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30週年,重磅經典首度登臺★
在金融世界的蠻荒年代,英雄與反派粉墨登場
有的如巴菲特偉大,有的如馬多夫狡猾
他們是被遺忘的金融怪傑,是當代金融史之初的華爾街之狼
★稱霸歐洲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其勢力與財富如何間接地影響了華爾街?
★連李佛摩都佩服的完美作手詹姆斯.基恩,命裡卻有個鬥不過的宿敵?
★在愛因斯坦讚嘆複利的偉大前,早有一位女性投資人堅守複利的價值?
如今的全球資本市場,是他們篳路藍縷的遺產。
循著這群傳奇玩家的足跡,
投資路上,你可以少犯些錯,多點獲利!
◤市場締造者日漸隱去的生涯行跡,卻是投資路上寶貴指引
近兩百年來的時間裡,諸多市場參與者們的創新、錯誤和醜聞,都在塑造當今金融市場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容抹滅的重要作用。
透過100篇近現代金融名人小傳,以及這些人的職業生涯、個人生活與歷史貢獻,全球前400大首富、著名基金經理暨暢銷財經書作家肯恩.費雪,串起了近兩個世紀以來的美國金融史,深入挖掘這些極富創造力的巨頭背後,所有的傳奇故事與金融準則,引導你從每個人身上汲取最寶貴的教訓。
在這裡,你有100位最好的老師,有的你已認識,更多的你可能從未聽聞。而他們的人生歷練,無疑會增進你對市場的理解。你不必跟他們一樣在財務上大摔一跤、破產多次,也能輕鬆學到諸多市場作手的智慧結晶,以及建立個人財富的不敗金律。
◤為撼動美國金融史的巨人立傳,助你在資本市場鑑往知來
肯恩.費雪以風趣口吻與深刻的洞察,帶你回顧二十世紀之初的金融荒野,在那制度尚未建立的年代,巨頭們破壞規則也建立規則,既是英雄,也是反派。有人苦心經營,打造出商業帝國,有人巧取豪奪,聚斂起巨額財富;有人建立了指數,有人著迷於線圖;有人開創新的事業或流派,也有人讓華爾街的名聲蒙上陰霾……
回顧這百人的人生,對從未停下來思考金融市場如何誕生的人來說是無價的,因為正如俗話所說:「不從過去汲取教訓的人,注定重蹈覆轍。」閱讀本書的同時你會發現:讓華爾街逐漸成形的背後故事,正如金融市場本身一樣引人入勝!
【在這座「金融巨頭名人堂」裡,你會看到:】
*JP摩根、美林、高盛、雷曼兄弟等知名華爾街投行,如何興起
*作為重要經濟指標的美國道瓊指數,源自誰的創想?
*巴菲特的老師班傑明.葛拉漢,如何成為證券分析之父
*查爾斯.龐茲如何用驚天手腕,打造出影響深遠的「龐氏騙局」
*十九世紀以來一眾「強盜大亨」,如何在美國政商兩界呼風喚雨
*讓老甘迺迪和大作手巴魯克從市場上全身而退的明牌客,竟是同一人!
*即便是產業裡的第一把交椅,也不見得能玩轉華爾街
*有些經濟學家的話聽不得,特別是那些「偉大的」……
*如果當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沒有病倒,大蕭條或許不會發生?
*成功的作手與失敗的作手之間,根本的差異不在技術,而在私生活?
*《華爾街日報》、《巴倫週刊》、《富比士》等知名金融媒體,如何影響了今日的華爾街?
【本書特色】
1. 知名財經作家、投資人肯恩費雪親自點評,從市場百大巨頭的故事中,汲取金融智慧。
2. 收錄羅斯柴爾德家族、J.P.摩根、查爾斯.道、巴魯克、李佛摩等市場大亨與金融界名人的故事,一窺巨頭們波瀾壯闊的精彩人生。
【Amazon 4.6星評價,歐美讀者盛讚好評】
▶平均一人三兩頁的篇幅,概要地介紹了許多形塑金融世界的人物,以及他們有時犯下的「好笑金融愚行」。對那些喜歡金融內容和金融史的人來說,本書不只很容易閱讀也非常有趣!
▶雖然作者說本書主要是為好玩而寫,但它也為任何對股市運作感興趣的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訓。作者寫作風格溫暖且平易近人。總的來說,對於任何希望同時獲得娛樂和了解華爾街歷史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好書。
▶幾乎可說是涵蓋了一百本小書的作品。你可以花五分鐘拿起這本書,讀一篇寫得很好的三四頁人物傳記,而該傳主對我們當今的市場運作方式有著重大影響。接著你放下書,重新開始工作,並知道自己學到了一些重要的東西。書中許多名字在今日已不為人所知,但在你讀過傳記後,你會毫不懷疑他們對時代的重要性。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ffaarr|「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版主
Jenny|「JC財經觀點」版主
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林旻毅|Min的投資說書小棧
陳喬泓|「陳喬泓投資法則」版主
麥克風│專業投資人、證券分析師
游庭皓│財經直播主
馮震凌|「William Feng的操盤筆記」版主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創辦人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鄭詩翰│「年輕人的投資夢」版主
肯恩.費雪Kenneth Lawrence Fisher
「費雪投資公司」(Fisher Investment)創辦人、執行董事長暨共同首席投資長。
自1984年起為《富比士》(Forbes)雜誌撰寫專欄「投資組合策略」(Portfolio Strategy),持續撰文達32年,備受讀者喜愛,並經常接受美國、英國與德國等金融或商業期刊的訪問與報導。
2010年,《投資顧問雜誌》(Investment Advisor)將他列為近30年來對投顧業最富影響力的30人之一,與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等人並稱。據《富比士》估算,截至2023年9月初,費雪的資產淨值約為71億美元,位列全球億萬富豪榜第353名。其公司管理資產超過1970億美元。
另著有《華爾街的華爾滋》、《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10條路,賺很大》、《投資詐彈課》、《華爾街傳奇基金經理人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跟著肯恩費雪洞悉市場》以及《擊敗群眾的逆向思維》等暢銷作品。
簡瑋君
臺北人。最高學歷MBA,擁有CFA、FRM國際頂級金融證照。歷任外商銀行、投銀、金控,擔任分析師、客戶關係經理、資深專員。並為國內外專業機構提供財經、時尚、科技、商管丶生活等多元化內容服務。曾獲多項文學獎。
自序
致謝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上古巨獸
梅耶.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走出猶太隔都,從此萬眾矚目
納坦.羅斯柴爾德──當現金成為君王,信用就是首相
史蒂芬.吉拉德──資助私掠船的美國初代首富
約翰.雅各.阿斯特──一人集團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那個凌駕法律之上的男人
喬治.皮博迪──融資良機與金融家的發現者
朱尼厄斯.史賓賽.摩根──最後的現代作手
丹尼爾.德魯──轟轟烈烈卻白忙一場
傑伊.庫克──專心做好你的專長
第二章 記者和作家
查爾斯.道──他的姓氏說明了一切
愛德華.瓊斯──有些組合注定相提並論
湯瑪斯.威廉.勞森──「證券交易所裡的博弈是萬惡淵藪……」
伯蒂.查爾斯.富比士──他為金融報導賦予人性
愛德溫.勒斐佛──虛構與寫實的完美結合
克拉倫斯.沃克.巴倫──重量級的新聞工作者
班傑明.葛拉漢──證券分析之父
阿諾.伯恩哈德──一頁概要的優雅
路易士.恩格爾──以一己之力教百萬人致富
第三章 投資銀行家和經紀人
奧古斯特.貝爾蒙特──歐洲金融利益的駐美代表
伊曼紐爾.雷曼與其子菲利普──眾多華爾街企業的榜樣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金融家
