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魔戒 沙丘 大谷翔平 蝙蝠俠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 惶然錄 德川家康 官網獨家
TOP
首頁> 生活館>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聽懂另一半:破解男女溝通邏輯,語言學家教你解讀弦外之音

聽懂另一半:破解男女溝通邏輯,語言學家教你解讀弦外之音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出版品牌:一起來出版

作者:黛博拉.泰南 (Deborah Tannen)

譯者:沈聿德

ISBN:9786267212264

出版日期:2023-09-13

定價:NT$  450

優惠價:75NT$338

促銷優惠 |

4月全站優惠|單書75折

4月全站優惠|五本7折

4月全站優惠|三本73折

內容簡介 |

 

有沒有可能:其實不是誰有錯,而只是語言不通?

最重要語言學家帶你調整頻率、深入另一性的 所 思 所 感

══ 兩性溝通開創性經典 ══

 

★ 著名神經學家薩克斯、國際媒體 傾情推薦

★ 《紐約時報》暢銷No.1連續八個月的兩性研究經典

★ 譯為30多國語言,拯救無數讀者的無解關係

 

他迷路時,為什麼寧可自己找也不開口問?

她訴苦時,為什麼更想聽到安慰而非建議?

 

有人說,男人女人是來自兩顆星球的生物,他們來到地球上,卻發現自己的真心常常換來絕情。有沒有可能,其實不是誰有錯,而只是語言不通?

享譽全球的語言學家泰南在數十年的研究中發現,兩性從小習得的溝通風格,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這種差異跟情感的深淺無關,卻造成了不少誤解,讓雙方受盡委屈。

本書透過全新的觀點,帶你深入兩性的思考邏輯,理解各種溝通問題的起因與案例,跨越溝通盲點,有效調整心態,懂別人,也更懂自己。

 

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榜長達四年,帶你超越話語,聽懂弦外之音

一本同事、朋友、家人、伴侶都會慶幸你讀過的書

 

為什麼你說A,卻被聽成B?掌握「後設訊息」,說話不用確認眼神

到底誰最囉嗦?科學告訴你,男女為何在不同場合變得多話

聊八卦到講幹話,兩性的完美溝通其實從小就差很多!

理解「報告式」與「情感式」兩種對話邏輯,聊天不猜心

經過練習,多數人都能切換說話風格,並得到實際好處

從「無話不談」走到「無話可說」,該如何重建交集?

 

「我們以為自己在使用語言,其實卻是語言在使用我們。」──黛博拉.泰南

 

★ 泰南博士成名作,創下銷售奇蹟的兩性研究經典

★ 發行超過三十國譯本!跨越國界的溝通之道

★ 以全新角度探討最真實的溝通問題,深入性別邏輯

男女的溝通風格之所以有本質上的不同,其實源自於成長過程中的「歷練」。這種差異與成功與否、感情深淺都無關,卻在這世上造成了不少誤解,給無數人貼上了各種標籤。翻開本書,跟著泰南博士了解背後原因,超越言語,聽懂另一性的弦外之音。

 

名人傾情推薦──

何戎,《幸福馬拉松》作者、知名主持人

曾心怡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

劉中薇,作家/編劇/講師

奧利佛.薩克斯,知名神經學家,國際暢銷作家

 

「聆聽自己,帶來覺察;聆聽對方,帶來理解。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與另一半相處,這本書會是您與另一半共讀的好書,更是讓關係和諧的開始。」──曾心怡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婚姻的秘訣在與溝通的流暢,溝通的秘訣在於能靜下心來領聽。男人對話是維持權力的協商,女人是親密感的協商。你得聽懂另一半,才算是踏上溝通之路。」──劉中薇,作家/編劇/講師

 

「男性及女性宛如來自不同星球的物種,有時需要戴上特別的天線才能夠溝通。此書作者以社會語言學家的專業背景,加上多年實務經驗,打造出這一本男女溝通寶典,教您透過DIY,獲得內建高效溝通天線與解譯能力。」──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

 

「泰南對人們的說話方式有著小說家般敏銳的洞察力,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這種特質使他成為非凡的社會語言學家。本書是他對社會生活的黏合劑(即對話)進行的一番迷人研究。」──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知名神經學家,國際暢銷作家

