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近代生物學的歷史,有三個顯眼的符碼:雀鳥、果蠅、上帝。雀鳥,是田野自然研究的傳統,隨著十九世紀航海帝國的擴張,深入全球蠻荒地帶,以破碎的地層化石,拼出生命起源的故事。果蠅,代表二十世紀的實驗生物學,科學家穿著白袍研究基因與染色體,揭開細胞蘊藏的生命密碼。上帝,曾經是自然科學不可或缺的背景,今日的學校卻不得不考量宗教自由與科學教育的平衡。愛德華‧拉森以清晰易讀的文字,串起各相關學科,圍繞著演化論勾勒出生命科學的知識地圖。 拉森從十九世紀早期關於演化這個觀念的理論、達爾文與華勒士輝煌的突破、華生與克里克令人驚訝的DNA雙螺旋發現,一直談到今天新達爾文綜合理論的勝利,以及社會生物學的興起。整體而言,拉森將焦點置於相互合作或競爭的科學家、探險家以及其他科學界奇人的生活與事業上,這些人物包括居維葉、拉馬克、達爾文、華勒士、海克爾、高爾頓、赫胥黎、孟德爾、摩爾根、費雪、杜布然斯基、華生、克里克、漢米爾頓與威爾森等等。
《災難來了怎麼辦?災難應變SOP》作者 林志豪 熱情推薦 居家防災和買保險一樣,大部分都是買心安的 ——災難來時便變成無價之寶! 生活中的災難可大可小: 宵小強盜、缺水斷電;病痛、破產、風災水災甚至核災…… 想保護自己與家人安然度過威脅, 你會需要一本終極、簡單而且「能」用的指南—— 有看有保庇,讓你在災難下比別人少恐慌三天、早復元三天。 ※隨書附贈隨身攜帶型防災小冊,輕鬆掌握防災關鍵! 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世界都輕鬆地運轉著,你們一家人的食物儲藏室內有存糧,頭上有屋頂保護,腳下踩著穩固的土地。不過世界是個變幻無常的地方,地震海嘯會徹底摧毀整座城市、恐怖行動會破壞家園建物、瘟疫會無預警奪走生命。世界隨時會變得致命,沒有人絕對安全。 若明天會有颶風侵襲鎮上或有核子反應爐熔毀,你們一家人準備好應變措施了嗎?若發生緊急事故,你有預想到會發生什麼情況嗎?不管多嚴重,你知道該怎麼應變嗎?本書能協助你規劃實用的防災計劃,解決人類的14項基本需求。各位將學會:在家中躲避輻射災害;貯存食物;處理醫療事故的急救技術;預先規劃,做好財務準備,以防遭逢重大災難;做好防備,用必要的措施保護自己與孩子。 作者曾服役於陸軍,目前在美國航太總署擔任工程師。本書是作者經過周詳研究後撰寫的,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防災指南,家家戶戶都該有一本,好好研讀,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以防發生不測。
丟出球後,球會一直滾到什麼時候才停下來? 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裡的? 為什麼羅盤的指針總是指向北邊或南邊? 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其實都跟物理現象息息相關! 一次學會物理知識 ●什麼是「能量」?哪裡找得到「能量」呢? ●靜電跟閃電都是「電」嗎?他們是怎麼產生的? ●為什麼普通的金屬碰到磁鐵後也變得有磁力?磁鐵跟一般的鐵有什麼不一樣? ●全世界跑得最快的光是怎麼前進的?光只會直直地往前走嗎? 向偉大科學家學習物理 在四百多年前的義大利的某個小鎮裡,有個叫做伽利略˙伽利萊的科學家。他每天都在自己家裡做一些古怪的事,比方說從高處把球往地上拋、或是測量球能夠滾多快多遠,然後把觀察到的結果寫在筆記本上,接著不斷地將那些數據計算再計算。 為什麼伽利略要做這些讓人難以理解事情呢? 曾經有位賢著說:「重的東西比輕的東西更早落地。」可是伽利略不管怎麼想,都覺得這個觀念是錯的。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他製作了一個很重的鐵球跟一個很輕的木球,然後把它們從高的地方拋下。可是球掉落的速度太快,沒辦法確實地觀察。於是他又製作了一個非常長的木板,把木板放得斜斜的,再從上面慢慢地讓球滾下來。 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想法!