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的天分讓他一戰成名。他沒受過任何攝影訓練,卻能憑著驚人天賦,在鏡頭中透視事物的本質,把戰地拍成哥雅畫作,把天空拍成華格納歌劇。他首次採訪戰地就獲得全球攝影記者的最高獎項「世界新聞攝影獎」。他在戰場上嘗到驕傲的滋味,他也幾乎是為戰地而生,一如蘇珊.桑塔格所說:「在新聞攝影的此一重要傳統中,論廣度、率直、逼近觀察、令人無法忘懷的程度,都無人能夠凌駕唐.麥卡林那些足為典範的、令人胃部抽搐的作品。」但,「若你必須拍攝的畫面,正是你最想阻止的事件,你如何自處?」他被關入烏干達阿敏的死亡監獄、被AK-47擊中胸前、被英國及越南封鎖。戰火不曾擊倒他,軍方的格殺令阻止不了他,唯有良知令他放下了相機。「我們全都受天真的信念之害,以為只需憑著正直,便能理直氣壯地站在任何地方。但倘若你是站在垂死者面前,你需要更多理由。假若你幫不上忙,你便不該在那裡。」
「閱讀拉羅什福柯,就像吸吮酸橙汁液;其滋味最為苦澀,卻又讓人樂在其中。」——艾倫.狄波頓 504則犀利箴言,戳刺你在生活、愛情、職場、社會中見識到的人性表象。 三百五十年前,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柯用這本「簡短的巨作」,為自己贏得不朽的文壇地位。他對人性的觀察如此嘲諷辛辣,拳拳到肉,針針見血,精準得讓人啞然失笑,擊掌叫好。 《人性箴言》於一六六五年首度在巴黎出版。「法國思想之父」伏爾泰百年後稱讚本書強烈影響了法國的民族個性,造就後世法國人思想上的幽微內省與形容精確。拉羅什福柯認為,人的思緒就像滑溜的鰻魚,不管條理如何分明,邏輯如何清晰,都會從人的思考中溜竄逸逃,除非以簡潔優雅的字句將之紀錄下來。於是,他便選擇以格言體(aphorisms),寫下他對人性的分析與觀察。 拉羅什福柯厭惡濫情,《人性箴言》裡每句格言都是對我們自我正面認知的挑戰。其間蘊含的智慧讓人驚訝,句句都是他在思索人性之後冷凝出的結晶,語言簡潔機智、觀點透徹清明。 「有些人若不是聽別人談到愛情,自己根本不會去愛。」——一九九三年,年方二十三的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剛剛失戀時,在從倫敦前往愛丁堡的火車上讀到書中這句話,得到刺激靈感,寫出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我談的那場戀愛》。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教育講座》也引用了《人性箴言》的書中段落;這部作品的風格在三百多年來更是影響了齊克果、尼采、維根斯坦等諸多後世哲學家及作家。 三百五十年前的格言警句,如今讀來依然讓人竊笑、驚訝、震撼。因為拉羅什福柯所寫下的,是如你我的人類在表面底下不願承認、難以言說的永恆真實人性。
l 法蘭克福學派重量級學者佛洛姆,逾半世紀暢銷人本倫理學經典之作 l 認識自己、為自己而活,創造幸福人生的必修教材 怎樣才會快樂?什麼才叫生活? 本書為《逃避自由》的續篇,不但補足了前書的論點,提出現代人心理困境的解套方案,更從倫理學入手,將觸角延伸至對人生幸福面的整體觀照,是理解佛洛姆理論不可不讀的書單之一。 承繼《逃避自由》的論述:現代人缺乏心理資源來應對個體化和社會化之後的孤單不安狀態,因此寧願放棄自由,將決定權奉還給各種權威。佛洛姆強調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假外求,而必須落實到自己本然的性格與潛能,並發揮創造力,如此才能體現真正的自我。同時,以健康人性為基礎所衍生的道德倫理和價值判斷,必然能夠引導全人類走向良善的面向,開創利己利人的社會文明。 