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魔戒 沙丘 大谷翔平 蝙蝠俠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 惶然錄 德川家康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生活館>藝術美學>其它> 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

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

Anthropology of Creativit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aiwan

出版品牌:遠足文化

作者:王嵩山

ISBN:9789865787264

出版日期:2014-02-12

定價:NT$  320

優惠價:75NT$240

促銷優惠 |

3月全站優惠|單書75折

3月全站優惠|五本7折

3月全站優惠|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不只是「豐年祭」和「歌舞」,
原住民藝術比你知道的更豐富、更精采…
 
「原住民藝術」是什麼?
臺灣原住民族有哪些藝術形式?
原住民藝術有哪些特殊性、重要性與價值?
工匠的技巧與藝術家的才能之分界線在哪裡?
在藝術的表現上,部落的生活方式扮演什麼角色?
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和當代藝術有什麼關係?
 
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非常多樣化,且具有極高的獨特性,表現出有別於漢人的藝術(或美學)經驗。雖然,自日據時代以來原住民社會變遷非常快速,文化流失、社會解組的情形屢見不鮮,但是原住民族的藝術形式依然體現極為強韌的生命力;不論在部落或是都會地區,當代原住民族的藝術創造活動不但持續下來、而且日漸蓬勃。事實上,各族以不同於其他族群的創作方式,詮釋其多采多姿的世界。在文化遺產消逝的時代,藝術創作形成新的社會力。
通過藝術人類學的途徑,本書探索原住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創造力行為。一方面嘗試說明了解、欣賞「異文化」及其獨特的藝術成就和美學觀的可能角度,另一方面則闡釋創造力的社會文化建構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construct of creativity)。我們將在整體的社會文化脈絡中,詮釋臺灣原住民藝術既具普遍性又富涵多樣化的創造力根源,描繪各個不同族群、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之特色與獨特的美學價值,理解當代社會原住民族的文化遺產與新藝術創造和新文化機制(博物館、美術館和策展人角色)運作的關係,標定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美學在整體「臺灣價值」中的角色與地位。
為了達到上述的要求,本書整理日據時代以來的原住民族藝術相關研究文獻、並配合博物館人類學(當代原住民藝術工作與藝術行為等面向)田野調查工作,藉以呈現見諸於原住民族藝術現象中的文化與創造力、原創與模仿、群體表現與個體表現、傳統與變遷等社會事實之基本性質及其之間的關聯性。
 
傳統原住民藝術的發展是以日常生活的工藝為基礎,更涉及材料知識的掌握。現實的
部落生活不只是靈感的來源,生活週遭的材料更是想像具體化的素材。再說,過去的
文化遺產如神話傳說、技術起源、重大歷史事性、祖靈與親屬的聯結、宇宙的知識成
為美學經驗的基底。
 
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創作極為多樣化。不同的藝術形式或類別,往往有特殊的社會文化體系為背景,社會文化體系與內涵是個人創作的泉源。在當代臺灣社會展露頭角的原住民藝術,漸漸地擺脫原住民的藝術不過就是制式化的「豐年祭」和「歌舞」的刻板印象。
 
泰雅族鮮豔的織布及刻畫排灣族故事的布畫,傳統的排灣版雕正面直視的勇士與百步蛇圖形告訴我們,排灣族頭目家門口曾經是如何風光。不論是蘭嶼海灘上達悟(雅美)族的拼板船、或是縮小比例漁船,不只透露捕捉飛魚的漁團組織法則,更刻劃達悟(雅美)人的造型能力。
 
近十幾年來,原木立體雕塑、布畫與拓印是年輕的原住民新的嘗試。有時候生活物件被放大成巨型的雕塑,而傳統的「原住民圖像」也出現在各種場合。傳統生活、神話世界、部落人物,是原住民藝術家取材的重點。原住民藝術家運用不同的方式,再現各族神話、起源、歷史事件、權力、祖靈與超自然力量等文化真實。藝術創作的技巧,反而不是當代原住民藝術家追求的目標。與深刻的文化過去相連結的原住民族藝術,已成為重要當代藝術運動。
 

*******************************

 

●本書入選第66梯次好書大家讀

 

*******************************

作者簡介 |
王嵩山
臺灣澎湖人。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兼任教授。
先後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研究員、展示組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創所教授與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關渡美術館館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博物館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