「泛華社會受到佛道教的影響甚鉅,每每談到伴侶關係,總會有人用『前輩子相欠債』的概念,用某種勸世的口吻,要處於緊張關係下的伴侶,學習轉念放下。有幸讀完這本書的人,或許會發現,伴侶真正互欠的不是什麼前世的姻緣債,而是對彼此的理解而已──從對方的立場,透過一種社會建構與文化認同的視角,理解彼此言行背後那一整套運作邏輯。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轉念,有機會放下,不再將自己或兩人的關係之惡,視為問題難以解決的癥結點,從而看見健康伴侶關係的曙光!」──沈聿德,本書譯者

 

國際媒體推薦

 

「深入探索兩性為何會有溝通衝突,讓人一讀就停不下來。」──《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聽懂另一半》是一本妙筆生花、耐人尋味、讀起來又平易近人的書,真是發人深省。」──《信使報》Courier-Journal

 

「作者的論述……用有趣兩字還不足以形容。這是一本不管公司董事會或親密伴侶都值得認真看待的書。泰南總算解釋了我們通常只能抱怨的牢騷。」──《聖路易斯郵報》St. Louis Post-Dispatch

 

「泰南女士用生動的例子與文筆,寫出了男女溝通的複雜性,教人耳目一新,讀起來又平易近人。……內容不僅合用又饒富趣味。」──《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一句話:好到不行。」──《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泰南對於人們表達自己的方式,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她對語言與關係的內部架構有著科學家一般的掌握。這是一本健談、真誠、可愛的書,讓人看了馬上有收穫。」——《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讀者反饋說,這本書挽救了自己的婚姻。」——《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泰南的開創性著作《聽懂另一半》改善了男女關係,效果是百分百。」──《魅力》Glamour

 

各國Amazon讀者,共感推薦──

 

「這本書讓我更懂我老婆,理解程度甚至超越我們結婚的頭25年。」

 

「泰南博士對於溝通的理解很透徹。本書主要是關於兩性之間的對話,她寫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解障礙。」

 

「我決定在結婚之前讀讀這本書,結果證明:這是建立穩固關係的強力工具。非常推薦閱讀。」

 

「最近也買了一本送給侄女,她在談戀愛而且遇到類似問題。我希望這本書對她有幫助,就像對我有幫助一樣。」

 

「對於想要超越言語、欣賞不同對話風格的人來說,這本書必讀!也適合想要真正溝通的老師、主管、領導者。我會推薦給我職業與教育培訓的學生。」

 

「我是在男性主導的環境(美軍)下的女性,我發現自己看書時搖著頭說,哇,這發生太多次了吧。沒錯,我真的有體會。但更重要的是,我也發現自己笑出來了!真是棒!」

 

「許多年前我讀過這本書,最近決定重讀,依舊是很有趣,對於理解溝通差異很有幫助……我會推薦給所有想找出男女溝通橋樑的人。這是該領域最棒、最有幫助的書之一。」

 

作者簡介 |

黛博拉.泰南Deborah Tannen

現任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是該校的六位榮譽終身教授之一。曾任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員,並榮獲該校「麥格勞傑出講師」頭銜。她的研究聚焦在對話互動時的人際關係,深入探討不同情境下的對話風格差異,包括性別與文化背景的影響。

她在出版《聽懂另一半》之後,成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學者。此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維持了將近四年,隨後翻譯為其他三十種語言。此外還有十多本暢銷著作。

她接受過許多國際媒體採訪,也為大型媒體撰文,包括《紐約時報》、《新聞週刊》、《今日美國》、《人物》、《華盛頓郵報》、《哈佛商業評論》與《時代》。

譯者簡介 |

沈聿德

國立中央大學校友。辭去大學教職後,帶著狗兒子Kodomo的骨灰和一隻活蹦亂跳、名為沈子恩的流浪犬移民美國,結婚定居。現職為自由翻譯作家,同時擔任美國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特約翻譯,從事口筆譯工作。譯作包含《低級教育》、《製造共識》、《數據的假象》、《珍愛博物館》、《管書的意外人生》……等多本橫跨文學、人文社會、教育、管理、與科普類書籍。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在不同世界,說著不同語言

.親密度與獨立性

.誰占了上風?