雅各.希夫──華爾街的另一面
喬治.沃布里奇.帕金斯──跳出財團舒適圈,走向改革行列
小約翰.皮爾龐特.「傑克」摩根──接班難度無人能及
湯瑪斯.拉蒙特──整個世代的標竿
克拉倫斯.狄龍──挑戰傳統,象徵這變化中的世界
查爾斯.愛德華.美里爾──橫行股市賣場通道的轟鳴牛群
傑洛德.馬丁.羅布──泡沫之父──他懂行話,不懂邏輯
西德尼.溫伯格──現代投資銀行家的典範
第四章 創新者
埃利亞斯.傑克遜.「幸運」鮑德溫──走運走著,走出自己的路
查爾斯.泰森.耶基斯──化政治實力為壟斷特權
湯瑪斯.福頓.萊恩──開創美國第一家控股公司
羅素.塞奇──總能持盈保泰的智者
羅傑.巴布森──創新的統計學家暨新聞通訊撰稿人
湯瑪斯.羅維.普萊斯──為人熟知的成長股之父
佛洛伊德.博斯特維克.奧德倫──現代最初的企業掠奪者
保羅.卡伯特──現代投資管理之父
喬治.多里奧──創業投資之父
羅伊爾.理特──企業集團之父
第五章 銀行家和中央銀行家
約翰.羅──不太像好爸爸的央行之父
亞歷山大.漢彌爾頓──美國金融教父
尼古拉斯.畢多──文明人打不過海盜
詹姆斯.斯蒂爾曼──領導全美最大銀行的靈能者
法蘭克. 范德利普──所有想進軍華爾街之人的榜樣
喬治.費雪.貝克──三思而後行是值得的
阿馬迪奧.彼得.賈尼尼──將華爾街的脈動帶出紐約
保羅.沃伯格──現代美國央行的創始人與批評者
班傑明.史壯──若他始終健壯,美國經濟或不會垮
喬治.雷斯里.哈里森──不,不是披頭四裡的那位
娜塔莉.申克.蘭比爾──華爾街首位著名女性專業人士
查爾斯.愛德溫.米契爾──驅動咆哮二○年代的引擎活塞
以利沙.沃克──差點成了美國史上最大銀行搶案
阿爾伯特.威金──做了不該做的事
第六章 新政改革者
愛德華.亨利.哈里曼.西蒙斯──過度管理的種子之一
溫斯羅普.威廉斯.奧德里奇──出身豪門的霹靂火
老約瑟夫.派翠克.甘迺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創始主席
詹姆斯.麥考利.蘭迪斯──執法之人卻鋃鐺入獄
威廉.奧維爾.道格拉斯──華爾街的最高法院法官?
第七章 騙子、醜聞和無賴
查爾斯.龐茲──龐氏騙局
塞繆爾.英薩爾──小瞧華爾街的他,為此付出代價
伊瓦爾.克羅格──火柴玩到引火燒身
理查.惠特尼──華爾街最精彩的醜聞
麥可.約瑟夫.米漢──第一個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逮到的人
羅威爾.比雷爾──最後的現代股市大作手
沃爾特.F.泰勒──水餃股詐騙之王
雷氏父子──幾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第八章 技術派、經濟學家和所費不貲的專家
威廉.彼得.漢密爾頓──率先採用技術分析的業內人士
伊凡潔琳.亞當斯──觀天象而成明星
羅伯特.瑞亞──化理論為實務
歐文.費雪──你不該聽從經濟學家(特別是偉大的那些)的原因
威廉.江恩──為天真交易員開闢視「角」的另類大師
韋斯利.克萊爾.米契爾──華爾街的有效數據之父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證明規則存在的例外之一
拉爾夫.尼爾森.艾略特──是聖杯還是騙局?
埃德森.古爾德──證明規則存在的例外之二
約翰.馬吉──不假思索,都是線圖
第九章 成功的投機客、逐利者和作手
傑伊.古爾德──吸血也吐血,是人還是食屍鬼?
「鑽石」吉姆.布萊迪──有時候,幸運女神就是站在他這邊
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證明他的父親看錯了人
約翰.沃恩.蓋茨──對綽號「賭一百萬」的人還能說什麼呢?
愛德華.哈里曼──腳步輕柔,手段強硬
詹姆斯.傑羅姆.希爾──當機會來敲門
詹姆斯.羅伯特.基恩──比古爾德不足,比其他人綽綽有餘
亨利.赫特爾斯頓.羅傑斯──華爾街的藍鬍子:「升起海盜旗!」
費雪兄弟──汽車城大亨
約翰.雅各.拉斯科布──消費金融先鋒
亞瑟.威廉.卡滕──價格炒高,割了就跑
伯納德.E.「賣股伯」史密斯──富有的變色龍
伯納德.巴魯克──贏過也輸過,但他知道何時罷手
第十章 不成功的投機客、逐利者和作手
雅各.理特──好多事情的開山鼻祖
吉姆.菲斯克──如果你像他一樣熟悉喬西,你也死定了!
威廉.克拉波.杜蘭特──半是有遠見的建造者,半是狂野的賭徒
弗雷德里克.奧古斯都.海因茨──毀於蠟燭兩頭燒
查爾斯.威曼.莫爾斯──滑溜冷酷如冰,可他碰過的盡皆消融
范.斯韋林根兄弟──靠槓桿而生,也因槓桿而死
傑西.勞倫斯頓.李佛摩──豪賭小子和失敗的人
第十一章 難以歸類,卻絕非無關緊要
海蒂.格林──女巫的魔藥,或者說……像她這樣並不容易
派翠克.波洛尼亞──想賺快錢?沒這回事
羅伯特.拉爾夫.揚──從那以後,再也不同
賽勒斯.史蒂芬.伊頓──安靜、靈活且富有
結語 下一批百位巨人
參考書目
【推薦序】
在投資的冒險歷程中,人們投入的才智與心神,往往比其顯而易見的財務投入更為深刻。在這樣的投入下,我們幾乎不可避免地,成為投入程度相仿之同僚社群的一員。
起初,我們可能只是把每天見面、交談的人視為其他「遊戲玩家」,但隨著我們漫漫前行,在愈來愈多的組織中遇到愈來愈多人,一年一年過去,隨著興趣與樂趣增長,我們意識到,投資的「群體」非常龐大。
我們也認識到,這個群體多麼富有活力、創造力和強大。這是個充滿交流的社群,身為這特殊社群的一員,我們因此變得更好。
豐富我們自身經驗的其中一個層面,來自考驗與學習上的滿足,還有部分是透過試誤而來。(我們一錯、又錯、再錯,但愈錯愈少。)
幸運的是,我們有好多好多「導師」,可以向他們學習。我們偉大的老師們往往是極具魅力的人物,他們的生活和冒險經歷,豐富了我們對投資旅途的喜愛與著迷。一如莎士比亞寫道:「此戲正是關鍵。」或者正如「亞當.斯密」所說:「這就是金錢遊戲!」
這本好讀的入門將啟發並激起你的興趣,向你介紹一眾早在我們之前就已登場的出色玩家。肯恩.費雪分享了自身對這些人的睿智詮釋與觀點,更讓本書多了一個重要維度。正因此,我們得以從他人經驗中學到更多;比起單從自身經歷學習,這樣輕鬆多了、快多了,而且不用受罪。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裡,肯恩.費雪以輕鬆、隨興、友善的方式,講述了一百位傑出人物的故事。有些你已經知道,有些你覺得你幾乎知道,還有一些你過去無緣知曉。他們「造就市場」今日的樣貌。有些人在其中扮演了英雄,其餘人等則成了反派。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人生的教訓,特別是在肯恩.費雪的導覽下,他為我們提供了發人深省的見解與評論。
查爾斯.D.艾利斯(Charles D. Ellis)
格林威治聯營(Greenwich Associates)合夥人
【自序】
本書初版完成於一九九三年。我採取的標準是,只收錄那些在某種程度上、以某種方式對金融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而且已經作古。這樣我就能安心對他們嚴詞批判,而逝者不會興訟。正如我在初版前言中所說,如此一來,我也就不必寫到我的父親,要在他有生之年評論他,難免讓我尷尬彆扭。
初版前言裡,我特別提及了一些還在世的有趣人物,包括華倫.巴菲特、約翰.坦伯頓、伊凡.博斯基和麥可.米爾肯。他們至今仍然在世。但是,正如我剛才提到的,這些更為現代的名字已有大量媒體報導,所以無論他們是否仍活著或已去世,我都不覺得將他們排除在本書之外,對讀者來說會構成重大損失。
至於我那在二○○四年去世的父親,我在威利投資經典叢書的《非常潛力股》一書中,以及其他的著作裡詳細介紹過他。你可以在這些書裡讀到關於他的一切。相比之下,本書中所牽涉到的大多數人物,如果不費一番力氣,就很難對他們有所認識。本書各篇小傳可以讓你在幾分鐘內瞭解到很多概況,如果你真的想深入研究這些極具魅力的聰明人,參考書目裡的資料可供你進一步挖掘。
所以,時至今日,這份百人名單基本上和它在一九九三年時一樣有其價值。重新審視本書時,我發現自己幾乎不需做任何更動。
