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谷翔平 台灣 二戰 安倍晉三 瞄過一眼就忘不了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生活館>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心理師教你大膽修訂自己的人生故事!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心理師教你大膽修訂自己的人生故事!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The Workbook: A Toolkit for Editing Your Story and Changing Your Life

出版品牌:行路出版

作者:蘿蕊・葛利布 (Lori Gottlieb)

譯者:朱怡康

ISBN:9786269584420

出版日期:2022-04-27

定價:NT$  399

優惠價:75NT$299

促銷優惠 |

10月全站優惠|單書 75折

內容簡介 |

本書建議搭配以下書籍服用,效果更佳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美國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榮休教授歐文・亞隆:

「我讀心理治療的書超過半個世紀了,但從沒見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樣的書

——這麼大膽、這麼直白、這麼多好故事,又這麼坦誠、深刻而引人入勝。」

 

*****

本書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實戰版本,

以專業而實用的結構,陪伴你發現「自己」最真實的人生故事。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上市首週,強勢竄上亞馬遜網路書店總榜TOP 100、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廣獲全球讀者肯定,並於年終獲選亞馬遜書店年度書籍TOP 10,長踞心理勵志類前茅,現正改編為電視影集。蘿蕊・葛利布在諮商室裡的動人故事,讓許多人看見真正的自己。成千上萬人在一頁一頁畫線的同時,也不約而同想問蘿蕊:可不可以請你重新統整這本書裡講過的道理,寫一本和原作一樣有啟發性的自助書?

蘿蕊決定回應大家的需求。

 

「偉大的故事都需要大膽修訂。你的人生也是如此。」

 

透過這本獨一無二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蘿蕊會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全面修訂自己的人生故事,幫助讀者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力量。為了讓這本書容易應用,蘿蕊同時結合了深具啟發的觀念、刺激思考的練習、深刻動人的提問,以及原作中廣受喜愛的真實案例。它能引導你重新檢驗自己的敘事,找出敘事中阻撓你成長的面向,使你成為自身人生故事的編輯,在改變故事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人生。

《聊聊2》融合經驗、思考與實用技巧,提供你發展出訴說自身故事的全新方法,讓你看見哪些故事該留、哪些故事該修,進而寫下你自己的巨作——人生。在這趟拋下對自己的既有認識的過程裡,你會感到驚訝,你會得到啟發,最重要的是,你會解開對自己的束縛。(更詳盡的內容介紹,請參見網頁中目錄的各章引文。)

 

 

本書選句(最前面數字為所屬章節):

(1)我們太習於掩蓋當下的事,而暫停有助於打破這種慣性,讓我們看見不同的角度。

(2)疼惜自己不代表忽視責任。忽視自己不但無法讓你從經驗中學到更多,反而只會讓你更苦。

(2)疼惜自己才能更全面地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是複雜的人,會學習、調整和成長,不是只有善的一面或惡的一面,也並非總是這樣或就是那樣。

(2)我們對自己所說的話,絕大多數都不會對我們關愛的人說出口。我們在心理治療中學習留意腦海裡的聲音,好讓自己學會以更好的方式與自己溝通。

(3)防衛機制會以超乎我們預期的方式,形塑我們的故事,它們會把問題複雜化,讓我們難以分辨和連結故事裡的情緒。

(3)不論(生命中的)主題與模式對你有沒有幫助,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它們一定在為某個目的服務。……雖然我們可以放任不管,舒舒服服地重複同一種模式十年、甚至二十年,但它終究會有不再奏效的時候。

(4)人天生傾向把新的資訊當成支持既定信念的證據,這種本能像打嗝一樣難以控制。在心理學裡,這叫「確認偏誤」。

(4)不論從哪個層面來看,吐露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都需要勇氣。……面對脆弱在任何關係裡都既是挑戰,也是贈禮。

(4)在學習聆聽別人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成為對自己更好、更溫和的聆聽者。請記得嚐嚐問你自己:我是怎麼聆聽自己的?