本書是同時也是「性格學」上的重要著作,佛洛姆歸納出五種現代人的性格原型,包括「依賴性格」、「掠奪性格」、「囤積性格」、「市場性格」和「生產性格」,前四者都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現代社會不良影響而塑造出來的負面性格,唯有最後一種「生產性格」,是健康人生不可或缺的特質。 佛洛姆重申「人本倫理」的價值,闡明社會倫理的規範應以人性為基礎來發展,他將倫理學融入心理學的探討是一大創舉,最終以理性為依歸,認為每個人都有擁有幸福的權力,以及愛人的能力,証成「認清自我,努力做自己,為自己而活」,實為成就美好人生的唯一途徑。
從文學到外交,葉公超都是一流與風流人物。 他是將艾略特詩作引進中國的第一人, 在動盪的五○年代,更代表臺灣相繼簽下《中日和約》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從中國到臺灣,「飛揚跋扈為誰雄」,葉公超是中國近代外交史扛鼎之人。 葉公超是一個才子,不論在文學還是外交的領域。胡適說他的英文是第一等的,他擅書畫,且是極出色的文藝批評家,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稱他為「學貫中西的中國文藝復興人」。一九四九年國府來臺前夕,開啟他近十年的外交部長任期,他代表臺灣簽下《中日和約》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於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時,接下駐美大使之職,五○年代是葉公超的黃金歲月,任何與國府打交道的外國人,無人不識喬治葉的大名。一九六一年外蒙古入聯合國案後,他遭拔官,從此黯然在臺北度過餘生。 然而至今,風雲人物葉公超的生平傳記不僅寥落零星,且尚無嚴肅的學術專著問世,葉公超述而不作,沒有留下大量回憶資料,都讓傳記的撰寫顯得困難重重。作者湯晏因喜愛艾略特而接觸到葉公超的文學世界,因為他正是將艾略特引進中國的第一人,這也成為湯晏寫作本書的原始動機,往後研究到葉公超的外交世界,葉公超為何在聲勢最高之際遭到罷黜,則成為湯晏寫作的第二個動機,而經幾十年資料蒐集,逐步解開葉公超早年鮮為人知的留學歲月,更成為湯晏寫作的第三個動機。 文藝對美的追求與外交的現實計算,在葉公超身上毫無衝突,他的艾略特世界與杜勒斯世界同樣精采。歷史無法回溯,無人知道如果葉公超沒有以學人從政,是否能成就更高的文學事業,同樣也無人知道,如果沒有葉公超,臺灣的弱國外交能否安然度過五○年代。透過湯晏的描述,葉公超一生所交纏的歷史,將首度翔實地在我們面前展開。 本書特色 葉公超做為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卻始終沒有翔實的傳記問世,他本身沒有留下任何回憶資料,生平著作只有《葉公超散文集》,這都增加傳記的困難度。作者湯晏透過大量閱讀比對以及查證,將是至今最完整的一部葉公超傳記。本書除完整收錄葉公超從政時期重要照片,更取得葉公超母校愛默思學院圖書館的授權,第一次曝光葉公超在校時的畢業照與生活照。
這是一部冷戰史,而且是有關冷戰的起源與思維的歷史。全書以艾奇遜、哈里曼、羅維特、麥克洛伊、肯楠、波倫等六位被譽為外交賢哲的公職生涯說明美國政府與美國人民如何創造「美國世紀」、建立「美利堅和平」。 20世紀上半葉,全世界便經歷了兩場世界大戰(1914-1918,1937-1945),當納粹德國與日本陸續戰敗投降後,我們共同面臨的是戰爭的摧殘與經濟的凋敝。此時,佔有世界經濟總額一半的美國若回到原先的國策—如同一戰後的孤立主義,各地都將面對蘇維埃的紅色大軍,這不只歐洲的困境,也是中國、朝鮮半島、伊朗、土耳其等地的難題。 