖玩法的孩子來說,或許不會造成干擾,但對於本身注意力就相對薄弱,或是正要練習新技能的孩子來說,心中本要專注的頻道會因為外在干擾而一再切換,陷入無法持續對頻的狀態。
我請莎拉老師把四周散亂的玩具稍微收拾一下,然後帶著幾個唱歌的孩子去別間教室進行音樂活動,現在教室淨空了一半,音量也降了不少。我這次先主動建議里歐嘗試比較容易上手的三塊式拼圖,這個拼圖是把小棕熊的臉、身體和腳分成三部分,孩子們可以選熊熊的各種表情、衣物、鞋款。這對他來說果然簡單多了,等他拼完之後,我問他要不要再試試看別的拼圖,他也應聲說好。我把他之前放棄不拼的拼圖再拿給他,先拼好了一兩塊給他看,等剩下只有五六塊拼圖時,他果然就專心多了,也記得轉動拼圖來調整角度,最後整副拼圖完成時,他又開口要了另一副來玩。
造成孩子注意力不足的原因通常不只一個,它除了跟教養方式和生活節奏是否太快太滿有關,還有環境裡的各種干擾因素。而身為家長和老師,就是要把所有分心的可能降至最低,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專注在做好一件事情上。●當孩子練習的次數愈多,能夠專心的時間就愈長,成果的完成度自然也會提升,這樣就能提高孩子的興趣,又轉為堅持的動力。●日積月累下來,孩子便能不靠外力主動過濾掉那些背景雜音,專注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玩具太多的兩大警訊,必要時刻大人需出手撥亂反正
▼【警訊1】每樣玩具都玩不超過十分鐘
基本上,三歲以上的孩子對於自行選擇的活動,應該可以至少進行十分鐘左右。如果孩子一開始興致勃勃地說想玩這玩那,但是卻無法真正從頭到尾將其完成,這代表孩子此時無法專注。例如說,孩子嘴裡說想畫畫,但塗了幾筆就結束,再來吵著要堆積木,積木拿出來後沒多久就又說不玩了。●當孩子這種分心情況頻繁出現的時候,大人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小小的任務,從旁培養孩子的「續航力」。●例如孩子說要畫畫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盡可能地將顏色塗滿,或是在孩子拿出積木卻沒耐心玩的時候想點子一起合作,讓孩子得到任務完成的成就感。
另外家長可能需要留意的一點,就是孩子玩的時候,必須盡量減低不必要的聲光干擾,例如孩子一邊玩一邊看電視,就無法專注地玩。因此,關掉電視,也不放音樂,玩這件事才能成為唯一焦點。基於同樣理由,德國幼兒園的玩具都是一箱一箱地收好放進有門的櫃子裏。上頭是老師們的書櫃,而玩具箱皆放在孩子身高足以自行拿取的低矮櫃。幾乎所有玩具都收進櫃子,一次最多只能拿出一兩箱要使用的玩具,以降低視覺上過多的刺激。
▼【警訊2】手邊沒有玩具就不會玩,但有了玩具也沒辦法一人獨玩
如果家裡的孩子對沒有遊樂設施的戶外活動感到興趣缺缺,或是過度依賴大人的陪玩,一個人總是會陷入不知道要玩什麼的狀況,這代表孩子已經遺失了玩耍的能力,此時不管眼前玩具有多少,孩子也會因為不懂玩而無法獲得樂趣。我認為除了個別性情上的差異,另一個原因是從小學習行事曆就被塞得滿,導致自由玩樂時間太少,讓孩子雖有想玩的心,卻沒有與其對應的能力。這些孩子通常需要外力介入才能進入玩耍的情境,例如要大人全程陪玩、總是得跟隨著領袖型的玩伴,或者只偏好聲光效果高的玩具,如電動機器人、遙控車等等。
因此,大人除了在作息安排上不要忘了給足孩子可以自由運用的空檔,一方面也必須耐心引導,切記不要讓孩子覺得單獨玩是一種被爸媽單方面強制性的規定。羅馬無法一日建造完成,孩子的習慣也需要時間建立,●當孩子在最剛開始摸索如何玩耍時,父母從旁提供點子或提示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若只是單單丟了一句「你自己去旁邊玩」,就讓孩子跟玩具獨處,並不會讓孩子玩興大發,反而只會感覺自己被父母推開,這會讓喜歡黏在爸媽身邊的孩子感到不解而變得沒有安全感。●
華德福幼兒園的教育顧問庫蒂克給了爸媽們一個小提醒:所有的創造,都是經由『模仿』開始了第一步。她以華德福幼兒園裡的親子共演羊毛玩偶劇為例,這些玩偶用簡單的材料和布料就能製作,家長也無需特別費心準備劇情,整個過程只需要十分鐘,但一開始的時候,家長不能期待孩子馬上就能用想像力天馬行空的順利開演,需要先讓孩子「暖機」一下,才能投入發揮。
庫蒂克說:「今天的孩子必須重新學習『玩耍』這一件事。因為媒體影像和音效圖像的刺激無所不在,這使得孩子在玩的能力培養上,比過去困難許多,他們越來越難去發展自己的玩樂創意。許多華德福家長看到孩子在無玩具體驗後的轉變,都不禁大呼『我的孩子終於懂得怎麼玩了!』」
她還說了一段讓我十分認同的話:「若要成為孩子的模仿榜樣,大人們得先喚醒自己的內在小孩;如果大人不夠投入,孩子就很難踏進多彩的想像力世界。舉例說,我們拿起一塊綠毛毯,要想像它轉眼間就化成茵茵綠地,藉著一來一往的對話,熱情邀請孩子一起參加這場想像力的趣味競賽,讓孩子描繪出腦中原創的圖像,這種以想像為基底的遊戲最能玩出創意與持久力。」
簡言之,爸媽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認真看待陪孩子玩的這件事,不要心不在焉地敷衍,並記得不時觀察孩子玩的狀況。大人若真分身乏術忙不過來,也可以仔細觀察孩子的喜好,給予小小任務,然後過個十分鐘回來看一下孩子,鼓勵且讚美孩子的成果。如此一來,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陪伴,同時也能練習掌控自己的玩耍計畫。
買玩具給孩子很容易,但大人可別忘了除了要當一位物質上的供給者,也必須盡到保護與陪伴孩子的責任。但遠超出需求的供給,到最後可能是變相剝奪學習,大人們不可不慎。
Part 2. 用少量玩具營造正向遊樂世界!