.助人行為的兩種意義

.框構:誰在跟誰說話?

.男人的禮貌與風度

.保護者的姿態

.目標相同,策略不同

.誰比較虛偽?

.試著解讀,卻總是誤解

.追求自由

.男女的對話就是跨文化溝通

.男孩與女孩的說話遊戲

.關鍵在於理解

 

第二章 不對等性:沒有交集的對話

.「這是我的問題,不是你的」

.「我會幫你搞定」

.兩條平行線

.呼應對方的煩惱

.不同的對等

.「我不想問人」

.「這讓我很煩,我就解決掉」

.「這讓你很煩,所以我幫你」

.「相信我」

.「親切一點」

.動機不只一種

.從另一座山上看到的風景

 

第三章 「報紙放下,跟我說話!」:投契式談話和報告式談話

.投契式談話與報告式談話

.私下發言:囉嗦的女人跟沉默的男人

.你最好的朋友是誰?

.「快跟我說話啊!」

.迴避或聊聊?面對疑慮的不同態度

.調整與信任

.怎樣才算自在?

.公開發言:多話的男人和沉默的女人

.私下場合的報告式談話

.公開場合的投契式談話

.誰代表團隊去發言?

.避免相互指責

 

第四章 八卦:友誼的籌碼或義務?

.友誼從八卦開始

.一起訴苦:輓歌型的投契式談話

.輕鬆閒聊的嚴肅目的

.當八卦變成謠言

.八卦的實際功能

.八卦的社交控制作用

.傾訴祕密的危險

.新聞:男人的八卦

.細節的力量

.參與感帶來的快樂

.「細節就免了」

.公私不分

.談論與批評

.男人女人各行其道

 

第五章 「聽我跟你說」:說教與聆聽

.我先來,然後我繼續

.該炫耀還是隱瞞?

.微妙的順從

.不同的解讀與誤解

.有人在聽嗎?

.像隱形人一樣長大

.地位較低的聆聽者

.男性與女性的幽默感

.「你以為你在跟誰說話?」

.不同的聆聽習慣

.不同的交流習慣

.風格帶來的溝通限制

.化解未來的壓力

 

第六章 社群意識和競爭:不同風格的衝突

.「別指使我」

.讓我們看看孩子們玩遊戲

.「我當醫生,你當小寶寶」

.不同的社交結構

.「你沒有說為什麼」

.親密而激烈的爭執

.不打不相識

.搞好關係

.什麼都先反對的男人

.挑戰者的敵意與善意

.為了示好而爭鬥

.狠話也要看起來善良

.爭吵的訊息和後設訊息

.兩種版本的冒險故事

.互相誤判

.不同的複雜性

.誰的方式比較好?

.對衝突的不同態度

.尋求變通

 

第七章 誰打斷了誰說話?溝通的主導與控制

.男人會打斷女人說話嗎?

.沒有發言重疊,卻打斷說話

.發言重疊,卻沒有打斷說話

.成功的合作式重疊發言

.失敗的合作式重疊發言

.打斷說話的文化差異

.當女人主動插話

.基於文化的解釋是雙面刃

.敬告讀者

.到底誰在插嘴?

.非合作式的發言重疊

.誰是始作俑者?

 

第八章 怎樣都錯:受限於男性標準的女性

.別吹噓或自誇

.對男人是委婉,對女人是無力

.從男人口中說出來就不一樣

.沉默是金還是鉛

.「我很抱歉,但我不是在道歉」

.「請別接受我的道歉」

.適應男性規範的女人

.平等的歧視

.不平等的補救結果

.語言養成乖女人

.肢體語言的束縛

 

第九章 「我在跟你講話,看著我!」:性別更甚年齡差異

.二年級生的戲弄與說故事

.「要玩什麼遊戲?」

.「那很嚴重耶!」

.藐視權威

.訪談的遊戲

.極為不同的歷練

.兩性生活的縮影

.六年級生的人際困擾

.「失去最好的朋友是很痛的事」

.「我懂」

.話題一樣,內容不同

.「該說話的時候,卻沒辦法說」

.友誼的相反概念

.十年級生的合併式與平行式對話

.「我知道我的問題在哪裡」

.男人在情感上疏離嗎?