(5)觸碰和深究終極掛慮可以引人走向重大轉捩點,讓他們從疏離冷漠到建立連結,從懷疑自己到相信自己的可能性。

(5)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固然會妨礙改變,我們對未來的期望同樣會阻撓改變。我們以為未來是以後的事,殊不知我們每天都在心裡創造自己的未來。

(6)人之所以常在準備好改變的時候裹足不前,是因為真正的改變基本上是暴露弱點的行為。

(7)做下去才會懂,有時候你必須放膽一試,在明瞭一件事的意義之前先去經驗它。

 

▎以下是各界對於原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的好評——

 

「我讀心理治療的書超過半個世紀了,但從沒見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樣的書——這麼大膽、這麼直白、這麼多好故事,又這麼坦誠、深刻而引人入勝。我本來想先讀個一兩章,沒想到一字不漏一口氣讀完。」——歐文・亞隆(Irvin Yalom)醫師,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榮休教授

 

「只要你對心理治療過程有一丁點興趣,或是你正困在生而為人必然遇上的難題裡,你一定要讀這本書。這本書溫暖、聰慧、有趣又充滿智慧,蘿蕊・葛利布是絕佳良伴。」——蘇珊・坎恩(Susan Cain),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機鋒處處、溫柔風趣,又充滿啟發。蘿蕊・葛利布勇敢地帶領讀者走進探索自我的旅程,從治療師和病人的雙重視角看待治療過程。我很為她的突破高興,就像是我自己達到這些突破一樣!關於晤談治療改變生命的可能性,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艾美・狄金森(Amy Dickinson),「請問艾美」專欄作家,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陌生人常對我說心事》

 

「有些人是偉大的寫手,有些人是偉大的心理治療師。令人驚嘆的是,蘿蕊・葛利布兩者皆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寫出人之為人的奧妙:沒有人能不受煎熬,但我們也都能成長,都能不做情緒的奴隸,都能成為自己。我很少讀到這麼有挑戰性的書,但它非常有趣,讓我不禁邊看邊笑,完全沉浸在裡頭。它讓我用全新的眼光看自己。」——凱蒂・庫瑞克(Katie Couric),美國知名主播

 

「蘿蕊・葛利布的新書能讓以下幾類人獲益良多: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的人,有人際關係的人,還有有情緒的人——換句話說,每一個人。蘿蕊的故事很有趣,很能給人啟發,而且超級坦白。這比你花五十分鐘有益多了。」——賈各布斯(A.J. Jacobs),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我的聖經狂想曲》

 

「原來心理醫師跟我們一樣!——至少《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這麼說的。心理治療師蘿蕊・葛利布的這本書真誠、溫暖、有趣,讓人不知不覺沉浸其中(而裡頭沒有撲克臉的治療師)。她不只坦率寫出病人的掙扎,也寫出自己的掙扎。描寫心理治療師的書雖然不少,但這是我讀過最能產生共鳴的一本。」——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我發瘋的那段日子》

 

「在三千萬個參加療程的美國人的人生裡,心理治療師扮演的角色既特殊又可貴,但你是否想過:當他們自己需要跟人談談時,他們該去找誰?資深心理治療師兼《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蘿蕊・葛利布坦誠分享經驗,透過這些令人動容的紀錄,她告訴我們為什麼心理治療師也需要心理治療,也讓我們知道:助人者亦需人助這件事,正說明我們的問題和焦慮是普世共通的。」——Thrive Global,「2019年等不及要讀的10本書」
 

「這是本勇敢、精采又轉化人心的書。蘿蕊・葛利布帶我們進入治療師和病人最私密的關係中,讓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人性產生全新的認識。她願意揭露自己和病人的盲點,讓我們看到不是只有自己得面對煎熬,而且我們或許該多談談這些掙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幽默風趣,充滿希望和智慧,同時又引人入勝。」——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創辦人,Thrive Global創辦人及執行長