書摘 |
作者序
創造力是一個神奇的場域,其本質是無邊無際的想像之連結(connection)。古典人類學認為藝術是人類生活四大範疇的附屬品,無法成為一個自主的領域。隨著文化思潮的演變,文化觀念的創意性質之動力突顯出來,更成為創造文化形式的載體。對於事物之間創意性的連結之研究,挑戰物質與非物質、藝術語言與藝術思惟、藝術表達與社會制度二分的窠臼。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組織變化極為劇烈。但是,從強調族群認同、重視文化形式的1980 年代起,原住民族群藝術的發展,開始呈現出積極的、活潑的創造力。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在小部落或大都會、視覺(造
型)藝術或表演藝術的表現,原住民創作活動日漸蓬勃。各族的藝術家、藝術團體,以不同於其他族群的方式,詮釋其多采多姿的生活與生命世界。
 
原住民的藝術創作,雖然已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出現,我們對於臺灣原住民的認識仍然是有限的。不只如此,表面蓬勃的藝術活動,隱藏不少文化偏見與社會困局。藉由了解、欣賞其多采多姿的族群藝術表徵,是認識原住民族的有效途徑之一。
 
藝術表現固然不是脫離脈絡的現象,解讀藝術也非某一單純因素的探討。要了解原住民各個不同族群、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之特色、獨特的美學價值,我們必須檢視社會文化脈絡的性質。本書不但嘗試說明了解、欣賞「異文化」及其獨特的藝術成就與美學觀的一個可能的角度,也試圖探索臺灣原住民藝術的創造性與文化、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通過這樣的途徑,我們書寫原住民藝術中,有關文化與創造力、原創與模仿、群體表現與個體表現、傳統與變遷等文化現象,並進而討論這些社會事實的意涵及其之間的關聯性。
 
 
藉由臺灣原住民藝術相關研究文獻與資料,配合當代原住民藝術工作與藝術行為等面向的田野調查工作,本書描述「當代」原住民藝術所依據的「傳統」,說明特定族群藝術的發生、變化,不但以其社會體系為基礎,也受文化概念所侷限。而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原創性,除了受到追求個人美學成就之趨力的影響之外,更與相關文化議題之社會需求互動。藝術成品、藝術活動在追求文化認同、促進部落產業發展、複製被威脅的社會體系方面,都扮演一個主體性的角色。
 
如果本書具有參考價值,主要的原因在於相關的研究與文化實踐的成果。陳奇祿教授的早期研究,奠定了臺灣原住民藝術研究的基礎,缺少了他的業績的引導,對於原住民藝術的了解將有所侷限。
 
藝術家等個人或單位,都提供不少啟發性的資料與觀念。他們是:撒古流.巴瓦瓦隆、馬躍.比吼、拉黑子.達立夫、優席夫、古流、高德生、哈古、魯拉登.古勒勒、Basue-Yakumangana、海舒兒、潘坤、峨格、達鳳.旮赫地、不舞、王昱心、烏滾、尤瑪.達陸、馬浪.烏瓦日、阿拉斯、原舞者、布農文教基金會、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遠足出版社呂學正執行長親自編輯務求完美。謹此敬致謝忱。
 
考試委員巴舒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教授,優游原住民族的神話與文學領域、卓然一家之言,書稿既成、渥蒙百忙之中賜序,非常感謝。
筆者感謝內子世瑩。她既是首位又是一再捧讀的讀者,本書圖文字句通過她同情的梳理,才有機會更親近原住民族的創意。
王嵩山
---------------------------------
推薦序
盤點、鳥瞰與前瞻臺灣原住民族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藝術在清國時期殆無清晰資料可以檢索,當時官府以遵服教化、服事徭役、輸納番課與否而界定其為生、熟之「番」,「生番」並以土牛、隘勇線阻隔;對於居住山地及昔稱後山的「生番」向以野蠻、凶悍視之,如郁永和嘗言:「巢居穴處,血飲毛茹者,種類實繁,其升高陟巔、越菁度莽之捷,可以追驚猿,逐駭獸。恃其獷悍,時剽掠,焚廬殺人;不知向化,真禽獸耳!」官軍遇之,剿滅之不暇,或能防能阻,侷限其禍患;至於「熟番」則期待「化以禮義,風以詩書,教以蓄有備無之道,制以衣服、飲食、冠婚、喪祭之禮,咸使愛視敬長遵君敬上,啟發樂生之念,潛削頑愍之心」(《裨海紀遊》)。在這樣受到卑視的環境,部落即使存有「藝術」,亦難入官方文書。
 