雖然你們可能會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不過請你們想一想:讓球在空中往下掉,以及讓球在斜板上慢慢往下滾,是相同的事情嗎?看起來完全不同吧?但是伽利略卻發現,讓球在空中往下掉以及在斜板上往下滾,原理是相同的!伽利略把一件原本很難觀察的事,變成簡單的實驗;雖然只靠觀察還是無法了解大自然全部的秘密,但伽利略卻找到了簡易的辦法讓我們能更瞭解大自然一點。 伽利略滾動了鐵球、鉛球與木球等各種球類。不管是重還是輕,測量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雖然教科書裡寫著「重物比輕物更快掉落」,但伽利略卻藉著實驗,發現不管是重物還是輕物,掉落的速度都是一樣的!他不僅利用實驗證明教科書是錯的,也發現了教科書裡沒有的東西──神奇的「慣性原理」。 本書特色: ◎結合故事和知識,最簡單易懂又有趣的物理故事書。 ◎每一篇都有詳細美麗的插圖,可以一邊看圖一邊學知識。 ◎範例貼近生活,讓孩子可以從身邊的各種現象學起,輕鬆吸收物理知識。
恐龍為什麼會滅絕?為什麼會有地震? 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可愛插畫, 讓孩子輕鬆了解我們的家──地球的奧秘! 學科學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次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作者感嘆於學生物的教科書都比較無聊,只是講了幾個重點就要讓學生記得。於是長大後,立志要寫出有趣又有故事性的書,讓小朋友以及家長都可以從中獲得琳瑯滿目的知識。書中並穿插好看易懂的插圖,讓讀者可以一邊欣賞美麗的圖畫一邊學科學。 一次學足地球科學知識 1.為什麼高山上會有貝殼跟魚骨頭的化石?化石又是怎麼形成的? 2.你看過土地的剖面嗎?那一層層不同顏色、質地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3.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為什麼夏天的白天比冬天長呢? 4.有的雲長得像冰淇淋、有的雲長得像羽毛,為什麼雲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形狀呢? 向偉大的科學家學地球科學 很難想像吧,沉重又巨大的陸地怎麼會「漂移」呢?1900年代初期,地質學家韋格納研究世界地圖時,意外發現非洲大陸西邊和南美洲大陸東邊的形狀竟然可以連接起來!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他研究了這兩個地方的恐龍化石和岩石種類,還探測了當地的古老的煤炭層和冰河地形以得知積年累月以來的天氣變化,終於證明這兩塊大陸從前是相連的!但是韋格納驚人的理論不被當時保守的科學家們所接受,因為他還無法解釋是什麼讓陸地移動的,於是他前往格陵蘭,想要解開陸塊漂移的秘密,卻在途中發生意外,葬身在冰天雪地中了。
如果達爾文現在還活著,他會如何解釋目前人類的行為? 一本顛覆你我想像及觀念的生物社會學鉅作 為什麼人們喜歡吃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食物? 為什麼健康的飲食難以滿足口腹之慾? 現代女性的性自主現象是人類演化的倒退?還是人類生物性的表現? 為什麼男人喜歡挑選伴侶? 為什麼藝術對於人類的存活與幸福這麼重要? 牛排與巧克力、英雄與恐怖份子、人生的意義……都可以用進化論來解釋? 演化論將會…「在自然科學領域引發一場備受矚目的革命…,人類獲得精神力量與心智能力都必須經由逐漸轉變的過程,這也是心理學研究的新基礎。」──達爾文,「物種的起源」(1859) 生物的演化是不爭的事實。自達爾文提出著名的「演化論」以來,一直都是生物學界的重要討論話題,甚至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然而演化論是否能夠解釋人類社會的各種行為呢? 如何解開人類行為之謎?達爾文學說就是密碼! 