不過我對傑洛德.羅布的看法實質上已有所改變。我很後悔在寫他那部分時對他太苛刻了。隨著年齡增長,我愈來愈欣賞他。當時,我一直把他與班傑明.葛拉漢、哈利.馬可維茲或我父親等有影響力的市場思想塑造者相比,而他相形見絀。那時我不欣賞他的地方在於,他極力鼓吹年輕、新進的投資人首次涉足市場。在那鮮有其他人鼓吹新手入市的情況下,他或許為股票市場帶來了數十萬生力軍,幾十年來這些人也已有所收穫。為彌補對他的評價,我在威利投資經典叢書、新版的《投資人的生存戰役》中,寫了一篇更多稱頌他的推薦文。在某方面,正如我在那篇文中所說,他讓我有些覺得,他就是他那時代的吉姆.克瑞莫:浮誇賣弄、無所不在且精力無限,他為散戶發聲,口若懸河,並鼓勵每個人「你也做得到」。自一九三五年起,他就在推動人們投資股票這件事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著作出版之際,世界經濟仍處於一片黯淡之中,直到一九六○年代,散戶參與普通股交易才變得愈發普遍。我會鼓勵你去讀讀他的作品,那幾乎可視為一段美股三十五年進化史。
寫完這本書後,我遇到了「賣股伯」史密斯的兒子。他告訴我,儘管他父親在事業上的態度粗暴強硬,但始終是名溫柔的慈父。這讓我印象深刻,並意識到自己對這些人的真實私生活所知甚少。作為一個研究他們人生的後進,我書寫的主要是他們在外的聲譽與傳奇,如同書籍和文章中所記載的那樣。要想得知人們選擇保密的隱私是不可能的──這些事情往往永遠不會為人所知。但史密斯的兒子讓我明白,我筆下的這些人不只出眾,可能也比我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有一點我當時在書裡未曾顧及,但隨著時間推移,現在對我已顯而易見:除了約翰.羅和羅斯柴爾德家族這樣的極少數例外,百人之中大都是美國人。金融和資本主義受美國的影響,比世界其他地區要大得多。我沒有提到偉大的蘇格蘭人亞當.斯密,這可能是項不足。他的著作自我國誕生之年起,至今仍是影響力、希望和方向的燈塔,這大抵受到他那臭名昭著的「看不見的手」的神聖啟發。但就像許多仍在世的當代聞人一樣,在網路上搜索這位名人,你很快就會找到大量資料。如果你還沒有研究過亞當.斯密,我鼓勵你去研究一下,因為他是資本主義的創造和發展中,最具影響力的一股力量。
本書中大多數人物,都是一般較難認識到的,其中絕大多數是美國人。無可辯駁的是,資本主義和資本市場上多數強權都來自美國。我想得愈多,愈覺得美國以外的人選不多。對我們帶來影響並改變我們思維方式的,多來自美國。審視生者可以發現,至今仍是如此。傳奇人物和有影響力的人大多來自美國,其他地方的人相對較少。
為什麼會這樣?我愈來愈認為這是美國「無文化」(un-culture)的一種功能。大多數國家總會有一個單一的或二元的文化;可能一種文化占主導地位,另外有一種或幾種次要的文化。例如,法國的文化始終以單一民族與天主教為根基;而在一些國家,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爭執不休,即使是二元仍有局限。但比起其他任何地方,美國從其更靠近代的創立之初,每個人就都來自不同背景,沒有共同的文化,也就創造出了美國的無文化。我認為,對資本主義和資本市場來說,無文化比起任何文化,都是一塊更肥沃的土壤。
在美國,一個起初只是迎合極少數人的產品,到後來都可能變得極為大眾,好壞皆然。三K黨來自南方腹地,在地區上深根壯大,還不至橫掃全國。可口可樂和藍調也來自那裡,倒是席捲了全世界。就像這樣,今天可能有人推出一款金融或非金融產品,鎖定美國某個有大量消費者的小型子群體,比如華裔美國人,然後這產品就迅速走紅並流行到全美各地。聽起來難以置信?但這種事經常發生。像墨西哥捲餅就不是真正的墨西哥食物,它是在加州、為了墨裔美國人而被發明出來的,現在到哪兒都吃得到。這類例子數之數不盡。本書寫的是金融界,而在金融領域,創想源於美國。無論是從哈利.馬可維茲的均數-變異數最適化而來的現代金融理論,還是最初的混合共同基金,或者更近期的指數股票型基金、折扣經紀商、擔保衍生性金融產品憑證等,族繁不及備載。這些創想,源自美國。
在強大的單一或二元文化中,想要建立新觀念、挑戰舊思想進而改變現狀,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主流文化可以透過社會進行壓制而不受反噬。舉個例子,伽利略就是這樣被輕易逐出教會。然而,資本主義的成功來自變革、創造性破壞與維新,年輕新貴掃平老舊的保守派,成為而後將被消滅的新保守派。這種情況在文化阻礙最小、或說無文化的環境中,最容易發生。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不同種族的人都在這裡取得了成功。
看看那些猶太後裔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的成功吧。儘管猶太人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受到歧視,但在這沒有文化枷鎖的國家,猶太人可以在資本市場上發揮最大的影響力並獲得成功。當你讀這本書時,還請留意一下你看到多少猶太裔美國人。需要先說明並充分披露的是,我有猶太血統,所以我的觀點可能帶有偏見。我的父系家族在一八三○年代離開了德國的布滕海姆。到一八八○年代,所有猶太人都逃離了布滕海姆!逃到哪裡呢?當然是美國!為什麼?因為他們在無文化環境中過得更好。移民帶來的創新,在美國無處不在,而且遠比在他們的祖國還要多。
如果要我將本書重新寫過,我會更加強調每位書中人物在成為美國人之前的來歷,因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十五年過去,我已更加堅信,只有在美國,資本市場創新的天性才能像現在這樣蓬勃發展。資本市場上帶來重大影響的絕大多數思想、產品、創新、行銷與技術都來自美國,這點並非偶然。
肯恩.費雪
寫於加州伍德賽德
二○○七年五月
【前言】
為什麼你需要讀這本書?為了享受樂趣。作為本書作者,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它對你來說充滿趣味。我挑選的百位人物,是迷人的、滑稽的、狂野的,很多時候就只是古怪的,然而他們也都是強大的,有時還非常好笑。他們的人生,你讀來多有趣,我寫起來就有多好玩。視你的身分、職業、喜好與欲求不同,你也可能從他們人生中的專業經歷與個人教訓中有所收穫,並認識到美國金融市場的演變。假如你是市場的實際參與者,不論哪種類型,這些人的人生也都是榜樣,能告訴你什麼能奏效、什麼則徒勞無功,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力挽狂瀾以及何時它們無可救藥,還有哪些人類特質與在市場上的成敗有關。但是,就如我所說,讀這本書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獲得樂趣。
別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有些人,特別是當代,將華爾街視為一個理所當然存在的地方。然而它並不是如《聖經》中的創世神話般某天突然出現的。相反地,華爾街之所以有今天這般模樣,是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開拓、創新、汗水、犯錯與醜聞。在華爾街的整個演化過程中,優勝劣汰決定了哪些創新會被吸納,哪些錯誤會被糾正;正是這些改進,使得市場成為如今許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妙機構。
然而,推動市場形成的,是改革背後的個體。本書介紹了一百位這樣的人物,每一位都有所貢獻,可能是一個教訓、一項創新,或者一場騙局。他們的才智帶來創新,而他們的影響造就市場本身。簡單來說,是他們的才智塑造了市場──這就是本書英文書名的由來。
回顧他們的人生,對從未好好思考市場是如何形成的人來說是無價的,對每個與今日的市場和明日的未來相關聯的人來說,也都是必要的。俗話說,「不汲取過去教訓的人,注定重蹈覆轍。」這裡有一百位最好的老師,透過他們生動的人生經歷,你不必吃到苦頭也能從中學得教訓。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華爾街逐漸形成的背後故事,就像市場本身一樣有趣、迷人。
本書該怎麼讀?