畢業於常春藤名校的哈里曼、羅維特、艾奇遜、麥克洛伊、肯楠、波倫等六人(有的原先是華爾街律師,或大企業家或外交官)一同協助新任總統杜魯門,面對二戰後美國應承擔的全球性角色。他們堅守自由貿易(美國的關稅壁壘是1929年經濟大恐慌的源頭),建構了國際合作組織: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會、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也以馬歇爾計畫幫助歐洲恢復(此計畫被邱吉爾譽為人類史上最善意的作為之一)。這六位早在1930年代有機會為國家服務時便以不分黨派、無私的奉獻精神為歷屆政府效力(鐵路大王哈里曼只領年薪1萬美元)。 從小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到詹森,從馬歇爾計畫、柏林危機、杜魯門主義、韓戰、古巴飛彈危機到越戰,艾奇遜這6人的故事也是戰後美國追求全球和平的遠見與挫敗的歷史,其中當然有誤判,而更多的是睿智與勇氣。6位外交賢哲共同聯手並由艾奇遜出面,才讓詹森總統認清越戰的本質,放棄了骨牌理論的神話,最終願意光榮的撤退。他們所協助建構的美國全球戰略與和平建構影響深遠,不僅以圍堵政策讓蘇維埃解體贏得冷戰的勝利,在意識形態喧鬧的20世紀能以冷靜的思維面對難題、放棄追求全面勝利的傲慢的智慧依然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真正的哲學就是生活,是平常、愉快而充滿,是帶來你的喜樂給世間。安靜篤定的耳順之年:六十歲,哲學家史作檉從青壯時期的澎湃激昂於此而變得內斂成熟,他仍舊在一條哲學路上一如既往地踽踽獨行,透過他對哲學、美學與生命的探索,他已毋需寄託於其他的思想家,更自成格局的以自己的語言提出一種簡單生活之道。強調讓人更單純的回到他自己,回到自然,而文字也一樣。這每一件事物獲得解放的方式,就是讓它們都探尋到它的根源。寓哲學、美學於生活實踐中,是史作檉很重要的思想。一路的反復辯證,誠如一個人的修行,而修行就是對於同一件主題有至真至善的要求。短詩般的箴言,反復闡述的主題,彷彿開展的規律幾何圖案,每一則都予人思想上一種清醒、清涼。翻開任一則,都有驚喜,依時循線閱讀,則更能體會其間心境稜線的變化。
武則天的存在, 是逸出中國史正統框架的一段傳奇? 還是唐史不願面對因此只能窘迫詮釋的正史本身? 禍國、敗德、縱慾, 這些加諸於她的罪名,細屬中國歷代男性君主,又有幾人能逃脫? 或許,在儒學史觀的灼灼眼光下, 身為女人,才是武則天真正的原罪。 而朕乃女人——正是武則天內心的真實聲音! 無字碑:武則天為何留下這千古之謎? 大周女帝武則天——兩代皇帝的嬪妃、多名皇嗣的母后、中國史上唯一以自身名義手握統治大權的女人——登極帝位十五年,幾乎統御了整個中國的黃金時代。但是,其倖存的子嗣卻任由其陵墓前的紀念碑上維持一片冷竣的空白,屹立於天地之間。千百年來,這塊無字碑也給後人留下了諸多不解、懷想與臆測。本書作者——大眾史學家喬納森.克萊門茨——即以此碑為起點,戲劇般地勾勒出武則天傳奇且精彩的一生。 千面武曌:武則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克萊門茨旁徵博引,從充斥隱密內幕的史料中繪製出她多樣而複雜的面貌。她,美麗動人,在大唐後宮成群的嬪妃中豔冠群芳。她,冰雪聰明,藉由步步謀略成功收放手中的權力韁繩。她,堅強如石,無畏儒家道德傳統成為千年一代女帝。她,也決絕無情,弒后、殺子、滅臣,對許多人的死亡難辭其咎,但是,她的內心也備受煎熬——而這一點我們永遠也無法感同身受。無論如何,武則天證明了自己如同那些反對她、醜化她的男人一樣睿智、精明、痛苦和殘酷。 朕乃女人:武則天內心的真實聲音! 