本書從對人的尊重與肯定出發,用爆炸性的觀點,同時也從物質感官的角度探討人類在飲食、性行為、藝術創作以及恐怖攻擊等各方面的現象,重新為我們呈現達爾文革命,闡釋人類的演化如何影響現代的生活。並且用一般大眾都能理解的方式為我們指出,哪些平常生活中的現象與行為可以在達爾文學說中找到解答,換言之,達爾文的演化論是解決當代文化問題的關鍵。 l 人類的本質-一個陌生的世界? 探討人類的行為方式有其共通的生物性基礎,為什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會不顧正確飲食的建議?為什麼男人喜歡挑選伴侶?為什麼人們會為了群體而犧牲奉獻? l 藝術是秘密武器 討論人類所擁有的特點,諸如文化、藝術與宗教,為什麼藝術從二十萬年前至今,藝術在人類生活中仍然相當重要?宗教如何從藝術中產生? l 演化的策略 探討人類的自由意志與人生的意義,並從生物學的角度評價當代人類的生活條件,以及可以有哪些具體應對與處理的可能。
當人們扔掉的食物比吃掉的還多,我們正對地球進行無聲的施暴…「如果任何人糟蹋所擁有的食物,那他根本沒有資格擁有它;一個人要是任意地讓家裡的水果爛掉、鹿肉臭酸,破壞自然法則的他,極有可能受到懲罰……」-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你知道嗎?最佳賞味期限≠保存期限,但人們經常在最佳賞味期限到期後就丟掉食物。全世界用於栽種食物的灌溉用水,足以滿足九十億人(二○五○年的預計全球總人口數)的家庭用水需求(每人每日兩百公升)。比起將這些食物用來做厭氧消化(將沼氣轉化為電力,英國政府偏好的方式),透過餵食人類浪費的食物給豬隻,可以減少兩倍到五百倍之間的二氧化碳;但在歐洲法律規定之下,這樣的做法是禁止的。而相對地,在日本、南韓及台灣則是強制的。英美及歐洲等國所浪費食物的四分之一,可讓全球近十億的飢民遠離營養不良。當農田取代停機坪和水泥地,成為最強勢的自然景觀侵入者,驚人的滅林過程對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造成負面影響,以至於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二五%,未來人類或許根本沒有可以餵飽自己的能力!
美國排名第一 紐約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 創辦人瑞赫德.庫蘭特送給高等數學人才 一本從代數到微積分的系統性數學學習書 1941年出版至今,仍在Amazon.com獲得4.5顆星好評 《數學是什麼?》是一本為初學者和學者、學生和老師、哲學家,和工程師而寫的數學名著。自1941年出版以來就得到包括愛因斯坦、赫曼.外爾 (Herman Weyl) 等一代科學大師在內的一致推崇。兩位原作者如今都已辭世,不過後繼有人。1996年在著名數學家伊恩.史都華手中把原著中多個相關的數學主題帶到切合當前的發展水平,因而有現在的第二版。通過平易近人,引人入勝的描述,這部閃爍出兩代作者才華的鉅著,把「反映出人類積極的意志,深思熟慮的推理,以及在美學上盡善盡美的祈求」的數學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數學是什麼?》文情並茂地給我們報導了一個非凡的故事,為我們對數學的瞭解打開了一扇窗。
如果世界上沒有森林,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雲海是怎麼形成的? 什麼是森林界線? 為什麼森林不用施肥就長得茂盛? 台灣最長壽的樹木是什麼?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 台灣最早興建的森林鐵路是哪一條? 「年輪」是怎麼形成的? 為什麼高山的花朵特別鮮艷? 銀杏為什麼被稱為「樹木活化石」?…….. 許多人可能常常外出踏青,到山間享受森林浴,卻不認識出沒在山野間的生物與周遭的一草一木,也不曉得其實森林生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環境教育在臺灣日漸受到重視,然而一般人對森林生態與森林保育的了解卻是相當薄弱。