本書以記錄華爾街演變的形式呈現,書中以十一大類(章節),記述了為華爾街奠定基礎的人、記錄其成長的人、為其提供資金的交易者、為之創新者、將其融入美國經濟者;然後是那些將其重塑、系統化的人,以及為它招來醜聞的人、在其中賺了錢和賠了錢的人,再加上少數難以歸類者。在每個類別中,各篇故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以便你更好地順著時間線走。
重要的是請記得,這些分類並不像人物本身那麼重要。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是先選出了人物,然後才加以分類。在將他們放入特定框架前,對每個人物的描述都需要作為一篇小傳獨立呈現。只有在這百篇故事寫就之後,才按照故事本身的邏輯放入不同章節;而後編寫章節摘要,將整體的主題與教訓整合在一起。
同樣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夠自由選擇,不論是從頭到尾順著讀完,或是在你對某個人感興趣時,偶爾拿起本書,快速翻翻這人的故事。作為寫過兩本書、在《富比士》寫了八年專欄,還寫過其他種種題材的人,我希望本書的娛樂性與教育性,足以讓許多讀者覺得它值得從頭讀到尾。但我也意識到,有多少事情是我想做卻沒時間去做的,而我想你也是如此。讓本書以一種不需要從頭讀到尾的形式呈現,能讓你自由挑選翻閱書中任何部分,以獲取對你最有益的訊息。如果哪天你聽到有人提起「幸運」鮑德溫,而你對他是誰一無所知,你只要簡單地翻開目錄、花四分鐘讀一篇簡短故事就能解惑,不必尷尬地開口詢問,也可以省去在圖書館裡奔走的麻煩。如果你想讀到關於鮑德溫更深入的內容,只需翻到參考書目,那裡的資料會告訴你接下來可以到哪裡取得更多資訊。如果你想找到更多像鮑德溫這樣的人物,瀏覽一下他的所屬章節即可。
書裡這些迷人的傢伙,許多位其實可以歸入多個不同章節。好比J.P.摩根,怎麼可能只將他放進一個框架呢?還有班傑明.葛拉漢,他本是作家,但也遠遠不僅於此,正如同許多偉大先驅們一樣。然而我還是必須將他們分門別類,將他們劃入我覺得最合理的章節。如果你對此有不同看法,還望你多包涵。另外也請留意,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的人生是相互關聯的,因此當某篇故事的主人翁在另一篇故事中被提及時,其名會以粗體標示,以便你能快速翻找到該篇故事,瞭解更多內容。
為何挑一百位而不是一百零三?
我總得在哪個地方停下來吧!而一百這數字我覺得不錯。誠然,對於「形塑市場的百位巨人」來說,這並不是一份完美名單;要編列完美名單也是做不到的,沒人能夠追蹤到每一位對市場有貢獻的人。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許多有實質貢獻的人,最終只是默默地被歷史遺忘;儘管他們的貢獻可能別具意義,他們的存在卻沒有被社會注意到。
書裡的百位人選,是我心目中最重要的一百位;這是根據我身為投資專業人士二十年的經驗,以及之前在金融和歷史方面所受教育篩選而來。這些人被我挑選出來,是因為我認為他們確實有重大貢獻,而不只是到處找些人名來填空而已(「哦,我最好再找五個線圖分析師和兩個銀行家!」)。是的,這就是我認為的一百位形塑市場的巨人。如果你自己翻找歷史,你可能會得出少數幾個不一樣的名字,但我敢打賭,絕大多數人物都會是一樣的。我們可能在少數人選上存在意見分歧,但討論為何有些人該被納入而另一些人則否,會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即便你不同意我的觀點,我依然期待你在閱讀我的人選時,能夠樂在其中。
關於「美國製造」,以及被排除在外者
本書的百位人選大多是美國人。我能想到的外國人之中,僅寥寥幾位對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貢獻之大,乃至不能被排除在外。但這並非試圖記錄那些在歐洲或全球市場演變中把握機會大舉獲利的人;單純是為了詳細說明,是誰使我們的市場成為如今的「這個市場」。儘管當前人們熱衷於全球投資與海外市場多元化,但美國股市仍舊是全球的領頭羊,也是全世界每個人都環繞關注的焦點。
有些著名的美國金融家未曾入選,因為他們太工業導向,或者在歷史記載中過於晦澀朦朧。汽車帝國締造者埃雷特.洛班.科德,鐵路大亨柯利斯.波特.亨廷頓和利蘭.史丹佛,以及投資銀行家小奧古斯特.貝爾蒙特等人都過於工業導向,未能對我們的市場體系做出重大貢獻。這無損他們在各自行業的獨特貢獻,只是相較之下,這使他們不及那些直接對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
很遺憾的,那些在歷史上晦澀朦朧的人也無法被羅列在內,因為我們無法取得足夠的傳記材料。庫恩羅布公司的合夥人奧托.赫曼.卡恩、技術分析師(暨約翰.馬吉的靈感來源)理查.華萊士.沙貝克,甚至E.F.赫頓等,都在華爾街非常有名。令人驚訝的是,關於他們的報導很少,以致我無法真正瞭解他們的生活或思想。以卡恩為例,關於他的衣櫃與其對歌劇的熱愛有許多描寫,但對他的核心──也就是他的交易──卻描繪得太不充分,以至於人們無法深入瞭解他。我一直都覺得他很重要,很想把他納入書中,但他似乎不是我能理解的人。
理查.威科夫以《盤勢判讀研究》一書開創了行情紙帶判讀的先河,但他也屬於過於晦澀的一類;艾迪森.柯馬克和克拉弗林姊妹亦然。據傳柯馬克提出過這樣的警句:「勢道不減,不賣股票!」在愛德溫.勒斐佛的《股票作手回憶錄》中,他被描述為「完美的交易者」,但我從來沒有找到過關於他的任何深度資料……如果你有的話,我很期待你能與我聯絡。
克拉弗林姊妹可能是史上首次出現的女性股票經紀人,會在此處提及她們,是因為她們的事蹟如此聳動。在達納.湯瑪斯的《投機客與招搖者》一書中,維多利亞和田納西這對輕佻、精於算計的拍檔,於一八六九年前往紐約,向我百位巨人之一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獻殷勤,他是個真正的老色鬼。一八七○年,他為姊妹倆建立自己的經紀公司,給她們豐厚的小費,也喜愛她們引起的騷動!當田納西可能忙於自己的謎樣醫療事業時,維多利亞則宣揚起自由戀愛、婦女權利等一系列在當時看來激進的想法,還成為美國首位女性總統參選人!康內留斯死後,他的兒子暨主要繼承人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你也可以在本書裡讀到他的故事),讓姊妹倆對她們與老傢伙的越軌行為保持沉默。兩姊妹最終都離開紐約,嫁給了英國貴族。雖然有趣,但克拉弗林姊妹並未真的造就這塊市場,其真實貢獻實難定論。然而,對真正的重要貢獻者康內留斯來說,她們的故事卻是很好的補充,而這就引出了另一個重點。