 

「葛利布是極具魅力的說書人,她懂得加入笑料,也善於探究問題、展現智慧,而且不吝於道出自己的軟弱。從面紙盒到地毯上的樂高玩具,她對細節安排周到,更尊重我們有顆不羈而敏感的心,敬重它龐大的奧祕。」——萊絲莉・賈米森(Leslie Jamison),著有《復原:成癮及其後》

 

「這些放下掩飾、克服惡習、恢復力量的故事寫得鮮活、風趣又生動,我真的一頭栽進去了!人與人的連結裡有掙扎也有奇蹟,蘿蕊・葛利布掌握到裡頭很深刻的東西。」——莎拉・海波拉(Sarah Hepola),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關機:回想我藉酒遺忘的事》

 

「蘿蕊・葛利布以智慧和人性邀請我們進入她的諮商室——還有她的治療師的諮商室。讀者將在那裡得知治療師守口如瓶的祕密:當我們見證別人改變,我們自己也會經歷改變;當我們見到別人在生命中找到意義,我們也會在自己的生命裡發現更多意義。」——麗莎・達摩爾(Lisa Damour),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少女心事解碼》
「真誠……自然……坦率得讓人欲罷不能。作者同時身為心理治療的醫生和病人,實務經驗極具吸引力。」——《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簡介 |

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蘿蕊・葛利布是心理師,近作《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銷售超過一百萬冊,目前正改編為電視影集。執業之餘,她為《大西洋雜誌》問答專欄「親愛的心理師」(Dear Therapist)撰稿,也在凱蒂・庫瑞克(Katie Couric)製作的同名播客節目中擔任共同主持人。她定期為《紐約時報》和許多報刊撰文,最近在TED上的演講亦廣受歡迎,是年度十大高人氣影片。

葛利布亦是非營利組織「為心帶來改變」(Bring Change to Mind)的顧問,也經常受媒體邀請擔任特別來賓,曾出席〈今日秀〉、〈早安美國〉、〈CBS今晨〉、CNNNPR「新鮮空氣」等節目。

更多資訊請見:LoriGottlieb.com,亦可追蹤她的推特(@LoriGottlieb1)和Instagram@lorigottlieb_author

譯者簡介 |

譯者/朱怡康

專職譯者,守備範圍以宗教、醫療、政治與科普為主。譯有《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CIA洗腦計畫》、《怎樣談科學》、《棋逢對手:中東與美國恩仇錄》套書、《二十一世紀生死課》、《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看得見的人類大遷徙》等書。其他歷史、科普譯作散見於《BBC知識》月刊。

臉書專頁「靈感總在交稿後」:www.facebook.com/helpmemuse

目錄 |

蘿蕊的話

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如果我們是藉由故事去理解自己的人生,那麼在我們對自己說的故事並不正確時,會有什麼結果?這本《聊聊2》可以提供一些指引,讓你從《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認識自己之後,進一步將你的心得應用到實際生活。本書會引導你像編輯一樣思考,從而做出你希望的改變。

 

1 從前從前,有個不可靠的敘事者自己蹲進牢裡——勇敢凝視你的故事

很多人以為自己的人生路是被一連串遭遇決定的。但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想,其實是因為視野有限,漏掉重要的真相,也簡化複雜的過程。不是說遭遇不重要,但請記住:一、處境有時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二、即使無法選擇眼前的處境,我們還是能掌控回應現時遭遇的方式。本書的第一步是幫助你看清你目前認定的敘事,為接下來的「修訂」做準備。

○第一張快照○為什麼想做心理治療?○呈現問題●感受之下的感受○冰山之巔●故事的不同面向○人生的每一幕○著眼當下○寫下某個感受的故事●正面/負面角色○第一次反思

 

 

