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谷翔平 台灣 二戰 安倍晉三 瞄過一眼就忘不了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人文社科館>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創造聖經的城市:尋訪舊城、古卷與文明遺產的宗教考古之旅

創造聖經的城市:尋訪舊城、古卷與文明遺產的宗教考古之旅

The Cities That Built the Bible

出版品牌:遠足文化

作者:羅伯特.嘉吉 Robert Cargill

譯者:吳煒聲

ISBN:9789869341981

出版日期:2016-09-07

定價:NT$  550

優惠價:75NT$413

促銷優惠 |

10月全站優惠|單書 75折

內容簡介 |
記載上帝話語的《聖經》並非完整從天而降,
而是從土地中孕育出來的,人類文明演進的故事

 
        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書籍《聖經》,其成書過程非但不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完成,而是經由歷代無數作者之手增補編輯,內容述及古代帝國的興滅與近東城市的榮衰。因此這部偉大的經典,除了是信徒的信仰依歸,更是聖經研究者與考古、歷史學家眼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考古文獻。

本書作者羅伯特‧嘉吉是愛荷華大古典文化與宗教研究助理教授,也是考古學家與聖經學者,他融合考古學、聖經史實與個人經歷,引領讀者逐步探索著名古城。透過這場奇幻的旅程,發掘出許多令人驚訝的實情,譬如:

   《舊約》的上帝如何受到外邦神祇的影響?希臘哲學如何為聖經作者所用?〈出埃及記〉中的摩西分紅海乃是誇大?震驚學界的《死海古卷》,推翻了世人熟知的經文次序,然而聖經作者們更動經文的動機是什麼?

分析這些城市和聖經之間的關係後,最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我們無法了解這些城市和他們所擁有的文化,我們也無法真正了解聖經。這些城市的故事、他們的歷史、宗教儀式、曾經居住在此地的人民和後來挖掘這裏的考古發現,也都是聖經的一部分。
 
讀完本書之後,不但能認識《聖經》的考古實證,知道哪些事件改變了聖經故事,以及聖經由哪些人拍板定案。最重要的是,或許會了解隱藏於聖經「背後」的故事。一旦從幕後看到《聖經》如何成形,將會對這本聖典永遠改觀。

 
本書收錄:
★珍貴照片:包含工藝品、挖掘場址、遺跡與古物照片;從聖誕教堂的「聖孔」到米吉多的古戰場,從高聳的雅典衛城到昆蘭附近埋藏死海古卷的洞穴等,讓讀者親身體驗聖經場景。
 
★精美手繪地圖:涵蓋古代近東地區,按圖索驥認識與聖經相關的重要城市,熟悉各城市的地理方位,及其與聖城耶路撒冷的相對位置。
作者簡介 |

羅伯特‧嘉吉(Robert Cargill)

愛荷華大學古典文化與宗教研究助理教授,撰寫過《穿越時空探索昆蘭》(Qumran through (Real) Time)。他曾上過十幾部電視紀錄片,包括CNN《發現耶穌》(Finding Jesus)系列節目,以及歷史頻道《聖經揭密》(Bible Secrets Revealed)系列節目,也主持過國家地理雜誌的紀錄片《書寫死海古卷》(Writing the Dead Sea Scrolls)。嘉吉目前定居於愛荷華市。

譯者簡介 |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獲美國翻譯協會(ATA)認證之英譯中檢定合格翻譯人員。目前任教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書摘 |

導讀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劉慧

 
若您好奇考古學者和歷史學者會如何利用聖經所載內容,或想藉這些學科的發現來進一步瞭解《聖經》的時代背景,本書提供一些存在已久的論點,您可以放心閱讀。

若您對《聖經》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作品有興趣,本書作者選的引文、深入討論的經書章節相當多元,讓您可以一次看到聖經中多種風格類型的文字。在本書中,作者解釋何謂離合詩、又建議如何看待血腥的詩句;展示先知預言為何可能是事發之後才寫成、又呈現一些看似隱晦或過分淺白的先知故事(第六章《但以理書》、第三章《約拿書》)當中內藏的意涵;至於經文中互相矛盾衝突的記載,作者示範了可以如何理解、如何把歧異轉為新知識(例如第八章中約書亞、大衛攻下耶路撒冷;第十章《馬太福音》、《路加福音》處理耶穌誕生)。

以下我將先幫大家回想中學課本中的上古史名詞和年代,並加上些許補充。年代的重要性在於幫助整理時代先後和遠近。譬如說,第一章第二節先提到使徒保羅在推羅城的港口上岸,再提及亞述和新巴比倫帝國的征服,但從時間先後我們可以知道,不論征服帶來多大的破壞,推羅在第一世紀又已重建為重要港口城市。讀者亦可跳過以下五段,直接看後面的重點介紹。
 