本書主要都是男人的故事,在當今這個時代,女性可能因此感到被冒犯。還望你能見諒,早年的華爾街幾乎全是男人的天下。在本書中,女性的角色幾乎完全被局限於今日看來是刻板印象的性別歧視,像是家庭主婦、空有美色的情婦或男性主角的配角。對市場獨立產生影響的女性,很遺憾我只能列出三位:伊凡潔琳.亞當斯、娜塔莉.蘭比爾和海蒂.格林。但即使是她們,也還是有些當代女性可能覺得被冒犯的古怪癖性。亞當斯太看重占星術,以至於不被大家認真看待;格林則非常吝嗇。如果女性在本書中所占篇幅極其有限,我對此表示歉意,但也不得不說,這是由於本書是對現有歷史資訊的準確描述之故。儘管當代渴望更多歷史女性名人的版面篇幅,但在這情況下,你無法在保持歷史準確性的同時,還能達到這一點。
嘗試讓逝者起死回生
請留意,書中所有人物都已作古:本書不是為了評價當今的市場參與者而寫的。(百人之中有四位我不確定是否身故,但他們已從公眾視野消失已久,足以被認為已經不在了。對於脫離公眾視野的人來說,幾乎不可能找到他們的訃告。)為什麼我挑上這些已作古的人,而不是現在的市場巨頭呢?很顯然,有些還在世的人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好壞,其貢獻都比我百人名單中的一些人還要更大。但是,我無意冒犯像華倫.巴菲特、約翰.坦伯頓、伊凡.博斯基和麥可.米爾肯這樣影響巨大的人,他們和其他像他們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已被媒體大量報導;如今,任何對金融界人物稍有興趣的人,都對他們有自己的看法。再去重覆這些已毫無價值,我也就不再贅述。
再者,這讓我在必要時我可以坦然批評筆下人物,因為死者不會興訟。在這些故事裡你可以看到,有些人我加以讚揚,有些則加以指責。在他們都已故去的情況下,不會有人指責我毀了某人不復存在的事業。然後就是我的父親,菲利普.費雪。某方面來說,是他讓我意識到把本書局限於逝者的美妙之處。當我第一次考慮著手寫這本書時,我想過要納入十幾位仍在世的傳奇,但如此一來,就不可能把我的父親排除在外,因為他對成長股投資學派的形成與開拓,有著巨大的貢獻。
可在寫到他的時候,我感覺非常不自在:我變得太容易見樹不見林……太容易過度讚美,或為了彌補這點而刻意築起高牆來與他拉開距離。在很多方面,我寧願寫一名本就疏遠的人,而不是寫我父親。當然,約翰.崔恩在寫他的經典著作《股市大亨》時就是這麼做的,那本書記錄了現代九位偉大的投資者。他也寫過華倫.巴菲特,這些年來,媒體更是對巴菲特進行了大量報導;總有一天,其他人會為之寫更多文章。然後我恍然大悟:活著的人受到媒體報導,故去的人則從大眾眼前消失,而我能做的,是為了你們讓逝者起死回生。
本書中大多數名字都鮮為人知,也許你在圖書館裡可輕鬆找到其資訊的只占四分之一,其餘只有少少摘選資料,需要你更深入挖掘;但在許多情況下,那已是對他們人生最完整、最濃縮的描述了。如果你想瞭解更多某人物的生平,翻翻他們的參考書目吧。但你在其他任何傳記中,不會看到他們的人生對市場有何影響的有意義分析。而這,就是我認為我在本書中的另一貢獻。正如我第二本書《華爾街的華爾滋》以簡短故事呈現,我為《富比士》寫的專欄僅一頁篇幅,我習慣把一整個長篇史詩濃縮成幾個段落。對此我已很有經驗,我也希望這些經驗能讓我更好地處理這百位極有趣人物的故事。在每篇故事裡,我都試著透視他們的貢獻,提供其人生概貌,並告訴你一兩個重要的經驗教訓。
自由的核心
這些人裡,沒有一個尋常人物。你會看到各種極端的例子,最浮誇的、最內斂的、最聰明的到最狡詐的,沒有誰是等閒之輩。在《時人》或《國家詢問報》這類八卦媒體問世前,這些市場領導者中的許多人,其相關的流言蜚語就沒少過。許多人的生活讀起來就像小說,但在許多情況下,事實比小說更離奇!最重要的是,這些人並不覺得自己受周圍人的約束。他們給自己自由,去做別人沒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們不受習俗、歷史、社會的制約,很多時候也不為法律所困。他們允許自己屈伸張合、大展身手,有時甚至不惜打破周圍人等遵守的規則。
允許創新是經濟體系成敗的根本決定因素。米爾頓.傅利曼寫的真好,資本主義和自由確實不可能分開。沒有資本主義的民主遠非自由,因為所有決定都是在一種一半機率成功、一半機率失敗的模式下做出的。這絕非理想的管理模式,失敗機率太高了。唯有在市場機制上,人們才會做出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決策。而很明顯,正如近代歷史所展現的,像共產主義這般非自利導向的中央控制就失敗了。因為,基本上,如果人們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他們就不會為之努力。同樣地,在極權主義國家,利己導向的商業行為也注定失敗。當缺乏競爭的監管者,也就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詳盡提到的那近乎神聖的「看不見的手」時,資本主義注定誤入歧途。想想所有法西斯國家最終都發生了什麼。
在現代經濟中,所有資本主義和自由存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資本形成,從而有金融市場。而正是在金融市場上,資本主義帶來了其最有力的影響,無論好壞。在這裡,創新的行動最為興盛,它是資本主義的神經中樞。在這裡,恐懼和貪婪也很容易付諸行動。在這裡,國家的財富燒起來如點燃的天然氣,有時就在我們面前爆炸。在這裡,獨特的個體展示出他們最好的、最壞的和最奇異的一面。正因為華爾街對資本主義的運作如此強大而富影響力,這百位形塑市場的巨人才對我們的過去和未來如此重要。
這一百位巨人都是創新者,而創新讓華爾街和資本主義偉大、多變和永恆。也因此,這百位巨人在很多方面,都是造就美國並使美國成為偉大國家的代表。如果你愛這個市場,請記住,它是由人們所組成、塑造,而你勢必會愛上這百位別具魅力的人物。他們的人生,為我們講述了華爾街的故事。
【摘文1】上古巨獸
在文明出現以前,恐龍橫行大地,為所欲為。那時牠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需要遵循的規則,沒有生活或工作的框架,更沒有什麼比牠們還要龐大。唯一能宰制牠們的只有其生存環境,憑藉著駭人的體型,牠們能以毋庸置疑的力量,支配周遭一切。
羅斯柴爾德家族、史蒂芬.吉拉德、約翰.阿斯特、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喬治.皮博迪、朱尼厄斯.摩根、丹尼爾.德魯和傑伊.庫克,就是金融界的上古巨獸。早在資本市場建立起秩序與組織結構前,他們便已展開活動,也同樣透過自身的龐大規模與那遠勝他人的能力,宰制了當時的社會。