因此農委會林務局與遠足文化合作出版的《你不知道的森林》,特別挑選六項森林生態主題:「森林生物」、「森林生態」、「森林景觀」、「森林功能」、「森林與人」、「森林經營管理」,每個生態主題以獨立篇章,規劃出一冊內容豐富、完整的森林經營知識問答集,是讀者認識森林、親近森林的最新出版、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240個常見問題,600張精彩插圖照片,完整呈現森林萬種風情! 生動問答、圖文並茂,輕鬆探索台灣森林奧秘! 有別於一般的知識書的文章式敘述,本書採用「森林知識問答」搭配「百科圖鑑」的編輯方法,匯集台灣由北至南、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包含240個森林相關知識,以趣味性的問句標題,引起讀者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好奇心,進而從書中瞭解森林經營保育知識。透過各式各樣的森林知識趣味問答,以及精彩、生動的台灣森林實景照片與常見動植物特寫,完整呈現森林的環境、功能及動植物生態,一舉解開森林奧秘,讓讀者輕鬆認識台灣豐富且多變的森林生態系。 涵蓋森林六大主題知識,透視台灣森林多元面貌! 本書蒐集森林六項主題: l 森林生物:森林孕育許多動植物,其中包括臺灣特有生物。 l 森林生態:森林也會碰到許多危機,如病蟲害、森林大火、人為帶來的威脅等。 l 森林景觀:森林景觀千變萬化,熱帶雨林、紅樹林、檜木群、楓葉林、湖泊雲海,帶給你我不同的視覺饗宴。 l 森林功能:森林的功能包括哪些?森林如何調節氣候?森林帶給人的功能,不僅於製造氧氣和芬多精而已。 l 森林與人:森林帶給人類的不只是自然的面向,還賦予產業發展,其互動的過程對人類的生活造成許多影響。 森林經營管理:舉凡造林、保育、休憩、旅遊,皆是森林帶給人類的附加價值,你知道多少?
地球之所以孕育多采多姿的生命, 並非是出於幸運的一連串巧合。 根據自然界的物理與化學定律, 地球初生時的環境條件, 必定會讓無機物彼此作用, 逐漸譜出生命的旋律。 生命的起源、基因、細胞、演化、生物多樣性、人類的出現、腦、意識、社會、環境、生命的未來、生命的意義、缺少生命的後果等等主題,市面上已有許多相關的專書,然而沒有任何人同時討論上述所有問題,因為沒有人可以同時精通其中一個或二個以上的問題。然而,德‧杜維憑藉深厚的生化學研究底蘊,大膽結合各方不同學門的研究,嘗試提出通盤的理論,解釋生命何以在地球上出現,我們在宇宙中又佔據了什麼樣的地位。 此書的重要準則之一,是將生命當作一種自然過程,生命的起源、演化和表現,同樣受到支配物質的規律所支配,包括我們人類的生命在內。德‧杜維反對三種「論」,第一是生機論,生機論認為生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由某種帶有生命力的精神賦予它生命;第二是目的論或神學論,主張生物形成的原因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第三是創世論,意味著完全接受聖經的解釋。他在本書裡面提出的論點,讓地球上生命發展的每一步驟,都能利用物理、化學的直接原因來解釋。
未來決定於當下我們對自身的理解,資訊世代絕對不可忽略的一本書。 人類從食物採集者變身為資訊採集者。──麥克魯漢 我們當前的生活被臉書、Google、手機、電腦、網路層層穿透,層層包圍。人與資訊科技的交融共生顯然還會以更快的速度進展。這令人眼花撩亂的一切究竟從何而來?對於人類甚至整個世界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資訊氾濫、資訊過多妨礙知識吸收、資訊疲勞……這都是常聽到的抱怨與警告。然而這已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提出類似看法,歷史上每一次的技術創新,都會引起社會的疑慮與討論。 我們身處於演進迅速的資訊時代,無論你是科技的樂觀者、憂慮者、反對者,都應該看這本書! 資訊演進史中某些關鍵人物建構了我們當前對於「資訊」的理解:巴貝吉,第一臺機械計算器發明者;艾妲.拜倫,詩人拜倫早逝的聰慧女兒,也是世上第一位真正的程式設計師。