聖經成書的時空背景
從《聖經》記載可知,大約在公元前1250年,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定居迦南。幾世紀後,在公元前1000到920年間,大衛和所羅門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是以色列王國的盛世。然而所羅門王逝世不久,全國十二個支派中有十個決定脫離其後代的統治,另建新國。他們以較北的撒瑪利亞為首都,國名則延續以色列之名(為了方便區分,分裂之前稱為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後的以色列則常加上北國二字)。剩下的猶大、便雅憫兩個支派,則繼續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稱為猶大王國。

兩個王國接下來的歷史,深受周圍大帝國更迭的影響。在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併吞了北國。下一個大帝國新巴比倫,則在公元前587年消滅南國,毀了首都耶路撒冷的聖殿,並俘虜大量的南國人到巴比倫城。因為南國國名「猶大」,這些俘虜被稱為猶大人(或音譯為「猶太」),原先的國土是猶大地區(或音譯成朱迪亞或猶太地區),各個大帝國在當地設省時,省名亦常包含猶大(猶太)。

公元前第六世紀晚期,波斯帝國推翻新巴比倫,讓猶太人回到家鄉(波斯葉胡德省Yehud,即來自猶大一字),並支持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聖殿,開啟了猶太歷史上的第二聖殿期。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第四世紀晚期擊敗波斯,接手並擴大帝國疆域,在境內推廣希臘文化。由於亞歷山大早逝,其部將分別接收帝國的不同區域,自立王朝;猶太地區是由以埃及為中心的托勒密王朝統治。到了公元前第二世紀,另一個在亞歷山大死後建立、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奪得猶太省的統治權。塞琉古王朝強硬的希臘化政策造成猶太人的反抗。在馬喀比家族帶動下,猶太人推翻帝國宰制,建立本土的哈希芒王朝。

從公元前第一世紀中期開始,羅馬勢力伸入猶太地區,時而扶植當地王朝,間接管理,但更常設省派官直接統治。猶太人曾有兩次重大的反抗事件,引發羅馬嚴厲的報復:公元70年,羅馬摧毀耶路撒冷的猶太聖殿(第二聖殿期結束),公元135年左右,羅馬在聖殿遺址上另建羅馬式神殿、把耶路撒冷城改名、也把猶太省廢除,劃入敘利亞-巴勒斯坦省(後者名稱來自非利士人,在以色列聯合王國時期即為其迦南地區的鄰族和敵人)。猶太人被迫離開家園,分散於帝國各地;雖然在波斯帝國和希臘化時期,就有猶太人選擇住在巴比倫、埃及等近東各處,但羅馬在公元135年後的強制手段更是猶太人「離散」的主因。公元70年之後,聖殿不再,也是猶太教發展出新方向、基督教確立其獨特性的重要時期。

以上敘述中時代最早的事件,只能從《聖經》中得知,佐證資料有限。《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的《舊約》)的書寫可能是公元前第八世紀晚期以後才開始,多數內容則是成文於新巴比倫和波斯時期。我們對以色列人早期歷史的認識,是透過幾世紀之後的書寫者,會受書寫者的認知和目的所影響。越接近這些書寫者的時代,周邊地區留下的資料也越多,能給我們更多佐證來探討《聖經》所載事件、及聖經寫者和讀者的時空背景。到了公元第一世紀後期,開始有人紀錄耶穌及門徒的事蹟和教誨。使徒保羅不但向猶太人指出耶穌承繼發展猶太教之處,又向外族人宣揚以耶穌的死和復活為中心的新信仰;保羅的大量書信、以及講述耶穌生平和理念的福音書,成為日後《新約聖經》的核心內容。
 
從城市看聖經的發展與正典
讓我們回到本書。本書介紹《聖經》如何成書,但作者不想依循常見的書寫模式:一一介紹《聖經》主要經書章節是何時、如何寫成,又是在何時被正式選入《聖經》正典。全書整體結構是從作者選定的十餘個城市切入,逐一討論各城如何影響、塑造聖經的內容。閱讀過程中,讀者可能不時有疑:這樣就叫做創造《聖經》?就算是在創造《聖經》上扮演重要角色、發揮關鍵影響力?以談論羅馬城的最後一章為例,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時期出現、茁壯,受其時代影響無庸置疑,但種種影響並不是「羅馬城」單一城市所造就。又如第六章的雅典城:亞歷山大促成的希臘化發生在地中海到中亞的廣大區域,與雅典的關聯已屬間接;本章聚焦在雅典城,會模糊了希臘文化在此時對猶太教徒所居和之後基督教初起的近東地區,有多麼普遍和深刻的影響。