在這資本市場體系奠基的過程中,人們認為他們無法無天、殘忍無情、毫無憐憫。有時他們只是無意間踏出不祥的一步,就足以碾碎其他較弱小的存在。就像恐龍一樣,他們大而笨拙,並未真正開化,有時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以及對他人的影響,無論好壞。
阿斯特、范德比爾特和德魯,可能是最惡名昭彰的恐龍了,他們因待人惡劣和操縱他人而臭名昭著。無論如何,阿斯特在有生之年成為「紐約的地主」,積累了大量財富。范德比爾特是運輸業先驅,建立起航運業與鐵路帝國,以配合國家的發展。德魯是股票「摻水」(股權稀釋)之父,也將之實行得最徹底。
你可能會把這三人視為肉食性恐龍,都是靠吞噬他人血肉積聚起巨額財富(然後又失去它,在德魯的例子裡)。另一群恐龍則在沒有直接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創造並建立了一個經濟社會。羅斯柴爾德家族、吉拉德、皮博迪、摩根和庫克,可能被視為草食性恐龍。他們在推動進步的方式上溫和得多,但同樣有效。
羅斯柴爾德家的父親梅耶與兒子納坦都勤於工作,出身德國猶太隔都,後來成為全球銀行業的第一勢力。他們資助了國王、親王、外國與歐洲工業,並在時機成熟時,資助美國逐步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化國家。
吉拉德還真的是一名素食者,他資助了美國最早期的貿易發展,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首富。身為貿易商,他資助進出口的航行,也是美國最早支持中央銀行的人之一。庫克為南北戰爭提供了資金,也是第一位實現大額承銷案及其銷售的美國人。
皮博迪和摩根的總部都設在倫敦,他們承繼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創的事業,成為經濟發達的歐洲和急需現金之新興美國間的紐帶。皮博迪是第一個將歐洲資本注入美國州政府和早期工業的人;摩根則從一八六○年代開始,資助了美國鐵路業的蓬勃發展。
摩根也許是我們與現代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聯繫。他的鐵路融資開啟了一連串經濟發展,他還把這些發展的很大一部分轉移給他的兒子、他在美國的商業夥伴,J.P.摩根。你可以在第三章中讀到身為投資銀行家的J.P.摩根,他憑借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恐龍般的勢力。在華爾街還不過是條好一點的泥土路的年代,J.P.摩根以他的鐵腕支配了這條街。他超越了社會也超越了律法,用他提出的每一個新想法創造出結構。若不將他放在投資銀行家的章節,J.P.摩根也絕對夠格在本章中登場,他是最後的恐龍,或許也是其中最偉大、最強大的。
儘管這群「恐龍」超群不凡,但他們並非長生不死。他們做不到。正是他們創造的結構定下了他們的死期,使他們遭到淘汰;對於他們的極端存在,社會的反應是加以禁止,而這最終摧毀了他們。好比在J.P.摩根的勢力達頂峰之際,進步時代隨之來臨,這正是社會對數十年恐龍時代做出的直接反應。野心勃勃的上古巨獸認為自己可以在社會上從心所欲,的確,他們曾經可以。但隨著進步運動、老羅斯福、威爾遜與所得稅的興起,以及其他種種演變最終帶來的證券交易委員會,再也沒有人能擁有如此大的金融自主權了。
從如今的世界回望這些上古巨獸,我們已很難真的再感受到他們的存在。經過數十年的創新與對恐龍們的打擊,接著又是更多創新,讓恐龍們在幾十年間消失無蹤,從此只成回憶。
然而,在那尚未建立起金融秩序的時代,也是由於他們的存在,為我們開啟了金融秩序的濫觴。他們以龐然之軀踏平草木,在金融荒野中首先開闢出粗略的道路。他們掀起的金融戰爭規模之大,在如今的我們看來,彷彿是史前巨獸間的搏殺。這些鬥爭帶來的劇烈反響引發了追隨與反抗的浪潮,正如早期哺乳類動物學會避開這些史前巨獸,並從他們留下的東西中覓食。最終,這群恐龍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寬鬆道德規範的開端(無論來自正面或反面的典範)。數十年來,何謂好壞都根據恐龍的行為加以定義,許多人嚮往仿效他們成功的市場作為,激憤者則針對早期的政府控制煽動社會情緒。
恐龍的時代再也回不來了。偶爾還是有些異數想化身巨獸,但想這麼做的都撐不過來,箇中原由和史前的恐龍們無論氣候條件如何都活不到現在是一樣的。簡而言之,人類社會已不允許。今日,我們擁有明確規範的文明制度,用以保護我們的社會秩序,包括弱者與窮人,而我們的社會秩序不允許恐龍般的作為。也就是說,就像麥可.米爾肯,他是幾十年來我們見過最接近恐龍的人。看看政府是如何輕而易舉地將米爾肯送進監獄,而他犯下的罪名,相比起他規模龐大的垃圾債券融資活動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假如哪天尼斯湖水怪從湖裡出來,朝城鎮方向溜達,我們的有關當局會馬上找到理由採取行動,在其遠遠還沒接近人口稠密之地就把牠控制起來。如今的巨大野生動物已無法全然自由地行動,而恐龍們不正是巨大野生動物嗎?其實早在很久以前,你就連想當個小小的野生動物都沒辦法了。回想一九一一年,當最後一位生於荒野的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依喜從樹林中走出,人們把他抓了起來,送到博物館展示,幾年後他死於在荒野中從未接觸過的疾病。為避免破壞性的事情發生,當代社會需要對自由加以控管,再也不允許人們如本章所述的恐龍那般演化了。
所以,好好欣賞這些大而狂野的上古巨獸吧。他們是引領市場走向今日模樣的頭一批人物。
【摘文2】丹尼爾.德魯──轟轟烈烈卻白忙一場
週末時可以做做朋友,但一到週一,交情就拋諸腦後。丹尼爾.德魯就是如此。他沒有能說得上話的朋友──有朋友時,他就出賣朋友。這個目光閃爍的惡棍堪稱是華爾街的老虎,充滿力量、擇人而噬。但俗話說得好,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丹叔的遭遇正是如此。
德魯是市場上頭一個從事內幕交易的主力投機客。他不只是在股市買進賣出賺價差而已,他也是第一位我們如今所說的收購藝術家(takeover artist),利用股市作為取得控制股權的管道,打進企業內部,扭轉公司的命運。
本是個文盲和宗教狂熱分子的德魯,憑藉自身的詭計與直覺,在鐵路股上從事投機交易,特別是伊利鐵路。需要時就印公司股票來賣,嗅到獲利機會就突襲市場,陷入絕境就用上欺詐手段。「我還沒怎麼意識到就成百萬富翁了。」德魯這麼說。冷酷至極的他,甚至利用起自己令人羨慕的內部人身分。諷刺的是,一個這麼虔誠的人竟如此不老實。他甚至會偽造假的買單,到投機客們常去的餐館吃午飯,假裝不小心「掉了」這些票據,然後離開餐廳;一旦這些人開始追買──他知道他們會跟進──他就把能賣的都賣個一乾二淨!