2 仔細檢視你的故事——發現故事裡的彈性

我們都渴望了解自己,也渴望被人了解。可是,我們會不會已經把自己定型成某個角色,任自己被這個角色框限?我們該怎麼活出真我、過得有意義?這一章前半段要讓你擔起編輯的重任,檢查自己的故事有沒有漏洞。接著試試將你的故事放進更大的敘事脈絡,從而發現當中存有什麼彈性,看清哪裡有改變方向或調整重點的空間。

●用一句話總結人生○找出你的人生總結○與大故事結合◎「痛」有多「苦」○剖析你的痛苦●以坦承發現彈性○再次檢視「呈現問題」○被掩蓋的快樂●疼惜自己○記錄腦海裡的聲音○旁觀者清○第二張快照○第二次反思

 

3 冰山之下——發掘人生故事裡的主題與模式

「模式」可以理解成一套反覆出現的反應或行為,它們常常反映出個人敘事中的重要「主題」。本章會幫助你辨識自己的心理「防衛機制」、人際往來的「依附類型」,並觀察夢境所透露的訊息,以釐清你的行事模式與主題是「如何」生成、又為什麼「目的」服務,進而檢討這些模式與主題現在是否仍然適合現在的你。

●找出想法與行動的迴路○重蹈覆轍的背後○模式隱於眼前●防衛機制的另一面○檢視你的防衛機制●夢只不過是夢?○夢日記●好奇補給站●主題與模式的根源○你的依附類型是哪一種?○找出行為模式的原因○第三張快照○第三次反思

 

4 從人際連結裡找線索——以換位思考認識自己

透過檢視自己在各場域的角色、留意你欣羨的人事物,以及找對聆聽者、也扮演好聆聽者等方法,本章將教會你換位思考的藝術,讓你得以跨出「不可靠的敘事者」的角色,用其他人的視角重看自己的故事,以便在故事中拓展出更多彈性;此外還會學習聆聽的真義,並思索如何調整自己的步法,與伴侶、朋友及家人和諧共舞。

●發現人際連結中的彈性○故事都有兩面○角色扮演○跟著羨慕走●主動調整互動方式○練習面對脆弱○聆聽●白痴慈悲與智慧慈悲○第四張快照○第四次反思

 

5 最深的恐懼,最大的盼望——終極掛慮

《聊聊1》中的病患恐懼四大事物分別為:死亡、孤獨、自由與伴隨自由而來的責任,以及人生沒有意義。本章透過讓你寫自己的訃文與略歷、限縮遺願數量,檢視自己慣常以哪些方式與他人產生連結、又迴避哪些連結方式,以及理清是哪些期待限制了你的自由等等,讓你從前述幾項「終極掛慮」中探見自己的其他可能性。

●今天只有一次○寫自己的訃文與略歷○專注在今天○遺願清單●獨處的能力○一期一會○迴避連結或尋求連結●探索你的「荷蘭」●無意義的意義○從懊悔中學習○「我到家囉」之家○第五張快照○第五次反思

 

6 走出牢房——從知到行

這一章要幫助你由知入行,並引導你完成目前的人生故事的定稿。接下來會看看你處於「改變」的哪個階段,審視我們為自己搭建的牢房,並討論活得自由和對各種可能性開放的意義。在這次最後修訂中,我們也會回顧一路走來的風景,並一起計畫下一段旅程。

●改變的階段●放開牢門●刺激與回應●你心中的心理師○最後一張快照○最後的反思

 

致謝

夢日記

NOTES

more
書摘 |

ÆÆÆÆÆÆÆÆÆÆÆÆÆÆÆÆÆÆÆÆ本書摘文ÅÅÅÅÅÅÅÅÅÅÅÅÅÅÅÅÅÅÅÅ

蘿蕊的話

 

如果你正翻閱這本書,我想你大概讀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所以,你對我接下來要坦承的事應該不會太驚訝——我本來根本沒想過要出這一本。