武則天恰巧生在一個女權相對提昇的時代——唐朝是個具有遊牧血統的國家,並非純正的中原王朝。在克萊門茨筆下,她也因此成為貶低女性的儒家文化與尊重女性的遊牧傳統這兩種力量角力下的化身。武則天拒絕隱身幕後,而以帝后身分主持「封禪」祭地儀式,讓中國男性感到無地自容;她更藉由修建明堂與扭曲佛教教義,反抗儒家道統對於女人不該也不能統治國家的保守教條,並鞏固自身的皇權形象。也正因為如此,在她離世一千多年後,其種種「驚世之舉」也變成了無數書籍、戲劇和電影津津樂道的主題,並被賦予了兩極評價:既是女權主義者心中的典範人物,卻也是保守主義者眼中的禍國妖婦。
——童貞、華服、革命、鮮血 這是一個女人用服裝與時尚為自己發聲的故事, 更是一段心機算計和政治角力的殘酷歷史。 《紐約時報∙書評週刊》年度特別圖書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年度最佳書籍 她是一場政治聯姻的抵押品,也是歷史上最華麗的政治爭議。 瑪麗∙安東妮,西方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法國王后。出身哈布斯堡王朝的她從十四歲以奧法政治聯姻的「抵押品」身分嫁進凡爾賽宮後,便開始踏上一條她始料未及的不歸路。初入法國宮廷中的她雖然貴為王妃,但宮中派系鬥爭,國王情婦競勢爭寵,王族爾虞我詐,使得久未產下王室子嗣的她,地位岌岌可危。為此,年輕的她得想辦法讓自己在凡爾賽宮中站穩腳步。 於是,瑪麗∙安東妮決定以服裝和形象塑造,做為自己站穩宮中地位的武器。 從服裝到髮型,精心塑造的時尚形象,卻也是毀滅她的致命武器。 從早期大膽穿上男裝騎馬打獵,梳高撲粉白髮,訂製獨特華服,造成宮中競相模仿,到後期換穿棉布素衣扮成村姑,刻意破壞法國王室傳統,引來眾人批評,這位法國爭議王后的一舉一動,無不在時尚中創造一波波趨勢,在歷史上鑿刻出驚人傳奇。 瑪麗∙安東妮的一生雖是法國時尚史上最精采的躍進年代,卻也是國庫虛空、民不聊生的政治紛亂時期。凡爾賽宮在競逐時尚、不顧民生疾苦的同時,早已在民間埋下動亂的肇因;而她引以為傲的一切,最終也成了波旁王朝覆亡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璀璨到蒼涼,獨特觀點看盡法國末代王后的傳奇一生,以及大時代的瘋狂與血腥。 《斷頭台上的時尚女王》一書,細密引用大量日記、書信及史料,重現瑪麗∙安東妮如何巧妙利用服裝和外在形象,重新塑造及行銷自己的政治地位,看她如何週旋在凡爾賽宮中明爭暗鬥、機關算盡的派系鬥爭中,進而脫穎而出;而她的時尚創舉及政治手腕,又如何將她反噬,讓一位當初身著華麗禮服嫁進波旁王朝的貴族童女,最終卻在法國大革命時的群眾漫天叫喊聲中,隨著鍘刀冷光,人頭落地,血染一身素淨白衣……
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從柏拉圖、尼采到沙特,改變人生方向的31位西方哲人,為了追求永恆的真理為了追求人生的方向為了追求放諸四海皆準的強力論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笛卡兒、尼采、沙特……31位哲學家登場!真理到底是什麼呢?絕對的、終極的真理,真的存在嗎?蘇格拉底為何要承認自己「無知」呢?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究竟是什麼意思?康德「物自身不可知」又是什麼意思?「自由」應該是美好的事,為何沙特說「人類遭處以自由之刑」?尼采為何說「上帝已死!」「存在主義」又是什麼?所謂的哲學史,就是一部在知識的領域中,強者與強者彼此較勁、相互研究,一直到今天的交戰史。如今,31位哲學家們正展開一場你說我辯的大爭論──而所有的哲學家……都使出了渾身解數!