還有核心人物如摩斯和圖寧,以及資訊理論發明人夏農。 資訊時代真正的突破性進展來自1948年貝爾實驗室一位年輕研究員的論文,這個名叫夏農的青年替「資訊」下了明確嚴格的定義,並發明「位元」一詞做為資訊的基本單位。如同牛頓將「力」、「運動」等向來含糊不清的詞彙變成可以用數學精確表達的概念,造成物理學的空前躍進一樣,資訊科學也從此一飛沖天,席捲整個世界。 但資訊的故事並非始於1948年,本書更往前追溯,述說數位時代之前,人類史上各種儲存資訊、處理資訊以及傳播通訊的方法和工具。 作者從非洲會說話的鼓聲開始,一路從口語詩歌和文字之間的鬥爭、蒸汽時代的計算機與運算程式、電報與摩斯代碼的發明、電話的興起,談到電腦、人工智慧、網際網路、Google、臉書和推特。同時也清楚解釋資訊理論對生命科學與物理學的深刻影響,如何導致我們對世界與生命本身的理解產生巨大變革。 作者葛雷易克是全球頂尖的科普作者,處女作《混沌》影響既深且廣,《資訊》是他花費七年時光寫就的扛鼎之作,將科學、歷史、社會現象與人物傳記鎔鑄為一體,充滿趣味,既是一本深入淺出解釋科學概念的科普讀物,也是一部人與資訊的文化史。 《資訊》在美國一出版立即獲得各大媒體盛讚,幾度進入AMAZON銷售排行前十名。不但成為AMAZON當月選書,更被列入七月剛公佈的AMAZON嚴選2011上半年最重要書籍之一。 本書目前已售出19種語言版權,同時也獲選為《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促發思考的夏日推薦書單」第一名,且是美國數理資優高中生的必讀作品。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新生兒體內,都帶有一點塑膠。塑膠無所不在:從口香糖、手機、不沾鍋,到奶瓶、輸血袋,甚至衣服,現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膠,連十秒鐘都很難!人與塑膠戀愛了將近百年,才發現陷入一場有毒的愛戀中,卻已上了癮……從工藝設計家、醫生到建築師、銀行、工商業界乃至社會大眾,都成為塑膠家族的愛用者,使得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短短的七十年間,全世界的塑膠消耗量從近乎零的程度,到今日每年2700億公斤,成為20世紀至今最浩大的商業故事主角。然而,當我們與塑膠共處了一世紀,創建了一個無處不「塑」的世界後,才開始意識到這是一段不健康的愛戀,有如上癮者與成癮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人類一定要面對的真相!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八日午夜,一個不明飛行物在德黑蘭上方低空環繞,嚇壞了當地民眾。當時執勤的尤瑟菲將軍派我駕駛F-4戰機前去支援隊友將不明飛行物擊落,我的後座員是達米里恩中尉。然而當我的戰機靠近不明飛行物準備射擊時,飛彈就失去控制無法發射。接著它立即朝我們的戰機以高速射出一個看似飛彈的圓形物體…… ──賈法瑞 伊朗退役空軍將軍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日,我在蒙特峻托山一帶開著DHC-1飛機,從一千七百公尺往下看,我見到一台沒有機翼和機尾的「飛行器」在接近地面的高度飛行,但不到幾秒鐘,它迅速爬升到我飛機前,然後跟著我的飛機移動;接著它以橢圓形軌道和驚人的速度繞著我飛行。大約十分鐘後,我決定攔截它,飛到它的橢圓形軌道上,強迫它停下。結果它從我的正方上飛過,並停在我上頭,立即快速下降,距離我的飛機只有四.五公尺處停了下來…… ──格拉 葡萄牙退役空軍中尉 一九八○年四月十一日,我駐紮的空軍基地出現一個類似氣象氣球的飛行物,但它比氣球飛得更低,而且祕魯當時也沒有氣象氣球。這不明飛行物愈來愈靠近我們的基地,中隊司令瓦丹斯上尉命令我駕駛蘇霍伊-22戰機將它擊落。起飛後我瞄準氣球,發出六十四發30mm炮彈,我以為氣球會炸開墮毀,結果它卻毫無動靜,而且毫髮未傷,之後它就突然急速往上升,我追了過去…… ──胡塔斯 祕魯退役空軍司令 二○一○年一月十八日,NASA專門監測太陽的立體飛船拍攝到太陽附近出現大群飛碟,最小的體積甚至和地球一樣大。