每當德魯被追問有什麼「內線」消息(這種事常常發生),他最終都會鬆口,給出個假消息,還要求對方發誓絕對不可洩密。這個消息總是與德魯自己打算做的事完全相反。當然,一旦這投機客按照德魯的指示進行買賣之後,他也就藏不住祕密了,各種貪得無厭的卑鄙作手都會趕著上車。德魯則等著,用極大量的虛假交易單瞞天過海,最終如砍瓜切菜般狠狠衝擊市價,給自己帶來一筆可觀的獲利,也給投機客們上了(或許)有用的一課。下面這段話,可能就源自德魯的啟發:
股市是個讓有經驗的人賺到錢、讓有錢的人學到經驗的地方。
一八一二年戰爭期間曾入伍的德魯,在一八一三年從事牧牛工作時,學到了他的華爾街戰術。十六歲時,他在紐約州卡梅爾以巧舌如簧的話術,從當地農民那裡取得一批牛。他沒多少錢可以真的買下牛群,全靠賒帳,但從未真正付款。在他把牛群趕到曼哈頓屠宰時,偶然發現了「灌水」的好處──先喂牛吃鹽,然後在過磅計價前,給口渴的牛群喝水。
亨利.阿斯特等肉販對他的欺詐起了疑心,德魯於是轉往蒸汽船事業,在一八三四年買了艘破爛老爺船,宣稱自己也有蒸汽船航線了。他還在哈德遜河上以極低的船票價格搶單,迫使汽船大亨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花一大筆錢買下他的公司,因此被范德比爾特稱作討厭鬼。一八四五年,他成立了德魯羅賓遜公司,並在一八五七年恐慌前,加入了牛市和熊市的炒作行列。
一八五七年,德魯六十歲,他的公司也已經營十餘年。他不再是毛頭小子,但他的奸詐把戲和貪婪已準備好在市場上搗蛋了。於是,老愛引用《聖經》的德魯解散了公司,開始獨自操盤。也就在這一年,他以一己之力掌控了財務上已破產的伊利──他都念作「艾利」(Airy)。伊利董事會盡在掌控之中,讓德魯能輕而易舉地操縱公司股票,每當他賣空,就會印一批新的股票出來。他可以隨心所欲動用全部資源!九年後,德魯遇到嶄露頭角的市場作手,年輕的吉姆.菲斯克和傑伊.古爾德,偏偏這兩人也是他最終的對手。德魯喜歡他們,作為前輩,他在不知不覺間讓他們參與了自己的謀劃,教會他們自己的狡詐做法。
伊利之戰在一八六六到一八六八年之間爆發,德魯和他這兩位夥伴全力對抗他們的敵人──愚蠢地發起這場戰爭的范德比爾特。一開始時,范德比爾特大舉買進伊利,打算壟斷曼哈頓的鐵路;正當他認為自己擁有控股權時,德魯猛然出手,發起了空頭突襲。德魯融資給伊利三百五十萬美元,取得兩萬八千股未發行股份和三百萬美元的可轉換債券,接著倒賣到市場上。范德比爾特是典型的多頭,他大量買進,卻不知他買的是德魯的摻水股,如同他給牛隻灌水的老把戲。
開心的德魯曾唱道:「誰賣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麼買回、要麼坐牢!」偷印股票顯然比賣空容易多了。范德比爾特察覺到這是場騙局,於是讓他收買好的傀儡法官發布禁令,禁止伊利董事發行更多股票。但到頭來,古爾德也打點了幾個人,解除了禁令,並於隨後接掌印刷機,在市場上又拋售十萬股。
范德比爾特大怒,很快地,德魯、古爾德和菲斯克遭到通緝,同樣由范德比爾特收買的法官下令。為逃避逮捕,他們「跨境」到了澤西市。但一個月後,十年七十一歲的德魯開始想家。當他收到一張范德比爾特私下寫給他的紙條時,他很心動,上面寫著:「德魯,我厭倦了這樁渾事。來找我吧。」因此,當菲斯克和情婦在酒店裡嬉戲、古爾德試著用賄賂來撤銷對他們的逮捕令時,德魯悄悄返回,到范德比爾特的住處解決問題。范德比爾特和德魯達成協議,讓伊利的「國庫」賠償敗者的損失──范德比爾特並不關心錢從哪來。古爾德和菲斯克發現這筆交易後氣到七竅生煙,決定履行范德比爾特和德魯的交易,但同時也將德魯逐出伊利。他們暗自給股票灌水並對伊利發動空頭突襲,使其股價跌破德魯的保證金追繳價格,迫使德魯承擔損失,成功從德魯身上割下幾磅肉。說來諷刺,德魯這下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不過德魯還沒破產,他還握有約一千三百萬美元,依然是位作手。痛失金鵝又暴露了惡毒本性,使他招致華爾街同行們的猜疑。有一次,德魯就利用這股猜疑,讓一位過去的合作夥伴栽了大跟頭。他在自己大量賣空時提示對方,針對伊利的空頭突襲即將到來。儘管德魯否認耍詐,但這傻瓜依舊起了疑心,於是把德魯和自己鎖在德魯的辦公室裡,想看看在德魯無法交易時,市場上是否還有人倒賣伊利股票。素來應變機靈的德魯,腦筋動得比這多疑的傻瓜快得多。他假裝因對方不信任他而備感傷心,開始和對方激烈爭論,還憤怒地捶打起桌子。這傢伙根本不知道,德魯每捶一下桌子,就是在告訴他的經紀商賣出一千股伊利!
華爾街對德魯避之為恐不及,他的事業急速走下坡。古爾德和菲斯克假裝重新與他為友,讓他再次參與對伊利的聯合空頭行動,誘使德魯大量賣空。在最後時刻,他們反向做多,讓德魯有七萬股來不及回補,損失一百五十萬美元。當德魯求饒,他們哈哈大笑!而在一八七三年的恐慌中,這位七十六歲、反應變慢又不如以往在行的前牲口騙子,在鐵路股的投機中傾家蕩產。儘管這場恐慌是美國經濟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衰退之一,但要是在德魯的巔峰時期,他肯定能以快速應變和欺詐伎倆加以規避。可年屆七十六歲的他已太過遲緩。申請破產時,他的債務超過一百萬,資產卻不到五百塊。此後的餘生中,他做為一個華爾街的局外人和老家的瘋子,直到八十二歲逝世。當他重回六十年前在那詐騙了許多牧民的普特南郡,當地衰老的農民們(其中一位年逾百歲)還是緊咬他不放,要他償還陳年欠款。德魯為自己犯下的罪困擾著,默默無聞而終,當地報紙甚至都未曾提及他的死訊。
在很多方面,德魯都是個可悲的案例。他的妻子和兒子對他來說似乎相對不重要,也從未交過真心的朋友。他對社會沒有重大貢獻,只有創建德魯神學院(現為德魯大學)這項罕見的慈善事跡;他曾承諾為該校提供金援卻最終食言。如果他是吉姆.菲斯克那一類花花公子,或者他死時富得流油,那他八成會受世人鄙視,但他晚年慘況實屬堪憐。
他的一生可為我們帶來什麼教訓?從他犯的錯誤中,你能看到太多小時候母親教你的那些簡單教誨。像是接受良好教育,遵照規則行事──他沒有。在戀棧太久以前要懂得見好就收──他也沒有。又比如無法建立起牢固、長遠關係的人,難有什麼成就等等。而你母親可能沒告訴你(因為她從來也沒想到)的是:騙子終會受騙,老騙子還更容易上鉤。
【摘文3】湯瑪斯.威廉.勞森──「證券交易所裡的博弈是萬惡淵藪……」
有些人把失利看得很重。在世紀之交的華爾街,你的選擇有限:你要嘛成功、滾蛋、從五樓窗戶跳下,或者,採取報復手段。一九○五年,浮華又能言善道的投機客湯瑪斯.勞森,選擇了報復……
在那扒糞報導大行其道、大企業就是全美惡霸的年代,惡名昭彰的波士頓投機客,湯瑪斯.勞森走了霉運──華爾街讓他的五千萬美元積蓄,盡付東流。因此,急於找出新的賺錢契機的他,放下了身段,轉而搭上老羅斯福的反商潮流!勞森攻擊華爾街的大老們,統稱他們為一個「體系」。他猛烈抨擊他們的作風、主事者以及他們對大眾的漠視。他鼓吹:「證券交易所的賭博是萬惡淵藪,而這萬惡淵藪是可以被摧毀的。」他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宣傳運動,好來破壞這個體系──而且,巧合的是,他還因此重新致富。「廣大人民」真的相信了他的作為,甚至資助了他的這場「聖戰」──這讓他再次大獲成功。
「我唯一的手段就是宣傳。這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勞森是個真正的宣傳家,連話語都充滿炒作。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和大膽的演說家,性格充滿活力,也能頃刻做出決策。一九一二年,他為《大眾雜誌》撰寫了兩部轟動一時的系列文章《瘋狂的金融》和《補救辦法》。在他的宣傳戰中,他用著憐愛、溫柔的語調,生動描述了他的老密友標準石油集團的內部陰謀,即使是最頑固的聽眾也都被他擄獲。睜著濃眉之下那雙熱切的灰色大眼,讓他看來十分犀利。他輕易地讓人們相信了華爾街的邪惡行徑──而他的人生抱負就是讓大眾從「體系」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並消滅標準石油。多麼了不起的品格啊!