.成人朋友的對話

.「我知道我們之前吵過」

.低人一等的作風

.婚姻這個「夠嚴肅的話題」

.「退縮的態度」

.跟著主導話題的人

 

第十章 解開溝通不對等:我們的第一步

.打破惡性循環

.不平等始於家庭

.身體語言

.對話中的不對等:「我為了你才這麼做」

.兩個性別之謎

.建立關係的兩條路

.當優點變成義務

.情況不同,意義也會不同

.打開溝通的管道

 

新版後記

 

more
書摘 |

前言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對話。身為社會語言學家,分析日常對話與其對關係的影響,向來是我職業生涯的關注焦點。在這本書裡,我同時傾聽女性與男性的聲音。我會疏通釐清那些看似無意義卻困擾著你我關係的誤解,同時讓大家明白, 即便在沒有明顯誤會的情況下,男性和女性也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讀相同的對話內容。我會說明,為何想要溝通的真心誠意往往卻讓對方困惑,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多少避免或緩解挫折的無力感。

我的著作《我的意思才不是那樣!》(That’s Not What I Meant!)讓讀者知道人人都有不同的對話

風格。因此,當來自同一個國家但地區有別的人,或者不同族裔及階級背景的人交談時,他們話語的本意,可能就會跟聽者理解的意義不盡相同。不過,又不是人人都得跟自己國家裡不同地區或不同族裔的人結伴終生,這只是部分人的選擇罷了。話說回來,我們的確八成會與異性配對、長期結伴,而且很多人都這樣。再者,即使很多人(也越來越少)可以大半輩子都不用跟文化背景迥異的人緊密接觸,卻幾乎無法逃避跟異性打交道,因為就算沒有異性朋友,也有異性的親戚與同事,就連沒有生活伴侶或者主要關係對象為同性伴侶的人也不例外。

《我的意思才不是那樣!》共有十章,其中有一章處理的是對話風格的性別差異。然而,我接到訪談、邀稿,以及演講的邀約時,有九○%都希望我把重點放在該書一○%的內容上,也就是男女差異的那一章。大家都想更了解性別與對話風格。

我自己也想更深入。這可一點不假。我之所以決定要成為語言學家,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修了羅賓.萊可夫(Robin Lakoff)的一門課,內容是她針對性別和語言的研究。我的第一份大型語言學研究,主題就是迂迴表達的性別與文化差異,而且,我對同一主題的其他研究也相當熟悉。只不過,雖然我一直以來的研究都與性別研究有點關係,但我沒有一頭栽進核心研究圈,這多少是因為這個領域太具爭議性了。

每每我寫到或談到男女之間對話風格的差異時,就會爭論四起。多數人會驚呼我說的千真萬確,興奮地認為我解釋了他們的個人經驗。他們會鬆了一口氣,知道這些困擾其實很常見,而不是因為自己、伴侶、或是他們的關係出了什麼嚴重的問題。過去他們把伴侶的說話方式歸咎為伴侶個人的缺點,如今,他們可以重新理解伴侶的說話方式只是反映出一套不同的系統。另一方面,他們自己的說話方式可能讓伴侶困擾多年,但如今他們可以據理力爭地說,這種方式既合乎邏輯又合理。

雖然多數人認為,我對說話方式之性別差異的解釋能說明他們自身的經驗(他們還迫不急待地要提出自己的例子),但有些人一聽到性別二字就侷促不安。有些人光聽到男女不同的觀點就生氣。而且,這種反應男女皆有。

有些男人從女性口中聽到任何攸關男女的陳述,就視其為控訴──認為這只是女人表達受不了的美化方式,彷彿是在怒喊「你們這些男人!」,他們覺得只要自己被討論,就算不是受到詆毀,也是一種物化。

然而,可不只是男性會對一切關於男女的陳述忿恨不平。有些女人會有憑有據地擔心,任何性別差異的看法,大家聽在耳裡,會以為言下之意是女人不一樣──與標準有別,也就是與男人的一切有別。男性被視為常態,而女性則被視為背離常態。何況,「不一樣」跟「比較差」只有一步之隔──而且「不一樣」可能終究會被當成「比較差」。