畢竟,不論是茱莉、麗塔、約翰、夏綠蒂的故事,還是你的故事,訴說的其實是同一個道理:在我們願意讓別人見證自己的故事之後,深刻的改變與清明的領悟便會隨之而來。我一直希望《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能對人有幫助,但我從沒想過把它寫成自助書籍。我希望它帶給讀者的是體會,而非行動方針,所以我擱下藥物作用和治療方法不談,因為我唯一的目標是點醒讀者,讓他們看見書中反映的眾生人性,從而開啟他們細膩纖巧、卻又沛然莫之能禦的領悟。

但《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出版之後,我聽見很多讀者說他們想知道更多。他們在書上畫線、折角、做筆記,希望我能寫另一本書帶他們做這些功課,好讓他們的努力事半功倍。看到他們從《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中得到這麼多體會,是我原本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可是在高興之餘,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寫才符合他們的期待——這本書不能只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濃縮版,它必須更能轉化一個人。於是,我把這件事歸到「再想看看」類,繼續過我的日子。

後來,我以《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為基礎上TED演講。演講想傳達的概念和書是一樣的: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如果我們是藉由故事去理解自己的人生,那麼在我們對自己說的故事並不正確時,會有什麼結果?如果我們放在心上的這些錯誤敘事扯我們後腿,讓我們無法向前,該怎麼辦?最後,如果我們改變這些故事——不論是更新資訊、修正內容,還是補上之前遺漏的觀點——能不能改變我們人生的走向?TED那場演講非常受歡迎,很多讀者也繼續寄電郵給我、在社交媒體上給我留言,甚至親自來找我。拜他們之賜,我終於開始認真思考《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自助書應該是什麼樣子。

雖然原書和這本《聊聊2》的目標是一樣的,可是在這本書裡,我們會從與自己(而非別人)對話開始。這本書可以提供一些指引,讓你從《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認識自己之後,進一步將你的心得應用到實際生活——提出更核心的問題、尋找另一種視角、鼓勵自己與不愉快的感覺共處、幫助自己找出盲點與行為之間的關聯。最後,你會完成一份心理成長的紀錄,就像有一位心理師為你從旁見證,不同的是:它可以放在你的床頭。

偉大的故事都需要大膽修訂。你的人生也是如此。這本《聊聊2》會提供工具給你,讓你像編輯一樣思考,開始做出你希望的改變。願你用心投入接下來的練習,在自由中尋見美與意義。願你突破困住你的繭,在韌性、希望與真實編織成的故事裡重生。

準備開始了嗎?我由衷為你高興!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第一章 從前從前,有個不可靠的敘事者自己蹲進牢裡——勇敢凝視你的故事

 

我們這麼怕的究竟是什麼?顯然不是盯著陰暗的角落,開燈,然後發現一窩子蟑螂。螢火蟲也喜歡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黑暗裡也有美,但我們得願意凝視才看得見。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人生如戲,戲中又有戲。有人說人生就像活在果殼裡,幾個小故事組成中故事,幾個中故事又結合成造成當前處境的大故事。可是,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很多人以為自己的人生路是被一連串的遭遇決定的。事實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的人一開始都這樣想。約翰之所以會來找我,是因為他覺得全世界都在跟他作對:家人老是抱怨個沒完,身邊的人全是讓他沒法好好過日子的「白痴」,而且他睡不好——在他看來,「睡不好」是攪亂他現在的故事的元兇。在人生不順遂的時候,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是環境惡劣以至於此。但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想,其實是因為視野有限,漏掉重要的真相,也簡化複雜的過程(更好也更深刻的問法是:那些遭遇是怎麼發生的?我們稍後會進一步談)。

請別誤會,我不是說你的遭遇不重要——遭遇當然重要:人的生活會受處境影響,有些人的處境又尤其具有挑戰性。可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兩件事。第一,即使面臨挑戰十足的處境,這種處境有時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想到的是夏綠蒂的例子:她總是喜歡上不太可靠的人(例如她在候診室勾搭的靚仔),經常陷入既渴望又失望的處境,但這種處境有一部分是她自己造成的。夏綠蒂從小不斷上演同樣的戲碼:愛上不值得信賴的人,為這段戀情受苦,卻又弔詭地因為這段關係而有安全感。剛開始的時候,夏綠蒂看不見自己在這齣戲裡的角色——她只看到布景和其他角色。