日本時期,達成了全面控制的形勢,總督府大肆鎮壓綏靖抵抗的部落、掠奪土地與所有山林、水利、礦物等資源,卻也派遣各類傑出的專家到臺灣進行調查,也深入各地的原住民族部落,此時散居不同族群的文化內涵與表徵開始受到盤點、登錄,結合著工藝技巧與實用功能、神聖意義的雕刻、陶塑、圖繪、編織、生產器具等,與口說故事、歌謠、禱辭、咒語以及社會組織形式、系譜、儀式等盡皆納入當時清查與詮釋的清單,務明其形制、意義、功能,作為控馭宰制的基礎。科學的識別導入新的價值觀點,原先被視為野蠻粗野的部落物件,開始被送入博物館、學校展示,文化與藝術研究者、蒐藏家們也進行各類物件的索取、價購。這是在臺灣、日本各地博物館典藏目錄收藏原住民族文物的嚆矢。
 
二戰結束,「山地平地化」、「山地現代化」以及系列的「生活輔導與改善」、「改良風俗」的計畫、辦法以及同化的教育政策,與當時藉著文化真空時期進入部落的西方宗教,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認同產生巨大而劇烈的影響。各種原有儀式、規範、禁忌與價值在這個時期快速遭到遺棄,連用以詮解自身文化的語言也日益凋殘。弔詭的是此期間正是部落文物遭出讓、賣出、盜竊的高峰。
 
迨 1990 年代,多元文化思潮與本土自主意識覺醒,讓原住民族社會得以重新思考自身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國家法制的改變與支持讓這樣的尋根與復振行動成為20 世紀末期最明顯的轉折。惟在部落清查本身文化資產之際,愕然發現,許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只能前赴大都會、甚或異國的博物館展示架上一睹其形象。
 
21 世紀,走出部落的族人更多,行腳更遠,視野更為廣闊,原住民藝術家們也不再自我限縮於昔日工藝觀念與技術原有的窠臼,而今原住民族的藝術已然重新被定義。不同的作品藉由各種蘊藏著族群特質的造型、圖紋、色彩、聲音、影像、織法等,連結於文化傳承、商業交易、創意展示、跨國交流等場合,展現獨一無二的姿態。
在鄒族得名 Pasuya 的王嵩山這些年來,出入文化人類學、博物館學、戲曲學等領域,加上部落田野無數,讓他得以充分掌握臺灣原住民族藝術內蘊與發展脈絡;他認為「藝術的發展受到社會性質的影響。不同的社會體系,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面貌」,「工藝表現在文化意義與社會組織的脈絡中,與技術、知識體系與意識型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從而解釋何以臺灣原住民族能創造繽紛多采的藝術世界。在探討原住民族藝術的趨勢時,嵩山提到「傳統成為文化資產」、「追求文化理解與認同」、「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體的創作觀」、「探索原創藝術」、「意象挪用與拼貼」、「藝術的再脈絡化:族群、社區與藝術」等,除了點出趨勢走向,也在提醒族人,藝術終究無法自外於民族的文化與生活的情境。
 
研究之廣、之深與寫作速度之快俱皆令人敬佩的嵩山,又將出版新書《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我已不知這是他的第幾號著作;不過有幸成為嵩山此生的學友與此書最早的閱讀者,我特別強調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榮枯與統治者政策的關聯,呼應他對藝術變遷與發展的看法。這是深度理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內涵與時空脈絡的嚴謹著作。不蹈虛空,用許多的實例逐一闡明,讓人如臨藝術作品及其脈絡之現場。遇此佳書,誠樂為之序。
 
Pasu"e Poiconü(浦忠成)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WWT0019

商品條碼EAN:9789865787264

ISBN:9789865787264

印刷:彩色

頁數:176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細野晴臣與他的七位錄音師
愛在三部曲25週年-限量手工精製典藏版: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愛在午夜希臘時,經典全劇作+精美劇照
音樂之戰:奪回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
只要那裡有一種激情:波德萊爾論漫畫
台語片第一女主角—— 小艷秋回憶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