隨後NASA立即關閉畫面,並撤走影片。然而根據許多科學家留存的影片檔案來看,長期觀測太陽的量子物理學家哈拉美茵指出,這些物體因為沒有彗星尾,也沒被太陽強大的重力吸引過去,所以不是彗星,而是一支借由太陽黑洞奇點穿越太空的飛碟艦隊。 飛碟議題愈來愈受到各國的重視。這本書集結眾多具名將領、飛行員,以及政府官員現身說法:飛碟真的存在。這本書不是談論外星人綁架地球人事件,也不是猜測到底有沒有飛碟,而是詳實詳盡將目擊飛碟的證詞整理出來。 本書作者花了十年時間,走訪世界各地曾目睹飛碟的飛行員和將領,挖掘且研究許多曾被美國政府列為機密檔案的文件、飛行紀錄、雷達資料,甚至以科學方式分析拍到飛碟的底片。在白宮前幕僚長波德斯達協助下,作者揭開美國政府數十年來掩蓋的飛碟真相。本書蒐集的證據,已完全證實了飛碟真的存在。 人類對飛碟還一無所知,它們可能危及飛行安全甚至國家安全,法國在一九九○年代甚至成立了COMETA飛碟研究機構。二○○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多達七國代表證實自己見過飛碟,並呼籲美國著手調查。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飛碟的議題重回正軌,並以科學的方式調查研究。人類必須重新認識這個不可再以謊言掩飾的真相!
美國排名第一 紐約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 創辦人瑞赫德.庫蘭特送給高等數學人才 一本從代數到微積分的系統性數學學習書 1941年出版至今,仍在Amazon.com獲得4.5顆星好評 《數學是什麼?》(What is Mathematics?) 是一本為初學者和學者、學生和老師、哲學家,和工程師而寫的數學名著。自1941年出版以來就得到包括愛因斯坦、赫曼.外爾 (Herman Weyl) 等一代科學大師在內的一致推崇。兩位原作者如今都已辭世,不過後繼有人。1996年在著名數學家伊恩.史都華手中把原著中多個相關的數學主題帶到切合當前的發展水平,因而有現在的第二版。通過平易近人,引人入勝的描述,這部閃爍出兩代作者才華的鉅著,把「反映出人類積極的意志,深思熟慮的推理,以及在美學上盡善盡美的祈求」的數學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數學是什麼?》文情並茂地給我們報導了一個非凡的故事,為我們對數學的瞭解打開了一扇窗。
紐約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創辦人瑞赫德.庫蘭特送給高等數學人才一本從代數到危機分的系統性數學學習書 1941年出版至今,仍在Amazon.com獲得4.5顆星好評 《數學是什麼?》(What is Mathematics?) 是一本為初學者和學者、學生和老師、哲學家,和工程師而寫的數學名著。自1941年出版以來就得到包括愛因斯坦、赫曼.外爾 (Herman Weyl) 等一代科學大師在內的一致推崇。兩位原作者如今都已辭世,不過後繼有人。1996年在著名數學家伊恩.史都華手中把原著中多個相關的數學主題帶到切合當前的發展水平,因而有現在的第二版。通過平易近人,引人入勝的描述,這部閃爍出兩代作者才華的鉅著,把「反映出人類積極的意志,深思熟慮的推理,以及在美學上盡善盡美的祈求」的數學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重要事件: ‧ 作者庫蘭特教授創辦的紐約大學數學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今年再度獲得US News選為排名第一位的應用數學類研究所。 ‧ 至今仍在亞馬遜網路書店獲得4.5顆星好評