我們必須記住的第二件事情是:即使眼前的處境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我們還是能掌控回應現時遭遇的方式。拿約翰來說,雖然他的人生一定會因為失去兒子而改變,這份傷痛他想躲也躲不掉,可是他不願承認,反而設法築起高牆抵擋喪子之痛,不讓自己露出一絲脆弱。他用挫折感和憤怒掩飾真實的情緒,偶爾還會以反唇相譏轉移焦點。他堅信的故事是「什麼也傷不了我」,在面對不可能釋懷的悲傷的時候,這是他撐住自己的世界的方式。然而,約翰後來還是發現這種敘事對他沒幫助——不論是鎖住悲傷,還是抗拒快樂和親密關係,都只讓他更加消沉。最後,他終於正視內心的破洞,開始訴說不一樣、但更健康的故事。

在此之前,約翰一直活在需要進一步檢視的敘事裡,以為承認受傷就是懦弱。所以,如果他想改變,就必須從當時還陷在那種敘事裡的自己著手。這本練習簿的步驟也一樣,第一步是幫助你看清你目前認定的敘事。你的故事可能反映出許多面向,例如外在環境、一部分的真相、你長久以來的模式等等。為了修訂你的故事,你首先要把它們寫下來。我在《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提過:認識自己的一部分是拋下對自己的認識——不去理會你對自己說的片面之詞,停止告訴自己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掙脫這些說詞的束縛,你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出你灌輸給自己的人生故事。因此,即使你認為你了解自己的故事,也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還是希望你透過這一章的練習擱下判斷,單純書寫。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看清自己的能力,好讓你盡可能精確描繪出自己的樣子。接下來還會有許多不同的練習,在思考每一個問題的過程中,你會開始發現不一樣的面向,也看得越來越清楚。

記錄當下是反思自己的故事的重要方法。我總說這是為內心狀態照「快照」,看看自己的故事現在是什麼樣子。

第一張快照

幾年前,一名69歲的病人第一次走進我的諮商室。我見到的那名婦人垂頭喪氣、動作遲緩、兩眼無神、形容憔悴,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十歲。一年後,我面前的那名婦人變得朝氣蓬勃、精神奕奕。大家一定猜到了,這兩則描述說的是同一個人——麗塔,一名極其寂寞、終日懊悔、打算在70歲生日當天自我了斷的病人。我對麗塔的這兩張快照記憶猶新,它們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她。雖然兩張快照都沒有呈現麗塔的全貌,但它們都很有用。因為每一張都讓我們看見故事裡不一樣的東西,每一張都透露出她剛來找我時看不見的可能性。

第一次和病人晤談的時候,我只能隱約窺見他們的一部分。他們來找我時即使不在人生最低谷,也一定不在最高峰。他們當時可能灰心喪志、滿腹疑惑、充滿戒心、或者一團混亂。他們之所以滿臉焦慮,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找心理師諮商很緊張,也可能是因為乍逢巨變,成了驚弓之鳥。他們有時候會盡可能與我保持距離,刻意堆笑以隱藏不安。然而,不論他們的第一張快照是什麼樣子,我都知道那只是他們的一面,而且我見到的可能是最落魄的一面。一開始的觀察可能是模糊的,因為有的人會試圖掩飾傷痛。但沒關係,我們之後會繼續深究這些感覺。最初的印象不能代表完整的故事,就像你的敘事不能用某個時刻的心情一語道盡。所以,這本練習簿安排了很多「自拍」機會,鼓勵你為自己多拍幾張快照。你接下來要拍的第一張快照只是起點,到這本練習簿結束的時候,你會有自己各種角度的快照,它們合在一起才能更真實地反映出你的樣貌。