此外,就算讓大家明白女性和男性的對話風格不同,通常被要求要改變的,也是女性。我就曾在別人針對我的作品的回應裡,見識過這樣的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上有一篇我寫過的文章,內容提到一對男女在車上的對話。對話中的女性問:「你要不要找地方喝一杯?」她的丈夫誠實地回答「不要」,接著繼續開車。事後丈夫得知太太其實想找地方喝一杯,所以很不高興。他覺得很無力,納悶不解:「為什麼不說她想喝一杯就好了?她為什麼要跟我玩遊戲?」我的解釋是,女方並非沒有如願而生氣,而是因為先生沒有考慮她提出的選項。從她的觀點來看,她對先生想做的事都會表達在意,反觀先生對她想做什麼卻完全不在乎。

我的分析強調此案例中的丈夫和太太的風格儘管有別,卻一樣合理。在我另一篇《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的文章裡,這個論點卻被編輯過頭,刊出時已經消失不見了。這讓我看似在建議讀者:「女性務必要理解,當男性回答『要』或『不』的時候,她並不是非得照做而沒有商量的餘地。」《多倫多星報》的編輯刪掉了一段前文:「想了解出了什麼問題,男性必須明白,當女性問他想做什麼時,並不是要他提供訊息,而是在開啟協商,討論雙方想做什麼。然而,女性務必要理解……。」編輯這麼大刀一揮,我的說法從男女都應該調整,變成女人務必單方面努力理解男人。告知女人務必單方「理解」,言下之意就是男人的方式才對,而女人的方式錯。這個編輯後的版本被重印納入教科書,錯誤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

我們都曉得自己是獨特的個體,但卻往往視他人為群體的代表。這是天生習性,因為我們非得以模式觀察世界,方能加以理解;要能處理每天大量的人事物,就得有辦法預測與這些有關的訊息、感覺自己對其有所知曉。只不過,這個看出相似性模式的能力,雖然與生俱來又頗有助益,卻也有其不幸的後果。把個體「歸約」為一種類別,不但會讓人不快,還是一種誤導。將女人和男人區分成各種類別,就會強化這種還原論(一種哲學思想,相信通過拆解就能理解、描述複雜的系統與現象)的危險。

儘管「概括」可描繪出相似性,卻也掩蓋了差異性。型塑你我的種種影響,族繁不及備載:族裔、宗教、階級、種族、年齡、職業、自己與親人居住過的地理區域,以及許多其他群體認同等等都是──其中還混雜了個體的人格與偏好。我們很容易透過一個或幾個類別總結他人,例如美國南方淑女(southern belle)、紐約的猶太知識份子(New York Jewish intellectual)、波士頓婆羅門(Boston Brahmin)或暴躁的義大利人(hot-tempered Italian)。這些類別即使能預測到該對象的部分行為,但沒有描繪到的卻遠多於此。每一個人和任何其他人都有完全不像的地方,數也數不完──就算跟許多同一個類別中的其他人,也會不一樣。

我深知這些危險,卻還是走入越來越多人以性別和語言為主題的對話,因為,忽略差異性的危險,比指出差異性的危險更大。欲蓋彌彰並不會讓阻礙物消失;我們反而會在大步穿過房間時被它絆倒,最後只得用爬的。拒絕接受真正的差異,可能只會加重在這個改變與重塑男女關係的年代裡早已司空見慣的疑惑。

假裝男女都一樣的行為,對女人有害,因為我們會用對男人而言的常態,來對待女性。這對男人也不利,因為,如果男人本著善意用對男人說話的方式來和女人溝通,得到的效果卻不如預期,甚至招來嫌惡或惹對方生氣,那麼,男人反而會不知所措。

這種弔詭可見於美洲原住民女性艾比.阿碧南蒂(Abby Abinanti)的自白中。她談到自己讀法律研究所很辛苦而且又備感孤立的原因:

 

大家不喜歡或不接受原住民或女人當律師。有的人沒辦法確定自己到底更討厭前者或後者;有些人則會假裝大家都一樣,誰當律師都沒有差別。我也可以是「男學生的一分子」、「白人男學生的一分子」。不太可能這樣的。這兩種對待都會讓我困擾。

 