印度哲學、佛教、老莊思想、禪……等東方哲學專注於自我探究,使人心啟悟面對苦難,自省、自覺、自我修煉,是一種實踐哲學,有別於西方的思辨哲學!在西方哲學中,最早思考的問題是「世界的根源為何」、「絕對正確的事為何」等。也就是說,西方哲學所想的問題,可以認為是與「人類外部」的「某些事物」有關。但是在東方就完全不同。東方哲學家想的都是與「自己」有關的問題,針對的是「人類內部」的「某些事物」。沒錯,東、西方關心的面向恰好完全相反。事實上,西方出現了亞里斯多德這位「萬學之祖」;以科學為首的「用於掌握與控管世界的知識或技術體系」,也十分發達。但是,東方在這方面的學問體系,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進展。
拿破崙.波拿巴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少有人能及。對於那些主張事件是由外力、階級、經濟與地理所主宰、而非由世間男女的強烈意志所驅使的決定論者,他就是最強而有力的反駁。雖然波拿巴僅僅掌權十五年,他對未來的衝擊卻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末,在他身後延燒了將近兩百年之久。確然,他的影響力可能仍未消退。人們愛閱讀他和他那壯觀的崛起,就如同在羅馬與中古世紀,人們閱讀亞歷山大一樣。而他們省思著這個問題:如果在類似的環境裡,我也能做到嗎?雄心壯志者很少不將拿破崙視為典範或是一種鼓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多少掌握不同形式的權力、並且渴求更多的人──比方說媒體大亨──會以拿破崙式的紀念品裝飾他們的辦公室或甚至妝點他們自己。 本書的主張之一即是,波拿巴並不是一個理論家,而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抓住了法國大革命這個意外,將自己推進了至高的權力中。我說「意外」是因為英國與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例子顯示著,那些法國激進分子以武力與鮮血所引發的、令人心生嚮往的改革,其實能藉著和平的手段達成。於是,大革命的恐怖過程導致了無可避免的專制政治,而波拿巴正是其受益者。一旦坐上了權力的寶座,他就不懈地追求更高的權力,將其統治擴張到幾乎涵蓋整片歐洲。他似乎從來沒有想到要研究一下當代的資深典範喬治.華盛頓。他將軍事的勝利轉化成文明的進程,並且以律法的統治取代了武力的宰制。但是波拿巴總是將他的信任託付在刺刀和槍砲上。最後,武力是他唯一懂得的語言,而武力最終也對他做了充滿敵意的宣判。
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查拉圖斯特拉說:「上帝已死,人類當成為超人。」新約聖經中的耶穌,成為肉身的神,來到世間對眾人傳遞天國的福音。孤獨的查拉圖斯特拉也下了山,想把光帶入人世,而他傳遞的會是什麼「福音」?「瞧,我是教你們做超人!人是應被超越的。你們為了超越自己,做過什麼事呢?不要相信那些跟你們侈談超脫塵世的人,人類的幸福,應當是肯定生存本身!」動物是道德的奴隸,超人是道德的主人。至於人,是聯結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一根繩索──懸在深淵上的繩索。走過去是危險的,停在半空中是危險的,回頭看是危險的,戰慄而停步是危險的。但人之所以偉大,乃在於他是橋樑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愛,乃在於他是過渡。