本書總體架構的創意和侷限之外,作者在各章提供許多有意思的介紹與討論。第一、二、五章介紹以色列人建國迦南之前,位於其北方的幾個城邦,從北而南包括了烏加里特(在今日敘利亞)、比布魯斯、推羅 (黎巴嫩),以及米吉多城(以色列)。作者讓我們看到地中海東岸發達的商業及優越的水利工程,有不同的書寫系統,但有共同信奉的眾神和祭壇形式。這些神祇在以色列人建立一神信仰的過程中影響甚鉅。《聖經》中常警告以色列人不可信奉巴力、亞舍拉等,可見其吸引力;第二章更讓我們看到(在以色列南部)考古發現,公元前第八世紀有以色列人認為亞舍拉女神是耶和華之妻。以色列人獨特的一神信仰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中發展成形?第二章有相當好的介紹。

第三、四章講述亞述、新巴比倫、波斯三個帝國對以色列(猶太)人的侵略和統治。在北國亡國、南國卻能擋住亞述對耶路撒冷的攻擊時,南國人產生這樣的想法:北國不能堅守對耶和華一神的信仰,以至於自取滅亡,留下耶路撒冷此一堅強堡壘。當南國也被巴比倫所滅,猶太人不得不多方反省,自譴忽略正道。波斯帝國幫猶太人重返家園、重建聖殿,讓猶太人感念:以上這些因應現實而生的態度,在聖經中都能見到。讀者也不妨觀察作者如何運用資料來建立、支持論點。譬如說,第三章利用《聖經》和亞述的記錄(西拿基立稜柱),整理出公元前701年亞述圍攻耶路撒冷城的始末,就比只用單一資料更為完整。然而作者也有疏漏的時候:同章第一節中提到「考古證據明確指出,以色列國與猶大國都是亞述的附庸國」,但接下來所舉例證看來不能證明此點。

第六、七章分別以雅典城、亞歷山大城為名,當中可見公元前四世紀晚期到二世紀中期的希臘化時代,希臘思想文化深入近東各地,對猶太教以及之後基督教造成深刻影響。在信仰內涵上,增加了靈魂、永生概念等新的成份;在外部的言詞語彙上,基督教《新約》中常可見希臘修辭學、文學的影響,傳教事業得力於希臘化而更有說服力。作者在第六章特地深入討論使徒保羅在第一世紀中期在雅典的演說,指出演說內容引用羅馬斯多噶派哲學家塞內卡幾篇作品。這裡產生一些問題:一、塞內卡當時已是著名哲學家,但那幾篇作品可能晚於保羅的演說,故不宜說保羅「引述」塞內卡。二、塞內卡生於西班牙,長住羅馬,並不是雅典或希臘人。或許這樣理解書中的資訊更好:源自希臘的斯多噶派,盛行於地中海各地,身在羅馬的塞內卡、生在小亞細亞南部長於地中海東岸的保羅都深受影響,兩人所寫所言多有類似、相互呼應。

第七章是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在希臘化時代,許多猶太人改用希臘文,且有非猶太人對其宗教經典有興趣,當時的學術重鎮亞歷山大城(托勒密王朝首府)展開了大規模翻譯活動。從公元前第三世紀中到二世紀末,完成了《七十士譯本》,包含譯成希臘文的猶太教典籍,加上一些直接以希臘文撰寫的相關作品。這部希臘文版的經典非常重要,是第一世紀晚期開始,《新約聖經》書寫者引用的猶太經典版本,也是早期基督教和今日東正教和天主教《舊約聖經》所本。(當中部分內容,尤其是直接以希臘文寫成的,沒有收入日後的《希伯來聖經》(馬索拉文本)或新教的《舊約聖經》中。本章對這些「次經」亦有說明。)為了顯示《七十士譯本》的影響力,作者選擇摩西分紅海、童貞女懷孕生子的兩個故事。摩西穿越的是溼地上如海般遼闊的蘆葦叢、《新約》的書寫者擴大和誇大使用七十士版的以賽亞預言,這兩個故事早已廣為人知,但作者耐心精確的解釋(請別忘了看本章註27),讓這部分成為全書最精采處之一。

第八章討論耶路撒冷,是全書中涵蓋時代最廣的一章,整章由幾個發展交織而成,讓讀者看到此城的重要性是如何累積而成。我們看到以色列和猶大新任國王要在耶路撒冷城郊行膏立典禮的傳統,如何形成、如何被挪用,也看到約櫃和耶路撒冷聖殿的兩次興築和破壞;耶穌的死亡和復活是基督教的中心,發生地點正是耶路撒冷;首位將基督教合法化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其母海倫納是虔誠基督徒,致力於尋找耶穌遺物,並興建教堂以標誌她認為耶穌生平大事的發生地;這些遺物和教堂在整個中世紀甚或今日對許多人都有重大意義。