手上戴著枚大鑽戒,扣眼上飾有藍色矢車菊,在勞森三十二年圈內人士的職涯中,他始終保持自己充滿戲劇色彩的風格。一八五七年,他出生自一個來自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的移民家庭,在波士頓附近平凡地成長。十四歲時父親去世,他就在州街一家辦公室擔任助理。兩年後,年僅十六歲的他已成為了一名成熟的操盤手,帶著自己的十三名會員做投資,還曾透過投機鐵路股賺進六萬美元。
之後,勞森入股了一家持有市政契約的天然氣公司。接下來,他就反覆賄賂市府官員,先提案與公司解約,而後再否決動議,好讓他操縱交易。每次動議解約,天然氣公司股價就會暴跌,勞森的團隊也跟著做空,賺得盆滿缽滿──然後,一旦動議被否決、契約續簽,他們又會搭上股價上漲的順風車!但當解約的動議意外獲得批准,暴跌的不只是股價,也包括勞森的獲利,最終只剩下一百五十九美元!然而,年輕而樂觀的勞森坦然接受他的失利,用僅剩的利潤請朋友們吃吃喝喝,還把最後五塊錢給服務員當小費,就此翻開新的一頁!
然而,這新的一頁並非全然無瑕──至少以他自己後來的標準來看是這樣。二十一歲時,勞森結了婚(逐步成為六口之家),開了自己的經紀公司「勞森阿諾公司」。他為紐約的金融家們做經紀商和推銷商,九年後賺到人生中第一個一百萬美元。作為一個依舊在大規模投機的激進多頭,他成為波士頓最出名的市場賭徒。而後,在為一位客戶爭奪灣州天然氣公司的控制權後,勞森的作風吸引到標準石油公司的注意。沒過多久,他就成為標準石油將其銅礦產業整合為合併銅業公司的首席經紀商。到了一九○○年,他坐擁價值六百萬美元的波士頓莊園,據傳他的身價更將近五千萬美元!勞森很享受這樣的生活,用各種奢侈品把自己團團簇擁,像是「勞森粉」,一種專門培育而出、要價三萬美元的粉色康乃馨,他後來辯稱這是種「商業投資」。一九○一年,他甚至和當時所有百萬富翁一樣,建了一艘遊艇去參加美洲杯帆船賽,不過他的船遭到禁賽,讓他很是不滿。
但真正讓勞森(以及他的荷包)徹底失控的,其實和發生在大多數人身上的類似,也和當初發生在他那六萬美元盈利上的沒什麼不同。他把太多資金押在單一標的上,甚至還借錢投入。當他的巨大部位遭遇空頭襲擊,在市場上押錯了邊,勞森才發現自己頓失鉅額財富。這下他可是真的痛不欲生,也因此開始了「改革」。他跟上了世紀之交的黃色新聞氾濫與老羅斯福的改革浪潮,毫不容情地痛斥全美股票市場的罪惡;為了增加曝光,他寫下《瘋狂的金融》,並稱之為「第一部對這浪漫的金融圈聖伯納暨絞殺巨蟒之混合體的逼真刻劃」。就個人觀點,我是看不懂他在說什麼啦。
但關鍵的事情來了:他在全國性報紙上刊登了昂貴的整版廣告,敦促公眾支援他突襲「體系」企業。勞森所謂「體系」,指的其實只是標準石油及其勢力範圍,他錯把標準石油視為美國整個金融體系的核心力量。當時的標準石油是真的強大,但也沒比其他幾個托拉斯(或者說J.P.摩根)來得強大到哪裡去。然而對勞森來說,問題全在標準石油,也就「體系」身上。
有一次,就在標準石油旗下多位要角,試圖透過合併銅業建立起一個「銅業托拉斯」時,勞森開始把合併銅業吹捧為有價值的股票,催促公眾購買。該年稍晚,就在他的忠實追隨者進場搶購、把合併銅業推到嚴重溢價之際,勞森卻在股價崩跌前反手倒賣!這傢伙還好意思聲稱自己站在「大眾」這邊?當《紐約時報》於一九○八年質問他時,他坦承自己「賺了幾十萬」。接著,為了擺脫他的罪惡,他登了更多廣告來建議他的肥羊們,「把合併銅業的股票全部賣掉,因為它會從八十塊跌至三十三塊」。結果就是,銅業股暴跌。合併銅業在三天之內跌到五十八美元,而就在股價跌至谷底那天,勞森命他的經紀商重新進場──能買多少合併銅業,就買多少!
當人們奚落他的行為,他便高聲道:「哦,你們這些只有蚯蚓智商的蠢貨。難道沒看出我是故意出紕漏來作弄這體系的嗎?」可以預見的是,他在每一次「錯誤」的預測後,都會打著「我回到賽場,是為了拿回我為這份志業付出的數百萬元」的幌子,重返市場。勞森要麼是個出色的陰謀家,要麼就是個扭曲的鬥士。不管他到底是什麼,他從不明說,只是一個勁兒宣稱:「我的努力僅為一個目的,就是摧毀高成本的生活,絕不是為了一己之驕傲而在文學藝廊耍什麼嘩眾取寵的把戲。」就個人觀點,我依然看不懂他在講什麼。
像勞森這樣的故事太常出現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自詡社會問題狙擊手的人,針對華爾街大加斥責。勞森的不同之處在於他足夠懂行,能在譴責華爾街的同時,也從華爾街上獲利。實際上,勞森並不討厭市場──「相反地,它應當成為文明人的商業機制中的重要因子之一,而當它不再是個賭博場所,這點才能得以落實。」勞森如此寫道。他實際上討厭的是,華爾街上大部分的錢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他並非其中之一。但這就是資本主義,對吧?……
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呢?正如勞森所認為的那樣,媒體和宣傳的力量真的太過強大,你需要對你讀到的東西抱持懷疑。儘管現今的證券法對許多投資專業人士加以規範,但在美國,沒有什麼能規範其他人的言論自由,而某人說的話可能有其隱藏目的,監管機構卻對此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