0~6歲的玩具選購指南
三、1~3歲的玩具選購指南
強化大小肌肉與手眼協調能力,玩中學的進行式
「只要孩子醒著,我幾乎就一刻不能也放鬆。只要他爬或走到哪,我就得跟到哪。因為他到處摸到處玩,有次浴室門沒關好,就看到他在玩馬桶水。」
相信一定有很多家長對於上述狀況都不陌生,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的行動能力會逐步大躍升,不只破壞力十足,還愛爬愛動、愛拿愛丟愛咬。因此在玩具的選購上,除了要注意材質安全,例如是否含有PVC等有害物質、玩具配件是否會有誤吞危險之外,其次必須列入考量的就是玩具的耐用耐玩程度。它,必須不易損壞,禁得起一再拋丟,並且可以讓孩子一玩再玩不嫌膩,才有資格被列入必購清單上。
若以分齡角度去細看孩子的動作、認知和社交發展,我們或許可以更容易從眼花撩亂的玩具陳列架上,毫無懸念地放心將要買的玩具放進購物車結帳離開。德國幼教一致認同,多數孩子在三歲前雖然會有一兩個特別喜愛的玩具,但基本上對任何玩具都是張開雙手歡迎的,所以大人只要留意玩具特性對孩子發展有無助益即可。以下扼要介紹動作、認知、社交等面向的發展重點:
★{1~3歲的發展重點}
【重點1】動作發展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十二到十八個月大的時候,踏出令眾人歡呼的人生第一步,走走跌跌了一陣子後,也會試著跑,但正確的說法應該比較像是快走,因為這時候孩子還不能跑得很穩,所以也常跌跤。
他們的雙臂更有力量,可以手扶護欄自行上下樓梯,開始喜歡攀爬。精細動作也有更好的發展表現,可以從五指一把抓進步到用只用拇指或前三指來捏取較小的物品,會一頁一頁地翻書,也可以自行手握湯匙進食。
到了滿三歲時,快跑和雙腳離地跳躍對多數孩子來說都不是難事,他們開始喜歡挑戰公園裡更高更困難的攀爬架,不過剛開始有可能爬得上去卻不知如何下來。
【重點2】認知發展
所謂的認知能力就是幼兒如何認識自身和周遭人事物的關係。從一歲開始,他們開始主動去探索週遭事物,對於各種東西如何運作感到好奇,所以最喜歡玩各種按鈕。他們能藉由觀察他人互動和語言溝通,慢慢增進對日常事物或指令的理解,例如說要出門時會主動自己找鞋子要穿。
語言方面,也開始能夠理解甚至說出一些常見字彙,例如汽車、吃飯、球、身體部位等等。兩歲孩子的語言理解更深了,他們知道的字彙足以幫助他們形成一些淺略的生活概念,例如知道生病了要去醫院看醫生。
等孩子滿三歲,他們的記憶力和字彙量皆有明顯進步,也因此他們的角色扮演遊戲會更有細節:扮演醫師時會假裝用聽診器看診、會拎著包包假裝去購物或是去上班。這時大人若問他們去哪裡上班,孩子已經可以主動連結到一個他熟悉的地點或職業別。此外,他們已有能力將物品分門別類,因此收拾玩具時可以把不同種類的玩具放回各自的收納箱裡。
【重點3】社交發展
到一歲時,孩子已經能夠知道自己的名字,也開始會注意到別人的名字,可以用手指著幼兒園的其他孩子,並試著說出名字。他們雖然仍然喜歡自己玩,不過會開始喜歡有其他孩子的陪伴,偶爾與其互動或逗鬧,所以常常是兩個孩子併排坐,但各玩各的。
情緒方面也有更多不同表現,會搖頭表示不要,或是在要求被大人被拒絕時會感到生氣。此階段孩子也已經會有模仿大人行為的表現,例如孩子會拿著手巾模仿大人用抹布擦桌子的動作。
兩到三歲的階段,孩子常會有鬧脾氣和反抗大人的表現,這是發展階段重要的一環,因為此時他們開始體認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一些新的情緒體驗,諸如生氣、羞愧和緊張,都是他們此刻要學習認識的重要一課。
但另一面,他們也開始會對他人的情緒有適切反應,例如看到別人在哭時會說出安慰的話。除此之外,他們會開始慢慢懂得是非對錯,看到別的孩子犯錯時會告訴老師;雖然這不代表他們自己就不犯同樣的錯,不過大致上他們懂得遵守生活常規。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學習進度不一,但每年都還是少不了幾位家長詢問自家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疑慮。實際上,我們無法非常精準地做出一到三歲的發展評估,因為孩子在動作、語言或社交發展上的表現並不是多方齊頭並進,例如一個十一個月大就學會走的孩子,可能到兩歲時會說的字彙卻還不到五十個。多數情況下,家長或老師只需持續留意並給予孩子鼓勵支持,不用過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