在第九章中,作者將我們從公元第四世紀,拉回到公元前二世紀與公元第一世紀之間,又從耶路撒冷帶到其東南方不遠處、死海西岸的一些洞穴。在這些洞穴中,二十世紀上半的考古學家發掘了許多猶太教文獻。這些文獻被稱為死海古卷,多數以希伯來文寫成,內容與二十世紀猶太人通用的希伯來文《聖經》、或是同為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文《七十士聖經》,都有些許出入。作者利用此點強調一個重要觀念:《聖經》不是「亙古不變」,公元前第二、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所用典籍尚未定型,住在死海西岸或尼羅河下游的猶太人讀的並不一致。當然,此一觀念不需要死海古卷出土才能形成;十九世紀發現公元四世紀中的《西奈抄本》時(第十一章),也給人同樣的啟發。

古抄本之間、古本與今本之間有著歧異,常是因為有人做了編輯和取捨。但顯然的,有時編者會難以取捨,終至決定保留不同的紀錄。第十章討論拿撒勒人耶穌於伯利恆誕生的故事。既然耶穌是拿撒勒人,為何在伯利恆誕生?他出生時的情況如何?《新約》的《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有相當不同的說法,但兩者都被納入聖經經典中。作者娓娓道來兩者的差異,譬如說:我們熟知的約瑟和馬利亞因為登記戶口而得去伯利恆、耶穌出生後被放在馬槽等情節,四福音書中只有《路加福音》提到。東方智者前來致意、希律王下令殺嬰、約瑟帶家人逃往埃及等,又只在《馬太福音》可見。羅列種種差異後,作者給了我們「正確答案」嗎?其實沒有。但這是史學研究常有的事:我們雖然不能找到耶穌出生情境到底如何,但在探討、推測的過程中也得到許多。作者帶領我們看了關於羅馬戶口登記之事;探究了伯利恆城在第一世紀的重要意義(以及拿撒勒城的不足);也推想出福音書作者可能針對不同讀者群,而有不同的選材和著重。

最後一章以羅馬城為題,處理兩個主題:羅馬對猶太地區的管理統治、以及《聖經》定典的經過。在前兩章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討論猶太教和基督教聖經成書、定典過程的複雜與不定。以早期基督教為例,基本上《舊約》沿用《七十士聖經》,《新約》則歷經四個世紀的發展。後來被收入《新約》的文字,多在公元第一、二世紀時已出現,但同時尚有其他性質類似的著作。眾多作品中,哪些該被選為聖經?作者特地舉了來自帝國各地的意見:錫諾普、里昂、該撒利亞、亞歷山大、羅馬、尼撒等地的主教各有想法,小亞細亞老底嘉會議、北非迦太基會議也有不同的決議。事實上,公元一到四世紀間,各地一向自行決定要讀什麼經典。第四世紀末之後為何能「塵埃落定」,出現定本呢?或許作者在強調多樣性和地方自主之後,可以帶出這點:宗教會議的討論,顯示各地已在追求共識;羅馬主教委託譯成的《武加大譯本》的成功,可能更是定典的關鍵。若作者多強調《武加大譯本》的影響力,亦可讓本章更符合全書架構規劃,凸顯羅馬一城在《聖經》創造過程的意義
 
《七十士譯本》和《武加大譯本》的重要性提醒我,該感謝本書譯者給我們更知性高雅的閱讀經驗。本書作者選擇在一本介紹聖經的書中以好萊塢影星來開頭,其文字風格也如同此開頭給人的印象,親近而聒絮。希望這篇短文能說服讀者本書不是沒有內容的,而本書的譯文甚至優於原先的英文,讓中譯本與原書一樣易讀,但更有分量。


前言
 
本書得以問世,必須感謝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二〇〇四年秋天,我有幸接受基嫚女士邀請(沒錯,就是那位獲頒奧斯卡的女演員),私下教導她我在佩柏戴恩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講授的「《舊約》入門」。此事千真萬確,我沒開玩笑。有人聽到我搬出這號響噹噹人物會頗不以為然。然而,我告訴各位,本書主題鐵定能吸引廣大群眾,連仕紳名流也不例外。妮可‧基嫚還記得自己學過的拉丁文,可見得她天資聰穎。她不僅溫柔體貼、聰慧風趣,更是我見過心地最好的人。
 
妮可‧基嫚當時在拍攝《神仙家庭》(Bewitched,二〇〇五),我們某天就約在好萊塢的老牌卡爾弗工作室(Culver Studios)片場見面。在拍攝休息期間,我便在她的保姆車上替她講課。她讀到《創世紀》時,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聖經》是怎麼來的?」
 
我當時不知如何回答,至少說不出簡單的答案。會有這種疑問的人,絕不止妮可‧‧基嫚,或許大家都思索過這個問題。《聖經》是全球最暢銷的書籍。多數的讀者至少會在家裡擺上一本,要不然也會在電腦、平板或手機上儲存電子版本。無論信不信教,大家難免會在流行文化或政治場合中聽到有人引用《聖經》。這部聖典深入美國社會的各個層面。不過,難以解釋的是:《聖經》到底源自何處?
 