你知道嗎?現在野外還有台灣雲豹嗎? 飛鼠跟鳥類有沒有親戚關係?啄木鳥一直啄樹為何不會腦震盪? 雁是如何排成人字形飛行?五色鳥為何稱為森林裡的花和尚? 被百步蛇咬到,走一百步的時間內會死嗎?龜與鱉有何不同?台灣有那些兩棲類動物?台灣最小的水生植物是什麼?樹木的年輪是如何形成的?含羞草為什麼一碰就會縮起來?蝸牛需不需要換殼? 7大類動物、5大類植物精采全介紹!220篇好奇、有趣的生物問題和解答!450種台灣特有或常見生物彩色圖鑑! ★ 【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年】經典鉅獻 動植物奧妙大揭秘台灣擁有多變的氣候與豐富的生態體系,從而孕育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與昆蟲。對於和我們一同生活在這座寶島上的其他生物,你是否也曾有過上述那些疑問呢? ● 原來如此!220個生物疑問大解惑《生物大學問:生物多樣性保育問答集》精選220個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及生態保育問題,詳細分門別類後,再由專家學者為讀者一一解惑。 ● 大特寫!一眼看穿大小生物特性書中規劃有搭配問答內容的生物小百科圖鑑,藉由物種特寫照片、精細插畫及淺顯易懂的特徵說明,帶讀者深入認識台灣多樣性的生物。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環境破壞、生態浩劫…… 當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直指人類,而苦果正由後世子孫與天地萬物所承受,生態保護已然不夠,現在亟需的是──生態重建! 美國是世上規模最大的自然保育體系: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公園早在1872年就成立,全美境內有五百餘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三百多個國家公園與國家紀念地以及長達近20萬公里的海岸線,生態環境包括濕地、荒漠、苔原、海岸、森林等各種棲地,總面積達9400萬英畝,約占美國表土面積4%。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高瞻遠矚的決策者和無數專業人士、有志之士和義工們的努力。本書介紹美國兩個起死回生的保護區:新墨西哥州的阿帕契之林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佛羅里達州的大沼澤國家公園;前者如今已是全美前十名最熱門的賞鳥勝地,後者則是美國第二座被聯合國遴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作者透過說故事的手法,完整呈現保護區的成立緣由,過去半世紀以來面臨的瀕危問題,如何重建、修復遭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而締造令人刮目的亮麗成果。兩個保護區都以賞鳥為主。鳥類對飲水和空氣品質的要求比人類還高,對環境變化更是敏感警覺,堪稱「環境品質的指標」、「生態改變的先知」。而經過生態重建,這兩地已成為無數野鳥棲息的天堂,不但數量增加,種類上亦見生物多樣性的成果。文中穿插描繪各種有趣的「鳥行為」,搭配精采圖片,期能對北美鳥類有初步認識,並與台灣七股的國寶級珍禽黑面琵鷺及生態保護區,互相參照。生態關係彼此環環相扣,上游不當開發往往為下游帶來災難。台灣因一味追求經濟成長而導致過度開發,或陷入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環境的兩難。美國的保護區是如何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又如何進行拯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書探討的種種面向,對如今台灣正面臨的國土重整、山林河川復育、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生態旅遊及綠色經濟等問題,堪稱最佳的借鏡參考! 「在這國家,再沒有比保育議題來得更重要了。任何事都沒有比這偉大的中心職務來得重要,那就是讓我們為後代子孫留下比現在更美好的土地。」 ──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