現在,請靜下心好好看看鏡中的自己。一定要與自己眼神交會。你看到了什麼?換個方式來問:如果你現在走進我的諮商室,我會看到什麼?請盡可能描述細節。也許你會從外在樣貌寫起:肩膀是緊張聳起,還是輕鬆放下?你看起來從容自若,還是煩躁不安?接著,請仔細觀察自己此時此刻的心境——是興奮?尷尬?焦慮?還是憂傷?請試著像鏡子一樣中立,不要評判眼前的自己。要是你有剛剪壞了頭髮又走進電梯被自己嚇一跳的經驗,你一定知道凝視鏡中的自己沒那麼容易。但現在,請把自己當成心理師,以同情和體諒看待自己。在此同時,別忘了提醒自己一件事:我們現在看到的你,只是這段深入了解自己的旅程中的某一刻的你。

 

我看見的自己:

 

 

◎為什麼想做心理治療?

每個來諮商的人對這個問題都有一段故事,我們稱它為「呈現問題」(presenting problem)。身為心理師,我們會仔細聆聽,但不會以為一開始聽到的故事就是故事全貌。在我們一起修訂故事的過程中,有的主角會變成配角,有的小角色也可能變成當家台柱。病人自己的角色可能也會改變,從跑龍套的變成主人翁,從受害者變成英雄。病人開始諮商時所說的故事,很少和他們結束諮商時所說的故事一樣。

正如每個故事都需要開場,心理治療也都從呈現問題開始。這裡的「問題」指的是讓病人決定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可能是恐慌發作,可能是失業,可能是親友去世、孩子出生、婚姻危機,可能是遲遲無法做出重大決定,也可能是憂鬱症來襲。病人的問題有時不太明確,有人只是隱隱約約覺得「怪怪的」,雖然說不上來,但就是感到不太對勁。

舉例來說,茱莉第一次來找我時想處理的問題很明確:她剛診斷出癌症,希望心理諮商能協助她度過療程和適應新婚。因為醫生對她的預後有信心,認為她接受手術和化療之後就能好轉,所以她想找個不屬於「癌症團隊」的心理師,支持她在這種不尋常的情境下進入婚姻生活。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從學習與癌症共處開始,卻沒能在這個課題上結束。儘管如此,茱莉最初的心願始終是重要的敘事線——坦誠面對病痛、真切體驗人生等等——我們的晤談從頭到尾都以它們為主軸,即使在她病情急轉直下之後依舊如此。我們剛認識的時候,她需要的是有人陪她勇闖新世界——充滿腫瘤科醫生、粉紅絲帶和過度樂觀的瑜伽教練的新世界——但隨著情況改變,我們也依照她的需要隨時調整。

不論病人一開始是為了什麼問題來做諮商,那個問題之所以會在那個時候浮現出來,通常都是因為他們已經到了人生轉捩點——我現在該往左還是往右?該努力維持現狀,還是邁向未知的領域?(溫馨提醒:做接下來的這些練習和做心理治療一樣,即使你選擇維持現狀,它們還是可能把你帶往未知的領域)

不過,現在先別煩惱轉捩點的事。說說你的故事吧,從呈現你的問題開始。

 

呈現問題

你為什麼想翻開這本書?更重要的是:你為什麼現在想翻開這本書?這裡的練習會協助你踏出第一步,釐清你為什麼想在你的故事的這個階段進行探索,還有你希望在做完練習簿的時候達成什麼目標。

 

你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你之所以會想翻開這本書,是因為面臨什麼處境?

 

開始做這些練習的時候,你產生了哪些感受?

 

你會如何描述人生此刻?

 

做完這本練習簿的時候,你希望自己有什麼改變?