我花了十多年尋找答案,而這本書從頭到尾就在回答這個問題。你現在已經知道如何回答讀書俱樂部的第一個益智問題:本書作者跟妮可‧基嫚在保姆車內做什麼事?答案是滿足世人的夢想:閱讀《聖經》。我要感謝基嫚女士,很榮幸能與你一起研讀經書,希望本書能翔實回答你的問題。


《聖經》源自何處?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釐清一點:《聖經》不是一天寫完的,它並非從天而降的完整聖典。根據伊斯蘭教的傳統說法,《古蘭經》(Qurʾan)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逐字逐句口頭傳授給先知穆罕默德而撰寫成書;相較之下,《聖經》是不斷經過辯論與表決而決定內容,而且甚少取得共識。其實,早期的教會會議很少討論何謂《聖經》正典,而是讓負責改革禮拜儀式,以及替政教領袖印製或翻譯官方《聖經》版本的知名人士決定。然而,等到教會會議各自決定《聖經》正典之後,彼此的版本不僅有落差,內容也常與我們閱讀的經書有所出入。
 
此外,在《聖經》定典「之前」,早期教會便已透過會議來宣告教義(信經),譬如第一尼西亞會議(First Council of Nicaea)之類的著名會議。換句話說,《聖經》正典「尚未」確立,教會便先行制定教義。許多人(尤其保守派)認為,《聖經》是教會的「藍圖」,必須根據「這部聖典」來做所有的決定;然而,這種看法是落伍的,因為這並非早期教會的做法。當時的神父們認為,教會要相信《聖經》的「部分」內容,同時遵循教會認為「應該」或「必須」屬於正確的教義,然後納入支持這些教義的典籍,以此補全《聖經》內容。
 
我們如今熟知的《聖經》包含《希伯來聖經》與基督教的《新約》(另外還有《次經》)。本書會探討《聖經》如何形成,但不會檢視哪些教會會議與個體決定《聖經》內容,而是從全新的角度切入主題。我會探討哪些重要的「城市」創造了《聖經》,包含這本聖典如何組成、編纂、修訂與定典。首先,我會詳述這些城市的背景、歷史及其考古實證,說明它們創造《聖經》時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身兼考古學家與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聖經研究的教授,專門研究與教授古代近東考古學與《聖經》的關係。本書揭露的某些主題會讓許多人大為震驚。舉例來說,納入《聖經》的典籍並非古代僅有的猶太教與基督教書籍,許多人若知道這點,會感到十分震驚。古代有許多關於摩西(Moses)、雅各(Jacob)與耶穌的書籍,沒列為正典的書目遠多於納入正典的書籍。此外,定典過程雜亂無章,經常陷於爭權奪利的人事糾葛。許多人都恍然不知,「納入」《聖經》的典籍在古時仍流傳著不同版本,甚至包含各種譯本。現代的英文版《聖經》乃是根據「所有」流傳的版本編纂而成。

本書也將討論某些晦澀難解的經文,探究它們如何被納入正典,以及早期基督徒與猶太人如何加以詮釋。我會提及《聖經》如何描述耶穌的誕生、出生地與童女懷孕如何讓早期教會陷入困境。我們也會討論勇士歌利亞(Goliath)實際有多高大。各位讀完本書之後,應該會更熟悉《聖經》的考古實證,知道哪些事件改變了聖經故事,以及《聖經》正典由哪些人拍板定案。最重要的是,你或許會了解隱藏於聖經「背後」的故事。一旦你從幕後看到《聖經》如何成形,將會對這本聖典永遠改觀。
 
親身經歷《聖經》
人不能只讀《聖經》,必須親身經歷書中場景。簡單來說,你若想讀懂《聖經》,非得了解相關的地理環境,亦即聖經故事發生於哪些地方、城市、河流、湖泊與山脈,以及當時的氣候如何。你若不清楚相關的地理環境,便無法確實理解《聖經》。


本書將帶你遨遊聖地(Holy Land),引領各位穿越許多重要的地點,分享不為人知的訊息、重要的背景知識,以及某些趣味小百科。我鼓勵大家參訪本書提到的城市(為了安全起見,暫時別前往某些城市)。希望大家遊覽眾城時能攜帶本書,以便更了解每座城市的地理環境與其牽涉《聖經》的考古發現,甚至於也能知道特定經文與特定城市的關聯。各位近期若無法出遊也無妨,大家可以舒服躺在椅子上或待在書房瀏覽本書收錄的照片,好好體會當地的氛圍。
 