「他是這個世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此後將難復見。他將名垂千古,永存戰史,永遠活在阿拉伯的傳說中。」 ——邱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 經典歷史傳記,猶如一幅描繪精細的文字肖像, 生動刻畫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性的傳奇人物真實樣貌。 他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也讓自己成了世人眼中之謎 湯瑪士.愛德華.勞倫斯,一個貴族的私生子,他原是英國軍隊中的一介軍官,最後卻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也最富爭議的著名傳奇。許多阿拉伯人視其為立國英雄,協助他們起身對抗鄂圖曼土耳其的五百年統治,爭取獨立;也有人認為這個「英雄」不過是個英國間諜,目的是要讓英國繼之接管阿拉伯地區的統治權,從中得利。勞倫斯建構出許多現代游擊戰爭的形式,並在「阿拉伯大起義」中成功合縱各部族,改變了中東樣貌,但他卻在戰後拒絕所有加諸於他的榮耀,最後甚至戲劇性地戛然告別人世。 他在用生命不斷創造神話的同時,也為自己覆上層層的神祕面具。 在這些面具底下,勞倫斯的真實樣貌究竟為何? 重返歷史現場,解構沙漠傳奇英雄 關於勞倫斯的傳記,不外讚譽這位英雄人物,或戳破讀者既有想像,對其批判,但身兼阿拉伯學者及沙漠探險家身分的艾許,重新查證所有歷史證據,參閱大量文獻、書信、訪談、照片,並且橫跨歐洲及阿拉伯沙漠,逐一實地重走勞倫斯此生踏過的重要歷史地點,運用今昔相互交錯、史料與實境並行的雙線敘述,生動捕捉近百年前阿拉伯大起義當時英、法、德列強的爾虞我詐、阿拉伯各部族和土耳其統治者之間的攻防戰況等大時代氛圍,同時深入剖析這位謎樣英雄的強勢與脆弱、狂傲和自卑兼具的樣貌,造就出這部結合歷史、旅記,以及高度戲劇性的人物傳記經典之作。
2008年美國國家書評會文學獎 傳記類首獎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Autobiography 對我父親而言,過去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停駐之處。 在那個遙遠的象限裡,生命的顏色依然能從孩童的純真目光中窺探而出。 伊拉克北方一處遙遠邊陲,一群庫德猶太人在偏僻的山麓地帶生存了近三千年,群山環繞、與世隔絕的環境讓他們一直保有耶穌在世時所說的語言——亞拉姆語。他們大都不識字,與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在伊拉克北部的崇山峻嶺間毗鄰而居,和諧共處。約拿.薩巴爾就誕生在這群古以色列失落部族的後代子民之間。他在一九四○年代外界的政治與族群紛爭打破群山屏障,讓故鄉原有的和諧一夕生變之後,克服所有艱難險阻,輾轉來到美國,成為受人景仰的語言學教授,致力保存自己的民族語言及文化傳統。約拿的兒子雅瑞珥在洛杉磯出生長大,他討厭父親怪異的移民習性,逐漸與父親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兒子來到人間,他才驚覺,自己竟對家族的過往和血脈毫無所知;於是,他決定帶著父親,踏上家族當年的來時路,重返那座遙遠的河中之城——札胡…… 《父親的失樂園》是一個家族四代歷經六十年,地域橫跨伊拉克、以色列、美國三地的的真實傳奇,也是一部關於包容與希望的生命寓言。雅瑞珥.薩巴爾在這部一鳴驚人的處女作中,帶著父親重返家族原鄉,孕育古代文明的神祕搖籃,撼動當代世局的敏感戰區——伊拉克。在群山荒漠間的層層追尋過程中,他尋找的不僅是家族的根源及父子關係的和解,更從回溯家族六十年間的嬗遞榮枯,帶引出人性的脆弱與堅強,族群及信仰間的和睦共容可能,以及少數族群為了保有本有文化所受的試煉與悲歡。書中呈現的不單是中東地區文化歷史的長篇紀實,更是一則關於寬容、理解與希望的動人真實故事。 一部傳記、回憶錄,一部細膩重建、關於消失的人群與地域的歷史,情節如同小說般織就而成的傑出報導。
Loading...