 

●感受之下的感受

我覺得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自知之地」(place of knowing),那裡的我們知道很多問題的答案,但那些答案常常被朋友、家人、情人和社會的「噪音」淹沒,而我們因為太在意別人對我們的感受會產生什麼感受,所以漸漸離開了這塊「自知之地」。我們對感受的恐懼,似乎比感受本身更令我們恐懼。於是,我們開始忽視或扭曲自己的感受,免得自己得罪別人,也免得為心中揚起的情緒所苦。然而,這樣做可能使我們無法表達真正的需求和願望。感受裡有重要線索。我常對病人說:我們的感受就像羅盤,它們提供有用的資訊,讓我們看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雖然我們經常想壓抑或麻痺痛苦的情緒,但我們的人生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的答案,卻正是在這些情緒裡。情緒能引導我們注意需要注意的事物,抹煞情緒就像不用地圖開車。

練習「呈現問題」可能會勾起你的某些感受——你也許會想進一步探索它們,也可能會想起與過去、現在或未來有關的不愉快。請好好利用現在這個時機,仔細觀察心境的變化,看看是否還有別的課題該學。我們平時會以各種手段迴避自己的感受,用食物、酒精、甚至製造問題來讓自己分心。網路也是我們慣用的逃避方式,我有個同事還說網路是「最有效的短期非處方止痛藥」。有時我們不喜歡心裡湧現的感受,就把它們像燙手山芋一樣扔給別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的約翰就是這樣,他拚命想掩蓋他的悲傷和失落,於是用發火和惹火別人來取代這些痛苦的感受。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精通如何在感受上李代桃僵——用憤怒取代悲傷,用罪惡感取代快樂,用自我厭惡取代寂寞。

釐清自己的感受,並思索這些感受促使我們採取了哪些行動(或者反過來思索這些行動讓我們產生哪些感受),是十分重要的自我覺察工具。但我們會不知不覺用很多方法保護自己的感受,讓它們變得難以察覺。我常常看到病人把他們不願面對的感受推開,讓自己麻木。很多人以為麻木代表冷漠無感,但麻木其實不是沒有感受,而是被太多感受淹沒。你越懂得發掘埋藏在原始情緒(或麻木)深處的情緒,就越了解自己當下的感受,也越明瞭你的感受會如何影響你的行動。

舉例來說,憤怒是很多人都有的情緒。因為它向外發作,所以怪罪的對象是別人,發怒時還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可是憤怒只是表層情緒,我習慣把它想像成冰山的山巔。如果穿透表層情緒往更深處看,你會發現底下還有你沒意識到、或不願面對的感受,像恐懼、無助、嫉妒、寂寞、不安全感等等。如果你願意看得更深,設法了解這些底層情緒想告訴你什麼,你就能以更有益的方式運用你的憤怒,也不至於總是動不動就生氣,甚至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

不過,為了找出更深層的感受,你必須先看清表層發生了什麼。請回想一下麗塔的例子:在她的人生開始出現好事的時候(與鄰居共進晚餐,上網賣她的作品),她的表層情緒不是開心,而是恐懼,一種預期性的痛苦,用她的話來說是「事情一定會變糟」。這是麗塔長期以來的故事風格:她總是在等什麼事情出錯,所以即使遇上好的事情,她還是不信任快樂的感覺。在這層心境之下,她還有另一層情緒:她認為自己活該受苦,因為她犯了「罪」——毀掉孩子的人生、對第二任丈夫欠缺同情、沒有過好自己的人生等等。如果她想真正體驗快樂,並將自己目前的敘事帶到新的方向,她就必須認清並處理更底層的感受——羞愧。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所以我們先從小處著手,辨認你最常產生的幾種情緒,藉此聆聽它們對你現階段的故事透露了什麼。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1WFO0028

商品條碼EAN:9786269584420

ISBN:9786269584420

印刷:黑白

頁數:224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
編輯小姐Yuli的繪圖日誌:劇透職場,微厭世、不暗黑的辦公室直播漫畫
不再試著修補生命:覺醒、面對,全然接納每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最黑暗處仍有光:透澈痛苦的根源,還原與生俱有的愛
學會和疼痛共處,你可以變得更強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