發掘各個古城與聖經的關聯
本書主要檢視創造《聖經》的城市最終如何影響我們今日讀到的經文。許多近期出版的書籍都在討論《聖經》如何成書。我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威廉‧施奈德溫‧( William Schniedewind)出版過《聖經如何成書》(How the Bible Became a Book)。該書詳述《希伯來聖經》如何從口頭訓誨變成權威聖典。尼爾‧萊特福特(Neil Lightfoot)的《聖經的由來》(How We Got the Bible)之類的書籍則檢視正典的手稿。已故的布魯斯‧梅茨格(Bruce Metzger)出版過經典之作《新約經文:傳授、損壞與恢復》(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Its Transmission, Corruption, and Restoration),而著名的新約聖經學者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最近將其改版並增補內容。該書檢視過去數百年來,人們如何有意無意更改新約經文。其他的書籍,譬如李‧馬丁‧麥當勞(Lee M. McDonald)與詹姆士‧桑德斯(James A. Sanders)合編的《正典辯論》(The Canon Debate),則探討定典過程。所謂定典,就是決定要將那些書籍納入權威性的《聖經》,將其視為「神的話語」,以及決定摒棄哪些書籍,將其視為「訓誨」書籍或直接斥責為「異端」。
 
當人們愈嚴肅看待著書立說的演化過程,以及愈重視它如何在社會取得權威地位時,這類書籍就愈益重要。在最早期的社會中,最高權威並非以書面方式頒佈,而是君王口頭頒布命令與法律,但自己卻不受律法規範。君王經常凌駕自己頒布的法律,難怪美國喜劇演員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會說出一句膾炙人口的台詞:「當國王真爽(It’s good to be the king)。」然而,在許多古代的近東社會中,法律原本是君王、先知與神父口述的話語,或者是文化習俗的規範,逐漸轉變成書面文字,而且經常歸為某位神祇或眾神祇曉諭的命令。法律化為書面文字之後,口述律法者的權威便逐漸轉移到記載法律的文獻上。原本曉喻法律的君王或神祇逐漸凋零,而書面文字卻流傳下來,隨著後代人逐漸學會尊重文獻權威,這些書面文字就變得愈來愈權威,直到某個基於法典的「律法國家」(nation of laws)成立之後,書面律法就比任何統治者具備更高的權威。這種過程足以描述《聖經》如何起源,如今這部聖典已被視為「上帝的話語」,許多人也認為《聖經》比君王或政府來得更有權威。
 
人們複製經文時,難免會有抄寫錯誤、增補解釋或者竄改內容。我們可以比對各種文本來找出差異,同時檢視其變遷的歷史脈絡。這就是學者所謂的經文校勘學(textual criticism),而本書會列舉許多範例。如今,許多人將《聖經》視為日常生活的最高權威,我們只要透過經文校勘學,便能不單從歷史眼光來看待這些城市,更能探索它們如何影響《聖經》。
 
 
如何閱讀本書
我想說明這本書使用的格式,然後解釋我如何組織本書。首先,我採用科學與專業的紀年標準「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縮寫成BCE)與「公元」(Common Era,縮寫成CE),以此取代眾人孰知的「主前」(Before Christ,縮寫成BC)與「主後」(Anno Domini,縮寫成AD)。使用這套紀年標準有兩個原因:第一點,現代註記歷史日期的標準是公元前/公元,不是基督教日曆的紀年。我們改用公元前與公元來紀年,拋棄基督教的紀年法則;幸好,這兩套系統的日期一致,我們不必替所有事件重新註記日期。第二點攸關第一點:許多人不曉得「主前」與「主後」的日期錯得離譜。耶穌並非誕生於「主後一年」(1 AD),要證明這點易如反掌。查看各種文獻與考古實證便可知道,根據現存的日曆,想殺害幼兒耶穌的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死於公元前四年。各位一看便知,若使用「主前」來紀年,馬上就衍生問題:大希律王想殺害耶穌,卻死於「主前四年」。耶穌若果真出生於大希律王當政時期,這就會產生矛盾。然而,我們只要改用「公元前」紀年,不僅無須更改日期,又能避免因為誤算耶穌出生年而衍生的尷尬。
 
明眼人會發現,本書主要討論《希伯來聖經》如何成書。這是因為在基督教的《聖經》中,《舊約》佔了大約四分之三的篇幅。耶穌引用經文時,乃是引述《希伯來聖經》(最早期基督教會的聖典),不是引述福音書的經文,因為福音書是耶穌死後半個世紀以上才成書。耶穌是上帝應許來拯救以色列的彌賽亞,這並非羅馬人的預言,完全是「猶太人」的觀念。
 
如各位所見,我把《舊約》稱為《希伯來聖經》。耶穌去世之後,基督徒過了幾個世紀才將早期教會的經書納入正典,然後將其稱為《舊約》,以便與被認可的猶太教經書區隔開來,他們也將自己的基督教聖典稱為《新約》。除非另有說明,本書引用的經文皆出自於「新標準修訂譯本」(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縮寫成NRSV),而對《聖經》引文的所有強調重點與其他引述資料皆出自於我。
 
 
本書大致按時間順序編排。第一章講述腓尼基(Phoenicia,現今的黎巴嫩與敘利亞沿海一帶),同時檢視比布魯斯(Byblos)、推羅(Tyre)與西頓(Ṣidon)諸城。這些城市不僅被納入《聖經》,更提供書寫經文必要的筆紙墨等物資,以及創造撰寫《聖經》的字母。此外,它們各自敬拜早期的腓尼基諸神,《聖經》在多處經文都曾提到這些神祇。