討厭女人或原住民當律師這件事,會對讀法律研究所的原住民女性造成問題──這很容易理解。但要明白「想以平起平坐之道接納她的人」也會對她造成問題,就難多了。認定「她跟大家一樣」的想法之所以有傷害性,就是因為她不一樣。那些人用來反映並確立自己身分認同的種種假定、價值觀還有風格,會破壞她的身分認同。

有些學者為了確立女人的對等地位,反而不願讓大家看到男女的不同,因為差異可以被用來合理化不公平的對待與機會。儘管我理解也同理那些希望男女間不存在差異(只有可彌補的社會不公)的人,但我和其他人的研究、連同我自己與其他人的經驗,在在都告訴我事實就不是這樣。說話的方式真的有性別差異,我們要能辨識與理解。沒有這種理解,我們就注定會把截然不同的對話風格所帶來的困惑與有害後果,怪到他人與自己(或關係)的頭上。

承認性別差異,個人便不必再糾結自己是否不正常或出了問題。許多男女對自己的親密關係都不滿意,而且想試著討論時,甚至更沮喪無力。以社會語言學來面對關係,就可能解釋這種無力感,而不指責是誰發狂或邏輯錯誤,同時也不必怪罪或放棄這段關係。假如我們承認也理解彼此的差異,就能把彼此的風格納入考量,調整自己、適應各自的風格,並從中學習。

本書採用的社會語言學手法,會讓讀者們明白,由於男孩和女孩在基本有別的文化之下成長,所以男人與女人的對話是一種跨文化溝通。用跨文化觀點處理對話風格中的性別差異,跟以性別和語言為主題的研究是不一樣的,後者認為男女對話失敗的原因在於,男人要宰制女人。男性作為一種主導你我社會的階級,這點無庸置疑;而許多男人想在生活中主宰女性,也是不爭的事實。但男性主導並非全貌。光靠這點,無法解釋對話中的男女要面對的一切──尤其當雙方都抱著真心誠意,想理解彼此的對話內容。主導的結果不見得出於想主導的意圖。這就是本書為大家帶來的新知。

在這個機會大開的時代,女性嶄露頭角爬上權威要職。起初,我們以為女性可以用以往的方式說話,但這往往行不通。另一個看似合乎邏輯的想法,就是女性該改變風格,用男人的方式說話。除了「女性必須負責所有改變」很令人反感,這也行不通,因為說話像男人的女人,會受到不同的評斷—而且嚴苛得很。我們不得不檢視我們的選擇與其招致的後果。唯有透過理解彼此的風格與自己的選項,才能開始找到機會,不受單一死硬對話風格的圈囿。

對話風格的差異沒辦法解釋男女關係的一切問題。心理問題、真的不再相愛相護,以及純然的自私(連同政治與經濟不平等所造成的現實後果)都可能是威脅。但還有無數的情況是,這些缺失被關係中的一人用來誣指對方,原因只是對方用不同方式表達想法、感受以及對溝通的既定看法。假使我們可以根據對話風格去釐清差異,就能以比較好的立場迎擊真正的利益衝突,同時找到能協調伴侶的共同語言。

我提筆寫《我的意思才不是那樣!》的前言時,就提到有個女學生,她聲稱在喬治城大學修了我一門課因而挽救了婚姻。不久前,那位學生(如今是教授,仍然已婚)寫了封信給我。她說她和丈夫一直都保持對話,只是到頭來不知何故都以爭執收場。某次兩人吵到一半,她的丈夫氣急敗壞地說:「泰南博士最好趕快寫新書,因為,男女說話這件事一定是世界上嚴重的問題!」本書前言至此,停筆前,我要把這本書獻給那個丈夫,以及世界各地正想盡辦法要跟彼此溝通的男男女女。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ZTK0041

商品條碼EAN:9786267212264

ISBN:9786267212264

印刷:單色

頁數:352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錯不在我:美國重量級心理學家聯手出擊,探究人類最危險的心理機制,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經典紀念版】
21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
相信你自己:拋開內心小劇場,才知道自己有多強!獻給高敏人的職場逍遙指南
看不見的更重要:面對恐懼、消除不安,改變四萬人的奇蹟掃除術
不再裝沒事, 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正視負面情緒,還原內在秩序的36則轉念對話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