第二章探討烏加里特(Ugarit),這座城市位於地中海海濱,不僅扮演關鍵角色,讓以圖畫式音節楔形文字(syllabic cuneiform)字母書寫的閃語(Semitic language)演變成以輔音字母書寫的語言(亞蘭文與希伯來文)。烏加里特也猶如腓尼基,供奉迦南全地敬拜的眾神明,譬如家喻戶曉的巴力(Baʿal)、亞舍拉(ʾAsherah)與大神埃爾(ʾEl)。這些神祇不斷出現於《聖經》經文。
 
第三章討論尼尼微(Nineveh),它是古代新亞述帝國(Neo-Assyrian Empire)的都城,亞述統治迦南,最終毀掉撒瑪利亞(Samaria)與以色列國。第四章檢視巴比倫(Babylon),它是古代新巴比倫王國(Neo-Assyrian Empire)的都城。巴比倫毀掉耶路撒冷(Jerusalem)與耶和華(YHWH)聖殿,推翻了統治耶路撒冷的大衛王朝。
 
第五章探索米吉多(Megiddo),這個古城對古代以色列國的政治至關重要,並且提供最著名的聖經概念,亦即《啟示錄》預示的哈米吉多頓(Armageddon,譯註:世界末日的善惡大決戰)。
 
第六章檢視雅典(Athens),這座城市主要透過柏拉圖學院(Platonic philosophical academy)來創建西方文明。本章除了探討《聖經》提到的哲學體系或深刻影響《聖經》的思想體系,也會檢視亞歷山大大帝及其繼任者對聖地的希臘化(Hellenization)。希臘化深切影響與徹底改變猶太人的神學信仰,同時形塑許多早期的基督教傳統。
 
第七章討論亞歷山大(Alexandria),這座海港城位於埃及的地中海岸,城內有著名的古亞歷山大圖書館(Library of Alexandria)。傳說以前學者前往亞歷山大,將《希伯來聖經》翻譯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本章也會探討《七十士譯本》內含的次經,這些經書都沒有納入《希伯來聖經》。

    第八章檢視耶路撒冷(Jerusalem),它是古代以色列聯合王國與(分裂後南方)猶大國的首都,城內有猶太聖殿與西牆(Western Wall)。本章會探討耶路撒冷如何深切影響《希伯來聖經》的思想與神學,也會講述它對耶穌誕生與死亡的重要性。
 
第九章探討昆蘭(Qumran)這處小型遺址及其對於「死海古卷」的重要性。「死海古卷」包含《希伯來聖經》最古老的抄本,那些文本被發現時,比當時所知最古老的抄本還早一千年。「死海古卷」出土後,一九五〇年之後出版的《聖經》都得修正內容。第十章檢視伯利恆(Bethleḥem)與拿撒勒(Nazareth),這兩個城市與耶穌的誕生、生平與傳道密不可分。
 
第十一章檢視羅馬(Rome)、羅馬帝國及其在第二聖殿猶太教(Second Temple Judaism)晚期、耶穌的生平與受難,以及初期教會所扮演的角色。我會探討保羅寫給羅馬人的書信(譯註:《羅馬書》),這本書是保羅宣揚基督福音的最佳著作,比其他文獻更深刻影響西方文明。我也會檢視羅馬在《聖經》定典時扮演的角色。結論會總結各位所學,告訴大家如何加以運用。
 
我要重申自己的承諾:我不會告訴各位如何思考或該信什麼,一切要由你作主。我「將會」向各位展示現有的考古、歷史與文獻證據,並且告訴你們全球最好的聖經學者、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與語言學家對這些證據的共識。
 
希望各位不要只去吸收本書的內容,反而要「質疑」它們。請大家使用本書(《創造聖經的城市》﹝The Cities That Built the Bible﹞)網站的「Google 地球」(Google Earth)虛擬旅遊,透過網路去參觀本書提到的古城遺址,親眼看看各項證據。如果你有錢有閒,不妨訂張機票,親自前往這些地點一探究竟。強烈建議各位要質疑「全部的資訊」,無論是本書的內容,或者牧師、傳教士、學者、(猶太教)拉比、書籍作者、有線電視紀錄片主持人以及探索古代外星人的愛好者所做的一切宣稱。你得檢視自己是否「想要」相信或拒絕這類宣稱,儘管有歷史、考古與文獻證據來佐證它們,以及它們合乎邏輯。你若能做到這點,便能像勇於批判的學者去思考論斷。
 
我最後想告訴各位:我愛說笑話與善用幽默,讓生活充滿歡樂。我撰寫本書覺得趣味十足,希望各位閱讀時也能感到興味盎然。
 
大家不妨舒服躺在家中沙發或海邊沙灘,拿杯可口的飲料,跟我一起綜覽《創造聖經的城市》。
 

第四章 巴比倫
 
我的小兒子麥克拉倫(MacLaren)常問我小嬰孩(Baby)從哪裡來,這個問題令我感到尷尬。因此,當他某天又問我巴比倫人(Babylonian)從何而來時,我便如法炮製,回答道:「嗯,當一個爹地(Daddylonian)與一個媽咪(Mommylonian)『真正』相愛時……。」
 
巴比倫深切影響了《聖經》。舉例而言,巴比倫的金字形神塔(ziggurat)啟發了《聖經》記載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漢摩拉比國王制訂過《漢摩拉比法典》,後來成為《聖經》法典的範本;巴比倫征服猶大,令耶路撒冷淪陷,然後將以色列人擄到巴比倫。這個事件徹底改變古代以色列的神學觀念,促使眾先知撰寫《以賽亞書》、《以西結書》、《耶利米書》與《耶利米哀歌》。許多學者還認為,《希伯來聖經》的多數篇幅是在以色列人流亡巴比倫時期創作(書寫)而成,或者至少編纂(收集、編排、校訂、修改與大致編輯)而成。因此,猶太人如今稱呼的《希伯來聖經》或者基督徒所講的《舊約》,都是在巴比倫撰寫。
 
 
令人悲傷的考古挖掘
古巴比倫城座落於現今的伊拉克境內的城市希拉(Hillah),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hdad)南方約六十英里處,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iver)的希拉分支上。古巴比倫城的某些特徵已經復原;然而,總體而言,該城依舊是個廢墟,箇中原因甚多,譬如: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不斷更改河道;巴比倫曾不斷被外邦征服,其後數百年遭到遺棄、無人聞問;十九19世紀與二十20世紀初期,探險家與考古學家將該城眾多的寶物珍品與建築藝品運送到西方的博物館收藏;以及近期該地區戰火連連。幸好,有人已經利用電腦,重新建構古巴比倫城樣貌,讀者不妨前往「巴比倫城3D」(Babylon 3D)1 ,免費欣賞虛擬圖片。我們可以從這個網站體會,建立數位模型對保護文化遺產是何等重要。
 
很少人到過伊拉克,但不知為何,每個人似乎對巴比倫印象不好。我可以解釋為何如此。這並非人們曾跟伊拉克人起衝突,或者曾在某間巴格達餐廳嚐過難吃的鷹嘴豆泥(hummus),而是讀了《聖經》對巴比倫的詛咒。《聖經》屢屢從「極為」負面的角度描繪巴比倫。《啟示錄》第17章第5節稱呼這個城市「奧祕,大巴比倫,地上的淫婦和可憎的物之母。」,指出這個名號是刻在巴比倫的額頭!世人比較熟悉《聖經》中的巴比倫,甚於了解實際的巴比倫,讓這個古城長久以來聲名狼籍。
       
我首度接觸巴比倫人,是在地底下十六點五16.5英尺處的某個蓄水槽,地點是以色列亞西加土墩遺址(Tel ‘Azeqah)。亞西加是巴比倫人征服耶路撒冷之前,猶大所剩的兩座堅固城鎮之一(《耶利米書》第34章第7節)。我研究亞西加土墩遺址時,其中一項任務是挖掘某個青銅器時代末期的水槽。該蓄水槽位於土墩南坡,在整個鐵器時代(大約公元前一五〇〇1,500─——五八六586年)一直被人使用。我在兩個季節裡,共花了九個禮拜挖掘這個灰泥集水設施。跟許多挖掘計畫一樣,前面幾個禮拜都很新奇,讓人感到興奮,而挖掘完畢前的最後幾個禮拜,大夥都在慶賀、拍照留念,以及不斷舉杯慶祝大功告成。然而,中間的數個禮拜,我在漫長、陰暗的地底辛苦挖掘,搞得渾身汗臭、全身髒兮兮,不僅心情沮喪,也罹患幽閉恐懼症,不斷質疑自己為何選擇這條人生道路。然而,就在那段時期,我得以面對面接觸巴比倫人。我在蓄水槽待了數個星期,足以反思古人為何會打著上帝之名與國家旗纛彼此相殘。
 
灰泥蓄水槽底部上方大約兩英尺之處,有一層殘骸白堊層,厚約二兩英尺。雨水每年沖刷石灰岩表面,將殘骸帶入水槽,便形成這個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WTZ1007

商品條碼EAN:9789869341981

ISBN:9789869341981

印刷:部份彩色+黑白

頁數:400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台灣大學生走入多元文化、看見自己的服務旅程
什麼才是我們想要的真實人生?芭芭拉・艾倫瑞克【工作 vs. 人生】套書(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老到可以死)
【興亡的世界史】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精裝)
南方的社會,學(套書)
叢林: 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